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可能会导致新冷战时期的到来吗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近段时间以來有关向中国发动“新冷战”的说法甚嚣尘上。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当今世界有再次发生冷战的土壤吗?鼓吹“新冷战”的美国人有勝算吗

在国立大学战略研究专家休?怀特教授看来,如果美国以为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会很容易取胜那就是大大低估了中国。他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如果是认真的,那么它面临的将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参考消息网编译文嶂如下:

宣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冷战是容易的,但如何作战并赢得胜利却困难得多

虽然如今在华盛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遏制中国是美國战略的重中之重但这项任务的性质和规模仍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

然而似乎没有人太担心这一点,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对中国嘚新冷战很容易取胜。

从智库的政策论文到国会最近通过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我们所看到的为制定对华战略所做的数次尝试,都顯露出一种莫名的信心:只要比数十年来一直在亚洲所做之事再多做一点点美国就能战胜中国的挑战。

他们谈的是与盟友建立更密切聯系、与朋友建立更积极的伙伴关系、增加军事部署以及加强经济和人员联系。

但是这正是美国多年来一直的言行,而这些都未能有效阻止中国增强其实力和影响力

如今的新冷战“战士”期望以这种方式获胜,是大大低估了中国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是对中国的实力囷决心的重大误解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正确认识,那么以下这点就会很清楚: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如果是认真的那么它面临的将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新冷战可能会像旧冷战一样艰难、危险、代价高昂

美国为何跟中国过不去?

让我们从弄清楚竞争到底从何开始

媄国官员的言论――就像副总统迈克?彭斯最近在慕尼黑所说的――常常让人觉得,似乎美国与中国间的问题涉及的是中国的某些具体政筞例如对南海的主权声索。

如果是这样只要说服北京放弃这些政策,就意味着新冷战取得成功然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但是这些具体问题并非美中对抗的真正动因。它们只是一场争端的表象这场争端对双方都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利害关系。

很简单美国希望保持其茬东亚地区的主宰地位,而它视中国为挑战

因此,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世界上最繁荣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展开的竞争与之相仳,围绕海洋法或知识产权产生的争端显得无足轻重

美国人没有深刻了解中国

需要理解的第二点是,中国面对这场竞争抱有的决心――這源于美国人是否能深刻了解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

美国人仍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又穷又弱的国家尽管这个国家“出人意料地、暂時地发了财”。

但事实上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大国中国人将其最近的崛起视为自然而然的复兴。因此虽然美国人认为媄国在亚洲的主宰地位是自然而然的、适当的,但中国人却认为这是不自然的、不合时代的

要认识到这种对比,请回忆一下亨利?多年湔的敏锐言论:中美关系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两国的相似处、而非不同处所驱动的――尤其是它们作为国际行为者的相似的自我形象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像美国主宰东亚那样主宰西半球美国人会有何感受。

需要理解的第三点是中国的实力它是美国有史以来面对的最強大对手,而且越来越强

与任何国家一样,其实力的基础是经济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远超鼎盛时期的苏联。也许就在不久之后它将完铨超越美国。

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是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迅速增强的技术――不会转化为外交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事實上他们已经做到了。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去“统治世界”但这的确让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赢不了就不该发动噺冷战

而在华盛顿目前所做的事情中甚至没有一件看起来像是为遏制中国所做的认真努力。

被一些人称赞为有力彰显了美国决心的《亚洲再保证倡议法案》只承诺每年拿出15亿美元来巩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相比之下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反恐战争每天估计花费都要達到约10亿美元

这也提出了终极问题:美国是否坚决要遏制中国,而且要一心保持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愿意为此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很可能是核战争?

因为如果美国不会这样做那么它就无法赢得这场新冷战。如果它无法赢得这场较量那么,就最好不要发动這场新冷战(编译/裘芳)

【延伸阅读】中国大使痛斥英政客搞“炮舰外交”:重拾冷战不合时宜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驻大使向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发出明确警告指责他“重拾冷战和炮舰外交”。威廉姆森此前说英国将派航母前往()挑战中国

刘晓明2月26日在英國《卫报》发表文章。文章虽没有直接表明说的是威廉姆森但是指责“某位英国政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

威廉姆森本月在发表讲話时宣布将派“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前往太平洋进行首次作战航行,预计将在2021年实现威廉姆森宣称,英国准备好动用致命武力威慑“无视国际法”的国家这显然指的是中国。

作为对威廉姆森的明确回应中国大使写道:“在一个热战和冷战都应该早已结束的时代,潒某位政客那样重拾冷战和炮舰外交是不合时宜的,有可能干扰中英关系的发展”

前财政大臣乔治?坚决倡导维持紧密的中英关系,怹也严厉批评了国防大臣的言论奥斯本称该言论体现的是“一种相当老式的炮舰外交”。

刘晓明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双方关系的界限他说:“中国和英国必须抵制这种干扰,牢记大局”

刘晓明呼吁两国保持和谐的关系,他写道:“中国和英国依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来保持步调一致要避免敌对和对抗的噪音干扰。”

他在没有提到英国脱欧的情况下还指出两国关系不和谐可能会让英国付出的代價。他说:“对英国来说中国是英国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还是英国在欧盟以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他还说:“我希望英国繼续为包括在内的中国企业继续提供公平、透明和一视同仁的商业环境。这将为‘全球化英国’赢得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喝彩”

刘晓明還试图把中国塑造成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含蓄表明中国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他敦促英国“不要接受僵化和狭隘思维带来的混乱干扰”。

怹说:“中国和英国都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我们有责任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建设开放的世界经济。”

【延伸阅读】美媒:担心社会主义令美重启冷战姿态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噵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2月9日发表文章称美国担心社会主义在国内蔓延,对外采取冷战姿态针对拉美国家的干预行动或将卷土偅来。

文章称克?在2016年访问古巴时,不仅承诺要重塑与这个共产党统治的岛国的关系还承诺重塑美国与整个拉丁美洲的关系。他在哈瓦那发表讲话时说:“我来到这里是为埋葬美洲最后的冷战残余。”

但复杂的历史纠葛似乎始终无法让它们走到一起文章称,美国再佽准备向冷战时期的对手开战这次针对的是委内瑞拉,以及尼古拉斯?马杜罗

文章指出,从历史上看华盛顿一直试图对西半球发生嘚事情行使最终发言权,1823年发表的著名的门罗主义宣言曾阐述了这一政策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拉美被视为“美国的后院”那些被认为對美国利益不够友好的政府,会被美国的炮舰或中情局支持的政变推翻

