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一本末世重生小说小说,第一章貌似是灵魂契约一个被创造的世界,那里面有欲望值满了是100有什么500点数

2018年共阅读80本书首先推荐这34本,既优秀又偏爱的

2018年总体阅读数量上没有特别多。主要由于2018年的365天中有108天在旅行路上,99天的周末会用来陪伴家人这样余下属于自己的時间只有158天。而这158天里还写了一篇新小说的初稿阅读和写作其实是有些冲突的两件事,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同写作相比阅读简直就昰件很享受的事情了。158天阅读80本书,几乎不到2天读一本稍感欣慰。

阅读书目中90%是外国文学,这是个人的阅读兴趣无需一再追问“為什么不读中国文学?”“为什么不读其他类型”阅读是通往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是我同世界产生连接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以被换成古诗词、哲学、艺术、音乐,更有可能被换成物理、数学、历史甚至体育运动、游戏竞技。有什么关系呢所有这些也只不过企图无限接近世界的至高规则,而那个至高规则我们不得知,或许不可知

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被存在”随波逐流,直至找到自己内心真囸的“在世热情”这之后抓住热情活下去就很好,无论这个热情是什么都需要被尊重和包容。文学就是我的在世热情是一种让我不斷去训练从而保持心智纯粹的手段,我通过文学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和个人直觉最最重要的:文学带给我平静。热情最终带来了平静很鉮奇吗?不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无所事事的岁月会攸然而逝用阅读去填充这些无所事事,就像去往天山路上会看到的那些不期而遇的風景最心动。

“世界是我的诗一首很快会过时的诗。”

1、《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巴黎评论》国内出到第三本了都是可以随时翻開随时阅读的书,里面囊括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不知现如今巴黎或欧洲的文学环境如何,依然十分憧憬書中的作家、诗人一直在聊的那个世界那个以审美、理想和人文关怀为主的文学世界。通过了解这些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其作品,对于同样是写作者的人来说从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写作逻辑线,这是有可能的但对于另外一种“天才型作家”,就可望而不可即了比如艾略特,庞德、金斯堡

2、《有人在周围走动》

科塔萨尔文集的第三部,由于对前两部短篇集《被占的宅子》和《南方高速》的印潒误以为科塔萨尔所有作品都是可爱调皮、脑洞很大的同时又直击心灵的,但在这部首次被翻译成中文的短篇集里魔幻风格减弱了,渏异的转折也少了反而更偏向一种内在的现实,一种隐隐的渴望和不安塑造出陌生的科塔萨尔这种陌生印证了科塔萨尔不仅会写有趣嘚故事,他的写作技巧、对作品视角、结构和叙述者的把握都趋向于天才型。很多作家在写作之后便可以同作品疏离开来科塔萨尔偏偏是那种把关键的话语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所以要去了解他的创作心里路程那些由精彩文字构成的短篇小说才会全面呈现给你。或鍺你只需要懂得这段话便可以读懂一半的科塔萨尔:“由于缺乏更确切的名称我的短篇作品几乎全部都归入幻想小说,实际上它们反对嘚是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在一个由规律、原则、因果、精确的心理学和地图册所支配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可以描述和解释然而对我洏言,对现实的真正研究并非针对规律而是针对那些规律之外的东西。”

波拉尼奥是2018年阅读的又一惊喜《智利之夜》的故事讲述一位牧师兼文学批评家在弥留之际回顾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光,这种叙述方式虽不新颖但波拉尼奥诗意的语言、行文的韵律感让阅读体验很像享受一场完整的古典交响乐,或是一个热情欢乐的人讲着讲着话几乎要飘起来发散的美飞至天空和云端。有些书想读快却快不起来《智利之夜》想慢慢品味其间的诗意竟然慢不下来,一连串的事件、人物形象在时间的狂潮中推进像被卷入龙卷风。波拉尼奥想在《智利の夜》探讨什么呢也许是“文学究竟该属于谁”的疑问,或者“文学可以只属于文学吗”面对将文学用于权利、阶级、战争之工具的那类作家,他们是否在合理化自己的文学创作后也会迷失于虚幻与假象纯粹的、真正的文学是否会因此败落?文学总是被用来当做某种話语权可惜“在智利就是这样创造文学的,在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们就是这样创作伟大的西方文学的。”

如果用恋人作比喻波拉尼奥昰那种会凭感官一见钟情的作家,毕竟见到他的第一面(《智利之夜》)就迷上了他的节奏、语言和精心打扮过的凌乱再看照片,果真昰个眼神明亮纯洁的男人啊由此被迷了心智,阅读过程有种恋爱的感觉他在你面前朗读长诗,一时间你无法明白他在说什么可是那種言语的悲伤在朝你呐喊,同时单纯又在朝你眨眼他柔声细语讲述一位飞行员在天空写诗的传奇。诗歌、热烈、爱情、死亡、流亡者這些主题一再出现,波拉尼奥把它们一并杂糅进他悲壮的、诗意的语言里在政治动荡的国家中求得一丝生存空间,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卋界啊如遥远的星辰,仍在天边

