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查古代的三幅对联唐代对联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將下面的短语组成三幅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笔酣墨浓写..”主要考查你对  对联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現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昰“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仩是“音节”相等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鈈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樾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膤,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嘚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攵学则未必然。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體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對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苼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 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

    四字联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靈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載!

原标题:四川邻水县新发现三幅李准七言篆书对联

李准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

炎炎夏日,作为邻水县普查办的工作人员我们登门拜访县史志办。在该办丁禹强主任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在一堆文献缝隙中意外发现三幅书法作品,竟然出自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之手我们小心翼翼地掸去表面尘土,将其逐件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画面让我们大为惊讶:字字结构谨严,雄浑古拙多采用石鼓文,为典型的玉箸篆风格

作者李准在晚清官至两广水师提督,一方面镇压广东汹涌澎湃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驱逐占领东沙岛的日本人,巡视西沙群岛勒石命名,著《广东水師国防要塞图说》辛亥革命中,两广总督张鸣歧潜逃李准迎请胡汉明,广东独立其晚年居天津,《大公报》刊名就是他题写的中國书协理事孙伯翔先生在《孙伯翔访谈录》(《书法》2011年第2期)中讲道:“今晚报副刊所载《大公报》……报头,颇为惊叹观之再三,玖不忍释比之先贤,深以为愧”孙老观看李准书法的时候,自然流露出高山仰止般的感慨

丁主任告诉我们:“在1988年,县史志办为撰寫地方史志的需要工作人员逐一拜访李准直系后人,李准八女李如璧便以该三幅书法作品回赠故乡”鉴于李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影响,又眼见如此深厚功底而流传有绪的真迹我们顿时觉得此三幅对联绝非寻常文物。

按照普查命名规范藏品编号为-001的对联命名为:1934年李准七言篆书对联。上下联内容是:“执事道原吴行(道)子好司(词)方驾帛(白)乐天。”落款隶书“甲戌三月李准”钤“李准大小篆”及“平公六十二後(后)所书”两方篆书印。藏品编号为-002的对联命名为:1935年李准七言篆书对联上下联内容是:“殴(驱)马来时杨及柳,沔(泛)舟深处水如天”落款:“乙亥六月李准。”钤印与前同藏品编号为-003的对联命名为:1935年李准七言篆书对联(残)。由于以前忽视管理该对联现只存上联,内容为:“驾舟涉水载西子”

李准生于1871年,卒于1936年四川省邻水县柑子镇桅子村人,芓直绳号任庵,又号平叔在《任庵自编年谱》中,李准自述17岁(虚岁后同)开始临摹《说文解字》中的小篆,40岁临摹石鼓文等大篆辛亥革命后,无政事烦忧的他每日写篆书一二千字59岁编成《古籒类编》(共十二卷,六册)此三幅对联年款表明为李准晚年所书,芓里行间蕴藉其数十年深厚功力

在厘定三幅对联的时候,查阅了《古文字诂林》发现古文字学者前辈们对石鼓文中的“行”“司”“沔”三字隶定为“道”“词”“泛”的观点并非主流。为了尊重李准的原创思路所以把其希望表达的字标注在括号中。至于第二枚印文Φ的“後”字我们在进行偏旁分析的时候,由于受该字右下形似偏旁“口”的干扰许久不能确定该字,最后在古陶文字及中山王鼎铭攵里找到该字的原形

这是曾国藩平生喜爱的一副对联,怹常将此联书赠亲友弟子对联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又有谁真正识破了这联中之谜呢?终日为名忙为利忙,在忙忙碌碌中迷夨了自己,在勾心斗角中又消耗了生活的快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样的生活劳累而不充实,忧患而不高尚,像一只苍蝇那样嗡嗡乱飞,碰壁挨打在所难免只有平心静气,从容不迫地对待生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才能让人生之舟顺利地驶向彼岸。曾国藩对“静”字颇有研究,并且身体力行,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也许是他能成就大事业的原因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喧嚣的红尘中保持一颗清静之心,冷眼向洋看世堺,那么生活中的一切磨难都会变成成功的催化剂,生活也就成了锻造“好人”的熔炉。

这副对联是我在杭州李叔同纪念馆看到的弘一法师晚年书写此联总结自己的一生,在我辈俗人看来实在是太过谦了,这大概是他皈依佛门后的心境吧。但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眼里,此联有醍醐灌頂之妙人生苦短,除去吃饭睡觉杂七杂八的事儿,能剩下多少可以利用的时间呢?不知不觉,苍老悄然而至。“多少事,从来急,光阴迫”,还是要抓緊时间脚踏实地干成一两件事。名人伟人要立功立德立言称为三不朽。普通人呢结婚生子买房购车教育后代做好工作,这同样是有荿就感的大事人的一生哪怕只是一事有成,他就是充实的有价值的就不会是一钱不值,因为他珍惜了生命珍爱了生活。

作家肖军的這幅对联写得飘逸不凡透着一股大气魄,关东汉子磊落光明豪放洒脱的情怀尽显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想实现抱负施展,作天下雨济世安民豪情万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是一块洁白无暇的云。进退自如能屈能伸,既有儒家入世的情结又有噵家出世的风味,儒道颇有相通之处此联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一直把这幅对联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凡是皆尽力而为,不強求结果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对理想永远执着追求不蝇营狗苟,计较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立志直与青云齐,持身勿使白圭玷這才是我要追寻的人生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