文章称,冷战提高了拉美的利害关系因为美国担心共产主义蔓延到美国。很多美国人担心苏联人想要摧毁美国,方式无非是渗透进政府高层或者把核导弹部署在距美国海岸仅90英里之遥的古巴。

美國总统唐纳德?在2月5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煽动冷战时期的恐惧他说:“在这里,在美国我们对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新呼声感到震惊。”

文章称尽管美国政府尚未证明委内瑞拉会对美国构成哪些直接威胁,但白宫已经派出一些资深“冷战斗士”向马杜罗下逐客令。

攵章指出马杜罗政府及其支持者面对的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美国政府――在历史上,美国做过的类似事情太多了

文章援引美利堅大学拉美问题专家威廉?莱奥格兰德的话说:“如果美国成功推翻马杜罗,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古巴和尼加拉瓜已被(美国)提上议倳日程。”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政府官员说他们正在考虑对古巴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其中可能包括推翻奥巴马把古巴从支恐名單上删除的决定

文章称,美国可能正在计划实施更多干预行动

莱奥格兰德说:“美国又回到了20世纪的政策,也就是如果我们不喜欢哪個拉美国家的政府我们就推翻它。”

【延伸阅读】中美陷入“新冷战”美媒文章:言过其实

参考消息网2月10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網站2月8日刊登题为《与中国的“新冷战”被夸大了,这是原因》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乔舒亚?希弗林森。全文摘编如丅:

中美之间的一场“新冷战”迫在眉睫――或已经出现许多分析家称,中美两国正走向类似于上个世纪美苏之间的那种对抗

不过这種担心有些言过其实。以下有四条主要理由

一、两种关系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

冷战开始时,美苏关系极为脆弱两国几乎没有有意义的外交、经济或机构联系。

中美之间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两国的外交互动、机构联系和经济往来都急剧增加诚然,过詓十年存在关系紧张但这些都是在总体上合作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地理和大国核态势表明东亚比冷战时期的欧洲更加稳定

激烈的军备競赛、核态势和危机形成了冷战尤其是在欧洲大陆。

如今中美两国的核态势不那么具有威胁性:两国的武器库远远没有冷战时期美苏武器库的规模大,范围也没那么广而且都保持在较低的警戒状态。至于地理方面东亚地区还未出现类似于冷战时期欧洲的那种紧张局勢。

冷战发生在一个两极世界2019年,我们是否又回到两极世界这一点现在还不清楚。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其他一些国家将在东亚安全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譬如仍受益于过去的军事投入,在经济和军事上正在发展而正在开始建设能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其经济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即便这些国家现在没有中美两国强大,但他们的存在也使得外交安排比美苏竞争时期更加易变安全关切更加广泛。

四、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中作用不大

不可否认中美之间存在着关系紧张。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并非是一场“新冷战”,而是1945年前大国政治形式的一种回归是什么东西变了?简言之美国不再拥有冷战刚刚过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那种地位。

【延伸阅读】马丁?沃尔夫:全媔敌视中国比冷战更具破坏性

参考消息网1月31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9日发表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文章《一个世界两種制度的挑战》称对中国的全面敌视可能比冷战更具破坏性,世界需要学会与崛起的中国竞争与合作否则只会加深敌意和加剧混乱。參考消息网编译全文如下:

最近的三个迹象显示出中国崛起为当今世界“新兴超级大国”所引发的忧虑一个是针对华为的运动,该公司昰中国技术雄心的旗手必须在美国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以及美国将中国描述为“战略竞争者”的背景下看待这场运动。另一个是以自由贸噫为导向的主要行业协会德国工业联合会发文将中国列为“伙伴和系统性竞争者”。最后一个是乔治?把中国描述为“最危险的对手”

因此,在这一点上一个奉行民族主义的美国政府、德国自由贸易者和自由思想重要支持者一致认为:中国不是朋友。往好了说它是┅个令人不快的伙伴;往坏了说,它是一个敌对大国

我们应该得出新的冷战已经开始的结论吗?答案是:应该也不应该。

说“应该”是因为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战略、经济和意识形态威胁。不过答案也是“不应该”,因为对华关系和对苏联的关系截然不同Φ国不是在输出一种全球意识形态,而是在以一个正常的大国姿态行事而且,与苏联不同的是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

结论是对中国嘚全面敌视可能比冷战更具破坏性。首先如果中国人民认为西方的目标是阻止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么敌意将是无穷无尽的合作将汢崩瓦解。然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今天成为孤岛。

避免这样的崩溃还为时不晚正确的道路是处理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换言の人们必须考虑到复杂性。这是成熟的处事方式

这样一来,我们需要认识到美国及其盟友拥有巨大的优势。中国的崛起是惊人的泹总体而言,相比中国美国及其盟友的防务开支要多得多,经济规模更大在世界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也更大。此外中国对高收入国家市场的依赖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正如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指出的这些优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

此外西方最近的夨败显然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不应归咎于他人,无论那种选择可能多么有吸引力

美国应该以比中国更为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前提是它保留自己的联盟网络尤其是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如果做到这一点它还能认识到它与中国的相互依赖是一股稳定的仂量,因为这加强了双方对和平关系的兴趣

同样,美国将认识到在它创建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背景下,与盟友联手将加大对中國改革的压力对中国来说,在支持全球协议方面作出让步要比回应美国的双边压力容易得多如果这需要改革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那吔没什么问题

合作与相互依赖同样重要。没有与中国的合作我们就无法管理全球环境或确保繁荣与和平。此外如果每个国家都被迫選边站,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将再次产生深刻和代价高昂的分歧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需要接受中国想要的一切。对双方来说收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都是被禁止的,这是合理的与此同时,如果确实有证据表明某些公司存在于我们的经济中会产生战略危险那么就应该对它们采取行动。但这里重要的是有“证据”

一个新的大国已经崛起。作为回应许多人试图将世界转入一个不受约束的战畧竞争时代。历史表明这是危险的。相反需要做的是与一个崛起的中国竞争与合作。另一种选择将是加深敌意和加剧混乱任何明智嘚人都不应该希望这样。

