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李敦愚 关于书法的对联对联

原标题:力挽颓心——李敦愚的尖新与时尚

力挽颓心——李敦愚的尖新与时

李敦愚显然具备理想主义人格治学上勇猛精进,办事上一任己意总能感受到急切和热诚,雖然于事也许无补甚至也成就自己的不幸,但这是他的宿命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龚自珍《己亥杂诗》是晚清的排行版读物杂诗之┿四有句云“颓波难挽挽颓心”,龚自珍的己亥是道光十九年(1839)第二年,鸦片战争诗成了绝望的谶语,像他这样的局中人诗意还算有积极的态度。历史再向前大清的独轮车开到咸、同,已七残八缺到光绪则苟延残喘,而也有回光反照一方面痼疾加重,一方面胡医乱药的折腾加上外患、天灾,加速了覆灭的进程李敦愚不幸而生活于这样一个阶段。

李敦愚在我开列的与“行余”关联的人物中鉯生年排第一位他的生卒年都是约数,资料是从1986年史志办的新志稿来的可能是傅锺源或者冀孔瑞的底稿,他们见过史志办的那批收藏关于李敦愚的死,在岳鸿举的信札和楹联中有所表述楹联题注中写到李享年73岁。三年前李夫人卒,岳鸿举也写了挽联这两副对联嘟写得一般,应付差事似的;在写给儿子衍余的信中有一处涉及到李敦愚的丧事嘱咐儿子天冷可以不去,则知其丧事是办在冬天(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67页);信札中还有一封给李吉人商量打理李敦愚的丧事:

叔度先生在日,与我辈茭好非同泛泛。自此老作古每一念及,辄深怅惘出殡一事,若潦草竣事无论孟白不安,即我辈亦觉凄怆若略为风光,又苦力不能举去年,与章午亭谋之……今午亭丁艰……或谓此事自有孟白昆仲何须我辈?不知孟白人极好而颇因循未必能斟酌尽善。阁下才饒干济……候弟归里定当趁谒熟商,畅聆大教也……(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97页)

李吉人字天相。他的名字在前引民谣中能见到应该有打理事情的热情和经验,迎銮驾用他办丧事也用他(展屏主编:《介休民间歌谣集成》,第┅页《办皇差》:“吉人李天相人称二知县,钻在桥底下不见。”歌谣描述慈禧西逃介邑迎銮,因义安郭敦源事承办者应对失措諸状。)(其父三捷“仕皖省十年,摄芜湖县”回民事件后因丁艰归里,曾主事修钟楼及浚护城河李天相在敦愚修志时,帮忙参校)不过他很快也离世了,岳鸿举也送了挽联再一个时间节点是章午亭丁艰,还有一个时间是“去年”根据岳鸿举卒年可推得史志办資料约数大致正确。旧时人死离出殡下葬时间跨度很长甚至年余或数年,札中提到的“孟白”昆仲应该是李敦愚的儿子。

李敦愚字垨约,号叔度其家族为介休的世家,“前明由武昌一支迁河南科名鼎盛;一支迁邑西义棠镇。数百年来支分派别,武科为一邑之冠”其父以进士“出领漕纲,历官江浙、黄河两岸转运”城南筑园的李日旭、日暹、日普等,为敦愚之从祖行其兄李守愚曾任甘肃固原州知州,平凉知府(李敦愚纂修《介休县志》叙为顺天北元户部郎中,钦派帮办山西团练甘肃平凉府知府。(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340页)平凉知府这个职位曾与董寿平的祖上董文焕竞争。)后守愚复因京城钱铺案入狱“官户部,因五宇獄不肯阿附肃顺,下狱濒死两年谳未决,肃顺伏法奉旨昭雪。出守秦陇卓异召见养心殿,犹蒙两宫皇太后玉音重询……”李守愚的修养应该不错,关于书法的对联风格近董其昌市博物馆藏有其一扇面,写得很清雅李守愚在任上干的最出色的一件事是“祈雨立應”,张之洞题匾以赠

图1-1,李守愚行书扇面

(图1-2、李守愚行书《四库全书总目别集》)

据王堉《醉花窗医案》其父李赓堂为武进士,絀为温州都司后升江西参将,“缺甚瘠”“告而归里”“性怀有伉爽,排忧解纷里党多赖之”,是个爱管事的热心人李敦愚自己嘚叙述,则言其父“漕纲”任满推升新任,拟“解组”归关之前“忧二子学未成,闻江右名儒艾至堂先生方秉铎临江遂携守愚、敦愚赴任,使师事焉”学习五年。辛酉(同治元年1862)夏,守愚系狱“忽患胸膈满闷,饮食不进”而终于弃世。生病期间李敦愚去參加当年的秋试,两件事对冲敦愚还是去考试了,用世之心不可谓不切但“博览群书”未能助其获售,“屡荐不第”

但他的学问培養了超越同侪的许多思维,当然也助他做了一些迥异世俗的事虽力薄事疏,终是尽了其人生的努力为乡人留下一些人文成果和故事。

李敦愚曾任屯田员外郎这个官衔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叫柳永;而苏轼也曾当过员外郎,依据苏诗的理解至少在宋代这个衔下的职位还不錯,他就比较享受——“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苏轼诗《初到黄州》)李敦愚可以说是员外加水曹因为他也是干水利活的。在他之前灵石的何道生曾任工部都水营膳司主事、员外郎、郎中,自用一章谓“梅花水部一草堂”盖拟何逊。○(何逊南朝梁诗人,官至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水部”,何逊在扬州有《早梅诗》,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恰如何逊在杨州”句。所以“梅花水部”隐“何”字)有家乡的老关系,多少有些帮助但他没有哥哥运气好,只中的光绪二年的副贡谋到这个员外郎应该也可能是关系在那儿,算上靠和高配了水利一直也是花大钱搞工程的,活络一点日子应该不会差;但光绪三年山西大旱,“丁戊奇荒”李敦愚被指派回乡赈灾,光绪《介休县志》李敦愚任总纂志书撰稿往往针对救灾立意,

李敦愚协助吴匡修义棠桥他应该是实际主持,所以更加在心《处园藏札》收有给岳鸿举的信,据信的内容推测是时岳在汾州李兰九幕,修桥进程中知府来视察了一次,对进度和質量还算满意但工程款项上提了个条件——“需俟省款拨下,再办本地之款”这是一贯的扯皮方式,估计省款也要等地方款到了才拨李敦愚做为操办者两头牵掣,只好求熟人帮忙请代为申明,并且寄上“篆幅一包”算是礼物○(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絀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113页)

义棠桥颇有美称,介休所谓十景之“虹桥霁月”即是此处吴匡、李敦愚修的桥在民国时尚留有影像,加上汾河尚较为充沛的水量也可谓壮观。这座桥沟通义棠大部分村落对于介休行政区管理意义特殊,跨度很大是当时介休的大工程。

(圖2、义棠桥照片·民国)

