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颗松柏,顽强自立于岩是哪个名牌创始人中,极为苍劲,坚韧,壮实,令人赞许。这莫过于生活中的强者了,可就是所谓强

  前言: 阳朔每一个古村古镇风景和故事都尘封一段故事,只有你去慢慢挖掘,你一定被这些远古离奇的历史所沉迷.
  在阳朔做旅游行业已经几年了,也是资深的驴友。我是从外地来阳朔的人 可是比本地人还熟悉阳朔。在阳朔几年的时间里,几乎踏遍了阳朔的每一寸土地,成了十足的“阳朔通,
  那下面我像大家介绍阳朔美丽的风景和传说故事吧!
  以下故事由阳朔阿强花了五个月编辑整理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1阳朔县城古迹景点.40集
  2古镇,古村.,30集
  3十里画廊景点25集
  .4漓江景点45集
  5阳朔美食40集
  6甜点饮品10集
  7阳朔土特产10集
  第1集
  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楼主发言:85次 发图:56张 | 更多
  阿强出品,必属精品,等更新!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中,,阳朔山水传说之-古迹,古镇,古村故事旅游篇200篇原创完整版    第2集  阳朔历史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阳朔属桂林郡管辖,无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阳朔为始安县地,属荆州零陵郡管辖。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今阳朔县地置尚安、熙平两县,属荆洲始安郡,为阳朔县建制之始。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年),撤销尚安县,其地并入熙平县,属始安郡辖地。熙平县治在今兴坪镇狮子嵅村。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南朝梁代(502-556年),撤销熙平县,其地并入始安县,阳朔为始安县地,属桂州所辖。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至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县治在今白沙镇旧县村北侧,与阳朔县同属桂州辖地。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五代十国,阳朔地为楚、南汉治地,属桂州所辖。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明朝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漓江道,次年六月改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桂林道废,阳朔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改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直隶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改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公元1968年4月改称桂林地区。公元日,经国务院批准阳朔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至今不变。  阳朔是一个汉族、壮族、瑶族聚居的地方,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阳朔的文化弥漫着千年古镇所特有的乡土文化,和西方人迅速涌入带来的浓郁西风,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混和在一起而散发出的扑朔迷离的味道。正是这种融合,让西方人对它的迷恋不已,而东方人也为它深深陶醉
  第3集  阳朔古县城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 现在,说起阳朔西街,几乎是天下人皆知,而作为阳朔西街“母体”的阳朔古城,却鲜为人知。  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  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碧莲峰至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厄上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  在封建社会时期,阳朔的城墙历代不断加高加固,但并没有保住县太爷的平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率壮族农民起义武装攻入县城,杀了知县张士毅,抓走巡检司崔合。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地堂会**武装从东面进攻县城,在古榕厄大败团兵,团长潘秉泗等吓得投河自杀,堂会武装接着攻入县城,知县文滋盛化装成老百姓逃走,才捡回一条命。  要说这城墙起了防守作用,只有一次。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阳朔高田圩过遇龙河去攻打桂林。咸丰帝派到广西督剿太平军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带领数万清军躲在阳朔县城,等太平军过了桂林,清军才浩浩荡荡开回桂林。有人作诗讥讽道:“闻道桂林烽火息,儿童又指相公归。”  阳朔古城墙在民国中期开始逐步被拆除。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修筑低厄至凉水井公路,拆除西外城墙及外西门(石柜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修筑城中马路(西街、县前街),拆除西内城墙南端一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修筑城中路和滨江路时,拆除东、西城墙。现存古城墙只有阳朔码头上的迎薰门到碧莲峰一段。1964年,在城门头上建南薰亭,城墙上筑栏杆。还有一处是今文化广场东侧的青阳门(东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吴德征建寿阳书院时,在青阳门上建帜江楼。1982年,修筑滨江路时,为保留这座古城门,将其东移6米,用原材料照原样恢复,并在门上重建帜江楼。现在,迎薰、青阳二门,不仅是阳朔古城门遗物,还是阳朔县城重要的景观。迎薰门至今仍是从漓江水路进阳朔县城的大门。迎薰门外是主要停靠外事旅游船只的阳朔码头,每年近百万外国游客从这里登岸,穿过迎薰门进入阳朔县城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1982年移建后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不过,这些街道其实都是宽一两米、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巷。民国二十六年,为了能把汽车开进县府,把西街和县前街扩宽为8米,鹅卵石路面也改成三合土路面。建国后,西街向西延伸了一倍,后来又把南街并入西街,使西街成为一条横亘县城旧城区的大街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中  第4集 湖南会馆  座落县城西门附近,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大门、前厅、后殿三组  主体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上镶有“禹王宫”石刻碑额,内有戏台。农历六月初六,  旅(客)居湖南籍同乡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举行盛大集会。1950年后作粮仓,1975年县  文艺宣传队驻入,拆大门、中厅建宿舍,现存后殿
  第5集  粤东会馆  座落县前街,双月桥附近,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兴建,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重建,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头门、中宫、后殿和关圣帝殿等主要建筑,规模宏大,  工料精坚,耗资不下三千金。曾用作商会会址,1953年作文化馆址,1976年已全部拆除,改  建县文化局和教育局
  @十二点做梦 1楼   阿强出品,必属精品,等更新!  -----------------------------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5集可以吗领导。哈哈
  @阳朔阿强K 6楼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5集可以吗领导。哈哈  -----------------------------  再多更新几篇就推荐!
  公元日,经国务院批准阳朔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至今不变。  ================  学习受用。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  第6集  文庙、武庙  座落县城菜市旁,文、武两庙相邻。文庙即今印刷厂所在地,武庙即今县  防疫站新址。文庙祀孔子,武庙祀关羽,过去春秋二祭,为封建时代尊文尚武的“圣地  龙跃寺  在县城西龙跃岩前,寺址已毁。寺后龙跃岩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邑孝  廉莫之先有七律“苍虬雾拥千层峦,石窦玲珑万壑寒;日影摇天藤蔓合,风涛入树鼓钟残。  巨灵玉掌何时■,大地金声此日看;龙女香花空色相,林中鹦鹉涧中兰”题于其上
  第7集  潘庄   是潘宜之所建。潘为湖北广济人,1932年来广西,被任命为广西国民革命军第  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1936年出巡阳朔,见青[山厄]渡一带山青水秀,风光绮丽,  遂在此建一别墅, 命名“潘庄”。潘庄建筑为二层楼新式“洋房”,面积约400平方米,有  会客室、卧室共20余间,室内陈设豪华富丽,金石、古董、字画琳琅满目。仅古瓷十八罗汉,  就耗资2000余元(银元)。还有停车房、荷花池、篮球场和各种果林。建国后,人民政府将潘  庄征收,改为阳朔县示范农场,今为县农科所。1984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8集  古迹文物  石锛
60年代在牛头蛉修路时, 出土1把小石锛,长约4厘米、口径3厘米。已送区博  物馆收藏。又于1973年,在鸡窝渡牛头岭路边大岩发掘石锛1把,口径宽6.2厘米,长11.2厘  米,厚0.8厘米。  钱币
