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马未都讲历史下载:为什么汉语有五千年历史,里边却有这

马未都常对朋友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这就是趋利,但一定不要将趋利看成是肮脏的,当然得有道德约束。再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表现为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有所愉悦,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实际上宗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为趋向超凡脱俗。
离北京机场不远的大山子是一个老地名,现在成了文化标志。这里多年前还是一片老工业厂区,后来有“走投无路”的艺术家在这儿租下一些空厂房和仓库,开起画廊和工作室,紧接着,咖啡馆和餐厅也贴了上来。一眨眼,就成了名扬海内外的798艺术区。
大山子这片地儿着实不小,在张万坟金南路这一带,沿街面建起了许多红柱绿窗琉璃瓦的京派风格建筑,延绵几百米,几乎是琉璃厂的翻版。“琉璃厂”尽头,就是马未都创建的观复博物馆,外观朴实无华。
马未都是收藏界的大腕,收藏以陶瓷与家具为主,兼及书画、门窗及当代艺术等,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始琢磨建一座私人博物馆。在这之前,他借场地办过几次家具展,观众反响挺热烈的。他想:何不办个博物馆呢?可是当时的外部环境还不行,红头文件没明确的事,有关方面不敢拍板。他在1992年打的报告被毙了,再打,再毙,直到1996年才批下来。马未都给博物馆取名叫“观复”。
马未都将《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一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体书写在博物馆院内的一堵墙上,它提示观众,“观复”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我们在观复会客厅里的一张明代黄花梨八仙桌旁坐下喝茶,边喝边聊。
捐,肯定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采访马未都的当天,正好有新闻引起民众热议:日本今年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同一季度的GDP为1.33万亿美元。从账面上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数据的披露,又正好赶在一个敏感的时间点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不过民众更多地想到,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成了“老二”,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老二不好当!”马未都笑着说,“我们与长期积弱积贫的时代告别了,进入积富积强的时代,但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使用财富,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访谈,就从财富话题切入。此前记者获知,马未都准备将他收藏的文物捐给观复博物馆。不过也有人说,这是自我炒作,观复是马未都建的,馆里的文物都是自己的,现在说捐,这不是自己捐给自己?
  这显然是一个误会。观复确是一个私立博物馆,但不是马未都一个人的,早已改成理事会制,由一个5个发起人组成的理事会在运筹帷幄,马未都是出面办事说话应付媒体的人,法定代表、馆长,时髦的说法就是CEO。
  马未都说:“这里其实有两个误解。第一,我不是捐给国家,也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在建这个馆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走出一条私人办博物馆的道路,如果到今天将自己的藏品悉数捐给国家博物馆的话,事情就简单了,但这样做等于绕了个圈又回到了起点,我几十年来做的事都白搭了。民间人士向国家博物馆捐物,这是觉悟之举,更是爱国情感的真诚表达。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私人博物馆一直不够正规,遑论强大,其中的原因就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人以为,私人与国家是对立的,大公无私嘛。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私人与国家不是对立的。我们建私人博物馆就是想破除这种陈旧观念。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法制国家,私人的财富实际上就是国家财富的重要体现。那么涉及文物方面,也应该持同样观点。美国的博物馆有8000多家,私人与国家的比例为6比4,而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才2000家,私人博物馆占的比例极少。其实,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它是另一种更有活力、更有草根形态的文化表达。
