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琳的洛奇 花伞琳技能大师怎么学不了,我11级了

28,974被浏览2,268,773分享邀请回答1.2K9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9K4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B115-22 憨山大师全集(41卷)〖 明清撰 福善日录 通K编辑 〗
憨山大师全集(卷十一至卷二十)
编辑:管理员 来源:南普陀在线 时间: 15:43:21 浏览次数:
&&&&& 紫柏老人集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一 
  明 憨山德清 阅
  心经说
  般若波罗蜜多。
  此言智慧到彼岸。非愚痴者所能到。般若有三种。如实相。观照。文字。是也。实相般若。即人人本有的心。观照般若。即心上光明。能悟达。则心光发朗。凡吐一言一句。长篇短什。足为万古灯明。用除痴暗。故称文字般若。
  此经大部之纲骨。如人一身。虽有五脏百骸。惟心为主。
  训常。又训路。常则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路则凡圣皆所共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之别名。此菩萨既悟自心。以观照之光。深破昏毒。不同二乘偏浅。故曰行深。夫昏毒。即五蕴。为万苦根株。千殃之本。众生未能空此。故萦缠苦厄。如蚕作茧。于百沸汤中。头出头没。丝无断日。菩萨既断蕴丝。故得空色两融。智悲并运。若事若理。譬庖丁解牛。无物迎刃。故称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j子。佛之弟子也。其慧辨超卓。识越等伦。然未悟大乘真空。尚醉枯寂。故如来呼其名而告之曰。我所谓照见五蕴空者。非是离蕴之空。即蕴之空也。汝莫错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也。色则远而言之。太虚天地山河草木。无分巨细。凡可见者。皆谓之色。近而言之。现前块然血肉之躯是也。受谓无始以来。从生至死。眼见耳闻鼻臭舌尝身触意缘。皆吸前尘而生者。想谓受而筹量。善恶臧否。宠辱是非。行谓筹量无常。迁流不决。识谓筹量晓了。判然无惑。此五者。合而言之。实惟一念。分而言之。乃五用差别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如来虑j子。及一切众生。余疑未尽。复揭而示之曰。五蕴既空。心光独露。浮云净尽。满月当天。则生灭垢净增减。皆红炉点雪矣。故悟真空之后。岂但五蕴元空。即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苦集灭道。亦龟毛兔角也。虽然冰不自融。春回乃泮。霜不自释。日出乃消。五蕴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冰也。霜也。观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所谓春之与日。何啻已陈刍狗。故曰。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室腊闳舨廾鄱喙省P奈薰野N薰野省N抻锌植涝独氲叩姑蜗搿>烤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嗟乎。此段无得之光。不特菩萨依之而无挂碍。诸佛亦依而得菩提。佛与菩萨光非有二。而优劣迢然者何哉。究光之始。实无优劣。以光极强照。照极生迷。故觉迷迷灭。灵觉极圆者。名之为佛。光虽圆悟。迷习渐除。觉路尚遥。名为菩萨。以本光言之。非惟众生妄想。即成佛亦妄想耳。然未成佛者。若无妄想。悟入无门。故曰。一切众生。由妄想而堕生死。亦由妄想而出生死。由妄想而堕生死者。凡夫也。凡夫不悟此身众苦根株。此心攀缘贼媒。放之不放。游戏于六根六尘。如苍蝇为唾所粘。濡滞腥沫。至死不悟。由妄想而出生死者。或逢知识明诲。或读佛祖圣贤经书。始悟蝇为唾粘之咎。翻然悱愤。乃慕鹏举青冥。若然则妄想之心。得非扶摇之风哉。故未证悟者。此片妄想。断不可不坚不固。有等愚痴凡夫。错解佛祖圣贤之旨。见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及本来无一物。天理上著不得人欲等语。遂牢记胸中。逢人高谈危论。以为已悟。如是之人。诚可哀悯。且汝现前日用之闲。七情六欲。三毒无明。如蛇如蝎。谁敢触著。不幸而有触之者。未有不遭螫啮。既自家毒气。曾未消得纤毫。说甚大话。汝欲消此毒气。须服清凉之药始得。清凉药。非龙肝凤髓。非善见空青。即是上来所谓此片妄想。不可不坚不固者是也。果能此志坚固。则七情六欲三毒无明。渐化为般若光明矣。观想虽多。以要言之。一曰空想。二曰假想。三曰中想。空想若成。则内之身心。外之世界。若漆桶底脱。直下玲珑。老氏所谓大患者。永免矣。假想若成。皎月浮空。长天一碧。蹄涔江海。散影分辉。中想若成。陶空铸有。如臂屈伸。宛转随心。不乖全体。空想治见思之毒。假想治尘沙无明之毒。中想治根本无明之毒。噫。此三毒者。乃天下之大毒也。除佛之外。谁不遭其毒害。皮毒毒般若。肉毒毒解脱。骨毒毒法身。是以天竺医王。制大神方。以空想之药治皮毒。以假想之药治肉毒。以中想之药治骨毒。然想药虽三。而不越乎一念。故达一念空者。即成般若德。念虽空洞。不废群有。即成解脱德。有无相即。空色相离。不即不离。一念相应。即成法身德。要到无挂阂地位。无恐怖境界。直须三惑都除。若纤毫不尽。纵菩萨犹沈觉碍。况凡夫哉。故曰。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又曰。因明有见。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谓因明有见者。匪独三光之明。因空。因假。因中。皆因明耳。若不因明。孤光自发。凡圣情消。又说甚么三观一心。一心三观。即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亦不胜赘焉。然未到彻头彻脑处。此智慧光明。寸步舍离不得。若背明而行。管取断常坑中。堕落有分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哉心光。智不可知。识不可识。阴阳不能笼罩。有无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圣无与等者。谓之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不亦宜乎。而般若有显密。自观自在菩萨。至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之显说般若。自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乃至菩提萨婆诃。谓之密谈般若。又咒者。加蜾蠃之祝螟蛉。念兹在兹。似我之声。绵绵不断。则诸虫受薰。莫知然而化为蜾蠃矣。诸佛如来。以慈悲显密。薰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莫知然而化之。呜呼。佛恩广大。谁知报者。而正法垂秋。祖道寥落。顾钝根小子。道德虚薄。无以感人。甘向秦庭号呼。彻岁赋无衣而救楚者谁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夫智慧愚痴。初非两种。彼岸此岸。本是同源。以其见有身心。即名愚痴住此岸。以其不见有身心。即名智慧到彼岸也。经则万古不变之称。心则八部最先之主。不变。则凡圣可以共由。最先。则谁能舍此。而求无上菩提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众生未始非菩萨。但不达人法皆空。被苦厄所陷。故名众生。若了达无碍。孰非菩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至此特呼名而告之者。谓上菩萨所证之空。非小乘偏空。亦非顽空。亦非断空。直即色之空耳。色既可以即空。则空亦可以即色。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五蕴之中。色蕴其一。色空既可以相即。余蕴例然。故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至此再呼名而告之者。佛虑其偏小习重。卒难游大乘二空法海。故明揭显露以启迪之。诸法空相。譬如质碍之冰。既已融化成水。在方器则随而方之。在圆器则随而圆之。触风可以为涛声。映地可以为天色。在江湖可以浮万斛。在大旱可以为云霓。无往而莫不自在矣。又方圆之器。喻前境。前境自有生灭垢净增减。如水成冰。无非质碍。学者知此。则十二处。十八界。十二支。及四谛。皆了如也。虽然境不能自空。必假照以空之。境空智在。病去药存。终非本体。药亦洗之。方尽染污。故曰。无智亦无得。
  菩提萨室腊闳舨廾鄱喙省P奈薰野N薰野省N抻锌植涝独氲叩姑蜗搿>烤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呜呼甚矣。偏小习重之难化也如此。故如来种种告之。令其深信。意者。此般若波罗蜜多。不惟观自在菩萨依之。心无挂碍而得涅。即三世诸佛。亦因之而得无上菩提。尚恐其惊疑未彻。再敕之曰。此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神则威灵莫测。明则无幽不烛。无上则更无有上者。无等则更无有等者。圣人为物。至矣尽矣。无可以加矣。犹说密咒以加持之。予读此经至是。不觉涕泗横流。莫能自止。比因抱疾潭柘山中。念云闲徐太仆琰。卫法劳勤。释此以慰益其道心耳。
