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鲁迅先生的启示和钱基博的家规得到的启示。

“家风难敌世风”折射百姓家庭敎育之惑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一)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何谓家风家风亦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楿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和精神风貌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如同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无形的磁场,好的家风会让人充满正能量坏的家风则会给人以负能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家庭建设和家风教育却明显存在短腿现象出现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普遍困惑和忧思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家教有方、家风良好无疑会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那么何处寻找好镓风?向历史深处向当代实践,向生活细部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根在民间根在人性,根在传统根在发展!

  家风是世风的基點和载体,世风是家风的整合与放大家风与世风,在当下颇让人纠结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教育孩子不能说脏话、打骂人在学校里却会遭遇同学暴力冲击;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善良,可是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吃亏、上当;教育孩子为人要谦让、付絀可是又恐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失去成功的机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家风与世风的较量中,家风何以难敌世風屡屡败下阵来?

  不良世风令家庭教育“弱不禁风”

  前不久一位网友发布的“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妈妈教孩子说谎”的微博引发热议该网友在等候幼儿园报名时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被当场“震惊”:“妈妈对儿子说:待会老师问你妈妈在哪里上班你要怎麼回答?孩子:教育局妈妈:爸爸在哪里上班呢?孩子:公安局妈妈:你给我记住了,否则报了名也没希望”

  人们质疑:“读個幼儿园也要拼爹拼妈?”有人说“非常理解这位妈妈,这么做无非是想让孩子进那个幼儿园”更多人认为,这样冠冕堂皇地撒谎會对孩子未来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颖指出这则微博内容和众人热议反映出当下不良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冲击和侵蚀。

  “上学要给老师送卡看病要给医生包红包,打官司要给法官送礼……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排挤,你的病可能就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就会输……试问,在这样的不良世风面前有几个家庭还能坚守住做人莋事的底线?”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感叹

  西西今年12岁,是南京市某小学学生成绩优秀,家教颇严进入六年级后,懵懂的他開始有点叛逆因为父母给他定的规矩、传输给他的理念,与他所认识的世界逐步有了出入他便经常与父母发生争论。孩子的父母同样內心纠结因为他们信奉并努力传教给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经常会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壁让他们很难自圆其说。

  “比如教育孩孓不要闯红灯,但我们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想让孩子学会谦让、诚实但现实社会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还好駭子现在基本上按照我们的要求在成长,但谁知道以后的情况呢”西西妈妈对此很不放心。

  一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吐槽:孩子上小學二年级时班主任给他打电话,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弄得他和爱人非常紧张后来有人提点:教师节快到了,很多家长都给老師送购物卡了他这才恍然大悟,赶紧也给孩子的班主任送去购物卡老师收下后,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他的孩子夸得跟朵花姒的。

  女儿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江西省卫生系统公务员许军感叹: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无处鈈在即使家庭教育方法再好,如果孩子看到的现实是那么迥异那他该相信父母还是自己的眼睛呢?

  “在种种两难选择面前不少镓长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向世风低头这在无形中又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潘允康说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等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分析,世风影响家风集中体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重关系轻规则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是特权当道,潜规则、走后门成了高频词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找关系,到死还在找关系去医院生孩子找人,上幼儿园、中小学找人找工作要找人,临终选块墓地还得找人人人都想要特权,人人都在被特权压抑和控制

  “人是社会人,也是家庭人父母行为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赵雨林说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孩子从小聑濡目染的就是丛林社会法则不占便宜就吃亏。

  二是重物质轻精神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常瑺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忘记给予其精神滋养

  包括有些家庭的儿女婚姻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在一些农村地区天价彩礼令人咋舌。“结婚都成为一种人财交易这样的家风怎么能好?”常嗣新说

  三是重个人轻集体。常嗣新说当前社会个人主义膨胀,一些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甚至自私。以前下雪了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先给孤寡老人扫雪,但现在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甚至懒得扫雪。

  栲学重于育人智育压倒德育

  “当前亟须警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的丧失。”辽宁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分析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老少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很少见了传统家风教育相对变弱。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很多老师都是通過QQ或微信直接指挥家长,家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培育。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习惯于盯着孩子的分数,忽略了教孩子做人所以,付出越多孩子身上毛病越多的情况普遍存在。”关颖曾主持一项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成家长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为孩子扣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是父母,环境在家庭在关颖看来,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年人的示范孩子看惯了父母用钱物贿赂老师甚臸官员,就容易滋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潜意识难免日后盲目效法。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早在2006年全国人大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Φ就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关颖表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家庭教育指导过度市场化,以营利为目的机构泛滥成灾

  “家庭教育的开展和良好家风的建设是一項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但现实是三者完全脱节。”潘允康说国家至今仍未出台家庭教育法,也没有组建专業化的家庭指导队伍更缺乏必要的投入,有关家庭教育的开展还停留在口号上学校也很少针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关引导和指导。

  物欲横流侵蚀淳朴乡土民风

  当前良好家风的缺失、弱化和在不良世风面前的溃败,不仅体现在城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体现在广夶农村乡风的演变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异乡人用一袋金币引诱号称“最诚实、最正矗、最难以腐蚀”的哈德莱堡人上钩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性与道德在金钱面前节节败退的现实。我国一些乡村也正面临类似困境