第二,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民间博物馆确实会出现向自己捐钱捐物的行为,比如大型国企办一个行业博物馆,把这方面的话语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也算企业文化吧,但它靠的是行政补贴,而且数额巨大,那么他这个博物馆生存就比较容易。国家博物馆现在开始实行免票参观的制度了,因为它是用纳税人的钱办的博物馆,应该免票。而我们这个馆是赞助人合办的,会根据另一套制度行事,不花纳税人一分钱,还给国家缴税,而且生存得非常好。当然,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收藏了一些东西,办了一个馆,三五年后就想办法将展品卖出去了。这里有赢利目的,说到底属于一种经济行为。而你看世界上历史悠久、口碑也不错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必定有一个基金会在运作,相对独立地行使着董事长赋予的权利,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和比尔·盖茨基金会就是很好的典范。将来我在理事会里不是说了算的,所有重大事项都需集体讨论决定。我今天捐东西给博物馆,不是右手转到左手,而是给这个大家共有共管的博物馆,是这么个道理。”
“在做出如此重大决定之前,跟家里人商量过吗?”我问他。
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事是我早就想好的,或许从收藏一开始就一直在考虑它们的最终归宿,所以家里人都知道它们的去处,给予充分理解。”
儿子受他的影响,对文物收藏也感兴趣,但没像他那样迷恋。儿子在英国留学7年,回国后找到了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搬出去住了。“我一件东西也不会留下,留下一件就不算彻底了。”马未都说。
一般而言,一位已有很大成就的收藏家,恨不得将收藏心得和鉴宝秘笈等一古脑儿地教给后代。不过事与愿违,有不少收藏家因为下一代对此不感兴趣而不知如何处置,最后向国家博物馆一送了之,或变现当作遗产散尽。
而马未都给了儿子选择成才道路的权利与自由,并不强迫他继承。好几年前的某一天,他带着儿子逛古玩城,在一楼买到一件文玩,花了2400元。父子俩坐电梯上楼,半道上被一位朋友截住,问马未都捡到什么漏,后者向他展示了刚刚斩获的东西。朋友一看:好东西!请求他转让,愿意给30000元。这种蝇头小利马未都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无意间看到儿子的表情,似乎有点惊喜,有点顿悟。2400元买的玩意儿,一上楼就赚了十几倍,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这钱来得也太容易啦!这让马未都产生了警觉,他不希望儿子形成对财富的不良心态,特别是误以为收藏是一种轻易获利的行当,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这次发愿捐出自己的藏品,也有这份考虑隐藏在其中。这份考虑,折射出一位父亲对爱子的拳拳之心啊。
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都捐了些什么?”我问他。
马未都说:捐赠清单还没做好,而且我希望在一个最佳时机移交。可以透露的是,这批宝贝中包括陶瓷、家具、文玩、门窗以及少量的字画。件数不便透露。
“我一件也不留下,留下一件没用啊,它不能起作用。”
“那什么时候正式捐呢?”我问。
“这一天准会来到。我早早地放出这话,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许诺,也是为了让公众舆论监督,看我到底能不能兑现承诺。说实在的,我的钱也够花了,再多也使不上,我也没玩富人游戏的嗜好。文物给我的快乐也到头了,那么这些文物应该让更多人来分享,这肯定比在家里藏着更有意义。”
我们谈起捐赠的社会意义。
他说:“我们这一代机遇比较好,受过苦,什么样的苦都能承受,遇到大事就不易犯糊涂。我爱上收藏,一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对文物本身有审美与研究的兴趣,并不看重它的经济价值,从来没想到日后能涨几百倍。我那时才二十几岁啊,就一点死工资,省吃俭用都花在这上面了,但当时东西真便宜,而且假东西不多。早十年、晚十年都不行,这个好时候被我赶上了。要是今天我刚入门玩收藏,那就不一样了。当然今天也有大款揣着大把钞票来玩收藏的,他可以疯狂砸钱,但我们那时候披星戴月赶鬼市的那份乐趣,他能体会到吗?没钱可能会不幸福,但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马未都刚玩收藏那会儿,有一人抬了一红漆大木桶找到他,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套餐具,清光绪年间的粉彩官窑,万寿无疆图案,是用于婚庆寿筵的。开价一万元,但马未都拿不出这笔钱,当时的万元户还是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啊。现在这套餐具要是在拍卖会上露面,怎么说也要三五百万。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使他越发认识到,纵横四万里,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物其实都是过眼云烟,欣赏过了,读懂了,记住了,即为拥有。
马未都还说,“你看看海外华人中的富豪,历代以来都没很好地解决财产问题,由此引起的家庭纠纷甚至手足反目还少吗?香港的小甜甜、台湾的王永庆等身后都是这个结局,很值得我们反思。”
也就在这几天,有报道说美国华裔科学家陈颂雄,为响应盖茨与巴菲特等人的号召,决定将一半家产捐出来做慈善。陈在南非出生并长大,是靠生物制药致富的知识型人才。
在马未都看来,一个人在年轻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创业,为奠定生活与事业的基础,此时他一定会趋利。而从中年到老年阶段,在生活稳定、稍有经济积累之后,他考虑更多的就是社会评价,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就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进入趋名的阶段。而一旦进入老年后,阅历丰富了,经历的喜怒哀乐也多了,看淡了一切,名利都不重要了,只求内心安定平静。所谓到境界,常常在这个时候实现。