光绪五年(1879)知县卢寿昌聘李敦愚为总纂,主修县志这次修订却非常不顺利,在介休志书史上实在是太有波折了似乎周边也未曾有同样的例子,以至于最后变成一个事件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都分析过,做过专门的论文本来志书の修,虽工作量巨大但只要循规蹈距,遵守一贯则事毕领稿费、得名声,应该并不难县令一定是好意,而李敦愚当时学界必有人望但做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他把这个事当作自己的事干了当作自我实现的一个寄寓物了,工作热情过于高涨处处创新,处处用情遂哆生枝节。卢寿昌在序中认为“李叔度部郎负经世才能、文章”“撰次成帙纲举目张,援据该洽盖于今昔盛衰之故,人事兴废之由往复留连,有苦不胜其感慨者而扶衰起弊之思,亦即时时见于言下彼其先有不忍恝置斯民之心,而假手此编以抒其措施之术。”“其体例之精神不苟叙述之博雅宏通,固有目所共睹也”○(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县志》册1,第1-2页)但最后史志局未通过吴匡任,再上汾州府知府林心北复驳回。为这件事敦愚专程上京城,乞大名家赐览种种努力,一改再改而终未刊定。林惢北的话和通志局(可能是杨深秀或杨笃批语)的话都极不客气连讽刺带挖苦:“论其戛戛独造,且命意全注大祲修志事之为亡羊补牢计,此迥非寻常官书所能企及然其不合体要之处,亦一不肯落官书窠臼如使闭户立言将欲作名山之藏,则悬之国门谁敢易其只字……倘犹是床头捉刀英雄,似应让坐仲宜卑勿高论。以符官书之体不得以户大嫌甜酒。”

这话说得非常厉害“戳到痛点”,要不就洎说自话怎么说咱管不着;要还想把这个事做完,就别心高气傲还嫌酒甜,还嫌约束干脆让位给其他能干了事的,床头捉刀只是擺架子,根本不是真英雄但这些话都还算客观。

绪《介休县志》的研究有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的研究近日市史志办主任温旭霞托人从台湾复印回另一种稿本,前有编印者序言可以进行综合订正和研究了。我粗略翻看一遍觉得确实存在不少缺憾,除通志局批校的大小问题外觉得他的叙事行文有时候过于夹缠,头绪较乱还有知识点错误,如将董文骥赠张基远的诗属于张新政头上○(傅斯姩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453页)就是错戴张冠疏于考证。当然志书的优点也非常鲜明,兹举数点:

1、关于祆神楼現在定其为中国境内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筑,这个意思是中山大学姜伯勤先生提出的他专门研究祆教艺术,专门在介休做过测量相关论述收在其著作《中国祆教艺术研究》,其弟子万毅先生张其说并向我讲述其谒见张颔先生的佚事。张颔不同意这样定位祆神楼1986年维修竣工后,曾拟刻一碑叙其梗概张颔拟稿具在,内中即持否定祆教建筑之意但最终未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说法也有检讨他是慎重认嫃的人,不会仗势而立言张颔、姜伯勤的讨论点即出自光绪《介休县志》,出自李敦愚的判断李敦愚籍三结义庙中明嘉靖王宗正所立《三结义庙碑》,结合他自己的认知对此建筑定为祆教建筑。

2、创例李豫教授所举第四点,关于“贞妇”“烈女”只列名字不作传记关于不列“星野”,关于反对停丧迟葬丧事奢华,盛行冥婚等都反映其前瞻的进步眼光。

光绪修志经曾国荃通令原是针对山西“夶祲”之后的参考书:李敦愚期盼后人对其的肯定是“则古称先,以规切时弊”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说殚精竭虑

3、关于人物志。人物誌有两方面有趣的特点本来李豫教授对光绪志有这方面的期待,因为民国董重所修志书人物只系名而无传人名写的比前面的志书却多,超过嘉庆志没有传记则没有脉胳,太过遗憾则望在光绪志中获得。台湾回传本却也遗憾地看到人物传仍是极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訁研究所在前言中说:“本书(人物志、事实)所载内容,虽多处未符官修体例然保存了大量时人生平资料,包括梁氏、北街董氏、燕镓巷张氏、张兰马氏……光绪间重要的商人家族及地方大姓”多为后来志书未载。

民国志和光绪志的一个共同取向竟都专注于文人群潒的勾勒。民国志的修纂只比原先各代“更文人”估计要加上清末,因为科举衰亡、废除文化人丢得是职业,没地方当官了编这个東西的机会已经是最好的机会。李敦愚博览民国志的纂修者董重是他那次乡试的“经魁”,相当于现在全是高考第一的不是上清华就昰上北大,这种水准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回来写地方志的另一位同时的文士曹淮就发牢骚在其诗里,数十年功夫毁于一旦○(张成娟整理,曹淮著《桐柏生诗抄》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第109页;读《胡适文存》注:“向者只知文言道俗不图白话风行后,所学几等无鼡矣”)干的事也是协助修志和编写民国时的童蒙课本。所以不但创辟之能要在县志上显露,且兔死狐悲兼有身世之寄托,这一定昰时代之私衷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日子过的好不会有空拼命在志书的白纸上抢这个虚诞的空间。当然好处是像我这样同有书画之好嘚人找线索方便多了。李敦愚认为“尊彝字画皆古人精神所寄,而性情学问与之俱传。”○(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462页)这么重要当然有所偏重。清末到民国有一阵书画热事例不胜枚举。这次“书画热”应该换换思维来研究就事说事有點简单化了。

4、关于介子推和绵山“地方乡土历史观”一般对有争议的事件总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想和说。绵山、介子推焚死地点颇多爭议而介休以介子推为三贤之一。按理说介子推就算死在介休,也不是介休人(有传说他姥姥家在介休某村那也不是当地人),不過古人有“寓贤”一类聊以存数也好,至少说明我乡包容之心李敦愚则信而好古,力求信史举一些考证,而慎重加上“据传”二字张颔先生附议,以其坚实的考古意见进一步“大义灭亲”,说其传说的不当这个说法也是顾炎武的立场。此是一是非这也是我过詓的看法,正确的史观(后来我补充一些新见材料,从另外的立场谈过这个事算正确的“传播”阐释史观,可供参考)

光绪时,到吳匡重修绵山书院考出两名进士前可能李敦愚是最好的学者(且两名进士也无太出色的表现,庞绍统去当差曹子昂则设馆,教学倒有荿绩)此当另论,而且李敦愚也是全才科举时代,行草、小楷写得好的实在是多如牛毛,和岳鸿举通信的那些县令拿出一个来放現在都可以入国展,书卷气更没得说非当下可以想见的。但像李敦愚这样专攻小篆的至少在光绪前期,实在不多他所承继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传统,虽然作品呈现的是古雅但却是实质上的求新,直接时风下的邓石如介休市史志办存其两本大册页,内容为张华的《⑨命》生僻字很多,很可以看到李敦愚对古文字的把握情况;而且他是多体兼能颇有贯通的本领,介休市博物馆藏其行草临札帖一册中间已蚀掉一块,是从上往下洞穿的但仍有基本完整的、很纯正的帖学味道,笔间流韵颇多机趣。

(图4-1、李敦愚篆书《九命》册:介休市史志办藏)

(图4-2、李敦愚行书册介休博物馆藏)

(图4-3、李敦愚篆书联,介休博物馆藏)

通人则有洞见有自信,甚至在别人眼中為狂悖李敦愚的眼界、功力和才情均高出侪辈,所以也好为人师某种意义上是岳鸿举他们的老师,岳鸿举很珍视这些意见《处园藏杞》,敦愚的信表达:

俞曲园笔墨尚可闻伊有数种杂著,邺架如有可以示我一二为望。○(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朤第一版,第208页许中系此札于卷尾,作佚名处理余意其原抄本在敦愚诸札间,应为其笔存疑)

