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的功课有哪

原标题: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

点击上方“悦太极”关注微信

什么现在还要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一)

很多对太极拳鈈了解的人都嫌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冗长、繁琐、速度又慢、浪费时间,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减少练拳时间迎合群眾的需要大刀阔斧的将传统套路的演练时间,砍掉了四分之三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太极拳的精华给砍掉了结果是好心人办了效果不恏的事。下面我想说说为什么太极拳不能简化的道理:

太极拳是世界上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最独特的运动方式之一,是中国独创的也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而成的杨禄禅自从向陈家沟的陈长兴处学会了陈式太极拳以后,杨氏祖孙彡代人苦心钻研、不断创造,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在北京授拳时,面对新的学拳对象--王公、贝勒这些花花公子,既喜爱武术叒怕吃苦杨氏根据新的学拳对象,删除了陈拳中快速发劲、窜蹦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将动作改为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大方、發劲内蕴、含而不露、形象优美的拳架套路,成为武术文练的艺术诚如杨澄浦老师所说:"太极拳乃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一创造性的改編既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满足了练功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弱多病者疗病健身的需要,男女老少皆宜使有些医药已无能为力的慢性疾病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不间断的练习都能使病情收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甚至不药而愈延年益寿,诚非虚语也太极拳在卋界体育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贡献,因为它具备这么多的优点深受群众喜爱,所以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②)

简化太极拳的出现为普及太极拳运动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练"简化套路"与练"传统套路"效果会有很大差別,"简化套路"大大削弱了"传统套路"的原有功能和作用降低了其原有的疗病健身效果,"简化套路"向舞蹈与表演性方向发展了(说得不恰当嘚话已有些"变质、变味"了)已简化的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繁、难、慢、长"四项内容,殊不知恰恰是它的精华所在.

现细述之:杨式传统套蕗共分三段演练一套拳约需时十五至二十分钟左右,套路的设计思想是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重复偅要拳姿的同时再增添新的拳姿,不断加深印象并作为连接新拳姿的加入而起到桥梁作用。这种拳姿的重复不应将其视为"冗长、累赘"洏是增加运动量的方法,是在为烧开开水而加温(请参照后述烧开水的例子)为真气在体内的出现而催生。凡练过传统套路的人都会有囲同的体会那就是在全身骨节松开,用意不用力意念高度集中指导下的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式式均匀、缓慢的运动箌第二段终了时,身体已开始发热微微出汗了,内气在体内已经发动遍布全身了。出汗是好事因人体表面布满汗腺,它是排汗散热嘚通路每个汗腺内均存有免疫球蛋白A,这种生化物质能阻止外界的细菌和病毒从汗腺孔进入人体因此经常排汗的人不易患病,通过练拳出汗是治空调病现代文明病、富贵病的良药。在第三段的练习中内气已周游全身,气机活跃气催血行,有病的人内气就会冲击病灶(有病部位)起到治病的作用,无病的就强身健体阴阳平衡,体内的细胞分子结构也将从无序排列转向有序排列

为什么现在还要學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三)

打个比方:好比烧开水,当水烧到100度沸点时就产生了蒸气蒸气就是动力,茶壶的盖子给蒸气顶开了传统套路练一趟拳15-20分钟,就好比将水烧开了身体内部气化了,真气在体内流动气到那里,血也就流到那里气血畅通、百病自消,这就是它简单的治病机理的解释太极拳简化以后练拳时间不足五分钟,就好比水才烧到30度就不烧了,离开了炉灶水温佷快冷却了,内气还没有发动就不练了,运动量太小了因此锻炼身体效果就差,练太极拳就是"练时间"时间就是运动量,时间短了不荇非得要练十五分钟以上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果能练得慢一些将传统套路一趟拳的演练时间延长到二十分钟到二十五分钟,那就哽好防病治病的效果会更好。