马未都常对朋友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这就是趋利,但一定不要将趋利看成是肮脏的,当然得有道德约束。再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表现为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有所愉悦,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实际上宗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为趋向超凡脱俗。
前不久他去日本,在一座寺庙里,正好遇见僧人做完功课出僧房,在佛号声中,70多个僧人鱼贯而出,每人脸上都写着慈爱与安详。那种表情绝不是刻意做出来的,没有修炼,不可能有如此感动人的表情。
他认为,艺术其实也是一种宗教。在宗教精神普遍匮乏的当下,有些中国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作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卡耐基,他有一句话对马未都震动很大: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马未都接着说,“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看重钱?有点钱就赶紧存银行,要不就塞砖缝里,那是因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时间太长,老是有一种危机感。现在好了,中国人富人,空前地有钱了,但为什么内需还比较难拉动?还是想存钱。钱多了,家庭矛盾就多了,身体垮了,无尽的欲望总是追着自己末路狂奔,幸福指数反而下降,这肯定不正常。表现在慈善事业上,就有一种普遍心态,出于救济的目的才向社会捐钱。这几年中国天灾频繁,大家纷纷解囊,就是赈灾性质的集体行善。但我最反感的是,他捐钱的时候总是大张旗鼓,数额要写在大支票上,还要排队上台,踮着脚高高举起让电视镜头扫到他,怕人家不知道。这在西方国家是非常丢人的事!在西方,救灾是政府的责任,而且大多依靠行政力量来完成,还有保险、基金会等机构的辅助,他们机制完善嘛。那么个人做什么呢?可以向基金会捐钱,向艺术机构捐物,个人更多的是参与公益活动。而且告诉你,他们捐钱捐物,捐赠方与受予方是平等的。不像我们这里,总要求接受者表现出感恩之心,那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在西方你捐钱,他得审查你的财物是否干净,你还得居下临高。”
马未都引用了一句古话:“善与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必是大恶。你做了点善事,就迫不急待地让天下人知道,这就不是真善。还有一句话更狠:善欲人知便是恶,恶恐人知便是善。这里有辩征法!”
话音刚落,马未都像说书先生那样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
人,与中国文化一起远行
马未都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我们观复博物馆是目前唯一一家不靠政府拨款,而且能做到收支平衡的私立博物馆。”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及民办博物馆超过2000家,观复的制度建设与规范运作保证了它的业务运行与文化影响力对外辐射。
观复约有工作人员60人,每年的基本运营费用在七八百万元,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门票收入占三分之一(每年观众5万左右)。其次是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如讲座、文物鉴定、场地出租等,这些创收占收入的大部分。第三则是品牌输出,也就是开设地方馆。分馆属于地方全资拥有,支付观复品牌使用费。
前不久,观复文化基金会正式成立,博物馆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据马未都说,观复基金会是一个盈利不分配的机构,盈利多少都会用在博物馆的建设上。另一方面,它接受社会的捐赠,并借鉴国外同类艺术基金会的管理模式,打造自己的公益文化品牌,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文章来源: 财富堂
责任编辑: 康朝亮  “那谁是您心里的收藏大家”?   “王世襄”,马未都说出的答案,是他的忘年交,被称为“老头儿”的大收藏家。虽然"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马未都 文化说事,明白做人
  “那谁是您心里的收藏大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5424825.htm  “王世襄”,马未都说出的答案,是他的忘年交,被称为“老头儿”的大收藏家。虽然相差 41岁,但二人却曾经结伴到山西“淘宝”。回忆起第一次到王世襄家做客的场景,马未都说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一进去就感觉俨然一座博物馆,觉得哪儿哪儿都是这么好,对那些宝贝爱不释手”。当王老问他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平生喜欢,不知道为什么。”不谈钱,才是收藏家的风骨。   晚年虽然王世襄因为文物受了不少苦,但要让收藏的东西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散”到社会上,马未都也是如此。“开办观复博物馆,就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完整地有效地留给社会,‘完整’是我的这份收藏,‘有效’是希望我离开这些收藏的时候,它能够良性运转。”   马未都对观复博物馆还有很多设想,比如建成可以呆一天的博物馆――看饿了有饭馆,站累了就到按摩室休息一下,“很多媒体都说我在观复博物馆开按摩馆,我得严重声明一下,我那是休息室,可不要断章取义”。