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沉迷抖音,快手,比打抖音王者荣耀kk是谁更可怕

孩子沉迷抖音、快手,比打王者荣耀更可怕?是时候远离了
“海草海草,随波飘摇”
“我们不一样”
你们曾经从孩子口中听过这样的话吗?
听过的话请留心
你家孩子可能正在玩抖音
随着抖音越来越火爆,现在现实中玩抖音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班级过半学生玩抖音
抖音用户越来越年轻,“00”后成为重度短视频围观者。短视频这种形态,越来越多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也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们的注意。 当然,并非短视频里的内容都存在问题,但是这种趋势,值得老师家长注意。
最近,抖音小视频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不少人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某小学一个班级的37名学生中,有21名学生观看抖音小视频,还有几名学生拍摄模仿过。
一名小学生说,自己休息的时候会看看抖音视频,尤其喜欢游戏视频、配音视频,也曾拍摄模仿过这类视频。还有学生表示上学期就下载了抖音小视频,周末、放假会利用空闲时间看一看,有时会看一个多小时。
有班主任说,抖音已经在孩子中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一些家长也表达了关于抖音和快手的看法:
@sunshine:身边许多大人都已经上瘾
@某四年级学生家长:孩子平时与同学交流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少都出自这些短视频APP。
@小书虫2018:我觉得孩子玩这些肯定不好,很容易上瘾连看,还有模仿。
@浅笑心语:我不喜欢刷快手,感觉看过一个视频还想看下一个,停不下来,抖音根本就没下载,不能下载,祸害小孩。
抖音里的孩子什么样
不少孩子天天看抖音,那他们在抖音都在看些什么呢?
虽然有家长说到自己孩子在抖音只看画画写字,十分正能量,但是抖音却不是只有这些。
下面这条关于抖音的新闻,就让人十分痛心!看这位父亲和闺女在抖音上玩的游戏:“180度翻转”
爸爸看到好玩的抖音,就带着2岁的女儿试一试。可是却没有抓牢孩子的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尽管家人及时把菲菲送到医院,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孩子的脊髓已严重受损,瘫痪了!
孩子看抖音;爸妈玩孩子发抖音;孩子自己也在录抖音!抖音,正在坑娃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有数据统计过:“抖音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拍摄者中小学生竟然占了很大比例。
就连三四岁的小孩子也经常出现在小视频里,他们在手机屏幕前摆着各种姿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上热搜也比比皆是。
以下是抖音里捕捉的画面,网友直呼小学生已然“成精”
还有小学生化妆的:
抖音里不少家长,以取乐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孩子为乐:比如在门上贴上透明胶带绊孩子,孩子惶恐到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敷上深色面膜的妈妈,把孩子吓哭。
用巨大的雪团,把孩子“砸倒”
用毛巾蒙住几个月大的孩子。2分10秒的时间,可怜的孩子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哭闹,父母却觉得“好玩极了”?
下面这些就更惊悚了!
一个爸爸就像在玩猴子一样翻转孩子,抓着孩子的手腕,连续让孩子做前空翻、后空翻,甚至把孩子扔到自己后背吊着。这场面堪比杂技,可周围一点儿安全措施都没有!
宝宝的脑袋撞铁门,爸爸你想过吗?如果用力过猛,或者门突然被反向推开是什么后果?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父母,只想大吼一句:救救孩子!别为了你所谓的短视频流量,拿孩子的命开玩笑!