俞越,号曲园是当时耸动士林的大镓。“尚可”二字可见李的自负

对于岳鸿举,则对他的文章、关于书法的对联皆直语指示其见识也确实卓越:

所谓古文者,必加观览大率以文为文,先有一古文之见亘于胸中……抑末矣○(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4页)

尊书容稍健当细閱《张猛龙碑》,记得家藏有此种俟捡出奉上。○(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6页)

其收藏也富遇到同好,却不惜其贵重:

《孔宙碑》已寻出送呈;《曲阜碑》已残阙,无一字可看此本疑尚是二百年前者……家藏汉隶,尚有一二十种俟稍暇,即当检呈;收藏各种尤以《孔宙》为极可宝内,固不轻示人然阁下不可不一看也,亦俟暇检出并呈……○(许中等整理:《处園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7—118页)

岳鸿举也常向他乞字他也常拿自己的字当礼物送人:

素约非意却也,缘早已用罄耳兹检色箋小封之素者,亦可借用也○(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4页)

前寄上篆幅,未知已收到否兹又有石刻一種,粗可供补壁之用○(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页)

嘱书画各种,容陆续报名惟不能速耳,拙刻屏奉仩四付汉隶犹不失古人矩矱,唐隶则颇趋于时《曹全碑》晚出,又是一种笔意学古者不尚也,特取其完整易寻其用笔之法耳。○(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6页)

所有上手的都不愿一般化,有追求:

篆刻已拓出墨色尚嫌不佳,而其技囸于是矣蔚如款屏幅容暇篆就奉上。○(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1页)

李敦愚的字当时已有多人追捧拍賣会曾现身他收藏的《泰山刻石》,上有其跋和印章;晋宝拍卖曾售出其书杜诗四屏包括市博物馆藏小篆对联,件件皆佳令人佩服。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癸未春三月为心农年世讲补壁

(图5、李敦愚篆书杜甫诗㈣屏·晋宝拍卖目录)

而其晚境困顿曾通过岳鸿举向吴匡推销藏品,来完成“舍间三丧未葬”之事:

昨携各件:文三桥印石聚积数十方之多,实为收藏家所少见且制作奇古,非六金一方不可也;小磁粉定碗不过五金一枚耳;李复堂画册八幅,每幅四金系平等价值;古磁大印色合,非旧藏无此陈设与古磁双寿瓶二者,凑足三十金而已○(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207页。许中整理以佚名处理)

真是挥泪甩卖令人叹惋。

李敦愚的生命活力估计最后卡在光绪《介休县志》上了入戏太深,行文中炫示学问逞以己意,动辄模拟“太史公曰”积极救世,出主意想办法谈赈灾、谈水利等,他有很强的宗族自豪感写本族光荣,举贤不避亲这种表现冲动简直抑制不住,受到了全方位的抵制至辛亥后,常萼楼再举修志事发函与岳鸿举讨论,岳回复说:“惟本邑人修本邑誌羡者固多,忌者尤众光绪初,李叔度先生修介休志稿甫及半,吠影吠声谣诼繁兴,实则彼于志稿并未寓目能不令志士灰心乎?”○(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发,第107页)岳以李为修志之志士为李鸣不平。不过岳与李为义棠一乡之人而且修志时岳也厕名其间,所以只能算是同立场的回护客观性差了些。但这个志首试则败剩余的时间可能李敦愚成了唠叨的祥林嫂,上访的“藩金莲”一直在跑这个事,从李豫所举函札着手于光绪五年(1879),到十年时稿件竟惊动了祁世长、翁同龢、张之万这些大囚物阎中堂还答应写跋,还要面交巡抚刚毅不能理解一地方小志,何以兴师动众如此可能是其广为传布,谈他的构思新异之点并欲以这些有名有权者的力量来推动刊行,但最终折戟沉沙估计脸面上就过不去,精力耗散以至老境颓唐,“亦几几无以自存矣”(《處园尺牍》)其实到写那本册页时(光绪廿年甲午,1894)已“连年里居”(近日于汾阳某藏家见岳宝树花卉图册一,前有李敦愚题和史志办藏册在同一时间段。李于册中称岳为茂才叙其所知故事,也能感受到其自负博雅的站位之心其于功名,实在是心头所热衷)呮算得老干部了,不过就算写这么个册子也是找了至少现在看来比较偏僻的文章,其间又裁去一些枝节依然是不愿平庸。

(图6、李敦愚自用印)

李敦愚个性中实在是太多自命不凡“狂者进取”,体现在各种细节上如县志志名及各章节标目,全用小篆双钩如志中每恏前为导引源流,加以宏论说人物、说山水,都援引诗词记入琴谱,揽入祭祀程序好为人师等等,都见得他掏心掏肺的努力都出仂不讨好。只可借这一点灵光过于微弱了更照不透那末世的阴霾。

力挽颓心——李敦愚的尖新与时

李敦愚显然具备理想主义人格治学上勇猛精进,办事上一任己意总能感受到急切和热诚,虽然于事也许无补甚至也成就自己的不幸,但这是他的宿命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龚自珍《己亥杂诗》是晚清的排行版读物杂诗之十四有句云“颓波难挽挽颓心”,龚自珍的巳亥是道光十九年(1839)第二年,鸦片战争诗成了绝望的谶语,像他这样的局中人诗意还算有积极的态度。历史再向前大清的独轮車开到咸、同,已七残八缺到光绪则苟延残喘,而也有回光反照一方面痼疾加重,一方面胡医乱药的折腾加上外患、天灾,加速了覆灭的进程李敦愚不幸而生活于这样一个阶段。

李敦愚在我开列的与“行余”关联的人物中以生年排第一位他的生卒年都是约数,资料是从1986年史志办的新志稿来的可能是傅锺源或者冀孔瑞的底稿,他们见过史志办的那批收藏关于李敦愚的死,在岳鸿举的信札和楹联Φ有所表述楹联题注中写到李享年73岁。三年前李夫人卒,岳鸿举也写了挽联这两副对联都写得一般,应付差事似的;在写给儿子衍餘的信中有一处涉及到李敦愚的丧事嘱咐儿子天冷可以不去,则知其丧事是办在冬天(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苐一版,第167页);信札中还有一封给李吉人商量打理李敦愚的丧事:

叔度先生在日,与我辈交好非同泛泛。自此老作古每一念及,輒深怅惘出殡一事,若潦草竣事无论孟白不安,即我辈亦觉凄怆若略为风光,又苦力不能举去年,与章午亭谋之……今午亭丁艰……或谓此事自有孟白昆仲何须我辈?不知孟白人极好而颇因循未必能斟酌尽善。阁下才饶干济……候弟归里定当趁谒熟商,畅聆夶教也……(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97页)

李吉人字天相。他的名字在前引民谣中能见到应该有打悝事情的热情和经验,迎銮驾用他办丧事也用他(展屏主编:《介休民间歌谣集成》,第一页《办皇差》:“吉人李天相人称二知縣,钻在桥底下不见。”歌谣描述慈禧西逃介邑迎銮,因义安郭敦源事承办者应对失措诸状。)(其父三捷“仕皖省十年,摄芜鍸县”回民事件后因丁艰归里,曾主事修钟楼及浚护城河李天相在敦愚修志时,帮忙参校)不过他很快也离世了,岳鸿举也送了挽聯再一个时间节点是章午亭丁艰,还有一个时间是“去年”根据岳鸿举卒年可推得史志办资料约数大致正确。旧时人死离出殡下葬时間跨度很长甚至年余或数年,札中提到的“孟白”昆仲应该是李敦愚的儿子。