马未都挺无奈的,观复博物馆有新展览的消息,在网上一搜远远少于“马未都要开按摩室”的新闻,“看来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现在马未都全身心地都投入到“观复”中,收藏界的会议基本不出席,各种鉴宝节目上的次数也少之又少,“文化说事,明白做人”。半辈子感悟出的这八个字,马未都要牢牢守着过下去了。   谈收藏,别提钱   马未都在央视的“百家讲坛 ”上,每说到“捡漏 ”二字便眉开眼笑。用一个合适甚至低廉的价格,“捡 ”到称心如意的物件,这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可现在马未都这张脸这么熟,店家看见他自然提起三分警觉,还能捡着漏吗?“当然了,之前我在英国乡下逛街时,花三十多万买了一个青花瓷大盘”,记者刚要开口询问升值前景,马未都早已封住口“我现在是捡历史的漏,值多少钱已经无所谓了”。   这件“历史的漏 ”现正摆在观复博物馆中 ―― 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耶稣受洗图盘。该盘为罕见的基督教题材,尺寸巨大,画面绘制《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洗的情节,视觉效果震撼。马未都调侃说,这个作品属于“来样加工”,外国人提供题材,用中国人的工艺,“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胸,同时也是当时的一个创新之作。”   想想现在,马未都遗憾地是中国文化还没有力量在国际输出,“我三十岁的时候看的最好的电影都是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 ……今天这些国家不拍电影了,剩下美国人灌输好莱坞那一套思想,印度人在载歌载舞”。在马未都眼中文明是求同的,全世界的文明都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但是文化是求异的,我的文化跟你不同才有存在的意义。如今这世界坏在哪儿?就是全世界的文化也在趋同。   所以收藏往大说就是“寻找一个民族的记忆,享受文化差异”,往小了说就是“满足文人雅士内心的需求,帮他来理解纷杂的世界”,马未都称这两点为收藏的原旨。   在这个圈子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看多了钱字当道,他说这就是现在不愿意被称之为收藏家的原因,“今天我们的收藏、基本全社会的收藏,完全变成了商业的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任何一个收藏节目中都不会谈钱的原因。不是钱不重要,而是钱对收藏的意义不重要。今天全社会都在忽悠这东西,价值,单纯的经济价值。所有人的说法都是未来会升值。对,应该是价格。从内心来说,我不喜欢。不是说不喜欢别人加入收藏的队伍,而是不喜欢过去惟一一个干净的经历变得非常的世俗化”。在马未都心中,拍卖价格 2.3亿的“鬼谷子下山”,在心中还没有捡漏得到的“青花耶稣受洗图盘 ”重要,因为后者是新鲜的历史缩影。   读懂陶瓷,读懂中国   马未都喜欢陶瓷众所周知,从 1992年的《马说陶瓷》开始,陆陆续续出了五本图书专一此项。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到底怎么练就了这番本领?“说到底就是多看多琢磨多读书”,说到这,马未都一抬手指着咖啡馆里的摆设说“我看见这盘子前面,就能知道它后面长什么样,因为每个时代的工艺品都是有规律可循”。   马未都早年净泡在故宫博物馆,一盯就是一天。他的研究方法,跟我们走马观花式的瞅瞅有什么好东西可不一样 ――拿手电筒是为了观察得更清楚,往没人地方去是为了看的全面。那股钻研的劲头落在故宫的工作人员眼里,就跟盗贼来踩点没什么区别。所以马未都美滋滋地打开手电筒时,工作人员呼啦一下扑过来,围住他责问到底要干什么,“我说我就想看清楚它,他说这不看得见嘛,我说咱俩是俩概念,我说看得见是得看清楚,你说看得见是东西在那儿就行了”。   白天去故宫看文物,晚上就整理笔记看书消化,因为老去就熟了,有天马未都跟其中的一个女的说:“这个瓶子被人动过了。”她说不可能,马未都却很肯定。一会儿她就跑过来,特高兴说:“那东西拿出去照相了,你怎么知道的?”“对我来说特简单,任何瓷器都有一个圆周,我总能看到大约这么个面,背面看不到,我就永远想看到背面,那后来那个背面让我看见了,那我肯定有人动过了。”   所以马未都的研究,有别于历史学家所著的以史为线索,而是独辟蹊径地以“色”、“纹”、“形 ”为切入点,因为“老百姓看瓷器首先看的就是这三样嘛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马未都也有自己的新发现,“在梳理瓷器纹样时,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元青花在明朝竟然有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人物纹样出现,这是所有中国瓷器书中都没有提到的事情。”马未都由此入手,终于解开谜团:在洪武元年到永乐期间,为什么没有人物纹样出现。根据他的考证,在元朝末期由于战乱,纹样多是谋略题材,比如《鬼谷子下山》等。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洪武二年下过政令,不许民间演戏,说错一句台词就要处以极刑。反映在瓷器上,很多人为了避嫌,干脆不画人了。这个期间前后间隔 57年,直到宣德后,才有人物纹样出现,但基本都是“无害”的仕女和小孩。
