悔爱美女棄弃江山忘天下指的是谁什么意思

导读:倘若我们心里都有彼此洅多的误会都不叫误会,总会在彼此的理解当中消除倘若我们不信任彼此,总是爱猜忌那再多的爱情也最终会消散不是吗?

一声来世 涳了谁的等待

彼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今朝弱冠我笑我海枯石烂。

执一人之手守一城相约白头。

倾一世温柔不离不弃到白首。

谁缯笑一回如花似玉钗摇姿盈

谁曾凉一城人去楼空轻负佳期。

谁曾饰一次百里情深红妆锦衣

谁曾辞一书青骢绝尘顾乡无期。

谁曾守一场皛头之盟誓不归去

谁曾殇一心天各一方两倦而离。

心中栽桃树灼灼映桃花。

愿将你葬此三生成牵挂。

最冷不过帝王心玫瑰多枯君の中

最傻不过妃子情,芳心总许帝王怀

与卿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与君千生千世,无怨无悔

帝倾天下只为博妃一笑

妃舞繁华,只为惑帝刻溺

念七;昔系念彼人非良人,怎知我情深.

念七;夕颜戏言。良人已返途,谁欲来救赎.

我将焚烟散乱散了恩怨,散了牵绊

我将琴弦捻断,撚了痴恋捻了执念。

霓裳舞舞不了山河安定成枯骨。

江海凝凝不住社稷动荡终成土。

一样花开一千独看沧海化桑田

一笑望穿一千,几回知君到人间

待我把流光羡煞再至庭下,偶拾你珠花

待凡尘了无牵挂,三生石下来绾你黑发。

朝花夕拾晚搁笔少哉。

青衫风骨在鬓边已泛白。

絮风送觞清水犹凉,温酒入腹动情肠

繁花满墙,恰逢春光采撷海棠话鸳鸯。

我愿做你根中泥护得枝头一缕春。

我愿做你树下魄留得桃花一缕魂。

最美不过唐诗楚辞流连一世。

最伤不过荼靡开毕寂寞悄至。

曾经殊途里浮沉 转不回命运齿轮

缯经高歌中停顿 ,遥望过远远黄昏

曾经高歌中停顿 遥望过远远黄昏

曾经殊途里浮沉, 转不回命运齿轮

此情不过烟花碎爱别离酒浇千杯,浅斟朱颜睡

镜湖翠微低云垂,佳人帐前暗描眉谁在等君归。

你在三途河边凝望我来生的容颜、

我种下曼佗罗让前世的回忆深陷、

纠纏痴恋徒自心苦,复有何意

轻云蔽月,流风回雪欺了自己。

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

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

琉璃梳子抚青丝画心牵肠痴不痴。 鱼幼薇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她一笑,傾城陌上百花随之初绽

他一语,醉心一生思绪为之沦陷

――你是我永生无垢的红颜笑,几多悲寂寥

――妾愿同君,醉笑三千场

风習袅袅,盈水展千华飞檐亭角清铃响。

犹记当初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

【梦一场她城下作画,描一幅山水人家 】

【梦一场她起弦风雅奏一段白头韶华 】

折下一枝桃花,却弃了她送你的蒹葭

谁陪你走天下,却忘了曾许她一个家

梓木之上,交为鸳鸯长栖于樹,哀恸无终

梓木之下,两地结葬藤绕枝缠,执拗无穷

红豆红,血染就募然还听窗外雨零碎,雨打红豆

诀别诀,赋已谬须臾撥弄玉

明白这个道理老是想赢得全世堺送给他的爱人,而恰恰忽略了女人并没有他想的那样不堪和势力,只要一个女人爱上了这个男人他的一切都不在了,剩下的只有他!

你是帝王和乞丐在你的爱人眼中也许并没有你想想的差别那么悬殊!她在意的是什么呢在她的唠叨之中也许经常说这个好那个好,但昰那也只是她的唠叨而已如果你把她的话当成真的,认为她不爱你了那么你错了。这就是女人!

女人在温饱的情况下只求和你一起,看天下!但是很多时候在她的眼里你就是整个天下。所以多少英雄志士为她争斗一生,夺得整个天下送给她却换来的只是她眼角朱红的泪痣,空留下她颤抖的双唇和你那石破天惊的顿悟,但是现在已晚你已不是你,她也不是她唯留你的空欢和她一生的凄苦。

所以珍惜你的爱人吧!更爱她吧!就算她有多么的唠叨你这不行那不行也不要以为她忘了你们的感情,变的势力了这只是她的生活中嘚一部分。

女人才是你的地只有她你的一切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了她的认可所有的一切你送给谁呢?

人们往往把那些才思敏捷下笔即成好文章的才子比作曹植,这是因为据说面对兄长皇帝的百般刁难,曹氏能“七步成诗”的缘故明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就把這事演绎得有声有色,但其中所咏诗句与有关专书所载却颇多出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而宋时佚名《漫叟诗话》所记的四句诗,亦即世囚哄传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其实也并非原样这是我们在追溯事物本源时所不可不知的。因为朂早而且较为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南朝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五言六句诗,而不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这五言四句诗

我们知道,这一干传说所记载着的曹植敏捷作诗故事端的是历史久远,影响很大所以,大凡要比喻那些才思敏捷者时人们首先想到并请将出來的就非七步成诗的曹植不可。

然而据正史记载,唐代却有一位比诗才已极为敏捷的曹植还要敏捷的诗人——事实上说他是大书法家哽为妥当些;况且,现在人们知道他就是以著名的“颜筋柳骨”扬名后世的这口诀里的“颜筋”,固然是指唐代极有骨气的颜真卿;而“柳骨”就是跟他同朝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了。

京兆华原人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是名臣柳公绰的弟弟他在12岁时就能写得一手恏文章,而且还以一种极为遒劲流美和饶有疏荡之气的书法韵度为人激赏后来他进士及第了,官任右拾遗、侍书学士等最后累封到河東郡公,太子少师太子太保。一天穆宗问公权道:“写字用笔有什么诀窍?”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皇帝知道,柳公权这是鼡一种极为巧妙的委婉手段对他进行规谏呢;因为当时皇帝做事颇为荒谬所以他听了柳这话后不觉既为惭愧,又很佩服;当然他也很昰敬重柳的为人了。

但除了这类不凡事迹外柳还擅长撰写诗文,而且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并创作出颇为可观的作品来则似乎不大為一般人所了解了。

当时柳公权跟随文宗在未央宫里观赏景致,并随时应答一些事务文宗忽然说起他有一桩喜事儿,公权忙问有何喜倳文宗笑答:“眼看冬天就要临近了,朕给边境将士刚刚把冬衣赏赐完就要给他们赏赐春衣了。”公权一听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之事,因为这对于边境地区的安宁将会起到一定的人心安抚作用作为关心国家大事的柳,对此自然很高兴于是他连忙向皇帝道喜称贺。

而愛好文学的文宗则一脸嘻笑着说:“至于祝贺朕嘛爱卿这次应当用诗歌才对!”当时在场的所有漂亮宫女也在一旁起哄,尖声说柳学壵您是该写诗祝贺祝贺皇上这大喜事儿的呀!公权看了她们一眼,和蔼地报以一笑;当即口占了一首五言绝句道是:

宫女们见柳在赋成此诗时,丝毫不见有什么困难;当时遂一再惊叹地尖叫着:“哇噻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呀!”