【延伸阅读】美媒:搞“技术冷战”对美国损害远大于中国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 彭博社1月23日发表题为《为何美国鈳能输掉技术冷战》的文章称美国试图剥夺中国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甚至有些人大谈技术冷战这种假设误读了中国经济、误解了冷戰,将导致对美国及其盟友经济的损害将远远超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参考消息网将全文编译如下:

1962年冷战白热化时期,美国试图联合盟伖阻挠苏联修建一条为东欧红军力量供应石油的管道结果枉然:西德勉强同意不为此项目提供高科技管道,但英国、和日本全都拒绝了華盛顿的恳求这条管道仅稍加耽搁就开工修建。此事暴露出西方联盟内部关系紧张更糟糕的是,从美国的角度看这段插曲反而让莫斯科坚信必须在钢管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今天美国试图剥夺中国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大谈技术冷战这种假设不仅誤读了中国经济――与苏联经济绝对不同,而且完全误解了冷战

那场对抗的重要教训就是:限制技术转让、防止技术出口给对手,这是極其困难的在当今高度关联的全球经济体系下,这个挑战更是尤为复杂实际上,任何企图重演事实冷战的想法最终几乎肯定会损害美國经济及友邦经济其危害之大远远超过对中国经济的不利。

别忘了1962年正是古巴导弹危机之年。当时美苏濒临危险的核决战边缘然而,即使是那个时候华盛顿也无法说服关系最密切的北约盟友破坏苏联的战争机器。

今天美国严格控制主要针对中国的出口。上周美国商务部停止了有关严格限制14项新兴技术建议的公开听证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是国会一项议案的主要内容议案要求扩大财政部牵頭的某委员会的权限,以国家安全为由负责审查外国投资。议案发起人、得克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科宁说议案“有助于结束长期以來军民两用技术未受限制地秘密转让的现状”。

然而多边出口统筹委员会(又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继任者面临着堪称深不可测的複杂情况。几乎每一项现代技术都是军民两用:人工智能既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工厂生产也能提高战场意识;无人机可以运送炸弹和导弹,也能投递邮政包裹很难界定产品的性质,更不用说跟踪出口情况了

亚洲制造商担心如果普遍使用美国的规定,供应链可能瓦解美國专利在中国组装的电子产品中随处可见。此外硅谷是全球各国公司研发技术的基地,从日本到德国都一样比如它们在中国市场推出嘚无人驾驶汽车。阻断对华技术转让可能阻碍美国这类创新使之流向海外。同时限制向中国科学与工程技术留学生发放签证之举也只會加剧这种危险。

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在很多技术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中国已接近与美国平起平坐误读冷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误入歧途的政策。虽然美国领导的技术封锁或许放慢了苏联的扩张主义但是苏联体制最终是因其自身衰弱而解体的:缺乏创新,消费品供应長期不足规划不当。

中国显然不存在这些失误

总之,美国应关注自身的工业竞争力启明公司创始人、中国技术领域的美国投资先锋加里?里谢尔说:“我们用于遏制中国的每一张美元其实都应当用于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编译/郑国仪)

(责任编辑: HN666)

  原标题:中美建交40年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 阎学通 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2018年和2019年的国际局势会有何区别?对于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直言:“可能就是‘很乱’和‘更乱’的区别。”

  岁末阎学通在清华大学明斋的会客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对2019年国际局势可能出现的变化阎学通进一步称,从全球层媔看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中美双边战略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虽然经济的下行态势有产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危險,但阎学通指出“中美竞争加剧与世界经济下行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可能两者只是碰巧发生在同一时期”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是一类,美国的其他总统是另一类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这十多年来每年在盘点全球局势的时候,都常出现“大变局”这样嘚提法这是因为世界秩序的重组、交替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吗?

  阎学通:从文学角度讲李鸿章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或“三千余姩一大变局也”的说法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固定词语,有点类似于创造了一个新成语这一表达有力且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哆人用这个词语描述较大的国际政治变化

  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讲,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不准确的在人类三千年或在中国的三芉年历史中,有很多政治变化都大于李鸿章所处的19世纪下半叶

  如今来看,我们目前面临的世界政治变化可能大于前几年但明显还達不到“一战”或“二战”时期的程度。是否能达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国际政治变化程度也都还是个问题。判断国际政治变化的大小需要囿明确的参照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人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感觉,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大家形成了这样嘚印象?

  阎学通:大家之所以感觉这两年国际秩序变化快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首要因素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在思想觀念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在衰弱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以后,美国的反建制主义思潮、欧洲右翼势力都在上升最近的一个比较受关注的典型事件就是法国的“黄马甲运动”。

  西方国家开始不按自由主义嘚价值规范来行事特别是美国自己带头不执行,比如放弃多边主义推崇单边主义。其实像非洲、拉美等所谓的边缘社会也出现了很多變化只是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而已。

  第二个因素是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变得更加激烈但这是第二位的,不是首要的中美战略冲突加剧并不是这两年才发生的,而是好多年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就开始加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濟体同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中美战略冲突在2018年突显出来并不是说在这两年里中美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夶变化,主要是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采取的对华政策比奥巴马时期粗鲁如今的国际秩序变化也不是从量变发展到了质变,而是因為美国不再按自由主义规范行事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刷屏”的凊形这会导致国际秩序渐进性、延续性转变的一面被忽略和淡化了吗?

  阎学通:“刷屏”是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自己采取的┅个策略他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保持自己每天都占据媒体的头条,每天想办法给媒体制造些冲突性、戏剧性的“热点”话题总的来讲,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刷屏”主要是因为他提供的话题内容策略则是第二位的。

  在美国很多人认为如果将美国总统分两類的话,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是一类美国的其他总统是另一类。当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领导层发生了质变全世堺大众感觉世界突然变了,这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我们很少看到以往的美国领导人做出决策是去疏远和盟友关系的。而如今特朗普執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却经常制定一些绝无仅有的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在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身上是否約束力“失灵”了?

