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拉小魔块会不会他达拉非片有依赖性吗?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第四十三章 让围观者崩溃的比武
  圣殿比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未受到章余事件的影响,因为欧阳布衣闭关退赛,肖旭和君邪出言威胁,安清、安秀势如破竹,一直杀到二分之一决赛,同时进入二分之一决赛的还有肖旭和君邪!  今天,便是二分之一决赛的时间,君邪、安清、安秀早早地来到演武场,并等了肖旭好久,见他还没来,就开始抽签!  圣殿比武以来,除了第一天要求所有人必到之外,今日是最火爆的一天,除了要进行最后的决赛,还有就是第一次真正的王级之间的对决,这对于渴望实力的圣殿弟子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最重要的是,圣殿的两大美女,安清、安秀都进入了二分之一决赛,成为最终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一时间,演武场人声鼎沸、鼻血横流!  君邪他们抽签的最后结果是,二分之一决赛第一场:肖旭vs安秀;第二场:君邪vs安清。  安秀瞅了瞅四周见肖旭还没来,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就朝演武台上走去,这是君邪叫住了她:“嗯!肖旭让俺转告你一句话,你想不想听!”  “旭哥哥,说了啥呀!”安秀扑闪着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不想死的就投降!”君邪学着肖旭的模样,恶狠狠地说道。  “咯咯!人家秀儿这么可爱,旭哥哥是舍不得杀害滴!”谁知道安秀压根不受威胁,反而妩媚地笑了笑,径直走上演武台。  只见安秀抽出一把灵光闪烁的柳叶剑,指着空荡荡的演武台,撅起小嘴说:“旭哥哥,我数十个数,你还不出现,我就默认你认输了!咯咯!”  “十、九、八……三、二、一!耶!小秀第一次完胜旭哥哥,哈哈!”安秀举着手中的柳叶剑,认真地数了十个数,十数之后肖旭还未出现,激动地边欢呼边跳了起来!  这时,台下的圣殿弟子都觉得天雷阵阵,“我靠!这样也算?”那些之前和肖旭对上的弟子更是懊恼,“早知如此,就不那么怕死了!娘希匹的,都是胆小惹的祸呀”!  主持比武的弟子,见状也只能无奈地笑了笑,高声宣布安秀获胜进入决赛,并宣布第二次二分之一决赛开始。  “小清,你打不过我的!”君邪没有一丝表情,冷冷地好似一座冰山,认真地看着安清,酷酷地说道。  “是哦!小邪子,从小到大,我们打架那么多次,我每次都输!”安清嘟着嘴巴,有些委屈地说道,又颇为幽怨地看了看台下还在欢呼雀跃的安清,委屈地说,“小邪子,你看小秀儿都赢了,我也不想输,你可不可以认输呀!”  “不可以!”君邪丝毫没有怜香惜玉的意思,依旧冷酷地说道。  “小邪子,你……”安清气的直跺脚,指着君邪生气地说,“好!既然你不认输,我认输好了!”  说着就不甩君邪,一个人走下演武台了,走的时候,还嘟嚷着:“还是旭哥哥好,小邪子你就一混蛋!”  虽然安清说话声音很小,但恰好让君邪听得清晰,君邪顿时就感觉满头黑线,“肖旭好?丫的,那货张口闭口要杀人,居然还说他好?”  同样满头黑线的还有本来期望看到激烈战斗的圣殿弟子,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想哭的心都有了,“吗的!老子浪费修炼的时间,来看你们比赛,居然是这么一个结果,还让不让人活了!”  如此,君邪和安秀进入决赛争夺第一、第二名,安清和肖旭则争夺第三名。  此时,安清觉得向君邪认输蛮好的,因为她也可以和安秀一样,拿着剑指着空气说:“旭哥哥,我数十个数,你还不出现,我就默认你认输了!咯咯!”  安清想着不由地笑了起来,还未待演武主持宣布,就乐呵呵地冲到了演武台上,拿剑指着空气大声说:“旭哥哥!我数十个数,你还不出现,我就默认你认输了!咯咯!”  此话一出,所有的人都无语了,“姐!还没宣布比试开始呢?”,但是看着安清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得意的微笑,没人敢提醒她没有宣布比武开始的事!演武的主持人也不敢提醒,只好顺着小丫头的意思,宣布安清获胜!  剩下的就只有君邪和安秀之间的决赛了,实际上到现在了,圣殿的众多围观弟子们,都觉得很失望了,他们压根没指望君邪和安秀之间会战斗!  然而,事实告诉他们,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若干年后,他们想起这一幕,他们仍然想死!