  心经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实众生大夜之明灯。诸佛之慧命也。梵语般若。此翻智慧。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到彼岸。盖谓有智慧者。照破烦恼。不溺情波。生死超然。妙契本有。所谓登彼岸焉。心乃喻此经。如人一身。虽有百骸五藏。心为主耳。此经文虽简略。实六百卷雄文之心也。经者。古今不易常然。径路。人得趋而进也。观自在菩萨者。谓此菩萨。以如上智慧。圆照空有。了无挂碍。肇公云。照不失虚。则涉有而无累。虚不失照。则观空而不醉。即有无而离色空。所以能有能无。可空可色。故曰自在。若夫众生执有。二乘尚无。各偏所见。不能圆通。便不自在。夫智慧之与聪明。大相悬绝。聪明则由前尘而发。智慧则由本心而生。故聪明有生灭。而智慧无依倚也。所以不生灭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谓此菩萨所修观智。不同二乘偏浅。乃深般若也。惟其深般若故。故能照彻色空。本无二致。元一实相。自是凡夫不了。见色而不见空。二乘偏执。见空而不见色。一如恒河之水。鱼龙认为窟宅。天人认为琉璃。人闲世认为波流。饿鬼认为猛焰。四者所见。不过皆情耳。惟悟心者。了无此见。色既如是。受想行识。未尝有异。故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照见五蕴皆空。则一切苦厄尽矣。凡夫迷倒。不悟此身四大假合。执以为实。故闻生则喜。闻死则悲。殊不知此身。以四大观之本不可得。唤谁生死。身既乃尔。此心亦然。妄想攀缘影子。不过四蕴合成。若以四蕴观之。是心亦不可得。唤谁烦恼。人不悟此。闻誉则欢然为顺。闻毁则戚然不悦。此乃恣情纵识。不以观行。转识而成智。则将飘沦苦海。逆浪千寻。出没无常。改头换面。横竖羽毛。宁有已哉。痛矣众生。佛本现成。不肯承当。众生分外。甘自担荷。受此荼毒。犹未省悟。舍利子。佛之高弟也。聪明绝伦。才辨超众。佛呼其名而告之曰。菩萨以智慧照彻五蕴。大患永辞。长揖三界。汝知之乎。即色之空。而不废涉世也。是诸法空相者。此空相照见五蕴之空也。此空本无生灭。本无垢净。本无增减。或以道前道中道后释之。未必然也。何故行人以智慧照五蕴时。色空坐断。凡圣情尽。此时宝剑当阳。佛亦不能婴其锋。况菩萨与凡夫耶。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谓此菩萨。以此智慧。岂惟照五蕴空耳。至于十二处。十八界。莫不皆空矣。何故谓五蕴即十二处。十二处即十八界。佛以众生根器不同。随机设教。有迷心不迷色者。为说五蕴。有迷色不迷心者。为说十二处。有心色俱迷者。为说十八界。要而言之。蕴处界三。不出色心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者。谓菩萨以智慧照之。此真空之中。非惟蕴入界本空。至于十二因缘流转亦空。非惟流转空耳。还灭亦空。非惟还灭空耳。苦集灭道皆空也。非惟种种皆空。即此能空蕴入界三。乃至苦集灭道之智。亦不可得。盖所既不有。能不单立故也。十二支。及四谛。虽则声闻缘觉。巧拙有异。要而言之。真空之中。无是事也。菩提萨省R腊闳舨廾鄱喙省P奈薰野N薰野省N抻锌植馈T独氲叩姑蜗搿>烤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此经不惟众生宗之。度生死流而登彼岸。直饶诸佛菩萨。分真究竟。亦必本此也。此盖赞劝流通此经。使诸众生。依般若而进修。庶不遭魔外眩惑也。永嘉曰。大丈夫兮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蚤曾落却天魔胆。大都有志于出世者。如此力量。如此风云之思。如此激烈之怀抱。如大火聚。使万物婴之。直下灰飞烟灭可也。不然则少见可欲。而儿女情生矣。或云。师之论此经。不分因果。不列科章。似乎ザ薄2缓瞎殴妗?植灰艘病S嘣蛴χ弧N曳鹚登Ь蚵邸N迨辈坏取2还仗谏槌尽O吹悠浼亍9肚槌揪《卣T蚬殴娌缓现小J岛现病W雍嘤锖酢9手闳舨廾鄱唷J谴笊裰洹J谴竺髦洹J俏奚现洹J俏薜鹊戎洹D艹磺锌唷U媸挡恍椤4艘嘣尢景闳簟W鹬匦а槎I裨蛎钔蛭锒狻?刹庠虿簧褚印C髟蛟灿ν蛴卸匏邸@墼虿幻饕印N奚显蚋薰渖险摺S泄咴虿簧弦印N薜鹊取T蛭蘅捎氲日摺T猜涫怠8藜罢咭病9绶逶啤C致寰弧V胁蝗菟J胗氲戎R焉辖韵运蛋闳粢病H话闳粲腥K轿淖帧9壅铡J迪嘁病8欠俏淖治抟云鸸壅铡7枪壅瘴抟约迪唷7鞘迪唷T蚱腥匏诩病<吆巍Vぶ揭病7蛑び星成睢G吃蚨霞肌<俺旧扯I钤蛟舶胃疚廾鳌V钡置罹醵笠选K淙垡恍摹<嫘薏⒔H欢霞肌T蚩展壑佣唷6铣旧澄廾鳌T蚣俟壑佣唷6细疚廾鳌T蛑泄壑邮住7蚣孛鳌6恍薰坌姓摺:问庥刑锒桓病K湫薰坌小6夭幻鳌S秩缑と诵新贰7俏┎荒芑辜摇N铱制浣榭勇淝狄病H羧伺律蓝岱衬铡N奕缫运拇蠊凵怼K脑坦坌难伞7蛩拇蠊凵怼K脑坦坌闹肌4巳缋雌市呢嗟āV父龇奖恪<街谏创顺羟巧稀E试涤爸小J辜疵钗虼松泶诵摹T皇迪喽H恢谏骼松馈B肿嗳ぁJ捣巧趵R衬信U弦病L仄洳荒芤运拇蠊凵怼K脑坦坌摹T蚣猩砜傻谩S行目砂S猩砜傻谩T蛏劳鹑弧S行目砂T蛟靼闳弧I篮穸靼睢T虮居兄腔酃饷髀衩灰印7鹩胫谏窳礁鲆7鸩还匏郎薨魅硕V谏蛴猩烙性靼鹨病K拇蠊凵碚摺7残腥诵凶∽浴5币哉嗄钔贰;毓鄞松怼Fと饨罟潜臼舻卮蟆Q鎏窠蛞罕臼羲蟆E艋稹6舴纭Z猩蠊鄄臁S谖液斡小=窈嶂粗6簧崂搿H弦晕怠:问饬焦碚羰伞H缡枪劬谩;靶猩睢Iナ臁J齑ドV劣诹肪 A分蛔帧2豢珊鲆病9斗钦嫖郎鹤印D嫠尘沉佟1愕:刹黄鹨印K脑坦坌恼摺O裙凼茉叹看雍斡小M贫钪N抟蚝錾N芯成N抟蚰苌T蚯熬澄锤小1拘募帕攘槌埂N诘糜兴酵胍M芯扯T蚯熬城ū洹P囊嗲ū洹Gū渲摹F裾嫖倚摹H粽嫖倚摹L斓匾灾M蛭镆灾尽H羝淝ū洹0材芪斓馗佟M蛭镏竞酢9手ū湔摺L嘏试涤白佣7蛘嫘脑虺旧簧3久鸩幻稹U瘴锒蘩壅咭病9逝岣》鹳试弧<俳杷拇笠晕怼P谋疚奚蚓秤小G熬橙粑扌囊辔蕖W锔H缁闷鹨嗝稹4速适雷鸫蟠取H嵩灯鹞奚倭煲病H缒芪虼恕T蛐木睢>∮诖艘印7蛟灯鹞奚摺N叫牟蛔陨I赜沙尽3静蛔韵浴O员赜尚摹N┎蛔陨P奈扌砸病N┎蛔韵浴3疚扌砸病P某疚扌浴T蛭奚智啊N扌孕某尽T蛟瞪环稀P某炯榷M蚍匀灰印4酥荚谟诨稀T蛭街纭T诜T蛭街迪唷;蛟弧4司云葡辔凇L缚瘴ぁF裼牖戏薅镌铡7蚧戏=韵允驹沧凇6司芴肥迪唷D斯诺鲁裳浴7遣回芏却┰湟病`嬷谏汕椤2涣舜酥肌S谖奚碇型猩怼S谖扌闹型行摹J獠恢奚碇怼P纬浞纭N扌闹摹A檎杖浩贰7虼松泶诵摹F袷歉咴缎钜惨<次崛沼弥小Sυ抵省N词疾徽颜讶灰病@隙椿显弧7鸱ㄔ谌沼么Α4┮鲁苑勾Αe硎悍拍虼Α>傩亩罴床皇橇艘病E泳邮吭弧H沼檬挛薇稹N┪嶙耘夹场I裢ú⒚钣谩T怂鞍岵瘛H淮酥加形蚨葱拚摺S行薅闯烧摺S兄ざ苡谜摺=裼腥擞诖恕N⒂行∥颉<床恍扌小1阄揭蚜恕T蛐抻胫ぁ5敉凡还恕3盏嚼霸氯铡R怀剑垅ǎ蓿菀病2回寺邸7歉也稳胍宓场1纫蚝Q艟邮俊E歼导按恕2痪趼室舛伞9饰奁羟肴χっ骷颖毁室病=亿薪亿小2藿亿小2奚亿小F刑崛炮摺4嗣芩蛋闳粢病<任街堋T虿回桓仪柯垡印
  心经说
  夫心经一书。乃世出世闲。圣贤豪杰之神术也。是以得其旨者。御大千而王天下。如黠童牧羊。鞭策指挥之闲。靡不得其所者也。究其关键。则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又此经之心焉。今有人于此。志在闻道。而欲兼善一切。舍是书而他求。所谓夜行而弃烛。非愚即狂矣。大抵道之不明。世之难治。皆根于我相。我相既立。见可欲者。即欣然而悦之。悦之而不满所怀。即勃然而怒矣。天机由是而塞。好恶由是而偏。以故本有智慧光明埋没尽矣。以日用而观之。则爱憎交战于灵台。情识浮沉于宠辱。以今古而观之。七雄五伯之相戮。汉唐宋元之得失。虽复尽善不尽善。不可同年而语及乎。非武则乱不可定。非智则国不可守。要而言之。皆不出我相也。是以真性日昧。妄想日浓。质朴日漓。世道日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有我治人物之敌。夫贼之与敌。虽父母施之于子。必不能行。宁惟不能行。将必反目而攻之矣。如来知我相之毒天下。其害甚大。所以即一念而开色心。即色心而开五蕴。即色尘而开十二处。又即五蕴而开十八界。使夫众生。悟知身执心执。俱本于我相。我相根本。又生于无明。支支相缘。苦集相起。故达无明之所由生者。则真性自朗。达色心无性者。则一念不可得。达五蕴无性。则色心亦不可得。达十二处之所由生者。即如庖丁解牛。了无全牛矣。以十二处观现前此身。亦无全身可得也。达十八界之所由生者。则知色心二法。外则析为六尘。内则析为六根。中则即将现前分别。历历觉知之心。又析为六识嘻。非我佛大慈深悲。则我相之根。毒害之本。众苦之垢。岂易拔易涤哉。涤垢如寒涛漱石。拔根如金刚破物。漱之不已。石必终易。破之不已。物必终空。石易终穿。物空我废。所谓若亏其一。必丧其两耳。夫物我既忘。则本心自露。故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也。若夫将此光。照出世则觉路可登。照世闲则古道可复。余故曰。心经一书。世出世之神术也。般若总部其名有八。文则六百余卷。惟此经。又六百卷雄文之关键也。此经之关键。又照见五蕴皆空一句是矣。照见五蕴皆空。又本乎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又本乎瞥起一念。瞥起一念。又本乎真心。惟真心初本澄湛。本无根尘物我。而独立于五蕴之先。绝无所感。则一念瞥起所由。虽大智高明之士。扣其瞥起所由生。竟无有能酬者也。小子于此亦疑之久矣。安得有破疑之大师。我以身肉充供。亦所甘心焉。
  释金刚经
  心外无法。如来实语。水外无波。圣人切喻。但众生从无始以来。名言习气。染深难化。故闻凡著凡。闻圣著圣。闻有著有。闻无著无。闻生死。著生死。闻涅著涅。闻世界著世界。闻微尘众著微尘众。本心即隐没。被名言所转。执而忘返。埋没自性。所以如来于般若会上。说金刚经。即世界而破微尘众。即微尘众而破世界坚习。坚习既破。微尘习除。亏一丧两。一两既丧。本心顿露。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此老即善恶情上。指渠晓得个无善恶的。这个无善恶的。名有多种。曰本性。曰真心。曰佛性。曰本觉等。故天机深者。不受名言所染。能即名言而悟名言不及者。如此经以世界微尘众情上。如来宛转方便。借微尘众。破世界有名无实。借世界。破微尘众有名无实。究竟两者名实无当。情消性复。即与六祖因善恶之情。悟无善恶本来面目。初无差别。即此而观。若不能即名言。了悟得名言染不得的。不惟世界即一合相。微尘众亦一合相也。何以故。情未破故。吾故曰。亏一丧两。兹众位偶聚泖上。结金刚般若缘。此非就地抽苗。皆是多生曾亲近诸佛菩萨来。所以不期邂逅。道人与世泊然。初无他慕。今更深夜静。白烛光中。不惜口业。世出世法。将高就低。种种辟喻。委曲剖析此一分经。虽众位根器。生熟不同。或闻道人拈提。或有所入。或无所入。解者。自今日后。由粗而精。既精则必入神。既能入神。则一切名言。世界微尘。圣凡善恶。把柄在自手里。彼名言安能转我。未解者。自今日后。必须要解。始不负尧峰中此翻邂逅。且老病不与人期。流光不可把玩。世出世法。各须努力。
  众生情计。不此即彼。不圣即凡。故曰。圣凡情尽。体露真常。今世界可碎。微尘可合。则世界与微尘。未始有常也。而众生于未始有常之闲。计世界为一。计微尘为多。不一即多。不多即一。酣计而不醒。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究其所以。不过我见未空。随处计著。故如来曰。一合相即不可说。凡夫贪著其事。利根众生。苟和合微尘而有世界。世界果有乎。碎世界而为微尘。微尘果有乎。呜呼。此贵在自悟。不贵说破。所以如来于此经。提无生之纲于缘生之中。真深慈大悲也。
  夫碎世界而为微尘众。微尘果有乎。合微尘众而为世界。世界果有乎。此两者互为主客。迭相荡洗。而一多之情。岂烦天风海涛鼓漱。然后涤除者哉。故善用其心者。终日处乎一多之中。而一多不能累也。反是者。则不胜累矣。故此经曰。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而凡夫贪著其事者。是不达一多无常。主客无定故也。如能达之。则一合相。未始非天人师焉。苏长公有言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吾则曰。一合相便是广长舌也。或者以长公为是。以我为非。以我为是。以长公为非。此所谓痴人前。不可说梦也。