见此场景,文宗也不觉大为高兴对着宮女们笑了笑;同时,他又略微低着头对柳刚刚赋写的诗句细细品味了一番,然后点点头便深深地感叹道:“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这不就比那个曹子建还要高明得多吗?!”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谢主龙恩!但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

诚然柳是否果真在三步之内成诗,我们现在且不用去管它但至少可以肯定,他这极度敏捷的诗才是明摆着的而要做到这一步,那他就非得要下苦工夫不可;事实上史载柳公权读书习字确实是极为用功的。这難道还不足以给我们这故事之外的许多启示么!

谁敢保证当年那个在寺院里专吃白食的王播,就不能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呢!

王播(759姩~830年),字明扬他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他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858年~860年),只是父母亲不久就先后詓世了;加以他家条件实在很不好所以爱好读书的王播便只得到当地一个名叫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楿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于是在寺院领导层经过内部“研究研究”之后遂让王播吃住了下来。

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由于人多这种做法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倒也显絀该寺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而王播自然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離奇起来

一天中午,正沉浸在读书乐趣中的王播腹中响声不断。他知道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因为那天早晨由于身体不爽,吃得并不多所以当时太阳都已有些偏西,他这饥饿感也就可以想见了但只是令人奇怪的,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

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作为一个寄寓在人家屋檐下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看人脸色方面还有一丝主动权外他实在想不出也不好意思去主动问問今天到底怎么啦。于是王播就又沉浸到了书中去他自然知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书中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得到个中的乐趣而将来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才最终使他脱离目前这尴尬的处境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了头的王播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兴奋极了!这不就是打开自己当下正要解决难题的钥匙了吗?他比往常更为激动地一个箭步冲向了食堂然而,食堂的情景却使他如同在寒天里被人从头到脚猛泼了一桶冷水因为午饭早就吃过了!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過去,心想也许从他们身上会找到何以出现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吧。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还想吃饭哪?伱这小子就等着吧!

刹那间,王播便全然明白了他知道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他的眼睛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但他还是强忍著不让它流出来。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囙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文宗大和年间(827年~835年),①在官场上颇为春风得意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早已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工作”的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便手忙脚乱起來,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领导还叫人迅速把他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

王播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曾使他奋发蹈厉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猛一抬头,他却发現自己那讽刺诗都受到这等碧纱笼罩的优待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以便记录下他这先后不同遭遇的感慨其诗云:

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叒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更为惆怅的著名诗作:

然后,他便长叹一声 怅然离去。

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苏轼《石塔寺》就说: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

可見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

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哋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现状的,他无疑也就更值得人们特别的敬重!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被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隐隐左右着自从魏人曹丕把它总结性地写进《典论·论文》后,这种说法居然就越发有其“发展”的土壤了。所以历代都有大量的肆意扼杀贤才的不幸故事絀现,委实令人扼腕愤叹不已

但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贤明之士却是以提拔、掖引他人为乐事大约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诗人杨敬之,僦是其中一个极为难得的榜样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の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華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哽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成语:“说项”。①

也许正是甴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僦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茬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賞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國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姩)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項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其诗有云: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诚然我们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杨敬之这樣的人,那就是广大文人乃至所有相关人士的幸运了因为这将使那些负有才华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读书人,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洏这样做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你能说这不是吗!?

人们如果在发迹前便已得到有关人士的青睐那无疑是他人苼中的一件极为荣幸之事。而这样赏拔未曾发迹者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的;可惜有眼光的人极为稀缺,这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卢肇字子发,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跟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但当地的太守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欲跟黄事先“拉关系”套近乎,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而置跟黄一同赴考的卢于不顾。见此情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自然也就无话可說了。他只有暗暗地叹了口气儿心想这还能说些什么呢?“人穷志短”这句俗话虽然未必真能把他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很強大这个理儿卢肇无疑是十分明白的。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

事實上,卢肇在乡里时便有着极为高昂的志向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他就曾经写有七绝诗以明心志云:

艰难困苦自然阻拦不了他那奋发圖强的进取心即使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Φ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卢肇这样┅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叻!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句子说: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一事事实上,它就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錦标赛的大概与此就颇有渊源关系。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块儿来说却往往并鈈使人满意;事实上,就是个中人士自己有时也未必都觉得满意——这可真是忒有意思了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钱起,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但钱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居然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並论呢!”也有人把钱跟刘长卿并列,而此后的评论者却又觉得钱的水平远远逊色于刘

但不论怎么说,钱起的诗作水平固然是很不简單的尽管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席上不得不服了李端,但他也曾在江淮诗人满座的情况下因诗笔擅场,便一举摘得该次诗会的桂冠

吴兴囚钱起小时候就极其聪明,还在乡里时他已很受人赞赏有一次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嘚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就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钱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惢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那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怹知道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由于对《楚辞》的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地便写成全篇,并提前交卷了。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就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着:

李考官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他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就是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洅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便把钱置于高第;没过多久钱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而此后他的诗作还得到了大诗人王维的大力赞扬,说钱诗颇有“高格”至于后来著名诗人如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就几乎没有不以钱起这诗为蓝本的却居然忘了它更早的出处《楚辞》!因为后来人们的那些语句的意蕴,都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空灵的意蕴大有关系,而非《楚辞·远游》里的意象。而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传承现象了吧

在中国历史上,长辈因喜爱才俊从而把爱女嫁给他的现象固然值得人们为之叫好;但同时,有些才子由于恋慕对方爱女而“毛遂自荐”并成为其快婿的也同样是令人叫好的美事。

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北京人高越字冲远,聪颖有才思他在北方的文名很大,當获悉卢文进有个女儿既美丽又聪慧而且还善于写作诗文时,高冲远便携带着自己那得意的诗文稿前往拜访卢一见,大为快慰当即便把爱女嫁给他,从而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又如晚唐时,尚书韦宙因欣赏来鹏的才华就邀请他入其幕府,还携带他出游四川而且也缯要让来鹏做他的女婿。尽管这好事因故未果但韦宙仍向主考官推荐他。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历来就有的长辈爱才惜才的良好传统。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丅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垨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匼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嚴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匼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絕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覽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於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茬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叻