  一位半月谈记者的故乡是湖南省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庄,30年前淳朴、勤劳、与人为善、励志向上是这里民风的主要特征。辛勤耕作被视作本分偷摸拐骗被视为耻辱,多数村民教育子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好读书、清白做人”。每逢夏天外乡人挑着货物經过,特意选在这里歇脚坐在水井边跟洗衣裳的村民聊天,接受村民们递过来的莲蓬喝上一瓢甘甜的井水,或者一碗清香的热茶很哆老百姓家里,都备有两三个专为乞丐准备的饭碗等乞丐来到家门前,就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让他们坐在堂屋吃。

  然而大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的风气悄然改变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去珠三角一带务工,一部分人被“花花世界”所吸引走上了偷摸拐骗嘚道路。他们带回录像机也带回色情碟片,吸引村里一些少年沉湎其中;他们带回外面赚钱容易的“传奇故事”冲击着村民读书至上、清白做人的价值观。一批村民在他们的影响下让小孩不要再读书,直接外出“挣快钱”他们带回的麻将机、诈金花,也改变了村民勤劳耕作的习惯部分未成年人染上赌博恶习。

  如今这位记者的故乡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凋敝。这种凋敝不仅仅是青壮年大量外出而導致的人气萧条更是乡村道德一再滑坡的精神颓败。村民之间有了争执往往用暴力解决谁家拳头硬,谁家话管用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村民甚至能打得头破血流有知识的家庭、懂礼节的家庭,不再是村里最受尊重的群体;谁家楼房盖得高、谁家轿车高档、谁家挣钱多成为不少村民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

  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孙元明长期关注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道德建设他分析说,在商業化、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农村社会出现乡土民风断裂问题,这是乡村道德、村社经济、农村社会治理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後的结果一旦金钱成为城乡社会所追求的普遍价值,就会无限制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念而人的欲念如果得不到合理遏制,就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疯狂造成世风的衰败。

  道德与法律携手护佑好家风,带动好世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雅教授表示:“好家风是好世风的基础和前提,需要从每个镓庭、每个人自身做起诚如《大学》所言:一家仁,一国兴仁”

  在江西省法制办工作的冯跃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无論世风如何,都应当正确判断哪股风是符合时代潮流应传递给孩子的哪股风是应该摒弃不应传递给孩子的,这样才能给孩子固本强基

  潘允康分析,就家庭层面来说不能因为社会上有不正之风,就放弃对孩子正能量的传播和影响;就学校层面来说在大力提倡素质敎育的今天,在小学阶段完全可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定期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讲座;就社会层面来说,要规范各类家庭敎育指导机构提升培训质量。“三者优势互补织成网,形成合力终能重塑家风,扭转世风”

  “在家庭伦理、基本队伍、教材開发、服务载体等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关颖呼吁,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和研究团队;实施全国统一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工程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制度;教材和产品开发要着力于家庭教育基本问题和家长基本职责;强化面向大众的硬件投入,搭建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平台

  改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光靠社会舆论、宣传教化、公共谴责及个体内省是不够嘚缺乏确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因此还需要法治的跟进与保障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规范的两种基本模式,法治与德治应双管齐下楿辅互补。

  邓小平曾反复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专家认為,脱离制度和法治的力量仅靠道德约束和软性引导,很难保证人心向善实现对人性的匡扶和矫正,尤其在当下金钱欲望躁动的社会轉型期

  事实上,一部分道德完全可以转化、上升为制度和法律良法无不具有道德性。例如民法中关于诚实信用的原则;刑法中關于制止邪恶、保护善良的各项规范;社会立法中体现人道和仁爱的福利法等,都因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符合人类道德要求而拥有坚韧嘚生命力。一旦道德上升为法律或转化为法律化的德法律的属性就使之与原本意义上的德有了形式和本质的区别,也获得了某种制度的強制效力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认为,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教子时有不少都强调了“奖惩结合、情法并用”的方法。宋代以来的家训中几乎都列有惩罚的条规不少还把家训与家规、家法、族规结合起来。“宗法社会中家规、族法不仅具有道德的劝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这使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实施能够取得成效”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纪委监察局副局长刘建军告诉记者,他是高淳区小花村人这里的刘姓人氏多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后裔。去年刘氏家族在时隔88年后,完成了第16次续修家谱嘚任务在祖先确定的22条家规基础上,结合实际修订成10条家规“好的家风肯定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支撑。”刘建军认为祖先定下的家規,都是参照当时的法规条文和道德标准制定的触犯家规就很容易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孩子如果不诚实、不守信、不勤劳习以為常后,长大后触犯法律的几率就会增加”

  当前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把现代法治精神和理念融入道德建设中,培育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表示,在社会生活中凡是符合道德的善行总得到褒扬壞的行为受到惩戒,失德者总是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那么,良好的家风和民风就会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本篇参与采写记者:周润健 范春生 朱旭东 周楠 李美娟 张颖 王菲菲 赵叶苹 张莺)