  世界与微尘众。往覆研之。但有名言。俱无自体。谓世界合微尘众而有。谓微尘众碎世界而有。皆众生横计也。然此横计。不无其因。始因于事不精理不彻而生。事精。则能了知事外无理。理彻。则能了知理外无事。事外无理。事果有乎。理外无事。理果有乎。是以性宗不成。相宗始精。相宗不成。性宗始圆。精即圆故。精而无思。圆即精故。圆而历然。无思。故即事而契同。历然。故即理而弥照。此等受用。自他满足。但因中易知而难证。果中易证而难忘。噫。因中即受用。果中受用忘。此非披毛戴角者。不能也。
  夫我人众生寿者四见。初本一我见耳。以展转横计。遂成四见。若以智眼观之。则一心不生。我尚不有。谁为我见。我见既拔。则余者不待遣而自空矣。又我见者。无主宰中。强作主宰之谓。人见则待我而生。众生见。即循情分别。不能返照之谓。寿者见。不过贪生畏死之念也。用是观之。则金刚经所说四见。实不在经。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顺之闲。与佛何干。虽然若不是这瞿昙老汉。曲折点破。则茫茫大块。终古不旦矣。
  佛问须菩提曰。若人碎三千大千世界。而为微尘众。是微尘众。可谓多乎。须菩提曰甚多。予以是知须菩提之意。以为不但多耳。谛观而察之。诚乃有名无实。故曰。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复次世界之意。亦有名无实耳。故曰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盖微尘自无其体。必碎世界而有。世界亦无其体。必合微尘而成。故以世界观尘。世现而尘不现。以微尘观世。尘形而世不形。或计多碎相。则多碎相现。计一合相。则一合相现。多碎相。即微尘之别名。一合相。即世界之异称耳。若当机顿了。多碎相。与一合相。皆有名而无实。则一多之情。不待扫而自尽矣。一多之情既尽。则我固有之心光。昭然现前矣。故曰。凡圣情尽。体露真常。又此情。缘一而起谓之一。情缘多而起。谓之多。情缘凡而起。谓之凡。情缘圣而起。谓之圣。情故一一多多。凡凡圣圣。不过一情之横计耳。又曰遍计。又曰前尘相想。又曰六尘缘影。皆此情之别名也。圭峰科此段义。谓证法界。有味乎哉。
  夫有卷则有舒。有聚则有散。有合则有碎。此自然之理也。故如来呼须菩提而告之曰。若三千大千世界。可碎而为微尘。是微尘众。果多耶少耶。须菩提承佛而言曰。甚多。夫碎大千世界而为微尘。以凡夫心量较之。则不胜其多矣。若如来所知。则不胜其少也。岂微尘多少之数。如来不知。乃待须菩提定耶。盖如来逆知一切众生。虽根有钝利之不同。而执世界为一合相。未始有不同者也。但利根众生。一闻世界可碎而为微尘。则不待须菩提。言多微尘。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然后悟世界。必非一合相。柰钝根众生。须待须菩提。密破其微尘多众之执。然后知一合相。初本非世界。假众微尘合。而始成世界。世界既合微尘众而始有者。则世界当一合相住时。住本无住。合本无合。岂待碎世界而为微尘众。然后一合相始破哉。又须菩提以为我与如来。碎世界而为微尘。合微尘而为世界。合合碎碎。重叠翻腾。上根与中根。固已皆悟世界本无。合微尘而有。微尘亦无。碎世界而有。至此则一多之执情。不待观空。然后破也。柰下根之难悟。所以须菩提。复拈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显告而晓之曰。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世界若是一合相。则如来往尝又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此又何耶。如来与须菩提。悯众生执情之难破。味著此身。计为实有。委曲翻腾。而下根众生执解未尽。故如来呼须菩提。而再告之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岂须菩提不知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待如来再告之。而后晓耶。盖如来借须菩提而深责下根。执现前之身。横谓实有。而味著也。呜呼。初碎世界而为微尘。征微尘而非有。微尘非有。则世界无体。故须菩提。不先破一合相之执而先破多微尘之执。盖多微尘既破。则一合相之执。不待破而破矣。何者。多为一体。多破则一无体矣。一多情尽。则世界与微尘。皆清净法界也。指何物为世界微尘耶。学者知此。则我如来父子翻腾剖析之苦心。方始知也。如果知之。则三千大千世界之坚。初碎而为微尘。再合微尘而为世界。何异一纸卷舒。浮云之聚散者哉。
  释棱严经
  吾尝读佛顶经。于七处征心。初有疑焉。既而疑情忽消。始知如来之心。即我之心也。吾之疑。即阿难之疑也。吾疑既消。则阿难岂复疑之乎。凡学者。于七处征心之辩。皆谓初处不难。余者难耳。殊不知有内则有外。有外则立潜根。立潜根则立中闲。立中闲则立开眼见明。合眼见暗。立开眼见明。合眼见暗。则立随所合处。立随所合处。则立一切无著。若然者。则初征内之辩。为六者之尤也。得其尤。则余党自灭矣。且众生之执情。特执心在内之情难破耳。如执内之情既破。余者何难哉。吾以是知学者谓六者难。不谓初者难。实不经苦心故也。
  夫明心是明何心。为明真心耶。为明妄心耶。若明真心。真外无妄。更教谁明真心耶。若明妄心。为妄心有心可明以明之耶。为无心可明以明之耶。有心可明。则阿难认能推穷者为心。世尊直咄之不许。咄之不许者。非不许也。世尊之意。冀阿难回机反照。照此能推穷之心。为在七处耶。为不在七处耶。若在七处。则处处推心所在。皆一无所在。为不在七处。则根境都无。心托何处。良以阿难于七处征心时。推穷不精。呈答未了。以为能推穷者。固即七处推之无在。然知无在之心。又是何物。若初计心在七处之心。固依根尘而有二。推之无在。我已无疑。但现前能知无在者。又是何物。此物字。较之前物字。又深一层矣。前物字是依根尘而有之心。后物字是离根尘而有之心。虽直下推之无在。而知无在者。是必我心。故阿难曰。我以能推穷者为心。殊不知未经七处推穷之心。是有在之心。既经七处推穷之后。则有在之心。已了无在久矣。然有在之心。是托有境而有知。无在之心。是托无在而有托。有在而有之心。阿难已忘之矣。惟托无在而有之心。尚认为心。此所以佛虽咄之。而阿难心终不死。至于见闻觉知俱离。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故阿难心稍有肯处。然终不能全肯者。阿难似未悟法尘分别之影。此尘此影。即无在之异名故也。如阿难果知此尘此影。本无在之境。牵引而起。初无有性。则分别此影者。又转而为无尘智矣。夫无尘智者。从凡而至圣。从迷而至悟。苟微此智。则一切众生终不可成佛矣。故此章。题之曰明心。不亦宜乎。
  佛顶经曰。因明有见。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余悟此。始知孔老非同道也。乃同化也。自是余之信心弥切。实以成佛自期矣。然此光。又岂待成佛而有耶。即吾现前日用。未尝不炯炯然在也。特以横计明暗之执未消。所以籍明尘则能见。不籍则不能见。故暗相可昏耳。如明暗执谢。于大夜之中。见不殊白日矣。而白日之中。光亦无增焉。嘉靖闲。有书华严经者。以精诚坚至。妄念不生。情执不起。能于暗室书经如白昼。余不敢自秘。愿与天下共。乃属四明李生记之。
  根尘之初。本光本自圆满。于圆满中。佛尚著不得。况众生乎。以此光元无常性。瞥尔不觉。变起根尘。光陷其中。即名为识。然识有六。在眼司色。谓之眼识。乃至在意司法。谓之意识。又七识亦名意识。而与此识不同。盖名同体异耳。凡一切众生。不以六尘为前境作牵引。识总不生。若无六根。虽生亦无所托。故曰。境有牵心之业用。根有托识之功能。心与识。名异体同。勿生别解。呜呼。以根尘之初言之。尧与纣光无增减。以根尘既立言之。则尧与纣霄壤悬隔。盖尧得之。纣失之耳。如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此便是陷根尘的样子。如不明自发。此便是廓落根尘的样子。又陷之与廓。本无常法。若得缘因佛性熏炙之。则根尘之初。圆满本光。终必开解。解则会行。行则终证。设己解不行。习终不消。习既不消。根尘难脱。如解而能行。不惟根尘迥脱。即根尘皆复本光矣。此事说则容易。领略尤难解尚难领。何况行哉。但得能行。何愁不证。既得之。自然发愿广大。良以同体之悲。称性之慈。大且无待。宁局于小。如四弘誓。十愿王等。皆痛同体而发者也。道人口门狭小。一时为汝一气吐不尽。聊书此以作前茅。程子宜知好恶。努力精进。
  缘见因明。见初非缘。明既非缘。暗岂为缘。我以是知有日月灯之明。则见万物。无日月灯明。则不见万物。以理准之。无有是处。何以故。以见暗在眼前者。暗既在前。能所昭然。两非交涉。以暗较明。明亦如是。
  夫因明而见物。明谢则不见矣。故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也。不因明而见物。虽一切暗相现前。而我无待之见。本自昭然。故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也。虽然鸱枭夜撮蚤虱。察秋毫。昼则瞑目而不见太山。又猫犬昼夜俱见。昼夜俱见。则与无待之见。又何别焉。夫猫犬根全则见。根不全则不见。惟圣人根全亦见。根不全亦见。至于顶亦见。足亦见。背亦见。腹亦见。周身四体八万四千毛孔。无不见者。故大悲菩萨。八万四千母陀罗臂。臂臂有手。手手有眼。良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设象以尽其意。犹一人之身。身有六根。六根所待者。谓之六尘。今棱严会上。大觉圣人于六根之中。略举眼根。因日月灯光之明尘。尘能发识。有识则见。此妄见也。真见则不待明尘。而本照彻无遗者是也。一根既然。余根皆尔。故临济曰。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在人之六根。乃能放大光明。汝若生心拟会。即非真人矣。
  以手搔痒。谓有能所。以手把髻。身不离地。缘见因明。见如我手。痒如明缘。以此而观。能所宛然。不明自发。独立无待。不明自发。旨本符契。横计忽生。千转相因。因因无尽。识难穷究。惟得真法界者。不受识瞒。得惟识者。不受意言瞒。此皆据用征照。苟非鹅王择乳实难。