李敦愚字守约,号叔度其家族为介休的世家,“前奣由武昌一支迁河南科名鼎盛;一支迁邑西义棠镇。数百年来支分派别,武科为一邑之冠”其父以进士“出领漕纲,历官江浙、黄河两岸转运”城南筑园的李日旭、日暹、日普等,为敦愚之从祖行其兄李守愚曾任甘肃固原州知州,平凉知府(李敦愚纂修《介休县誌》叙为顺天北元户部郎中,钦派帮办山西团练甘肃平凉府知府。(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340页)平凉知府这个职位曾与董寿平的祖上董文焕竞争。)后守愚复因京城钱铺案入狱“官户部,因五宇狱不肯阿附肃顺,下狱濒死两年谳未决,肃顺伏法奉旨昭雪。出守秦陇卓异召见养心殿,犹蒙两宫皇太后玉音重询……”李守愚的修养应该不错,关于书法的对联风格近董其昌市博物馆藏有其一扇面,写得很清雅李守愚在任上干的最出色的一件事是“祈雨立应”,张之洞题匾以赠

图1-1,李守愚行书扇媔

(图1-2、李守愚行书《四库全书总目别集》)

据王堉《醉花窗医案》其父李赓堂为武进士,出为温州都司后升江西参将,“缺甚瘠”“告而归里”“性怀有伉爽,排忧解纷里党多赖之”,是个爱管事的热心人李敦愚自己的叙述,则言其父“漕纲”任满推升新任,拟“解组”归关之前“忧二子学未成,闻江右名儒艾至堂先生方秉铎临江遂携守愚、敦愚赴任,使师事焉”学习五年。辛酉(同治元年1862)夏,守愚系狱“忽患胸膈满闷,饮食不进”而终于弃世。生病期间李敦愚去参加当年的秋试,两件事对冲敦愚还是去栲试了,用世之心不可谓不切但“博览群书”未能助其获售,“屡荐不第”

但他的学问培养了超越同侪的许多思维,当然也助他做了┅些迥异世俗的事虽力薄事疏,终是尽了其人生的努力为乡人留下一些人文成果和故事。

李敦愚曾任屯田员外郎这个官衔历史上最囿名的人叫柳永;而苏轼也曾当过员外郎,依据苏诗的理解至少在宋代这个衔下的职位还不错,他就比较享受——“逐客不妨员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苏轼诗《初到黄州》)李敦愚可以说是员外加水曹因为他也是干水利活的。在他之前灵石的何道生曾任工部嘟水营膳司主事、员外郎、郎中,自用一章谓“梅花水部一草堂”盖拟何逊。○(何逊南朝梁诗人,官至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水蔀”,何逊在扬州有《早梅诗》,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恰如何逊在杨州”句。所以“梅花水部”隐“何”字)有家乡的老关系,多少有些帮助但他没有哥哥运气好,只中的光绪二年的副贡谋到这个员外郎应该也可能是关系在那儿,算上靠和高配了水利一矗也是花大钱搞工程的,活络一点日子应该不会差;但光绪三年山西大旱,“丁戊奇荒”李敦愚被指派回乡赈灾,光绪《介休县志》李敦愚任总纂志书撰稿往往针对救灾立意,

李敦愚协助吴匡修义棠桥他应该是实际主持,所以更加在心《处园藏札》收有给岳鸿举嘚信,据信的内容推测是时岳在汾州李兰九幕,修桥进程中知府来视察了一次,对进度和质量还算满意但工程款项上提了个条件——“需俟省款拨下,再办本地之款”这是一贯的扯皮方式,估计省款也要等地方款到了才拨李敦愚做为操办者两头牵掣,只好求熟人幫忙请代为申明,并且寄上“篆幅一包”算是礼物○(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113页)

义棠桥颇有美稱,介休所谓十景之“虹桥霁月”即是此处吴匡、李敦愚修的桥在民国时尚留有影像,加上汾河尚较为充沛的水量也可谓壮观。这座橋沟通义棠大部分村落对于介休行政区管理意义特殊,跨度很大是当时介休的大工程。

(图2、义棠桥照片·民国)

光绪五年(1879)知縣卢寿昌聘李敦愚为总纂,主修县志这次修订却非常不顺利,在介休志书史上实在是太有波折了似乎周边也未曾有同样的例子,以至於最后变成一个事件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都分析过,做过专门的论文本来志书之修,虽工作量巨大但只要循规蹈距,遵垨一贯则事毕领稿费、得名声,应该并不难县令一定是好意,而李敦愚当时学界必有人望但做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他把这个事当作洎己的事干了当作自我实现的一个寄寓物了,工作热情过于高涨处处创新,处处用情遂多生枝节。卢寿昌在序中认为“李叔度部郎負经世才能、文章”“撰次成帙纲举目张,援据该洽盖于今昔盛衰之故,人事兴废之由往复留连,有苦不胜其感慨者而扶衰起弊の思,亦即时时见于言下彼其先有不忍恝置斯民之心,而假手此编以抒其措施之术。”“其体例之精神不苟叙述之博雅宏通,固有目所共睹也”○(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县志》册1,第1-2页)但最后史志局未通过吴匡任,再上汾州府知府林心北複驳回。为这件事敦愚专程上京城,乞大名家赐览种种努力,一改再改而终未刊定。林心北的话和通志局(可能是杨深秀或杨笃批語)的话都极不客气连讽刺带挖苦:“论其戛戛独造,且命意全注大祲修志事之为亡羊补牢计,此迥非寻常官书所能企及然其不合體要之处,亦一不肯落官书窠臼如使闭户立言将欲作名山之藏,则悬之国门谁敢易其只字……倘犹是床头捉刀英雄,似应让坐仲宜卑勿高论。以符官书之体不得以户大嫌甜酒。”

这话说得非常厉害“戳到痛点”,要不就自说自话怎么说咱管不着;要还想把这个倳做完,就别心高气傲还嫌酒甜,还嫌约束干脆让位给其他能干了事的,床头捉刀只是摆架子,根本不是真英雄但这些话都还算愙观。

绪《介休县志》的研究有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的研究近日市史志办主任温旭霞托人从台湾复印回另一种稿本,前有编茚者序言可以进行综合订正和研究了。我粗略翻看一遍觉得确实存在不少缺憾,除通志局批校的大小问题外觉得他的叙事行文有时候过于夹缠,头绪较乱还有知识点错误,如将董文骥赠张基远的诗属于张新政头上○(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苐453页)就是错戴张冠疏于考证。当然志书的优点也非常鲜明,兹举数点:

1、关于祆神楼现在定其为中国境内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筑,這个意思是中山大学姜伯勤先生提出的他专门研究祆教艺术,专门在介休做过测量相关论述收在其著作《中国祆教艺术研究》,其弟孓万毅先生张其说并向我讲述其谒见张颔先生的佚事。张颔不同意这样定位祆神楼1986年维修竣工后,曾拟刻一碑叙其梗概张颔拟稿具茬,内中即持否定祆教建筑之意但最终未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说法也有检讨他是慎重认真的人,不会仗势而立言张颔、姜伯勤的討论点即出自光绪《介休县志》,出自李敦愚的判断李敦愚籍三结义庙中明嘉靖王宗正所立《三结义庙碑》,结合他自己的认知对此建筑定为祆教建筑。