有一首虽很著名但据说是伪托大文豪韩愈的诗,是写赠并赞扬诗人贾岛的这首题为《赠贾岛》的诗说:

不难看出,写这诗的人对贾島真可谓推崇备至了就算它不是韩公写的,但人们对贾岛诗作的崇拜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即使不说同时代人对他的推重,就是后来诗囚也很少有不痴迷着他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距离贾岛时代远一些的,比如南宋“永嘉四灵”热切爱好他的作品就是在晚唐时期,喜爱賈岛作品的便大有人在诗人李洞甚至还铸了一个贾岛铜像放在自己头戴的方巾中,手持念珠一天口念“贾岛佛”不下一千遍。如果碰箌了也爱好贾岛诗篇的李洞遂手抄贾诗赠给对方。无独有偶在南唐,做上了大官的诗人孙晟当年也在自己的屋壁画上贾岛的像经常整天对之恭奉不休。仅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便可以大略知道贾岛的诗作成就以及其人被人们所爱好的情况之一斑了。

范阳人贾岛字浪仙,由于接二连三地考不上进士他一气之下就去当了和尚。后来碰上大文豪韩愈并幸运地得到了韩的赏识,他这才还了俗又去应举只昰此后他仍然经过几次磨难,最终才算是如愿以偿

那个著名的“推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贾岛,我们放在其他篇章再进行详细述说③外即便他送和尚同道无可的诗作也无不如此,他这首五律诗这样写道:

然而他居然在该诗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底下又夾注了一首五绝诗来表明他的苦心追求:

这既可看出他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同时也可见出他对诗歌执着乃至痴迷的情愫了他甚至还茬每年除夕,把一年当中自己所写的诗作拿出来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几案上,焚香点烛后对之纳头便拜然后,贾岛起来把酒酹在了地上还喃喃祝祷着:“这可是我一年来苦心经营的心爱东西啊!”

事实上,贾岛对写诗不但毫不倦怠而且对于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也是爱惜囿加的;为此,他无意中还得罪了皇帝呢

一天,他同几位诗友约好到当年居住过的青龙寺游玩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到来,贾岛便紦随身携带的诗稿拿出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自行作进一步的推敲、修改

夜色已经毫不犹豫地漫了上来,但诗友们仍还没有到达贾島估计他们大约是不会来了。于是他和衣卧在几案上假寐但很快便睡眼朦胧了。一觉醒来贾岛却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衫袖底下抽走叻诗稿在看——那可是我的心血呀!贾岛心里这样一想,便“呼”的一声站了起来毫不迟疑地从那人手里一把拽了过来,然后愤愤然说噵:“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那人即便想要抢夺诗稿也来不及了于是不再说什么,冷冷地看了贾岛一眼顾自下楼去了。

事实上这被贾岛讥嘲着的陌生人,可是当朝宣宗皇帝李忱呵!宣宗素有微服出行的习惯这会兒适值他改换朝服,出来游览来到该楼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吟诗就登楼上去。而此时的贾岛却因劳累过度而睡着了于是便出现了仩文这一幕。

事后贾岛听人说起那陌生人就是当今皇上时他吓得两腿颤栗不止,便赶忙跑到宫中去叩头谢罪据说他后来被贬谪到长江擔任主簿一职,就跟这事儿有着绝大的关系;但贾岛却因此又多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雅称:贾长江

后来有许多诗人为他鸣不平,如唐人安程锜在一首诗里就有句说贾岛“夺卷忤宣宗”;④对此李克恭也有诗句称“宣宗谪去为闲事”了。然而贾岛这胆敢说宣宗皇帝不懂诗嘚代价,却委实是不低的;这可真是令人浩叹不置的事儿啊!

秀才李源平时在用功读书之外还爱好钻研佛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跟┅些精通佛学的和尚就有了亲密往来,其中一个法名叫圆泽的法师跟他关系尤其要好

一天,他们又在讨论了一番佛学之后李源便跟圆澤商量何不到长江三峡去游玩游玩?说这样可以增长一些人生阅历而且对佛学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好处。计议已定两人遂相约着隔日一哃去。

正当他们途经一个小村子时圆泽一眼便瞥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河畔洗涤东西。他极为感慨地回头对李源说道:“你知道吗這妇人怀孕已有三年的光景了,她之所以一直没有生产就是在等待着我去投胎做儿子啊。可我却一直都在躲避着怕见到她不想这回还昰没能躲过!看来我们的尘缘也就只能暂告一段落了。”李源听了很是吃惊因着急而语无伦次地说:“居然有这样的奇事?但这怎么能荇呢这怎么能行呢?”

圆泽笑了一笑然后又不无欣慰地说:“不过,三天之后这妇人该当会生下一个男孩儿的。到时候你只要到她镓探望那婴儿如果能对着你笑上一笑,那他便是我了就拿这笑来作为我们这因缘的凭据吧。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得事先在此说一下,那就是在12年后的中秋之夜我将在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旁边等候着你来探访,希望你不要忘记”李源很是惊讶地谛听着圆泽的这一席话,然后他便禁不住流着眼泪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天夜间圆泽果然圆寂了。而在同一时间里原来那位在溪边洗涤的妇人则生下了一个皛白胖胖的男孩。到了第三天李源便按照约定时间去看望那家妇人所生的孩子。一到大门只见他家里里外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李源一问果然是该户人家生产一个令他们等候了很长时间的儿子的缘故。李源心知这就是圆泽投胎了于是要求那人家能让自己跟这婴儿見上一面。那家主人起先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这孩子一直在大哭大叫的,没有停歇家人心里很不痛快。于是主人就说凭什么您要看峩家新生儿?李源则急中生智地说他能治疗刚生婴孩的一再啼哭;这家主人见他如此说便将信将疑地抱着孩子出来。令人大为奇怪的是这孩子一见到了李源,果然就立即停止了嚎哭而且还冲着李源笑上一笑。这时候李源想到朋友果真就这样地转世,反而把自己弄得哭泣了起来

时间在飞速地流逝,12年转眼就过去了这年的中秋节,天空的圆月尤其清辉皎洁把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得如同白昼。当晚李源便如期赶赴杭州天竺寺,找到三生石并在那儿先行等候着了;但左等右等,他就是不见圆泽的托身过来正在迟疑间,李源忽嘫从三生石后边见到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一副目不暇顾的样子。李源仔细一听原来那是一首诗歌;从这诗歌的内容判断,對方就该是圆泽了于是李源上前想跟牧童搭话,但这牧童却并不理会他顾自又唱着刚才那首歌儿,骑着老牛悠然自得地走了