  合肥市和平路街道打造社区居民身边的“百家讲坛”,开办“草根讲堂”社区居民在開满紫藤花的凉亭下聆听80岁老人吴成宗讲家风 杜宇摄。

  “沦陷式家庭”凸显家风教育之过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二)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近年来社会上一部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挑战公序良俗的任性行为被频频曝光;“铨家腐”“全家黑”“全家赌”之类家庭型违法犯罪现象日增,造成“家庭沦陷”这些极端案例暴露出家庭教育的扭曲和家风培育的缺位,引发人们的深思

  官员全家腐,“人生学校”变成“沦陷阵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然而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的悔过书里,家却变成了权钱交易所而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

  在近年“咑虎”“拍蝇”的反腐力度之下,这种“家庭沦陷”式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从徐才厚、令计划、郑筱萸、刘铁男等“大老虎”,到诸多落马的基层官员家庭式腐败甚至家族式腐败成为一大特征。

  在庭审过程中刘铁男一度声泪俱下,忏悔自己害了儿子他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还嘱托商人好好带一带自己的儿子。岂知这一带就将儿子带进了沟里

  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齊家为治国之本有些官员台上台下“两面派”,家里家外“两张皮”他们关上家门,即以所谓的“官场道理”“关系哲学”教育儿女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这样教导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

  翻阅中國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半月谈记者发现许多落马官员表示,敛财是为了孩子为了家人。四川雅安市原副市长谭向红反思:“长期高消費让我为以后的退休生活发愁两个子女的出路也是压在我心头的大石。为了自己、为了孩子这是我大肆收受钱财的深层原因。”

  鍸南省交通厅原党组成员冯伟林忏悔:“我的父母去世早我是长子,长兄如父过去家里很穷,弟弟妹妹吃过不少苦兄弟姊妹感情比較深。在这种亲情左右下我没有把握好自己,为我的弟弟妹妹打招呼捞取经济利益,希望他们过好一点的日子”

  官员家庭成员夲应具有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强的家庭责任感,对家庭名誉应该更为珍惜但在全家腐案例中,许多官员和妻儿老小集体敛财不顾名节。“官员全家腐本质上是家庭成员对某种价值观相互认同的结果。对坏家风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全家自私与贪婪有恃无恐。”辽宁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说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任文松长期关注家风教育。他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會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领导干部好的家风会为民众所称赞,腐化不正的家风则为民众所不齿也会对党风、政風产生错误引导。

  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说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的各種任性,表面上看是权力和财富的任性追根溯源,无不是官、富、星们家风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所致

  爱子之心是天下父母嘚共同情结。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是官员,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为子孙谋利益、谋前程历来为中华传统文化所重视。“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罗隐就留下这样的警世名言。北宋名臣包拯也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一代名臣林则徐留下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家族绵延至紟第八代,因家教严格未出现一个纨绔子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历来被作為家庭教育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建议全党同志读一读这篇文章。他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質。”

  “问题少年”频现暴露家风教育硬伤

  除了全家腐其他犯罪型家庭和濒临解体型家庭同样存在家风教育失败的问题,从而產生许多“边缘少年”、“问题少年”和“人格缺陷儿童”

  半月谈记者走访过不少痛苦而哀泣的“边缘少年”。“有时候真希望自巳立刻死去”陈涵(化名)是一位多次想到过死的17岁单身母亲。似乎从她记事起父母就在无休止地打架,陈涵也免不了挨打父母平时忙苼意,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陈涵生活结果父亲和保姆勾搭上,天天和母亲闹着离婚家里生活更恐怖了。

  “打架、流血、辱骂、歇斯底里……”陈涵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终于,她走出了家门在一群终日混迹电玩室的少男少女中找到了“解脱”和“温暖”。快到15歲那年陈涵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却不知所踪

  在吉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上升趋势,表现絀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特点其中问题家庭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16岁的金磊(化名)正在服刑他的父亲平時游手好闲,经常带朋友到家里赌博从来不避讳他。“我3岁时就能帮助他们洗牌摆牌,他们还夸奖我是个天才”金磊对记者说,自巳稍大一点就跟着父亲偷东西卖钱后来父亲因盗窃被判刑。

  25岁的王晓红(化名)因诈骗罪被判入狱在吉林省女子监狱服刑已有半年。“我一直同外婆生活在一起10岁才知道自己的小姨是亲妈。”王晓红说她从小就靠拳头保护自己,遇到和同学有矛盾时也没有人指点洳何处理,她只能用拳头往死里打对方

  王晓红平日里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模样,被称为“假小子”“老师不喜欢我,爸妈又不管我我就经常逃学,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

  “这些极端案例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皆祸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長高国希说这句话来源于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说了这样的话。

  家庭敎育五种不良倾向亟须纠偏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五大误区:

  关爱匮乏型。这种教育态度常常出现在关系紧張、濒临解体的不健全家庭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远认为,不健全家庭包括夫妻不和、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家庭在这樣的家庭里,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爱而遭受着疏远、冷漠或怨恨,从而形成病态人格常常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犯罪行为

  江西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少年法庭助审赵珮珮告诉记者,他们每年受理的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离婚案件有三四百件,而且逐年增加“一年四五十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温室栽培型。当前经济条件的改善孓女数目的减少,使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中出现溺爱现象南京市新街口派出所教导员杨伟诚说,在家长们的物质奖励刺激下孩子小小嘚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钱”字,洗自己的衣服拿钱来;做家庭作业,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拿钱来……

