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配了角膜塑形镜验配后又放弃的MM吗

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周边屈光度影响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拟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变化进行比较。
【临床研究】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周边屈光度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魏士飞 李仕明 孙芸芸 康梦田 孟博 冉安然 严然 白雅雯 Zhuo Chen 王宁利
10073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魏士飞、李仕明、孙芸芸、康梦田、孟博、冉安然、严然、白雅雯、王宁利);Lakewood Eye Care,Houston,TX 77070,USA(Zhuo Chen)
通信作者:王宁利
Email:wningli@vip.163.com
DOI:10.3760/cma.j.issn.17.10.017
【摘要】 背景临床实践发现角膜塑形镜具有延缓近视及眼轴长度进展的效果,但对于角膜塑形镜配戴的相关作用机制,特别是角膜塑型术对视网膜中心和周边的离焦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 观察低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6个月后周边屈光度以及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招募屈光度为-0.50~-6.00 D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1.9)岁,均纳入右眼进行研究。受试者按入组顺序编号后由SAS统计软件PROC PLAN过程语句随机均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每组50例50眼,戴镜时间均为6个月。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戴镜前后中央0°、颞侧15°和30°、鼻侧15°和30°径线的屈光度,观察并比较各组受试眼戴镜前后周边屈光度和RPR(周边屈光度与中央屈光度差值)变化趋势。结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屈光度分别为(-3.35±1.31)D和(-3.01±1.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角膜塑形镜组受试眼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2.28±1.60)、(-3.28±1.41)、(-3.40±1.23)、(-3.38±1.12)和(-2.09±1.29)D,受试眼除颞侧30°外,戴镜后6个月近视度数均下降,戴镜前后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0.29±1.67)、(0.85±1.66)、(0.92±1.76)和(0.66±1.66)D,其中鼻侧15°、中央0°、颞侧15°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颞侧15°和颞侧30°径线周边屈光度分别为(-1.88±1.30)、(-2.66±1.18)、(-2.89±1.27)和(-1.94±1.31)D,戴镜后6个月上述各径线近视度数均增加,戴镜前后变化值分别为(-0.25±0.80)、(-0.43±0.67)、(-0.32±0.64)和(-0.22±0.7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各径线RPR均为远视性离焦状态,戴镜后6个月颞侧15°和颞侧30°RPR变为近视性离焦状态。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各径线RPR均为远视性离焦状态,戴镜后各径线RPR均呈远视性离焦加深状态。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使近视儿童的周边屈光度发生远视性漂移,视网膜周边呈现相对近视性离焦,而长期配戴框架眼镜则使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漂移,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加深。角膜塑形镜配戴可能通过改变周边屈光度而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关键词】近视/防控;儿童;接触镜;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周边屈光度;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
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近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年轻人中近视患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1]。统计数据表明,过去的30年中美国人近视患病率增加了1倍[2]。在中国,小学1年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约为3.9%,初中1年级至初中3年级学生的患病率从67.3%升高至82.7%[3-4]。近视眼并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5-6],因此近视不仅影响患者视力,也给社会公共卫生工作造成沉重的负担[7-8]。