坑孩子的不仅仅是抖音
此前一条关于快手的新闻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其中提到“低龄妈妈”走红网络,有些少女14岁就当了妈妈。
比如,下图中的这位不到16岁的女孩已经是妈妈了!她怀中抱的婴儿,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图片中的墙上贴满了奖状,看到的人倘若不明真相,也许会想,这个甜甜的小姑娘,正在乖乖地帮父母照顾弟弟。
然而,这已是一位16岁的小妈妈。奖状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
下图中的小姑娘和身后的男孩,倒的确是姐弟关系。 然而女孩在视频封面上写着:相差九岁的姐弟,你刚上幼儿园,我却已经为人父母。她15岁半,怀孕时仅仅14岁。
这些并非极端个例。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有数以万计的相似视频。尽管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未达到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法定婚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但在这个社交圈里,低龄生子不但不需要隐藏,反而能成为炫耀的资本,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
上图中的17岁姑娘拥有两个孩子和五万粉丝,作品经常登上官方的热门。她会在每条视频的封面,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生娃多、当妈早。事实证明,“14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都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
央视调查曾经发现,平台的智能推荐功能成为了未成年妈妈背后的推手。只要点开了一个此类视频,平台就可能持续为你推荐更多此类视频。
想想要是我们的孩子不经意间接触到了这些内容,有样学样,岂不是十分可怕!
为什么抖音让孩子不爱看书
抖音快手视频中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视频外,用手指滑动着手机屏幕的孩子。
对于他们,抖音的影响在哪里呢?
人说,你时间花在哪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
每天,我们身边,刷段子抖音四五个小时的人数不胜数:
各种无脑的跟风,看到段子就要模仿一下;捉弄孩子、家人;跳着抖音上新学来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舞蹈;小学生浓妆艳抹扮成熟……
必须承认,这些东西刚刚看的时候,是很有趣。但是当你刷累了,关上手机屏幕,迎接你的就是空虚。你的时间被它一点点压榨干,然后接踵而来的是缺少时间的焦虑和颓废,逐渐陷入了死循环。
一边焦虑,一边却刷了更多次手机。也许有人会问,这么焦虑,为什么不去看书呢?
在抖音快手里看遍了世界,体验到了极大新鲜感和刺激感的孩子,不再那么容易满足于看书的快乐。
当孩子遇上高刺激阈值,他们不再阅读、思考和学习。
宁波天华小学的网红班主任王悦微看到孩子玩手机也曾感叹:“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
如果说,玩抖音、玩游戏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那么王老师所说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就是“高投入”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人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新媒体社交时代,如何教育孩子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荣耀观”
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是家庭成员,父母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上文所讲述的那几个事例,未成年妈妈、未婚生子等等,在她们还稚嫩的世界观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值得炫耀的呢?她们或许认为引起轰动、粉丝数量多、发布的视频点击量多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她们会通过发布一些博取大众眼球的“卖点信息”,获得满足感和荣耀感。
要从根本上改变、杜绝这种现象,就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何为真正的“光荣”,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来赢得他人的关注。
靠陪伴成为孩子的“知心人”
和网友互动也是寻求陪伴的一种方式,当孩子沉迷社交网络,喜欢和网友聊天胜于和父母沟通时,这个时候,家长们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疏于陪伴孩子,才使得他们通过在网上发布一些信息来寻求别人的关注。如果想要孩子自己自觉地少用社交网络,就该多陪陪孩子,让他们能把心里话和自己说。
国家已出手整治!
据新华网报道,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个别网站播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严肃约谈了其主要负责人。
4月10日晚,抖音短视频发布公告称,本周内,抖音正式上线第一期反沉迷系统。当用户连续使用90分钟后,正在播放的短视频上会出现一行文字,提醒用户注意时间。
此外,抖音还提供由用户设定密码开启的时间锁功能,一旦单日使用时长累计达到2小时,系统将自动锁定,用户需要重新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但是,平台的这种改变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靠家长给孩子把关才行。
整理丨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在线 南方都市报
编辑丨朱晨颖 校对丨陈礼平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说孩子沉迷抖音、快手,比打王者荣耀更可怕?家长必须警惕!