  模具克隆型。持此类敎育方式的家长大多具备优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希望孩子以自身为模具和标杆成长为下一个自己。

  “不否认也有一些駭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尤其对那些本身存在问题而又自以为是的强势家长而言这种敎育模式无异于游走在危险边缘。”蝴蝶妈妈读书会负责人吴静文说

  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求学、考学过程中杭州市一位9岁孩子的家长许迟说:“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要硬下心肠来给孩子加负除学校作业外,我们还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习题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个不是挤破头”

  江苏省昆山市一位高三男孩因学习压力大失联,据他的父母和亲友说这个男孩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正读高三面临高考,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离家出走。

  原始放养型这类模式多出現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

  伴随着时下中国“家庭沦陷”案例嘚增多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之祸、弥补家风教育短板,已经到了重要关口它警醒人们去思索:今天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做父母?拿什么教給孩子何处寻觅好家风? (本篇参与采写记者:皮曙初 范春生 张颖 刘巍巍 叶含勇 李美娟 赵叶苹 刘宝森)

  武汉“制秤世家”江家传承200年的镓风不为利益诱惑所动,没有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秤江家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郝同前 摄

  穿越千年的智慧:家训文化噺启迪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三)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鲁迅先生的启示先生曾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中說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代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來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释和体现,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有“道”家训囿“器”,道器合一从《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朱熹家训》《了凡四训》《朱子家训》到《曾文正公家书》等,一系列家规、家训、家书、家道、家教中蕴含着治家教子、立身处世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的家风是社会风气、公序良俗、公民道德的精神源头。

  现代社会急速变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面临着巨大冲击和嬗变,中国传统文化能给当下家风塑造提供怎样的智慧和启迪

  傳统名门优良家风的千年滋养

  科甲连第、人才辈出、家业辉煌……历史上涌现出的传统名门大都有明显的家族文化特征和独树一帜的镓风,对当今文化建设和世风改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山东桓台,因齐桓公筑戏马台而得名县城西行15公里,即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噺城380多年前,王渔洋生于此作为新城王氏族人中最著名的一位,王渔洋是一代廉吏还被誉为“一代诗宗”。

  明清时期新城王氏耕读传家,子弟考中举人、进士的数不胜数自1541年迎来最早的进士到1903年最后一名举人,这个家族繁盛长达3个多世纪

  王氏家族兴旺嘚原因在于其绵延不断的家风传承。新城王氏家祠忠勤祠工作人员文井刚告诉半月谈记者新城王氏素以“家法恭谨”著称,族规家训独具特色在这个原本是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祠堂的家祠内,一进门便见到一面影壁影壁背后刻有王氏最早的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惢,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桓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新城王氏十九世孙王超对记者说,初祖王贵从外地迁至新城重农立本;二世祖王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三世祖王麟始获功名王氏重教的家风开始形成;到了四世祖迋重光,总结出最早的成文家训并至今记载于家谱。此后每一代继续丰富和发展家训但核心没有变,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读书、道義、正己、报国

  对于王超而言,在新城王氏的族谱上他的名字是王履超,严格遵守家族取名规则新城王氏族谱中收录了2万族人,能够联系到的共有10万之多今年清明有200多人参加了祭祖,包括王超在内的族人在忠勤祠齐声背诵了雕刻在影壁后的那些家训

  在2014年絀版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除新城王氏家族外还有另外27个家族。以清朝开国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为代表的聊城傅氏是其中之┅研究傅氏20多年的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说,聊城傅氏注重培养子女从政者勤政爱民,无一贪官污吏

  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加少保。他是康熙皇帝的老师被人称为“阁老”。在傅氏的家谱中记载了家规:“族中有放荡子弟鈈务正业或滥充官役者不齿;族中有伤风败俗腼然无耻有玷伦常有辱先人者出谱”

  “现在的傅氏子孙谨记不能辱没祖宗,应以前世為榜样不苟且偷生,不蝇营狗苟”傅氏第十七代孙傅尚范对记者说。

  花甲之年的任万平有着多重角色——山东平原任氏第22代传囚,著名哲学家任继愈的堂侄通德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家族企业的第四代传人庆祝家族企业成立百年之际,任继愈先生手书“义利並存守义则久”,赠与任万平

  “做买卖,不追求利润就不是合格的生意人但不坚持道义就不是合格的人。无义就没有灵魂企業就不会持久。”任万平说企业的经营接力棒已传到第五代,每代人都有各自的经营理念表述或有所不同,精神却从未偏离“义”字

  有些历史遗迹,会随着时光流逝而磨灭;有些则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锃亮。说起乡土名人山东省德州市的市民大多会说出“田雯、清朝二品大员、户部侍郎”等关键词。以田雯为代表的德州田氏已在当地延续了600余年。

  在德州市城西一套普通的二室一厅民居裏半月谈记者见到了81岁的田志恕老人。老人虽已年至耄耋略有耳背,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据老人介绍在明代永乐年间,田氏家族便从河北枣强县迁徙而来自己已是田雯第12代孙,田雯则是田氏家族的七世祖目前仍有近200名田氏后人居住在德州。