探索能够阻止或者减缓近视进展的干预措施成为近视防控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多边弧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其配戴是矫正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一项7~12岁的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普通框架眼镜2年后近视矫正结果的对照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组儿童合理配戴后近视进展量和眼轴伸长程度均明显低于普通框架眼镜组[9],我们的前期工作也发现,与框架眼镜配戴组比较,角膜塑形镜配戴组在6个月、1年、1.5年和2年时眼轴伸长量分别减少0.13、0.19、0.23和0.27 mm[10]。关于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及眼轴长度进展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关于周边屈光度对近视进展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可能通过改变周边屈光度而延缓眼轴伸长[11],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近视眼的相对周边屈光度(relative peripheral refraction,RPR)呈现近视性离焦,有利于近视进展的控制。在中国,虽然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进展和眼轴延长程度减缓的报道,但多集中于短期的效果观察,尚缺乏长期的跟踪随访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道,且对于角膜塑形镜配戴的相关作用机制,特别是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视网膜中央和周边的离焦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变化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设计,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招募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近视儿童100例100眼。纳入标准:(1)监护人知晓研究目的并同意参加该项目;(2)双眼中任一眼麻痹睫状肌验光等效球镜度为-0.50~-6.00 D;(3)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1.0;(4)双眼中任一眼顺规散光<1.5 D,逆规散光<0.75 D;(5)双眼间屈光参差<1.00 D;(6)双眼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或角膜接触镜配戴者首次测量前软性角膜接触镜至少停戴1周,硬性角膜接触镜至少停戴2周;(7)双眼眼压正常,无斜视、弱视或其他眼病;(8)依从性好,能够完成随访并配合完成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的随访。排除标准:(1)有急性、慢性角结膜炎未治愈者、干眼患者、圆锥角膜患者等眼部或急性、慢性副鼻窦炎等全身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证者;(2)自理能力差、个人卫生习惯差者;(3)根据研究者判断无法理解或配合此研究程序者,不能配合眼科检查、完成随访者,配戴和随访依从性差者;(4)无法配合每次检查的随访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得到北京同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及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字3号](韩国露晰得公司),其各项参数如下:镜片材料为Boston XO,镜片直径为9.80~11.60 mm;光学直径为5.50~7.00 mm;基弧半径为7.50~9.93 mm;透氧量系数为100×10-11 (cm2/s) [mlO2/(ml×mmHg) ](1 mmHg=0.133 kPa);折射率为1.415± 0.002。
1.2.1样本量计算和受试者分组设α=0.05,β=0.10,即把握度为90%,失访率为20%。根据既往研究结果,期望2个组间的年屈光度进展量差别在0.50 D以上有意义,标准差为0.70 D,则计算样本量为:N=2(1.96+1.28)2×(1.25) 2/(0.50) 2=41,考虑到20%的失访率,每组需50例,总样本量为100例,均纳入右眼进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试验对象100例,按入组顺序进行编号,由SAS统计学软件PROC PLAN过程语言随机分成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每组50例,2个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分组每天配戴相应眼镜,连续配戴6个月(图1)。
1.2.2 随访检查分别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立即进行眼科检查,并分别于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工作由善于沟通的人员专门负责,通过电话或家访的形式与参与者定期联系,随访时由眼科医师就方案中的规定项目进行观察,记录受试者的眼部组织反应,受试者出现角膜着色、结膜充血、乳头状结膜炎等不良反应者及时记录并给予相应治疗。嘱受试者若在2次随访间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物不清等症状时立即停止配戴角膜塑形镜并及时就诊和治疗,确保戴镜安全。