跟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家长们终于不用担心王者荣耀了。因为现在孩子们迷上新玩意了,抖音、快手简直风靡到爆。班里有个孩子因为在抖音发逗趣短视频粉丝好几万,成为班级偶像,被小女生们热捧,其他小男生也有样学样,搔首弄姿,各显神通。
他忧虑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体中写道:
“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些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的身上。”
知道最近短视频火爆,没想到已经火爆到这种程度,点开视频,感觉满满的鬼畜风,惊呼现在的孩子已经成精。
这些有趣的小视频最大的功能就是给无聊的人杀时间用。有家长说孩子看这些短视频一看就没头了,常常能保持四五个小时。
抖音资深用户、13岁的初中生张同学说:
我挺喜欢抖音的,春节时爸爸把他的闲置手机给了我,我发现里面有个叫抖音的视频。打开一看发现有很多小哥哥小姐姐跳舞,挺有趣的。后来还发现居然有很多王者荣耀搞笑视频,比如说鲁班导弹抢龙、超级兵偷水晶这些我平时很少见到的视频都有。所以我把这些视频都订阅了。
有家长说,孩子就是课外时间放松一下而已,毕竟也就几个小视频,又不是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没有太大问题的。
那你就太低估孩子的自制力了!玩过抖音的大人都知道:会!上!瘾!而且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学习,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指导。
快手声称有7亿用户,必然有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而如今快手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没有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制。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如果机制不够完善,就意味着小孩子也能模仿抽烟喝酒、喊麦社会摇以及早恋早孕等,接受各种无下限的内容。
在这种长期氛围下,他们会培育出一套自以为正确的“快手价值观”,互相吹捧,一起成仙成帝,一人饮酒醉,再把佳人成双对。
你会发现,平时乖巧的表弟表妹,现在整天就抱着手机刷视频,连饭都不吃了。他们集体抱团,排斥那些故作高雅的人,坚信自己看到了真实社会,听不进劝。
你只要说一句快手的不好,他们就会炸毛,并举例别人一个月挣多少钱,有多少粉丝,有多火,将攀比炫富当成了人生追求,并奉为真理。
不仅如此,抖音还会让孩子们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人类是视觉动物,人生来就会听、会看,而读写技能,却需要经过多年教育才能掌握。
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少对某个问题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考,这似乎已经成了手机操控下的现代人的“通病”,“专注”状态正变得越来越难得。
一款类似抖音的 APP,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它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思考问题。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
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短视频中有哪些孩子不能入的坑?
以下几种类型的短视频,是孩子不能入的坑:
1、炫富。在抖音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豪宅、晒豪车、晒豪华旅行。这类炫富视频对孩子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我们刚刚在抖音上随便一刷,就刷到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学生在炫耀一只妈妈给她在韩国带回来的包包……
2、骂脏话。抖音视频里经常有人骂脏话,家长根本防不胜防!这些脏话常常就不经意间从孩子嘴里冒出来,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
3、虐待动物。在抖音上,关于宠物的视频很多,有些人为了点赞多,不惜发布一些虐待动物的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曾经看到一个拖着猫擦地的视频,完全不顾猫的感受,这个视频播放量高的吓人。
4、自虐和苦情戏。在抖音上,虽然很少有那种吃灯泡、吃死猪肉这样的视频,但也经常会出现自虐或者玩苦情的视频,比如女孩发布了剃光头的视频,引发很多人竞相模仿:美其名曰:为了流量,豁出去了!
5、无底线的恶搞。在抖音上,恶搞的视频太多,整老公、整孩子、整老人……还有在电梯门上粘胶带的,如果真有老人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看了不学才怪!
6、宣扬早恋。在抖音上,流传一系列的“小哥哥你网恋吗?我萝莉音。”的视频,抖音官方在挑战活动中,还做了推荐。如果一些青少年看到此类视频,并进行效仿,很可能会导致早恋行为。
7、老师恶搞学生。一些年轻老师热衷于把自己学生的视频上传到抖音,比如,不会做简单的数学题、上课打瞌睡、课间出洋相等,更厉害的还会导演搞笑段子,让学生充当演员……你问过孩子的家长嘛?人家答应了吗?
家长能做什么?