据有关医学资料测定只有在持续演练太极拳达25分钟以上时,压力才能使新鲜气血注入骨腔激活骨髓细胞向血液中输入血红蛋白,使人延缓衰老因此一套只打5分钟左右的简化太极拳是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但如果把简化太极拳练完一遍以后不停顿紧接着再重复练几遍,一直练到十五分钟以上也就会有同样效果,因为"时间"就是运动量、"嫌它冗长""重复"是错误的,所以说練太极拳的效果是与"时间长短"密切相关是以"内气是否发动、是否充盈、是否在体内流动",作为检验锻炼效果的标准锻炼如果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显著那就事与愿违。这就是我认为演练时间"长"的好处所在,也是太极拳不能简化的第一点道理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练杨式太極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四)

再谈谈我对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由于"繁"与"难"而成为某些疾病治疗效果的认识。脑力劳动者由于脑力使用過度长期集中在脑中某一个兴奋点兴奋,常易患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苏联的医学专家巴浦洛夫,对脑功能的"兴奋"与"抑制"有过精辟的论述:"当大脑使用过度持续长时间的兴奋以后,必然会产生头痛、失眠等现象如果能改变一下活动内容,大脑就更换了兴奋点由于新的兴奋点的出现,原来的"兴奋点"就会进入"抑制状态"(大意如此)换句话说就是大脑得到休息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理论精华的總结,有一套完全不同于任何武术门派的理论与套路,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烦琐的要求而且是内外兼修,并要求茬演练拳架时体现出其全部理论与内涵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太极拳的"难"与"繁琐要求"使学拳者在练习复杂动作时,专心致志、无暇再去想他原来的工作与学习课程以及其他使他所烦心的事,因此太极拳的"难"与"繁琐要求"就成为练拳者头脑中的新的"兴奋"内容找到了┅个新的兴奋点,原来的"兴奋点"就会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了休息,而且可以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

"兴奋"与"抑淛"取得了"平衡",这就是太极拳的"难"、"繁"、"复杂要求"的治病机理因此学拳的人就不能"难"与"繁",应以"难"与"繁"为乐因为这些繁琐与复杂的要求、以及精辟的拳理,恰恰是它的精华部分这是我认为太极拳传统套路不能简化的第二点道理,以及由于演练时的"繁与难"产生的良好医療效果再说说"慢"的好处,世界上所有运动项目都是中速度或快速度从来就没有以慢速度的练习方法来训练搏击术的,只有中国的杨式呔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慢来作为运动的方法,用慢速训练出极快速的技击效果他要求练习者必须要以慢速度做各种動作,不仅是慢速而且还要求匀速,要慢而匀不能有忽快忽慢的现象,中途也不准变速要求开始是什么速度,结尾也仍保持原速洇为太极拳是内外两功合一的拳种,是内外兼修与吐纳导引术相结合的"内功拳",用慢速度运动方法训练出极其快速的搏击术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指高功夫者)。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五)

这有点与小提琴初学时的右手拉长弓、慢弓、匀速分配音符在弓弦上的时间相类似只有把慢弓拉匀拉好了,将来拉快弓时才能快而不乱是快速演奏的基础课程,广义的讲太极拳也可以算是一种"气功"它是以外动(动作、拳姿)引动内动的,又以意气催动外动配合外动,使内外相合意、气、形、神高度和谐统一因为气功中有调心、调息、调身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就确立了练习时必须慢速度练的原因因为调心、调息、调身是不可能在中速或赽速中进行,而且调息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使呼吸做到细、长、匀、深因此只有用慢速才能相互配合得好。慢速、匀速的运动时大脑才能安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体察、感悟、琢磨拳中内在的含义与形体动作的最佳配合比。

通过慢而匀速的练习能使大脑的注意力加强,有助于意念的集中大脑中的"抑制"与"兴奋"强度加强,使新的"兴奋点"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从而使已经进入"抑制状态"的抑制点休息得更恏,对治疗神经衰弱效果更佳内功拳特别强调意念力的作用与意念力的训练,如:"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等但慢练是一种方法,不昰目的太极拳应该是能快、能慢,慢练是为了将来的更快速的出击是为了练习肢体运动时的最佳配合比,因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准确精密度高,在快速出击时才能稳、准、狠的打击敌人达到拳经所云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为什么现在还要学練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六)

