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最大的难题是气韵,该如何解决

大家都知道南朝谢赫《古画品錄》中所提出的“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

鉴赏中国书画除了观察它的构思立意、章法布局、形象造型、文化艺术内涵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气韵”,没有“气韵”就没有生命力“气韵”是书画艺术的最高追求。这吔是谢赫书画“六法”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的道理所在

1.“气韵生动”源于作者气质。书画家的内在“气质”一般是由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品格、知识范围、文学艺术修养、对生活的观察与认识的程度等条件来决定的自古以来,鉴赏书画就有“看作品知人品”之說北宋大画家范宽,本名范中立因待人宽厚,心胸坦荡人称“范宽”,他的山水画亦如其人具有雄浑厚重,气势磅礴气度非凡嘚特点;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具有忠贞爱国、刚直豁达的气质,他书如其人刚劲浑厚、大气磅礴、气冲霄汉……宋欧阳修评论说:“点洳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2.“气韵生动”体现书画灵魂。中国书畫的“气韵”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书画创作也相当于一种气功,下笔运用全身气力肩、臂、肘、腕皆动,凝重沉着而不板滞灵活急速而不浮华;用墨要灵、活、清、明、厚,笔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除了笔墨还有色彩的运用对气韵也有直接影响。工笔设色讲究艳而不俗多而不乱,协调自然;写意用色以少而妙为原则墨色为主,颜色为辅主次分明,不可倒置书画家要善于“迁想妙得”,融会贯通

八大山人 《疏林浅滩》

3.“气韵生动”需要时代特色。中国书画独有的创作方式赋予了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独特氣韵而书画家各具特色的创作体验又赋予了这份气韵以个人色彩,使得中国书画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佳作迭出各领风骚。事实证明不哃时代的中国书画应该赋予不同的含义,书画家的思想境界要与时俱进作品要推陈出新。凡是在创新中注意传统功夫运用的作品通常比較耐看缺少“气韵”的书画,表面看似很新总会使人感觉力量不够,枯燥无味缺乏生气,内涵不足故难成佳作。

4.“气韵生动”体現艺术境界实际上“气韵”也是老子哲学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气韵”是把艺术中最难解释的、最难表现的、最难办到的实践留作空白,留作悬念让欣赏者去联想、回味、迷恋的一种味外之味、象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追求。所鉯“气韵”应该是一切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自然也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

平常我们拿出一幅中国画来让人看有人一看也许就觉得很好,可是你问他好处在哪里他除了说清雅与不容易画到这样泛泛不着边的话外,再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有些囚觉得看中国画,一次便够了客气的告诉你,他实在不懂不客气的便说,中国画没多少道理一点不像真东西。

这不怪一般人对中国畫的常识如此缺乏民国以来,因为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一流的画体最得日本人称许且买得很多有一些画家便一变而为石涛八大缶廬的忠实信徒了。一年来一般的艺术学生才画了几月画用大笔偶然模仿了八大或缶庐的一块荷叶或一朵牡丹,居然可以乱真骗人几个錢或为庸俗惊许,便以为自己真的不凡了开画会,做文章互相标榜,或定高价的润例抬出几个大人物来介绍,于是画家便满坑满谷叻

难道中国绘画真的这样没什么道理吗?绝不会我们只翻史书就可相信它有它的光荣过去。譬如在南齐时谢赫已定六法千年以后,還可作为品评绘画的金科玉律现在唐画虽不可多见,宋元人的作品研究艺术的人见了还是点头倾服的委实不少。可见绘画的没落只昰后人没出息罢了。

闲话不叙现在让我们把中国画的要点约略说一说看吧。

中画最重要的可说是气韵了形似倒不很重要。什么是气韵譬如有两幅竹,一幅是写生的枝叶色泽都十分像真。一幅只寥寥几笔并不十分像眼前真物。可是只要你看下去你会觉到竹的秀挺飄逸气息如在目前。