叶子老师建议各位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最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成为类似现象的受害者。
不能隔绝网络,就更需要让孩子明辨是非
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容易受到不良风气侵袭,甚至受到违纪、违法行为的侵害。
之前在一些未成年孕妈、宝妈的视频下,充斥着一种言论认为这种直播是凭努力赚钱的方式,是光荣的行为。还有些孩子表示,照葫芦画瓢甚至搔首弄姿只是为了好玩,并不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
各位家长,您看出这其中的问题了吗?此种是非颠倒的观念甚至比直播行为本身更为可怕,就算关闭了一个平台,还可以有另一个平台;就算关闭了所有的平台,还有线下的渠道。
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各种生活场景来告诉孩子什么是诱惑,及时发现孩子不良思想的苗头并加以纠正。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长对孩子“错爱”、“宠爱”是大忌,原则问题上必须严格果断。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帮助孩子去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尤为重要。
当然了,家长也要注意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理严重,常会用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的勇敢、特立独行。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个性”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不要为了不同而不同,更不能为了跟风,什么行为都去模仿,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走近、陪伴、关注才能了解孩子的变化
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未成年更是朝着爱和关怀成长,一不留神,就容易偏离正常方向。
通过上面我们对未成年主播的分析就可以发现,“00后”妈妈、“忧郁主播”等其实都缺乏足够的家庭关爱与教育。他们的直播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求关注”的隐含表示,需要在其他地方获得关注与关爱。
作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最好的爱不是金钱的给予而是花时间来陪伴,这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父母要注重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用实际行动关爱孩子,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放松,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把这种需要诉诸网络直播。
当然,家长的陪伴不仅需要时间,还要有智慧。很多父母在家的时间也是自己看电视和刷手机,这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比如,之前媒体曝出某款学习类APP涉黄,一些家长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原来在这些学习软件上浏览过暗藏的“小黄文”“荤段子”!这何尝不是一种“疏忽”呢?
这些陪伴常识,家长不妨试试!
1.每天和孩子沟通做了什么
家长很难一直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学业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对家长来说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孩子沟通,每天拿出晚上的一小段时间让孩子说说今天都做了什么,学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其中也包括孩子上网用了多少时间,都用网络做了些什么,去了哪些网站等等。
2.孩子行为是否有异样
如果家长能够陪伴孩子一定的时间,孩子若有异动就更容易觉察。例如孩子是否长时间把自己锁在屋子中,并且非常介意家长的进入。例如家长不小心误闯房间,孩子会神色慌张、突然关闭某些网页或者把手机藏起来等。或者,当手机被家长使用时孩子会显得非常紧张。您注意,他可能有什么小秘密了。
3.集中上网时间是否增长
网络主播为了吸引关注和维持粉丝数,必须保证内容的定期更新,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许多未成年主播都是游戏主播,边操作游戏边配解说,必然要有一个集中的长段时间做保证。
所以家长若发现孩子突然手机不离手,或者上网时间大大增加却又不肯说在做什么,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4.管好自己的财物
除了未成年主播,未成年人沉迷看直播,乃至花重金打赏主播的事件也曾被大家关注。
比如,日,福建省12岁的男孩小林(化名),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3万元;
2016年10月至11月,浙江14岁的男孩小明(化名)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手机游戏,共计花费3万余元。
除了平台自身的监管漏洞,未成年巨额打赏也有父母疏于的原因在。
很多孩子都是偷用父母的手机进行打赏。在无现金支付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管好手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防范”家中小孩却是很多父母忽略了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
5.为孩子培养一两个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些做直播的孩子,并不是对行为本身有多么喜欢,只是“无聊”和“好玩”,以及吸引他人注意,以此获得关注和肯定,好奇心和虚荣感得到满足。而相比之下,回到现实中,学习过程往往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还会遇到挫折。
所以家长不妨培养孩子一两种真正感兴趣的健康爱好,比如阅读、绘画、乐器、运动等等。这样孩子在课余时间可以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不必非要在网络上打发时间。爱好带来的小成就同样会带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孩子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爱好一定要是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而不是家长强迫的。否则可能会增加孩子负担,适得其反。
帮女儿快速提分!牛爸独家秘笈:这样教孩子整理错题本,一劳永逸!