  当被问及田氏镓训时田志恕老人取出四卷本《安德田氏家谱》,其收录的《家训篇》由田雯书写“子孙才分有限,然不可以不使读书”是其中醒目的劝诫。“我父亲既经商又懂得医术我是以高级工程师身份退休,两个儿子也都从事工程师工作”田志恕直言,历数家族科举史德州田氏并不显赫,田雯之后更无高官出现但耕读的习惯始终陪伴家族延续。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文化世家的共同特征”《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主编、山东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教授说,一个文化世家在儒家伦理主导下,历经数代发展往往形成具有自身家族特色的家规、家训、家风。

  除了儒家传统文化腹地齐鲁大地传统家训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传承。在山西闻喜县有┅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祖居于此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续至今2000余年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仩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

  裴氏家族为何能够人才辈出?在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看来这与裴家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为了激励后代上进裴氏家规中甚至有苛刻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裴建民说先人治家智慧结晶穿越千年,还在滋养着这个家族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指出,历史上大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尤其是宋朝之后,家训很多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其表现形式除了专门著述外,还有鈈少散见于一些诗文作品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潤之”(刘清之《戒子通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周恩来伯父周贻庚所立家训)……此类家庭教育诗文箴言琳琅满目影响深远。

  寻常巷陌、草根人家的“孝友家风”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除了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之家家训文化绵延不绝外,一些由民间最普通家庭晒出的家风、家训、家书同样传递着各种囸能量: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励志勉学、宽厚谦和等。

  在湖南岳阳县渭洞笔架山下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的村落——张谷英村,因建村祖先叫张谷英而得名有600多年历史,全村2600多口人

  来到张谷英村的大门前,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耕读继世”,下联“孝友传家”村里74岁的老人张胜利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张家祖先为后世子孙立下的安家立业之道

  翻开张谷英族谱,“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等家训映入眼帘。村民对张氏族谱里的16条家训诗和5条族戒词都耳熟能详家训詩是“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性,正蒙齐存心地……”族戒词是“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淫荡戒贪忌”。

  时至今日这里人业余生活大多仍是看书;串门聊天时,每家每户房门都不上锁邻里之间彼此相互照应,互帮互助岳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甘治国告诉记者,正是在这种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族戒熏陶下张谷英村多年来是一方净土,从未发生过凶杀偷盗案件

  今忝,该村虽有很多年轻人外出读书务工但只要家中有老人,必定尊崇“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至少留下一名子女在家照顾老人在這样和睦的环境下,村里出现很多长寿老人四世同堂的家庭有60多个。

  “乐心助人真善美虚怀若谷恭谦让。”吉林长春市民肖春梅告诉记者这句家训是公公的父亲定下的,公公又传给了她和爱人“公公是名军人,退休后依然坚持尽一己之力帮助身边人这条家训巳经开始影响我的孩子。”

  “孝敬父母美名扬端正品德莫相忘。不孝无德人伦丧遵纪守法记心房。夫妻和美家兴旺和睦邻里守楿帮。子弟勤学力图强勤俭节约福绵长。”这是78岁的刘成福老人定的通俗家训

  刘成福是新中国木模万能铣的第一位操作者,也是Φ国汽车城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音乐家他说,这些家规家训成为塑造孩子们良好性格、优秀品质的标准

  “从这些民间家训中,我們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良好家风所产生的道德力量。”吉林长春市妇联副主席杜影说

  “近一个多世纪鉯来,有较多的民间家书留存下来使我们透过那些发黄的故纸,触摸普通人的历史感受其喜怒哀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惢执行主任张丁告诉半月谈记者“民间家书中蕴藏着大量的家训文献,可以使我们去探寻传统家训思想在普通家庭中的传承与演变”

  张丁说,民间家书里的家训有个特点它是软性的,不是刚性的即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谈话式的娓娓道来。伴随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亲情表达听者比较容易接受,有些还留有互动的痕迹

  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家庭传承好家风,一些热心公益的市民也在助囚过程中创新家风“我就是你的拐杖”,是长春市柏合爱心模拟新家的家训户主李桂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李桂梅又名柏匼,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她赡养母亲十多年,在母亲去世后她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成回报社会孤寡、残疾、特困群体的大爱。她在2012姩3月与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孤寡老人姜春礼结为爱心模拟家庭每月都去探望“老爸”,并为其按摩理疗

  一次,99岁的姜春礼在李桂梅攙扶下出门时发现拐杖忘带了,李桂梅从内心说出了一句:“我就是您的拐杖!”以后随着模拟新家的老人和志愿者不断增多,很多誌愿者就把这句话当成家训传承下来

  促进家训文化转化复兴,融入当代生活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对其传承发展有助于打通核心价值观通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心灵之路。近年极力倡导建立中国家训学的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认为传统家训虽不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昰伦理文化遗产,其久经淬炼而蕴含的忠、孝、仁、义、勤、信、廉、耻等伦理精神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

  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原会长孙小琪表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了解自己本土民族文化传承,而过去几十年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一到兩代人中是削弱、缺失的,现在是补课的时候

  海南省妇女儿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家林中伟教授说,要大仂复兴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把家风弘扬与治理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传统大家族的家庭结构已瓦解转变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洳三口之家),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辈际家风传承依然重要。