1970年在兴坪书家堡出土西汉五铢钱10枚。1985年,在沙子溪村边挖出一陶罐  钱币,4至5斤,据考证是东汉时代的五铢钱和货泉。陶罐模样与附近汉基出土的一样。另修  铅锌矿公路时,在响水[山厄]发掘唐代的通宝,分左挑开元、中平开元、右挑开元、双挑开  元、一型乾元、二型乾元重宝、唐国通宝、周元通宝。  藏经冀铁座
阳朔公园有一铁铸的藏经藏底座,为唐代寺庙中用作收藏经书用的藏经  藏的遗物,藏经藏即有如现代的书橱。因其上部为木结构,中柱楔入铁座方眼中,“藏”可  推转动,敢又名转经藏。  铁钟
福利夏村莫姓祠堂, 现存一口铁钟,高0.9米,口周长2.5米,重150公斤。清朝  乾隆二十三年铸造。外面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并有龙纹云彩图案。系“三  学寺”遗物。  另,福利龙尾村龙尾庙、兴坪大源太太庙和白沙岩门树代销店也存有类似铁钟。  铜牛
县文化馆存有铜牛一只。据国家历史文物研究所所长王冶秋1974年考证,系晚清  铸造。  水壶
临阳联队队员用过的两个铜水壶,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委任状
1945年,临阳联队任命谭孝通为阳朔县大源乡乡长和大源乡自卫大队长委任状  各一份。藏于县档案馆。  古迹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60年,桂林市张益桂等在高田大坝岩、叫化岩发现新石器时代人  类活动遗物陶沙片、石器、螺壳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和县文物管理所开展文物  普查,发现白沙镇扶龙村塘后山洞、葡萄乡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打制  石器、动物骨骼化石、螺壳、蚌壳化石堆积层
  第9集熙平县城遗址  古城墙址
位于兴坪镇狮子嵅内,建予吴甘露元年(265年),废于南  朝梁代, 前后共200多年。古城遗址群峰环绕,如天然城墙。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  墙基仍依稀可见。“老屋宅”、“跑马道”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
〔归义县城遗址〕  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贞观元年(627年)废。遗址为正方形,有东、  南、 西3门。城墙为土筑,现存高约3米,厚约6米,周长约800米。城内现在除东北角有2户  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其它开辟为农田,面积30余亩。
〔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  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 。城南为白面山,北为双桥树,西北临马  头江。 城墙土筑,除东西两段崩塌外,其余较完整,开东、西、北3门,城墙厚6米,高约5  米,周围长700米。古城北郊,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传为当时的马棚。  古城墙
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阳朔城垣,开四门。明、清两代继续增高完善东、西,  南、北城墙。民国拆城墙以筑碉堡,至懈放前夕,东城墙保全,南城墙基本完好,西城墙仅  存一小段。 当时县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900米,居民不满300户。建国后,广西壮族自治  区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城区扩大数倍,面貌焕然一新。东城墙予1979年拆除,辟为旅  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 现保存南薰门和一小段城墙,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城门上用钢筋  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  古榕吞石    兴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阳朔最早的县治(熙平县)所在地,距今已有1740余年历史了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 ,置熙平县,属荆州始安郡,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南朝梁代(502—556年),撤销熙平县,并入始安县。故治在今广西阳朔县兴坪镇狮子嵅村。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县治迁至现阳朔镇,始有阳朔县。熙平县治历时325年后,为阳朔县一圩镇保持至今,因年深日久,“熙平”渐讹为现“兴坪
  第10集  阳朔纪事碑    白面山下有块刻于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的纪事摩崖,高2.3米,宽3.8米,全文502字,是百里漓江惟一整块大型纪事碑。碑文记述的是当年的广西当局征讨阳朔农民起义的一次重大战役情况,是珍贵历史资料。旁边有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摩崖石刻,也出自于那个时代
  第11集  山水传说 西街故事    在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西街。  西街是一条小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青色的石板路,两排低矮的砖木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吊脚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过去,西街除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还是农民,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把对西街的独特感受写进旅游指南书上。近些年,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地球村”,成了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西街是阳朔的缩影,“西街文化”是对阳朔乡土文化的扬弃。秦臻先生研究阳朔文化多年,成果颇丰,写下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此次将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实属地方文化之幸事。《西街故事》以平凡人的故事形式介绍西街人物群像、市井风情、小镇魅力,使读者感悟西街以至阳朔风情文化。“阳朔石刻”部分以解读分布全县各地有代表性的碑刻为切入点,记叙阳朔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不乏为了解阳朔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两排低矮的砖瓦房,一条暗红色的石板路,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的街道,街上除了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外,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千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为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过去,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阳朔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县城,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甲,把对西街的新奇和美好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八十年代,自助旅游进入我国,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这些被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阳朔县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产量为13万吨。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为阳朔四大特产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闻名海内外,1997年总产量达1.6万吨,1995年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同类产品最高奖--银奖;1998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县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矿种。阳朔人心灵手巧,近几年来,开发制作出大量的旅游工艺品,如书画、画扇、大理石、滑石工艺品,还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装、仿古陶器、绣球等工艺精品,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大景观特色,造就了阳朔这方人间仙境,上帝的特殊恩赐,给予了阳朔富甲天下的灵山秀水。全县拥有奇特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8大景区,250多个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迄今,已有世界上150多个国家,300多位总统、总理、首相、部长等到阳朔观光考察。其实,老外比大多数国人更先了解阳朔,一本Lonely Planet把他们从地球的另一面带到了阳朔,到阳朔的外国游客都是人手一本,他们只把桂林作为一个交通的中转站,下飞机了,下火车了,直接从桂林赶到阳朔,一刻也不停留。  --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在阳朔;  --美丽的漓江,山水风光的精华地段在阳朔境内;  --中国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悬挂的唯一代表中国自然景观的图画,是阳朔风光的“黄布倒影”;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的贰拾圆人民币背景图案,是阳朔的兴坪风光;  --1960年,轰动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在风光如画的阳朔拍摄成功;  --2001年,荣获首批广西优秀旅游县;  --2003年,由张艺谋导演的,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又在阳朔获得成功,该项目荣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  --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定位:阳朔--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12集  阳朔公园    位于阳朔镇西部,东起独秀山东麓,南临桂(林)阳(朔)公路,西至龙跃山,北靠螃蟹山,总面积340亩。该园始建于1915年,因附近有寿阳山(碧莲峰),故曾取名“寿阳公园”。1934年第一次扩建后,以其位于阳朔县城而改名“阳朔公园”。现有大小二园门。大门上方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手书“阳朔公园”四字。小门在碧莲洞口西南方,建于1980年,刻有著名画家陆俨少手书园名。  园内桂树成荫,竹木繁茂,花果满园,四时飘香,双月溪从园内萦回而过。四周奇峰环绕,园内有独秀峰、西郎山、碧莲洞、来仙洞等名景。园内的“春蕾苑”,以陈列当地特产的吸水石假山、花卉盆景为主,衬以梅亭水榭、小溪曲桥、彩壁回栏、怪石名花,集阳朔名山秀水于一苑。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人文景观