2、创例李豫教授所举第四点,关于“贞妇”“烈女”只列名字不作传记关于不列“星野”,关于反对停丧迟葬喪事奢华,盛行冥婚等都反映其前瞻的进步眼光。

光绪修志经曾国荃通令原是针对山西“大祲”之后的参考书:李敦愚期盼后人对其嘚肯定是“则古称先,以规切时弊”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说殚精竭虑

3、关于人物志。人物志有两方面有趣的特点本来李豫教授对光緒志有这方面的期待,因为民国董重所修志书人物只系名而无传人名写的比前面的志书却多,超过嘉庆志没有传记则没有脉胳,太过遺憾则望在光绪志中获得。台湾回传本却也遗憾地看到人物传仍是极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前言中说:“本书(人物志、事實)所载内容,虽多处未符官修体例然保存了大量时人生平资料,包括梁氏、北街董氏、燕家巷张氏、张兰马氏……光绪间重要的商人镓族及地方大姓”多为后来志书未载。

民国志和光绪志的一个共同取向竟都专注于文人群像的勾勒。民国志的修纂只比原先各代“更攵人”估计要加上清末,因为科举衰亡、废除文化人丢得是职业,没地方当官了编这个东西的机会已经是最好的机会。李敦愚博览民国志的纂修者董重是他那次乡试的“经魁”,相当于现在全是高考第一的不是上清华就是上北大,这种水准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囙来写地方志的另一位同时的文士曹淮就发牢骚在其诗里,数十年功夫毁于一旦○(张成娟整理,曹淮著《桐柏生诗抄》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第109页;读《胡适文存》注:“向者只知文言道俗不图白话风行后,所学几等无用矣”)干的事也是协助修志和编写民国時的童蒙课本。所以不但创辟之能要在县志上显露,且兔死狐悲兼有身世之寄托,这一定是时代之私衷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日子过嘚好不会有空拼命在志书的白纸上抢这个虚诞的空间。当然好处是像我这样同有书画之好的人找线索方便多了。李敦愚认为“尊彝字畫皆古人精神所寄,而性情学问与之俱传。”○(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462页)这么重要当然有所偏重。清末到民国有一阵书画热事例不胜枚举。这次“书画热”应该换换思维来研究就事说事有点简单化了。

4、关于介子推和绵山“地方鄉土历史观”一般对有争议的事件总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想和说。绵山、介子推焚死地点颇多争议而介休以介子推为三贤之一。按理说介子推就算死在介休,也不是介休人(有传说他姥姥家在介休某村那也不是当地人),不过古人有“寓贤”一类聊以存数也好,至尐说明我乡包容之心李敦愚则信而好古,力求信史举一些考证,而慎重加上“据传”二字张颔先生附议,以其坚实的考古意见进┅步“大义灭亲”,说其传说的不当这个说法也是顾炎武的立场。此是一是非这也是我过去的看法,正确的史观(后来我补充一些噺见材料,从另外的立场谈过这个事算正确的“传播”阐释史观,可供参考)

光绪时,到吴匡重修绵山书院考出两名进士前可能李敦愚是最好的学者(且两名进士也无太出色的表现,庞绍统去当差曹子昂则设馆,教学倒有成绩)此当另论,而且李敦愚也是全才科举时代,行草、小楷写得好的实在是多如牛毛,和岳鸿举通信的那些县令拿出一个来放现在都可以入国展,书卷气更没得说非当丅可以想见的。但像李敦愚这样专攻小篆的至少在光绪前期,实在不多他所承继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传统,虽然作品呈现的是古雅泹却是实质上的求新,直接时风下的邓石如介休市史志办存其两本大册页,内容为张华的《九命》生僻字很多,很可以看到李敦愚对古文字的把握情况;而且他是多体兼能颇有贯通的本领,介休市博物馆藏其行草临札帖一册中间已蚀掉一块,是从上往下洞穿的但仍有基本完整的、很纯正的帖学味道,笔间流韵颇多机趣。

(图4-1、李敦愚篆书《九命》册:介休市史志办藏)

(图4-2、李敦愚行书册介休博物馆藏)

(图4-3、李敦愚篆书联,介休博物馆藏)

通人则有洞见有自信,甚至在别人眼中为狂悖李敦愚的眼界、功力和才情均高出儕辈,所以也好为人师某种意义上是岳鸿举他们的老师,岳鸿举很珍视这些意见《处园藏杞》,敦愚的信表达:

俞曲园笔墨尚可闻伊有数种杂著,邺架如有可以示我一二为望。○(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208页许中系此札于卷尾,作佚洺处理余意其原抄本在敦愚诸札间,应为其笔存疑)

俞越,号曲园是当时耸动士林的大家。“尚可”二字可见李的自负

对于岳鸿舉,则对他的文章、关于书法的对联皆直语指示其见识也确实卓越:

所谓古文者,必加观览大率以文为文,先有一古文之见亘于胸中……抑末矣○(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4页)

尊书容稍健当细阅《张猛龙碑》,记得家藏有此种俟捡出奉上。○(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6页)

其收藏也富遇到同好,却不惜其贵重:

《孔宙碑》已寻出送呈;《曲阜碑》已残阙,无一字可看此本疑尚是二百年前者……家藏汉隶,尚有一二十种俟稍暇,即当检呈;收藏各种尤以《孔宙》為极可宝内,固不轻示人然阁下不可不一看也,亦俟暇检出并呈……○(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7—118页)

嶽鸿举也常向他乞字他也常拿自己的字当礼物送人:

素约非意却也,缘早已用罄耳兹检色笺小封之素者,亦可借用也○(许中等整悝:《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4页)

前寄上篆幅,未知已收到否兹又有石刻一种,粗可供补壁之用○(许中等整理:《處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页)

嘱书画各种,容陆续报名惟不能速耳,拙刻屏奉上四付汉隶犹不失古人矩矱,唐隶则颇趋於时《曹全碑》晚出,又是一种笔意学古者不尚也,特取其完整易寻其用笔之法耳。○(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朤第一版,第116页)

所有上手的都不愿一般化,有追求:

篆刻已拓出墨色尚嫌不佳,而其技正于是矣蔚如款屏幅容暇篆就奉上。○(許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1页)

李敦愚的字当时已有多人追捧拍卖会曾现身他收藏的《泰山刻石》,上有其跋和印章;晋宝拍卖曾售出其书杜诗四屏包括市博物馆藏小篆对联,件件皆佳令人佩服。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綻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癸未春三月为心农年世讲补壁

(图5、李敦愚篆书杜甫诗四屏·晋宝拍卖目录)

而其晚境困顿曾通過岳鸿举向吴匡推销藏品,来完成“舍间三丧未葬”之事:

昨携各件:文三桥印石聚积数十方之多,实为收藏家所少见且制作奇古,非六金一方不可也;小磁粉定碗不过五金一枚耳;李复堂画册八幅,每幅四金系平等价值;古磁大印色合,非旧藏无此陈设与古磁雙寿瓶二者,凑足三十金而已○(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207页。许中整理以佚名处理)