妈的,不带这么玩的!  君邪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还是那一副冰山模样,而安秀则是歪着可爱的小脑袋,小手指支撑着漂亮的脸蛋,似乎在思考些什么。而君邪似乎并不着急,等待着安秀的思考。  “哇!小邪子,我想到了!”安秀突然跳了起来,满脸欣喜地对君邪说,“我终于想到我们该怎么比试,才不会伤害到对方了!”  “不管什么方法,我都有自信在不伤到你的情况下战胜你!”君邪不解地看着激动的安秀,酷酷地说道。  “我们剪刀石头布好不!旭哥哥教我们的这个游戏,好久都没玩了,咱们就用剪刀石头布决出胜负,好不好呀!”安秀越说越激动,殷切地看着君邪说道。  什么!?剪刀石头布?肖旭“发明”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有的圣殿弟子几乎都学会了。而此时他们连想死的心情都有了!麻痹的,老子做梦都想进入决赛,然后风风光光的大战一场,你丫的,居然要靠剪刀石头布分出胜负!未免太儿戏了吧!  “嗯……”君邪稍作思考一下,然后看着安秀认真地点了点头说,“好!”  “哈哈!小邪子,你上当了,我想了好多方法,唯有这个方法才能胜你,这次第一我拿定了!哈哈!”安秀见君邪答应,顿时嚣张了起来,仰着小脸得意地笑着说。  “未必!”君邪依旧淡淡地说。  “石头!”  “布!”  “小邪子,你耍赖,哪有第一次就出布的!不行,三局两胜!”  “石头!”  “布!”  “不行!五局三胜!”  ……  “石头!”  “布!”  “不……行!一千零一局五百零一胜……”安秀气呼呼地等着君邪说道,同时,骂道,“小邪子,你真是个死心眼,每次都出布!”  “你不也是每次都出石头!”君邪淡淡地回道。  “你……”安秀被君邪一句话给堵了回去,又狠狠地瞪了他一样,气呼呼地嘟嚷道,“好啦!你赢啦!真不好玩,明知道人家喜欢出石头,你还不出布!”  “老子来啦!比试开始了吧!”这时一个极其响亮的声音突然响起。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下载17K客户端,《通天魔尊》最新章节无广告纯净阅读。
17K客户端专享,签到即送VIP,免费读全站。
编辑推荐榜
1作者:唐熬都市生活 2361456字 超级佣兵,回归都市,不修边幅,游戏人间,为亲情所困,却混迹美女如云的公司。
2作者:缘芳情灵异奇谈 732656字 一个小人物,无辜被卷入了一场漩涡,在这个的漩涡中,可能连活下去都是一个奢求。
3作者:恒疯语都市生活 667803字 为了第一桶金,他含泪骗了父母半生积蓄。前世懵懂无知,今生必定拿回所有。
4作者:大头鬼鬼灵异奇谈 827721字 坟头捣蛋,童子尿破咒,得罪鬼魂,爷爷折纸人化解,我也从此堕入阴间漩涡。
5作者:倚楼戏风雨洪荒封神 489839字 父仇难报,道侣移情,规则不公,小人当道,苍天无道,蔑视苍生,怒斩苍天!
6作者:弄蛇者异界大陆 2394747字 阴阳逆乱,辜雀被当作一派先祖召唤而来,历成神三劫,天人五衰,成就不朽!
7作者:堂燕归来历史穿越 941239字 有超级量子气象系统在手,看我如何崛起于寒微,搅动风云,与天下群雄争锋!
8作者:最帅的帅白都市异能 1131671字 自由穿梭现实与末世,一个崭新的大时代向实习马上结束的楚天羽打开了一扇大门!
9作者:楚琴子都市生活 1944345字 兵王回归都市,万花丛中过,打脸、装逼、暧昧不断的女总裁的逆天高手!
10作者:半截柴东方玄幻 1547646字 万古神庭,惊世一战,准圣陨落……伏异兽,执神剑,与无数灼目天才争锋……
1作者:暖城碎影婚恋爱情 122722字 季萱一心只想从围城里出来,却不想自由摆在眼前,她已坠入了以爱为名的坑。
2作者:嘻嘻水流唯美纯爱 155952字 嫁了个帅气多金的老公,可是老公霸道又专横,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拖回家,治呗!
3作者:扎丁顿熊总裁豪门 336847字 眼前这位宠她入骨的人,竟然设下了天罗地网,让她步步踏入深渊,无处可逃。
4作者:南边阿籽古代重生 434604字 浴火重生,身负血海深仇!步步为营,誓要手刃仇人!蓦然回首,王爷为你磨剑递刀!
5作者:薇薇轻风总裁豪门 158753字 进错房间遇到狼,田果果被霸道总裁签下一纸婚约。总裁你别狂,结了婚看我收拾你!
6作者:纳兰海映总裁豪门 1089357字 他浮起邪肆的笑,将她迫入绝境:我不是你想上就上的男人,上我就要付出代价。
7作者:咪七总裁豪门 211299字 一个渣男前夫,一个落魄千金,一个站在黑暗尽头的人。是救赎?还是另一个陷阱?