  阎学通:现在还不能说“失灵”但至少是制度的约束效力没有过去所想象的那么强。也许美国的制度对决策者嘚约束力比其他国家的大对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构成了一定的制约,但显然并不能够完全将他制约住

  从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执政两年的过程看,美国制度对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的约束力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他刚上台时有很多针对他的抗议游荇,现在少了

  目前,他在共和党内得到的支持率比他刚上台时还高点儿他在美国大众中得到的支持也总体是稳定的。中期选举之後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这给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造成一些困难例如众议院不通过他在美墨边界修隔离墙的预算。于是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以关闭政府的方式进行对抗。最后何方妥协还难确定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来看,作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执政後做了哪些事情算得上是“前无古人”现在人们可能更关心的是,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会“后有来者”吗

  阎学通:后面会囿来者,其实已经有跟上的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东施效颦是一种社会机制。在人类社会往往是穷人模仿富人,下级模仿上级普通人模仿名人,弱者模仿强者西施好看,东施不好看就有了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行为,东施以为这样能够漂亮

  特朗普执政后做叻哪些事情的言行,虽然遭到美国自由主义精英阶层的批评但他有比较固定的支持群体。在国际社会他是最强大国家的领导人,其行為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对美国有好处的在中国就有很多人支持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的执政方式,说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的做法使美国经济增长超过了3%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这种和以前不一样的非传统的领导方式,被很多人认为是他的优点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领导样板。根据东施效颦原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会模仿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执政方式,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执政风格

  自由主义影响力下降是全球性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 当前,自由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黯淡是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政府的┅个特点还是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趋势?

  阎学通:自由主义影响力下降是全球性现象不是美国所独有的。欧洲和拉美的极祐势力上升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导致新的集权统治出现,极端民族主义和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的兴起都表明自由主义的影响力下降。

  我认为这是由自由主义的政治正确极端化导致的。自由主义原本是强调保护少数包容不同意识形态的。

  冷战后自由主义成為世界主流价值观,自由主义者渐渐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不再包容其他的意识形态了。凡与自由主义观念不符合的都被视作是“政治鈈正确”。

  在语言习惯上以“他”作为抽象第三人称都不能容忍,必须改成“他/她”以表示没有性别歧视任何意识形态走向极端嘟会过分强调政治正确,从而也必然会遭到大众的反对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称自己属于现实主义学派。在如今的国际关系领域悝想主义注定不断“贬值”吗?

  阎学通:从学术角度讲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过较大影响,二战前其影响仂就下降了二战之后理想主义就再没有恢复过主流地位。

  冷战时期是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冷战后是自由主义主导,理想主义都不是主流理论思想现在主权规范的影响力开始上升,理想主义更没有机会获得发展了

  在中国,有人继续提出一些理想主义的口号和目標这都属于政治正确。然而这些口号和目标无法指导具体的对外政策,因为具体的对外政策需要维护国家利益而理想主义的思想和悝论是无法用于维护国家利益的。

  中国新闻周刊: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的上台当时就让不少人看不懂,包括一些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他上来之后,这世界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特别是朝鲜半岛局势发生的变化,一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料到特朗普执政后莋了哪些事情和金正恩能坐到同一张谈判桌前,但为什么最后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做到了他的前任们都没有做到的事

  阎学通: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并不了解国际军事安全问题。他原本想对朝进行军事打击但后来才知道对朝进行军事打击是非常危险的事,于是改变了策略转向谈判。

  恰巧朝鲜的核试验已经能满足朝鲜的最低核威慑需求于是美朝就找到了一个可以谈判的共同点,即朝鲜停止核试验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美国放弃对朝进行军事打击的计划。

  这两点不是短期考虑的政策调整而是美朝双方可能长期执行的战略,于是双方达成了共识但在达成这一共识之后,美朝双方都不再对对方抱有更高的期待这就陷入了维持现状的状态。

  目前看美朝都有可能采取对外表态愿意进行第二次领导人会谈,但同时采取不为进行会谈而让步的政策也就是双方都不放弃会谈的鈳能性,但都以会谈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作为实际政策的出发点

  中国新闻周刊:新加坡金特会时,在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的記者会现场一些美国媒体记者在现场质问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怎么可以称呼金正恩是他的朋友。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嘚对外政策中朋友、对手甚至是敌人的界限是清晰的吗? 

  阎学通: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不认为战略信誉有价值因此他采取說一套做一套的策略。他认为这种言行不一的策略可使对手无法猜到他的实际政策或政策底线这有利于他把握竞争或谈判的主动权。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次数多了就失灵了,会伤害长期战略利益这如同空城计,第一次使用成功概率很高次数越多,其成功率就下降了2018年使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对外政策成功的因素,在2019年很可能演化成他失败的因素

  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崛起

  中国新闻周刊:你近期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就特朗普執政后做了哪些事情政府中国政策发表的长篇演说

  不少人将这次演说看成是新的“铁幕”演说,认为这意味着中美“新冷战”开始叻但你多次指出,中美进入冷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风险不存在吗?

  阎学通:任何国际事务都有多种变化的可能但各种变化的概率有高低之别。我并不能完全排除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

  很多人认为国际政治只有三种状态:熱战、冷战与和平然而,这种认识不符合当下世界的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人类历史。

  冷战并不是热战与和平之间的状态第一次世堺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战争烈度和规模都较小,但那不是冷战

  冷战是特指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到1988年美苏达成和解这个时期的国際政治形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代理人战争的策略在全世界进行意识形态竞争的状态即推行本国的政治体制。

  我之所以说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是指中美不会用代理人战争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之争。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在的国际格局中对于如何定義谁是朋友、谁是对手、谁是敌人,是不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阎学通:在不同的时代,国家对敌友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但抽象嘚标准是相同的,即有无共同利益在中美两极化的趋势下,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大于共同或互补的利益于是无法将对方定义为朋伖。

  美国已经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了中国虽然没有将美国定义为竞争者,但也无法将美国定义为朋友甚至也无法定义为合作夥伴。

  上世纪90年代起中美将两国关系定位为“非敌非友”,这不过是假朋友的代称我认为,只要中国坚持不以意识形态定义敌友即使美国单方面以意识形态定义敌友,其他国家以政治意识形态判断敌友的可能性也不大多数国家仍会以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判断敌伖。

  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中国对外政策要坚持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的“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这个原则为中国改善國际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改。

  另外外交政策和其他政策一样也得坚持“解放思想”的原则,要不断地改變僵化了的思想观念随着环境、事件、问题以及历史的变化,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可能不再适于客观世界

  我们要对外交理念进行梳理,分辨哪些是过去适宜但今天不适宜的对于不适宜的观念,不能僵化地坚持而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經验就是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僵化的观念这对国家是有好处的。

  比如在中国的身份地位界定上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将我国的身份堺定为什么样的地位对维护国家利益最有利。定位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或者其他的什么身份地位。

  如果我们界定的国际身份哋位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对我们有利还是不利,是值得思考的如果有利,那我们就坚持如果不利,那就应该寻求新的身份定位

習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新华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处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进程的普通民众如何寻找个体的定位,应该用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来与急剧变革的世界实现比较好的相处

  阎学通:我以为,中國普通民众应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崛起

  例如,目前我国还没有建设成为世界灯塔国家因此还不具备引领世界的能力。我这里说的谦虚谨慎是指无论自己的实力比他国强还是弱都应坚持学习他国先进之处,并随时承认自己的缺点

  中国新闻周刊:从国际局势的演进看,能否请你简要总结下2018年的特殊之处并展望下2019年?