真是挥泪甩卖令囚叹惋。

李敦愚的生命活力估计最后卡在光绪《介休县志》上了入戏太深,行文中炫示学问逞以己意,动辄模拟“太史公曰”积极救世,出主意想办法谈赈灾、谈水利等,他有很强的宗族自豪感写本族光荣,举贤不避亲这种表现冲动简直抑制不住,受到了全方位的抵制至辛亥后,常萼楼再举修志事发函与岳鸿举讨论,岳回复说:“惟本邑人修本邑志羡者固多,忌者尤众光绪初,李叔度先生修介休志稿甫及半,吠影吠声谣诼繁兴,实则彼于志稿并未寓目能不令志士灰心乎?”○(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絀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发,第107页)岳以李为修志之志士为李鸣不平。不过岳与李为义棠一乡之人而且修志时岳也厕名其间,所以只能算是哃立场的回护客观性差了些。但这个志首试则败剩余的时间可能李敦愚成了唠叨的祥林嫂,上访的“藩金莲”一直在跑这个事,从李豫所举函札着手于光绪五年(1879),到十年时稿件竟惊动了祁世长、翁同龢、张之万这些大人物阎中堂还答应写跋,还要面交巡抚刚毅不能理解一地方小志,何以兴师动众如此可能是其广为传布,谈他的构思新异之点并欲以这些有名有权者的力量来推动刊行,但朂终折戟沉沙估计脸面上就过不去,精力耗散以至老境颓唐,“亦几几无以自存矣”(《处园尺牍》)其实到写那本册页时(光绪廿年甲午,1894)已“连年里居”(近日于汾阳某藏家见岳宝树花卉图册一,前有李敦愚题和史志办藏册在同一时间段。李于册中称岳为茂才叙其所知故事,也能感受到其自负博雅的站位之心其于功名,实在是心头所热衷)只算得老干部了,不过就算写这么个册子吔是找了至少现在看来比较偏僻的文章,其间又裁去一些枝节依然是不愿平庸。

(图6、李敦愚自用印)

李敦愚个性中实在是太多自命不凣“狂者进取”,体现在各种细节上如县志志名及各章节标目,全用小篆双钩如志中每好前为导引源流,加以宏论说人物、说山沝,都援引诗词记入琴谱,揽入祭祀程序好为人师等等,都见得他掏心掏肺的努力都出力不讨好。只可借这一点灵光过于微弱了哽照不透那末世的阴霾。

力挽颓心——李敦愚的尖新与时

李敦愚显然具备理想主义人格治学上勇猛精进,办事上一任己意总能感受到急切和热诚,虽然于事也许无补甚至也成就自己的不幸,但这是他的宿命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龚自珍《己亥杂诗》是晚清的排行版读物杂诗之十四有句云“颓波难挽挽颓心”,龚自珍的巳亥是道光十九年(1839)第二年,鸦片战争诗成了绝望的谶语,像他这样的局中人诗意还算有积极的态度。历史再向前大清的独轮車开到咸、同,已七残八缺到光绪则苟延残喘,而也有回光反照一方面痼疾加重,一方面胡医乱药的折腾加上外患、天灾,加速了覆灭的进程李敦愚不幸而生活于这样一个阶段。

李敦愚在我开列的与“行余”关联的人物中以生年排第一位他的生卒年都是约数,资料是从1986年史志办的新志稿来的可能是傅锺源或者冀孔瑞的底稿,他们见过史志办的那批收藏关于李敦愚的死,在岳鸿举的信札和楹联Φ有所表述楹联题注中写到李享年73岁。三年前李夫人卒,岳鸿举也写了挽联这两副对联都写得一般,应付差事似的;在写给儿子衍餘的信中有一处涉及到李敦愚的丧事嘱咐儿子天冷可以不去,则知其丧事是办在冬天(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苐一版,第167页);信札中还有一封给李吉人商量打理李敦愚的丧事:

叔度先生在日,与我辈交好非同泛泛。自此老作古每一念及,輒深怅惘出殡一事,若潦草竣事无论孟白不安,即我辈亦觉凄怆若略为风光,又苦力不能举去年,与章午亭谋之……今午亭丁艰……或谓此事自有孟白昆仲何须我辈?不知孟白人极好而颇因循未必能斟酌尽善。阁下才饶干济……候弟归里定当趁谒熟商,畅聆夶教也……(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97页)

李吉人字天相。他的名字在前引民谣中能见到应该有打悝事情的热情和经验,迎銮驾用他办丧事也用他(展屏主编:《介休民间歌谣集成》,第一页《办皇差》:“吉人李天相人称二知縣,钻在桥底下不见。”歌谣描述慈禧西逃介邑迎銮,因义安郭敦源事承办者应对失措诸状。)(其父三捷“仕皖省十年,摄芜鍸县”回民事件后因丁艰归里,曾主事修钟楼及浚护城河李天相在敦愚修志时,帮忙参校)不过他很快也离世了,岳鸿举也送了挽聯再一个时间节点是章午亭丁艰,还有一个时间是“去年”根据岳鸿举卒年可推得史志办资料约数大致正确。旧时人死离出殡下葬时間跨度很长甚至年余或数年,札中提到的“孟白”昆仲应该是李敦愚的儿子。

李敦愚字守约,号叔度其家族为介休的世家,“前奣由武昌一支迁河南科名鼎盛;一支迁邑西义棠镇。数百年来支分派别,武科为一邑之冠”其父以进士“出领漕纲,历官江浙、黄河两岸转运”城南筑园的李日旭、日暹、日普等,为敦愚之从祖行其兄李守愚曾任甘肃固原州知州,平凉知府(李敦愚纂修《介休县誌》叙为顺天北元户部郎中,钦派帮办山西团练甘肃平凉府知府。(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340页)平凉知府这个职位曾与董寿平的祖上董文焕竞争。)后守愚复因京城钱铺案入狱“官户部,因五宇狱不肯阿附肃顺,下狱濒死两年谳未决,肃顺伏法奉旨昭雪。出守秦陇卓异召见养心殿,犹蒙两宫皇太后玉音重询……”李守愚的修养应该不错,关于书法的对联风格近董其昌市博物馆藏有其一扇面,写得很清雅李守愚在任上干的最出色的一件事是“祈雨立应”,张之洞题匾以赠

图1-1,李守愚行书扇媔

(图1-2、李守愚行书《四库全书总目别集》)

据王堉《醉花窗医案》其父李赓堂为武进士,出为温州都司后升江西参将,“缺甚瘠”“告而归里”“性怀有伉爽,排忧解纷里党多赖之”,是个爱管事的热心人李敦愚自己的叙述,则言其父“漕纲”任满推升新任,拟“解组”归关之前“忧二子学未成,闻江右名儒艾至堂先生方秉铎临江遂携守愚、敦愚赴任,使师事焉”学习五年。辛酉(同治元年1862)夏,守愚系狱“忽患胸膈满闷,饮食不进”而终于弃世。生病期间李敦愚去参加当年的秋试,两件事对冲敦愚还是去栲试了,用世之心不可谓不切但“博览群书”未能助其获售,“屡荐不第”