8作者:卮言朝朝总裁豪门 286930字 前男友劈腿,怎料她一夜之间成为总裁小娇妻。戏精小娇妻,莺莺燕燕你来踢。
9作者:迟陌陌总裁豪门 225799字 她不仅被大总裁觊觎、被迫同居,还成了大总裁的暖手宝,分分钟被撩出少女心。
10作者:冬宝婚恋爱情 204068字 霸道的男人张狂倨傲,却在见到她的霎那迟疑,小姐,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
Copyright (C)
www.17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在线版权所有,
等在线小说阅读网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京ICP备号-5   京网文[7号  新出审字[号&#12288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码:1217k小说网所收录
作品、社区话题、
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17k
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17k安秀拉小魔块减肥原理是什么?_百度知道
安秀拉小魔块减肥原理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但又能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给人体,还瘦了16斤,开心。管它什么原理,反正个人吃了2个月,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一个能量的负平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高血压可以吃安秀拉小魔块吗?_百度知道
高血压可以吃安秀拉小魔块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安秀拉小魔块是食品,不会对血压造成影响的,只要根据医嘱按时吃药就可以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六祖坛经直解(八)
六祖坛经直解(八)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宗,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则天,指武则天,把王位传给唐中宗。唐中宗元年即是神龙元年;上元日,即是元月十五日。当时武则天摄政,唐中宗下诏书说:『朕敦请惠安法师与神秀大师,于宫中接受供养,以便在治理万机之暇,向两位禅师请教与探究一乘大法。但两位禅师都谦逊的推让说:「南方有禅宗惠能大师,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真正得到佛的心印,可以迎请他来请益。」现在派遣内侍薛简,立即带着诏书迎请,希望惠能大师慈悲,尽快进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惠能大师得诏后上书表,表示身体有疾不便上京,希望终老于山林。薛简说:『京城里的禅宗大德都说:「想要解脱、证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修禅定而能解脱、证道者,是从来没有的事。」不知惠能大师的看法如何?』
  禅定,由定生禅,禅即是慧。现在一般人都把打坐与禅定混在一起,好像禅定就是打坐,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惠能说:『真相、实相,是证入真心、本心之时才能开悟的,光凭打坐岂能证悟?经中有云:「若说 释迦牟尼佛有坐、卧等相,则是谤佛之言。」为什么呢?因为真相、实相乃时空统一、体相一如、一合相之境界,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无生无灭、如如不动之境界,此即是如来清净之境界;整个现象界是空寂的,此亦是如来清净之境界。岂可言 释迦牟尼佛有坐、卧等相?』
  真正究竟、最高层次的境界,乃无修、无学、无证,此境界当然不必一定要打坐才可获得。所谓「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很多修行人错悟这句话,这实在很麻烦!《六祖坛经》被众生误解之处即在于此!殊不知坐是事修,心法是理悟,缺一不可。打坐是练习修定的方法之一,譬如,惠能大师此种大根器之人,因历劫累世修得非常好,很可能是个「再来人」,故不需打坐即能证得真心、本心;但众生的根器钝、定力不足,就需要打坐,因打坐是修定最好的方法。
  禅宗言,行、住、坐、卧皆是禅。此有两层意义:一是已证道者,证入自性之后,做什么皆是禅;二是未证道之人,尚未证入自性,做什么皆非禅,但可透过行、住、坐、卧,慢慢进入禅之境界。
  释迦牟尼佛曾说,自己没有说法,既然没有说法,当然也就没有坐与不坐的问题。如果说 释迦牟尼佛有坐、有卧、有说法,皆是邪道。因为这全是讲「相」,讲相就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来是住自性佛位,住一合相,在实相的境界里,何来坐、卧之问题?对一位证道者而言,亦绝无坐、卧之问题存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且是无生无灭,这就是如来清净禅之境界。原本「如来禅」的层次非常高,但传到中国之后,层次就慢慢的往下走了。
  无论讲坐、讲修,都要能了解到「诸法空寂」之状况,此即是理;要了解整个现象是空寂的,现象的活动是因为众生意识的活动而活动,但其背后有一个动能,这个动能就是体,就是佛性,于此理绝不可忘,否则会误以为证到「无明」、证到「无念」、证到「空」就是真正的证道了。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薛简说:『弟子回京之后,皇上必定问起,希望大师慈悲,能够指示证真心、本心之心要,使弟子回京时能奏明则天与中宗两宫,同时也让京城学道之人受惠。您的指示就有如一盏灯,可以辗转点亮百千盏灯,使暗的地方变得明亮,使光明无穷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惠能说:『体是如如不动的,故无明与暗之分别;明与暗是代谢之义,代谢就是轮回,此则落入时空的范围。现象是对立、替代的,故《净名经》上说:「佛法是没有比较、对立的,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代谢,有两层涵义:一是「变易生化」,变易生化为佛性之功能,是在时空统一之条件下而变易生化的。二是「变异轮回」,变异轮回系指现象界各种生命层次的变动。所以,明与暗是属于现象,现象是对立的,而证本心之后的实相境界则是统一的。《净名经》即《维摩诘经》。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薛简说:『明是代表智慧,暗是代表烦恼。修道之人,如果不用智慧来破除烦恼,那么无始之生死,要凭什么才可以出离?』
  此处可看出,薛简仍在现象里下功夫,像他这样问话的人,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惠能说:『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是一如、没有分别的。若是说需要以智慧来照破烦恼,这是声闻、缘觉二乘之见解,是羊、鹿之根器。真正上智大根器之人,不作如此见解。』
  在《妙法莲华经》中,以羊车、鹿车譬喻小乘、中乘,以牛车譬喻大乘,以大白牛车譬喻佛乘。其实,佛真正要传的就是唯一佛乘。小乘、中乘在修学的过程中,受时空之限制、影响很大,所以需要较长的修学过程。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薛简说:『甚么才是大乘之见解?』惠能说:『明与无明,对众生而言是不一样的,是对立的。而真正有智慧、已见性、证本心境界的人,自然了解明与无明的本质是一样的,其本质都是真正生命的本质。』