  明暗自相代谢。见精本自湛然。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师曰。大慧禅师。一日问礼侍者。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如何。礼答不得。却曰。望和尚为某作个方便指示。大慧向他道。你是福州人。我说个喻子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边。只是你不解吞。达观灯下看大慧语录。至此不觉失笑。你众人且道。笑个恁么。如荐得。不劳达观饶舌。既荐不得。老汉为汝说破此段经。也不妨碍。只如如来为阿难。老婆心切至矣。何异大慧和皮壳剥了名品荔枝。送在礼侍者口边。只是他不解吞。大底此事苟不到智讫情枯之地。断然承当不下。且道如何是智讫情枯的样子。咄。泥牛夜半归来远。踏破前峰万顷云。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闲。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师曰。灵光寂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外此有法。无有是处。凡众生见心外有法。皆瞥尔念生。念生即有我。有我则有限量。所以有内有外。内则根识是。外则依报是。依报是无情。正报是有情。因有是是。有我我所。虽三细六粗。生起次第有别。究本言之。原是一个圆常佛性。以众生念起之后。了不觉悟。胶于根尘。识托其中。恋能恋所。能即六根。所即六尘。根尘能所。疆界确然。是以眼识则能司色。耳识则能司声。余四例然。所谓由彼觉明。有明明觉。觉明即是真心。明觉即是妄心。此妄心。即真心迷转者。非离真心外。别有妄心生。既迷于真。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根尘是所黏。识是能黏。譬如眼识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尘引起。才有此识。若无前尘。识终不有。故心外见法者。则有前尘。有前尘则有妄识。既有妄识。六根次第应用。一点也差谬不得。此皆是情识封故也。若能当下照此一念。原无起相。即念本无。念尚不有。安得有前尘。凡有前尘为留碍者。只是自家直下不能观破此念。故清凉云。十世古今。终始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盖有念即有自他。即有古今。念他唤一尚不可。何处有二。由是观之。天地万物一切含灵。不出我一念。又天台智者云。一念具三千。谓有念时。念息三千泯。谓无念时。行者真发菩提心者。当于起念时。了不可得。念息时。洞照十虚。所以这一节经。最初不过迷了真心有妄心。因有妄心。即有根尘。因有根尘。即有疆界。因有疆界。便不能互用灵通。此就迷上说。若离暗离明。既无见体。难道就没了见。若没了见。即是木偶人也。盖因明暗而有见者。应物之识也。离明暗而有见者真心之照也。此个关头。正是迷悟根本。悟得来。应物之识。即是真见。悟不来。真心之照。即是应物之识。却不是两件。因迷悟斯有二致耳。一根如是。诸根亦然。真心发照。则不托于前尘而起。起不托尘。此是离物独立而照。独立则心外无法。心外无法。不知又唤恁么作根尘。故云门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云门此意。即是经云。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闲。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器世闲是无情。众生是有情。如何众生悟了道。一切无情器世闲。亦化成无上知觉。此个窍子。不知在何处。寻得这个窍子著。说无情器界成佛亦可。说有情众生不成佛亦可。所谓拈头作尾。唤尾作头。权衡在手。袖贬由谁。到这里。说无六根。而有见闻亦可。有六根而无见闻亦可。上来云门的话头。有照处。便有用。在经旨直饶会得。只是一个照。用处又存乎其人。六根互用也不甚奇特。会得从缘荐得相应捷之句。即便受用得来也。此节经虽由真起妄。会妄归真。发许多作用。不过自家日用寻常事耳。以迷者谓之奇特。又古德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等说话。只好为未发心的人说。若少有见的。闻此定然鼻笑不已。既谓之灵光。是活漉漉地。说恁么迥脱不迥脱。且他本无畔岸。这个躯壳子。不过三五尺长。以三五尺长。置之无畔岸之中。且道是迥脱不迥脱。若道不迥脱。六尺躯壳子。安能笼罩得无畔岸的灵光。若道迥脱。只今大众。莫不在躯壳上作窝坐。这个窝坐。虽只有五六尺长。若不是个真正英灵男子。且慢莫提起。说他迥脱不迥脱。若然如是。毕竟怎么样好。三途一报五千劫。得出头来是几时。
  真心实不可以一体求。多体得。又不可以遍体知。亦不可以不遍测。离一离多。离遍不遍。所以又能一能多。能遍能不遍也。今阿难不悟真心。惟攀缘横计。故如来知其病处。随机付药。究竟言之。了无实义。亦无定方。如难阿难云。若咸觉者。应无在。既一处。遍体多觉。断无是理。如来就阿难计处难之。意者。一支而四支咸觉。则者亦知。不者亦知。则可言者无矣。何则以三支不有知。则一支者。可即无也。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一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阅
  释毗舍浮佛偈
  夫外坚湿暖动而观之。则此身初非我有。外前境而观之。则此心本无生处。外心境而观之。则罪罪福福。皆本无主也。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如来大慈。岂欺我哉。
  宋黄庭坚。号山谷。有贵人以绢求山谷书自所作文。山谷笑曰。庭坚所作文乌足宝。惟寒山诗。乃沃火宅清凉之具。遂书与之。复嘱之曰。寒山诗虽佳。然源从七佛偈流出。故山谷凡所行乐之地。书七佛偈最多。而七佛偈中。毗舍浮佛偈。尤为殊胜。所以然者。盖过去千佛。微此佛则莫能成其终。现在千佛。微此佛则莫能成其始。成始成终。实系此偈。是故读诵书写受持乐说。流布毗舍浮佛偈者。十方三世诸佛并其神力。现出广长舌相。赞叹是人功德不少。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呜呼。一切自在觉。一切不自在障。初非异源。故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诸佛善用其心。则无往而非自在。众生不善用其心。则无往而非障碍。然此障碍。不从天降。不从地生。亦非人与。以其见有我身。则死生荣辱至矣。以其见有我心。则好恶烦恼至矣。夫死生荣辱好恶烦恼。皆以我身我心为本源。苟有勇猛丈夫。能直下拔其本。塞其源。则众生之障碍。未始非诸佛之解脱也。八大人觉经曰。心为恶源。形为罪薮。予以是愈信山谷谓寒山诗。为沃火宅清凉之具。源从七佛偈流出。无欺焉。或问曰。枯恶源。空罪薮。有道乎。应之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此半偈能读而诵。诵而思。思而明。明而达。则恶源之枯不枯。罪薮之空不空。子自知之。非予口舌所能告也。
  夫心为恶源。形为罪薮。凡血气之属必有知。血气非形乎。知非心乎。呜呼。形之与心。莫知是何怪物。而毒众生若此。人有言曰。修行本无他术。苟能柰何得自己身心便了。虽然柰何得自己身心。岂细故哉。是以圣人哀之。设大方便。使博地凡夫。即恶源而为慈悲之海。即罪薮而为功德之林。达形非形。了心非心。非形则形充八极而无累。非心则智周万物而不劳。如是妙用。莫如毗舍浮佛颂也。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此自在觉。炯然独立。于众生日用之中。初无障碍。然在诸佛便得自在受用。在众生便成障碍。且道病根在甚么处。咄。大地众生成正觉。十方诸佛陷泥犁。
  夫患本无根。根于身心。所以颜子[01]堕肢体黜聪明者。拔患根也。老子亦曰。我有大患。为我有身。我若无身。何患之有。由是言之。身乃饥冻荣辱死生之桩也。如以坚湿暖动观身。则患桩不待推而倒矣。心乃好恶是非之桩。如以物我同根观心。劳勤好恶杂毒之桩。亦不待推而倒矣。噫。两桩既倒。身心情枯。坚湿暖动。即法身也。能好恶为杂毒者。即无分别智也。以无分别智之鱼。游无边际法身之海。水不待忘鱼。鱼自忘。鱼不待忘水。水亦自忘。鱼水相忘。而浮沉自在清冷之怀。则鱼与水皆象先之绍介也。剖尘居士勉之。
  毗舍浮佛。此言自在觉。觉与自在。体用互称耳。盖觉则自在。自在则觉。故圣人体用圆融。无粗不精。精则一。一则无待。无待则无外。无外则物我同根。天地一体。所以大不废小。体不废用。根兮尘兮。根不自立。由尘而桩。尘不自立。由根而宾。由尘而桩。桩果有乎。由根而宾。宾果有乎。两者既决。物我寂寥。故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故根不碍尘。尘不碍根。大用全而无迹。无迹则物我何在。知此谓之觉。根尘不相留碍。谓之自在。若然者。根未尝有根。尘未尝有尘。圣人善用其心。故自在而觉。众人不善用其心。所以自在觉。翻成不自在障耳。余以是知以四大观身。有身用而无身相。以前境观心。有心用而无我执。故此半偈。诚破死生之爻象。治心病之医王也。
  夫身心之初。有无身心者。湛然圆满而独存焉。伏羲氏得之而画卦。仲尼氏得之而翼易。老氏得之二篇乃作。吾大觉老人得之。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人天百万。圣凡交罗。独迦叶氏亦得之。自是由阿难氏。乃至于达磨氏。大鉴氏。南岳氏。青原氏。并相继而得之。于是乎千变万化。鬼面神头。或以慈悲为三昧。或以嗔怒为三昧。或以苦行为三昧。或以语言文字为三昧。或以棒喝破沙盆为三昧。以至于滚木隆N漳旧摺U渡叻⑦沉唷J椴皇ぞ佟H缟现种秩痢J莱鍪婪ā=幌嘣旎J狗蛑谏沼枚恢6蛑2恢疵卜颉;蛑疵ト恕N睾簟Jト擞胫谌恕3醣疽惶酢N┮灾恢D朔彩シ盅伞S墒嵌邸V嘤晌摇2恢嘤晌摇:翁煜轮吖选6恢叨唷2≡诤未ΑA家杂猩岳础<粕硇囊晕摇6硇闹罢摺U咳辉猜C钗镂蘩邸7疵林痪酢R徊痪踉蛴啦痪酢K酝敉鳌R灾劣诮瘛S堂H晃奘 @退ト恕S姨嶙箨0偌魄Х健N┚ <苛┮嗲睢W懿恢酢9湃撕舸吮参街惺呷狻0兹招」怼2灰嘁撕酢N崤岣》稹8床灰灾谏讯榷嗽感摹K荡速省R共┑胤卜颉9驳俏奚稀7蛭奚险摺N缴硇闹酢S写笤簿抵恰9獬怪展拧C畎稳河小M衲狻5弥词ァJе蚍补室病H羧徽摺7彩ブ帧2还谏硇鸟娇摺7闷普摺T蚪馔盐薹健2荒芊闷普摺T蛘习そ佟8撬郎薷R陨砦:枚裎薇尽R孕奈尽9赌芤运拇蠊凵怼I砗嗡凇G熬彻坌摹P拇雍纹稹V硭凇<瓷碛卸蘩邸V乃稹<葱挠卸簧I碛卸蘩邸I篮畏痢P挠卸簧Sξ锖伟I篮畏痢T蛟嘎殖WSξ镂薨蚧廴粘C鳌K淙弧3跣难恕2灰猿仲饰莺健T蚩嗪D讯取S殖仲视猩现邢轮煌I险咭云涮旎蠲睢4ベ始次颉V姓呶┏志檬嫉眯目O抡哂啥炼小K卸艹帧3侄苁臁J煸蚧蛞源松萌搿;蛞远嗌萌搿H朐虮就I洗镂抟臁R源斯壑8蘩邸D苄耪呓缘贸隹唷:喂首愿时┢;蛞云都鄱荒艹仲省;蛞愿还罄鄱荒艹仲省F都还蟆K淙偃璨坏取@畚蘖桨恪G夷旯獠豢砂淹妗@喜〔挥肴似凇R幌⒉焕础1愠伤馈7舶僮镆怠J侨曜髡摺2幻馑嬷K娑焕搿H缬八嫘巍L焐先讼小L榭罩小W芪弈闾颖艽ΑH缈商拥谩T蛞磺蟹鹱媸ハ椭厦鳌2蝗舴卜蛑蕹找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夫有生之患。莫大于生死。而生死之患。惟至人则能超然无累。下是则孰不受其累。然生死又本于有身。老氏云。我有大患。为我有身。故出世圣人。示此偈开悟是辈。此身不过五行攒簇而成。四大合并而有。所言四大者。地水火风是也。此四何名为大。谓其无处不遍。故称之为大。此四大在身。则为肉。为皮。为筋骨。为血脉。为痰唾。为津液。为热气。为动转。今现前此身。不过此等合成。既合成矣。众生不悟非坚。确然执之为身。故临死生之际。处利害关头。心神恍惚。千算万计。不过要保全此个躯壳子。殊不知此身。皮肉筋骨感地而有。血脉津液。感水而有。一切热气感火而有。凡百运转感风而有。故智者。不待闲时方作此想。于日用中常作此想。皮肉筋骨。原从地有。血脉津液。原从水有。热气原从火有。动转原从风有。此四大者。一切众生。凡有血气之属。皆所共有。我何痴迷。确然妄执为身。此想周旋俯仰。进退屈伸。常专注不断。渐渐纯孰。一旦顿悟。此身何在。故昔人有悟之者云。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且一切生死众患如箭。我身如垛。既悟此身。坚湿暖动。各还其本。垛尚不有。箭来谁受。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也。夫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则圣人与凡夫无所闲别者。无所增损者。广大灵明。廓然充满。本无生。安有死。本无来。安有去。离生死。绝去来。不离日用。湛然常在。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无心求。惟神而明之者可几也。此心不悟。虽衣冠楚楚。总是行尸走肉。人为万物之灵。于此不悚然惧。惕然省者。非颠倒。即著鬼迷矣。妄心者。感物而有。受制于物。故逢顺境则喜。逢逆境则嗔。憎爱交加。灵台汩没。一受于心。恨不即释。喜不即化。此皆妄心也。真心。虽然应物。物不能累。如明镜照像。虽辨妍丑。而本无心。妄心。则因境有。即受境累。故曰。心本无生因境有也。