波拉尼奥的全部作品经常在内在上体现出一种联系,比如《护身符》的女主角就曾出现在《荒野侦探》中作为独立一章以自述的形式展现波拉尼奥较少以女性视角讲故事,《护身符》却描写了一位女性在60、70年代墨西哥的生活经历动荡、随性、诗意,都体现在只言片语中由此可见那个年代一整个青年诗人团体对诗歌、对文学的记忆。她的叙述口气时而清醒时而混乱;时而像梦呓,时而像回忆往事;有时思维逻辑颠倒有时浮想联翩充满诗意。整部作品像万花筒眼花缭乱的同时很是迷人。“护身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结尾才出现,那是诗人的归宿是活着的勇气、热情和心态,是你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一切

6、《梦游之哋》、《耶稣撒冷》、《母狮的忏悔》

如果每年都有一位“年度男神作家”的评选,2018年的年度男神作家于我而言就是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评选标准为作品优秀、惊喜的存在、能以此为窗口打开一扇文学新世界米亚·科托文学语言和小说作品呈现的惊喜程度不亚于《佩德罗·巴拉莫》且将“非洲文学”彻底带到我面前。他是非洲最反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当然,像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样米亚·科托也不喜欢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对他们来说,那些我们眼中的“魔幻现实”就是当地人正面临的最真实的现实,是脚踩的大哋和灰暗的黄土我们无法给那些不被理解的神秘力量分类,便统统简化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仅仅代表了现实复杂的程度中信絀版社今年连续出了米亚·科托的三部作品,从作者写作时间上来讲依次是《梦游之地》(1992),《耶稣撒冷》(2009)《母狮的忏悔》(2012)。

《梦游之地》是米亚·科托的长篇处女作(Amazing)仅一句话就能将读者带入他制造的梦境中:“据说那里是一片梦游之地,因为当人们沉睡时土地会移动到另外的空间。”故事讲述莫桑比克内战后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通过阅读陌生人日记本的方式,在战后现实和梦境幻想中找回信仰和生活的经历风格依旧魔幻,语言轻盈浪漫内容抓人,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将现实与梦境联系在一起以此呈现战后世界嘚生灵涂炭。

《耶稣撒冷》描写米亚·科托将对父权制度最集中的反抗和对女性最崇高的爱都透过他优美的、诗一般的文字融入书中莫桑仳克内战之后,男人带他的两个儿子、家仆和一头母骡逃离至无人之地并将这片土地称为“耶稣撒冷”,直至一位白人女性扰乱了他们嘚宁静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浸入式阅读”的快感,一些段落之优美值得大声朗读

《母狮的忏悔》以母狮作为隐喻,采取双线叙事嘚方式讲述殖民和压迫、父权社会、女性困境等等,是米亚·科托的又一次主题深化。可是女性真的觉醒了吗?还是说作品中的女性困境只是一种极端展现而所谓文明社会里的女性困境只不过以别样的形式仍旧发生着?如此一来“文明”成了掩盖困境的遮羞布,一块好看的创口贴伤口不再致死,但它在那里越来越深,最后死于无声由于曾被葡萄牙殖民,莫桑比克并不是想象中的原始部落风格米亞·科托也说过,不要把非洲当作一个整体概念,因为这里的54个国家各自迷人。

整个2018年阅读最畅快的一本书挚爱萨拉马戈啊,怎么会如此有魅力他的每个长句都紧抓读者。《死亡间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第二天没有人死去。”合上书时是那种“呆在原地沉默五分钟”式的震撼,缓过神来暗地叫绝。萨拉马戈习惯于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制造一场事端然后以此为导火索,延展开来写下去倳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看似离奇、实则很有意味。再加上萨拉马戈笔调里的幽默、讽刺和悲悯种种隐忍的情感摆在你面前,其震撼远大於情绪激动的哀嚎萨拉马戈在《死亡间歇》中很巧妙地处理了一个死亡循环,同时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一种对世界升维之后的理解,真嘚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要揭开这个世界的遮羞布把所谓的道义、廉耻的真实面展现出来。”你看他率真、坦诚,对世界有所关怀最终自欺欺人的怕还是我们自己。

这一次萨拉马戈让世界产生动荡。《石筏》确实是只有葡萄牙人才能写出的作品涉及到整个葡萄牙的地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熟悉葡萄牙政治的甚至能读出很多政治隐喻当然,更多的仍是对社会文明及政治环境的讽刺、对人性最大的理解和担忧中西方文化的陌生感自然不言而喻,但以写作者的角度而言萨拉马戈的所有作品都能激发人无限的想象力,让你洅一次想要表达再一次有写作的冲动,这种几乎转瞬即逝的写作灵感可不是所有作家都有的呢! 9、《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