  第13集  阳朔山水园    由原滨江公园改建而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西依碧莲峰、东傍漓江、北起阳朔码头、南至阳朔渡口,景色绮丽,是阳朔风光的代表和文化溯源的象征。  园内景观主要包括:迎江阁、画窗八景、鉴山楼、鉴真纪念馆、古道碑林、风景栈道、瀑布溪流、奇石馆等。   公园景观以一条刻满著名历史文人碑文的风景道而杨名,共有大小石刻贰拾多件,已于1981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碑文上不但有民国爱国人士吴迈所书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著名诗句,而且还有清代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的特大草书“带”字,此字笔画如行云流水,又有龙腾虎跃之势,且字中藏字,字里藏诗,一个字中藏有一首四言诗: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让来自中外的游客赞叹不已!  “迎江阁”旁有一楼,名“鉴山楼”,始建年于唐开元初年,当时寺内僧人每日敲钟礼佛,钟声悠远,有“鉴寺僧钟”之景,是阳朔的旧八大景之一。直到1916年,寺废无僧,改为鉴山楼。据记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时,辗转水路到桂林时曾到此处停留,并在此鉴山楼礼佛,为缅怀鉴真大师,又在鉴山楼后面建鉴真纪念馆,塑鉴真雕像。  奇石馆集各地奇石、雅石之精华,造型独特,全为天然而成,内陈列有书法、字画等,让您留连忘返。奇石馆旁还有一瀑布溪流,高山流水、幽静高雅,可谓是“人间仙境”......  风景道稍往南,有一重檐八角亭,名“迎江阁”。红柱白脊,琉璃黄瓦,鳜鱼镇角,碧莲饰顶,颇具民族风格特色;迎江阁的上层八面开窗,八窗八景,美称“画 窗”。  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唐代阳朔县令。沈彬、宋代宰相李纲、近代的孙中山、郭沫若、徐悲鸿等;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邓颖超、邓小平、叶剑英等都到此游览,为斯园增光添彩。如今山水园景区不仅成为阳朔文化的窗口,而且还成为阳朔旅游的闪光点。于2001年11月首批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
  第14集  阳朔青阳门    位于阳朔镇滨江路中部,系阳朔古城东门,与迎薰门同时兴建。门洞高3.4米,宽3米,深6.15米,今仍完好无损。门上建有帜江楼。青阳门西即唐代持诗人曹邺故居(后建为黉宫,清代扩为寿阳书院,现为阳朔镇小学)。
  第15集  阳朔古城南门--迎薰门    迎薰门:位于阳朔镇东南部,西街东端。系阳朔古城南门。取《舜?南风》歌中“南风薰兮,解吾民之愠兮”句意,以“迎薰”二字名之。因南门有二,俗以其前临漓水,称为“水南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与县城东、南城墙同时建造。原甚简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建为石拱门。年建水南门停车场和滨江路时,拆除沿江城墙,仅存迎薰、青阳二门,成为珍贵的古城遗迹。门洞高3米、宽3.42米、深6.11米,料石结构,尚完好。门洞内侧刻有漓江历次洪水线,是珍贵的水文历史资料。此门洞也是客人从阳朔码头进西街必经之路
  第16集  阳朔迎江阁    南山古道,是漓江八大景区之一。这里,汇集了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优秀墨宝;这里,凝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阳朔山水的眷恋之情。  南宋宰相李刚被流放海南,路经阳朔曾有诗云:“辍饭支颐看翠微,人间应见此山稀。无从学得王维手,画取千峰万壑归。”字里行间,诗人赞美阳朔山水希奇秀丽,天下无双。可惜他没有借得诗画家王维的手笔,为不能描绘阳朔山水这美丽的图画而遗憾。  清代诗人沈彬诗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诗人把彭泽县令陶渊明的柳树林和河阳县令潘岳的一县桃花与阳朔山水相比,还是阳朔山水更胜一筹,其美,就美在“碧莲峰里住人家”。  碧莲峰是漓江风光著名景点之一,她坐落于阳朔城中,是阳朔人民的生活靠山。临江峭壁险要,风景独好。半山腰上有一凉亭,那就是神奇的迎江阁。迎江阁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呈八角形状,俗称八角亭,亭台上有八个窗口,是览胜、画画、拍照的好地方,又称画窗。每个窗口都会出现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阳朔人**用智慧,给每个画窗都配上了打油诗,使这些画窗更充满了诗情画意
  长篇连载.每天更新  第17集  阳朔风景道  在山水园内,依山傍水,蜿蜒于碧莲峰东北麓悬崖之上,系山水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原为狭窄小道,1965年扩建,路面和栏墙以本县特产大理石砌成。路旁古木苍翠,浓荫覆顶。人游道上,临水观山,但见水上山奇,水下影俏,移步换景,步步新目。著名的龙头山气势磅礴,猫崽山、坐狮山惟妙惟肖,沙湾夕照、阳朔大桥都极壮观奇绝。风景道旁是县内石刻较为集中的地方,计大小石刻23处。  沿风景道步行,沿崖可以看到明代陈起龙所书“江山锁钥”,清代林绍年所书“山高水长”以及后人所书的唐、明一些诗人的诗文刻石,多为描绘或赞誉阳朔山水的妙语佳句,有“南山石刻”之称。字大者达丈余,小的仅半寸;书体有行、楷、隶、草,风格具颜、柳、欧、苏,可谓百家荟萃,各有千秋。其中以“带”字石刻和吴迈诗碑在厄顶山门北侧,诗云:“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诗意传神,脍炙人口,且书法精湛,铁面银勾,颇具羲之风韵。南山石刻不失为珍贵的文物资料,且是驰誉遐迩的名胜,1981年被列为阳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18集  碧莲峰里住人家    风姨从天宫偷得了一根打神鞭,便以为自己不可一世,带着云童下到阳朔这块地面来,想称王称霸,作威作福。她想起武则天醉后叫百花齐放的故事,也想显显自己的威风,就叫云童传话给百花仙子,要她叫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百花仙子见她的死敌风姨要胡作非为,理也不理她,跑到太阳公公那里告状去了。风姨虽然拿着打神鞭,知道自己不是太阳公公的对手,就咬牙切齿地骂百花仙子道:“难道你不叫百花齐放,我就没有法子叫百花齐放了吗?”于是她做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装腔作势地高叫道:“可爱的草木们,现在你们归我管了。只要你们乖乖地听我的话,包管你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处。现在我命令你们一齐开放花朵,把我管辖的这个地方装饰得繁华起来吧!”  说完她就提起打神鞭,双手往胸前一叉,一屁股坐在云童为她端来的宝座上,然后翘起二郎腿,等着百花开放来迎接她这个显赫的女皇。谁知等了半天,除了趋炎附势的臭牡丹和饱含毒汁的断肠草开出了几朵和鸟屎一样大的花给她装点门面外,其余的草木依旧一片碧绿,一瓣花儿也不开放出来。  风姨气得差不多发疯了,恶狠狠地说:“不听老娘的指挥,叫你们知道老娘的厉害!”于是她举起打神鞭,喝令云童:“与我布云!”云童马上打开布口袋,扯起烂棉絮往天空撒,登时乌云滚滚,压得大地一片漆黑。风姨又将打神鞭朝天上一指,发布命令说:“雨师听着,马上与我下滂沱大雨!”雨师听了,慌忙端起脚盆,把大盆大盆的水从天上倒了下来。风姨轻轻地嘘了一口冷气,于是阳朔地面,风雨交加,许多脆弱的草木,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或者奄奄一息,或者折磨致死了。但是那松、竹、梅在风雨中仍然伸展着青绿的枝叶,傲然挺立。那深山中的柳树也在风雨中抖动它那坚韧的枝条,宁死也不肯弯下腰。那柔弱的桃树虽然被打尽了叶子,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然而也在默默地挣扎着。尤其奇特的是,那被风雨卷起又被污泥埋没了的碧莲,一会儿又破土而出,皎洁的身子亭亭直立在水面上,碧绿的莲叶丛中还生出好多清香的莲花骨苞,象是在嘲笑风姨和雨师似的。  风姨气得一脸瘪青,又举起打神鞭说:“雪婆、雹神听令!”雪婆、雹神马上跑到风姨面前跪着说:“女皇有什么指示?”风姨高高地坐在宝座上,发号施令说:“松、竹、梅和碧莲胆敢与本女皇对抗,真是大逆不道。特令你二人大施霜雪冰雹,将他们打得体无完肤!"雪婆、雹神答应了一声“是”,连忙抱起雪箩雹筐往地下倒,于是米粒大的碎雪、鸡蛋大的雹子山崩似地从半空中落了下来。  冰雹打击在青松和翠竹身上,它们越更挺拔直立,大雪覆压在红梅和碧莲身上,它们越更坚强不屈,反转开放出鲜艳的花朵来。  风姨见了,气得暴跳如雷,用打神鞭将雪婆、雹神打了一顿,骂道:“没有用的东西,和我滚开去!”又举起打神鞭,在空中不停地挥舞,急叫:“雷公电母,快来!”雷公电母闻声赶快跑来,跪倒在风姨的打神鞭前,说:“女皇有什么差遣,敢不从命!”风姨怒冲冲地说:“红梅和碧莲兴妖作乱,反抗本女皇,真是罪该万死。特令你二人将他们雷劈火烧,永绝后患!”雷公电母答应了一声“是”,就挥动斧子打起火镜向红梅碧莲扑了下来。  常言道:“雷公打豆腐,吃软不吃硬。”雷公电母见红梅生得铁骨铮铮,就不敢去碰它;见碧莲生得比较单薄,就选着碧莲来打。电母用火镜发出闪电放出天火一阵一阵喷射到碧莲身上,只见那水上的碧莲不但没有丝毫受到损伤,反而在锻炼中开出金光漆亮的荷花结出秀色可餐的莲蓬来。雷公。见大怒,在空中飞了下来,扛起斧子就向碧莲劈了下去,谁知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光滑的莲叶上,就撞进水里去了。等雷公从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一身水淋淋的,斧子也找不着了。