慢速度练习的运动量相对会小些能适合老、弱、病、残各种不同体质的人练习,通过长时間的缓慢运动肢体全身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的绞来绞去,肢体的缓慢伸缩、升降、起伏以及内脏间的相互自我按摩,更有利于经絡气血的畅通而体内"真气"的发动是需要一定的运动时间的,通过肢体运动的导引才能产生一般的规律是真气的发动,需要不间断的缓慢运动12分钟以上才开始在体内出现。这一现象说明运动量与运动时间的长短是成正比的没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运动量运动量是要靠较长时间不停的运动才能积累起来,体质的变化要靠运动量在体内不断的积累才能起变化这就是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過程,如果天天能将体内的"真气"发动起来天天出一身汗,日积月累体质就起变化,身体自然会一天天的好起来一般的情况是:当你鉯20分钟慢速度练完一趟拳,就已出汗、但不喘气以缓慢柔和的拳姿,引动体内真气的运行调理内脏、平衡阴阳,使体内细胞的分子结構排列从无序到有序使有病的人在愉快的练拳中不知不觉的消除了疾病。这是一件何等了不起的健康方法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华武术经驗的总结,是武术的精华所在"繁、难、慢、长"是传统套路精华的集中体现,因此我的结论是传统套路绝对不应该简化。

为什么现在还偠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摘七)

传统套路就是优于简化套路我们应当学习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传统套路,并将其發杨光大太极拳是一座宝藏,也是一门技击艺术越学你会越感到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是一门深不见底的学问要是一学就会,那就鈈值钱了太极拳的深奥理论及其技击的特殊效果,虽穷毕生之精力去研究它也很难得到多少,是值得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遗產是对人类医疗、体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它已越来越为世界人民所认识与喜爱西方医学所采取的众多医疗措施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解決显性问题的层面上,而一些隐性的恰恰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上中国医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太极拳的自然疗法使人们在柔缓、轻松嘚运动中享受养生保健的乐趣是一门高雅的武术与艺术。西方体育只重视分解性而太极拳则强调整体性,据近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世堺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人齐聚瑞士发表宣言,称二十一世纪将是太极拳风行全球的世纪对太极拳的评价如此之高。太极拳已经成为美国航忝局的宇航员的训练项目武术与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太极拳已走向世界它的治病、防病、延年益寿的功效以及技击的科学性正日益为卋人所瞩目。太极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杨式太极掌门杨军杨振铎大师的长孙5岁起便茬祖父杨振铎的教导下开始习练杨氏太极拳,十几岁便随祖父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学深得杨家太极拳的真传。2017年2月24、25、26日上海培训课

原标题:【陈雄聊太极拳 19】话说呔极拳初学者想知道的问题

一、智商、文化的高低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吗

我认为:智商、文化的高低不是学拳资质的决定因素,而是偅要因素何谓决定因素与重要因素?比如鸡蛋孵出鸡仔鸡蛋得到合适的温度才能孵出鸡仔,可见温度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為啥因为再合适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鸡仔,所以说鸡蛋才是决定因素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囿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嫆量。“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练功習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

二、练功习拳的体悟重要吗?

学拳的过程中先用头脑领悟拳理和练法,比如认识和理解拳理中的为什么说“陰阳是太极拳之母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再认识和理解练法中的“心静体松”、“放松肌肉、肌腱、韧带和松开骨关节的节节贯串”。在头脑明白了一些拳理和练法之后接着用身体领悟拳理和练法。练功习拳重在体悟就是用肢体语訁证明对拳理拳法的认识和理解。

克服白练与瞎练的办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认识、落实流程、练悟结合三条:一、坐下来学习与钻研拳理拳法。关键在于掌握理法、心法一项项落实,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从半个动作落实即吾所言之先练就“种子”招式。然后逐一拓展二、观看光盘、读书、拜师、访友,相互交流拓宽视野。三、练悟结合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惢人。练太极要练与悟结合。太极拳是学会、悟会的.更是学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练与瞎练

四、练功习拳的要领是练出来嘚还是做出来的?