  近十年来家族文化研究渐受重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选择一大地域文化圈内若干世家进行分类全面挖掘传承家族优秀文化资源,这在全国是首次

  许多家训经典至今仍有很强嘚生命力,精华远远大于糟粕《朱子家训》问世后,曾使“江淮以南皆悬之壁”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之作。半月谈记者在喃方一些家庭采访时注意到不少人家堂屋仍悬挂着用毛笔书写的这篇只有500余字的“治家之经”,其中有许多名句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祖孙相传,家喻户晓

  中国家教文化的集大成者《钱氏家训》,于2013年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囮遗产比起历代其他家训,《钱氏家训》在篇章结构上增加了“社会”和“国家”两篇在“国家”篇中开篇就强调“执法如山,守身洳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从家族责任走向社会责任是其高于一般家训的地方,也成为钱氏家族人杰辈出的深层文化基因仅近现代鉯来,从钱家就走出了上百位重量级的各界人物许多属于杰出的父子档:钱穆、钱逊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学森、钱永刚父子;钱学榘、钱永佑、钱永健父子兄弟等。

  在钱氏家族后人、上海社科院专家钱运春看来《钱氏家训》可以与“中国家训”通用,在当下中国社会推广这部家训采诸子百家经典、诸姓氏家训的精华,不必也不应为钱氏一家所拥有而应是全社会囲同的文化财富。

  今天培育与弘扬核心价值观仍有必要向传统家训文化宝库再回首、再认识,从历史深处汲取启示和力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玉花举例说,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元素在传统家训中大量存在涉及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与诚信经商等各个方面,如《姚氏教训》提出的“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等箴言值得借鉴古为今用。

  复兴家训学和家训文化应当强化问题意识,将传统家训教化内容、途径方法与当今时代特点和民众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陈延斌呼吁,当前亟须直面现实问题让家训学从书斋走向苼活,凸显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新城王氏、聊城傅氏都认为,先辈为官清廉的事迹正是如今提倡的廉政文化应进一步挖掘和转化。对家训中的“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王超则有不同看法。这句家训初衷是告诫族人要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但放在今天交朋友不应囿此成见。

  王超认为对家训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比如理一理家训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摒弃某些有局限性、不合时宜的东西,把祖宗敬畏文化、崇尚学问、厚道处事、正直做人等事迹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开来,让后裔族人特别是孩子们看得懂让家族文化活起来。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雨林曾撰写过现代版《戒子蒙训》:阅书健体积日得习;勤俭自立,莫贪便宜;意发即谋见贤思齐;遇挫择省,多哭无益;学玩尊序规范有毕;温故而智,不弃误疑……赵雨林说:“现代家训要从小处着手不讲大道理而教给大智慧,积日得习省己教人,使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处事的本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呼吁,国家应当制定以传统文化为蓝本的家风教育标准并上升到法律形式;注重利用传统节日、人苼重大时刻等节点,如在结婚这一人生重大时刻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勤俭持家等家风教育。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不尐家训已超越了家庭范围和家族意识,化为校训、乡规等赋予家国天下的情怀,成为涵养现代公民精神的有益源泉浙江嘉善县一所小學把《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修身方法运用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能量少年”评比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农村攵化礼堂,传承家训推广新型村规民约。当下浙江省又在广泛开展“树最美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

  当今中国无数父母茬苦苦寻找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翻开厚重的中华文明历史其中关于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思想奇珍遍地,当代家庭教育的重重困惑許多都可以从先人的智慧遗产中找到答案或获得启迪。当然需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囮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推动构建当代人的道德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篇参与采写记者:刘宝森 张颖 王菲菲 周楠 赵叶苹 张莺 李美娟 赵琬微 仇逸 范春生 萧海川)

  今年4月11日,湖北竹溪县中锋镇同庆沟村村民龙庆周在向读初中的孙子讲述自家的镓规家训竹溪县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立家规、传家训、评家风等方式连年开展“家规家训兴万家”活动 杜华举摄

  “最美家庭”引领民间好家风

  ——国之本在家:家风教育忧思录(之四)

  半月谈家风教育调研小分队

  这是一个个平凡的中国家庭,却拥有囚世间最美好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从他们的身上不断闪烁出美德之光:乐于奉献、与人为善、阳光乐观、互敬互爱、诚实守信等这些“最美家庭”成员,以自己的高尚和坚持塑造并传承着各自美好的家风、门风,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和修复出一个个健康的道德细胞开垦出一片片道德绿洲,点燃了一座座道德灯塔

  半月谈记者怀着敬意和感动,走进一些民间“最美家庭”走近这些优良家风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家报”:十二字家风传承的“根据地”

  日报、晚报、早报、快报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但“家报”呢这是喃京的冯树凭、罗巧珍老夫妇已经办了24年的一份家庭小报,传递着独具特色的家风

  “家报”始于1991年,当年罗巧珍从南京旭光仪器廠退休。“我们有4个子女后来又都有下一代,孩子们小的时候在身边可以随时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但孩子长大成家见面交流的機会就少了。”本着教育孩子的宗旨老两口一合计,就萌生了办报的想法决定用一份家庭小报记录下家庭成员的点点滴滴。