  像这样有趣的历史总结,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从工艺形态和纹路上看出每个皇上的个性 ――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康熙帝的务实,宋徽宗的浪漫。甚至是国民心态,也都如实的反映在一个器皿上,怪不得马未都说“看懂陶瓷史就读懂了中国历史,这几千年全在小小的瓶中”。   容器是文明革命的坐标   在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中,马未都在最后总结道:“容器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能容纳大量的信息,包括浴缸、水杯等等”。在“科勒140周年 时光旅人”的展览中,他果然对这一有着百年历史的“容器”品牌兴趣盎然――它可以冲走污物或带走我们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或洗涤心灵,放松自身,寻找到另一片安静清澈的空间。所以在展厅中,马未都不时地向工作人员询问,比如第一个浴缸出现的历史背景、这些浴缸背后的工艺,尤其对第一次工业产品登上大都会博物馆非常感兴趣――这件黑色台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代表了日常艺术的最高水平。这就像我们现在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当历史上的使用价值褪去后,它的艺术价值在当今慢慢凸显。   细想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容器的历史,“最原始的人类,自己的两只手,就是最简单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浴缸的出现,让我们从清洁中获得享受,并且从中可以看到阶级之分。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进,我们今天可以把它想象得宽泛一点:硬盘、U盘是容器,可以容纳巨大的知识;汽车是一个移动的容器,能够让人迅速地发生位移”,马未都想问题很发散,这“容器论”就是他在研究陶瓷中衍生出来的。   收藏何尝不是一件容器,有容乃大,马未都不做寺庙中投资钱币的大缸,而只取一瓢清水,洗洁这个谈钱的社会。   一个“龙纹”看懂中国   由随性到专注,至少用了五千年的时间,龙的形象才一点一点地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定会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中华民族在其幼年时期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由模糊到具象,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陶寺出土一件彩绘龙纹陶盆,尺寸大,内绘蜷曲龙,利齿长信,身有鳞斑,已具备龙的基本特征。从出土情况可判定墓主人身份不同凡响,此盆可视为墓主人身份的象征物。此时距今约 4000年。   汉代   故宫博物院藏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为汉之典型。这件彩绘壶腹部凸雕青龙、朱雀等,表达着汉代人笃信谶纬,天人感应的心态。秦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在商周以来的积累上有所提高,大量的巫师方士预示吉凶,制作预言与隐语。   唐朝   著名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唐朝青釉凤首龙柄壶,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各族人民相融盛况空前,反映在瓷器上就是有西域金银器风格,腹身模印力士像,下腹塑宝相莲花,流露出六朝以来佛学气息,而龙柄凤首结合优雅,充满了异域风韵。   宋代   宋代是一个务实的时代,远诗近词很能说明问题。赵宋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让宋自始至终都处在文官政治之下。龙纹此时成长得十分具体。代表作有日本白鹤美术馆的磁州窑龙纹梅瓶。   元代   景德镇窑在宋时偏安一隅,除去少量器物以龙柄示人,未见龙纹作品,进入元朝,首先在枢府釉中见有龙纹作品,一类刻划,一类模印,刻划一般在前,模印一般在后,这是由于提高效率改革工艺所致,几乎每一个窑口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明朝   明朝的龙纹分为几个阶段: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龙脸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进入明中期,瓷器上的龙纹逐渐发生改变,以成化弘治作品为例,龙纹由永宣之凶猛向成弘之俊美转化。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盖罐,龙奔波于海水之上,总给人水中玩耍之相,不思进取。万历朝以后,明朝进入衰期。龙纹在瓷器比例中明显缩小,尤其后肢有欲逃脱之感,让人观之心碎。   清朝   每遇改朝换代,百姓都会小心翼翼地处在捉摸不定的生活之中,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凸显当时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龙纹的出现遮遮掩掩就顺理成章了。   雍正时期景德镇督窑官制度已成熟,加之年希尧革职后重新启用,兢兢业业,为迎合雍正帝的复古喜好,御窑烧造了大量复古风格作品。   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他一贯的统治思想是对官严对民宽,故从不去追究民间在瓷器纹样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清朝自嘉庆起,一路下坡,清晚期的龙都是有气无力,强打精神面世而已。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马未都:茶当酒集.doc 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马未都:茶当酒集.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茶当酒集 / 马未都 著 ]