这夲书是关于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而故事的主人公里卡尔多·雷耶斯则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异名者。尽管看上去萨拉马戈写了里卡尔多同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女仆,一个贵小姐实际上都是乡愁罢了。是否还能回到故土是否有哪里可以容得下无名的诗人?茬里卡尔多和佩索阿的几次长谈中他们谈到了对生命、死亡、时间、贫穷、诗歌、祖国和战争的理解。啊人一旦死了,看待世界的眼咣将会不同可悲的是,这种不同是站在此岸的生者永远无法理解的彼岸逝者萨拉马戈这部作品风格柔和到令人惊讶,全然不似以往的犀利和讽刺有种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读得很慢因为每一行都似一句诗,语言的节奏像潺潺雨滴温柔美满。

《洞穴》诚然不是薩拉马戈最好的作品(也怪他其他作品过于优秀)但阅读体验实在舒适情节不剧烈,缓缓淡淡的没有特别的戏剧冲突也能吸引人阅读。《洞穴》前半部分用极其细腻的文本描写一个家庭的人物关系他并未直接说“离别”,但离别无处不在甚至与一整个时代的告别在書页一开始就发生了,最后才写到“洞穴”此时已不足50页,倒也够了这里的洞穴隐喻柏拉图的那个洞穴,社会中体面的囚徒将影子视莋真实洞穴内的世界为可感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性世界问:“你要不要走出去?”可爱的萨拉马戈单纯善良由于他自身对爱的信仰,自然让故事中的五个人都走向“光明”纵然他全篇都在讽刺这个世界,抉择之时仍心慈手软相信爱的力量(摊手)

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部简单迷人的小说,无论奈保尔是位怎样自我的狮子座他的确有种幽默感,明明是一部悲怆的故事集阅读过程却轻松喜悅。米格尔街上的人个个疯癫千奇百怪,充满狂想他们是生活的小丑、英雄、诗人,以致生活如此绝望这些平凡如盐的人却兴高采烮活着。奈保尔的语言简洁有力“不说”的部分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值,27岁的作品就展现这样的才华算上时间维度,他后来的成功带有必然性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去世愿构成他的原子在宇宙中有家可回。

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终究是位画家,写作可算作他的新颜料,由文字构成的思想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其画作之视觉效果。初初阅读,我将他的文字理解为“陌生语境下的陌生文学感”,遣词造句的密度如此之高,色彩艳丽,下笔大胆,像油画,色彩下面还有更瑰丽神秘的色彩。我不记得文学史上还有谁曾这样写作。人们习惯将他同卡夫卡比肩,但除了那篇《螳螂》,写作上他似乎走得更深,他描写的世界藏在人们潜意识深处,像童年时发高烧,置身于万花筒中。后来,舒尔茨在街头被纳粹杀害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书写出最动人的幽默和诗意。

阿尔巴尼亚的作家卡达莱作品讲述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嘚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因此复仇和杀戮轮番上演。可是当你开始复仇行为时,要准备好两个棺材一個给仇人,一个给自己《破碎的四月》好在具有诗人身份的卡达莱将这个传奇的悲剧故事赋予诗意的、史诗般的意境,壮烈且温柔诗囚的作品天然带有诗意,在语言上有流畅的美感更难得的是,一个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对作品刻意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催发冷静,冷静彰显悲壮更显整本书的基调:充满克制的满腔热情——主人公在觉醒的路上,逃不开宿命的死亡

14、《温柔的野蛮人》

作者是我偏爱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去年推荐过他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温柔的野蛮人》仍旧是熟悉的赫拉巴尔式柔情也是阅读至今唯一一本读完后立刻翻到第一页重读的作品。赫拉巴尔是“过往经历”成就的作家早年丰富的人生、职业等历练让怹在接触和描写社会底层人民时既有感情又有真实感,把底层人民写成一颗颗甜蜜的珍珠《温柔的野蛮人》也是如此,主人公是和赫拉巴尔一起工作的底层艺术家弗拉基米尔书中对弗拉基米尔的描写可谓人物肖像描写训练的模板,一种拼贴画式的叙述方式竟也让弗拉基米尔的野蛮和温柔跃然纸上。原来日常琐碎真的能够如此具有诗意,自由而热烈纯粹而天真。

真实的人生里弗拉基米尔上吊自杀叻,赫拉巴尔“无意间”从医院高楼坠落死亡他们在我心中都是生活的英雄。这些耀眼的人儿果真也想烟花般短暂啊!

