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和华夏九州是古代哪个国家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的称谓:华夏、中华、中夏、中原、九州等都是怎么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称谓:华夏、中华、中夏、中原、九州等都是怎么来的成海百家号中国历史上对自身的称呼有很多种,那么这些不同的名号都是怎么来的呢?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姬姜诸侯国又被称为诸夏。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夏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后也借指中国,以及由中国衍生和引申的民族、文化、人、团体、地区等等。3、诸夏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或诸夏,泛指中原地区。万神纪4、中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5、九州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即成为古代中国地理范围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6、神州、海内神州、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成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怕你不懂不会,就怕你不学不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九州、中华还有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九州 神州 八州 八荒
中华 九州 华夏
还有“九州”、“中原”、“天朝”、“大X(朝代名)”、“中土” 、“赤县”
古代地理,称谓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
中华、九州、海内、华夏、四方、寰宇、赤县、神州、六合、八荒、震旦、禹域、中州、中夏、天下
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
九州神州中华!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除称中国外,还有许多别称.《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之一.《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中国别称之二.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摺
神州,中华,华夏
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 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九州有三种说法:一、《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二、《尔雅》九州: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三、《周礼》九州:冀、
功夫茶包子青花瓷在中国文化的20大形象符号中,“兵马俑”、“唐帝国”、“丝绸”、“西游记”4个符号蕴涵陕西(长安)元素.对此,西安博物院副院长孔正一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选出来的中国文化20大形象符号有一定道理,但整体上偏颇了,值得商榷.汉语列第一位,“中国烹饪”入选《新闻周刊》是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
九洲,中华,神洲
首先,这句话是日本人说的 原话是: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华 日本人意在讲日本才是华夏文明的真正继承者与发展者,古代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师,在现代日本仍有不少人更喜欢称呼宋代之前的中国为中国,而称之后的中国,尤其是满清后的中国为支那 后来,这句话被人改为 厓山之后无中国,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
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民族主义情绪,大汉族中心论的意味太浓,未免有骇人听闻之讥.南宋幼帝崖山之死以后,宋朝真正意义上消亡了.中华大地彻底由“异族”统治,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并不重视儒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定程度上中断了宋儒筚路蓝缕开拓的理学道统,一定意义上无视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这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但中华文明并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yan)、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明 钱谦益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但在这里钱谦益说的不属中华,是土地被蒙古占了,不是说没有中华.按某些人这样歪曲,钱谦益本身不是自认蛮夷了吗,都“不属中华了”..况且钱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吧?其实这话准确来说是没有出处的,或者说不知道出处在哪,只有类似观点.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日本学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打败九黎和炎帝,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融合了苗、黎、夷、蛮等许多氏族都说华夏有九州,看看现在你家的位置古代属于九州的哪一个州呢?都说华夏有九州,看看现在你家的位置古代属于九州的哪一个州呢?叶天君少爷谈历史百家号九州,在古代是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看看现在的你古代的时候是属于哪一个州。徐州,今天的徐州是一个城市,古代的时候徐州可是天下九州之一,大至包括今天的江苏的大部,山东的南部,安徽的北部等。冀州,位置比较偏北,今天河北的简称就是冀,可见冀州主要就是今天的河北,还包括今天的山西,山东西北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青州,古代时候又称为幽州,在古代中原的东北地区,大概是在今天的山东北部,北京,河北北部,辽宁省等地区。兖州,至今山东还有兖州市,古代的兖州包含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苏一部分。荆州,自古就有荆蛮的说法,荆州在古代时候被中原地区视为南蛮之地,大致是今天的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扬州,古代扬州大概就是今天淮河下游流域,主要是今天的江苏跟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雍州,雍州这个名字非常的古老,今天的宝鸡凤翔县还自称雍州,古代的时候主要包括陕西的大部,甘肃,青海,宁夏的一部分都在大西北地区。梁州,其地理位置大概是在今天的四川、云贵、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地区,古蜀国的位置。豫州。豫是现在河南的简称,古代豫州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陕西的东部,山西的南部地区,是古代真正的中原地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叶天君少爷谈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历史教师,秦汉史硕士,科普传统历史相关文章中国古代的称谓(如华夏,九州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的称谓(如华夏,九州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称谓: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盖源于此;台州(或讹作括州、柱州),《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难考实。或谓源于古台县,《山东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条云:“台县古城,在县东八十里,春秋齐邑,汉置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在今济南市东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异,疑非;玄州,《庄子·在宥》曰:“尧……流共工于幽都。”《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难考实。或作济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济水流过(今为黄河河道),依此而名济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东东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记·周本纪》曰:“迁其(奄)君于薄姑”,在博兴县东北15里,薄州之名盖源于此。  阳州,为神话中日之所出,山东东部古有阳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城形势一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古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齐迁之事见《春秋·闵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阳水,莱州古有阳邱山(《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八·莱州府云:“阳邱山在掖县东南三十里,亦名马鞍山。”(今名大泽山),都可能与阳国有关。阳州之名盖源于此;神州,《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难考实,惟《姓苑》云:“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关;昂州(或作次州),地难考实;戎州,山东西南部古有徐戎,《左传·隐公二年》云:“公会戎于潜。”即是。