  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既自在觉矣。有何物而为障碍哉。然未觉者。不免一途成滞。见色则被色障碍。见空则被空障碍。忽然而有身。则被身障碍。介然而有心。则被心障碍。身障碍。生老病死。心障碍。喜怒哀乐。是以周旋一光之中。而妄成角立。既角立矣。一切不自在至矣。生有老迫。老有病迫。病有死迫。喜有怒迫。怒有哀迫。哀有乐迫。迫者相催之谓也。呜呼。生若定常。老不可迫。喜若定常。哀不可迫。以其无常。流之莫能已也。惟有道者。达身无常。四大成故。达心无常。前境生故。达四无常。一身待故。达境无常。因心有故。借一荡四。四无所立。借四荡一。一无所存。借境荡心。心初不有。借心荡境。境不自留。一四互荡。心境兼忘。一身而为无量之身。身相不坏一心。而虑周万物。寸抱本闲。由一切不自在。入一切自在。达之者。刹那可以超旷劫。如其未达。解脱幢。即成行尸肉块。智慧津。翻作苦海逆浪。自古及今。豪杰英雄。打破这关捩子不得。虽功高千古。名光万世。于本分上事。了无交涉。故生时受生迷。老时受老迷。病时受病迷。死时受死迷。喜怒哀乐时。受喜怒哀乐迷。以迷续迷。迷无断日。人为万物之灵。而灵不悟。以灵续迷。为一切黑业本。山高海积。未有撼竭之时。少知自反者。安得不惧乎。又灵如融通之水。迷如窒碍之冰。融通。则在方而方。在圆而圆。窒碍。则方则定方。圆则定圆。方圆无滞之谓活。方圆有定之谓死。是故圣人居方圆。而方圆莫能滞。以无滞故。所以能通天下之情。众人则不然。见方而被方惑。见圆而起圆执。所以在圣人。即死而活。在众人。即活而死。故圣人谓之生人。众人谓之死人。由是观之。自上古以来。所谓生人者。能得几何哉。为圣不难。难在通灵。苟能通灵。非惟身心俱灵。大则虚空天地万物之伙。微则一介一尘一毛一发。靡不灵矣。至于三藏六经。诸子之流。百工之技。亦无不通。故达身灵通。无事可碍。达心灵通。无理可障。化生老病死。为无上涅。回喜怒哀乐。证大菩提。涅菩提。从身心得。若无身心。二果何阶。故曰。此身为尘劳山。此心为杂毒海。一旦达身无己。尘劳山即功德聚也。达心如幻。杂毒海即般若浆也。人为万物之灵。不自重。甘为死人。不为生人。可悲已。
  此半颂。特十四字而已。然大藏与一千七百则机缘。九经二篇百家之要。莫不备焉。子若张而演之。虽大块为墨。昆仑为笔。天风为手。虚空为纸。莫能尽也。故曰。佛法有不思议力。既曰不思议。岂可以众生臆见揣摩而能知耶。但当谛信受持。则终自悟入。夫信则诚。诚则一。一则我持颂之心。了无所附丽。如是积久。则身心横计。一朝爆落。则生死铸而为涅。烦恼化而为菩提矣。此两者谓之二转依果。所谓转生死而依涅。转烦恼而依菩提也。然凡夫心识粗浮。卒不能制之一处。故须由读而诵。诵而持。持而专。专而一。一则邻化。邻化。则将乘缘生而入无生矣。
  达观道人。尝以毗舍浮佛传法偈授人时。必曰。持千百万遍。自在受用现前矣。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而深推其旨。大要破众生身心之执耳。故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即此观之。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至于今日。莫能自在。于死生憎爱之中者。良以见有自身。则身相为碍。见有自心。则心相为碍。呜呼。身相碍于外。心相碍于内。一动一静。内外相碍。无须臾超然之境。可哀矣哉。即此相碍之境。在圣人日用中而身充法界。如月赴众水。知周万物。如镜照群象。不速而至。不劳而遍。东坡大悲阁记。乃此偈注疏也。其略曰。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至何独疑于大悲乎。如以东坡之意推之。则心念不静。应物必乱。非东坡不知即动而静。即色而空。盖东坡量自己分上。只体得理具光景。未到无身而现多身。无心而智鉴群品地位。如此地位。非大菩萨。岂易为哉。然观东坡理具之旨。则所见无惑矣。体此无惑之见。于憎爱境上。死生关头。真实挨将去。到佛菩萨地位。终有时在也。
  释八大人觉经
  夫觉与不觉。如拳手卷舒耳。圣人知其如此。所以即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开为八觉。觉则如拳复手。手复则提挈四生。搬运三世。束太虚如芥子。捻大地为微尘。举无不成。用无不验。皆十指之力也。若手作拳。则十指屈而不能信矣。信既不能。安得有如上之用哉。故拳譬不觉。手譬了觉。以此观之。诸佛不觉。则不异众生。众生忽觉。则不异诸佛。如屈指则拳。信指则手。而信之与屈。屈之与信。机在心而不在拳手也。然拳手可见。而心不可见。唯圣人因可见而见不可见。故能以不可见役可见者。所以可见者为圣人之利。而不为圣人之害也。而众人以可见者为我有。则不可见者。愈远而愈疏矣。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如一旦悟可见者。即不可见者。则日用不知之知。不惟开而为八觉。即千万觉可开也。此不知之知。在诸佛则名八万四千三昧。此八万四千三昧。在众生则名八万四千烦恼。嗟乎。烦恼与三昧。果有常耶。果无常耶。有常则众生终难得佛。无常则诸佛亦可以为众生。如诸佛还作众生。则众生又何必求得佛哉。凡诵持此经者。果知我现前日用不知之知。如来为我开为八觉。我因八觉而悟廓之。则八万四千之觉。在我日用。不在诸佛言说也。予故曰。拳手可见。而心不可见。则不可见者。果可以数量尽哉。
  释十二因缘
  所谓十二缘生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不了自心。谓之无明。既成无明。则必循缘。谓之行。循缘则必分别。谓之识。既成识矣。则必横计。横计实无其体。但有虚称。谓之名。身因横计所有。块然一物。谓之色。然而名色解虽次第。乃一支也。根境相敌。谓之触。触则领纳。谓之受。受必耽著。谓之爱。爱而不舍。计为常有。谓之取。取而执实。谓之有。有则有生。生则有老。老则有死。自无明至老死。谓之十二支。此十二支。为一切众生生死烦恼之窟宅。亦是一切诸佛菩提涅之乐土也。顾行人治之何如耳。
  夫十二因缘者。谓因无明而缘行。因行而缘识。因识而缘名色。因名色而缘六入。因六入而缘触。因触而缘受。因受而缘爱。因爱而缘取。因取而缘有。因有而缘生。因生而缘老死。是名十二因缘。然无明与行。则属过去。识。乃过去之终。现在之始耳。名色六入触受爱。此五支则属现在。取。乃现在之终。未来之始也。有生老死。此三支则属来世。又无明。有迷理无明。有迷事无明。迷理无明。谓不了第一义谛。普光明智中。本无古今凡圣身心。即此不了。名之迷理无明。迷事无明。谓执现前四大假合之身。四蕴横集之心。此是我身。此是我心。只此执著分别者。顺则欢喜。逆则烦恼。此点执受。名之迷事无明。故曰。迷理无明未破。决不能达本。迷事无明未破。决不能忘情。以不达本故。法身本有而不悟。以不忘情故。色身本无而横执。此执不消。依之而造善恶之行。行成谓之业。业熟谓之果。受苦乐时谓之报。此就行一支而演说也。识则以行业牵引受果报。分别投胎。妄起憎爱名识。此识投胎之后。在母胎中。作赤白主。无有形段可见。但有其名。故谓之名。色。即赤白和合。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谓诸根四肢。似有而未全。故谓之色。六入则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毛发爪齿位。至第七个七日。名具根位。谓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此两支皆胎中具。若形位。毛发爪齿位。又名色六入两支闲开出也。触则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对六尘。未能了知。故苦乐想未生名触。受则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但名为受。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但名为爱。取。则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曾无厌足。故名为取。此五支。虽在胎出胎之不同。总属现在。取。则是现在终。亦未来始。先已拣之。此复略显。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聚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三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是此三有。又名三界。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熟已还坏。故名老死。呜呼。此十二因缘。非三达洞明。五眼圆照。孰能至于此。虽然学不检名。名不审义。义岂能精。义既不精。则终难入神。义不入神。则实用无征。实用无征。虽说时似悟。对境终迷耳。故一触死生祸福之机。便作不得主宰。以致名败德丧。取笑千古。退世人之信心。即此观之。不以佛祖圣贤自任。则十二因缘之名。尚不及闻。况能检名审义。精义入神。以致用哉。即太史公。号称博古。于三世报复。犹疑而不了。况其他耶。如史迁于十二因缘。能检名审义。一心了知。则三世报复。决不至失言。取笑于后人。呜呼惜哉。
  八识规矩
  前五识
  性境现量通三性。
  此言前五识。于三境中。惟缘性境。三量中。惟是现量。三性俱通。
  性境者。谓所缘诸色境。不带名言。得境自相也。相者。青黄赤白之谓。名者。长短方圆之称。现量者。谓对境亲明。不起分别也。性境属境。现量属心。三性者。善性恶性无记性也。三性俱通。以五识性。非恒一故。