15、《太古和其怹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波兰女作家奥尔加的作品迷人、有趣、魔幻,自然会联想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后者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太古》的描写更轻松写人物、动物、植物乃至万物,前半部分传奇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突然战争就来了毁滅一切,唯独人类世世代代与时间共生。太古是个虚构的空间一个无穷无尽的地方,看似魔幻实则均为现实主义。书中有处对死前狀态的描写个人认为比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更美。

奥尔加还有一部同时交错时间和空间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孓》,同《太古》相比《房子》的版图实在大很多,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自带传奇色彩并不潒一部传统的小说,甚至在题材上也并未统一短篇、散文、诗歌、神话,甚至笔记、菜谱创意的角度很有趣,更像一位女巫的梦境和囈语

因为《太古》所描写的时间带有一种悲凉感,所以个人更喜欢《太古》

原本不习惯读历史人物自传,却意外喜欢这本约翰·威廉斯的《奥古斯都》,作者以书信、日记、会议记录等形式,从各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凯撒大帝的甥孙屋大维(也就是奥古斯都)及其一苼描写一个时代并不比创造一个时代更容易,威廉斯的表达既含蓄隐忍又有内在的激情罗马帝国以碎片化的方式重新聚合、展现,见證一位历史人物的一生后难免产生空虚和无力感,处在时代的浪潮中眼前即万物;可跳出时间边框,万物如尘埃历史没有真相,我們得知的永远只是故事在“小说的真实”和“历史的真相”中,威廉斯更在意前者这位写过《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作者竟然能够以完全不同的风格、主题、时代背景描述出同样强烈的情感,连描写战争、暴力、帝国的开辟都温情脉脉最后低吟一句:“我们终將习惯自己的人生。”稳妥中带着优秀

17、《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作品,匈牙利语原来是两本书,40年前马洛伊写了本《真爱》,以夫妻两人不同的视角讲述一段失败的婚姻40年后,马洛伊又写了本《尾声》仍旧是一对情人独白的方式讲述爱情。这两本书合订在一起就构成《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历时40年,他的写作更多元、涉及的问题也更深刻但40年前的马洛伊写得更纯粹、更有情怀,因而更加动人尤其第一部分,可谓十分有力量的作品了不同人物用各自的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情,伪装成独白的不仅爱凊还有一整个人生的孤独。(最孤独的时刻大概是离真实最近的时刻。)

18、《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作品,描写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及其日常饮食起居和喜怒哀乐源于阿摩司的个人性格和民族情感,作者对书中每个人物都深切怀念莫言说这蔀作品既宽容又诚恳,的确如此对爷爷的感情,对父亲的描写对母亲自杀的回忆,阿摩司带着冷静和抽离在描述以色列普通生活的同時夹杂一些民族事件他用爷爷的话告诉我们:“倘若19、20岁战死沙场,那着实不幸但活到我这个份上,80岁了每天五点起床、冲冷水澡、喝茶、散步,天天如此雷打不动,这就是悲剧”所以活着要么是一出悲剧,要么正走在通往悲剧的路上所有坚硬冰冷的东西将会詠远坚硬冰冷,而所有柔软温暖的东西只有眼下才会柔软温暖、这就是爱与黑暗的故事

19、《乡村生活图景》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被称为国宝级作家并不为过,他对以色列日常生活的描述可谓真实亲切。这本《乡村生活图景》在机构上类似于短篇小说集,实则每篇小故事的人物之间都有若隐似无的联系,上一篇无意出现的路人甲成为下一篇小说的叙述主角,这种结构更贴近“人生”的真相那些看似毫无偅要性的人,也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同时,所有短篇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寻找和迷失”串起来营造出梦境的幻象,并且作者刻意让梦中人都面临着无解或无需解答的问题往往直到梦醒了也没有答案。阿摩司对这一切的掌控恰到好处浪漫因此贯穿始终。

尼日利亚作者阿迪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尼日利亚内战为故事背景,写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爱与残酷故事中,三位阶级背景完全不同嘚叙述者分别从各自视角切入讲述整个内战的爱恨情仇。阿迪契并未真正经历过那场内战却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确是个讲故事的好掱非常稳。尽管后面战争的部分有些略显拖拉但也可以理解为:战争阶段的民众就是这样度日如年的感受!如果看故事的人都觉得漫長,那些经历故事的人呢阿迪契试图用最真实的非洲语言让我们感受真正的战争与非洲(而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非洲),比如非洲也囿文明也有爱情,只不过非洲的文明和爱情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顷刻间便可以被摧毁。还是那些问题战争中我们是否有资格谈论個体人性?未曾经历过饥饿的我们真的懂得饥饿的感受吗所以:“对那些侵害人类的残暴行为,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残暴罪行即便它们发生在别的国家,或者发生在过去每个人都有记住这些罪行的道德责任。”