  在本书中,马未都先生将文物历史的专业知识与真情流露的往事怀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全书收录马未都先生二十余年来的旧作新作,如马先生所言:“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文字优美,视野高远,是《茶当酒集》的特点。本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物历史类的专业性的文章、有感而发的随笔文章,以及真情流露的怀念性文章。在作者笔下,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无论涉及哪方面的文章,均能带给阅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
正文 马未都:台上台下说收藏
马未都:台上台下说收藏
08年百家讲坛之马未都说收藏,着实让马未都及其代表的民间收藏火红了一把,在物质基础已经丰硕的今天,精神生活的丰富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诉求,这不,马未都的“收藏”也从台上说到了“台下”,最近,以其收藏经历为主的短篇散文结集图书《茶当酒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上市。
记者联系到马未都先生助理韩坤,他告诉记者:《茶当酒集》收录了马未都先生二十余年来关于收藏的旧作新作,不仅是一部精美的散文回忆录,同时还是一部收藏的心路历程。如马未都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物质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却难以替代。我现在已不年轻,但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一切都历历如昨,汗颜不已。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
百度搜索关键字“马未都”,条目多达1.170.000条,排在前列赫然有“马未都被春晚”这样一则消息,为什么别人掏钱挤破头也想上的春晚,马未都先生却要叫板喊出15万的改编许可费呢?马老笑笑回答:“1624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这让部‘看似小气’的法律,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当年西方人靠制度、靠对无形资产的尊重超越了我们。我们到今天如果不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赶超人家会非常难。”
“不过,”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本书的责编李春阳也笑了笑说:“世人皆爱流言蜚语,少看精神人格。马老师台上台下说收藏,也说人生,《茶当酒集》里,就有答案”。
马未都茶当酒集
我作文学编辑时年轻,负责小说,错以为捧上文学金饭碗,因此豪情万丈。每天骑车上班,迎着朝阳,看什么都披着一层金色光芒。文学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沉重而坚实。但我后来发现,文学并不自由,尤其小说,甚至不如散文表达淋漓;文学如强行自由,一定陷于污身的泥淖,永远也洗不干净,作者与读者都不甚愉快。说不出的原因,让我远离了小说。再后来,我误入了文物的天地。先是茫然,但其间确实充满了诱惑,而且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诱惑,让我在此彻底投降,走入文物证明的历史。我们民族用文物证明的历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绝不缥缈。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都有灵性,跨越时空,送达至今。关键看我们有无能力解释它们,让祖先的灵性变成我们的力量。茶,南方之嘉木。下此结论者陆羽,距今已逾1200年。汉已用茶,至唐方普及到北方,澄心静虑,祛病怡情。读史如品茶,涤烦疗渴,回味绵长,所以第一节为茶;
酒,远古之佳酿。夏商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酒对先人,有疾则饮,遇喜酩酊,解忧治病。收藏如饮酒,一杯可醉,五斗高谈,所以第二节为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物质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却难以替代。我现在已不年轻,但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一切都历历如昨,汗颜不已。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辑这样一集册子并不是我的本意。有的文章写于二十年前,早已淹没,重新捞出晾晒,心中无底;面对子康先生的诚恳邀请,陷于两难之中。其实人生多数时间都是这样,在放弃与选择之间。
正文 目录(1)
三艺术之光
五收藏之乐
七青瓷之美
一○捉刀代笔
一三秘色千年
一六唐三彩祭
二○秦兵马俑
二四南青北白
二八正德的花瓶
三三鬼谷下山
三七倾听自然之声
四一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
四四宋人与宋枕
四八宫花拂面倾城色
五二收藏是一种证物
五六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
五八古家具的尊严
六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六六成功男人的新标志
六九养在深闺人未识
七二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七五天下第一奇案
七八获得与炫耀
八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八六元青花的仿制
九一陶瓷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叔马未都讲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