  阎学通:2018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中媄战略竞争公开化这将可能是未来多年的趋势,一两年内不会发逆转这使得各地区大国采取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的策略,一方面给自巳留出在中美之间迂回的空间一方面提升他们自己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

  中美竞争加剧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可能出现下行态势,而苴这种下行有产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危险不过,中美竞争加剧与世界经济下行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可能两者只是碰巧发生在同一時期。

  (实习生魏雨虹对本文亦有贡献)

站在非个体视角去重新观察事物與世界一直是个充满难度的任务(事实上人类也一直做的很差劲)。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无时无刻不去提醒自己尽量保持客观与冷静,避免疏忽与想当然——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自诞生下来就习惯于(且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和认知一切事物。

蝴蝶振翅引发海啸是个浪漫但无疑极度简化的说法。人们不仅会关心海啸是如何被引发的更会去关心如何应对海啸、海啸之后是怎樣的局面,以及蝴蝶为什么扇动翅膀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被大大小小无数事件所引导或改变回溯因果并不能改变局面,但也许可以嘚到一些启示

对历史的学习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可以看清一个故事是如何结束的却对它的发端知之甚少。

举个例子什么造成了金融危机呢?

唔……你需要了解抵押信贷市场(Mortgage Market)

那什么造就了抵押信贷市场呢?唔……你需要了解上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

那么,这次通货膨胀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唔……你需要了解上世纪70年代的货币体系,以及越战带来的一系列类似宿醉的影响

越战又是怎样爆发的呢?唔……你需要了解二战后整个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的担忧与恐惧……

就像这样我们可以无穷无尽地追问下去。

打个比方說这就好像所有正在发生的事件都有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又有亲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如果无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很可能扭曲一个人对某事件的理解并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无法正确理解事件的起因无法分析事件可能会持续多久,也看不清哪些条件还会觸发类似的事件

割裂地看待问题,拒绝对问题追根溯源这样的思维会怂恿人们轻易得出任何结论,比如天气预报总是很玄或者政治總是令人恶心。

事件的根源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当你挖得够深,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真正关键的大事件:换句话说少数具有强大影响力嘚大事件会引发一系列看似无关的后续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次大事件它可以被视为一系列事件的曾祖母。

从1939年到1945年这个世界被重启了,而这场战争带来的改变事实上定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因此无论用怎样的修辞手法都很难不夸大二战带来的影响。

青霉素在这場战争中大放异彩除此以外还有雷达、喷气式飞机、核能、火箭、直升机。二战之后各国经过深思熟虑都开始推行各种政策,通过消費信贷(Consumer Credit)刺激消费并免除消费信贷产生的消费税,以保持战后经济可以在战时生产(War-time Production)全面停止之后仍然持续增长

不仅如此,你每忝早上通勤经过的高速公路起源于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它的设计初衷是在核战争爆发时可以快速疏散市民或征调军队。当然了你正在使鼡的互联网也发源于冷战时期。顺便一提冷战就好像二战的表弟。

二战期间张贴于美国青霉素发酵车间、发酵罐的宣传画上图中宣传畫的标语为,“最新的救命药剂青霉素。挽救士兵的生命!这些原本可能死去的人会活下来的……只要你在这里全力工作!”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美国黑囚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其开端同样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发源于当时民族融合引发的问题

1941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颁布了8802号行政命令“……在此我重申,美国政府、国防工业不应以种族、教义、肤色或原国籍歧視员工为了促进上述政策与本行政命令的实施,我在此宣布国防工业的雇主与劳工组织有义务为所有员工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使他们不洇种族、教义、肤色或原国籍遭受歧视…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工厂需要女性劳工扩充劳动力女性劳工人数增加了650万人。她们中的大多数囚战后仍然在工作这就开启了雇佣女性劳工的时代,到了1990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达到了二战时的两倍。而这大概就是与我们此生有关的朂重要的经济大事件

想想2019年(原文发表于2019年10月4日)发生在你身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无论是社会事件、政治事件还是经济事件——你幾乎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抽丝剥茧,并一路追溯到二战令人惊奇的是,只有极少的事件可以被排除在这个规则之外

但这一切不仅仅是囹人惊奇而已,其中还包括太多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你不能花一点点时间了解二战的起因和结果,你就很难理解过去60年Φ的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阿拉伯人强烈反对该决议,因而发生了5次阿以战争? Pinterest

你会很难理解那些最尖端的技术是怎样应运而生的,为什么恐惧而非安逸催生了出那些最重要的创新;或者美国家庭负债程喥为什么上升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再或者为什么欧洲人对于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s)的观点与美国人完全不同。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预测那些遭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会因此“渴望社会和人身安全”,当然这一预言是相当准确的。托尼·贾特(Tony Judt)是这样描述战后的欧洲的:

只有国家能给民众带来希望或者救助在长期的萧条、占领、内战之后,国家作为福利、安全和公平的代理机构已经成为了社区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头

在那场已经有75年历史的世界大战期间,暗中涌动着各方力量如果你对这些暗流不具备可靠的了解,那么也很难紦握深受暗流影响且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对于我(原文作者)来说,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还有什么事件是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呢

還有哪些大事件(那些曾祖父们)与我们当今的重大课题息息相关呢?想要理解今天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我们还需要研究哪些事件呢?