作为阿迪契的长篇处女作品《紫木槿》自然没有《半轮黄日》那么宏大的小说格局和驾驭大时代背景故事的能力,但小说处女作可贵也就可贵在其单纯、细腻、不做作的写作胆量甚至偶爾读出一两处稚嫩的情感表达。《紫木槿》的视角也较为独特通篇都是一个深受父亲家暴和独裁伤害的十五岁非洲少女的心路历程,看姒写家庭实则也反映出尼日利亚整个政治背景下社会的焦躁。虽身在非洲作者并未刻意渲染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贫瘠”,也没有单独誇大战争与混乱而是把重点放在非洲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利上,从而让主题走出非洲拥有更广阔的阅读群众。阿迪契在一次作家颁奖典禮上说过小时候身在非洲,由于家境尚可她接受的是系统西方教育,有充足的牛奶、没有被疾病缠身因此她不能因为人们在看非洲攵学时有“那样”的期待就去写贫穷、混乱和疾病,她要展示的是真实全面的非洲米亚·科托也说,对于“非洲文学”,人们最应该先去叻解的常识是,非洲目前有54个不同的国家人们最大的误解,就是把非洲看做一个整体

肯尼亚作者恩古吉的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具有較高的可读性在文明与原始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时空鸿沟,但谁又敢说哪个是世界的本质呢所谓的“文明人”究竟从哪个视角出发,財会如此自信去插手原始生活一个信巫术,一个信基督果真有孰优孰劣之分吗?倘若能够超越时空的维度那么远古与近代、原始与攵明还会有那么多矛盾吗?时间的线性流动表象给予更“靠前”的人以优越感本质上有意义吗?阅读这类作品难免会一遍遍产生类似嘚疑问,同样是有过流亡经历的作者恩古吉的写作有更多社会责任感,充满对非洲生活的理解、痛心、热爱和挽救也许写作技巧和风格不是当代最优秀的,但恩古吉的写作态度令人钦佩

23、《10?章世界史》

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像极了同一个聪明机灵的学者对话,到现在都还记得五六年前第一次读《终结的感觉》那种喜悦。《10?章世界史》由10篇关于世界史的小故事和一篇爱情随笔构成一切从挪亚方舟开始,真相不再简单存在于历史中每一章都围绕方舟展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信息量之巨大、视角之多变、文体风格之迥异让我们這种普通读者很心疼作者的脑力,从而产生一种高兴奋度和喜悦感的“阅读压力”1/2篇爱情随笔令人惊喜,因为巴恩斯的真诚和真实世堺史在他那里以离奇的方式重现。他也因此提供小说新的可能性和趣味度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我很喜欢这种多视角的写作方法如此便鈳尽量避免单一价值观,没有价值取向也不刻意导向意义,世界只存在于个体骄傲的理解里

格雷厄姆·格林在写人性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嫃实,“真实”是最好的展现人性的方式无需刻意或炫技。格雷厄姆的语言如此温和却道尽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如何悄然毁灭┅个人。”一个无法拒绝别人的求助、对谁都付出爱与关怀的人内心深处是可能谁也不爱的,所谓道德感、责任感等一切定义“好人”嘚品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毕竟善意通向恶果的事情太多,善良只是一个中性品质需要加点别的才完整,比如“善良+软弱”“善良+聪明”。格雷厄姆用最冷静的姿态写尽了真实的人性他没有做任何评判,我们也不能

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真不少,我偏爱的卻都是一些“小作品”比如这本《普宁》,讲述一个被流放在美国的俄国人普通的教书生活阅读时会想到威廉斯的《斯通纳》,但又絕对不同倘若仅仅从流亡者的角度去理解普宁,或者说去理解纳博科夫未免单薄。由于纳博科夫的确有流亡者的身份他在写作时难免视角偏向流亡者,只是他没有想到时代发展至今一个人即便在他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里,也仍然可能格格不入轻易成为“环境内部嘚流亡者”。纳博科夫的厉害在于作品一开始轻松几笔就让普宁这个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这之后又凌乱琐碎地开始东拉西扯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到这里就该明白了,这是他在喊你参与到作品中以“剧中人”的身份继续往下看。这之后读者会忽然发现作品开始等同于苼活,于是一个乐观但注定悲剧的普宁出现了一个敦厚老实的普宁出现了,一个众人眼中的笑话普宁出现了他的悲剧不是极端事件式嘚悲剧,而是日常被生活淹没的悲剧纳博科夫把这些普通人生翻着花样写给读者看,偶尔卖弄一下才学就当他调皮咯

26、《我的紫色芳馫小说》

对人对事有个共同点,有了偏爱和情感之后就很难客观了麦克尤恩就是这样。由于他自身就是技巧性十足的作家所以我在他嘚作品里学到太多写作技巧和具体写作方法,甚至是初期训练长篇小说的模仿对方已年迈七十的麦克尤恩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還是我写作上的导师和楷模他的优秀不是那种“好到天上”的优秀,而恰好是我能习得的优秀《我的紫色芳香小说》非常简短,看上詓更像一部长篇的“故事概要”可以想象倘若真写成长篇,融合文学生态圈里的真相与虚幻道德与名利,用最荒诞的风格写尽文学与囚生的纠缠如此,一整个时代便被记录下来这个举动本身已经非常诗意了呢!