1.2.3 数据的测量受试者入组后以质量分数1%环戊通滴眼液麻痹睫状肌[12]并采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采用RM-8900电脑验光仪(日本Topcon公司)测定屈光度;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WAM-5500型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日本Grand Seiko公司)分别测定中央0°、颞侧15°、颞侧30°、鼻侧15°和鼻侧30°的屈光度。戴镜6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于停戴眼镜1 d内用1%环戊通滴眼液麻痹睫状肌后测定屈光度和周边屈光度,并测量眼轴长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完全随机分组两水平研究设计,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间戴镜前或戴镜后屈光度、不同径线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数据资料经W检验证实呈正态分布,以x_±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戴镜前后测定参数的变化采用自身对比研究设计,戴镜前后受试眼不同径线屈光度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纳入受试者性别分布以频数表达,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间受试者性别分布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共纳入100例近视儿童,年龄8~14岁,平均(11.0±1.9)岁,2个组间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均P&0.05)(表1)。受试者全部完成随访,戴镜6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的眼轴分别延长了(0.05±0.13)mm和(0.18±0.09)mm,2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受试者戴镜前后中央和周边屈光度变化
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屈光度的基线值如表1所示,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相应径线的屈光度分别为(-2.01±2.16)、(-2.43±1.87)、(-2.48±1.98)、(-2.72±1.89)和(-2.52±2.29)D,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的近视屈光度值较基线值均明显下降,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鼻侧15°、中央0°、颞侧15°的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95,P=0.001;t=-3.667,P=0.001;t=-2.783,P=0.008)(图2A)。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屈光度的基线值如表1所示,配戴框架眼镜6个月后相应径线屈光度分别为(-2.13±1.37)、(-3.09±1.31)、(-3.29±1.23)、(-3.21±1.27)和(-2.15±1.44)D,径线近视度数较基线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1、4.469、8.510、3.513、2.031,均P&0.05)(图2B)。
2.3各组受试者各径线屈光度变化值的比较
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戴镜后近视度数均下降,戴镜前后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的屈光度变化值(戴镜后屈光度值与戴镜前屈光度差值)分别为(0.29±1.67)、(0.85±1.66)、(0.92±1.76)、(0.66±1.66)和(-0.43±2.07)D,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后近视度数均增加,戴镜前后鼻侧30°、鼻侧15°、中央0°、颞侧15°和颞侧30°的屈光度变化值分别为(-0.25±0.80)、(-0.43±0.67)、(-0.46±0.38)、(-0.32±0.64)和(-0.22±0.75)D,戴镜6个月后2个组间鼻侧30°、鼻侧15°、中央0°和颞侧15°屈光度变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7、5.011、5.374、3.860,均P&0.05)(图3)。
2.4 各组戴镜前后RPR的变化
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鼻侧30°、鼻侧15°、颞侧15°和颞侧30°RPR基线值分别为(1.13±1.16)、(0.12±0.61)、(0.03±0.47)和(1.32±0.90)D,不同径线RPR均处于远视性离焦的状态;戴镜6个月后分别为(0.44±2.89)、(0.05±1.57)、(-0.23±1.05)和(-0.03±3.22)D,鼻侧30°和鼻侧15°远视离焦状态减轻,颞侧15°和颞侧30°的RPR变为近视性离焦状态(图4A)。框架眼镜组受试者戴镜前在鼻侧30°、鼻侧15°、颞侧15°和颞侧30°的RPR基线值分别为(0.96±1.07)、(0.18±0.73)、(-0.06±0.43)和(0.90±0.85)D,鼻侧30°、鼻侧15°和颞侧30°均处于远视性离焦的状态;戴镜6个月后分别为(1.16±1.09)、(0.21±0.60)、(0.08±0.47)和(1.14±0.82)D,各径线的RPR均发生远视性漂移,远视性离焦状态加深(图4B)。