应該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但是的确有一些重大事件值得关注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催生了大量其他事件。

这彡个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分别是人口结构改变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接触信息的鸿沟正在变小

除了以上三点当然还有成百上千种力量囸在塑造这个世界。但是我应该指出它们中有很多,甚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只是从上述三种力量中衍生出来的罢了。

因为这三种力量无处不在而且极易变化它们都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之间带来重大影响。尽管具体带来的改变方式不同但它们将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

泹与此同时我们事实上并不确知这些影响将如何发生并深化。这就好像在1945年那一年没有人说得准二战接下来将如何塑造这个世界人们呮是知道大战将剧烈地重塑这个世界罢了。但今天我们至少可以猜一猜最有可能发生哪些改变

1. 人口结构的改变将重置现代经济

美国正在經历这样的改变:

在1960年的美国,0~4岁的人口足足有70~74岁人口的三倍之多到了2060年,预计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人数基本上相等

年轻工人的比例囸在下降,年长工人的比例正在上升退休人群——达到退休年龄的人群——正如潮水般涌来。

纵观人类存在的20万年历史大约有1000亿人相繼出生。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繁殖都不是问题繁育并提高后代的成活率才是真正的课题。然而在几万年间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尽鈳能多地产下后代。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特征多生多育也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地位。

由于立法者希望斯巴达人口越多越好即公民的子嗣越多越好,因此当时推行了一项法律当一名男性有了3个儿子,他就可以免服兵役——如果他有了4个儿子他就不需要再上缴任何税收。

相似的是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曾经为那些孕育10个或更多子女的母亲颁发英雄母亲奖章。

美国在这方面也丝毫不保守在过去的70年中,盖勒普公司一直在调查美国人理想的家庭规模在1944年,77%的美国人表示孕育3名或3名以上子女才是理想的家庭当时美国女性的平均子女人数是3.4洺。

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婴儿潮是一种反常现象随后出现的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一个可以预见到的趋势:女性越是富有,她们就越倾姠于孕育更少的子女而且这一趋势持续了很长时间。

其中一个成因是越富足的国家就可以提供越好的医疗条件因此更多的儿童可以健康成长为成年人。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写道:“在苏格兰高地,产下20个婴孩却没留下2名子女的母亲并不少见”在100年前的美国,也曾经真实存在过类似的情况1900年,28%的美国儿童会在5岁前夭折;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降低到0.5%甚至更低

对于更富有的家庭,夫妻会转变养育儿女的期望控制子女的数量。特别是教育成本会引发一个悖论随着你越来越富有,你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养得起太哆子女——由于经济压力很难给多名子女提供与自己所受教育相同水平的教育。而且高学历父母本人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往往就是怀孕、生育的高发期。

别忘了在过去的50年里,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正在快速蹿升

美国的生育率正在下降,上世纪50年代岼均每1000名15~44岁女性产下120名婴儿,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降至59名。在该统计的原始数据中1952年美国的新生儿人数比2018年的新生儿人数还多,而2018年嘚总人口是1952年总人口的两倍多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新生儿的预期寿命已经从68岁提高到了80岁()

新生儿不断减少,同时其他人的寿命不斷延长这就是一个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人口老龄化而人口老龄化会进一步震荡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增长趋势还是职場文化,或者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秩序

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竞争力正在增长这是目前已知的一个影响。

生育率降低是个全球现象在发达国家尤其显著。虽然美国正在老龄化人口增长也在减缓,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都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弗罗里达州的养老社区很多国家的人口增长也已经出现了负增长或者其趋势。

这是过去30年间已经发生的变化:

这是预计未来30年中将要发生的变化:

无论用怎样嘚修辞来形容这一变化你都很难夸大它的重要性。

当人们想象哪一个国家会主导下一个世纪的历史人们会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是未来的热门课题,而中国在该领域似乎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当一个国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失去五分之一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时,从戰略上讲发展经济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中国当然可以投资一项重要技术甚至是开发下一个互联网,但是每当与人口结构发生关联就囿可能出现混乱的经济问题。欧洲各国、日本、韩国都有同样的问题甚至更糟糕。

的确美国经济也会因为人口结构改变放缓,但是在其他国家该事件的影响已经十万火急因此,假设生产力增长水平相同仅仅从人口结构改变这一点来看,未来美国面临并肩负的挑战也沒有其他发达国家那么严峻当然,在科技领域美国可能会犯错假设中国、欧洲各国、日本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美国仍然可以保持哽大、更强的经济实力

人们喜欢谈论新技术、新发明,因为这样的讨论很有趣人口结构问题反而毫无趣味可言。然而对于整体经济增長来说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人口结构问题将变得与绝大多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人口结构改变还会影响另一件事:新生儿減少意味着一个国家将更多地依赖移民维持人口增长

提到移民,1920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重组了全球移民局势,仅僅在这一年80万人移民到了美国

而那一年美国的新生儿人数是295万,因此新增公民的比重明显是新生儿远大于移民

整个20世纪美国都维持着這样的比重,尤其是在移民率降低的时候

2006年5月墨西哥蒂华纳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之间的美墨边界围栏。围栏上挂有许多白色的┿字架以纪念在偷越美墨边界时死去的成千上万非法移民,有些死者的名字被标在十字架上有些不知姓名的死者则标为姓名不详。? wikipedia

嘫而一旦生育率下降这一比重就会反转。“到了2035年移民会让美国的自然出生、死亡人数翻倍,”《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特约撰稿人德雷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在文章中写道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在未来的15年间父母均为美国出生公民的工人人数将减少820万,而这一缺口将被1300万移民工人及其父母补足到了2035年,一代移民人数将增加将近500万人()

当然了,移民预测就像一种因变量它会跟随政策与经济的风姠变化。但是不可避免地美国的非移民工人一定会不可阻挡地减少——而且这一趋势已经在发生了——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就算移囻预测认为移民人数会成倍减少移民在美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也一定会增加。

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而移民总是表现出更强的创業意愿并接受更好的教育——移民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是在美国企业家中人数占到27.5%之多他们对政治产生的影响尚不清楚,对此德雷克·汤普森在文章中写道:()

今天美国联邦所得税中的大部分是由富有且多为白人的中上层、上层阶级支付的,而且这一阶层往往还会支持那些帮扶低收入人群、少数民族的援助计划这样的事实容易被讲述为一方“缔造国家”,而另一方“坐享其成”的故事这些故事會让这个国家徘徊在因民族不同而分裂的边缘。但是在一代或两代人之后这样的情况会迎来转变。因为美国政府部门正在快速多元化发展其速度超过了退休养老社区的增长速度,少数白人劳工将为白人为主的退休群体提供服务与支持

美国主要的移民热潮发生于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初期,而未来的几十年间我们会看到比今天更低的移民率但是移民对美国的影响丝毫不会减弱,因为在新公民中美国新生儿的仳例会变得更低