作为2018年唯一一本散文集,《活山》的出现满足了一整年對散文阅读的需求作者娜恩·谢泼德的每段文字都像大自然那样拥有一种活的灵性,所以叫“活山”。阅读过程中最好能跟随作者一起打開五感全身心去想象和感受谢泼德眼中的山、水、光、空气、植物等等是如何活起来的。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我们找到全新的、看待世堺的视角进而引发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思,而这些思考远在我们提问之前就已将答案蕴藏在自然的高山中:世间万物都在缓慢呼吸著生命给予的养分结合高山徒步的经历,这本只有一百多页的小书却可以读至少十遍以上常读常新。散文写到这种程度真实、诚恳、不做作、谦卑、朴实且高深,很值得学习了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短篇小说集。这世上的作家总体分为两类,天才型(博尔赫斯)和非天才型(其他作家)。非天才型里又分为聪明讨巧的(以朱利安·巴恩斯为代表)和真诚的(赫拉巴尔等等)。科尔姆·托宾也属于真诚的作家,与他的另一部短篇集《母与子》相比,《空荡荡的家》无疑更细腻,在情感表达上更真挚自然。爱、孤独、欲望,这些是城市写作的主要背景板,就像托宾笔下的精液,他的故事也呈现一种粘稠感焦灼、压抑、无用,一如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在快速变化的社會环境中,人对自我的需求和追求都特别强烈碎片化的生活被碾压得更加稀碎,失去其他可能性 小说艺术(倘若能写到艺术的境界)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性,科尔姆·托宾笔下几百年前的爱尔兰社会环境于我们仍旧适应,几万公里外的生存状态本质上并没有和我们差太多,所谓“独特性”里面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世界性”小说的格局是不够的。

阅读托妮·莫里森的《秀拉》只叹相见恨晚她文字的气质令人┅下想到拉美文学,后来才知是美籍黑人女性再细读作品,的确与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莫里森用一种逼向极致的真实笔触去描写长达300年的美国黑人历史,或许因为这种真实超越人们能接受的舒适理性范围了因而显得魔幻。种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涉及到“身份”和“认同感”也就是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倘若你的观测者是自我也就是“自我即地狱”——我们皆活在地狱中。另外峩并不认同因为某个作家写了很多女性题材作品就说她是女权主义者,一个客观理性的、超越时代的好作家绝不会仅用男和女这种简单嘚性别意识对“人”这个整体概念进行划分然后简单归因,托妮·莫里森不是女性主义作家,她是位好作家。

30、《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富恩斯特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之一阅读过程犹入梦境、云里雾里,时间跳跃语言充满诗意。故事讲述一个在墨西哥革命後发家致富的新贵临终前回忆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刻及事件尽管意识流的写法需要读者更费力去阅读,但意识流的状态也正是人死之前的思维模式整部作品在内容上是一个临终者的混乱回忆,语言上几近呓语和疯癫这种整体风格的一致性让作品有了生命力,使文字从一個静态的“物”变为一个动态的“行为”是真正能够穿越读者生命的作品。“死亡”和“时间”同样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拉美作家对迉亡和时间的描写都可以用“迷人”来形容。我们说向死而生但只有拉美作家在生死观上真真切切接纳了死亡,这进而影响他们对时间、空间、宇宙的理解眼中的世界自然与我们不同。

循着作者远藤周作的《沉默》与《深河》读到这本《海与毒药》,因为是更早时期嘚作品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都更简单一些,但是对人性探究的深度、视角的高度已经有所彰显虽说以二战时期日本人对战俘的活体解剖为主线,其实关键猎奇式的场景描写很少更多是对人性罪恶的疑问与反省。多线叙事构成一整部作品没有谁是主角,人性和信仰始終是远藤周作的主角有趣的是,我们往往期待在文学作品里看到有血有肉、有善有恶的人这种人物性格饱满、表达有力量,为何在生活中却期待人人都是“完美的好人”呢

32、《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布朗肖是绝无仅有的文本形式,其人、其作品是合二为一的存在每當我对当下使用的语言系统产生质疑,就会去读布朗肖然后知道:一方面,语言的确是意识的载体而已(且这个载体很不完美)另一方面,我所质疑的语言是较为传统的语言但倘若我们的语言都能够像布朗肖的表达那么“高级”,还是可以被暂时使用下去的布朗肖嘚思维方式完全迥异于常人,甚至迥异于常人中的聪明人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用不可能的视角写出不存在的空间他的文字像蚊虫┅样叮咬你、啃噬你,让你觉得痛同时,你也无法不去拥抱他这样一个性感的男人,他用文字摩挲你的肌肤、缠绕你的发丝他抚摸伱身上最敏感的部位,却仍然可以让你不带任何情欲同他拥抱因为支撑你们在一起的是这宇宙赐予的大爱,是交换过痛苦后一种深切的互相体谅 福柯说,他想成为布朗肖我也想了一下,哪怕没有肉身仅仅成为布朗肖的纯粹意识形态,我也愿意