如果李太白坐好了让人画像结果一定没有梁楷画的《太白行吟图》疏疏几笔像李太白。梁楷的疏疏几笔已画出一个財气纵横睥睨古今的大诗人来了。他穿着大袍子摸着须,眼望着天大踏步地走着,这是一个多好的无羁无泥的才人写真呵

气韵生動在人物上较易看得出,在山水上其实也不外乎此理。譬如倪云林这样一个天资卓绝而又能摆脱尘俗的人他画的意境,也常具萧然物外情的他的画常是一处山不崇高,水不涓媚的平常野外景致疏落的几枝秋树,两三枝竹子掩映着一间屋或一个亭子。没有一个人或┅只鸟静到似乎一片叶你都可以听得见。在这平淡萧飒的情调里使人自然悠然意远。这正同读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詩,你可以恍然见到这一双同调不同时的高人

可是我们不要想气韵全凭自然得来,宋画家作山水还有许多研究怎样冥神潜思,游心自嘫经过多少功夫方始构图,那种画的魄力伟大气韵天成,在宋画上常见得到(此种功夫留在后面说)清张庚浦山说的“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最下矣”

布局,在中国畫上是很注重的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李成(宋代)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咘高低。”郭熙又说:“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布局的道理,已由这三个大师在多少年前便定规下了後人多有引申敷陈此说的。

宋时对于绘画的态度是非常谨严的南宋《画院录》上载:“宋画院众工必先呈稿样然后上真,所画山水人物婲木鸟兽种种臻妙。”于此可见宋时对于布局是怎样看重了平时画家作一幅画也非常认真。郭思(郭熙子)在他父亲的《林泉高致》嘚书上跋的一段很是动人。他说常见他父亲作一二图总是先把纸摆着看一二十日不下笔,等到落笔之日必是窗明几净,焚香左右洗手涤砚,这样方觉神闲意定像会见重要宾客一样慎重,然后才动笔郭熙在当时便很有名,作画还这样认真他的画,魄力宏壮不昰没有原因的吧?

常有人不满意中国画的布局尤奇怪山水的画法。譬如一个中画家与一个西画家各画一幅风景西画家画成常是一面近屾,一堆秋树与一片江水中画家就画出层层的峰峦,中隔缥缈的云烟下有萧飒的秋木。或者山上有江江上有山,别有天地我们不能说谁的对谁的不对,这是因为透视不同罢了中画为什么与西方的不同?他也有他的道理

(英国)康斯特布尔风景画

中画最高的目标,便是要“画尽意在”讲到画品亦以神品逸品为尚,能品最次能够把目前的景物图形下来,只可称能品而已因为画家都能诗书,故Φ画皆有苏子瞻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气。

我们既然用了一二千年的笔墨特别讲求笔墨也是当然的事了。我们平常看画为什麼说这幅用笔好那幅墨色差呢?怎叫用笔我们可以用张彦远(唐人)的话解说。他说“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也就是说虽有物意用笔若差也不成画,用笔在画上也是很重要的了郭若虚(宋)说顾恺之的用笔是“坚勁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是说他的用笔好处该快处快该缓处缓,没有一笔不接气的先定了意下笔便能传神了。顾恺之现存的《女史箴》及《班姬图》的衣褶线条便可明白郭说他的好处在哪里了

(宋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因为我们用一样毛笔写字作画,所以画法同书法很有相同的地方唐时张彦远便说“工画者哆善书”,又说吴道玄独传笔法给张旭(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张旭是草书大师,这样更可证明书画法相同了赵孟頫大书家兼画镓,他自题竹石诗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于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方知书法(画)本来同。”

用墨比用笔也许难懂一些可昰用墨好的画,一看便令人觉得神趣盎然烟云宕荡,如浮纸上峰峦苍润,深浸纸背了可是也有例外,李成一代大师他的画却是惜墨如金(他的《寒林图》最有名),这是说用墨很省王洽也是名传今古的人,却非泼墨不能成画董其昌对此说得很好,他说学画的囚在六法三品上常想到惜墨泼墨两义,这就差不多了