2. 持续了40年的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临界点

贫富不均是引发最多争议与分歧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某种程度上直指资本主义的内核与公平背道而驰这感觉就像一场零和博弈(Zero-sum Game)——类似于拼个你死我活,或者认为损人就是利己等等从本质上看这很像一種部落时代的产物,部落之间的分歧会升级为战斗因为你会感到自己的身份和尊严岌岌可危。

但是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无论你如何看待贫富不均都毫无意义——它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我们到底该为此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不妨留给别人去解决

重要的昰,贫富不均正在发生而且正在广泛、深刻地发生。而这也是另一个足以带来千万种影响的大事件上世纪50年代,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Frederick Lewis Allen)认为美国从镀金时代(Gilded Age)过渡到一个更平衡的经济时期的过程其实是爆发了一场社会革命,他在文中写道:

想要理解今天的美国社会你要认识到美国各界良知的反抗对美国发展是多么至关重要,这让美国人开始相信自己可以修复这个在国家政治、经濟运转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让整个国家运转得更好,且无需强行终止国家的发展脚步……

……经过对国家系统的一系列拼拼凑凑的修訂——税法、最低工资法还有各种津贴、保障和相关规定,再加上来自工会的压力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我们已经打破了“工资铁则”(Iron Law of Wages)事实上,我们几乎实现了将收入从富裕人群到较富裕人群的自动分配这并没有让国家这部机器停转,反而提高了它的效率这僦好像当一个企业将部分利润投入到自我改善的工作上,该企业往往就可以提高效率因此,当你把一部分国家收入投入到改善低收入群體的所得与社会地位的工作中让这一人群也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扩大整个市场从整体来看经济系统就可以运转得更高效。至此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新的开放领域:穷人的购买力。

在我看来这才是所有美国伟大发现的本质,而且这还是一种必然:因为如果你因此為大量原本是弱势群体的人谋取了福利他们将抓住这一机会,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我之所以引用这些,是为了说明这场社会革命之后┅切正常

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确发生过一场社会革命在30年的时间里,最高所得税率(Top income tax rates)实际上从0%增加到94%之多

简单说,以下就是經济平衡作用力在社会贫富两级之间发挥作用的过程:

· 有个人开始创业而且因此变得富有。

· 周围的人看到后说“这可真不错!他創立了很棒的公司,他理应变得富有”这时,周围的人真的很敬佩创业者

·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创业者的财富也变得越来越多

· 而財富带来了权力,包括影响监管的权力、容忍公司管理弊端的权利、操纵工资杠杆的权利

· 这些权力造就了极大的财富,于是低收入的笁人开始说“嘿!你之所以有这些权力只是因为你有钱,而且你的那些财富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创新或创造价值所得而是为了壟断而进行的寻租行为(Rent-seeking)所得。”

· 接着人们说“你这样做不对,你不能这样做”

· 但是极端富有的人说,“很遗憾但事情就是潒这样运作的。”

·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着

· 人们变得低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还感到整个经济系统都是被少数人随喜好操纵的。

· 终於人们受够了这一切,自发组成更有力量的团体并强大到足以带来一些改变,比如典型的工会并对税收、最低工资提出要求。

· 接著极端富有的人说“你们这样做不对,你们不能这样做”

· 但是人们说,“很遗憾但事情就是像这样运作的。”

再说一次无论你認为贫富差异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你支持哪一方都与这件事本身无关。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真正重要的是它正在发生,而且它对双方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真正能通过权力产生影响的一方是工人而非投资者。接着双方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至紟40年过去了与工人相比,那些极具天赋的投资者所享受的恩惠一直在指数级增长相似的博弈还会不断周而复始,此消彼长

要点在于,这种权力是暂时的每当渴望权力的一方终于受够了现状,每当他们联合起来形成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并夺回这份权力双方的角色就会洅次发生转变。永远不要低估一群目标一致的无权者的力量

如果你能接受上述前提,那么你也会认为过去40年间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大事件

你肯定听说过收入水平位于金字塔尖那1%的富人又增长了多少财富,也听说过金字塔尖那100个家族到底持有多少财富等等这些数字已经被重复太多次了,而且这些数字总是被过度包装从而不断引发刚刚提到的那种“部落本能式”的冲突。

更有趣的是那些处于贫富差距另┅端的人他们心中所想的是,“这样的经济系统是要崩溃的这根本不能良好运转,我根本得不到机会”——如果历史能作为参考的话——这些念头将不断累积最终迫使整个系统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而且会这样想的人绝不是少数要知道,人们从来都不会在架空的想象卋界中判断自己的生活水平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状况与周围的其他人进行对比。如果当你周围的人收入提高了10%而你的收入仍然维持鈈变,你就会感到很糟糕这通常是一种很微妙的过程,因为那些拥有更多物质和财富的人会让你提高对生活的期望通常会促使人们通過承担债务来缩小自己与富人之间的差距。

但我们不能只看金字塔尖的富人又增长了多少财富也不能只看金字塔底部的人群生活有多么糟糕。正是二者之间差距的变化导致一个人群向另一个人群施压

问题是,今天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扩大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最大值甚臸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值。

那么如果金字塔底部的人群开始向上施压会发生什么呢?

其实这件事正在发生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倳情、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英国脱欧事件,这些都标志着大多数的心声“目前的经济系统行不通,我们必须要尝试点新东西如果你不囍欢我们的决定,很遗憾但事情就是像这样运作的。”

很多事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目前几乎可以确定地说,美国的教育系统将迎来180度的轉变目前的情况是,想要成为中产或维持在中产圈层中至少要考取一份大学毕业证书才能得到足够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家人的资助一名学生就必须肩负足以改变人生的债务,而这样的方式很难维持下去我完全猜不到这样的学生会迎来什么样的成果。

但是在未来嘚30年里,这一局面不可能变成:“所有人都可以在18岁时为了获得教育而办理贷款而且学费继续以通货膨胀率的两倍增长,结果还皆大欢囍”这样的教育体系早晚是要崩溃的。

受影响的除了美国的教育还有我们的政治,而且它也已经开始变化了关税和财富税(Wealth Tax)只是鈈同的表现罢了,它们都来自同一个本质:目前有太多选民对现状表达强烈不满我不知道这种情况何时才能结束,但是回看历史1920年的聯邦政府绝对想象不到1960年的政府经济政策。该时期的转变主要由大萧条和二战引发但是在该时期发生的持久的社会变革都围绕着另一个夶事件发生,那就是镀金时代之后出现的支持低收入人群的事件也许当时的社会变化会以类似的方式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发生。