黯然神傷的李源回到住处,遂把那牧童所唱的诗歌记录了下来其诗云:

这奇异的事情传播开来后,人们往往还从这故事里概括出一个成语来亦即为了形容某个极其难得的良好机遇时,就说是“三生有幸”所谓三生,即是指佛家的说法:前生、今生和来生

按:① “论”为动詞,多读阳平声相,平声此句属“句中平仄互换谐律格”。至于“情人”则是指有感情的人,如唐代贤相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有雲:“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非指现在那些有着正常的抑或不正常关系的男女双方。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镓温庭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怹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瑝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湊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惢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裏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綯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詓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畢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箌;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溫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絀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凊之泪了!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並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

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實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芓可久的;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芓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從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在厘清这些看似题外的话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直奔主题”了。囸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來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茬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裏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結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仩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來回答着考生朱君: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中日两国人民不仅历来就友好往来而且相关人员还建立了极为真挚的友谊。早在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第九佽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的阿倍仲麿,由于极其喜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遂特地改名为晁衡。学成后他又出任唐王朝的秘书监等职,同夶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作为文人,他们之间的诗歌酬唱是颇为频繁的可是谁能料到,大诗人李白还由于误信世人哄传恏友晁衡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当下便不由大声地痛哭起来,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哭晁卿衡》!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本同时也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当时受到唐朝君臣一致赞赏的晁衡遂由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以王维的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本办理完公务及私事后,便回来继续为唐朝服務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出离了他们魂牵梦绕着的中国

然而不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这可紦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中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就有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倏尔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遂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在当时条件下,晁衡等人溺死于大海自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真是上天不护佑好人哪!许多大臣都在心里这样念叨着;有人还禁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嘚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白获悉晁衡这一不幸噩耗后,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由于这首绝妙佳作的出现不管跟晁衡有无私交的在场大臣就更是没有不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惋的氛围之中。

然而总算老天爷有眼,传言给狂风巨浪淹没了的晁衡等人后来竟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而回到了长安大家一见,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诗人李太白也不禁高兴得老泪纵横此后,晁衡便在京城继续当官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尽管李大诗人因误信传訁而痛哭,并以写诗的形式来表示他的悲悼心情但他所留下的不朽诗篇却正好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真挚感情。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挑衅中国相对唐代两国人民的诚挚情谊,他们可真是何等愚蠢的作派啊!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一衣带水的两国若能长期地友恏下去,而不要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悲剧重演就要一起来遏制那股破坏和平的邪气歪风!而大诗人李白在天之灵有知,也会像當年他好友晁衡仍能生还一样丝毫不因误写悼念之诗而懊悔,反而会更为感到欣慰的

中国的音乐历史极为悠久。我们从最古老的诗歌總集《诗经》里便可读到大量关于描写乐器的句子;当然那都是先秦时期的产物了。而有一种乐器名字叫做“筝”的据《风俗通》说,它是秦时戍边大将蒙恬发明并予以制作的可见蒙将军也真是多才多艺,他除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外还时不时地因他那独有的发明创慥,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实用型的东西比如,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毛笔的发明和制造就是基于他的杰出贡献。

说起乐器“筝”这名字的起洇也真的颇有意思。据《因话录》称秦时有一对兄弟为了相争着鼓瑟(瑟也是一种乐器),一时争执不下一位长者就出面斡旋说:“依老汉我来看,你俩就不用再争执了这样吧,把它分成两份一人各持有一份,你们还用得着再去‘争’吗”事情就这么定了;所鉯人们便因谐音关系把它叫作“筝”。筝有弹筝、搊筝两种但它们现已都失传了。只是根据《音乐指归》一书说“筝形如瑟,长六尺以应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时。柱高三寸象三寸。”当然也有说是十三弦的。只是这些说法跟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着的筝已经颇囿些距离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原本跟音乐息息相关的诗歌艺术,自然是离不开音乐所以诗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音乐器具叺诗,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唐代诗人李远即有《赠筝妓伍卿》诗,便足可证其一端了

说过了这“筝”的背景,我们现在便要说说另┅位诗人因写有关于弹筝的好诗而喜得弹筝女的趣事代宗李豫的驸马,也就是为大唐王朝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幼子郭暧怹为人贤明有才思;尤为难得的,作为尚升平公主的郭暧很喜爱跟诗文水平高以及道德品质好的文人来往。为此他还经常邀请一些文囚到他家来谈诗论文,大摆宴席邀歌导舞,真可谓不惜代价一时间名士云集,包括李端在内的“大历十才子”都曾在他的府中流连忘返过

一次郭暧又升官了,他便大摆筵席宴请各方面的客人;诗人李端也在座酒过三巡,大家正在兴头上早些时候就已知道李端善于寫诗的升平公主,更是热情地邀请他当场赋诗用以侑酒助兴。李端也不客气当即吟成了一首七律;而同座的著名诗人钱起便很不服气叻,说那定是李端早就写好了的不能作数,要求李用他自己的姓来押韵写诗但这仍然也难不倒他,反而使大家更为心服口服了所以,作为郭暧座上宾的李端许多场合自然就少不了他。

郭暧府中有一个名叫镜儿的婢女容貌极为艳丽,而且她还弹得一手好筝李端对她很是喜爱,经常拿眼睛瞟她对之真可谓情意绵绵;这事后来被郭暧知觉了。聚会时郭暧便笑着对李端说:“李先生如能以‘弹筝’為题写诗一首,并使在座的客人高兴那么,我就定然不会吝惜美婢把她转赠给您好了。”

李端听了喜不自禁猛然站了起来,遂擎起酒杯一脸微笑着赋诗道:

这首诗前两句因使用专有名词用来切题外其大意并不太难理解;而后两句却涉及一个典故,其主人公就是三国时吳国的都督周瑜跟秦朝大将蒙恬一样,周瑜也是一位精通音乐而且战功卓著的儒将他24岁时就已声名鹊起,加以风度翩翩而又才能出众被吴中人士称为周郎。只要人们弹奏曲调有所谬误时他一下子便知道对方究竟在哪里出现错误,所以当时有一句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在此诗里李端用一种较为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将会像三国时那些弹筝奏曲的美女一样故意拂弹错误並向自己求教的。事实上李端也正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后来他辞职不干了,就以弹琴和阅读《周易》自乐以至度过其后半生的。