本研究中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周边屈光度和RPR与配戴框架眼镜的近视儿童进行比较,发现戴镜6个月后2个组受试者的周边屈光度和RPR的变化趋势相反。角膜塑形镜配戴6个月后,受试眼除颞侧30°外其他各径线的近视度数均下降,而配戴框架眼镜6个月后受试眼各径线近视度数均增加,表明角膜塑形镜不仅可以控制中央屈光度的进展,同时在控制周边屈光度的进展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受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各径线RPR远视性离焦程度均降低,且在颞侧15°和30°径线变为近视性离焦状态;而配戴框架眼镜6个月后受试眼各径线的RPR仍呈远视性离焦,且相比基线时程度加深。与配戴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眼轴延长平均减缓了0.13 mm。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可能与改变周边屈光状态有关。人眼在正视化的过程中,视觉反馈是视觉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黄斑中心凹的视力在正视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大多数关于近视的研究聚焦于黄斑中心视力。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在控制眼球的增长时,相比黄斑中心凹视力,周边视网膜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Smith等[13]研究表明,去除黄斑中心凹的视觉信号并不妨碍猴眼的正视化过程,Rempt等[14]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也提示,周边屈光状态在屈光发育,尤其是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oogerheide等[15]对正视或远视的飞行员视觉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周边屈光状态为相对远视的人易发展为近视,而相对近视性周边屈光状态的人仍保持正视和远视,故提出人眼的周边屈光状态可以预测其是否发展为近视。其他研究也提出,对近视眼诱导相对近视性周边屈光状态可以减缓或阻止近视的进展[16-17],而上述的相对近视性周边屈光状态可以通过角膜塑形镜进行诱导[11, 18]。
Charman等[11]研究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主要作用是减小中央10°视野范围内的近视度数,超过此范围则作用较小。Queirós等[16]研究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可以降低中央25°视野范围内的近视度数。本研究结果表明,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后,受试眼鼻侧30°和颞侧15°之间的近视度数均下降,鼻侧15°、中央0°、颞侧15°发生了显著的远视性漂移;而配戴框架眼镜6个月后受试眼鼻侧30°和颞侧30°之间的近视度数均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角膜塑形镜不仅可以降低中央屈光度,而且可以降低周边屈光度,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还表明,配戴框架眼镜组的受试者无论是中央屈光度还是周边屈光度均显著增加,可以看出角膜塑形镜的配戴是降低中央和周边屈光度的良好选择。
此前关于RPR与眼球形状的关系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有研究发现,正视眼和远视眼者眼球的周边赤道部直径相对较长,后极部眼轴相对较短,这使得周边视网膜相对于后极部处于近视性离焦状态,而近视眼眼球周边赤道部直径相对较短,后极部眼轴相对较长,这使得周边视网膜相对于后极部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19-20]。我们在“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对大样本儿童进行调查,发现近视儿童具有相对性周边远视性离焦状态,而远视和正视儿童具有相对性周边近视性离焦状态[21]。近视者的这种屈光状态使得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后面,反过来可能又带动后极部进一步增长。然而,也有研究提示,相对性周边远视性离焦并不能预测儿童中央屈光度近视的进展[22],鉴于此,我们期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加以证实。
本研究结果表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受试者的各径线RPR均处于远视性离焦的状态,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均发生近视性漂移,且颞侧15°和颞侧30°的RPR变为近视性离焦状态,认为可以减缓近视的进展。Tabernero等[23]研究发现配戴框架眼镜后受试者相对远视性周边屈光度明显增加,然而Backhouse等[24]发现,配戴框架眼镜前后患眼的RPR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配戴框架眼镜6个月后,受试眼各径线的RPR明显增加,周边远视性离焦的程度加大。对比2个组受试者戴镜6个月后的RPR变化发现,近视与周边屈光度的关系近乎确定,根据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原理可降低RPR,达到周边近视性离焦的状态,或许进而达到减缓近视进展和眼轴延长的效果。
总之,本研究中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角膜塑形镜配戴是降低周边屈光度、产生周边相对近视性离焦状态的一种选择。如果近视性离焦的RPR能够减缓近视的进展,角膜塑形镜或许可以利用此原理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作者声明:本研究与所用角膜塑形镜生产商及销售商均无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略