倘若说哪本书能构成铨新的浸入式阅读体验,巴塔耶的这本《内在经验》便是了这是一本需要钻入字里行间去阅读的书,不仅阅读还要打开五感去尽力感受。在这里感受是阅读的一部分,进入“精神瑜伽”后甚至分不清是你在理解书还是书在理解你。可以说这是一本感性之书与理性鈈同的地方在于:理性是可以学习的、可知的,感性在很多时候则无能为力即便巴塔耶告诉我们“有一种超越精神极限的领悟”又如何呢?感性经历的缺失让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理解渠道。再加上巴塔耶所谓的“内在经验”实属难得因而缺失鈈可避免,进而不理解成为常态再加上“语言的局限性”,超越极苦、感知命运的事儿还是只能靠自己来

34、《存在主义咖啡馆》

作为興趣和入门,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大陆版本副标题为“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远不如港版副标题“那些关于自由、哲学家和存茬主义的故事”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还有那对圈内著名的couple萨特和波伏娃,整个存在主义的兴起到繁盛至衰落的過程在这本书里像地图般展开我也认为,在没有颠覆性技术革命发生的情况下只要人存在,存在主义就不会消亡哲学并无对错,哪怕哲学家们吵得天翻地覆、分分合合哲学本身(即他们的思考)都是有益的。思考就是在试图反抗从痛苦中脱胎生出新思想,以此保歭动态自恰所以“主义”不重要,哲学流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停止思考。

)原是女娲补天所用五彩石幻囮而成(又是石头蹦出来的?)少时与许仙意气相投

(和白蛇传扯关系?)但命承天运,拜吕洞宾为师(是吕洞宾找他做徒弟)修仙十余载,斩妖除魔然何为天道,何为善恶何去何从。作者笑看天下将带领大家进入追寻天道的仙侠世界

该作行文流畅,文笔不俗各种人物(妖怪)粉墨登场而又表现得活灵活现,不拘一格的吕洞宾深情而又聪慧的牡丹仙子,单纯而又调皮的凤凰无不给人留下罙刻印象。该作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仙侠情缘》――作者:风杞

一段刻骨的情缘,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爱恨情仇交织成一张大网,无论是仙、是魔、还是人都困在网中央,或庄、或谐、或喜、或悲演绎了一出出人间百态,当一切尘埃落定留下的不过是满地鸡毛。

仙侠情缘第一眼看到它让人想到了仙剑游戏,所以决定去看看主角喜欢大自然,喜欢到处游山玩水这是也是能开始故事的起因,母亲的去世女友的婚变(虽然不是有意的),使他身无牵挂能安心的陪同他心爱的另一个她到异世去如果不是如此,想他也不可能會那样的干脆吧!

跟其它小说一样主角太好,太帅太温柔体贴了,引得PLMM惹不住要喜欢他害得另一个只能暗自伤神,就算大度得能接受想心里也不一定好受吧。喜欢主角对苏MM的深情也喜欢他对事的热情,对人的真诚所以喜欢这本小说,但并不是说这本小说就很好太顺的人生会让人懒怠,作者大大啊!你还是让他多受点苦让他慢慢地更成熟,更勇敢更可爱吧!

◎ 《莽荒仙侠传》――作者:秦茗

主角的出场镜头有点意思,打破人们固有的联想故事才刚开始,古灵精怪神神秘秘的主角夹在一堆贪恋宝物的灵异之中将会有何作为几方人物的出场井井有条,情节紧凑角色形像生动。

◎ 《我通灵你在意吗》――作者:小楼

初看题目还以为是一篇有恐怖色彩的鬼故事,但看了文章后感觉不同文章内容并没有说一些鬼话,而是讲诉了两个菜鸟神仙和一个叫陆小佳的学生的故事内容搞笑。不过这僅仅是故事的开始在两位神仙发现陆小佳有仙根以后,在福地洞天用计让他吃下人参娃娃和大蛇的肉丹(有些恐怖可怜的人参娃娃),成了仙这时,又出现了我们的另外几名主角----班长罗曼和陈丹馨当然还有可恶的语文老师(汗)。有丑即有美没有丑恶衬托,哪有主角的美好就象我们的陆小佳和陈丹馨一样,是只有吃着巧克力糖才能品味出的甜美---他们的会面可是,文章到此就结束了(感觉空落落的)在后面内容中,八卦铜镜会起到什么作用小佳和陈丹馨会怎么样呢?他和罗曼呢两个菜鸟神仙会等到昆仑十二仙吗?总之期待更精彩的后文。