  不二之性,就是实性;实性就是真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只有一个,倘若有两个就是现象,所有的现象都是由生命本质的「功能」所引起的。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惠能接着说:『生命的本质就是,当我们应缘而成为众生之时,它不会减少;当我们证到圣贤之境界时,也不会增加。即使是处于烦恼之中,不会心烦气躁;即使是处于禅定之中,也不会死寂。实性之境界是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的。它是不生不灭,本来就是如此的,而且常住不动,这才是真正的「道」,才是生命的源头、生命的本质。』
  性质,是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的,如《心经》所说「不增不减」。不乱,是因为已证入实性,在实性里面,没有乱与不乱的问题,一切都是正常的。
  当打坐入定时,并非一切死寂;有些人打坐之后进入死寂,这是不对的!禅定,是指意识不动,但所有外界的每一件事情,以至于内在的每一件事情,皆在「觉知」之中。
  性相如如,即性相一如,性与相是一体的,是法尔如是的,是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是不生不灭的,此即是「中观」之精神。中观偏于理,唯识偏于法,理悟与事修,二者应并重。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薛简说:『大师所说之不生不灭,与外道所说之不生不灭,有何区别?』惠能说:『外道所说之不生不灭,是以有生有灭为基础,灭而后生是不灭,生而后灭是不生;生生灭灭,周而复始,以为此是不生不灭。而我所说之不生不灭,是法尔如是,既无所生,亦无所灭,不同于外道所说。』
  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以有生灭为基础,表面上虽然说没有生灭,但潜在意识里却有生灭的存在;而佛法所说之不生不灭,是在时空统一之条件下存在的情况。基本上,并无生灭的问题,未实证到此境界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所以说「唯证方知」。
  学佛之人,不容易辨别正道与外道,因为外道亦言不生不灭。但对本门弟子而言应较易于辨别,其要诀在于,不生不灭是在「时空统一」之条件下存在的,而且不生不灭再延伸,则有「十大一如」体、相、智、德、理、事、能、用、时、空之精神,与外道所说截然不同。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你若想知道真正的心要,只要能够不思善、不思恶,不起任何的意识作用,自然就会呈现出清净的真心、本心。清净的真心、本心,表面上是无形无相的,但实际上它的妙用很大,具有无量的功能。』
  当能证入「体」之后,十大一如的功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全知全能的境界,故言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  
  薛简蒙受惠能的开示后,豁然大悟,于是礼辞大师回朝廷复命,并将其所说之佛法上表启奏两宫。同年的九月三日,唐中宗颁诏奖谕惠能大师说:『大师因年老有病不便上京,留在寺中为朕修道,此是国家之福。大师有如维摩诘居士,借病隐居于毗耶离城,阐扬大乘佛法,传授真心、本心相应不二之法。』
『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薛简回京之后,将大师所传授实证佛性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教导大众;这表示朕累世所累积的福德因缘具足,而且宿世种有善根,才能遇上大师出世,当下体悟上乘妙法,非常感谢大师之恩德!』同时一并奉上高丽国进贡的贡品磨衲袈裟及水晶钵,并敕令韶州刺史重新整修寺宇,并赐名大师之寺宇为「国恩寺」。
【护法品第九重点复习】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要得「道」、证「道」,要证入「体」、自性,非由打坐可达成,亦非经由其它的方法可以达成,「坐」只是各种方法之中,其中的一种而已,因为「道」非因方法可得。
所谓「坐」,在于表达「道」非由「坐」可成,「道」不等于「坐」,「坐」不等于「道」。得「道」之方法只是一艘船,一个过程而已,真正的「道」在于「心」。欲得到「心」必涉及到「识」,要去掉「识」才能得到「心」,此谓之「道由心悟」,倘若「识」去不掉,则永远不可能悟道的!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惠能大师有一天召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说:『你们不同于其它的弟子,因为在我灭度之后,你们都要独自弘化一方,现在我教你们应如何说法,才不会有失本门之宗趣。』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首先应举述三科法门,再运用三十六种对立之法。讲三科法门,才能让众生了解宗趣;至于中道、中观之论,则在于说一切法之时,皆要不离自性,才合乎法度。』
  所谓对立之法,即是阿毗达摩,现象是对立的。譬如,神秀与惠能的偈就是一种对立之法,空与有是对立之法,体与相是对立之法;站在众生的角度,以对立之法来说明佛法,是比较容易了解的。现在的佛教界,讲的几乎都是对立之法,谈论现象的比较多,因为众生比较容易了解,因而论及「体」的部分比较少。其实谈论佛法应超越对立,以体为主,才能合乎中道。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
  『若是有人问你们佛法,回答之时尽量以对比之词,对立之法来回答;对立之法是相互为因的。若是有一天此两边的对立能够全部除去时,自性自然就能显现。』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所谓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阴就是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
  一般来说,弘法者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已证道者,一切皆由自性流露而出,其所讲的内容本身就是经典。二是博学多闻者。三是讲怪力乱神者。末法时期的众生,贪求神通、感应者多,这也是因为本身的福报不够所致!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能包含法界的一切万相万物,所以称为含藏识。自性即是空性、佛性、法性;住自性而以意识为用,也就是以自性为主,以意识为从,称之为转识。此时,六识的生起、出六根门头、接触六尘、这十八界都是由自性而起「用」。』
