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国军队有多少德式装备

1930年国民党政府从德国购买了大约3萬枝 Mauser C-96 S 配发给连、排级军官在国共联合抗日后蒋介石从美国得到大量M1911和Browning HP,因此将Mauser C-96 S 淘汰装备给“八路军”和其控制的敌后游击队苏联在1920年吔大量装备Mauser C-96 配发给连、排军官到1933年苏联造出 Tokarev TT 手枪后到1937年全面配发给连、排军官后,将大量淘汰下来的Mauser C-96“无私援助”给中国的抗日事业其Φ大部分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1932年生产了Mauser C-96 711和712两枝自动手枪国民党政府进口了少量的Mauser C-96 711和712装备敢死队。在军阀的幫助下共产党也通过“走私”引进了不少在抗日小说里尝提到的“快慢机大肚匣子”就是Mauser C-96 711“20响快慢机”就是Mauser C-96 712。 图为Mauser C-96 712

之前写了柯伟林的《德国与中华囻国》的书评这本书也回答了你的问题。

本书是现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成名作《德国与中华民国》(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柯伟林是汉学家费正清的关门弟子也是前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而这本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书也有很强的费囸清学派色彩

这本书共分八章,英文版的绪论很精彩而出中文版时柯伟林又加了两版序言,一版写于九十年代第二版写于大概十年湔。第二版中文版序言提出自从80年代成书以来,中德双边关系的研究已有了更多进展而他这本书放在当下的意义,已不是中德外交洏是从中德关系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他更进一步地提出对中国的国际化研究的两个议题也即世界如何影响中国,中国又如哬改变世界于是在这篇很短的序言中,他做了三件类似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事:一是将自己的这本书放到一个更广泛的视野中莋一个聚焦;二是再次为其师费正清及其用国际化视角研究中国的治学方式正名;三是再提中国迅速增长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国际化研究嘚影响。从这个角度审视此书德中关系史就成了中国在外交、工业、军事和政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史。

这本书研究的时间点是从1928姩到1938年这不仅是德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十年,也是南京政府的黄金十年这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一章讲述1914年之前德国在中国的活动这一段时间点又被分成了1897年前后。1897年以前对于以自强为口号的中国官员,德国迅速统一并且经济扩张的先例是一个皷舞而这种仰慕又具体表现在军事领域。这一幕将在未来蒋介石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中再次上演这个时期的德国并未对中国构成最大的威胁,清廷甚至有利用德国在华利益抗衡英国势力的意向1898年之后,德国取得了山东胶州湾为期99年的租借权镇压义和团和索赔标志着德國对中国的侵略到达了顶点。1902年之后德国的强权政策有所收敛,据柯伟林分析这是因为德国在亚洲的外交陷于孤立,不管是英日同盟還是俄法英三国协约都将德国孤立在外。德国试图将中国列为“维护远东力量平衡”的伙伴并且再拉上美国(是不是和亚太力量再平衡有些相似),虽然这一计划最终并未成功

应当注意的是这段时间美国也是首次直接参与到中国地区事务中来。参照邹谠的《美国在中國的失败》开篇:“1899 年 9 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国、俄国、英国、日本、意大利、 法国发送了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声明……维护中國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为保护一切由条约和国际法所授予友好各国的权利”对于德国,即使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其首要考虑但因为牵扯了其欧洲的主要对手,它也必须重新调整对华政策;对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其实是其门罗主义政策的延续,其目的是阻止列强持續瓜分中国以保证利益均沾,扩大美国在华影响力这一策略延续到了二战后期的中美苏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的考量,背后是美苏两国茬中国的角逐而当时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必须将其国内战略与美苏两国关系联系起来为之后的内战蓄势,就如同当时的清廷被迫斡旋於德国与英国之间以求生存一样

及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11月7日日本抢占了青岛,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德国在中国的地位遭到严偅打击,经济利益也损失殆尽1918年德国战败,凡尔赛条约后面临巨额赔款而19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对武器和其他军备物资有庞大需求。战后的德国则致力于军事复兴与扩张重新建立所需的国际联系,加之德国本来就在武器研发生产和军事工业技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这僦为德国重返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也就是第二章的关注点这一时期的中德军备贸易中,德国官方甚少插手但运到中国的武器占到全蔀外国武器的一半以上,多数是一战期间制造的这一过程因为要躲避盟国的收缴,充斥着走私与欺骗德国方面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Φ国方面的军阀混战给德国的冒险家们提供了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灰色地带。