雷公气得火冒三丈,举起大手狠狠地向碧莲打去,想将碧莲打个粉碎,不想因为他气昏了头,看得不准,一巴掌打到了水边的石山上,痛得雷公嗷嗷地号叫。——现在阳朔福利附近的崩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上还可以看见这个雷公行凶的大巴掌印。  风姨见神威无边的雷公电母都斗不过碧莲,气得肺都炸了,她用力吸了一口气,再狠命一吹,吹得天昏地暗,沙飞石走,好容易才将碧莲吹断了。折断了的碧莲被狂风吹得不知去向,但是它排出来的一股股的银丝却扑到风姨身上,将她缠了又缠,和捆粽子一样,使她一点动弹不得,无法可施了  却说太阳公公听百花仙子说风姨偷了打神鞭去下界胡作非为,还不十分介意,以为她不过下去值班行令。后来见地上冰雪覆盖,草木摧折,才知道风姨果真是到地上去倒行逆施。太阳公公于是带着百花仙子,驾起金车,下到地面上来,收起了打神鞭,狠狠地教训了风姨一顿,松了她的绑,放她走了。一一风姨从此怀恨在心,年年还要到地上来对草木大施淫威。  太阳出来了,百花仙子在召唤,大地复苏了,现出了一望无垠的葱绿色。看--  梅花在岭上笑逐颜开,  金竹在河边婆娑起舞,  苍松在坳里振臂欢呼,  深山中的柳枝绽出了洁白的花絮,  花园里的桃树开出了美艳的红花,  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好一个明媚的春天啊!  可是,碧莲呢?她到哪里去了呀?  有一天,寿星公公骑着白鹤下到地上来游玩,到了阳朔地界,看见这里山明水秀,百花争妍,欢喜得停了下来。他对着群山看了又看,只见奇丽的山峰一个连一个,一重又一重,好象是千层莲瓣一样,他不觉喜上心头,说:“索性再给这里锦上添花吧!”说着,他就打开宝葫芦,取了一颗莲子出来。原来这莲子正是与风姨等恶神苦斗的碧莲遗下的种,它给狂风吹上了天,被寿星公公看见拣起了。这莲子受到了五雷大火的锻炼,又在寿星公公永葆青春的宝葫芦里培育,成了一颗与众不同的仙莲子。当下寿星公公将这颗仙莲子往漓江里一丢,这仙莲子就“嘭弄”一下掉进了江里。一会儿,只见漓江水面和煮开了的稀饭一样,“泼落泼落"地响,跟着,水面上慢慢地升起了一朵好大好大的莲花骨苞来,这莲花骨苞碧绿碧绿的,好看极了。升到水面以后,就成了一座山。  这座奇异的山才美呢,单独看,它象一朵含苞未放的莲花骨朵,清秀可爱;与周围层层的群山连起来看,它又象千层莲瓣中的莲花心,美妙无比。寿星公公见了,乐得仰起脸哈哈大笑,不小心手捧着的蟠桃掉了下来,滚了出去,化成了一座山,就是现在的蟠桃山;他自己和坐骑白鹤也都化成了石山,就是现在的寿星峰和白鹤山。寿星公公不愿做神仙,却甘心永远站在漓江边观赏这天下无双的阳朔山水。  后来,仰慕碧莲的高洁,喜爱阳朔山水的秀丽的人们纷纷搬到碧莲峰下居住。唐人沈彬有一首诗单道阳朔居住的妙处,这首诗说:  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第19集  徐悲鸿故居    阳朔徐悲鸿故居位于阳朔县前街的县政府门前,县城漓江边,这里曾是李宗仁先生在徐悲鸿先生于1935年到1938年避居广西时所赠送的房屋。故居是一座三进堂的小屋,外围是白粉墙、小青瓦,还有略带土黄颜色的檐口,其门楼下面悬有吴作人先生手书的“徐悲鸿故居陈列馆”之牌匾,牌匾的一边还镶嵌着“徐悲鸿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步入故居之内庭,但见一株10多米高,两抱围粗、浓荫若盖、花香醉人的玉兰树。这株玉兰树可以说是徐悲鸿故居的一大特色了。故居陈列馆为单层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其风檐为褐红色。徐悲鸿的《漓江春雨》、《走岂渡》、《鸡鸣不已》等名画,都是在此创作的。陈列馆里主要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在此生活的实情实景,同时又有反映徐悲鸿先生一生经历的图片等等。现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20集  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位于西街南侧、碧莲峰西北麓、阳朔县体育馆旁。日,孙中山先生督师北伐,途经阳朔,在当时的县立高等小学(今阳朔镇小学)发表重要演讲,并考察了阳朔市容和寿阳公园(今阳朔公园)。为纪念这一盛事,当地各界人士于1931年捐资兴建中山纪念堂。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因年久失修,1981年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为钢筋水泥三层楼房。同年被列为阳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阳朔镇政府所在地
  第21集  孙中山演讲处    位于滨江路阳朔镇小学内。此处原为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寿阳书院,清光绪29年(公元1904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日,孙中山先生督师北伐途经阳朔,在学校教室南侧走廊向阳朔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宣传扫除亡清余孽,恢复全国真正共和,实行三民主义,并着重讲了如何开发阳朔之富源,号召阳朔各界人士充分利用阳朔石灰岩地貌的资源条件发展阳朔经济。此后,学校不断发展为现在的阳朔镇小学,面积扩大数倍,但当年孙中山演讲的教室仍作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样保留未变
  第22集  双月桥    在县前街中部,西街北侧,小马的天酒吧旁,又名“太平桥”。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建,为县内著名古桥之一。历代俱经重修。桥长12.6米,宽8.6米,两侧有人行道和大理石栏杆,中间为车行道。系料石结构双拱桥。桥下双月溪水流清澈,桥影双拱相连,酷似一双圆月荡漾水中。亦称“市桥双月”,为县城旧八景之一。1999年西街保护性整治时改建为单拱石桥与桥东的飞瀑桥相映成双,仍保持了“清流双月”的意境
  第23集  带”字石刻    风景道旁有许多历代石刻,尤其以五米多高的巨幅“带”字最为壮观。船靠近阳朔码头时,抬头可看见碧莲峰崖壁上刻着巨幅“带”字摩崖石刻,字高5.72米,宽2.91米,赫然醒目,渐近渐大。这大“带”字以笔走龙蛇的气势和飘逸洒脱的神韵吸引着前来游览的客人们。  这个“带”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他早在广东做官,构调任广西,1834年到阳朔代理阳朔县令。在任职那年,写下了这个5米多长的“带”字。  遗憾的是作者写好了字刻在石上后,没留下任何注脚。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也无从考证。以致对这“带”字的含义,后人也就不断地做着有趣的文章了。有的人从“带”字中揣摩出“一带江山,少年努力”八个字的笔意;也有人认为,这八个字,还言未尽、意未穷,应包含“一带江山,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四言诗的意境。从而使这个“带”字,带出了无穷的联想,以带出不少耐人寻味的有趣文章
  第24集  摩崖石刻文化    阳朔秀丽的山水风光,自古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游。人们面对这里奇异的景观,难免乘兴挥毫,命匠刻石,留下千古不灭的游踪。因此,阳朔有着历代留下的具有鲜明山水文化特色的石刻群。至今已发现的赞颂阳朔山水的碑刻有200余件。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各主要景点明隆庆五年(157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题的“云台啸卧”四字刻在阳朔公园独秀山西侧云台石壁上(字径50厘米)。  阳朔县城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是碧莲峰东北麓的风景道。风景道盘桓在漓江边的悬崖上,地势险要,古时是扼守县城的关隘。这里又是观赏山光水色的最佳位置,凡到阳朔的游人,必定到这里游览。在风景道旁的石壁上,有20多处历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中,最著名的有民国时期刻的吴迈题“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游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诗碑。而清代刻的“带”字摩崖,现在已经成了阳朔一处重要景观
  第25集  朝笏山    在阳朔公园东部,石灰岩山体,独立挺秀,形如朝笏,故名。山顶中平,酷似竹蔸,又叫“竹蔸山”,与西郎山、陈博山成鼎立之势。因山如立柱,壁若浮雕,气势磅礴,直指苍穹,故有“玉柱凌霄”之誉。山南麓有放鹤亭,传说曾有仙人在此放鹤,亭右下方有岩,名“挹秀岩”。山西麓的来仙洞,为阳朔名洞之一。  因岩内有一巨石似一大棋盘,又名“棋盘岩”。洞前在宋时为夏氏私宅,又称“相公岩”。洞口刻“来仙洞”三大字和为明代阳朔县令李杜所书。石壁上有《来仙洞记》,叙述李杜发现该洞的始末。由李杜的学生桂林靖江王朱经龠(字云岳)书刻。  洞内尚有明代吴文华来仙洞诗刻,洞口上方摩崖刻有明代万历年间(年)任阳朔县令的梁肇修所题“最高台”三大字。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时任广东都督的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俞大猷所收的“云台啸卧”大字。  由洞内往东南行走,可至“挹秀岩”,由岩出口登山可至“放鹤亭”,岩内石上刻有“挹秀岩”三字。  放鹤亭建于独秀山东南面山崖上,于1935年(乙亥年)建成。上有邑人黎启勋所题“放鹤亭”匾额。上款为“乙亥季春,是亭落成,登临览胜,觉佳气时与后洞来仙接□□□。”下款为“群仙尽聚,跨鹤凌霄,筑是宜以放鹤名之,启勋。”另有木刻对联一副,上联为“乘黄鹤,时昔人去。跨白鹤,后洞仙来,想个中妙谛同参,始识一亭风景;”下联为“采红莲,湖畔闻歌,住碧莲,山居挹爽,傍空际孤峰独秀,将收半壁灵光”。均为黎氏所撰书
  阳朔。山水传说。古迹,古镇,古村,美食。特产。全集已写完。200集. 希望版主帮忙把,每天陆续更新中。增加上标题。感谢了
  1986年到2012年去过阳朔不下十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原来还有那么多地方(景点)我是不知道的。看来有生之年还要再去十次补课!咔
  欢迎下次再来补课