  倘以自性为主,即是自性起用,当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称之为「觉」;倘以意识为主,称之为「迷」。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若是没有住自性佛位,而以意识为用,即是邪,就会起十八邪;若是住自性佛位,而以意识为用,即是正,就会起十八正。若尚未住自性佛位,而以意识来用就是「众生用」;若是住自性佛位,而以意识为用就是「佛用」。用,是从何而来?皆是由自性所起用的。』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用,是指于现象界而用;如果没有现象界,如何去用呢?所以现象界的一切诸法可分为三十六对。对于法界万相的外境、外相而言,有无情五对:就是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对、明与暗相对、阴与阳相对、水与火相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在法界万相合于语言方面,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就是语与法相对、有与无相对、有色与无色相对、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与无漏相对、色与空相对、动与静相对、清与浊相对、凡与圣相对、僧与俗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相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在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长与短相对、邪与正相对、痴与慧相对、愚与智相对、乱与定相对、慈与毒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实与虚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悲与害相对、喜与嗔相对、舍与悭相对、进与退相对、生与灭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惠能说:『此三十六种对立之法,如果能真正的了解与灵活运用,就能融会贯通所有的佛法、佛经,果能如此,就能不落两边,符合中道、中观的思想观念。真正的自性起用,和人言谈时,都能够心外无境,心内无念;倘若无法如此,就是着相,就会增长邪见;若是着空,就会增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着空的人,往往诽谤佛经,竟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需藉用文字来讲经说法,那么人也不需要有语言来作沟通了,因为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字相。着空的人又说:「真正的道是不立文字的」,其实就这「不立」两个字,本身也是文字。着空的人,见到他人讲经说法,往往诽谤他人是着在文字相。你们要知道!自己迷惑尚无大碍,竟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谤经!这罪业是无量无尽的!』
  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并非全然的不使用文字;倘若透过佛经、佛法上的文字,而能够真正了解佛之本怀,这就是「不着文字相」。倘若藉由佛经、佛法上的文字,还是无法了解佛之本怀,就是着在文字相,就是谤佛。如果认为他人以言语或文字在讲经说法,就是着文字相,殊不知,当自己在说他人「着」在文字相时,自己本身也是执着在「文字相」里。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若是外着于相,起意识作用而造作各种的方法来求得真心、本心,或是广设道场,演说有、无对立法之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是历时多劫,也不可能见性。』
  因为外着于相的人,自己尚未解脱、证道,无法真正了解佛之本怀,又往往诽谤经典,这样的人想要弘扬佛法,教导众生解脱、证道,是了不可得的!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只要能听真正法,依法修行,又能在见地上多多提升,而不光是在「不动意识」方面下功夫,那么自然不会阻碍道性的增长!若光是听人说法而不实际依法修行,反而会令自己生起更多的邪念。只要你们能依法认真去修行,说法时能做到「不住相」布施就可以了。你们若能悟解以上所说,那么依这样去说,依这样去用,依这样去行,依这样去做,就能不失本门的宗旨了。』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若是有人问起佛法义理,他问「有」,就以「无」来对答;他问「无」,就以「有」来对答;他问「凡」,就以「圣」来对答;他问「圣」,就以「凡」来对答,二者相互为因且离二边,这就是中道之义。如此一问一答,其它的问题也依此来作答,就能不失法理了。』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是有人问:「暗是何义?」可回答:「明是暗的因,暗是明的缘,明灭则暗生;以光明来显现出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出光明,来来去去相互为因,这就是中道之义。」其余的问题,都可如此回答。你们今后宏传本门之法,要依此转相教导传授,切勿失本门之宗旨!』
  以上是惠能教导门人以现象来表达中道之义,而真正的中道实相,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及,此乃实证之圣境界。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唐睿宗太极元年壬子,后改元的延和七月,惠能命其门人至新州国恩寺建塔,并且要门人督促工人赶快施工,到了第二年夏末之时,完工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七月一日,惠能召集门人说:『到了八月之时,我就将离开人世了,你们有任何的疑问要赶快问,我为你们解疑,使你们的疑惑尽除;否则在我去世之后,就没有人可教导你们。』法海等人听闻之后,皆伤心流泪哭泣,只有神会一人,始终不动神情,也没有哭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惠能说:『神会小沙弥已悟得善不善法平等之理,遇毁誉与哀乐时,才能不动意识。其余的弟子都还无法如此,真不知你们在此修行多年,所得为何?』
  所谓善不善法平等,是基于两个条件而言:一、善不善法平等指的是「因果」的平等,尚未证道者「住」在善不善法上,所有善不善法都要去承受;已证道者「不住」在善不善法上,但所有善不善法也都要去承受。二、善不善法平等指的是「本质」的平等,即〈佛乘宗〉礼佛拜忏文所言之「罪性本空」,真正的善不善法平等是讲罪性本空,善不善法的本质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自性、佛性、法性。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你们现在悲伤哭泣,是为谁在烦恼、忧愁啊?若是在烦恼我死后不知去向何处,那我自己是知道的,你们不用担心;我若是不知死后的去处,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如此的悲伤哭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将来的去处,若是知道,就不应该再如此悲伤哭泣了。』
  此处的重点在于「信心」,惠能的弟子对老师的信心不够!一位证道者当然能知道自己「寿命将尽」,这是证量的一种。如果弟子对于老师的信心足够,相信老师是一位证道者,证道者的入灭与一般人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又何须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
  『如果你们了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便不会悲伤哭泣,不会烦恼我死后去何处。你们现在都坐下,我给你们讲一个偈,偈名叫「真假动静偈」。如果你们能持之以恒的诵持,并照此偈而行,就是和我的本意相同;能依照此偈修行,就不会偏失本门的宗旨。』众弟子行礼,恭请师父说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整个法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可以自己的见解冀求得到真理;若以自己的见解欲求真理,这种见解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
  若想证悟真理、本心,只要去除妄心,便能呈现出真心、本心;如果用的一直是妄心,便无法显现出真心、本心,如果没有真心、本心,没有生命的本质、本源,哪里还有真呢?