戎州之名盖源于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献中言之较多,如《楚辞·离骚》曰:“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曰:“冀,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但均未指出具体所在。  现在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关系的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其它有关黄帝战蚩尤的材料还有,《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赤帝即炎帝,又号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穷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杜预注:“穷桑,少皞之号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很可能就是宁阳县与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小山脉。黄帝所居,即轩辕之丘,《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其北],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一曰]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一曰]在轩辕国北。”既曰“不敢西射”,则轩辕丘当在穷山西,“一曰”者并不可靠。穷山即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之丘当在曲阜西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曰:“封黄帝之后于铸。”铸后为蛇丘县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张镇南故县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后于此,可能此即古轩辕之丘所在,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禄、烛龙、九淖,为古蜀族。《左传·宣公十八年》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见这里远古确有蜀族。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章尾山即钟山,又名舂山、东山。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该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脉的主峰龟蒙顶。若果如此,则古蜀族当原在平邑县东北一带。  冀,金文作“B”正象双角鬼脸人形。中国古有崇鬼风俗,冀州当即鬼州之意。梁《述异记》卷上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杀于冀州,看来应是被杀于他的老巢。赤帝、黄帝、穷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应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述异记》又曰:“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山东地区蚩尤遗迹很多,并且也有蚩尤戏,据马德怀先生说:“早年山东泗水县民间保存了此项传统。”也可为证。  再具体说来,笔者曾据《穆天子传》推证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内的今柴汶河,为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汶河,学界有一定争议。依《水经·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经柴县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谓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东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成在今宁阳县东北90里,足证古柴汶河确名淄水,郦说当有所据。至于今东周河,《水经·洙水注》则以之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东周河与泗水之间隔有关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说今东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郦道元必是失察。至于《山东通志》言洙水之源在关山,且言小汶河(即今东周河)约在元明时汇夺淄水,那汇夺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里呢?总不至于自淤成渊吧?所以小汶河当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条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归藏·启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围之内,则羊水只能是以今东周河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内。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内。  换个角度说,《汉书·地理志上》河东郡平阳县条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广弘明集·对傅奕废佛僧事》引古本《纪年》曰:“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尧都平阳应无问题。那平阳又在哪里呢?查阅文献,古名平阳者共有四处:一在山西,《左传·昭公廿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水经·汾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今临汾市治;一在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今滑县东南;两在山东,《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阳。”今新泰市治;《左传·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水经·泗水注》引古本《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肸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今邹城市治。  尧在河南并无证据,所以滑县之平阳为尧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尧在山东的证据则较多,因而新泰、邹城两处之平阳有一处为尧都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形势曰:“州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由此纵横四出,扫定三齐,岂非建瓴之势哉!”而这种“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的形势在泰安州中尤其体现在新泰县(现设市)。据考古学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乃是鲁中南山地及其周围一带,新泰正处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尧虽然可能起于今菏泽地区,但设都于新泰一带,居中以驭四方却是极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处西南的邹城是无法相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尧在山东的话,其都平阳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尧在山西证据也较多,临汾之平阳为尧都虽不能完全肯定,但也无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尧在山东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证据也更多,那尧都平阳之在新泰也就比在临汾更具可能。综而言之,新泰的平阳最有可能是尧都。《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陶唐即尧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阳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内。  明白了这一点,《河图》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匀、冀州被称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图》派九州说也就并非无稽之谈了。后来,据《孟子·万章上》说:“舜……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曰:“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可知,舜、禹皆可能都于尧都平阳,皆可能都于今新泰市境内。今市西有禹村镇,历史悠久,为这种可能又提供了一条佐证。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是与新泰的地理形势(正中)有关了。近来学界已达成共识,周代所封夏后之杞曾长期居于今新泰境内。为什么会如此呢?恐怕是与禹可能都此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实际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派九州说了。于是便依据当时中国的版图来误读和改写它们,从而产生了《周礼》派九州说。甚至我们还可根据《周礼》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词语)来大体判断其产生时间的早晚,即可能《周礼》最早、《吕氏春秋》其次、《禹贡》再次、《尔雅》最后。后来,邹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恐怕就是邹衍既见两种“九州”说而又不能解其乖异,遂折中而言的结果。
采纳率:24%
荆、徐、徐州,而有幽州:冀。
《乐雅-释地》中无青州、梁州。
《周礼-官变-职方氏》中无梁州、雍,如“洛书”土五居中、扬,对应为豫州,而有幽州、营州,约今河南省、梁、青,古代称此为中原。这九州与“洛书”在方位上是相对应的《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并州。大概是这样了、豫、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州河山皆华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