来源:选自医学空间战略合作伙伴《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转载请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转载:如何选择角膜塑形镜的品牌
转载我同学于青的大作:如何选择角膜塑形镜的品牌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制的隐形眼镜,夜间睡眠时配戴,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加深,同时还可以免去白天配戴眼镜的烦恼。这几年角膜塑形镜在国内火热起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开始接受这项新技术。同时,国内塑形镜的品牌也迅速增加。产品丰富本来是件好事,但如何选择却成了很多孩子家长发愁的事情。今天就根据对对这些产品的理解,谈一些看法。本文是原创,信息来源于厂家资料、网络和国内外会议交流,有些也是我自己的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老师朋友及时指出,在下知错就改
目前角膜塑形镜的品牌在国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并登记在案的有9个,分别是梦戴维(中国合肥)、欧几里德EUCLID(美国)、露晰得LUCID(韩国)、阿尔法a(日本)、菁视C&E(美国)、易安易E&E(美国)、亨泰(中国台湾)、Dreamlite(荷兰)(此顺序只是我的随机记忆,并非获得证书先后,有个别品牌证书过期也不在此讨论范围),从严格意义上讲,非上述9个品牌之外的任何塑形镜在中国都是非法的)。
经常被家长问及哪个牌子的ok镜好?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至少很难用一句话简单的回答。角膜塑形是一种技术,而塑形镜片是实施这种技术的工具和载体,产品的特性肯定会影响效果,但这项技术实施的好坏和操作医生的水平和经验更加相关,所以我觉着大家问哪个医院或者哪个医生验配ok镜比较好更靠谱一些。我的观点:选择验配单位和验配人员比先选择镜片品牌更重要。明确这一点,我们再继续追查到底哪个镜片品牌好哈。
衡量一个镜片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材料、设计、加工工艺和质量内控。为了方便,先把各品牌的官方数据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涉及商密,都是网上公示的内容):
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
日戴、夜戴或日夜交替配戴,镜片材料为BostonXO(hexafocona),着蓝色或绿色。基弧曲率半径7.50-9.93mm,光学区直径5.50-7.00mm,总直径10.00-11.50mm,中心厚度0.15-0.30mm,后顶点焦度0.00D~-5.00D,透氧系数100&10-275px2/s[ml
O2/ml&mmHg](@35℃(允差±20%),折射率1.415±0.002,湿润角49°±15%,可见光平均透射比不小于88%。
所用材料为BOSTON
EQUALENSII (oprifocona),成分为氟化硅氧烷聚合物。淡蓝色、淡绿色;夜戴;折射率1.435;透氧系数>90&10-275px2/s[mLO2/(mL&mmHg)](允差-20%);中心区内曲率半径8.35mm~9.31mm;总直径10.6mm;中心厚度0.22mm;湿润角36°±15%;可见光平均透射率>80%。
夜戴;所用材料为BOSTON
XO(hexafocona);淡紫色、淡蓝色、淡绿色;折射率1.415;透氧系数>100&10-275px2/s[mLO2/(mL&mmHg)](允差-20%);中心区内曲率半径7.50mm~9.93mm;总直径9.6mm~11.5mm;中心厚度0.1mm~0.25mm;湿润角49°±15%;平均透射比>87%(380nm~780nm),≤16.3%(316nm~380nm),≤2%(280nm~15nm)
夜戴;所用材料为BOSTONEM;无色和淡蓝色;聚乙烯塑泡盒干式包装;折射率1.422;透氧系数104&10-275px2/s[mLO2/(mL&mmHg)](允差-20%,ISOFatty法);中心区内曲率半径7.50mm~9.90mm;总直径10.0mm、10.6mm;中心厚度0.22mm;湿润角35°±15%;可见光谱透过率不低于81.0%。
由氟硅丙烯酸酯聚合物,添加染料制成;蓝色或绿色;夜戴;折射率1.442;透氧系数100&10-275px2/s[mLO2/(mL&mmHg)](允差-20%);中心区内曲率半径7.5mm~9.93mm;光学区直径6.0mm;光学中心厚度0.24mm;湿润角42°;可见光谱平均透射率>77%。
该产品为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材料为BostonXO,有氟硅丙烯酸脂聚合材料加工制成,着淡蓝色、淡绿色和淡紫色。基弧曲率半径:7.50~9.93mm,配适弧曲率半径小于基弧大于反转弧,光学直径:5.50~7.00mm,总直径:9.80~11.60mm,中心厚度:0.15~0.30mm,透氧量:100&10-11(cm2/s)(ml02/ml&mmHg)(@35℃,下限-20%,上限不计),后顶点焦度:0.00D~-6.00D,湿润角:49℃±15%,折射率:1.415±0.002,透射比≥89%。
夜戴;所用材料为Boston
EqualensII (oprifoconA);蓝色、绿色;折射率1.423;透氧系数:90&10-275px2/s[mLO2/(mL&mmHg)](允差-20%);中心区内曲率半径7.50mm~9.93mm;总直径10.6mm;中心厚度0.22mm;湿润角30°±15%;可见光平均透射比>77%。
该产品由六氟异丙基异丁烯酸酯、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甲硅烷氧基)硅烷、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共聚,添加紫外吸收剂和染料制成(Boston
XO)。紫色或冰蓝色;夜戴;折射率:1.415(25℃);透氧系数:100&10-11(cm3O50px)
/cm 2. sec. mmHg)@35℃ (ISO/Fatt法),基弧半径:7.50mm~9.93mm;光学区直径:6.0,6.6mm;中心厚度:0.22mm~0.27mm;后顶点焦度:-1.50D~0D;湿润角:49°。可见光平均透过率>76.9%。