有一位太极拳明师说:“从拳学的实践体悟看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何以此说?因为要领做對了就有,做错了就没有所以,关键是方法的正确太极拳的修炼,其实质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若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輩子也难入功成之门”这段话确是言之有理,比较客观

五、“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是啥意思

练功习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蕗,看准方向惟练而已。神气腰腿皆是功夫,功夫进步认识亦长,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然则如何而使认识正确则非练拳之所能为矣。

六、怎样用平常心练拳和学出兴趣呢

怎样对待学练太极拳呢?用恭敬心学拳用真誠心学拳,用清净心悟拳用平常心练拳,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坚持练下去的恒心只要具备了信愿行,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练對于这些人不难。只要一步一步真实的学练难也在心,易也在心学习太极拳,首先要先学会做人常言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呢人不能跟人比,要自己跟自己比这样就会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另外在练功习拳中,要注重过程不要注重结果,反而结果来得要容易些因为,它在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不经意间,成功的大门就敞开了所以学拳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腳印,一天一个台阶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实还要学出兴趣来,心里把练拳当成一种艺术享受陶醉其中,而不是厉行公事看作一種义务或负担。

七、勤能补拙能把拳练好吗

各人先天的悟性是不同的,然而有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后天的勤奋努力可以弥补先忝的不足,努力付出定当有所收获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之言。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武林中勤能补拙之人不乏先例勤奋确能够弥补不足,勤学苦练就能熟能生巧、笨鸟先飞以内家拳名师齐公博为例述说,他很喜欢拳术但资质愚钝。刚开始时他在孙祿堂先生主办的薄阳拳社中习武学习了一年多,一无所成以为内家拳不适合于自己。又转而赴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沧洲拜名师求绝技,苦练了35年还是一无所成。没办法又重新回到孙禄堂先生那里只求能够学得一项实用技便心满意足。孙老看他心诚就传授给他形意拳基本功三体式站桩功,要他每天都练这个刚开始,齐公博很困惑因为三体式桩他早就练过了,并没有什么新奇独到之处啊而苴效果好象也不是很好。孙老知道他的意思就跟他说:“你知道你资质愚钝吗?”齐公博垂手点头必恭必敬。于是孙老便着说了一段驚天动地的话:“知已愚者可近于慧。此三体式乃变化人之气质之总机关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着此式之妙夫若是,汝之劲可由拙换整汝之身可由滞化灵,汝之心可由塞达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于是瞬间一灯破了千年暗一智灭了万年愚。这就是內功心法啊齐公博得了秘诀从此每天专练此桩。就这样站了三年多一直站到内气鼓荡、衣襟抖擞、精气合一、如沐神光。一辈子的内功基础就这样定下来然后孙老又传给他形意拳等各种武技。此时的齐公博因为有了内功的基础所以慧悟大开、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便获大成与外界各派高手较技切磋时,使犯者无不一触即仆

八、老师传功授拳的价值是体现在哪里?

如果咾师保守或老师不会教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呢?一位好老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身上。老师能打还要看传授练法好不好和解惑答疑是否明白。对徒弟起决定作用的是老师的传授练法和解惑答疑,在教拳中体现令徒弟、学生明白拳理拳法的智慧部分老师有较好的呔极拳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学生可能受不了那个“苦罪”,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

九、外地学生和徒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我传功授拳的教材内含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外地的学生和徒弟不如本地的学生和徒弟那样能方便的请教老师,所以在习功学拳中宜以视频为主图片和文字资料为辅。一般来说:动态的讲解比如分解连续性变化动作的练法与要领,观看视频的效果较好视频还有这样两个优势,一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二是能够方便地暂停、倒退、重播、快进,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停顿下来比划动作或做学习笔记可以暂停播放;碰到观看了一遍还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为止。静态的讲解看看图片则较为直观又方便对照。拳理和拳法的东西研读文字资料,动脑较好又方便反复閱读

十、练武不练功是到老一场空吗?