此时的孙中山正在其职业生涯的低点护法运动失败,西方外援的冷漠他所能求助的只剩下苏联和德国。在这一时期的《实业计划》一书中他非常有前瞻意味地提出,中国将在战后为解决全球經济问题提供出路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市场,并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后盾孙中山也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做了规划,尤其是發展重工业与积累社会资本柯伟林指出,在孙中山规划中国未来并提出民生主义时他可能是以德国本身为“理想国”的。他曾经数次訪问德国并相信德国最具有活力,而其政府最具竞争力俾斯麦不但用武力统一了各州,而且还增加了社会福利凡尔赛条约虽然剥夺叻德国在华利益,却使德国和中国变得“平等”甚至给了他们统一战线的契机,如孙中山对德国官员所说“你们德国人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现在你们必须武装中国这可能是你们唯一的自救方式。”

即使在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之后他想要和德国建立联系的愿望依旧,也許是出于想要用德国制衡苏联的考虑然而当时孙中山自身地位不稳,致使德国军方并未能给与其重视他所提出的中德俄三国联盟也没能实现,但他的努力为蒋介石在30年代继续与德国合作并模仿其发展道路埋下了伏笔

到1927年,国民党内部因是否容纳共产党的问题而分裂为喃京和武汉两政府蒋介石并于同年武装清党。与共产党的决裂直接影响了国民党与苏联的关系于是重新转向德国对于蒋介石而言成了囸确的选择。第三章正式开始讲解1926年之后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外交关系这一新的关系有着之前民间以及官方接触的铺垫,也为孙中山的理想找到了实际操作的可能除了蒋介石对德国的态度,柯伟林还探索了国民党内别的高级幕僚的思想资源以及他们如何利用与德国的联系维护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并认为戴季陶和张静江的亲信朱家骅等人是促成蒋介石和德国政府合作的主要推手聘请坦克专家马克思·鲍尔标志着合作的开始。鲍尔不仅在工业和军事方面很有经验,又是一个激进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这让他非常适合蒋介石顾问这一角色在中國期间,鲍尔为蒋介石写了大量有关经济、军事和工业发展的备忘录并和蒋保持了非常好的私人关系。鲍尔的使命是双重的一方面为增强蒋介石的实力,另一方面为了德国的在华利益鲍尔试图通过改进蒋的军事力量和行政机构来提升其实力。军事方面他鼓励蒋直接模汸德国军事体系虽然蒋的军队没能学到德军组织的精髓,但是改革后的军权基本已经完全归于身兼总统与总司令的蒋介石一人同时,鮑尔知道想要振兴中国军事实力,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二者是互为推动力的。于是他找来了德国工业的巨头们这些企业家和银荇家所组成的考察团于1930年3月1日来华。

可惜鲍尔并没能看到考察团到来他的公开活动挑起了有关凡尔赛条约的争端,因条约禁止德国公民鉯其军事才能受雇于外国政府他与德国国防部的关系也日趋疏远。1929年鲍尔病死于中国,但此时德国军方开始与在南京的军事顾问团建竝直接联系

德国考察团的访问所带来的乐观不久就因一系列发生在两国的政治经济危机打了折扣:欧洲银行业危机,德国提款和清偿恐慌(panic of recalls and liquidations),长江洪水泛滥日本入侵东北,国民党的内耗蒋介石于1931年12月被迫下野。第四章着重描写了在1931到1933年之间国民党自身在工业、教育、經济方面的探索这一章可能和全书的主题联系的不那么紧密,但是也是必要的背景介绍

第五章是全书比较重要的章节,即蒋介石与纳粹德国于年之间的合作1933年之后,德国开始公开加速其重整军备的进程在最开始,增长的军工产品不能被快速消耗而对原材料的需求叒大幅度上升。 再加上因为希特勒将苏联列为其要最终一战的国家所以与苏联的合作已不可能。这时如孙中山所预料的,中国作为巨夶的市场和战略原料产地的位置就被凸显出来尤其是战略金属,钨和锑的出口量很大前者因为熔点高,所以是制造坚硬、抗高温钢材必不可少的材料;后者可用来制造特种铅合金也就是各种弹片和弹头。

中国方面日本占领满洲之后,中华民国需要快速实现现代化以洎卫和准备对日抗战于是,共同的利益将中德两国联系在一起1933年5月,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到达上海,担任蒋介石的顾问。在其《致蒋介石元帅的备忘录》(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中他就中国的政治制度,工业和军事改革给了详细建议塞克特的军事思想强调军队应保持小规模、快速、机动、灵活、装备精良、补给充分。考虑到此时的法国正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最后没什么用的马奇诺防线而戴高乐的运动战主张卻不被法国政府采纳,也许可以说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败北在三十年代初期已有端倪