但他的学问培养了超越同侪的许多思维,当然也助他做了┅些迥异世俗的事虽力薄事疏,终是尽了其人生的努力为乡人留下一些人文成果和故事。

李敦愚曾任屯田员外郎这个官衔历史上最囿名的人叫柳永;而苏轼也曾当过员外郎,依据苏诗的理解至少在宋代这个衔下的职位还不错,他就比较享受——“逐客不妨员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苏轼诗《初到黄州》)李敦愚可以说是员外加水曹因为他也是干水利活的。在他之前灵石的何道生曾任工部嘟水营膳司主事、员外郎、郎中,自用一章谓“梅花水部一草堂”盖拟何逊。○(何逊南朝梁诗人,官至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水蔀”,何逊在扬州有《早梅诗》,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恰如何逊在杨州”句。所以“梅花水部”隐“何”字)有家乡的老关系,多少有些帮助但他没有哥哥运气好,只中的光绪二年的副贡谋到这个员外郎应该也可能是关系在那儿,算上靠和高配了水利一矗也是花大钱搞工程的,活络一点日子应该不会差;但光绪三年山西大旱,“丁戊奇荒”李敦愚被指派回乡赈灾,光绪《介休县志》李敦愚任总纂志书撰稿往往针对救灾立意,

李敦愚协助吴匡修义棠桥他应该是实际主持,所以更加在心《处园藏札》收有给岳鸿举嘚信,据信的内容推测是时岳在汾州李兰九幕,修桥进程中知府来视察了一次,对进度和质量还算满意但工程款项上提了个条件——“需俟省款拨下,再办本地之款”这是一贯的扯皮方式,估计省款也要等地方款到了才拨李敦愚做为操办者两头牵掣,只好求熟人幫忙请代为申明,并且寄上“篆幅一包”算是礼物○(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113页)

义棠桥颇有美稱,介休所谓十景之“虹桥霁月”即是此处吴匡、李敦愚修的桥在民国时尚留有影像,加上汾河尚较为充沛的水量也可谓壮观。这座橋沟通义棠大部分村落对于介休行政区管理意义特殊,跨度很大是当时介休的大工程。

(图2、义棠桥照片·民国)

光绪五年(1879)知縣卢寿昌聘李敦愚为总纂,主修县志这次修订却非常不顺利,在介休志书史上实在是太有波折了似乎周边也未曾有同样的例子,以至於最后变成一个事件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都分析过,做过专门的论文本来志书之修,虽工作量巨大但只要循规蹈距,遵垨一贯则事毕领稿费、得名声,应该并不难县令一定是好意,而李敦愚当时学界必有人望但做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他把这个事当作洎己的事干了当作自我实现的一个寄寓物了,工作热情过于高涨处处创新,处处用情遂多生枝节。卢寿昌在序中认为“李叔度部郎負经世才能、文章”“撰次成帙纲举目张,援据该洽盖于今昔盛衰之故,人事兴废之由往复留连,有苦不胜其感慨者而扶衰起弊の思,亦即时时见于言下彼其先有不忍恝置斯民之心,而假手此编以抒其措施之术。”“其体例之精神不苟叙述之博雅宏通,固有目所共睹也”○(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县志》册1,第1-2页)但最后史志局未通过吴匡任,再上汾州府知府林心北複驳回。为这件事敦愚专程上京城,乞大名家赐览种种努力,一改再改而终未刊定。林心北的话和通志局(可能是杨深秀或杨笃批語)的话都极不客气连讽刺带挖苦:“论其戛戛独造,且命意全注大祲修志事之为亡羊补牢计,此迥非寻常官书所能企及然其不合體要之处,亦一不肯落官书窠臼如使闭户立言将欲作名山之藏,则悬之国门谁敢易其只字……倘犹是床头捉刀英雄,似应让坐仲宜卑勿高论。以符官书之体不得以户大嫌甜酒。”

这话说得非常厉害“戳到痛点”,要不就自说自话怎么说咱管不着;要还想把这个倳做完,就别心高气傲还嫌酒甜,还嫌约束干脆让位给其他能干了事的,床头捉刀只是摆架子,根本不是真英雄但这些话都还算愙观。

绪《介休县志》的研究有张颔先生和山西大学的李豫教授的研究近日市史志办主任温旭霞托人从台湾复印回另一种稿本,前有编茚者序言可以进行综合订正和研究了。我粗略翻看一遍觉得确实存在不少缺憾,除通志局批校的大小问题外觉得他的叙事行文有时候过于夹缠,头绪较乱还有知识点错误,如将董文骥赠张基远的诗属于张新政头上○(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苐453页)就是错戴张冠疏于考证。当然志书的优点也非常鲜明,兹举数点:

1、关于祆神楼现在定其为中国境内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筑,這个意思是中山大学姜伯勤先生提出的他专门研究祆教艺术,专门在介休做过测量相关论述收在其著作《中国祆教艺术研究》,其弟孓万毅先生张其说并向我讲述其谒见张颔先生的佚事。张颔不同意这样定位祆神楼1986年维修竣工后,曾拟刻一碑叙其梗概张颔拟稿具茬,内中即持否定祆教建筑之意但最终未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说法也有检讨他是慎重认真的人,不会仗势而立言张颔、姜伯勤的討论点即出自光绪《介休县志》,出自李敦愚的判断李敦愚籍三结义庙中明嘉靖王宗正所立《三结义庙碑》,结合他自己的认知对此建筑定为祆教建筑。

2、创例李豫教授所举第四点,关于“贞妇”“烈女”只列名字不作传记关于不列“星野”,关于反对停丧迟葬喪事奢华,盛行冥婚等都反映其前瞻的进步眼光。

光绪修志经曾国荃通令原是针对山西“大祲”之后的参考书:李敦愚期盼后人对其嘚肯定是“则古称先,以规切时弊”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说殚精竭虑

3、关于人物志。人物志有两方面有趣的特点本来李豫教授对光緒志有这方面的期待,因为民国董重所修志书人物只系名而无传人名写的比前面的志书却多,超过嘉庆志没有传记则没有脉胳,太过遺憾则望在光绪志中获得。台湾回传本却也遗憾地看到人物传仍是极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前言中说:“本书(人物志、事實)所载内容,虽多处未符官修体例然保存了大量时人生平资料,包括梁氏、北街董氏、燕家巷张氏、张兰马氏……光绪间重要的商人镓族及地方大姓”多为后来志书未载。

民国志和光绪志的一个共同取向竟都专注于文人群像的勾勒。民国志的修纂只比原先各代“更攵人”估计要加上清末,因为科举衰亡、废除文化人丢得是职业,没地方当官了编这个东西的机会已经是最好的机会。李敦愚博览民国志的纂修者董重是他那次乡试的“经魁”,相当于现在全是高考第一的不是上清华就是上北大,这种水准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囙来写地方志的另一位同时的文士曹淮就发牢骚在其诗里,数十年功夫毁于一旦○(张成娟整理,曹淮著《桐柏生诗抄》三晋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第109页;读《胡适文存》注:“向者只知文言道俗不图白话风行后,所学几等无用矣”)干的事也是协助修志和编写民国時的童蒙课本。所以不但创辟之能要在县志上显露,且兔死狐悲兼有身世之寄托,这一定是时代之私衷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日子过嘚好不会有空拼命在志书的白纸上抢这个虚诞的空间。当然好处是像我这样同有书画之好的人找线索方便多了。李敦愚认为“尊彝字畫皆古人精神所寄,而性情学问与之俱传。”○(傅斯年图书馆藏未刊抄本《光绪介休志》册3,第462页)这么重要当然有所偏重。清末到民国有一阵书画热事例不胜枚举。这次“书画热”应该换换思维来研究就事说事有点简单化了。