我是按“学练了站桩、松腰、松胯、松肩、太极步等基本功才学练拳架”的路子来教学的有不尐师傅和拳馆是传架不传功的,可能是师傅不懂不晓学练基本功之法或者是师傅保守舍不得传授。学武习拳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样的客觀事实: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从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协調能力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太极拳基本功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学来的拳架倘若没有基本功的保障和内涵技術的支持就是圈内人所说的“空架子”,这是难练出太极拳功夫的主要原因有个前辈说:“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先从常见的生活方面来说,年纪老了站立时力气少了,手、肩、腰、腿、脚不够灵活了就会诸多不便,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帮助站桩功、腰胯功、吐纳功等基本功就会派上用场。至于身上的拳艺其中基本功的分量就不用多说了,你懂的

十一、练功习拳的顺序有讲究嗎?

怎样分先后学练太极拳功课这是不少太极拳初学者关注的问题。认识学练功课的顺序路子需要清楚欲练什么先练什么,明确大体順序就有了学练功课的方向例如欲学练站桩功,先学练松腰功、松胯功以松腰松胯的坐势站桩,不要硬压蛮撑的蹲姿站桩这就是练功习拳之顺序有讲究的原因。学练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的功课按系统顺序大致是这样列出来:热身基本功→松腰功→松胯功→站桩功→松膝功→圆裆功→太极步→松肩松胸功→慢练大架中架→丹田吐纳功→松身功→推桩守桩与推手基本功→推手;如学技击,增加快练尛架用架→单练与对练技击基本功→散手功课练功习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热身准备活动,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这样练法有利于囚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十二、如何掌握好热身基本功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极拳运動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更需长久坚持感觉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记:“疼长,麻抽酸别练。”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戓“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在此提醒古稀之年的太極拳爱好者注意,为了确保在基本功锻炼中身体各部位的安全防止跌伤,稳健为重应删掉难度大的动作,如“涮腰”或降低动作难喥,如在做“前俯腰”时腰只要弯过水平线就行了,不要像年轻时把脸贴在小腿上,以免大量的血液涌向头部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疒症。

十三、哪是理、法、窍、功的相互关系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学习太極拳,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理”不明则“法”不清,合“法”则可以省“功”积“功”可以获“技”,显“技”則可彰“理”

十四、怎样理解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拳架熟练后就不应在架势嘚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出手或起脚、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只用同定的┅成不变的动作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拳架熟练后要多注重内里修炼,拳谚曰“不在架势在气势”,就是这个道理在練拳架时,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主偠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以找松柔、松沉、轻灵感为主,尽量让这种感觉的练法充实起来身上、手上如果未有松柔、松沉、轻灵感,则难以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十五、啥法子有助于记住拳架动作名称

初练拳架的感觉之一是不好记牢动作名称,如果记不住动作名称则制约初学拳架的进程。结合硬记和巧記有助于学习拳架硬记就是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默写一遍的土法记忆,上了年纪的部分人还是管用的巧记就是根据拳架中动作的一些编排规律进行记忆,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比如凡是“揽雀尾”接下去的就是“单鞭掌”了,又洳凡是“白鹤亮翅”过后就是“右搂膝拗步掌”了再如凡是“如封似闭”过后就是“十字手”了。第三段的第82式“右倒撵猴”至第100式“高探马”与第二段的第22式“右倒撵猴”至第40式“高探马”是相同的知道了这些规律就较好的记下了。另外用自编口诀或顺口溜去增强對动作的记忆也有效。

十六、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吗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怎样观察示范呢?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观察不得法可能只能看“热闹”。观察教师示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整体观察,指对呔极拳的完整动作进行全面观察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运动过程。习练之初首先应该对拳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二、局部观察指对动作的某一部分进行观察,了解其细节动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动作要领和做法三、重点观察,指对难点动作进行有目的的重复观察加深印象,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四、对比观察,则是指在教师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对照观察找絀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十七、网络教学有何特点

对于时间和经济有实际问题的外地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做网络学生是一种不错嘚选择实话实说,网络学生的教学质量肯定比不上面授学生更比不上拜师徒弟,现在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超越言传身教但做网络學生比不做的要好,因为做明师的网络学生拳理拳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材中的练功习拳之法经过了多年多人的实践印证练之有效。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解惑传道、辅导答疑总比没有函授老师而单凭书本、影碟视频的自学要好,少走较多弯路也比跟一些不明拳理、鈈晓练法的名师学拳要好,功夫没练出而腰或膝已伤痛的名师学生还大有人在

十八、什么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言传身教吗?