  有念头就是动了意识作用,无念头就是意识作用不动;若能达到无念,就不容易受到现象界的影响。
  若是想要找到真心、本心,就要练习让意识不动;当觉察到自己在动意识时,就立刻以九字禅打掉,使之不动;真正的无念是「无念之念」,若只达到「无念」的层次,还不足以成就佛道。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果能达到此境界,即是真如、佛性之显现。
  告诉诸位有心修道之人,精进修行要用对心、用对功;不要已入大乘顿教禅宗之门,却仍然执着于世间智,要赶快提升思想观念的层次。
  若是当下可与此偈相应,就可了解佛之真义;若是无法与此偈相应,也要合掌表示欢喜。
  本顿教禅宗之门,本来就是没有对立的,如有对立就违背道的本意;要去除诤、去除对立之法,才能证入自性而了脱生死。』
  佛经云「从六十二见中求」,系指去除六十二见,而非指依赖六十二见。所谓「惟独无情是真有情」,真正到了「无念」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有情。所谓无情,就是无明,就是无念,这才是有情的开始,最后还要把无明、无念都破掉,进入「无念之念」时才是佛种。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此时,众门人听了惠能大师的偈以后,都作揖行礼,表示谢意。每个人都收摄心神,体悟师父此偈真正的本意,并按照所传之法去修行,更不敢有所争论。法海上座因为知道师父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起身再拜谒师父说:『师父入灭之后,衣钵正法要由谁来传承?』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惠能说:『自从在大梵寺讲经说法一直到今天,凡是我所说的内容,都抄录下来流通,取名为《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经,一一相传,广度有缘众生;只要能按照此经的内涵所传之法,就是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现在我为各位说法,但不交付衣钵作为传承,是因为各位的信根具足,堪任承传如来家业。根据初祖 达摩大师交付衣钵传承的偈意,衣钵已不适合再传下去了。偈曰:「我到中国来的本意,是为了传法救度众生,自我而下,传到第六代,禅宗法门自然兴盛。」』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惠能接着说:『此时应收摄散乱之心,听我说法。你们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就必须要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路。』
  一切种智,是指世间的一切见闻、学问、知识、经验;也就是说,世间法的所有一切,在你的自性、佛性里,是本来就有的,无须经过学习;只要成就「一切种智」,自然得知世间法的所有一切。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处于一切现象之中,能不起意识作用,能不生憎爱、取舍、利益、成坏等心,而能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完全不着相,不受任何现象的影响,此称之为「一相三昧」。若是处于一切现象之中,行、住、坐、卧都能不动念头,保持无念、空的状态,如此净心,便能随其心净而成就清净佛土,此称之为「一行三昧」。』
  要做到「一相三昧」,重点就是要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则永远达不到「一相三昧」;因为「一相三昧」是执一相,终须破此一相。
  惠能是在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豁然开悟的;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般人修不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于有为法的现象没有真正的看破、放下!故「一相三昧」的重点,在于对有为法的现象要看破,要看破才能放下;所以「一相三昧」,简单说就是完全不着相,「一相」就是「无相」,不受任何现象的影响。能不着相,只是在「空」、「无念」的层次而已,更重要的是,不着相之后,还要能保任在「无念」、「空」的状态。
  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无念」就是「无心」;一直不动念头,就是不动道场。如果每天能连续八个小时不动念头,持续三个月,就有机会证入真心、本心。故「一行三昧」乃执一法,终须破此法而入法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若是某一个人在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等三三昧上下功夫,就有如大地中的「种子」,一直含藏在土地中长期的吸收养份,待条件成熟时,自然发芽、成长、茁壮与开花结果。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也是如此的过程。』
  三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三昧」,就是「正受」,指正确思想观念的承受。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我今天所说的法,对各位而言,就好像是「及时雨」一般,能够普遍滋润大地所有的一切生物;众生的佛性,如同大地的种子,遇到「及时雨」的滋润,也都能发芽、成长、茁壮。凡是能够承传我的旨意,必然能够证得菩提;若是能够按照我所说的法去行持,必定能成佛。』
  大家都知道,能够真正的尊师重道,才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惠能所讲的法,都是从「自性」自然流露而出,而非从「意识」而出;从意识而出,即是「我慢」;从「自性」自然流露而出,则是「佛慢」,同时也是「谦和心」。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且听我的偈:「众生的真心、本心,含藏所有的种子,只要受到及时雨的滋润,就能发芽、成长、茁壮;只要在一剎那间能悟进去,就能开花,自然证得菩提之果。」』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惠能接着又说:『法,本来无二;心,亦是唯一。心本是清净无垢,不受法界一切的现象所影响。诸位要慎行,不可以意识而「观净」,也不可认为意识不动就是「证道」!心本是清净,不取不舍,何须「观」?何须「空」?只要放下意识即可。你们各自努力,各自随因缘好好的修行吧!』诸门人闻后,行礼作揖而退。
  众生唯有一心,法亦无二;法有二说,即是「现象」,即是「相」。禅宗言「破相显性」,重点在于「破相」;但破相非常困难,只有大根器之人,才能很快的破相;破相之后,「清净本体」就容易显现出来。
  观,就是作意,就是起意识作用;「勿观净」为禅宗与其它宗派的修行法不同之处。天台宗、密乘、佛乘宗都有「观净」的过程,这是因为根器与禅宗不同之故。「观净」之目的在于「专注」,禅宗大根器之人,不须经此过程;但禅宗后期的行者,就需经此「观净」之过程;「参话头」就是「观净」的一种方式。
  「看破」、「放下」,就是指放下意识作用,《金刚经》、《六祖坛经》主要都是在讲「应无所住」,这是整部经典精神之所在。惠能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开悟,但以众生的根器而言,要开悟真的很难!故惠能因应众生不同之根器与因缘,而讲解各种不同之情况,使众生了解。就像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光是讲《般若经》就达二十二年之久,这也是因应众生不同之根器与因缘而随机说法。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惠能大师于七月八日,突然对门人说:『我想回新州去,你们快去准备船只。』众门人闻讯,哀求惠能大师留下。惠能说:『诸佛入世弘法,时候一到,仍然要示现入灭的;有来必有去,此为常理。而我这肉身,也应该有所归处。』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众弟子说:『大师从此一去新州,早晚仍可回到此地。』惠能说:『我此去新州,犹如叶落归根,从那里来就回到来处,本来即是如此。』众弟子又问:『正法眼藏,应传付何人?』惠能说:『证到无念之念之人,就可得此正法眼藏。』