  性境若说根尘能所。八法而成。是落小乘。如惟识则无有此境。此境现前。如明镜照象。湛然明了。不起分别。如云真境也。善恶两性。在五识虽无分别。而照从是起。故通。
  眼耳身三二地居。
  三界分为九地。自地狱至六欲天。皆欲界也。为一地。四禅。色界也。有四地。四空。无色界也。有四地。共为九地。欲界名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是为二地。止有眼耳身三识。无鼻舌二识。以无段食故。自三地以上。则五识俱无。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二句。言五识心所。遍行有五。别境有正。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六。今止有贪嗔痴三。共心所三十四。皆任运无分别者。
  五识同依净色根。
  白净色根者。指胜义而言。惟天眼能见。盖落形质者。是浮尘根。岂能照物。以有胜义根在。故能缘境。言五个识。同依胜义根而起也。
  九缘七八好相邻。
  九缘者。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眼识具九缘而生。耳识惟从八。除明缘故鼻舌身惟七。除空明二缘故。
  合三离二观尘世。
  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观。即能缘见分。尘世。即所缘相分。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以为根识互生也。不知根之种现。但能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生识则不可。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也。小乘未破所知障。于法不了。故难分耳。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佛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根本智。乃实智。能亲缘真如。后得智。乃权智。但能了俗。不能亲缘真如。果头佛已破见思惑。能六根互用。变起相分。复观相空。以不知前五。及七八等识。遂自认为后得智。不知后得智。乃从根本智而得者。小乘虽有如理如量二智。特其名耳。岂真后得智耶。即后得智。在佛果中。犹不诠真。况因中乎。诠。契也。根本智无分别。所以亲缘真如。后得智。从色根起。是有分别的。所以不能亲缘无分别理。
  小乘以无我为真如。断了六识分别执。便能六根互用。以为能亲缘真如。
  偈曰。小家果头佛。理量徒有名。迷名不知义。疑大而起诤。五识同一觉。是以眼可闻。耳不能见色。实非本根咎。咎在分别者。以故见思破。六根即互用。彼小不知此。未究七八五。三者晓然了。横计渠自破。既破弃旧法。悲哀归大乘。罗什首初师。疑什亦有辨。一朝悟大理。仍复师罗什。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随八识转。佛位中。第八识转为无漏白净识。而相应心所。即成大圆镜智。_尔现前。故云初发。则前五识即成无漏。三类身者。法报化。三身中之化身也。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萨。丈六小化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萨及二乘凡夫。随类化身。则三乘普被。六趣均沾。以止息众生苦轮也○前八句明有漏。后四句明无漏。
  第六识
  俱颂其造善作恶不定之功能。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善。恶。无记。三性。现。比。非。三量。性。独影。带质。三境。俱通也。比者。比类而知。非者。情有理无。比度不著也。带质境有二。以心缘心。中闲相分。从两头生。带本质生起。名真带质。以心缘色。中闲相分。惟从见分一头生起。变带质起。名似带质。独影亦有二。一有质独影。五根种现。皆托质起。一无质独影。缘空花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是五尘落谢影子。止缘过去五尘。与未来变起五尘影子。不缘见在五尘也。
  前生六识。揽法尘影子。以成今生形种。今生又因形起影。是来生受形种子。今生若能六识作观。破了我执。不揽法尘。则不受分段身矣○六识轮转三界。显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此句是标数。性界二句是立名。欲令众生因名以阐义。因义以会理。会理以致用。致用在作观上说。致用以体道。体道以立德。
  善恶临时别配之。
  六识遇善境时。与善心所相应。遇不善无记境时。与不善无记心所相应。故曰别配之。此特平平缘耳。若增上缘。则善心勇猛。恶心所。俱转而为善矣。
  性界受三恒转易。
  六识于三性。三界。并忧喜苦乐舍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善十一。等余遍行五。别境五。不定四。共五十一。亦相连性界受等转易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动身发语时。于八个识中。行相最胜。以有情故也。
  引满能招业力牵。
  引。引起也。满。圆满也。言六识能造业招果。
  发起初心欢喜地。
  欢喜地。因断分别我法故。
  此识于初地初心。转成无漏。以断有分别我法二执故。
  俱生犹自现缠眠。
  无分别我法二执。与生俱生。此时尚未断。犹缠x眠伏。以所知障未断故。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乃第七地也。此识以前漏无漏闲杂而生。至此地后。则俱生二障。永不现行。而纯无漏。相应心所。亦转为妙观察智。而圆明照大千矣。
  第七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
  七识于三境中缘带质境。三性中惟有覆无记性。有覆者。障蔽真性。通六识情故。本八识也。通情本。故曰相分两头生。
  七识缘八识见分。为内自我。七识是心。本识亦是心。所以说以心缘心。真带质。八识是其本质。故七识既以八识见分为内自我。则八识见分。即七识本位。八识见分缘色。即七识缘色也。色非真。故曰似带质。
  问带质是带八识本质而生了。然如何是七识的境。八识能藏一切。所藏一切根身器界。我爱执藏。八识便有境了。这境从何来。是从六识来也。便知七识原无体位。其相分从六八两头而生。
  随缘执我量为非。
  此识于无分别我法二执。是任运绵绵。故云随缘执我。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大随惟八。遍行五别境。止通慧。根本烦恼。止具四。贪痴见慢是也。
  恒审思量我相随。
  前五识非恒非审。六识审而非恒。惟此识恒常审推思察量度。执八识见分为我。故曰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
  既执八识为内自我。则有情恒处生死长夜而不自觉。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四惑。即根本烦恼四。
  六转呼为染净依。
  八个识俱为转识。惟六识作观。则诸识俱转。故转独加于六识。呼七识为染净之依。盖六识有分别。七识无分别。有分别。依无分别起。以无分别近无情故。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凡一地中。具初中后三心。即入住出也。此识于初地初心。断一分无明。便转成无漏。为似平等性智。以因中转也。无功用行。是八地无分别我法二执。至此尽断。故曰我恒摧。乃为真平等性智矣。
  六识到第八地。转妙观察智。如何七识初地初心。就转平等智耶。盖六识到观成后。转妙观察智。初作观时。转为似妙观察智。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十地菩萨。乃所被之机也。
  第八识
  性惟无覆五遍行。
  此识因中。于三性中。惟无覆无记性。缘境之时。相应心所。惟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识于三界九地之中。随六识善恶业力而生。以八识无记性故。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识最微细。所以二乘愚法声闻。不信有此。惟以前六识受熏持种。断了见思。执为如理智。六根互用。执为如量智。以无明全未破故。所以大乘论主反覆辩论。证有此识也。
  浩浩三藏不可穷。
  能持种子不失曰能藏。受染净等熏曰所藏。七识执为我曰执藏。三藏体用深广。故凡小不达。
  渊深七浪境为风。
  八识如澄湛之渊。由前七个识揽前境为风。兴起波浪耳。
  受薰持种根身器。
  此识能受前染净熏。能持根身器界种子。根是六根。身为内世界。器为外世界。
  去后来先作主公。
  惟此识为总报主。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第八地为不动地。此识初至此地。才舍能藏所藏执藏。至金刚道后。乃等觉位。异熟者。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金刚道后。断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空也。
  金刚观智。是智之名。言其坚利能坏一切无明。有生住异灭。异熟空。则瞥起一念。无明空矣。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识至佛果位中。转成上品无漏净体。号无垢识。与相应大圆镜智。同发起时。普照十方。圆明世界。
  唯识略解
  夫搜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洪蒙之源。破浑沌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耳。然识有八种。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妙绝。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即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则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据能观而言。谓之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后生耶。抗然生耶。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后生者。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才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于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澈。则八识之纲。思过半矣。