  第26集  西郎山    西郎山在唐代已有名,晚唐阳朔诗人曹邺有咏西郎山诗 该山表似一架大屏风,屏障西边,又名“屏风山”。山上巨石酷似一古代书生人形向西作揖状,民间呼为“仙人山”、“西郎山”。   拾级而上至一小岩,上有“曲致”二字,穿岩而上至一平台名 “望溪台”,原有“巩望溪台记”石碑,已毁无存 该台是欣赏阳朔八景之一“西山晚照”最佳处。 后壁上刻有“山河无恙”四字,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临桂人徐霭南所书,另有 “西山晚照”摩崖,为邑人陈宝书所书刻。   原路返回再折上半山,有亭“会仙亭”,始建于1935年,原匾额为本县知名人士陶瑞良所题,文革时被毁。1975年改建为混凝土两层亭阁,新匾为桂林书法家伍纯道所书。亭旁一巨石似一老儿状,上刻“醉霞”二字,另一巨石上有天然石具,下刻“天池”二字。北边石壁上刻有曹邺咏西郎山诗,西郎石下刻有“西郎”二大字。   从会仙亭往上攀登,可见“仰之弥高”石刻,再上则有40年代任阳朔县长的恭城人莫超人所书刻的“上穷碧落”四大字。   至顶的凉亭旧时名“萃茧亭”,后改为“卧云亭”。1975年重新设施建造,旁边山石上刻有“云根”二字篆书。  吟咏西郎山的诗篇众多,由于该山与福利镇附近东郎山巧相呼应,西郎山与福利镇的哥哥东郎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山水爱情故事 相传兄弟俩救了两只天鹅,天鹅化身为两姐妹,姐姐名叫玉姑,妹妹是小姑,姐妹俩经常悄悄为兄弟俩洗衣做饭,兄弟债早对两姐妹有爱慕之心,见此情景,上前作揖道谢,玉姑和小姑被这突然之举羞得不知如何是好,撒腿就跑,兄弟俩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小姑为考验真心,用头上玉簪划地成江,西郎抢先一步,跃江追上小姑,东郎迟了一涉,被阻江东 于是便有了西郎作揖示爱,小姑侧身含羞 玉姑翘首东望,东郎隔江兴叹的山水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唐代诗人曹邺有诗云:“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自古明良时一遇,东朗未念恨斜阳。”除曹邺诗作外,宋代阳朔县令陶弼有诗、明代阳朔县令万客有诗、清代县令陈洪畴等亦有诗,山南石壁上记得有宋哲元将军巨幅大字“特立独行
  第27集  东郎山    东郎山位于福利镇北约2公里,田畴中平地拔起一山,山顶突出一巨石,酷似人像,因位于县东故称"东郎山"。从东南面看形似一含情脉脉的少女,从正南面看似一信步闲游的老叟,从东面看又似一戎装肃立的武士。山下有人仔山村、东山亭,宋代称"黄道街",繁盛一时,时有"头上无金钗,莫过黄道街"之说。晚唐诗人曹邺有诗赞道:“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
  第28集  天马山    天马山位于县城西南。顶部形如骏马,昂首东向,嘴、鼻、眼、尾、四肢毕肖。每当天阴将雨,则岚气薰蒸,是“马”有如踏云驾雾,遨驰天际,气势雄伟,故又名“天马山”,或称“马山岚气”,为阳朔旧八景之一。北麓起一小山,南面相连一峰,形如屏风,色如苍玉,名“屏障山”。东有一峰,其巅尖圆,形若巨桃,称“蟠桃山”。上述诸峰与膏泽峰、小马山、碧莲峰构成县城南面奇峰群落
  第29集  龙头山    位于县城北部阳朔内事码头,东侧滨临漓江处为一悬壁,侧看似一张大的龙嘴,整座山头似一雄视前方的龙头,西与北鹿山、都荔山、天鹅山、螃蟹山、玉姑山、龙跃山等数十座山峰紧密相连,蜿蜒起伏,盘亘数里,犹如一巨龙自西而东腾飞而来,欲跃漓江,气势雄奇。
老人山,亦名“寿星峰”,形若一长髯飘拂,仰首微笑,悠闲信步的长者,与龙头山隔江对峙,构成城北水道雄关,称为“双峰锁江”,系阳朔名景之一
  第30集  水牛山  水牛山形如水牛,洞里岩溶钟乳石皆如牛的内脏器官构造。有人说它是“水牛活化石”。  水牛山是厄头小学对面老村的一座后山,山处低洼地带,四面为水网包围。春季水涨,经常座于汪洋之中,整座山如一头水牛半浸于水中,其头、颈峰、身、股皆逼真,头小颈长肚大,且屁股高撅有二洞村人自古就称为水母牛山,并早有牛屁股岩的讲法。牛屁股有岩洞上下两个,上洞大,可直立可走入,该洞连山中大洞下洞扁狭,小孩侧身勉强挤于洞中,入内逐渐大,有两重穹厅,前穹小、后穹大,该洞不连别洞。村人称上洞牛屁眼岩,下洞牛×岩,游者雅称其为牛生殖岩。水牛山不知叫了多少代,洞内奇观尽管怪,却直到2000年才引起人们注意。
  老村人耐劳勤读有股牛劲韧力,这在阳朔十里八乡都有名的。村上人穷,却不偷,村上人苦,却不荒读。清代有人进仕为五品,80年代号称家家有人在外工作从业。90年代初,阳朔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是该村的宾家人,阳朔中学的校史清楚记载着“阳朔首次敲开清华门——宾悦景”。老村人读书能吃苦,这是大家公认的,是不是牛性韧劲那就说不清了。   牛山不仅有形,山洞里还有声,构成一种立体化的奇景怪观。   在牛山的东面有一个洞,名为杀狗岩。杀狗岩是牛腹的一个洞口,入得洞口,下阶十余米,有深潭,潭水碧绿,深处可达五六太深,牛山周围的水皆注入其中,整个山洞底层皆为水漫石乳,听村上说,洞中之水从未干涸,每遇天旱洞中便有音乐声发出,其音似钟鼓、唢呐合奏,愈静愈响,愈走入,声愈大,声愈在前。   老村确是葡萄镇最老的村庄之一,现在还可见明朝的老街、老井、老房基、老城墙。并有前拱后平料石砌就的石门三座,高约2.5米,宽.1.8米,村上人说是牛栏嘴(也乐牛罩口),原有三个石门,村人忌牛栏嘴封口受饥饿,拆去二门,拆毁大部城。至今留下石门一座、城墙半堵也残破不堪,苍凉的历史痕迹依稀赋写着隽永的乡村古文化
  第31集  天然雕琢 阳朔曹邺读书岩    岩口右侧石壁上有曹邺读书岩五字巨幅摩崖和曹邺诗等石刻。 一个天然石岩。相传是晚唐著名阳朔藉诗人曹邺青年时的读书处。旧时这里建有慈光寺(亦称城北寺),现已无存,明代大学者解缙有诗云: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  岩口右侧石壁上有“曹邺读书岩”五字巨幅摩崖和曹邺诗等石刻。  一个天然石岩。相传是晚唐著名阳朔藉诗人曹邺青年时的读书处。旧时这里建有慈光寺(亦称城北寺),现已无存,明代大学者解缙有诗云:“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此诗刻于岩前石壁上)。  现洞旁建有阳朔图书馆,山后桃李园建有“读书亭”,登临可观阳朔全景。  曹邺  阳朔人,晚唐时著名诗人。他在唐代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考中进士,是桂东北地区考中进士科名的第一人,曾担任祠部郎中等官职,晚年辞官回乡,过着“扫叶煎茶摘叶书”的生活。读书岩是他幼时读书的地方。  县城北天鹅山下
  (原创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第32集  阳朔卓笔峰    卓笔峰位于阳朔县城东南面的漓江边上,山势下圆上尖,形如笔峰直指天际而得名。山下就是《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场地。从阳朔大桥放眼东望,卓笔峰在群山中鹤立鸡群,一山独秀,漓江两岸翠竹山影相映成趣,青山融入碧水中,景色十分秀丽。这里也是在阳朔拍摄日出的最佳景点之一。许多在此拍摄的作品获各类影赛的入选或等级奖
  第33集  阳朔寿星公公的传说    在阳朔龙头山对江,有一个寿星峰,活像一为寿星公公向着桂林点头微笑。为什么会这样?故事还得从乾隆皇帝建行宫说起。  相传乾隆皇帝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清水绿洞奇,就下了道圣旨,派钦差到桂林选地建行宫。  这一消息传出,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就议论开了。俗话说:近宫三尺如鞭刷,近皇三尺如刀刮。行宫一建老百姓就要遭殃了。所以全城的老百姓都发愁,可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个打渔鼓唱道情的白发老头,他一边拍板一边唱道:“莫要慌来莫要愁,大水涌来自有沟······”他走来走去,唱来唱去,米又不讨,钱又不收,把正在愁苦的老百姓弄得发起火来,围住他骂道:“打什么鬼渔鼓,唱什么臭道情!愁还愁不尽,哪还有闲心听!”  白发老头听了,哈哈大笑,问大家愁什么?大家就把皇上要在这里建造行宫的事说了一遍。白发老头说道:“你们不愿皇上在这建行宫,我可以帮大家想法子。”大家听白发老头这么一讲,心里松了松,都想听听他有什么办法。  过了几天,乾隆皇帝的钦差大人果然来了。府台下令要找一个年岁最大,对桂林风景最熟的老头陪钦差大人选地方。大家就把白发老头送去。府台和钦差大人见白发老头已有一百零八岁的年纪,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很满意,便称他寿星公公。  这天吃罢早饭,寿星公公就陪着钦差大人们出府门察看地势了。寿星公公一路上笑容满面,乐呵呵地把钦差大人带到风洞山顶。钦差大人站在山顶四处一看,只见万山环抱,一江清流,四壁回合,中间平坦,独秀峰像船台桅杆,伏坡山像挂缆住子。他开口赞道:“这里风水真好,活像一只大船破浪进行,真是乘风万里,预兆皇上江山万年长,就在这独秀峰下建行宫吧!”寿星公公见钦差大人选中独秀峰下建宫,急忙说道:“这里风水虽好,但地势不利。”钦差大人立即反问:“怎么?”寿星公公不慌不忙地说:“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处地势虽活像一只大船破浪向前,但四周环山,湾多滩险,暗流滚滚,顺水而下,一巨石将江水拦腰斩断,恐怕对这只大船不利。”钦差大人一听,脸色变青,急忙下山。钦差大人下了风洞山,向左一转,穿过石洞,来到江边。见洞高数丈,景色清幽,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寿星公公答道:“这是木龙洞。”钦差大人听了说:“好了,好了!木龙可以浮出水面,大船就不会沉没了。”寿星公公说:“木龙虽可浮出水面,但木最怕火,遇火则化为灰烬;这兆头,对大船不利啊!”  钦差大人点点头,又同寿星公公走到伏坡山上,指着对河七峰立的大石山问:“那是什么地方?”寿星公公说:“是七星山。”钦差大人连说:“好,有这七星高照,大船就能看清航向了。”寿星公公说:“虽有七星高照,但星子经常被云雾遮掩,有光发不出来,所以还是凶多吉少。”  二人又往前走,见一座石山半边伸入水里,半边立在岸上,一个石洞穿透大山。钦差大人问:“这是什么山?”寿星公公答道:“叫象鼻山。”钦差大人一听,笑道:“好了,好了!此大象乃万象更新之意,大船至此,自然是风平浪静,在这建行宫,江山安稳了。”寿星公公说:“象虽长寿,不过千年,怎能保住皇上万年江山呢?”  钦差大人听他说得有理,于是二人又坐船顺江而下。过了白果滩,见斗鸡山立在漓江两岸,好像一把大锁锁住了漓江。钦差大人指着斗鸡山说:“这里一定是巨锁山,有这大琐锁江,大船定然会安全了,看来在这儿建行宫很好!”寿星公公说:“这是斗鸡山,不是大锁,两只雄鸡隔山相斗,大人请想,这条江哪里还会安宁!”钦差大人又顺江而下,经过鲤鱼湾、虾公滩、龙门滩,见一山横挡江中,忙大声叫道:“好了,好了!有这山拦住,大船可以永远停泊,万无一失。”寿星公公说:“它叫横山,它虽然可以安稳地停泊船只,但它横在江中阻断来往船只,皇上建了行宫,粮草怎么运进城来?城无粮草,怎么能供应行宫里的需用呢?”  钦差大人听后,又顺江游到大圩,见对岸一座大山,气势雄伟,问道:“这是什么山?”寿星公公说:“这叫鉴山。它像一面明镜,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钦差大人听后,知道这里一定翻过船,就不敢再言语,催船继续向下游驶去。  一路查看了许多好的兆头,都被寿星公公讲破了。就这样从桂林到阳朔,把山水最好的地方看完了,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建行宫的吉利地方。钦差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带一班人马回京缴旨去了。  在说桂林城的黎民百姓听到寿星公公使得钦差大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查看了三天三夜,也没有选到可以建行宫的地方,都高兴得嘴巴裂到了腮边。于是,大家就推举了几个人沿江迎接寿星公公来桂林,哪晓得一直走到阳朔龙头山,连寿星公公的影子也没看到。人们正在发急,忽然听到金字山旁的高山上响起渔鼓的声音。大家跑上山头,只见一个和寿星公公一模一样的石头老人,站在山上好像向大家祝贺。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那个打渔鼓唱道情的白发老人,是一位神仙。从此,人们就把金字山边的这座高峰叫做寿星峰了