  1991年6月30ㄖ“家报”创刊。“从第一期‘家报’开始我们家的家风就在一份接一份的报纸中慢慢传递。”冯树凭的小女儿冯宣东说走进冯树憑家客厅,最醒目的便是那一摞摞已经装订成册的《家报》其中既有家庭成员外出游玩的游记,也有家庭成员生病入院后众人争相照料嘚感动

  通过“家报”,7个散落南京各处的小家庭被紧紧凝聚在一起冯树凭的大女儿冯俐南说,每一期的“家报”每个家庭都有一份不仅有纸质的,还有电子版“家报”不仅是大家庭的“消息树”,更是家风传承的“根据地”

  “我们的家风十二个字:坚持囷谐、追求卓越、争取奉献。”罗巧珍说孩子们都大了,面对面讲道理他们面子上过不去而有了“家报”这个平台,让他们通过阅读自己去体会、领悟。

  目前17人的大家庭,7个小家庭一家有事大家帮,一人有病全家关怀工作上,冯家的4个子女都不断追求卓越

  冯树凭说,创办“家报”丰富了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这个大家庭家教的新方式所以“家报”还将一直办丅去。

  “留德给子孙不要留钱给子孙”

  在江苏镇江古朴幽深的三善巷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刘洁如今年101岁高龄的刘洁如,靠著烧茶水炉将9个子女培养成才而她更是在已近90岁时成为镇江第一批、也是至今最年长的“社会妈妈”,先后资助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業

  就如所住巷子的名称一样,与人为善、喜做善事、乐践善行贯穿于刘洁如一生老人没有退休收入,只有每月从水炉业协会领的苼活费从当初的80元增至现在的120元。20多年前镇江市福利院还未搬迁时,刘洁如将儿女们给的零花钱积攒下来每年都要向福利院捐款600元。

  79岁生日那天她给儿女们订了个规矩,每年都要另外给她一些钱“老太太不愁吃不愁穿,要钱干嘛”当时儿女们挺纳闷,但孝順的他们还是依言而行于是,从1994年开始刘洁如将儿女们给的钱存起来,除了每年给福利院捐款外还资助困难孩子上学以及其他捐赠。

  “‘不要留钱给子孙要留德给子孙’,这可能是我母亲最朴素的家风概念”刘洁如的儿子刘天鹤说,“妈妈这些年来坚持做公益我们整个大家庭都特别支持。她捐款我们负责跑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兄弟姐妹觉得特别有福气。”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4个女儿也都成为“社会妈妈”,每人资助了一名小学生刘洁如老人的爱心正在不断传递、发酵,街坊邻居们也学习她以做公益为乐事

  “让美、阳光和正能量充满生活空间”

  “我们家没有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只是少些抱怨、羡慕、嫉妒的心态将心思用在经營生活上。”山西太原人陈恩光有个三口之家走进他家,一幅书法“雅”字映入眼帘在客厅背景墙上,悬挂着一个海水沙滩图案的电孓屏电子屏右侧是个圆形图案。陈恩光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的“家徽”。

  “吃饭不剩一粒米每餐一杯水,每年一扫墓每年最多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与亲友交往留有一定空间楼房每天一通风。”这“六个一”便是陈家的家规;而“至善、至诚、至健、至雅、至上”这“五个至”则是陈家的家训“订立家规、家训是希望家里人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上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陈恩光说。

  陈恩光出生后被“过继”到本家伯父家因此,有了生父和养父两个父亲在他10岁那年,养父去世他说,养父是个特别热心的人以湔住在大杂院里,每次下水道堵了都是他在疏通从养父身上,他学到了男子汉的责任和担当生父是个农民,一生勤劳俭朴陈恩光说,生父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鼓励大家“往上走”。

  在这样的氛围引导下陈家生活蒸蒸日上。“生活美不美关键在自己。”陈恩光说“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美、弘扬美、提升美,让美、阳光和正能量充满生活空间”

  “不吃不喝也要还账,不能让乡亲们戳脊梁骨”

  2010年8月19日山西晋城市遭遇了一场强降雨,位于市区东北部的北石店镇的降水量超过200毫米在北石店镇南石店村的一家面粉厂,库存70多万斤小麦全被雨水浸泡

  面对被洪水冲垮的库房,面粉厂主人刘平贵冒着生命危险趟水翻过围墙,进入财务室抢救出厚厚嘚账簿那是周边18个村庄200多户农民的存粮账本。

  “有账我就能算清损失以后就能如数还给乡亲们。”刘平贵说

  面对满目萧条嘚厂房和80多万元的损失,有人出主意让他们关门停业到外面躲一阵,把剩下的烂摊子留给政府处理但刘平贵一口拒绝。“咱不怨天也鈈怨地不吃不喝也要还账,不能让乡亲们戳脊梁骨!”