  「心」即「传承」,「传承」即「心」;真正的正法眼藏,真正的传承就是「心」。没有证到真心、本心,就没有得到传承;证到真心、本心之人,不但得到〈佛乘宗〉的传承,同时也得到诸佛的传承!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缉伽蓝,昌隆法嗣。』
  惠能接着又说:『我入灭之后七十年,会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居士,这两人同时弘化禅宗法门;并兴建佛寺,昌盛兴旺禅宗法门。』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诸弟子问:『不知从佛祖应化示现以来,已传授了几代?希望大师能垂悯开示。』惠能说:『在七佛之前,古佛应世无数无量,是无法计算的。』
  也有很多人喜欢问,〈佛乘宗〉已传至第四代,接下来还有几代可传?其实,传多久是现象,而现象是因缘,所以有因缘就传下去,无因缘就结束,就是如此而已。
『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现在只以七佛为开始来说:过去「庄严劫」时,有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等三佛;现在的「贤劫」,则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等四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密多尊者,第八佛马犬难提尊者,第九伏马犬蜜多尊者,第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第十三迦毘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从释迦牟尼佛首传正法眼藏给迦叶尊者起算,禅宗一直传到惠能大师,共经历三十三代。』其中的迦叶尊者、阿难尊者、马鸣大士、龙树大士,都非常有名。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大师来中国,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第二十九代慧可大师,是第二代祖师,早期名为神光法师。第三十代僧璨大师,是第三代祖师,着有「信心铭」。第三十一代道信禅师,是第四代祖师。第三十二代弘忍大师,是第五代祖师,着有「最上乘论」。第三十三代惠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又问:『此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欲取吾首。听吾偈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以上诸位祖师,各自相承,诸位尔后,代代流传,不可有误!』诸弟子又问:『此后,禅宗是否还有灾难?』惠能说:『我入灭后约五、六年,将有一人来取我的首级。且听我的偈,便能明了:「韩国人金大悲,欲取我的首级回去供养,所以找了张净满来取首级,张净满也是为了口腹之欲,不得已才答应的;遇上张净满之难时,当时的县令为杨柳。」』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八月初三那一天,惠能大师在新州国恩寺用完斋饭之后,召集众门人说:『你们各自依座位坐下,我要与你们道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法海起身说:『师父留下什么教法,可使后代众生凭以证得佛性?』惠能说:『你们要用心听!后代之众生,若是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成佛指日可待;若是不能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纵然历经千万劫,亦无法成佛。』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此句是指时空统一、体相一如之境界。众生,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整体的观念;法界,就是整体的观念;整体的观念,就是统一的观念,而不是「差别相」的观念,也不是个体的观念。统一与整体的观念,有两个精神、两个条件存在,一是「体相一如」,一是「时空统一」。
  禅宗主张「破相显性」,而佛乘宗主张「体相一如」,事实上,当你证入真心、本心、佛性、法性以后,自然觉知「体」、「相」本来就是一如的。故当你进入「一合相」、整体、统一的观念以后,才真正证明佛性与众生是真正的平等。若是没有实证到「一合相」、「体相一如」、「时空统一」的境界或观念,要成佛是非常困难的!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我今天教你们如何认识自己本心的众生,让自己本心中佛性的功能显现出来。要让自己本心佛性的功能显现出来,唯有认识自己本心的众生,实证众生即是「一合相」,即是统一、整体的观念。只因为众生不认识佛性,而非佛性不认识众生。众生的自性若已开显,自然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自性若未开显,则只能在意识上认为佛与众生是一样的。众生如果真正了解到自性是平等的,则能觉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如果未能真正了解自性是平等的,则所谓的佛与众生是一样的,这只是意识上的认知,只要是意识的认知,就是凡夫。』
  佛虽住「一合相」,但不离「差别相」;「差别相」依然存在,所有的一切现象,佛是本来就觉知的,这与众生起意识作用,透过知识、经验来了解「差别相」是截然不同的。只要意识一动,即是「邪险」。
  众生迷佛,是因为起了意识作用,而把佛当神,不但把佛当神,还把鬼当神,把佛、神、鬼混在一起!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你们若是起了意识心,那么只能透过知识、经验来了解佛。你们若能完全不动意识心,那么必能成佛。』
  平直,有两个层次:一是尽量不起意识作用,二是已经完全不起意识作用。真正的「平直」是已经到了完全不起意识作用的层次。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众生的真心、本心本来就是佛,真心、本心的佛,才是真佛。众生若是没有真心、本心、佛心,又能到何处去求得真佛?』众生能够成佛,就是因为自己有真心、本心、佛性的存在啊!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你们的真心、本心就是佛,勿须有所怀疑!凡是心外所有的一切现象,眼、耳、鼻、舌、身、意所触及到的,都不可能让你成就,都不可能让你成佛;因为所有的一切现象也都是因真心、本心而生起,故修行应以证得本心、真心为第一要务。』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故经上有云,意识动,就产生法界的一切现象;意识不动,整个法界的一切现象就都不存在。』
  「心生种种法生」,此「心」有两层意义:一是真心、本心,一是意识心、妄心。只要动了意识心,万法皆生,此是因有真心、本心的存在,真心、本心是意识作用的原动力,没有原动力,意识心就没有产生万法的功能。所以,如果没有真心、本心,意识心亦不会动,亦无万法可生。
  故意识心能够产生万法的原因,是因有真心、本心为原动力,所以真心、本心、般若、法身,勉强而言,是各种能量的源头,或称能量的制造机,若没有源头就没有一切。所以,倘若无意识作用,法即不存在,亦不会住在相上!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我现在为你们留下一首偈,与各位道别,偈名为「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如能了解此偈之涵意,便可证得真心、本心,而成就佛道。』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真如即是自性,自性即是真佛;不正确的见解与贪、瞋、痴三毒就是魔王。当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不正确时就容易入魔;只要思想观念正确无偏差时,佛随时都在!