开学一个月了,请严肃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来源 |儿童心理学堂、中国教育报(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图片 |摄图网,版权归摄图网所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孩子沉迷抖音、快手,比打王者荣耀更可怕?是时候远离了-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孩子沉迷抖音、快手,比打王者荣耀更可怕?是时候远离了
来源:SOHU &责任编辑:小易 &
“海草海草,随波飘摇”
“我们不一样”
你们曾经从孩子口中听过这样的话吗?
听过的话请留心
你家孩子可能正在玩抖音
随着抖音越来越火爆,现在现实中玩抖音的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班级过半学生玩抖音
抖音用户越来越年轻,“00”后成为重度短视频围观者。短视频这种形态,越来越多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也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们的注意。 当然,并非短视频里的内容都存在问题,但是这种趋势,值得老师家长注意。
最近,抖音小视频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不少人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某小学一个班级的37名学生中,有21名学生观看抖音小视频,还有几名学生拍摄模仿过。
一名小学生说,自己休息的时候会看看抖音视频,尤其喜欢游戏视频、配音视频,也曾拍摄模仿过这类视频。还有学生表示上学期就下载了抖音小视频,周末、放假会利用空闲时间看一看,有时会看一个多小时。
有班主任说,抖音已经在孩子中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一些家长也表达了关于抖音和快手的看法:
@sunshine:身边许多大人都已经上瘾
@某四年级学生家长:孩子平时与同学交流用的网络流行语不少都出自这些短视频APP。
@小书虫2018:我觉得孩子玩这些肯定不好,很容易上瘾连看,还有模仿。
@浅笑心语:我不喜欢刷快手,感觉看过一个视频还想看下一个,停不下来,抖音根本就没下载,不能下载,祸害小孩。
抖音里的孩子什么样
不少孩子天天看抖音,那他们在抖音都在看些什么呢?
虽然有家长说到自己孩子在抖音只看画画写字,十分正能量,但是抖音却不是只有这些。
下面这条关于抖音的新闻,就让人十分痛心!看这位父亲和闺女在抖音上玩的游戏:“180度翻转”
爸爸看到好玩的抖音,就带着2岁的女儿试一试。可是却没有抓牢孩子的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尽管家人及时把菲菲送到医院,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孩子的脊髓已严重受损,瘫痪了!
孩子看抖音;爸妈玩孩子发抖音;孩子自己也在录抖音!抖音,正在坑娃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有数据统计过:“抖音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拍摄者中小学生竟然占了很大比例。
就连三四岁的小孩子也经常出现在小视频里,他们在手机屏幕前摆着各种姿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上热搜也比比皆是。
以下是抖音里捕捉的画面,网友直呼小学生已然“成精”
还有小学生化妆的:
抖音里不少家长,以取乐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孩子为乐:比如在门上贴上透明胶带绊孩子,孩子惶恐到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敷上深色面膜的妈妈,把孩子吓哭。
用巨大的雪团,把孩子“砸倒”
用毛巾蒙住几个月大的孩子。2分10秒的时间,可怜的孩子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哭闹,父母却觉得“好玩极了”?
下面这些就更惊悚了!
一个爸爸就像在玩猴子一样翻转孩子,抓着孩子的手腕,连续让孩子做前空翻、后空翻,甚至把孩子扔到自己后背吊着。这场面堪比杂技,可周围一点儿安全措施都没有!
宝宝的脑袋撞铁门,爸爸你想过吗?如果用力过猛,或者门突然被反向推开是什么后果?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父母,只想大吼一句:救救孩子!别为了你所谓的短视频流量,拿孩子的命开玩笑!