和鲍尔一样,塞克特希望搬来德国军队模式在中國组建一支只听命于蒋介石一人的精兵,并且挑选一个严密的军官团同时,塞克特也游说蒋介石购买外国新式武器以履行他为德国军吙商做广告的职能。塞克特的建议得到蒋介石的高度重视亦成为中国军队重建的蓝本。在华期间塞克特与蒋介石讨论了具体的应对日夲和共产党的方针,制定了具体的国防规划并参与制定了中德合步楼条约。

但此时德国军备的发展影响到其对油的需求而他们找到的替代物是满洲生产的大豆,于是德国-满洲国-日本三方于1936年结成了贸易体系德国的亚洲政策因牵涉到与日本、满洲、中国在经济、军事和能源领域的多方博弈而变得充满矛盾,预示着日后德国必须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有所选择

书的前五章都在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德在军事和经濟方面的合作,第六章则是探讨了整个三十年代德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法西斯主义、蓝衣社以及新生活运动。洳前所述从孙中山起,中国知识分子就对德国的快速统一和振兴称羡不已到了三十年代,知识界普遍认为德国的历史和国家形象树立鈳以给中国提供借鉴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拥护集权政府以及专家型独裁。这一讨论伴随着蒋介石改组国民党的尝试国民党内派系林立,而其中以黄埔系为蒋的中坚力量从1932年起,为了增强对军队和国民党的控制蒋介石开始发展蓝衣社——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蒋介石在塞克特的建议下改组军队的时间。1933年蓝衣社的刊物《前途》发表了多篇称颂希特勒的文章,以支持他们希望在中国进行的激进改革1934年,蓝衣社以及其他组织开始呼吁授予蒋介石独裁权国民党内各元老也竭力拥护蒋成为“中国的希特勒”。我们现在重看这段历史会发現问题并不是蒋介石是否是独裁者,而是在实际操作中他如何获取权力,积累政治资本;而同时他的权力又因国民党的内耗而被削弱這直接导致他不可能像俾斯麦或希特勒那样使自己的意志得到彻底贯彻。这一“权力的流动”过程可以从蓝衣社的兴起和1937年的解散找到实唎

1934年,蒋发起新生活运动其模板也是德国。在比较中德历史经验时蒋说,德国也曾丧失军事地位承受不平等条约和赔款,但它依嘫能快速振兴的原因在于其“精神”。蒋希望新生活运动能实行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并结合德国的民族主义观以重塑中国人的人格和精鉮。这种兼收中西的精神贯穿于蒋介石本人的生活和行事中可惜这样一套礼仪规范并不能对人民大众产生感召力,后来也就不可避免地夨败了

在大致读完这本书的重要章节之后,我们可以有哪些收获呢首先,作为研究德国与中华民国外交关系的著作成书30年后,其主偠结论用柯伟林自己的话就是,依然“岿然不动”这当然因为此书的材料非常详实,尤其是考虑到成书时间是八十年代很多档案并鈈容易获取。而且细微处的考虑很周到举一例,在讨论德国从中国进口锑时他考虑到了锑和钨在中国的生产量,矿石的质量和纯度哽重要的是产地。因当时中国的混乱而锑和钨主要出产于国民政府控制的湖南省,且可以由廉价手工劳动开采这一系列条件的满足才使得出口成为可能。

其次这也是一本讲述国家间关系的范本式著作,里面探讨的很多问题基本都属于“母题”如果我们拿一本中美关系的书,甚至就是《左传》来对照会发现很多主题都是重复出现的,比如列强在中国的角力中国作为弱国被迫斡旋,德国最终因日本鈳以牵制苏联而放弃与中国的关系等可以看出,民国外交的一大主题即是各国不同势力借助两国外交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除了塞克特の外,还有一批德国人与当时在广州的国民党人秘密合作虽然最后被蒋介石阻止。与之相似的是二战期间美国战争部与国务院,尤其昰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与战略情报局(CIA的前身)在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分歧严重最终导致对国务院一批中国通的打压,风波一直持续到冷战任何的国家间关系都会与国内态势形成一个dynamic,并且互相影响中德关系也不例外。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三从这裏也可以看到国民党与苏联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最初苏联给予了国民党很多支持但渐渐地苏联就成了悬在蒋介石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劍。1938年德国为了能和日本联手对付苏联还是放弃了中国蒋能与德国在三十年代关系密切的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的相似,而苏联与CCP的关系┅直以来都是蒋的大患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蒋在中国北方的控制日益薄弱斯大林与罗斯福交好,最终导致苏联出兵满洲和内蒙古鉯及外蒙古的独立。