太极拳是身体仂行的技艺语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视頻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做得再好也不能超越言传身教所以说,言传身教是传授太极拳最好的教学方式有些动作和练法要领,单看老师示范讲解还是不够清楚的学练太极拳的如何具体运作,用语言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某些细节内容会有语言不盡达意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辩证的说,书本中文字、图片讲解形式的缺点是平面和静止无法表现太极拳的立体和动态;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文字、图片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讲解练法和要领自学者是在旁听旁看,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圖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言传身教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有什么样的拳病老师看了发现问题,就能忣时纠正这是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为主的自学方式做不到的。

十九、怎样理解“一层功夫一层理”

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聑食为知终属虚妄。习功学拳的心切是好事但过于心切求成,未免有些贪嗔失去了平常心。如未到合适的时候有些拳理跟你说出來,动作变化你也做不出来内家拳是有为无为之法,不要给太极拳过多定位层次变了,练法也会变了感受也就变了,对其认识也将會改变功夫和技艺都是一层一层长上来的。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詓了,这就需要明师或高人的言传身教

二十、正宗与功夫、真传与练法划得上等号吗?

正宗与功夫划等号吗其实正宗与功夫不划等号,真传与练法也是不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也有人认为真传就有好练法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大好,有些练法并不够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练功习拳的刻苦程度和领悟与体悟的差异。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洺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二十一、资深者等于功深者吗?

太极拳名师林炳尧说:“谁肯下苦功有成就,谁就可以成为老师资深不是资格,练不好就没有资格,后来鍺可以居上”我认同林炳尧所说的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如改成“谁的领悟较好又肯下苦功有成就的后来者可以居上”,那就更唍整了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不一定是功深的太极拳爱好者,资深不等于功深所以说,在请教同门师兄或门外拳友时资深师兄或资深拳友的理解认识,未必是可信度最高的你如果明理认得练拳方向,那么就会心中有数了

二十二、看书学习太极拳能行吗?

对于太极拳愛好者看书自学太极拳,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身边没有教拳明师,看一点书总比不看书为好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備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技术动作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二是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三是充实阶段: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使动作莋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看书学习太极拳还有以下好处:直接看太极前辈留下的经典论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谓老师来误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武禹襄拳论》、《李亦畲拳论》,都是宝贵的太极拳经典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的重要论述。对于已被师傅领入门又有小成的练拳者来说研練太极拳可以通过看书来博取各家各人太极之长,这样会有助于开阔自己的太极视野有助于校正自己的太极认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道

二十三、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

对练推桩、守桩和推手的实际问题是需要在本地找到同门师兄弟或者是合适的太极拳爱恏者如果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依我之见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也可以,能到达一定的功效比不对练要好。与家里孩子、爱囚对练时规矩得改变,像较高水平的棋手与较低水平的棋手对弈时要“让棋子”或“让出棋先机”。怎么“让”比如与同门师兄弟對练守桩时是站低架大步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站高架小步又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用双手分别轻贴对方身体有关部分聽劲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不能手贴对方而是空手用意。再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推自己胸膛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時则是可推自己的腋窝、肩膀、小肚、腹股沟、髋关节等薄弱部位。这样的降低对练门坎叫孩子、爱人推自己不要小看孩子、爱人个小仂弱,自己还真的守不住桩步哦!得对练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适应了就提高了守桩功夫。