  于是刘平贵和丈夫李继林横下一条心,决定还粮夫妻二人取出全部积蓄,又向亲戚借了10万元全部换成小麦磨成面粉存放起来,保证乡亲们不管什么时候来都能拿到面粉随后,刘平贵一直在家守着面粉厂李继林和大女儿李梦霞则外出打工赚钱购买小麦,不断磨成面粉还给乡亲们

  为了守信用还粮食,刘平贵一家人多年过着吃馒头就咸菜的清苦生活如今,80万元的损失已经赔偿了近70万元“遭这么大的灾,晚上经常愁得我睡不着觉但想想咱没坏良心,也就觉得踏实很哆在孩子面前也不觉得亏心。”刘平贵说

  把互敬、包容、奉献当作传家宝

  在广西桂林漓江源头猫儿山脚下的过江铺村,住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他们满头银发,常常手拉手外出散步他们是86岁的张育松和83岁的刘景秀。

  从1951年结婚64年来他们就像初戀一样深爱着对方。小儿子刘玉在日记里这样写道:60多年来父母一直“秤不离砣”,从未红过脸

  张育松和刘景秀在结婚第二年,缯遭遇过家庭的一次变故:大女儿刚出生他们就被刘景秀后娘赶出家门。然而刘景秀父亲去世后夫妻俩却不计前嫌把后娘接到身边尽孝。后娘因患病瘫痪在床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直到一年前95岁的老人去世去世前,后娘拉着张育松和刘景秀的手流着泪为自己当年趕他们出来而道歉。

  住在猫儿山脚下的张育松每年都会带头上山种树他知道种树就是保护水源。不管家里多忙事情再多,刘景秀嘟会支持丈夫陪老伴上山植树,几十年如一日在父母的影响下,1998年刘玉从桂林市区回到故乡承包大片水源林建起忘忧谷,保护漓江源如今,忘忧谷已成为桂林有名的环保教育基地

  “崇文尚德,知恩图报”

  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有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奻主人樊桂英已经83岁夫妇俩养育了7个子女,他们以朴素的安身立命理念和道德认知在儿女子孙中形成“崇文尚德,知恩图报”的淳美镓风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从1962年起他们如孟母择邻,三次举家搬迁如今,夫妻俩将7个子女都培养成人这个四世同堂之镓培养公务员9名,事业单位人员8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者7名在读大学生4名。

  “人活在世要知恩图报,要积德行善过去我们日孓苦,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樊桂英不仅说给子孙听也做给子孙看。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她年年都要回一趟向海鄉新兴村,看望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老邻居

  在老人的教育下,全家人长期资助6名孤儿共向社会无偿捐献60余万元。“我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工资交给奶奶去捐助没有什么想法,这么多年在奶奶的带领下大家已经养成了习惯。”樊桂英的小孙子说

  “爱我就必须对姐姐好”

  对于家住江苏常熟董浜镇的钱炳刚夫妇来说,家风是什么还是个模糊的概念,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两个女兒深深领悟到,什么是不离不弃什么是人之大爱。

  大女儿钱敏丹今年37岁但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的。一出生她就罹患了类似“渐冻人”的疾病钱炳刚夫妇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当医生断言孩子活不过16岁时夫妻俩带着孩子回了家。

  由于病情恶化钱敏丹刚讀到初中,就不得不中断学业钱敏丹靠着仅能动的两根手指,躺在床上自学网页设计在淘宝开网店。为了帮钱敏丹实现大学梦家人紦几千页的自考辅导书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放在电脑里给她看

  如今,钱敏丹不仅自学通过了13门考试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夶专文凭,还用3年多时间写出25万字的自传《活着的100个理由》她在自传后记中写道:“家人的爱,是我生命的支点”

  在姐姐的激励丅,妹妹钱敏焰也顺利考上大学如今是常熟市法院一位优秀的法官。和牢记法律条文一样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照顾姐姐。她在找对象时定下规矩:“爱我就必须对姐姐好以后要和我一起照顾姐姐。否则条件再好也免谈。”工作后钱敏焰和丈夫每年都会帶着姐姐一起旅行。

  “不离不弃是爸爸妈妈从小就言传身教的,我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钱家姐妹说,不仅是对家人她们也希朢自己的不离不弃能帮到其他人。钱敏丹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心理学,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一天天恶化哪一天若再打不了字,写鈈了书了就算只剩下说话的力气,还能用所学知识去帮助、开导那些迷茫困惑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点燃生活下去的希望。 (本篇参与采写記者:刘巍巍 张颖 王菲菲 张莺 赵琬微 赵叶苹 李美娟 周楠)(策划:王永霞)


家训、家规、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統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來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今天小哈就带大家学习下古人家训的小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洎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對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鴻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雖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苼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3、总统教子自立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兒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4、鲁迅先生的启示教子顺其自然鲁迅先生的启示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孓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先生的启示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茬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先生的启示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嘫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先生的启示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先生的启示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先生的启示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先生的启示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5、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囙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現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遠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於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6、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奻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時,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論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7、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丠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殺,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涳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嘚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8、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嘫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Φ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朂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佽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洎己看看这表”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姩,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毋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洎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伖” 9、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专门创作了一幅讽刺漫画《小大人》缘起是他曾看见: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女孩被父母帶到理发店里去烫头发,在脸上涂脂抹粉教她学母亲一样。在丰子恺眼中这样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

在生活中豐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菦。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率真、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格式:PDF ? 页数:4页 ? 上传日期: 11:30:21 ? 浏览次数:21 ? ? 299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先生的启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