  夫八识四分。乃相宗之纲骨也。阿赖耶识。末那识。分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谓之八识。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谓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识四分。初无别体。特以真如随缘。乃成种种耳。夫真如随缘之旨。最难明了。良以真如清净。初无薰染。如何瞥起随缘耶。于此参之不已。忽然悟入。所谓八识四分。不烦少检。唯识之书。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则性宗所见。犹未圆满。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则相宗所见。亦未精彻。性相俱通。而未悟达磨之禅。则如叶公画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欲其济亢旱。兴雷雨。断不能焉。是以有志于出世。而荷担法道。若性。若相。若禅宗。敢不端诚而留神哉。惟相宗名义数多。若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搜。实未易明也。今则取大略稍论而疏之。但粗晓蒙孺耳。大抵阿赖耶识。通前眼耳鼻舌身五识。当并而发挥之。似觉易明。盖阿赖耶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又皆上品果中转也。若第七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三品者。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故七六因中转也。或曰。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故其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成无漏。所变五根。自当即成无漏矣。能发五根。既成无漏。则所发五识。遂成无漏何疑哉。或曰。既言八识转成四智。何故却言相应心品耶。对曰。唯识第十云。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识七识六识五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识成智也。大乘所缘缘义曰。言是带己相者。带与己相。各有二义。言带有二义者。一则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则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也。亲挟者。谓之实境。变起者。谓之假境。假境者何。即实境影子也。影子者何。谓前五识亲挟实境。乃任运而缘。不带名言。现量中也。譬诸明镜。物临即照。原无心也。才觉妍丑。现量已灭。即落比量矣。余是知假境影子。意识所缘耳。又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亦假境也。今安慧宗中。妄谓因中无漏五识。能缘真如。殊不知五识成智。必待第八识转而为根本智。然后五识转成所作智也。此中目此智为后得者何也。谓根本而后得也。以五识及第八识皆属现量。果上同转故也。彼谓因中五识未转智而能缘真如。非妄而何。纵于果上识虽转智。第能照俗而不能缘真如故。护法师曰。果中犹自不诠真。况因中乎。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二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三 
  明 憨山德清 阅
  刻藏缘起
  嘉隆闲。袁汾湖以大法垂秋。僧曹无远虑。不思唐宋之世。大藏经板。海内不下二十余副。自元迄明。南都藏板。印造者多。已馍糊不甚清白矣。且岁久腐朽。燕京板虽完壮。字画清白显朗。以在禁中。印造苟非奏请。不敢擅便。又世故无常。治乱岂可逆定。不若易梵k为方册。则印造之者价不高。而书不重。价不高。则易印造。书不重。则易广布。纵经世乱。必焚毁不尽。使法宝常存。慧命坚固。譬夫广种薄收。虽遭饥馑。不至饿死。时法本禅人。实闻此言。但本公自顾力弱。不能图之。然此志耿耿在肝膈闲。无须臾敢忘者也。至于万历七年。予来自嵩少。挂锡清风泾上。去大云寺不甚远。寺有云谷老宿。乃空门白眉也。时本谷为云谷侍者。予访云谷于大云。复值本公在焉。既而及刻藏之举。以为非三万金未能完此。众生以财为命。岂易乞哉。大都常人之情。有伤其命。虽父母。兄弟妻子之闲。有不悦者。以世外之人。乞人性命。谁愿之哉。予曰。小子何不见大若是乎。但恐办心不真。真则何虑无成。且堂堂大明。反不若宋元之盛哉。宋板藏经。亦有书刻者。元板亦不下十余副。子急图之。毋自歉。老汉虽不敏。敢为刻藏之旗鼓。旗所以一人之目。鼓所以一人之耳。目一则明。耳一则聪。聪之与明。众生之所本有者。特无大法以熏开其心。故虽有而不能用。子谓众生。财与命同。以故难乞。殊不知以财为重者。诚聪明未启耳。如聪明一启。即知此身幻化非坚。此心起灭不常矣。既知此矣。即乞其头。亦欢然愿施者。况身外阿堵物耶。于是法本辈。化弱为强。转狭为广。视刻藏之举。若壮士屈伸臂耳。了无难色。然犹未举行也。及密藏开公。问法于老汉。因而嘱以刻藏之事。开公曰。易梵k为方册。则不尊重。无乃不可乎。予破之曰。金玉尊重。则不可以资生。米麦虽不如金玉之尊重。然可以养生。使梵k虽尊重。而不解其意。则尊之何益。使方册虽不尊重。以价轻易造。流之必溥。于普万普之中。岂无一二人解其义趣者乎。我又闻之。我法如涂毒鼓。于众人中击之发声。无论有心无心。闻之者。命根皆断。若然者。不惟尊重供养者。有大功德。即毁之谤之之徒。终必获益。且娑[浦/女]度生。以折门为先。摄门次之。纵使轻贱方册之辈。先堕地狱。受大极苦。苦则反本。反本即知坠地狱之因。知因则改过。改过则易轻贱为尊重。是以摄之不可则折之。以折之之故。则见有地狱。既见地狱。则痛想天堂矣。由信天堂而信佛。故尊重与轻贱。乃翻手覆手耳。老汉但愿一切众生。轻贱佛法堕地狱中。因地狱苦发菩提心。若然者。易梵k为方册。则广长舌相。犹殊胜万万倍矣。子何不智若此乎。于是道开闻予言。泣涕俱下。跪而发誓曰。谨奉和尚命。若有人舍三万金。刻此藏板者。道开愿以头目脑髓。供养是人。自今而后。藏板不完。开心不死。由是观之。则法本道开。不才老汉。及现前一切刻藏施主。皆袁汾湖之化身也。
  募写大士缘起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身为身。如片月在空影临万水。有见不见。则水有清浊。非无月也。我观音大士。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获二殊胜。成三十二应。使一切众生心水清净者。随缘而得见月焉。由是论之。则菩萨众生初非有别。以闻思修薰之。即得入流忘所。圆通妙应。以贪嗔痴熏之。即顺无明。流堕诸趣。以故菩萨悯其同体。即所自验方。救疗群有。驾大慈悲。分身散影。随类利益。滇南清上人。一日病几死。梦观世音。劝其念自性佛。遂瘳。由是发心图大士万身。普施供养。报菩萨恩。信入意地。情见乎辞。余见其涕泪俱出。而作是言。因晌龃恕7蚯屐艘泽萍参5枚闷腥辶怪隆4锕鄣廊宋牌溲浴<粗毕虏灰伞T蛞圆灰晌R喔醇T钢罹恍拧8鞲魅粑抑毕虏灰伞T蚱腥辶怪隆T谠诙K淙恢谏抵亍2灰晌选G蚁虻诙磐吠帧9捕妹滞印N盼奚戏ㄒ簟S制彰胖凶罘奖愦σ病
  铁钵缘起
  大哉佛钵。其来远矣。过去诸佛。不可数极。现在诸佛。皆亲执持。未来诸佛。非钵不食。佛尚宝惜。况比丘乎。去佛既远。戒法凋零。凡沙门释子。住家者多。乞食者少。而乞食者。复率操瓢。不知持钵。所在名蓝真宇。聚徒讲演。安禅集众。千指万指。未见有钵食者。夫钵者。圣人应量之器。量我量物。如函受盖。如黄钟之律。应气不爽。故即饮食而调心。心调而物化。物化而善广。远则兼利界外。近则泽布寰中。故曰。一夫全德。道洽大千也。然则钵者。利己利物。大法所系。岂细物哉。乃今忝为佛子者。食非钵食。饮非钵饮。蹈莲花面之迹。坏菩提身之根。饰伪以乱真。冯虚以构伪。邪风竞扇。纯正遭谗。于是幻子恺公。痛正像之风移。慨教流之日薄。遂披寻律藏。精考钵仪。以为泥古则不近人情。F情则乖于古式。瓦钵则危脆易损。金银则侈奢非法。惟铁钵坚朴。难毁易办。而末法比丘。心行粗浮。时又艰险。故独宜焉。呜呼。罗T洗钵。钵碎为五。自兹律分五部。宗尚不一。戒珠失掌。比丘不持戒律。比丘尼等不行八敬。持应量器。游行酒肆。或入淫舍。种种家丑。如来悬知。盖尝闵痛其陵夷。迄今戒坛生草。衣钵萧然。且不知钵为何物矣。嗟乎。既为佛子。当报佛恩。报佛恩中。复有缓急。自非英衲。孰识时宜。恺公以法器莫重于钵。发心造铁钵五百口。随缘乞之。傥仗我皇灵。钵功就绪。则上祈圣算。下祝民康。惟愿正法昌隆。魔风殄息。绳绳法器。万古无残。
  栖霞寺定慧堂饭僧缘起
  佛法者。心学也。然绍隆佛法者。僧也。故薄僧者。非薄佛。薄自心也。夫自心者。圣贤由之而生。天地由之而建。光明广大。灵妙圆通。不死不生。无今无古。昭然于日用之闲。即之而不可入。离之而不可遗。在眼而见。在心而知。境未对时。圆满独立。百工得之而技精。圣人得之而道备。不难而易见。触事而冥契。而人薄之。故日用而不知焉。昔达观颖禅师行脚时。至吴中。日势稍晚。投宿律居。主者弗纳。师责而数之曰。如来有言。汝曹不闻之乎。在家僧不喜客僧来者。我法当灭。由是观之。颖公有道之士。一宿不留。何怒至此。盖非自安。实痛佛法之衰。心学之不明故也。予以是知。饭僧一事。功德最大。大以资培佛种。小则广植福因。今栖霞禅堂主者。云峰遍上人。有志饭僧。惟是连岁荐饥。力不称愿。云堂如旧。青烟寂寞。来者凄然。余目睹其事。心甚哀之。既而为其倡百人之缘。一人岁施米十斗。十年为限。无论丰荒。缘不可断。呜呼。去圣时遥。世道交丧。识虑非远。所重者不重。所轻者率重焉。夫至重者。自心也。开明自心者。佛学也。传佛学者。僧也僧来而不喜。薄自心也。人为万物之灵。乃不知重心学。其可乎哉。因书以告四众云。
  积庆庵缘起
  寒山子诗曰。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世之高明者。无论今昔。皆味之而不能忘。岂不以其天趣自然。即物而无累者乎。万历岁癸巳中秋。达观道人以问疾毗耶。维舟当湖。既而太宰陆居士疾少差。亦放舟顾道人于案山之阳。案山距积庆不十里许。太宰公季子。适与毛修之相视而笑曰。案山水富而竹贫。积庆水贫而竹富。安得有神通者。掬当湖之水。注积庆老禅钵中。移积庆之竹于五老峰下。顾不美哉。予闻之曰。道人受性慵懒。亦无奇特神通。不暇掬当湖之浪。亦不暇移积庆之篁。何不放舟积庆。饱其空翠。归宿案山。不亦可乎。既至积庆。则苔径幽然。修篁澄碧。椽败屋老。庵宇萧条。道人谓二三子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故曰。仁者见之以为仁。智者见之以为智。夫厌喧趋寂者。睹白云幽石而通玄。醉荣刺空者。闻花馆笙歌而忘倦。惟得自心者。喧兮寂兮。荣兮辱兮。无往而非心兮。盖独立则无待。无待则无外。无外则无分别。无分别则无我所。若然者。积庆之废兴成败。譬夫水之兴波。波之复水耳。虽然道人愿诸贤豪君子。舍梦中财。严空中境。即相冥真。从缘得旨。则积庆瓦砾荆榛。琅\古木。皆诸君广长舌相也。敢不勤之。时一芦运禅人揖其祖曰。大师深慈。为此庵施笔头三昧。增光存殁。宁弗拜谢。