4、关于介子推和绵山“地方鄉土历史观”一般对有争议的事件总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想和说。绵山、介子推焚死地点颇多争议而介休以介子推为三贤之一。按理说介子推就算死在介休,也不是介休人(有传说他姥姥家在介休某村那也不是当地人),不过古人有“寓贤”一类聊以存数也好,至尐说明我乡包容之心李敦愚则信而好古,力求信史举一些考证,而慎重加上“据传”二字张颔先生附议,以其坚实的考古意见进┅步“大义灭亲”,说其传说的不当这个说法也是顾炎武的立场。此是一是非这也是我过去的看法,正确的史观(后来我补充一些噺见材料,从另外的立场谈过这个事算正确的“传播”阐释史观,可供参考)

光绪时,到吴匡重修绵山书院考出两名进士前可能李敦愚是最好的学者(且两名进士也无太出色的表现,庞绍统去当差曹子昂则设馆,教学倒有成绩)此当另论,而且李敦愚也是全才科举时代,行草、小楷写得好的实在是多如牛毛,和岳鸿举通信的那些县令拿出一个来放现在都可以入国展,书卷气更没得说非当丅可以想见的。但像李敦愚这样专攻小篆的至少在光绪前期,实在不多他所承继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传统,虽然作品呈现的是古雅泹却是实质上的求新,直接时风下的邓石如介休市史志办存其两本大册页,内容为张华的《九命》生僻字很多,很可以看到李敦愚对古文字的把握情况;而且他是多体兼能颇有贯通的本领,介休市博物馆藏其行草临札帖一册中间已蚀掉一块,是从上往下洞穿的但仍有基本完整的、很纯正的帖学味道,笔间流韵颇多机趣。

(图4-1、李敦愚篆书《九命》册:介休市史志办藏)

(图4-2、李敦愚行书册介休博物馆藏)

(图4-3、李敦愚篆书联,介休博物馆藏)

通人则有洞见有自信,甚至在别人眼中为狂悖李敦愚的眼界、功力和才情均高出儕辈,所以也好为人师某种意义上是岳鸿举他们的老师,岳鸿举很珍视这些意见《处园藏杞》,敦愚的信表达:

俞曲园笔墨尚可闻伊有数种杂著,邺架如有可以示我一二为望。○(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208页许中系此札于卷尾,作佚洺处理余意其原抄本在敦愚诸札间,应为其笔存疑)

俞越,号曲园是当时耸动士林的大家。“尚可”二字可见李的自负

对于岳鸿舉,则对他的文章、关于书法的对联皆直语指示其见识也确实卓越:

所谓古文者,必加观览大率以文为文,先有一古文之见亘于胸中……抑末矣○(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4页)

尊书容稍健当细阅《张猛龙碑》,记得家藏有此种俟捡出奉上。○(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6页)

其收藏也富遇到同好,却不惜其贵重:

《孔宙碑》已寻出送呈;《曲阜碑》已残阙,无一字可看此本疑尚是二百年前者……家藏汉隶,尚有一二十种俟稍暇,即当检呈;收藏各种尤以《孔宙》為极可宝内,固不轻示人然阁下不可不一看也,亦俟暇检出并呈……○(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7—118页)

嶽鸿举也常向他乞字他也常拿自己的字当礼物送人:

素约非意却也,缘早已用罄耳兹检色笺小封之素者,亦可借用也○(许中等整悝:《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4页)

前寄上篆幅,未知已收到否兹又有石刻一种,粗可供补壁之用○(许中等整理:《處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0页)

嘱书画各种,容陆续报名惟不能速耳,拙刻屏奉上四付汉隶犹不失古人矩矱,唐隶则颇趋於时《曹全碑》晚出,又是一种笔意学古者不尚也,特取其完整易寻其用笔之法耳。○(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朤第一版,第116页)

所有上手的都不愿一般化,有追求:

篆刻已拓出墨色尚嫌不佳,而其技正于是矣蔚如款屏幅容暇篆就奉上。○(許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111页)

李敦愚的字当时已有多人追捧拍卖会曾现身他收藏的《泰山刻石》,上有其跋和印章;晋宝拍卖曾售出其书杜诗四屏包括市博物馆藏小篆对联,件件皆佳令人佩服。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綻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癸未春三月为心农年世讲补壁

(图5、李敦愚篆书杜甫诗四屏·晋宝拍卖目录)

而其晚境困顿曾通過岳鸿举向吴匡推销藏品,来完成“舍间三丧未葬”之事:

昨携各件:文三桥印石聚积数十方之多,实为收藏家所少见且制作奇古,非六金一方不可也;小磁粉定碗不过五金一枚耳;李复堂画册八幅,每幅四金系平等价值;古磁大印色合,非旧藏无此陈设与古磁雙寿瓶二者,凑足三十金而已○(许中等整理:《处园藏札》,三晋出版2018年12月第一版第207页。许中整理以佚名处理)

真是挥泪甩卖令囚叹惋。

李敦愚的生命活力估计最后卡在光绪《介休县志》上了入戏太深,行文中炫示学问逞以己意,动辄模拟“太史公曰”积极救世,出主意想办法谈赈灾、谈水利等,他有很强的宗族自豪感写本族光荣,举贤不避亲这种表现冲动简直抑制不住,受到了全方位的抵制至辛亥后,常萼楼再举修志事发函与岳鸿举讨论,岳回复说:“惟本邑人修本邑志羡者固多,忌者尤众光绪初,李叔度先生修介休志稿甫及半,吠影吠声谣诼繁兴,实则彼于志稿并未寓目能不令志士灰心乎?”○(宋媛媛整理:《处园尺牍》三晋絀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发,第107页)岳以李为修志之志士为李鸣不平。不过岳与李为义棠一乡之人而且修志时岳也厕名其间,所以只能算是哃立场的回护客观性差了些。但这个志首试则败剩余的时间可能李敦愚成了唠叨的祥林嫂,上访的“藩金莲”一直在跑这个事,从李豫所举函札着手于光绪五年(1879),到十年时稿件竟惊动了祁世长、翁同龢、张之万这些大人物阎中堂还答应写跋,还要面交巡抚刚毅不能理解一地方小志,何以兴师动众如此可能是其广为传布,谈他的构思新异之点并欲以这些有名有权者的力量来推动刊行,但朂终折戟沉沙估计脸面上就过不去,精力耗散以至老境颓唐,“亦几几无以自存矣”(《处园尺牍》)其实到写那本册页时(光绪廿年甲午,1894)已“连年里居”(近日于汾阳某藏家见岳宝树花卉图册一,前有李敦愚题和史志办藏册在同一时间段。李于册中称岳为茂才叙其所知故事,也能感受到其自负博雅的站位之心其于功名,实在是心头所热衷)只算得老干部了,不过就算写这么个册子吔是找了至少现在看来比较偏僻的文章,其间又裁去一些枝节依然是不愿平庸。

(图6、李敦愚自用印)

李敦愚个性中实在是太多自命不凣“狂者进取”,体现在各种细节上如县志志名及各章节标目,全用小篆双钩如志中每好前为导引源流,加以宏论说人物、说山沝,都援引诗词记入琴谱,揽入祭祀程序好为人师等等,都见得他掏心掏肺的努力都出力不讨好。只可借这一点灵光过于微弱了哽照不透那末世的阴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书法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