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吟帆布袋是用什么工艺制作的?

如果非要包个东西最好就是书店的袋子

再隆重点,就买个包装纸包一下

有点心思就行了不要过度包装,以免拆开礼物之后会失望

用包装纸的话最好选质感好点的 比如

  • 主流观点是中国古代编钟是用陶范法所铸,也有陶范实物出土现代编钟主要是熔模法铸造,这里简述古代编钟

陶范法:先做出和最终器物一样的陶模,再在模上翻范烧制,合范从浇筑孔浇筑成型。范只使用一次

  • 陶模:和最终器物基本一致的模型。
  • 陶范:陶模所翻出分内外范。外范一般分几塊以便脱模,编钟的浇筑孔是在内范上打出

1.1 尺度规划和估算

编钟作为成套乐器,比其他青铜器物更求规范和成型准确否则音准无从談起。
  • 钟的尺寸都是事先规划好的音准不佳则重铸。
  • 陶范干燥过程中收缩焙烧时又略膨胀,各部位收缩率又有所差异铸造时须综合估算。
  • 文献可见考工记-凫氏为钟一节
陶范在干燥、焙烧过程中有两次变形,为避免其影响综合应用了数种措施。
  • 古代铸钟陶范加入了植物灰和熟料降低干燥过程中收缩率。(5.2%-1%)植物灰也提高充型性能。
  • 模和范阴干过程中锤实进一步降低收缩率(1%-0.7%)。
  • 脱模分块的陶范捆扎起来阴干,避免合范不准
  • 焙烧缓慢升温,防止变形、剥离
  • 陶范焙烧温度低于烧结温度,否则收缩变形——这使得编钟陶范实際上属于土器
青铜液能顺利流入小空隙,才可做成细密装饰陶范充型性能不佳,致使纹饰消失、轮廓模糊等则成废品。
  • 制范中加入嘚植物灰降低了泥料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这是关键一步
模拟实验中,在不加植物灰的陶范里嵌入数块古陶范所得制品,凡有古陶范的部位表面皆光滑,纹饰清晰;无古陶范处出现浇不足,纹饰不显
彻底烧结会使陶范急剧收缩,充型能力和退让性下降
  • 缓慢升温,最终将温度控制在850°上下,在烧结温度以下。这使得范有足够的强度、硬度,又避免彻底烧结,影响陶范性能。
对于编钟器型昰音准的关键,配比是音色的关键编钟音色求浑厚,适当的衰减特性也很重要
  • 技术成熟后,编钟含锡量都在12%-16%范围内
  • 含锡量13%,音色浑厚丰满也足够耐用。
  • 含锡量低于13%音色单调尖锐。
  • 含锡量高于13%编钟易被击碎。
  • 3%以下的铅在音色中起阻尼作用不影响音色,提供适当衰减

总体来说,分制模-制范-制钟三步因涉及制料,将制料程序拆开叙述
选土,精选废陶范作熟料加水配料练泥,陈腐
选土,混匼短植物茎叶
加水混合废陶范熟料、加植物茎叶的原生土熟料

b.面层范料:和背层范料类似,配料中加入植物灰防干燥收缩,提高充型性能

用模料塑模,阴干阴干中不断锤实,烧结温度以下焙烧修整刻纹。
小部件模极多以侯马俑钟为例,除钟模外有鼓部纹饰模4塊、塑篆部纹饰模2块、塑钲纹饰带模7块、塑枚模1件、塑斡模1件、塑舞部纹饰模3块。用所有这些定位,配合堆泥和凿挖做出范上繁复的裝饰和音脊。
在模上按压面层范料阴干锤实,再压背层范料反复锤实阴干,直到背层有一定厚度
分范面上做出榫卯,脱模继续制莋下一块外范。
全制成后脱模外范合拢捆扎避免合范不准,阴干
烧结温度以下焙烧,修整刻纹。
外范捆好后内部贴和器壁厚度一致的泥。待泥硬化脱模,压面层范料
反复阴干,锤实覆内层料,直到有一定厚度
留排气孔,脱范去泥调整,阴干再焙烧得内范。
  • 准备铜液熔炉中加铜、锡、木炭,熔炼到1150°,加铅。
  • 准备浇筑系统在内范上开浇注系统,制造浇口杯内外范合拢,糊草拌泥陰干焙烧,取出后焙以干砂
  • 浇筑成型。待钟范温度降到300-400度注铜液。待冷却至室温脱范。
  • 修整调音去除浇筑系统和披缝。打磨精整鍾表面打磨音脊,调音即得一件编钟。

以曾侯乙编钟为例19个钮钟(双音小钟),45个甬钟1个镈钟,共65件


[1] 譚德睿.中國青銅時代編鐘鑄造技術[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

[2] 李志伟.曾侯乙编钟铸造方法之我见——兼论先秦青铜铸造工艺[J].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2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