  径山佛殿缘起
  双径。冠世绝境也。自昆仑南来。翱翔万里。越天目而逶迤。隐隐隆隆。雄雌万状。势方奔舞。直趋东溟。而双溪一阻。则英灵秀杰之气回。而氤氲盘薄。怒拔于五峰之闲。世为龙象窟宅。自唐国一钦祖开山。乃至宋大慧杲禅师。传心如贯珠。灯灯相续。以迄于今。则去圣弥远。世与道丧。僧不能转俗。更为俗转矣。夫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今不能转俗。章为俗转。岂非现成肉佛。自作众生。呜呼。一心不生。凡圣路断。一微涉动。染净俄分。即此而观。众生诸佛。初无差别。了悟者梦觉都除。未了悟者。不惟于无梦中作梦。更于大梦中强为己觉。殊可叹耳。昔佛经行时。俄指曰。此地可建一梵刹。帝释信手拈一茎草插已。曰建刹竟。比幻居讲主。作径山僧引进导师。不远千里。来曲阿见老汉曰。径山众上人某。曾引渠跋涉燕山。请开藏主。并祈旁鼓修殿严像。藏主已诺。会病未至。蒙大师代以幻余本公。今复迁化。则向来所举。似同说梦。故某与众僧。不惮劳勤。今更强颜来礼和尚。所愿不惜弹指。震大法雷。破众生痴梦。成就如上胜事。老汉曰。公等此来。既不为自求。专为祖道。今老汉有一转语。举似公等。公等答得相应。即梦中说觉。觉中说梦。恣我舌端。无不可者。试问帝释插草。建梵刹耶。不建梵刹耶。建则琳宫宝坊。了不现前。不建则佛与帝释。两皆脱空。时诸上人俱以默答。老汉亦以默领。唯喝石崖旁观不禁。向老汉曰。和尚不必抛掷古今。广打葛藤。国一大慧鼻孔。要与和尚不别。道开法本。虽皆梦中承当。和尚大须觉中著到。管取径山大雄宝殿。刹那成就。诸祖残棋。移星换斗。唯时王内翰。于比部。只解顺水推船。不能逆风把柁。撺掇喝石生儿。并诸现前黑白大众。擎跽而请。唯愿和尚发大慈悲。勿孤负喝石。亦令某等各各愿满。噫。双径五峰江海秀。濑阳江澈影重重。相逢莫问谁家曲。管取声声落眼中。
  湖州府弁山圆证寺募四万八千弥陀缘起
  夫四十八愿者。乃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所发之愿也。若以有思惟心测度之。即一愿功德。尚难信受。况四十八愿。若广大无极。迂阔无稽者。宁不为之惊怪哉。殊不知于理推之。虚空之无际。天地之高厚。万物之广多。圣乎。凡乎。有知乎。无知乎。皆不越我自心者也。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以此观之。则法藏所发之愿。如来印证之辞。证之于理。即之于事。皎如日星。夫何疑。又众生习俗庸鄙。识不高明。计六尺之躯为身。方寸之影为心。无论贵贱荣辱逆顺。穷神殚虑。劳骨弊形。奇智异谋。严饰万态。自生至死。无须臾自在者。不过未能窥破身心耳。是以大觉愍而哀之。发广大之愿。示无边之胜。照廓其心境。使一切众生。肃清慧日。获无身之身。无心之心。无身之身。形充八极。无心之心。照穷万有。悲夫。人为万物之灵。于此大身广心。冥然莫悟。局执于臭躯壳上。甘陷于妄想梦中。初不自觉。反乃惊怪于法藏比丘者。人果灵乎。不灵乎。余万历庚寅岁。结夏于留都摄山栖霞寺。以七月旬有二日。有断手僧如林者。来山白余曰。我断只手。不为名闻。不为衣食。我闻阿弥陀如来。有四十八愿。愿依数请四十八员。真实持戒。求生西方禅僧。僧各顶戴旃檀弥陀灵相。于昼夜六时。精修净业。无限年月。以毕生为期。柰何事大力寡。无以感人。故断只手以表寸赤。愿乞一大檀越。舍千金为我开疏。惟愿大德。决我凡心。余闻其言。愀然久之。乃谓之曰。断手不难。舍财难耳。若不闻众生舍财如割身肉乎。苟手断心伪。愿岂易克哉。且连岁海内饥馑不胜。有能慨然施千金者。恐无是处。不若遵弥陀本愿。化四万八千人。人各乞银一钱。积少成多以集事。不亦可乎。虽然。诸佛不可思议。众生亦不可思议。余非具他心圣人。安敢妄言。请以初愿。及次愿。拈阄于佛。佛许可者。即奉行之。断手僧。谨置阄于如来慈镜光中。泣涕以祷。信手拈之。即得次愿。遂索余言。掇叙发心大概。遍告十方。愧余不能文。不敢赘言于愿尾。坚辞弗获免。又云台居士。余之故人。断手僧。又居士往所信者。故书此以慰存没云。虽然佛事人情。初非有二。顾其用心何如耳若如法藏用心。即人情不异佛事也。若众生用心。即佛事不异人情也。余慨如林上人。朴实真率。能不惜形躯。断手自盟于四十八愿。愿四万八千人。克弥陀之果。视余一瓶一钵。独善其身。何啻蹄涔匹乎沧海。上人慎而行之。天必v之。今太宰公。已为四万八千弥陀之领袖。则见贤思齐者。必云然而和之矣。克愿奚难哉。
  吴江圣寿寺缘起
  即花寻春者。春未必在花。即水寻鱼者。鱼未必在水。虽然。离花而觅春。外水而求鱼。又岂可得哉。故道不在迹。道岂能自彰。教不在人。教岂能自弘。如来之道犹春也。天下名蓝真宇。种种教迹则花也。吴江圣寿寺。肇迹吴赤乌年闲。今数百千载犹嵬然独存于荒废之余。赵宗伯闻而惜之。适与道人及此因缘。为之创五百人缘。集兹胜事。盖怜花存春之意也。若夫教海涛生。鱼龙听法。又道人末后句耳。
  迎无量寿佛立像缘起
  释迦文佛成道已。思惟所亲未度。而度众生。非师范人天之则。遂升忉利为母说法。以优阗王想佛成渴。命三十二匠。往地居天。刻佛三十二相。请归优阗国供养。此像教之始也。万历庚子冬。有始光居士。自闽之杭。访云栖N大师。因见大师所供无量寿佛立像殊胜。精神慈注。瞻礼之闲。使众生染习。于不知不觉之顷。忽生净想。居士默谓曰。吾安得如此像。供之家庵。以酬夙愿。讯之则刻匠已死。大师望居士眉宇之色。欲像之心。有不能割者。谓居士曰。此像亦易得。匠者云亡。贫衲为居士别觅一匠刻之。保任不减先刻者。居士遂五体投地。捐赀付托于师。约明年四月迎像。不幸N大师蹈汤火之灾。像不如约。届期。居士果遣手足来迎。大师谓众。当即以山中原像应其请。像可再雕。言不可食。既而某迎像出山。适当道猬集。买舟不得。偶有一船泊于江浒。迎像者问舟子曰。舟可载人否。曰否。曰船不载人。欲载何者。舟子曰。余以待佛。迎像者异之。谓舟子曰。专欲汝舟载佛耳。舟子欣然许诺。舁像舟中。礼供甚虔。云此佛前一夕。已征余两人梦矣。至姑苏又将易舟所易舟子。夜复梦金人来舟中。像至宛如梦中所见。无不惊异。盖与前舟夫妇所得梦景。正相符耳。还家安立净室。观者云集。奇哉。斯像谓之木佛耶。善使人梦。谓之肉佛耶。谛视之揣摩之。则木佛也。呜呼。木佛善使人梦。世则疑之。肉佛说法。世则不疑。如以唯心观之。木佛肉佛。两者未尝非心也。以未尝非心之印。印世之疑与信。果有疑信耶。果无疑信耶。天机深者于此印了知不疑。则大之天地。多之万物。及于虚空。皆纳于立像一毛孔隙。毛孔不窄。天地万物不多。于不窄不多之中。六尘内遂举一尘。问天下黑白。此尘谓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黑白中有能转此语者。渠臭皮囊。不异立像。供之无倦。
  募书金字华严经缘起
  余闻华严大部。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每虑其广大众多。不能于此生穷之矣。及读唐译华严经。偶得一偈。不胜踊跃庆幸。偈曰。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此偈总二十字。而大部华严。包括无余。毗卢遮那。此言光明遍照一切处。愿力周法界。盖法界有十。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是也。然地狱以十恶五逆为花。饿鬼以悭吝刻剥为花。畜生以愚痴乱伦为花。人以根本戒为花。修罗以十善好斗为花。天以未到定十善为花。声闻以四谛析色为花。缘觉以十二因缘还灭为花。菩萨以三学六度为花。佛以万德周圆为花。呜呼。东方出圣人焉。西方出圣人焉。上古出圣人焉。后千百世出圣人焉。凡所作为。未有无花而有果者也。我无十恶五逆。则地狱谁入。我无悭吝刻剥。则饿鬼谁受。我无愚痴乱伦之行。则畜生谁作。我有五常始得为人。我行十善而好胜。则不免为修罗。我能修定。广行十善。则当生天。我修四谛。析色明空。必得声闻。我作还灭之观。终登缘觉。我行六度。长劫无疲。定成菩萨。我三惑永断。万德周圆。必圆证妙觉。此名实之征也。如我一念不生。则十界无地。凡焉。圣焉。镜中眉。空中花耳。虽然。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则华严四法界。不在八十一卷。而在我日用也。如参悟未能。且从八十一卷语言文字。检名审实。实审则义精。亦非分外。四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也。理法界。则水外无波。事法界。则波外无水。事理无碍法界。则波水无碍。事事无碍法界。则波波无碍。以水言之。则谓之理。以波言之。则谓之事。以波水言之。则谓之事理。以波波言之。则谓之事事。是故善用其心者。即一尘而入四法界。如因一枝花得无边春耳。况此经八十一卷。言言皆枝。字字皆花。有智男子。或因一枝一花。而得无尽春光。则荆棘蓬蒿。未始非春也。荆棘蓬蒿。六凡之譬也。如花如枝。四圣之譬也。荆州府江陵县承天寺。有了初善禅人。以为古人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而流通此经。欲凡有知觉者。即文字语言。而入华严法界。善虽不能流通此经。愿以庄严此经为佛事。藉此少报四重之恩。不亦可乎。于是发心募众。共书金字华严经一部。并纶观一卷。如胜事梦感。愿凡书一字一言。一叶一卷。乃至十卷。八十一卷者。皆仗此因缘。如因一花。而得无边之春。因一言一字。而尽入华严法界。此禅人发心庄严此经之愿也。索予数语为前茅。予愿凡诸黑白贤豪。皆当见作随喜。然众生舍财如割身肉。苟无卓见。随喜之缘亦不易结。禅人当作剥皮析骨刺血之想。则一钱半钱。不可误用。况多钱者乎。善禅勉之。
  山东东昌府铁塔隆兴寺化缘文
  东昌东郭二里许。有寺曰隆兴。肇自洪武初。乃祝圣道场也。地势幽朗。高林垂阴。古塔昂霄。钟梵流响。或悲风尘而登临者。顿觉烦襟洗然。徘徊卒不忍去。良以如来说法。权实迭唱。或以香饭为阶梯。放光为舟楫。寄文字以传心。施棒喝而启悟。乃至楼台碍日。觉路铺金。通而会之。无非广长舌之波澜也。大凡人情无常。善恶从境。故以善境诱之。则善心生。恶境熏炙则恶念起。圣人有见于此。弗吝弘慈。分身散影。应质垂躯。饰以奇特庄严。广以无边妙刹。使夫众生磕著撞著。触处善境。冥移其习。密化其恶。所谓铸顽成仁。陶痴为慧者也。或者不达此意。以浪费民财短之。是数二五而不知十也。夫行一善。则息一恶。息一恶。则省一刑。一刑省于家。十刑省于里。万刑省于国。谓之无补于治道可乎。隆兴大殿。及支官旁宇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伞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