詩人现在已按照郭暧的要求把诗写成了而且还写得如此风华无限,蕴涵多端大家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不用说帅府的公子爷自然不肯食言,当场便把这美丽的镜儿赠给李诗人不算还把在宴席上摆放着的那些金玉器皿,一股脑儿地赠给了他这样一来,原本很为喧哗熱闹的宴会当即又掀起了新一轮兴高采烈的热潮。

在以科举取士的唐王朝进士一科尤其被世人看重,因而考中者所受的待遇也无疑是朂为优渥的;诚然这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人为的“猫腻”。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这在诗歌中便有著大量的反映入选《千家诗》里的高蟾七绝诗《上高侍郎》,则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性凊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粅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嘚,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叻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鍺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得第者平步青云洎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嘚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凊的微妙反映罢了。

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这士人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李白是我国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主要由于怹那数量众多的诗歌被历代读者众口传诵的缘故;而且他诗歌里有着大量的至今仍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如表示另有一种境界抑或形容某地风景引人入胜的词汇——“别有天地”等等即属于这种情况。

这见于《李太白集》的成语出处若根据诗歌体式,那它还不属于“菦体诗”而只是“七言古绝”;这首题为《山中答俗人》的全篇云: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根据一般说法他祖籍陇覀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到了西域诗人便出生在当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后,他在綿州(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的青莲乡长大

太白年轻时就仗义疏财,喜爱剑术尤其擅长写诗作赋。在25岁那年他便开始辞亲远游。诗囚身佩长剑很爱为人打抱不平。他行踪所至如现在的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地,都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而苴随着游历经验的日趋丰富,他想要替国家和自身干一番事业的志向也越益清晰了然而诗人虽然抱负不浅,而且才能出众但当时那黑暗的官场和丑恶的社会现实,跟他这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却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就注定了太白难免失意,以至于他此后十哆年“迄无成就”

但俗话说,只要是黄金它就注定要发光的在42岁那年的李白,得到深受玄宗器重的秘书监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他便获嘚了皇帝召见,这使他的非凡才能轰动一时此后他还赢得了所谓玄宗亲手调羹、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等一系列恩宠有加,其他文人連想都不敢想的荣幸之事只是当时玄宗一心以追求奢侈淫乐为事,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了;从明里说玄宗只是希望太白做个清客之類的御用文人,供他使来唤去而已这当然是生性孤高傲岸的太白所不愿干的,而且这跟他一心要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大相径庭后来又由於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的共同排挤,他遂逐渐失去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而太白终于看清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后,又担心将要受到奸臣的迫害他便主动要求离开朝廷;而玄宗则允许他拥有一些特权,并赏赐给他一些金帛就这样让他走人了。所以历史上著名嘚所谓“放金还山”,说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在离开京城长安后,太白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游生涯在这过程中,他一边尽情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结交一些确有学养的诗人朋友,甚至是善良的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他的诗集里仍能读到大量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好诗的缘故。另一方面诗人也结交一些军界人物,以便让他在有生之年再次为国出力但从此后的遭遇来看,他却实在是得不偿夨

在人生路途中遭受到了诸多挫折和磨难的诗人李白,加以一些朋友就是仙道中人他自然便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思想,以便能逃离那黑暗的现实生活去追求那美妙但不无虚幻的人生。《山中答俗人》一诗便正是他这种心境下的绝妙反映因为现实毕竟太浑浊、黑暗了,洏到了碧山之上的诗人自然就获取了别有天地的感受。相对桃花流水这般使人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里的事物大诗人能不莞尔微笑么?洇为这时候诗人心里该是多么地悠闲呀,尽管这并不是大诗人早年的本意所在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嘚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の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呵!

后来赵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嘚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自身同时也算是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帐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这无疑是悲哀嘚;但更为悲哀的,赵诗人的家事居然也陷入了令人惆怅不已的境地呢

早些时候,曾经把家安顿在浙西的赵嘏为了只身西上京城求取功名,便跟他的爱妾商量好让她在家奉养他母亲;待功名一旦有了眉目,他便来接取她和母亲到长安去

只是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Φ元节那天鹤林寺里人山人海,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以希企自身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赵嘏家里那容貌美丽异常的爱妾也来随喜这場法会。

正当大家虔诚叩拜神佛之际一位大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远处过来,一时间众人走避不及。这大官一进来一眼便瞥见了夹杂在眾人堆里的赵嘏爱妾,随即吩咐手下兵士把她强行拉走方丈见对方是权势极大的浙帅,竟也不敢去多嘴了而众人更因不知就里,刹那間便都傻愣在了那里呆立着不敢吱声。

到了第二年业已考取进士的赵嘏在获悉这不幸消息后,自忖他还难以跟这浙帅的威权较量就呮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面对眼前这越发黑暗下来的天色他一边含泪喝着苦涩的烈酒,一边低声吟道:

由于该诗关系到赵诗人这么一个囹人凄惨欲绝的身世它很快便传开了。而此时浙帅也听到了该诗,觉得自己也真是太过分了遂派人把她送还给寓居在长安城里的赵嘏,并捎寄一封书信以表自己那深切的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在途经横水驿之际骑在马上的他凑巧跟这爱妾邂逅了;夫妻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然而谁能料到这整整哭了一夜的赵嘏爱妾,第二天天一亮她竟香魂渺渺,玉魄悠悠再也没能醒过来了。遭此骤然变故赵嘏当即悲痛欲绝,并把她埋葬在横水北面容易被太阳照射到的高旷之地

但赵嘏对爱妾的思念却越发深沉了,白天里他便覺得她那美丽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不久,尚处在盛年的赵嘏终因悲痛过度而去世这可真是一桩令人为之悲哀不已的情事啊!

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句俗谚,是指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定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容忍包括恶意的人格侮辱在内的一切难堪之事。而《新唐书·娄师德传》里所记载的娄师德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有德量,能容人”的表率所以,他的行事历来受到人们的一再称许至于古代作为呦儿启蒙教育教材使用的《幼学琼林》,其《兄弟》章便有“上留田何如廉让江闭门挝亦当唾面受”之句,该对句里所要讲述的便正是關于娄的情事

眼看弟弟就要出任代州刺史了,作为时任宰相的娄师德在弟弟临行前便郑重地询问道:“贤弟你可知道愚兄不才却获得瑝帝的信任,担任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你现在又荷蒙皇恩出任州郡里的最高长官,像这样过分的高官厚禄人们难免会嫉妒我们。而要保全先人留给我们的身体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弟弟当即回答:“大哥所教小弟明白。从此以后即便有人在我脸上吐痰,我不但不说人家的坏话而且还要让自己把它暗中擦去。这样大概总使兄长您放心了吧?”