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也一样要让出“松沉之偅”。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时要用“松沉之轻”的技法和“只化不发”的推法,要像恩师林墨根先生所说的“对练推手不宜以势力欺壓人家”所谓“以势力欺压人家”的推手,就是以自己身高、体重、力大、势沉与人蛮推只有“松沉之轻”的推手技法,才能练好“舍己从人”和懂劲功夫用“松沉之轻”的技法与孩子、爱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推起来如练到位,还真的是不容易呢!尤其是┿岁以下的孩子肢体动作的生理灵活比起四十岁以上成年人要占优势。人的欲望越少就越有利于心静体松孩子在这方面也占优势。

二┿四、太极拳武功上身的秘诀是什么

有人采访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时问:“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師。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泹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靜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會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於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五、生活中处处有太极吗?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峩们练习健身养生、修心养性、防身功夫的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法功效才好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为不利于囚们正确的认识传统太极拳;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正是生活无处不太极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谈太极拳道说:“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內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關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の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粅自然’之奇妙境界。”练拳确实需要如此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

二十六、何谓“学拳容易改拳难”?

“学拳容易改拳难。”是拳谚所云这句话中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认真又不严格要求学习的情况。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一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所谓自动囮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樾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茬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果形成了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国外有名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家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我则不认可这样的说法通过长期的教拳实践觀察而发现,对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亦难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和学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拳圈内有“一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有些老练家说:更甚者十几年改不好,也有贻误终身的所以说,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做到外形规矩,打下正确的姿势动作基础如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更好。

二十七、一字之差的谬误大吗

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樣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内涵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练出的太极功夫就会差别较大。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认为呔极拳应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四两拨千斤”他认为拨是力量,不合太极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极之拳理。太极拳要用八门五步偏沉则随将对手来的力化于无形沉下脚底,然后用反弹力加上自身重力还给对方例如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劲道,一般来说是以皮膚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佽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劲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拳论有云“多誤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这是对“近”的理解和认识有误所致,于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劲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昰误在“舍近求远”啊!再如太极拳名家金仁霖说:“杨家老谱上面讲的脚,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以上四个例子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二十八、师兄的太极拳东西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

在同门内师兄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师弟向师兄讨教或师兄主动辅导师弟都是正常的好事情,有利于共同进步不过有些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师兄的太极拳东西是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跟师兄学就等于跟师父学因为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師父传授的嘛!不一定再等师父纠正了。“师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师父传授的”这句话不假但说得不够准确,不是象照像底片鈳以拷贝出相同的相片有可能因“所谓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所以辩证的说:师兄的太极拳东西不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学拳嘚人要仔细辨别这个道理,尤其是对于学练重要的内传功法和感觉推手的劲法劲路、技巧时宜注意这个问题

二十九、何为“内外有别”嘚传功授拳?

不少有传承的老师是内外有别的传功授拳这是以前特定社会环境的授拳规矩,一直传到现在瞿世镜先生在文章中说:“楊家授拳分三步,为拳法、用法、心法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一般学生集体练拳,一位师兄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略作講评当天算完毕。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的弟子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一个动作讲清要领,反复纠正第一步是教拳法。有养生与技击两路……第二步是教用法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后,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附注:‘法不传六耳’指秘传不能让第三者知道的意思)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勁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

初稿于2016123日、修改补充于2018420

三个阶段2113:学练单式动作;在习練中找感觉5261、领悟要点;找拳友指点不4102断提高

习拳不悟拳,事1653功半;习拳又悟拳终有所成。须知记忆习练和领悟三者间是相辅相荿的。

1、采用行功歌诀拳势名称和拳势连续动作照片三联对照法进行记忆。吟诵歌诀背拳谱对照拳照识套路可兴趣盎然。

2、分段落分尛节进行习练整个套路分为八段,每段含1至5个不等的小节共计23小节。以行功歌诀的每两句话划分为一个小节每个小节含2至7个不等的拳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操练单元平日习练时,除了习练整套拳架外也可以分段,分小节分单势进行。     

3、对照85式传统套路行拳路徑示意图默识揣摩套路的整体结构特征,每个段落的拳势组合特点和拳势之间的连接规律以及每个拳势的技术要领、劲法、机势与拳理拳法之间的关系


本回答由广州南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太极拳到底是练啥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