  第34集  东岭朝霞    碧莲峰东面的长岭,又叫东岭。清早,站在迎江阁观景楼上朝东看,只见一片五彩在晨雾中颤动,松柏苍翠的东岭,沐浴在万道霞光中。这就是阳朔风景中著名的一景,叫“东岭朝霞”。东岭的朝霞为什么特别绚丽多彩呢?有这样一段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东岭下住着一个叫霞妹的姑娘。她长得十分美丽,就连天上飘过来的朵朵彩云,也比不上霞妹漂亮。美丽的霞妹手巧极了,能用各种各样的彩线,织出漂亮的彩锦。  霞妹的名声,就象站在高山顶上唱山歌,一下子传得很远。于是,向霞妹求婚的人,象寻食的蚂蚁结成队。  霞妹看不上高官子弟,瞧不起官家少 爷。她要找一个会画天上彩霞,地上百花的后生哥做伴侣。  碧莲峰下住着个小伙子叫东哥。他勤劳诚实,心灵手巧,平时最喜欢画画。他上山砍柴是画青山,下河捕鱼时画绿水,画什么象什么。东哥很爱慕霞妹,决心画一幅使霞妹满意的画。但画来画去,自己总不满意。一天早晨,东哥发现霞光中的东岭景色美极了,就连忙拿画起来。他接连画了好几天,画上东岭的青松,小鸟和百花,画上五彩云霞。东哥对这幅画非常满意,便带上它去向霞妹求婚。  霞妹一眼爱上了东哥的画,便爱上了勤劳,诚实的东哥本人。她对东哥说:“东哥啊,让我把这幅画织成彩锦做嫁妆吧!”  霞妹照着东哥的画,日夜不停的织起彩锦。她织呀,织呀,哟感了三百六十五天,织成了一幅又宽又大的“东岭朝霞”彩锦。霞妹请东哥来看,乐得东哥向吃了蜜糖一样。霞妹织好五彩云锦,就拿到漓江去洗。霞妹边洗彩锦边想着如何办喜事,越想心里越甜,越想心里越美。她禁不住放下彩锦,乐滋滋地对着清澈的江水梳起状来。不只怎的,彩锦竟被讲水飘走了。  这幅彩锦,随着漓江水飘到了大海中的太阳宫里。宫里的仙女们把这幅彩锦端端正正的挂在屏风上,还七嘴八舌的说,这彩锦织得比太阳宫的彩云还好看。她们要求天天周游世界的太阳公公查访一下,把织这幅五彩云锦巧手的姑娘请来传授手艺那幅五彩云锦被河水飘走后,霞妹又织了一幅,这天,东哥和霞妹正准备成亲,忽然来了一个脸孔红红的白胡子老公公,老公公对霞妹说:“我是太阳公公。你织的彩锦太美了,太阳宫的仙女们特地让我来请你去教她们织彩锦。她们要是织出美丽的彩锦,我就能使人间更美丽。”  东哥听了 太阳公公的话。急忙插嘴说:“不行,不行!我们就要成亲了,怎能让我我们分开呢?”霞妹想了很久,才想了个好办法,:“我到了太阳宫,每天太阳升上东岭时,我就抖动那副五彩云锦。你看了它,就象天天见到我一样!”东哥这才恋恋不舍地送霞妹跟着太阳公公走了。  从那时侯起,太阳刚从东岭升起,就有一片片五彩云霞在东方抖动,映得天空五彩缤纷。  霞妹在太阳宫住了六六三十六个月,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教会了仙女们织彩锦。可是,仙女们舍不得放她走,就要求太阳公公把东哥也接来,让东哥帮助画画,霞妹帮助织锦。太阳公公答应了。  霞妹走后,东哥常常在碧莲峰下向东岭张望,他盼了一天又一天,望了一年又一年,一连过去了三年。东哥实在太想念霞妹了,就朝着东方走,想到太阳宫里来看望霞妹。当他走到福利这个地方时,正好太阳出来了,东哥看见霞妹向他抖动的彩锦,就爬上了一座小山,呆呆地站着看。这时,太阳公公看见了多情的东哥,就悄悄地朝他吹了一口仙气,把东哥的躯体化成石人,变成现在福利的人仔山;又将东哥元神化作一股青烟,带到太阳宫里去了。  东哥和霞妹在太阳宫里,天天帮仙女们画彩云,织彩霞,把太阳宫装扮得越来越漂亮。每天,太阳升到东岭时,东哥和霞妹就拿着美丽的彩锦向着家乡抖动。从此,东岭朝霞也就格外增光生彩了
  第35集  阳朔有古树棵 最少已有500岁    阳朔镇东岭社区渔民新村旁见到了一株直径约2米的古樟树,该株古樟树上还衍生了两株榕树,榕树的根系布满了古樟树的主干。该村80多岁的老渔民王爷爷说:“这株古樟树最少已有500岁了,每当逢年过节,渔民们都到这儿烧香祭祀,所以,当地居民又把它叫做‘社树’。”
  第36集  澎窿奇洞  遇龙河右侧旧县村后(白沙堡)的美女峰脚,有一地下洞穴,名“澎窿洞”。1987年春,久旱无雨,5月15日,晴天白日,该洞穴突然“隆隆”作响,顷刻喷出大水,水深5米,方圆水面200亩,鱼虾成群,重达10多斤,此后水不涨不消,至9月30日晚,一夜消失。有史料载,此现象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相传地下有青、黄二龙泉,每隔20余年二龙交战,战时泉堵,水自溢出,战败泉通,水即消。水来之源,去之路,至今无科学解释
  第37集  历史遗迹 阳朔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镇南漓江畔,是漓江唯一的妈福庙,也是福利镇的古迹。  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间。这里供奉着神像天后娘娘(沿海人叫妈祖,福利人叫婆婆)和颖考叔(东周列国大孝子,郑庄公封他为忠义神,福利人叫公公),让人们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商旅来福利经商,则保佑其兴旺发达。  天后宫“妈祖节”  每逢“妈祖节”,五月初八的庙会,人们抬着神像“公公”、“婆婆”游街,唱桂戏,祈愿一年的平安贵气。周边邻县的人们、船家以及各路商旅,都到福利天后宫求神通佛,烧香保佑家人幸福平安,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生意广进
  第38集  阳朔发现罕见百年“祝寿匾” 由樟木雕成    阳朔葡萄镇马岚村委大桥自然村陈连记家的老屋,发现一块110年前的“祝寿匾”。  这块覆盖厚厚一层灰尘的“祝寿匾”。该匾长2米,宽1米,厚5厘米,重约200斤。此匾由一块大樟木雕刻而成,匾中赫然写有“純嘏爾常”(纯嘏尔常)4个50厘米见方的大字;匾的右端题有“恭祝介壽大人七旬壽誕誌庆(恭祝介寿大人七旬寿诞志庆)”的文字,匾的左端落款为“光绪庚子年冬月,眾友戚族仝拜题”(众友戚族同拜题)。据村中80多岁的老人说,这块“祝寿匾”是众亲友在清光绪庚子年(即公元1900年)赠送给其前辈的,距今已有110年历史。  据阳朔文物工作者介绍,阳朔在明清时期,有众亲友一起向德高望重老人赠送“祝寿匾”的民间风俗。在文革期间,这种“祝寿匾”基本被人为毁坏。大桥自然村民陈家这块百年“祝寿匾”至今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它是一种见证当地祝寿民间风俗难得的文物
  第39集  百年古斜塔长年无人修缮  白屯斜塔已是“风烛残年”。   阳朔县杨堤乡有一座斜塔,当地村民称它为“白屯斜塔”。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斜塔如今十分残破,外表层几乎剥离了大半。   该塔底座为六角形,全是石头建成;塔身三层,表层破损严重,最上面一层依稀写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字。记者看到,塔身是泥砖建成,十分结实。塔身微微倾斜,与地面约成80度角。   土岭村委主任黄明军说,他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钻进白屯斜塔的“肚子”里去玩,从底层一直爬上去。他清晰地记得,“斜塔夕照”的美丽画面曾让孩提时的他感到震撼。   这座斜塔历经100多年的沧桑,长久以来无人修缮,已经严重风化,外表斑驳。几年前,当地村干部曾经打报告给阳朔县政府,希望拨款修缮白屯斜塔,但有的县领导认为白屯斜塔不属于保护文物,而且地处偏僻,不适合发展旅游业,故修缮白屯斜塔一事作罢
  第40集  阳朔岩寺及其周边汉墓群    然村后山,有一个岩口高9米、宽32.4米、深54.6米的大岩洞,县志记载,古代曾在这个大岩洞内置有一个寺庙,称为广福寺,但这广福寺具体建于何年何月却无详细记载
  阿强混迹阳朔多年,应该可以写一本书了吧。
  @屈文志 47楼   阿强混迹阳朔多年,应该可以写一本书了吧。  -----------------------------  感谢领导的支持,哈哈
  (长篇连载原创完整版)每天陆续更新中  古镇,古村.,30集  第1集  阳朔画扇之乡——福利古镇    福利古镇原址在东郎山东侧,唐宋时名“黄道街”,后逐步往漓江边迁移,民国时改今名。福利古镇现位于阳朔县漓江下流东岸,依山傍水,为阳朔有名古镇。因此地多荔枝树,村舍隐伏其间,故名伏荔村。福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画画,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一。  其实福利古镇,并不在我徒步漓江的计划范围之内。不过当我在到达阳朔,买了阳朔骑行地图之后,这个远在地图右下角的红色古镇标记便再也逃不出我的视线了。作为沟通长江和珠江唯一通道的漓江,在它的边上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古镇呢?这个疑问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于是在上午骑行遇龙河之后,没有按照骑行地图的路线前进,而是顶着阳朔七月份正午毒辣辣的太阳,继续向福利骑去。  一骑,两人(双人车),继续上路。虽然我在骑行过程中,为了专心不摔倒所以不怎么开口说话,可是在孤独的乡野上听着烟云用重庆方言哼着古老的民谣,倒也是安然自足。时间渐逝,毒辣辣的太阳也开始便的温柔,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把思绪放在了其他地方上。倒是又想起了福利来,不知道它是否能承载我历经“千辛万苦”的期待呢?  再转过了最后一个转角之后,一个渔村出现在我眼前,在这个渔村里,才可以摆渡到对岸的福利古镇去。在渔村的渡口边上,依稀看到了福利古镇的轮廓。过江后,便来到了这个被喻为“画扇之乡”古镇。  当同船的本地人卸下他们的货物离开以后。我才轻轻的,从渡船上跳到了岸边的台阶上,真正的踏上了福利的土地。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没有过分的人流,一个凉亭,一分安静,一份不一样的感觉。  凉亭边上,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在卖着冰凉虾和冰糖水,过往的本地人不需要吆喝便站在摊前,等待着喝口冰糖水或者冰凉虾。我们也忍不住多要了几碗,冰凉甜爽的,一下肚,就让精神提升了不少虽说福利素有“三山环古镇,一水抱绿州”之雅誉。但作为一个匆匆而过,而且是看过了大山的人来说,这个美誉,我便只能理解到七八分了。那一水自然指“漓江水”,那绿洲则和我在渡头村上游所看到的一处绿洲颇为相似。镇很宁静,偶有游人大部分都到上游的绿洲去享受漓江清澈的水和草地去了,所以在古镇里所见的也大多数为本地人。街上的店铺也开了三,两几家,多为卖古镇的特色物品比如画扇,墨石,毛笔等等之类。走进店里,画香满鼻,墙壁上,四处挂满了画扇和众多的书画作品。老板也不是很在意是否能卖出东西,手里拿着书,用眼光扫了我们一眼便又低头看书去了。挑选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画扇,询问了几句,也不敢多加打扰,就离了开去。  阳朔福利历史文化悠久,造就了许多能人巧匠。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却培养了不少画家。能人巧匠仓促间也难以寻觅,但在古镇家家门口都可发现凉放着画扇的坯子,也足见其画风之盛了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  、福利古镇旅游交通: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福利的小型面包车或骑自行车,10公里路程