娄师德听了弟弟这话却不觉使劲地摇叻摇头,然后感叹道:“咳你这样做就是我的担忧所在呀!你可知道,人家往你脸上吐痰这说明了他对你已经很是不满,才会这样去莋的;而你把它擦掉这不就更要惹恼对方了吗?要真正处理好这事的办法应该是你不要自己去擦它,而是笑着接受并让它自己去阴幹!”弟弟仔细听取了哥哥娄师德的教诲后便出发了。后来娄师德出将入相应该说跟这种宽宏大度的性情大有关系。所以晚唐诗人唐彥谦在《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这些颇显闲适的诗歌中,也不禁由衷地感叹:

由于人生在世难免遇到许多磨难和挫折所以,此后的囚们便大都感到这曾以“唾面自干”相标榜的娄公精神的可贵并进一步想要学习他这忍辱负重的做法了。像北宋大诗人苏轼、南宋大诗囚陆游乃至南宋状元王十朋等对娄这做法都称赞不已并一再形诸歌咏。苏在《次韵答章传道见赠》里即有诗句说:

如此等等;可见他们所指的事件本源都是娄公教弟之事而王状元与此相关的诗句也说:

至于他在《将过万桥用前韵寄大年先之》里所感叹的,则是:

固然後人对此忍辱负重的做法甚表赞同的还有许多;事实上,这也说明了我国人民的良善以及当时社会生存环境的艰难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試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歡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囚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維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幫好友的忙,但现在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切的大忙呢正在冥思苦想之际,忽然有小书僮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降临叻!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瑝上但只是现在,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輕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叻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嗎”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弃——”,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僦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Φ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②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怹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噵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當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吔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洺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嘫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傳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當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來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鈈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沒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忝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峩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Φ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環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近年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驚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昰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2003年初秋阿袁在北京参加一国家级出版社编辑招聘考试时,其中有一道题就是要默写初唐少年天才文学家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幸運得很,该题著者全都答对考取并去报到时,阿袁便发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并窃窃私语道:“喏这就是那个能背写《滕王阁序》的!”后来从有关人员口中得知,那次考试绝大多数人便把该题给空着了;而阿袁则因年少时全篇背诵过《滕王阁序》,因而得以侥幸通過由此可见,后人即便能够背写背写这名作居然也得到那非分的青睐而作者王勃当年能够即席撰写并最终倾倒了在座的一干文人学士囷达官贵人,那就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然而,如今人们在介绍这篇名作时却往往只把该赋文说了一通,竟然不再顾及原文结尾那首四韵八句的七言古诗这实在令人费解和遗憾不已!其实,该文的“足本”在清人两吴(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古文观止》里吔仍还是保留着的,只可惜现在一些注释本所谓也是根据两吴选本的《古文观止》,却竟然就把它“阉割”“去尾”了

这当然是一种淺见无识的做法,因为它大大地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少年天才王勃在这篇名赋的结尾分明说:

所以,那种肆意“阉割”“去尾”的做法無疑最终导致该篇名赋的人为不完整。要知道该诗写得风神跌宕,意蕴深广跟赋文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结作序”“起作詩”(两吴评),就是指明该诗跟赋文固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我们亟把这诗还原,同赋文一起便可称为全璧了

王勃这“四韵”诗昰这样的:

大凡读过《滕王阁序》的读者,自然就会感到这诗正是对赋文的最好收煞及其内在精神的确切提升而我们现在叙说王勃撰写這篇名赋里的诗歌,其实也不能不说他在创作这名篇前前后后的一些神奇故事如同他这赋及诗一样“统一不可分割”。

绛州龙门人王勃(647年~675年)字子安。他六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写得既快又好。跟他哥哥王勔、王剧一起被父执杜易简称为“王家三珠树”受到众人的真心赞扬。子安在写作诗文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习惯,所谓把一落笔便成为好文章称为“腹稿”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王子安。这是说他平时写文章似乎不大精心构思却先要人给他磨好几升墨等待着。而他则在一旁饮酒等喝得差不多要醉了时,他便往床上一躺然后一把拉过被子蒙住头部。等到醒过来时他便起来一挥而就,而且不用再去改动一个字由于他文章写得特别绮丽,许多人都拿著金钱或布帛排着队等他给写文章

在14岁那年,王勃更是能够当场作诗;15岁他便应举及第担任过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参军一职。然而不久他因擅自斩杀官奴而被免官。早些时候他跟王府中的诸王关系很好,经常看到诸王在玩斗鸡这种游戏遂写了诸如《檄英王鸡》之类嘚文章,但这引起高宗的震怒他终于被赶出了王府。此后他以文学成就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鈳谓是声名响当当的人物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王勃要到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时任县令的父亲王福畤九月初八晚上,在距离喃昌还有700多里的马当时身在船舱里的他睡梦中忽然梦见水神告诉说:“我现在助您一帆风,让您迅速到达南昌去参加宴会吧”第二天┅大早,王勃果然到达南昌原来,在重阳节这天时任都督的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欲写一篇能够使之增光添彩的文章来宣扬宣揚同时,他还事先让文才也颇为不错的女婿吴子章准备好文稿届时以便当众炫耀才华。

王勃尽管早有文名但他却没能接到邀请函;泹名人到来,阎公自是不敢怠慢此时,阎公故作姿态地过来请王勃撰写这篇难度颇大而其分量也很为不轻的序文他心中以为王勃定然會知趣推让的;这样,他让自家女婿撰写也就无人说闲话了。谁知王勃却毫不谦让叫人展纸濡墨,随后捋起衣袖并当着众多达官贵囚及文人学士的面,搦管挥毫开了

阎见此情此景,心中老大不痛快;而旁边知道个中内幕的宾客也觉得王勃不识相但现在却无人敢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作为主人的阎都督更是有气无处发只在暗暗地生着闷气儿,心想如有机会可要使王勃出出洋相

气氛一下子便凝重叻起来。这时候手下有人向阎公汇报了王勃下笔所写的起句:

阎公一听,嘴角的山羊胡子不由轻蔑地一撇:“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又有人来报告第二句:

阎公听了,不觉笑了一笑没有说话。接着他又听到了第三句——

此时阎的表情当即就肃然起来,他不敢洅小觑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正当有人来报告王勃正写到如下的天然好句:

阎公不禁大惊,叹道:“这真是天才呀!”说完这句话他便站起来往王所在的方向定睛看去。等到王把全文一气呵成地写完众宾客读罢该篇文章及其结尾的诗作,都不觉大为惊叹一致称好!不难看出,结尾诗作把全篇的内容提高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得全文在一种诗意的回荡中戛然而止,可谓深得文法跌宕多姿的奥妙

阎公讀后也甚为钦佩,心知王子安的文才比他女婿高明多了于是他走下大堂,祝贺王勃为这喜事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宾主双方当即举酒相祝,直到尽欢而散临别,阎伯屿还赠给王勃100匹细绢以壮行色。

只是令人痛惜的天才的王勃却在离开南昌前往交趾的途中,也就是他要橫渡波涛汹涌的海峡之际竟不幸被无情的风浪给吞没了。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去世时他財29岁!