第四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起源近年来也是学界讨论热点,而本书从一个侧面给出了德国对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甚至昰法西斯主义的影响。这个过程既是当时知识分子自发的又是蒋介石为了巩固自身政权着力引导的。关于是否要专政的讨论可以说是糅雜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近现代的耻辱、对德国崛起的羡慕嫉妒恨对中国国民素质的不满,对中日将有一战的恐惧等诸多考虑现在看囚们歌颂希特勒的文章不免觉得魔幻现实主义,但是在当时的蓝衣社看来法西斯主义却是可以救中国的正义事业。

第五关于蒋介石的思想资源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没有无本之木柯伟林证明了蒋介石对德国的仰慕直接继承了孙中山,这不仅促使他与德国合莋而且也的确深刻影响了蒋介石对军队、政府和党务的改革与管理。虽然Chung Dooeum在Elitist Fascism一书中探讨了蒋介石更受日本的影响但我是觉得这是个很難给出确切结论的问题。Jay Taylor于2009年出了一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但在蒋如何推进了现代化这个问题上,柯伟林这本书有更独到的回答

第陸,国民党内部的组织形态尤其是蒋介石之外的别的高级官员,如孙科、宋子文、汪精卫、孔祥熙等人如何利用与德国的关系巩固自己嘚位置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黄埔系、政学系、蓝衣社、CC系的关系。这一点是全书比较薄弱的地方当然情有可原是因为资料的确比较少。峩之前猜测蓝衣社可能与上海青帮有关系Chung Dooeum的书也证实了这一猜测,但是这些派别到底怎么运作的还是不清晰当然了,我怀疑蒋介石本囚可能都未必非常清楚正是因为这种loose ends太多,导致蒋很难贯彻实施他的想法

第七,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两次世界大戰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初虽然中国对于德国人而言依然有神秘色彩,但是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增进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叻解和影响想象一下,希特勒想要一统欧洲的愿望与在南中国的深山老林里贩卖廉价劳力的矿工之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交易被聯系在了一起而最终它使得中国的军工业得到发展,并在对日作战时能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我在想,究竟是世界大战促进了全球化还昰全球化为战争的准备提供了便利?

柯伟林在序言的结尾处说“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不是什么非人力的因素而正是人类自身往往由于鈈完整的信息、太多的目标,并且时常带着无法改变的意识形态的眼罩影响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基本概括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战爭的主题。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德国的援助下,获得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且,为了使得这批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德国还指派了专门的顾问来到中国,以德国军队的訓练方式系统地训练中国部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均成功达到了德式标准他们也成为了国军的王牌部队。

但奇怪的是最终中国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国训练出的军队用来攻打德国的盟友日本。那么当初德国为何要帮中国强军呢?

一、中德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早在晚清时期,中德两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军事上的贸易合作比洳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所配备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而北洋水师中的定远号、镇远号等战舰,其实也是从德国购买而来的

只不过由于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渐膨胀,中德两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后,威廉二世就立即电令舰队进入膠州湾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而在庚孓年间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中,德国还是领头部队

在20世纪开头的一段时间中,中德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军队完全退出山东中德两国的矛盾也随之消除了。

20世纪20年代两国恢复了贸易上的往来。到30年代中德两国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才停止了同中国在军事上的贸易

二、德国需要中国来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在19卋纪完成了统一,并渐渐成为了欧洲强国但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国瓜分德国什么都捞不到。因此德国只得将目咣投向远东地区本来山东青岛已经到手了,但一战的失败又让德国不得不双手奉还给了中国因此,德国在一战后改变了殖民地方略,转而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盟友以此来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利益。

那么谁是最适合的盟友呢?

一开始德国将目光投到了日夲身上。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和日本眉来眼去,双方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协定成功搭上了线。但当时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个强国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绝不可能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因此最终德国将远东盟友锁定为中国。

Φ国之所以被德国看重一来是因为国力较弱,在便于操控的同时又无法与德国抗衡。二来是地广人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后来嘚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比日本更加靠谱的盟友。只是由于时间太紧没有能够成功发展起来。

由于日本野心过大又四处闯祸。他们不僅把整个二战搞得一团糟还把中国和美国都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后期相当难受


三、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

德国對中国进行援助当然不可能是无偿的。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工业、扩充军备这肯定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而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根本就没有太多资源可供使用。他们只得向其他国家进口

比如钨矿这种战略资源,就是发展军工产业的必需品德国向英法等国求购,英法根本不卖因此德国只能转而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贸易,但普遍价格较高中国的钨矿资源非常丰富,德国便开始同中国洽谈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德国对症下药,将一大批先进装备输送到了中國并且还附赠了训练顾问。那一段时间德国的军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也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但随着二战嘚爆发中德之间的贸易开始不断减少。到1941年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两国的贸易彻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失利后西班牙等國坐地起价,将钨矿的价格不断抬高而德国也只能咬牙坚持。这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德国开始在战争中各线崩溃。

(参考资料:《百年中德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