  第2集  兴坪古镇    古街是一条长1公里多的石板街。从古镇东南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东南侧狮子旦为熙平县城遗址。现城墙轮廓尚清,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现呈现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现仍枝繁叶茂,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一千七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沧桑…….   古街边的关旁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了,现存偏殿及戏台。庙内的“万年戏台”,为桂北地区较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广西的戏曲史及沿革衍变很有研究价值。戏台台口两柱因演戏所留叉眼痕迹20多个,尚依稀可见,台缘横贯着四幅木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乃是四出传统戏曲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颖考叔金殿举鼎夺帅”。戏台内左侧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是否出自怪杰郑板桥之手,有待专家考证。  古街临江段有乾元桥,由于历史变迁,桥两头已不到桥下水,但桥面路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石板面上的个个小坑,极清晰可见,站在桥面上,不由得让人们缅怀它悠久的历史。在榕潭古渡码头边,仍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见古代三层八角亭和北帝庙遗址,现已由日本友人建成“和平亭  兴坪古镇旅游交通:从阳朔有班车到兴坪
  第3集  兴坪渔村    兴坪渔村---位于阳朔县兴坪镇南2.5公里的漓江东岸,为漓江畔的冲积沙洲。渔村周边群峰嵯峨,翠竹葱郁,环境极为优美。全村主要以赵姓世居,现有139户,550人。相传,明代时,其远祖从湖南迁至阳朔杨堤浪石村,正德年间,始祖曾到此一游,见山川气势不凡,便举家在此拓荒筑庐,后来发展成兄弟六系。因村中有大鱼塘,村前有大沙洲,故命名为鱼塘洲,民国24年改为现名。兄弟6人大修村舍,遂形成6条巷子,3口大井,其村舍已有500年历史,世系22代。渔村充分展示了中国乡村传统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全村占地13.2万平方米,清一色硬山顶抬梁架,青砖灰瓦,高墙大院二层楼房,通高12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约150余座大房,布局有序,风格划一,民国10年11月,广州革命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北上桂林途中,曾泊船入渔村参观。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偕夫人、女儿和岳母等来桂林访问,舟游漓江途中,亦登岸入村参观。兴坪渔村现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景点。   村后奇峰罗列,五指山挺拔峻秀,马颈山、天水寨雄奇险峻,每每催人奋进。天水寨建在与五指山相连的马颈山之间,一块面积约20亩的平地上,东南两侧设有寨门,四周皆悬崖峭壁,仅有一条小路可通,地势十分险要。该寨为清咸丰年间渔村富豪为避战、匪患而建。因寨中有井泉二眼,泉水清澈经冬不涸,可供千人饮用,村人疑此水从天而降,“天水寨”由此得名,此古寨现保存完好。  兴坪渔村山环水抱,村后有七个山峰组成一起,故名叫七仙姑下凡。传说天上王母娘娘身边有七个待女,陪伴侍奉。有一天王母娘娘午睡正浓,七仙女商量下凡玩耍,享受人间美丽的风光,经过蓬莱仙岛,驾云到了渔村,停留观看风景。她们看见这碧波环抱、林木苍郁、绿草如茵的奇异景象,乐而忘返。后来王母娘娘醒来之后,不见七仙女在旁,大发雷霆,忙用慧眼往下观看,只见七仙姑在此赏景,俨然不动。王母娘娘怒极,用手一指,七仙女化变了七个山峰,永留人间。人们就称这七个山峰为七仙姑下凡。  兴坪渔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经过训练的鸬鹚是他们捕鱼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载浮工具,是渔村不同于我国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又一特色。来到渔村,随渔民出渔打鱼,过一回渔民生活,品尝一下肉质鲜嫩的漓江清水鱼,自是别有一翻情趣。  兴坪渔村或许真是一方“贵地”,自建村以来,历代将官,富绅层出不穷。明代有进士赵海吾,清代有进士赵卫卿、赵际隆、赵儒迁、赵克进、赵日卿、赵克勤克俭诚等六人,并有多人中举这里出了清末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弟子,参加“公车上书”的赵春台;出了追随民初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革命的黄埔一期生赵丹瑶;这里有富甲阳朔的赵家堂;这里有留学海外并寓居加拿大的造船主赵元典博士……至现代、当代兴坪渔村在外任县(知事)、处长以上官员的达20余人
  第4集  旧县古村    旧县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新寨村旁,距离遇龙河约500米。建于1400年前。此村建于旧县城遗址旁,故取名旧县。  旧县地理位置极佳,背山面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出过状元、进士、文魁、武魁等国之栋梁。现有村民约1000人,分为13个生产队。有少数的壮族和回族,其多数为汉族。村后有寨山。村南仙姑山(俗称水缸山)上原有仙姑庙,其西有下庙,均已废圯;旁有古桥名下庙桥。该村古建筑群保存得较好,黎氏祠堂约建于清朝年末年,祠堂门窗、瓦梁雕龙画凤,大门有雕刻精美的吉祥物,大门两侧挂有清朝皇帝亲书的“状元”、“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  。  3、旧县古村游览注意事项:以古村建筑为背景拍照请征求房屋主人同意  欣赏了解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桂北民居,它们或者清纯秀丽,或者古朴典雅,或者气势恢弘,或者兼而有之,同样是一座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同样有着青砖灰瓦、飞檐画栋、坡面屋、马头墙,凝聚着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的精髓,旧县却比别处少了几许令人感怀之后的惆怅,多了一份繁华兑尽后的平易近人。在明、清那些个我无法追溯的日子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不仅仅是个遥远的梦,隐藏在昔日的深深庭院中。这依旧是那个承袭着几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古老村落,它不是供人凭吊的,它是供人生存的,从前是,现在仍是,不止是我,将会有更多的人与这座古城有牵连。因此,讲这样的故事更容易娓娓动听,因为它的平民化,也更容易打动人。   明清街繁华得恍如梦境。高低错落的青砖灰瓦,参差有序的大小招牌,还有匾额石雕背后的辉煌岁月。旧县,因为它的古老与完整,引来了许多的目光和脚步,各样的肤色各样的语调都汇聚来这里访古。他们惊诧于这里如画的风光——背倚青山,美丽的遇龙河傍村而过,小巧玲珑的仙桂桥静悄悄地横卧水面,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啊!千万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石桥,它可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桥拱下石块刻有建桥年代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新修建,至今870余年完好无损,桥长25.8米,宽4.16米,高2.2米,采用极为罕见的并列砌法,分九组石拱,共用281块石料砌成,显示了古代桥工的高超技艺。而在距此数百米的地方,有一古城遗址,这是唐代武德四年从阳朔县分置出来的归义县城遗址,该县仅存六年,贞观元年复归阳朔县,所以遇龙河古称归义江,而旧县村原名仙桂村,想必是从仙桂桥得名,而后来改名旧县,应该说是怀古念旧信念所致。   旧县确实没有辜负前人的期望,山水的灵气造就了这一方杰出的人才,历代达官显贵层出不穷,叹为观止。早就听说这里是原国军46军中将黎行恕的故里,规模宏大,布局精巧,很值得一游。沿着遇龙河徒步而行,远远就望到那颇有气势的屋宇,近到眼前时才发现值得细细品味观赏的远非这一家。紧靠村口的大路旁,一字排开数栋保存完好的高门大院,每一间都记载着沉甸甸的峥嵘岁月。我们有幸遇到一位旧县村的见证人,老根农家饭店的主人,60出头的年纪,腿有点跛,看得出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这时大概没有什么生意,他只是坐在黎氏宗祠的门槛边,向我们诉说着这里古老的故事,毫无所求。   旧县村20多户,1100多人,黎姓占了绝大部分,“黎氏宗祠”重建于民国27年,气势雄伟,庄重森严,里面立有神龛,大门外高悬着三块引人注目的牌匾“进士”、“武魁”、“文魁”,分别标榜的是嘉庆年前的黎近良、黎怀距和光绪年间的黎启动。后来在另一处,我们见到两块精雕细刻的石头,石柱外侧雕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正面刻着“光绪甲午乡试中式第十三名举人黎启动丁酉仲春月吉日立”的字样,被高高地立在一块石基上,石柱上有两个方形的洞眼,听我们的导游说这是拴马石,正对着它的想必就是“文魁”以前的住的宅院了。我们一直想一睹黎行恕军长的故居,可是当老根大叔推开一扇门扉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满目的荒凉和萧条。残败的房屋、齐腰的杂草,密布的蛛网,昔日的辉煌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据说黎行恕的后人中有三个女儿去了香港和美国,只有一个儿子留在附近的白沙镇,只是也很少回来了。和将军府毗邻的是他的叔叔黎奉吾的院子,传说当年将军反对袁世凯被捕,他叔叔宁愿放弃“两广巡查”的美差,以此要求袁世凯放人,一时传为佳话。如今,村里正准备把李宗仁秘书程思远题辞的“抗日战争将领黎行恕”的石碑修饰好安放在祠堂里,供人瞻仰。而祠堂旁边那栋不大的两层小楼里,也曾出了一名武官,据说是“文魁”的叔叔。他力大无比,使的一把大刀重120多斤,腿力很好,一脚一蹬可以上到二楼,请来的武功师傅只教了一个月就自动打道回府了。导游执意要带我们去看一口明朝的古井,掩藏在一家人的院子里,半米来宽的井围,一条条清晰可见的绳痕,井水清澈见底,映衬着蓝天白云和几角飞檐。   蹩离喧嚣的人流,推开任意一扇木板门,眼前都是一幅恬淡宁静的生活画。悠然地洗菜濯衣,汲水挑担,这里的人想必是见惯了繁华的,所以才有这般平静的神色和目光,一如阅尽了百年沧桑的处变不惊。我们的导游——黎运根大叔,带我们来到他的“竹阁”,竹子搭砌的竹楼,就建在村旁的小溪上,竹缝下溪水潺潺流过,这是老根的另一处饭庄。原来黎大叔的儿子们都很能干、孝顺,大儿子务农,二儿子在阳朔卖成衣,三儿子在新西兰当大厨,西街上那家有名的“红星特快”就是小儿子开的,如今他可真是怡享天年,两间铺子,纯当自娱自乐,这样闲适的生活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啊!大叔特意指着门口的那幅对联让我们看,这是“两广巡查”的父亲黎中伟写的:“桂林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天下名区将览尽于斯别有会心”。我知道这是赞美遇龙河仙桂桥这一带自然风光的,而正是这灵气的山水才孕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旧县子孙,才留下今天让我们怀古思今的一切…… 走在幽静的农家小巷,踏着古老的石板路,使你的思绪忘却了城市间的喧嚣,指引你探索历史的变迁。  旧县古村旅游小贴士:  1、旧县古村景区门票:0元  2、旧县古村旅游交通:从阳朔搭乘开往桂林、金宝、杨堤方向的班车到旧县路口下车徒步约30分钟即到;也可选择骑自行车休闲旅游约2小时即到