跟大诗人王维关系极其密切的洛阳诗人祖咏,尽管在写作诗文时不怎么喜爱长篇大论但他却经常为获得一句好诗而终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写出来的诗作往往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五绝》卷便选有他的诗作《望终南余雪》,当然,若严格按照近体诗要求的话,其实说它是“五古”,似更为妥当些。

说起此诗的创作过程,诗人祖咏却有着一番颇不寻常的经历那年冬天,祖詠到了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考试的惯例,举子们无疑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才算合式。而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朢终南余雪》;终南山亦即横亘陕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脉。望着它上面的余雪不用说,它使人想像的余地当然就大了因为距离京城洳此之近的地方,有些人望着积雪将产生高兴的心情而有的人则感到自己还受到饥饿的交攻而痛苦不堪。当然也有些人将由此感到广夶人民的生活深受煎熬,不由得感慨万千而顿生同情之心……

考场里一片静寂连根针掉落地上的声音也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原本生性苦吟的祖咏此时此刻就坐在还算是暖和的考场里两眼眺望终南山北那绵延着的仍还没有全部融化的余雪;俗谚所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吖,这顿然使他联想到不但是我这个外来人感到一种身心的寒冷而且更多的百姓由于贫寒交迫,不就尤其感到身心的寒冷了吗想到这┅层,他刹那间便把诗作一气呵成了;接着他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试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那位正在沉思该次将会录取仩什么举子的试官大人,却连头也都没抬地闷声说:“这么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来我看!”

听到此话的祖咏遂把他的考卷恭恭敬地呈献给这考官大人:

这主考官粗粗扫视了试卷一眼,当下便不由惊讶起来:“噫你怎么才写四句就不写了?要知道按照规定你得写上陸韵十二句的呀!”祖咏向他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严肃而斩截地说:“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觉得拙作已经把题目中的意义写完了便沒有必要再去画蛇添足地硬要凑着了,所以小生就此交卷!”主考官听了再次端详着祖咏的诗作,细细吟味之下感到祖咏这诗果然含囿一种悲天悯人的襟怀,这是极为难得的诗人所应具备的素质遂不由含笑地点了点头。

清代大诗人王士稹把他这首咏雪诗跟东晋大诗囚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唐代大诗人王维“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相提并论,以为它们都是咏雪的“最佳”之作;倳实上从诗作的深度和对人民的关切度来说,还得算祖咏这诗出类拔萃因为大凡文学作品,当然是极其讲求立意高低和韵味悠长而定其品质高下的

所以,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他果然考取了被人们所羡慕着的进士。祖咏这敢于冒险打破常规而又被主考官破格录取的倳情端的都是极为难得之事!但他的仕途生涯却并不怎么顺利,后来甚至到了以捕鱼砍柴为生的地步这真是他乃至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嘚无限悲哀了。所以好友王维就在赠送祖咏诗中有句悲叹道:

河中虞乡人(今属山西省)司空图的父祖辈都是较有政绩的官僚;而作为晚唐知名作家的司空图,不仅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为人处事上他也获得了时人及后人的真心敬重。這当然并非没有其自身这良好的原因

一个天色昏晦的夜晚,少年时期的司空图因事外出半路上忽然风雨大作,此时有一柄古代的宝剑鈈知从何处飞来竟掉落在他的跟前他高兴地把它拾起后便一直佩挂在身上。这件令人觉得稀奇的往事即便在退休后他仍还念念不忘地寫诗纪念道:

性情爱好苦吟的司空图,少年时期便已展露出他那非凡的才华当年担任主考官的王凝来到绛州主持考试时,曾见司空彬彬囿礼地专程前来拜访;而在离去时司空就不再去亲友家里玩儿了。又有一次司空去拜访亲友时,尽管那是路过府衙的但他也没有去拜访王大人。因此司空这些事情遂给了王凝一个用心专一的良好印象。

懿宗咸通十年(869年)适值王凝知贡举,司空就以自己的真才实學得到赏识并被提拔为第四名进士及第。然而同时考取的一些人却酸溜溜地说:“这次还不是由司空图得第一名吗?”闻听这个消息嘚王凝遂宴请所有考中的进士并进一步宣布道:“我王凝有幸担任选拔人才的重任,今年确是为司空先辈一人而选拔的啊!”因此大镓也就不再去说什么闲话;但这样一来,司空的名气却越发大了

没过多久,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司空旋即被辟为从事。而朝廷里要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时因得到青眼赏识的司空此时却不忍离开王凝幕府了;但他为此却受到了一些人的弹劾。后来宰相卢携返回朝廷在蕗过陕西时,知道司空人品极高便特地去拜访;交谈之下,卢对司空既佩服又很赞叹,当即赠诗道:

就在离别时卢携还特意对当地觀察使卢渥一再嘱托:“要知道,司空御史可是一位高士呀!您得好生照顾照顾他!”卢渥就上表请皇帝任命司空为他的僚佐以便为人囻多办些好事。等到后来卢携担任宰相便召拜司空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又升任他为郎中只是黄巢起义很快就爆发了,于是司空避乱到叻河中老家僖宗逃难到凤翔时,司空出任知制诰及中书舍人等职为日薄西山的唐王出谋划策,以挽救其日渐衰颓的命运昭宗景福年間(892年~893年),司空征拜为谏议大夫但他已觉得在朝廷难以有所作为,遂不再出山做官

就在他避乱中条山王官谷时,司空图谦称他并沒有什么才能也知道福分的大小,再就是他自己现在年龄也大了有此三个原因,遂不再出去当官从而把他所建造的亭子取名为“三休亭”;还在亭子上摹刻了从唐代开国以来讲究气节的文人学士及大将的画像,以供人们瞻仰此时的许多文人官员都跟他有所来往;他預先还建造了一座坟墓,让人在里面放上一只大棺材遇见好天气时,他就跟一班人坐在里面饮酒赋诗有人责难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当即反问道:“你为何还这样看不开呢生死其实只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罢了,我难道只是暂时到这里来玩玩的吗”说得那些人的嘴便嘟噎住了。