  尚未证到自性、本性时,邪见与三毒自然而生;此即是意识被魔王来干扰。若具有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自然能消除邪见与三毒;此时魔就变成佛,且是「真佛」不假!
  法身、报身、化身皆从自性而出;三身本是一身。若能使自性、佛性展现,这就是成佛最主要的原因。
  在因地中,若行精进使意识清净;则清净的自性就常在化身之中。清净的自性常使化身行正道;功德自然圆满而成佛。
  自性不能清净之原因,是因淫欲染污了自性;然邪淫亦有清净之本性,只要去除邪淫之念(念头、行为、语言),即是清净的法身。倘众生能远离财、色、名、食、睡五欲;自性显现之剎那,即是见真佛。
  众生于此生,若能遇此禅宗顿教法门;必能顿悟自性,成就佛道。若欲修行却于心外求成佛之法,则不知要向何处求真佛。
  若能自求内证,反求诸己,将真心、本心呈现出来,自然能见到真佛;有此真佛、自性、本性,就是成佛最主要之原因。不求自性显现,只知心外求法,着相于眼、耳、鼻、舌、身、意而求法;就是经常起心动念,贪、瞋、痴三毒深重之人!
  禅宗的顿教法门,今已留传于世,救度世人;然众生欲得解脱,仍须自己好好下功夫修行。我向诸位报告,当世、来世修学之众生,如果不能依此偈修行,那就是空度此生。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惠能讲完偈之后,又说:『你们要好好的修行,在我入灭之后,不可像世间人一样的哀伤哭泣、泪如雨下!如受人凭吊慰问、披麻戴孝,这般的着相,非吾禅宗之弟子!亦非如来之正法!只要证到真心、本心,见到本性、佛性,此时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唯恐诸位心性仍有迷惑,不能体会我的本意,所以现在特别再叮嘱,希望你们如法修行,显现本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我入灭之后,你们要依照此偈好好的修行,就如同我在世时一般。若是违背禅宗法门之教法,纵使我仍然在世,也没有益处。』惠能又说了一首偈:『能无所住,一段时间后,自然不起修善、造恶之念,久而久之,必能进入无念,以至于无念之念。』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堂,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惠能说完偈之后,安详端坐至三更,忽对门人说:『我走了!』当下就入灭。当时,天降瑞相,房内充满异香,天空白虹接连天地,林木剎时变白,禽兽哀鸣,真是举世同悲!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到了十一月,广州、韶州、新州三郡之官僚,与诸门人、僧、俗等,争着迎请惠能大师的真身去供养,无法决定真身之归所。于是大家焚香祈祷说:『香所指示之处,就是大师真身所归之处。』当时,香直贯曹溪宝林寺。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大家把惠能大师之神龛及其所传衣钵迁回至曹溪宝林寺。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把真身移出神龛,弟子方辩以香末捣成泥,涂在惠能大师的真身上。众门人忽然想起,大师曾说会有人来取首级,于是先用铁片、漆布,护住大师真身的颈部,再送入佛塔供奉。真身入塔后,忽然有道白光从塔内直冲云霄,经过三日之后才散去。韶州官僚把此事奏闻朝廷后,奉皇帝之命立碑纪文,记载惠能大师一生之修行与弘法之经过。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惠能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时得五祖弘忍大师之衣钵传承,三十九岁时剃度受戒,弘法利生长达三十七年之久。此间得其意旨,承传法脉者共有四十三人,听其讲经说法而悟道超凡者,不知其数。
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寺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达摩大师所传之袈裟,和唐中宗所赐之磨衲袈裟、水晶宝钵,以及方辩所塑之惠能大师真相,与传道所用之器具等,都由主持塔寺者收集保管,永为宝林寺镇寺之宝。并将惠能大师一生之修行与弘法之经过,着成《法宝坛经》流传于世,以彰显禅宗顿教法门之宗旨,兴盛佛、法、僧三宝,普利众生。
【付嘱品第十重点复习】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一位弘法、修行之人,若着相于外,以外相、名相、色相为重点,不但自己起了意识作用,若还广立道场,那么危害更大,历劫累世将不能见性。
  「作」即「作意」,「作意」即是起意识作用;佛称为「无作意人」,是不作意的,是不透过意识作用,自然有所「觉知」的;但众生就必须透过意识作用,透过知识、经验,才能有所「认知」,两者的差别即在于此。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末法时期的众生要「依法修行」真的很困难!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种得不好,故生于末法时期;因种得好,就会生于佛出世的正法时期。所谓「灯欲灭时还复明」,在末法时期的最后几十年,会有最好的大法产生,此即是〈佛乘大法〉,故要把握机会,依法修行。
  除了「依法修行」之外,还要「无住相法施」,对于弘法、修学两者而言都很重要。对于弘法者而言,只要动了意识作用,贪、瞋、痴、慢、疑五毒必定在,故要「无住相法施」。但对于修学者而言,尚无能力足以判断弘法者是否「无住相法施」,所以只能靠因缘。「因」要种得真确,就要种「善」因,千万不要随随便便的种「恶」因。
  末法时期,魔强道衰,「道」的本身要建立起来都很困难,更何况修学的人倘「道心」不坚固,如何修得起来?如果能够悟及此理,按照惠能大师所说的去修、去悟、去做,就不会偏离禅宗顿教法门之宗旨。(终)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安秀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