  第5集  阳朔葡萄镇明清古民居群    阳朔县葡萄镇罗明村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约有20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据当地文物研究人士介绍,这些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起码已有400年历史,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在当地实属罕见。  来到罗明村,但见东南方向有座低矮的小山,中间贯穿着一个岩洞,高约5米,宽4米,纵深4米左右,一些绿色灌木生长于洞内,一眼望去,恰似一轮挂在半空的皓月一般,当地人因此将此山称为“月亮山”。  步入村子中央,一排排古民居映入眼帘。民居错落有致,紧紧相连,一条小河从古民居前潺潺流过,四周树木葱郁,构成一幅质朴厚重的自然画卷。  据估计,古民居群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青石作基,青砖盖体,经过岁月冲洗显得有些斑驳。向上望去,屋脊灰浆掩盖,翘立起伏,两端如凤头般惟妙惟肖。穿行古民居群中,但见锃亮的石板路弯弯曲曲,而每座民居之间均相隔2米左右,大小一致的天窗均匀开设,置身其间,生发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古民居均分为上下座,古屋中央留有一口天井,黑黝黝的铁环紧扣厚实的木质大门,气势雄伟。屋内大都用杉木相隔,没有一块青砖泥坯,祖厅、接待厅、厢房、储物室、卧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有大户人家的风范。该村85岁的肖希老人介绍说,年轻的时候,他家的老房子曾经住过15口人,房子冬暖夏凉,十分舒服。  该村现在居住着肖、蒋、王、秦四姓,170多户,近千口人,而肖姓人口最多,古民居群便属肖姓所有。该村今年55岁的肖运山在镇政府工作,据他介绍,其先祖从湖南省邵阳市搬迁至此,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祖上曾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极为重视翰林墨香,秀才层出不穷,虽无一人进入官场,可地方府衙对肖姓家族敬畏三分,不敢随意前来横加敛财。  现今,一些村民仍然居住在古民居群里,其周围虽然建起了一座座楼房,然而村民对古民居群保护有加,从未随意破坏,古民居群得以保存完整。在阳朔境内的平川地带,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实属少见,为此,当地政府已着手对其进行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
  第6集  翠屏村    诸葛氏老祠堂  翠屏村是(广西桂林)阳朔县葡萄镇一个古村,村庄房屋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全村142户700多人,大部分以“诸葛”为姓,据称乃“诸葛亮后裔”。  走到翠屏村头,便见一条奇特河流:在不到500米长的地段,入了9次地,转了9道弯。河水9次从地下涌出,形成9个椭圆形水塘,此地因而被称“九塘”。九塘中最大的面积有400平方米,最小的仅10平方米。当地村民就着水势在此架设水车,汲水灌溉。明清时期,塘与塘之间曾有房屋相连,形成一座繁荣的古圩镇九塘堡。据《阳朔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属塘堡13处,翠屏塘(即九塘堡)便是其一。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曾在此屯兵,可见其地理位置重要。据《阳朔地名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圩场才从翠屏迁往福旺街(今葡萄镇政府所在地)。  行至翠屏村西端,可见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向远方,人称“乌龟河”。河两岸田畴平坦,四周群山叠翠,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乌龟河上横跨着一座单拱古桥,人称“万福桥”。桥长53米,净跨11.2米,全用大青石垒砌。始建年代无从考证,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49年)曾重修。该桥是旧时阳朔通往桂林的津梁,更是该村的门户。桥上原建有桥亭和寨门,如今已不复存在。桥两侧古树参天,浓荫馥郁。桥西端北侧现存一口古井,井水甘甜。每当暑夏,有不少中外游客慕名到此,坐在桥边石阶享受清凉和恬静。  据《阳朔地方志》记载,翠屏村建于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村中仍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可惜大部分已颓败。古巷内4块厚重的拴马石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固无比,成为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观。  据翠屏村民保存的《诸葛氏宗谱》序言记载:“我祖系诸葛丰第廿七世孙,原居襄阳城西廿里,地名隆中。宋末迁居于广西桂林黎获大村,乃因出地立名,遂号隆中。隆中公后,子孙繁盛,有陆续移居各地者,(今广西诸葛后裔)皆隆中公之苗也。”据此记述,翠屏村属诸葛亮后裔居住地。2010年9月,湖北省《襄樊日报》“寻访诸葛亮后裔”寻访组曾专程前来翠屏村进行采访报道。  翠屏村周围有10个小山村,当地有“一屏、二里、三寨、四山”的说法。“一屏”指翠屏,“二里”指大林里和岩里,“三寨”指石口寨、羊山寨和周寨,“四山”指观音山、龙头山、九竹山和白面山。其中有7个村全姓“诸葛”,多达2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诸葛村”。登高远望,可见这10个村子均建在乌龟河两岸,且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建在桂阳公路边的观音山村与大林里村、龙头山村3个村成一条直线,像“汤勺”的“柄”;周寨村、九竹山村建在乌龟河南岸,与周边村庄组成近似椭圆形的4点,像一个“瓢”。清澈的河水,就流淌在“瓢”中。更有趣的是,“北斗”所指的方向,竟是诸葛亮出山的古隆中方向。这究竟是精心选址还是偶然形成?《阳朔县志》《阳朔县地名志》均无记载,当地村民也无人知晓。但诸葛人家一直秉承先祖“躬耕苦读”家风,现在还使用古老的竹筒水车取水灌溉庄稼。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阳朔诸葛后裔的木工活也在当地小有名气。葡萄镇的4家木工家具商店,全是诸葛人氏开办的。他们设计的农具、家具坚固实用,备受当地百姓青睐。经过多年的打拼,小敲小打的木匠已变成拥有百万资产的老板,难道真是诸葛亮智慧的延续
  第7集  留公村:漓江边上的古村落    阳朔县普益乡留公村位于阳朔至普益乡的漓江中下游,距县城水路12公里,陆路13公里。该村依山傍水,人口约1200人,居住着壮、汉两族。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另有得月楼、应求宫、三色潭、御赐、永享祠、留公义渡碑记等景观景点,还有“十月香”、“三月三”等民俗活动,每年吸引着近10万中外游客慕名前往参观旅游。  倒“品”字的古建筑群  走进留公村,一座座古建筑立刻闯入眼帘,青砖灰瓦,白墙木窗,挑檐出阁,雕梁画栋,极富明清遗风。一些房屋墙体呈倒“品”字型,留有三扇木窗,且挑出挡雨檐,侧看极像一副人头面具。另有不少旧阁楼独立,草木掩映,甚有情趣。古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保存完好,许多村民至今仍住在有数百年历史的祖屋中。我们跟随该村义务导游员黎春莲穿行古屋之中,但见摆放着不少古石缸、巨大的古石磨以及古色古香的木桌木椅,如今虽已退出生活的舞台,却仍吸引着游人的眼球。  据黎氏族谱记载,留公村始建于1487年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村历来民风古朴,学风炽盛,曾经出过许多秀才、举人,很多人家门头上都挂有匾。有御赐的、有诰赠的,也有府州县赏赐的,如进士匾、文魁匾、永享祠、赐福无疆等等,可惜多数都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文魁、永享祠、赐福无疆等几块。  文化底蕴丰富的古屋和阁楼  文魁匾的主人是光绪十五年第十一名举人黎绍簪。此人曾任广西修仁知县,能文能武,志向远大,当时朝廷御赐文魁匾以示勉励。永享祠则为黎姓祠堂,雕刻精美,花纹细腻,以彩色饰之,题有“诰赠奉政大夫黎公氏永享三枝孙于光绪贰拾贰年岁在丙申仲秋月敬立”字样。奉政大夫,即文散官名,明朝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到了清朝正五品一概授奉政大夫,可见此公为清朝正五品或五品以上官员。  而“永享祠”古屋前立有4块大青石,高均为1.5米,人称状元碑,又叫夹石碑。2块为1组,相距约5米,刻有“同治壬申年”和“禀贡生黎振炎”等字样,为御赐文碑。碑石上有两个手工凿的洞,一个是方形,一个是圆形,意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以示科考制度的重要和森严。  然而,在留公村古建筑群中,更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双狮门户,乃该村一大户人家黎绍姚所有。堂屋中央约铺有一平方米的青砖,为何只铺一平方米呢?传说堂屋中央住着一条金鲤鱼,金鲤鱼一呼吸,泥土就会耸起来,主人不知情,只好铺上青砖,留下了这一平方米青砖地板的神奇故事。神话归神话,黎绍姚却确有其人。据阳朔县志记载,此人在孙中山时代曾任两广参议长,开明博学,并创办了阳朔第一所私立中学,校址就设在阳朔木山村,后与张国权(白崇禧的老师)的“阳朔国立中学”合并,便是阳朔中学的前身。  游完古屋,来到漓江边上,便见留公村古渡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岩是哪个名牌创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