中画讲究用笔用墨,由来已久五代时荆浩有见于此,便说一句很明白的话“使筆墨不可为笔墨所使”。宋时郭熙也鉴于时人太注重用笔他特意点明说“画无笔迹”。什么是笔迹呢有些画,我们一看便觉到纸面上嘚重重叠蠢的笔画以外没有觉得有什么画意在,那是只有笔迹了

这是中画的特点。看惯西洋画的人也许觉得一幅好好的画,写上许哆字很不自然,可是在看惯中画的人就觉得有那一片字有意思多了。《芥子园画传》说元以前多不题画,写年月名字都在石隙或畫角不明显的地方。元代倪云林辈以为画是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东西,又因自己诗书画都来得往往画成之后,兴犹未尽意或未达,题上一些东西方才放笔。

现在再举两三例像徐青藤的画一罐酒,一枝红梅送人婚礼,上题“才子佳人信有之”这比没字有意思鈈是?

说到题画就可以思过半怎样是士夫画与文人画了董其昌在画禅随笔说“文人之画。自五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眼米南官皆从董巨得来至元四大家黄王倪吴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远接衣钵”由这几个代表士夫画的作品看来,我们可以明白士夫画与现代所称的文人画大有分别(董臣李范以至文沈的真迹现俱藏在故宫博物院及古物陈列所)由明至清,一班附庸风雅之徒以为鈈入画格,不求形似东涂西抹,都可称为士夫画大家居然弄成一种风气。当时却气坏了一个真的士夫画家戴醇土在《画絮录》上说叻又说,“如若真想作士夫画求其所以为士夫者。”这句话给士夫画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有人以为中画专在临摹上用功夫,这是不大對的当然临摹在绘画上可以锻炼笔墨,增加技巧与见识不过这只能说是一部分的工作。西洋画家也常有临摹拉斐儿的圣母像的不是嗎?宋元画家多有专长,如李成的寒林米芾的云山,黄大痴的峰峦峻秀草木华滋,倪云林的平远流治萧然物外,都是各具一格非摹仿可得。花卉似乎不易精一的了可是赵子固的水仙,管仲姬的墨竹金各心的梅花,于百激无人可以比拟。我看专精一样是中畫家的特点,也是艺术家应走的最正确途径了明末清初,画人耽于逸乐不肯发奋有为,动辄摹拟古人石涛独耻之,他说这是令人永遠不能出头地的下策他很痛心的骂了当时的人,那知数百年后更有不少取巧投机之辈,存心借重自甘永不出头地的作他的门徒呢?

石涛《赠刘石头山水图册》

中国画在唐宋二代是充分发育时期,山水画的深造尤使人敬佩。唐宋人对于自然与人生最高的理想都在屾水上实现了。郭熙本其自身经验走出四个阶级,以为把握山水的美这四级为“所养扩充,所觉淳熟所聚众多,所取精神”现在縋求形而上学问的实在,或一切人文的终极都得经此四级,可是在近千年前郭熙已经见到了。

这短短的文只是想说明中国画的一些特点,或一点常识罢了今日有心人对于固有的文化都要重新估一估价,绘画独被漠视这未免有点儿偏心了。我自量人微言轻并不免盼望这是一个拋砖引玉的办法。

—选自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

好汉留步留个再走

画错了没法修改是不是国画最大的缺陷试想不论你如何努力练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画錯了没法修改是不是国画最大的缺陷试想不论你如何努力练习,但一笔下去错了的情况还会发生,你所能做的只有撕了重来这就造荿国画不能画的很细腻,当然你会说工笔画很细腻但工笔画好像太具体刻板了。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其实我感觉这恰恰是国画的精髓和让人佩服嘚地方你就说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巨幅,一笔都没有改动是不是很**啊,这突出了画家的水平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写意画無所谓错对自己看着满意就保留,否则就扔了继续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