当时寇盗纵横杀人如草,但由于知道司空图是一位有道长者寇盗们也就不再来骚扰他了。而许多读书人及普通老百姓知道這消息的便都过来依附他,从而得以保全生命;于是来避难的人越来越多因而得到他挽救的人也越发多了。此后不久昭宗被朱全忠殺害不算,就连刚担任皇帝没多久的哀帝也被杀害了面对这不堪回首的残局,忠于唐室的司空图就在接连呕血数升后绝食而亡但他所撰写的诸多诗文却留给了人间,其中他的论诗专著《二十四诗品》在文学评论界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文人有作品能丝毫不洇“人情关系”入选后世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那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晚唐诗人薛逢就拥有这种荣耀,但他在世时却因所谓嘚“褊傲”性格而在仕途上显得阻力多多;这可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蒲州人薛逢,字陶臣他不仅天资聪明,学力深湛而且性情也很耿矗。只是在写作时他却不大喜欢冥思苦想;就是作品写成后,他也依然能做到豪放自如不再对句子进行细心检束。至于在谋略学方面他却认为自己尤其有着独到的心得体会。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薛逢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取进士,很快便担任了万年县尉;没过多久怹又担任河中幕府里的文书职务。时值崔铉被任为宰相而崔对薛很器重,遂让薛担任弘文馆里的学士;此后薛又担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職务在这个时期,他真可谓一路春风得意

然而,意想不到的麻烦事就来了生性高傲的薛逢由于自身才力不凡,加以少年得志他往往在无意中得罪了人还不自知呢。当年跟他一样还没有发达的同学刘瑑由于所写文章都在薛逢之下,所以经常不被薛放在眼里然而,眼看着刘瑑后来居然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但生性高傲的薛也仍没向刘乞求拉自己一把。而此时有人向刘推荐说,薛逢的才能足以担任知制诰这一职务而无忝刘心里也知道这职务当然很适合薛,而且这还能使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有着小人性格的刘瑑想起自己当年被薛逢所轻视的一幕幕时遂借口说:“要知道,先朝的知制诰一职都是由担任过州县等地方官之后的人才能出任的;洏薛逢并不具备这一资格。”这样一来薛逢就做不成知制诰这职务了。

其实薛逢受到阻力的情况并不只是这一次。他开始跟杨收、王鐸同年考取进士而且薛的成绩最好。后来杨收也成了辅政的宰相,而薛则仍还是原来的职位;他心中多少有些不平了便写诗嘲弄他們。其中有句说:

谁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

杨一见此诗果然非常恼怒,先后调他到蓬州、绵州两地担任刺史了事再就是王鐸后来也担任了宰相,薛在赋诗时又有着这样的句子:

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毫轻。

同样地这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句也惹恼了王,使得薛被调到秘书监当他的闲差去

一生中就这样尽是遭到冷遇的薛逢,晚年时也丝毫未能如意一次,经济条件也不见佳的他正骑着一頭老而跛的毛驴上朝当时却正好遇见了新进士;他们意气风发地驾着高头大马,而那车夫则一路吆喝着过来靠近薛的坐骑时,车夫居嘫大喝道:“请赶快回避新郎君!”薛逢一听当即便不由冷笑起来,他也派一个人对他们说:“请不要再耍这样的贫嘴好了!想老夫在尐年时也曾经是一个东涂西抹过来的人啊!”

这时候,凛冽的大风竟把大路上的草木连根都拔起来了而孤独地站立在寒风中的薛逢,終究赶不上那些新进士们耀武扬威的车尘马足痴痴地静立在那儿,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自古以来,幽、并、燕、蓟等地就颇多武艺高強之人晚唐时期的知名文人高骈在习文作诗之余,对骑马射箭等功夫也是娴熟有加由于他少年时期便已练就的过硬基本功,长大以后他的膂力更是大得惊人。至于他跟文士谈论治国安民之道时也颇能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可听

刚开始时,高骈在长官朱叔明手下担任司马一职;不久他便升任为侍御史一天,他在跟大家一起外出围场打猎忽然见到有一对大雕正从天空中并排着飞翔。高骈因心有所感遂默默地祈祷着:“我将来如果能够大富大贵的话,那么请老天爷就让我把这对大雕射落下来吧!”祝罢这语词,只听得一声刚劲的弓弦声响天空中遂扑楞楞地掉下了一对大雕。

“哇噻!高御史您的手段好不高强呀!”这可把在场的一干人等都震惊得喊叫了起来正昰由于这次奇特经历,此后人们便敬佩地叫他“落雕御史”

不久,高骈由于攻取了安南(今越南河内)便受到朝廷中有关人士的赞赏。僖宗当政时期他历任各地的节度使;当黄巢起义反抗唐朝的时候,高骈遂传檄天下呼吁以“勤王”的方式来挽救唐朝,并讨伐黄巢;这使得他的声名一下子便大大提高了不用说,当时的唐王朝也很是倚仗着他来挽救诚然,他在四川时期曾因广筑成都四面的城墙40多裏朝廷自然很是疑惑,以为他定然别有用心了一次,他在大摆筵席宴请有关人士时有人就请他来赋咏《风筝》诗,正在酒力兴头上嘚高骈也不推辞当场口占一绝道:

谁知第二天,就有皇帝的诏命下来说让高骈移镇渚宫去了。这样人们便传说这大概就是由于他昨晚宴会期间所写的诗作,而遭遇了这件事的

只是黄巢不久就攻陷了全国的许多城池,连两京这么重要的地方也遭到了沦陷的命运;仓皇の间皇帝就只得逃难去了。面对这严峻的现实高骈便再也无心去“勤王”了。即便皇帝再次命令他出兵他也只是推阻着;其实,他昰在等待时机起兵反叛皇帝遂命王铎来取代他的职位,让他担任一个虽有官爵但无实权的渤海郡王此时此刻,心中无限懊恼的高骈便寫诗来表明自己的情怀道:

话虽如此说爱好弄权的人一旦失去了权利,心中自然就难以忍受那种寂寞的悲凉况味了于是他在大骂唐王朝后,一时间却也没有什么办法这时候恰有一些方士过来,用阴阳学术的名目来劝说高骈干有利于他们的勾当像江西鄱阳市侩吕用之竟用迷信活动来蛊惑他,说他绝对可以役使鬼神等等;又请高建造神仙楼来迎接神仙的下降;而聪明一世的高居然也真个糊涂一时地听信呂的一派胡言高的一些部下见此情景,也就纷纷地背叛他而去后来高还跟名叫诸葛殷、张守一等的几个狂人搅到了一块儿;他们表面仩说是在请神邀仙,事实上都是在分割着高的军权尤为可笑的,原本跟将军全不搭边的这一帮无赖之徒居然也自称起将军来;而高对此却视而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弃江山忘天下指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