坑孩子的不仅仅是抖音
此前一条关于快手的新闻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其中提到“低龄妈妈”走红网络,有些少女14岁就当了妈妈。
比如,下图中的这位不到16岁的女孩已经是妈妈了!她怀中抱的婴儿,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图片中的墙上贴满了奖状,看到的人倘若不明真相,也许会想,这个甜甜的小姑娘,正在乖乖地帮父母照顾弟弟。
然而,这已是一位16岁的小妈妈。奖状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
下图中的小姑娘和身后的男孩,倒的确是姐弟关系。 然而女孩在视频封面上写着:相差九岁的姐弟,你刚上幼儿园,我却已经为人父母。她15岁半,怀孕时仅仅14岁。
这些并非极端个例。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有数以万计的相似视频。尽管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未达到男二十二周岁、女二十周岁法定婚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但在这个社交圈里,低龄生子不但不需要隐藏,反而能成为炫耀的资本,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
上图中的17岁姑娘拥有两个孩子和五万粉丝,作品经常登上官方的热门。她会在每条视频的封面,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生娃多、当妈早。事实证明,“14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都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
央视调查曾经发现,平台的智能推荐功能成为了未成年妈妈背后的推手。只要点开了一个此类视频,平台就可能持续为你推荐更多此类视频。
想想要是我们的孩子不经意间接触到了这些内容,有样学样,岂不是十分可怕!
为什么抖音让孩子不爱看书
抖音快手视频中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视频外,用手指滑动着手机屏幕的孩子。
对于他们,抖音的影响在哪里呢?
人说,你时间花在哪儿,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
每天,我们身边,刷段子抖音四五个小时的人数不胜数:
各种无脑的跟风,看到段子就要模仿一下;捉弄孩子、家人;跳着抖音上新学来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舞蹈;小学生浓妆艳抹扮成熟……
必须承认,这些东西刚刚看的时候,是很有趣。但是当你刷累了,关上手机屏幕,迎接你的就是空虚。你的时间被它一点点压榨干,然后接踵而来的是缺少时间的焦虑和颓废,逐渐陷入了死循环。
一边焦虑,一边却刷了更多次手机。也许有人会问,这么焦虑,为什么不去看书呢?
在抖音快手里看遍了世界,体验到了极大新鲜感和刺激感的孩子,不再那么容易满足于看书的快乐。
当孩子遇上高刺激阈值,他们不再阅读、思考和学习。
宁波天华小学的网红班主任王悦微看到孩子玩手机也曾感叹:“虽然原先也知道他们玩游戏,但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撼的,跟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
如果说,玩抖音、玩游戏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那么王老师所说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就是“高投入”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人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孩子的大脑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新媒体社交时代,如何教育孩子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荣耀观”
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是家庭成员,父母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上文所讲述的那几个事例,未成年妈妈、未婚生子等等,在她们还稚嫩的世界观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值得炫耀的呢?她们或许认为引起轰动、粉丝数量多、发布的视频点击量多是一件“光荣”的事,因此她们会通过发布一些博取大众眼球的“卖点信息”,获得满足感和荣耀感。
要从根本上改变、杜绝这种现象,就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何为真正的“光荣”,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来赢得他人的关注。
靠陪伴成为孩子的“知心人”
和网友互动也是寻求陪伴的一种方式,当孩子沉迷社交网络,喜欢和网友聊天胜于和父母沟通时,这个时候,家长们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疏于陪伴孩子,才使得他们通过在网上发布一些信息来寻求别人的关注。如果想要孩子自己自觉地少用社交网络,就该多陪陪孩子,让他们能把心里话和自己说。
国家已出手整治!
据新华网报道,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个别网站播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严肃约谈了其主要负责人。
4月10日晚,抖音短视频发布公告称,本周内,抖音正式上线第一期反沉迷系统。当用户连续使用90分钟后,正在播放的短视频上会出现一行文字,提醒用户注意时间。
此外,抖音还提供由用户设定密码开启的时间锁功能,一旦单日使用时长累计达到2小时,系统将自动锁定,用户需要重新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
但是,平台的这种改变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靠家长给孩子把关才行。
整理丨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在线 南方都市报
编辑丨朱晨颖 校对丨陈礼平
责任编辑: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抖音的王者荣耀ra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