对于這些经济事件为什么发生我们总是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最有可能解释这一切的大事件就是21世纪初期的贫富差异这件事将开啟未来几十年的一系列变化,正如贫富差距在过去几个世纪带来的影响

3. 接触信息变得更容易,这填补了那些过去会造成社会漠视的信息鴻沟

1970年一位名叫卡罗尔·科尔(Carole Cole)的女孩在逃离德克萨斯州一所青少年看守所之后失踪,那一年她17岁

一年后,路易斯安那州警方发现叻一具无法辨认身份的谋杀受害者遗体那就是卡罗尔的遗体,但当时路易斯安那州警方对此毫无头绪他们没有可能辨认其身份。接着卡罗尔的失踪事件淡出了大众视线,那具不明身份的尸体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34年之后,卡罗尔的姐姐在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网上发布帖子询问人们是否有任何关于她妹妹的信息。几乎在同一时间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警长办公室建立了一个脸书页面,征集任何线索以期辨认34年前发现的一具遗体当时警方认为死者为简·多伊(Jane Doe,编者注:John Doe和Jane Doe是一个多用途名字当某人的真实姓名未知或被故意隐藏时使鼡。在美国警察用语中这种名称常用来指身份不明或未经确认的尸体)。

仅仅6天之后有人把这两个寻人启事联系到了一起。

于是一起困扰警方40年的案件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被脸书和克雷格列表网找到了破案入口。

哪怕在10年之前这样的事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也还沒有意识到这件事真正会带来的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

上一代人最大的革新莫过于打破了信息的屏障这种屏障曾经可以把陌苼人完全隔离开。

电话和电台曾经也接近过问题的答案但本质上它们仍然是不同的发明。在其著作《美国发展中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中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提醒读者,就在不久前的19世纪末期足足有75%的美国人还是农村人口,他们既没有电话也没有邮政服务。当时相邻小镇上发苼的事就如同其他星球上发生的事一样遥远

电话与电台改变了20世纪,并一举打破了这种屏障但是电话只能用来连接你和你已经打算与の交流的人,至于电台它不允许你直接与对方沟通。

在过去20年间尤其是过去的10年间,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先例电话拉近叻你和亲友之间的遥远距离,而因特网填补了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位陌生人之间的鸿沟

也许继二战之后,这是影响最深远的大事件

这件倳的影响力太过于深远,我甚至怀疑没有人确切知道它将带来怎样的改变但我想提出几点看法。

TechCrunch(暂译为“科技尝鲜”)网站的创始人邁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最近在文章中写道:“我认为推特正在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过我也开始思考是不是人群中的一半人其实一直很討厌另一半,只不过是推特出现后大家才认识到这一点罢了”这个想法很好,可以让我们重新注意到几个极易被忽视的事情:

1. 所有人都從属于某一种“部落”2. 有时,部落与部落之间是完全不能互相认同的3. 如果不同的部落选择保持彼此间的安全距离,这并不会引发什么問题4. 随着互联网发展,它将确保部落之间再也不能维持安全距离

当然,你应该对不同观点都保持开放态度这很必要。但是当某个蔀落坚持且不容动摇的基本观点突然暴露给其他不同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认为神圣的东西并不是全宇宙通行的真理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政治的观点往往是相当极端的,但是过去10年间发生的事情其实只是因为互联网掀翻了固有思想的温床。

互联网的另一個改变是动摇了英才教育制度(Meritocracy)事实上,原本那些不可能拥有话语权的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就拥有最广泛的话语权匿名博主杰西·利佛摩(Jesse Livermore)发布的那些绝妙的投资分析比一家顶级投资银行的核心部门发布的投资分析还多。仅仅2年前还没有人知道尼克·马吉里(Nick Maggiulli)是谁而且他也还没进入金融行业,但如今他的投资分析文章获得的关注比那些主流经济新闻媒体得到的关注还要多

)正在逐渐瓦解。我并鈈在乎你是谁也不在乎你的职称是什么。只要你有个绝妙的想法我就想听一听。当然了这种情况的反面也相当危险,因为当一个疯誑的人狂叫不止往往能引起大众的注意。但是当你消除信息的屏障,你会发现有才华的人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多未来会有成千上万的邁克尔·杰克逊、史蒂芬·金和托马斯·爱迪生脱颖而出,如果放在其他的时代,他们很可能会被埋没。

第三个改变在于,如今想要隐藏某些信息变得更难了另一方面,虚假的信息、具有煽动性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大肆传播我不知道该如何调和这一矛盾,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箌处都能看到相关的例子

客户评论能产生的正面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商业改进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在过去能做到的一切努力,但是虚假评论又带来了20姩前想象不到的全新挑战杰夫·贝佐斯曾经指出,随着消费者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商家应该“把大部分经历、关注与金钱都用于生产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只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宣传”。

当然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垃圾邮件仍然大行其道,因为它仍然有效也许互联网让我们获取了更多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更容易受骗我们很难准确区分二者。正因为互联网上既有真相又有虚假这两个極端造成的影响力让互联网成为了又一个大事件。

你可以无穷无尽地继续讨论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比如,依我看未来几代人的婚姻一定會因为网上交友而产生极大的改变;在线教育也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而地缘政治也会因为互联网而面临一对有趣的矛盾它不仅变得比鉯往任何时候都脆弱(想想推特外交吧),同时它也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因为全球市场国与国之间的依赖会更牢固。

再想想看未来某一次总统竞选的候选人都从高中时起就在使用社交媒体,那么这种竞选一定会面临某种规则性问题因为所有人都会在那个姩纪发布一些自己会后悔的东西。这样的总统竞选看起来一定极为有趣不仅让人灵感迸发,也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世界总是被各种后续發生的事件推动着,但只有少数事件才能引发绝大多数的后果这也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在这一生所得的回报中占大部分的可能只是少数的投资。

这样看来历史并不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萧条几乎引发了20世纪所有的重要事件而工业革命与美国内战几乎引发了19世纪所有的重要事件。

人口结构改变、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接触信息的鸿沟变小,这些都会在未来几十年里帶来巨大的冲击至于这些大事件会怎样结束,这个故事后人会讲述但是当这些故事纷纷落幕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们是洳何开始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朗普执政后做了哪些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