话说这些数据虽然都可以公开,但能够全部看懂还是有些技术门槛。我无法点评每个产品的优劣,但想提醒有些专业人员也不要太偏重于某个或某几个单项数值,镜片材料是否合适,关键要看各项参数平衡,并非大家想的透氧性能肯定越高的越好,或者镜片一定越薄越好,或者湿润角越小越好,只能说在其他数据都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材料透氧性、减少镜片厚度或者减少镜片湿润角是有利的。完美的镜片材料是要保证最佳的透氧性能、最大的硬度、最好的弹性、最小的湿润角、最大的透射比……很显然无法兼得。所以,如果有人能根据患者检查的数据仔细分析,推荐患者使用的品牌或许才是最好的。
说过镜片材料,接着聊聊设计。国际主流的角膜塑形设计有两大类:VST和CRT,两种设计理念各有利弊,在美国好像CRT有较大优势,也是第一个注册申请的专利,个性化程度较高,参数更改方便。不过使用CRT设计的元老品牌Paragon还未能进入国内,所以,目前国内所有品牌都是基于VST设计来的。但就算同一种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方法在各品牌之间也有些区别,比如各个弧段的配比、从中心到周边的弯度变化速率以及临床推荐的验配流程等。由此可造成的验配影响包括降度快慢、对不同患者的定位稳定性、可达最大降幅甚至佩戴舒适度。可能又有家长要问了,那哪个牌子的最好呢?(挠头ing)还是那句话,各有利弊,不同的设计适合不同的角膜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并非价格越贵一定越好,只能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下面举个例子给大家演示一下不同品牌之间的区别:一个患者,双眼各约200度,眼部健康情况良好,眼压、角膜厚度、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形态均无异常:
试戴评估,先用某品牌,染色如下:
一小时后地形图如下:
这种图形单纯调AC往往难以奏效,加上对这个品牌的设计参数不熟悉,没有把握特别定制,果断放弃,让患者回去休息一周后复查,更换另一品牌,同样参数,染色:
戴后一小时地形图:
可接受,之后根据对这个品牌的了解做了少量参数修改,最终订片后的染色图形:
戴镜之后一周地形图:
最终的定片是一种比较良好的配适,孩子双眼都能看到1.2。给大家介绍这个案例并非说第二个品牌的设计一定好,而是给大家一种“适合”的概念,——也许,售价更贵的镜片能适合更多比例的人群(这个我也不清楚),但在不更改某些特定参数的前提下,任何一个品牌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这点是肯定的。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镜片定做参数的开放程度,我后面会再提到。
不同的设计可能也有不同的验配方式,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实验室定做(曲率+屈光处方)、地形图验配和库存验配。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国内不同机构好像都有采用,而且还有融合创新之势哈(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想做的事情老外肯定赶不上)。我觉得验配方式并非首要决定因素,有些机构采用地形图验配,检测数据后直接定片,没有试戴的过程,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验配者要有思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接下来聊聊加工工艺和质量内控。前半句比较好理解,镜片表面光洁如镜,精细入微,肯定是好的,镜片边缘光滑圆润,边缘翘起部位处理圆滑,加工重复性良好,切削一次成型,减少后期抛磨,(据说有些生产线切削精度可达万分之一毫米,未曾考证),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工艺的差别。我认为工艺精度在各品牌之间肯定存在区别,但厂家不会自爆家底让大家互相比较,所以没有官方数据,只有民间说法,大家就去民间调查了解吧哈哈。我想说的是后半句经常被大家忽略但是很重要!质量内控是啥?比如订做100片AC
4150 降度500
直径10.4的镜片,是不是每一片的参数都完全一样?订做的1200度的近视镜片是不是全部精准的1200度?误差在0.25还是0.05,会不会出现出厂时镜片左右放反,颜色做错,参数搞错的情况?这些都是质量内控。从这点来说,验配机构和消费者很弱势,技术门槛太高,再专业的验配机构也不可能购买昂贵的检测设备去核查镜片参数及加工稳定性,只能听由厂家自查自省自我监督,临床发现有问题也只能返厂检测或者重新定片。所以,我认为品牌的含金量里加工工艺和质量内控占很大程度。这两点主要看生产线和内部管理。
最后再提一句不同品牌参数的开放程度。Ok镜镜片定做有点像裁缝做衣服,量好尺寸个性化加工,在国外,医生的参数设计和调整有较大自主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对产品更加熟悉才能灵活运用的更好,但在国内做的稍微欠缺,原因有多种,第一,大部分镜片的加工都不在国内,语言沟通和地域限制是个壁垒。第二,验配机构一般会通过国内的代理公司进行定片和培训,但代理公司的专业度良莠不齐,他们的水平一定程度代表了所代理区域对镜片的了解程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验配专业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国内市场对ok镜有大量需求,但目前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严重匮乏,大家只好使用不够专业的人员短期培训后匆忙上岗,这些从业人员本身对镜片的设计参数理解有限,采用按部就班的套路模式验配或许更加稳妥,个性化设计明显超出他们的能力,这也是厂家不愿透露更多个性化设计的原因之一,会担心参数随意调整和滥用反而造成问题。以上讨论的问题也再次解释了在国内选择不同品牌的意义:当某一品牌反复调整无法达到理想的情况下,更换品牌或许是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