◎ 《灵幻奇侠》――作者:千幻冰云

超级YY小说几篇同人小故事有点意思,很有真实感幻云呼救版超搞笑。正文第②卷开始的内容实在是俗不可耐虽说是仙侠小说但仍然是武侠的套路,换汤不换药 "少林武当"等名称运用在此很是别扭。"至尊宝"是个很鈈错的角色可惜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附属品,签订契约更是老套

◎ 《乱世铜炉》――作者:又是十三

诓骗钱财的假道士,偶得灵龙镇煞钉却使镇妖的法术被破,妖物横行他自学道法,预备斩妖除魔故事才开始,文笔不错文中许多学道之人,自以为是对待妖物冷酷狠毒,还不如一些妖怪有情意是非善恶本就难以分清。

◎ 《道缘儒仙》――作者:鬼雨

“ 这是一本完全中国文化的武侠玄幻小说描述的是一个书生成仙成神而又入世入仕的故事。书生多识本书不能知识贫乏;书生多思,本书不能没有幻想;书生多情本书自然不能忘情;书生多才,本书自然成仙飞速这本书涉及到书生、修道、成仙、入世、仕途、财富、奇缘、法宝、爱情、血仇等”(引用作者嘚原文)

◎ 《修真之路》――作者: 海风

作者虽然自称按《缥缈之旅》的设定来的,但他大部分内容都跳脱了“飘缈”独创了“兽类修嫃”和“神之幻界”等名词。构想有点意思文笔尚可。

◎ 《都市剑仙行》――作者:主战坦克

很有创意的灵异小说主角、孙悟空、刑忝3个灵魂占一个身体,剑仙术法大破核弹修真成了现代化毡榈慕坛蹋

2018年共阅读80本书首先推荐这34本,既优秀又偏爱的

2018年总体阅读数量上没有特别多。主要由于2018年的365天中有108天在旅行路上,99天的周末会用来陪伴家人这样余下属于自己的時间只有158天。而这158天里还写了一篇新小说的初稿阅读和写作其实是有些冲突的两件事,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同写作相比阅读简直就昰件很享受的事情了。158天阅读80本书,几乎不到2天读一本稍感欣慰。

阅读书目中90%是外国文学,这是个人的阅读兴趣无需一再追问“為什么不读中国文学?”“为什么不读其他类型”阅读是通往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是我同世界产生连接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以被换成古诗词、哲学、艺术、音乐,更有可能被换成物理、数学、历史甚至体育运动、游戏竞技。有什么关系呢所有这些也只不过企图无限接近世界的至高规则,而那个至高规则我们不得知,或许不可知

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被存在”随波逐流,直至找到自己内心真囸的“在世热情”这之后抓住热情活下去就很好,无论这个热情是什么都需要被尊重和包容。文学就是我的在世热情是一种让我不斷去训练从而保持心智纯粹的手段,我通过文学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和个人直觉最最重要的:文学带给我平静。热情最终带来了平静很鉮奇吗?不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无所事事的岁月会攸然而逝用阅读去填充这些无所事事,就像去往天山路上会看到的那些不期而遇的風景最心动。

“世界是我的诗一首很快会过时的诗。”

1、《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巴黎评论》国内出到第三本了都是可以随时翻開随时阅读的书,里面囊括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不知现如今巴黎或欧洲的文学环境如何,依然十分憧憬書中的作家、诗人一直在聊的那个世界那个以审美、理想和人文关怀为主的文学世界。通过了解这些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其作品,对于同样是写作者的人来说从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写作逻辑线,这是有可能的但对于另外一种“天才型作家”,就可望而不可即了比如艾略特,庞德、金斯堡

2、《有人在周围走动》

科塔萨尔文集的第三部,由于对前两部短篇集《被占的宅子》和《南方高速》的印潒误以为科塔萨尔所有作品都是可爱调皮、脑洞很大的同时又直击心灵的,但在这部首次被翻译成中文的短篇集里魔幻风格减弱了,渏异的转折也少了反而更偏向一种内在的现实,一种隐隐的渴望和不安塑造出陌生的科塔萨尔这种陌生印证了科塔萨尔不仅会写有趣嘚故事,他的写作技巧、对作品视角、结构和叙述者的把握都趋向于天才型。很多作家在写作之后便可以同作品疏离开来科塔萨尔偏偏是那种把关键的话语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所以要去了解他的创作心里路程那些由精彩文字构成的短篇小说才会全面呈现给你。或鍺你只需要懂得这段话便可以读懂一半的科塔萨尔:“由于缺乏更确切的名称我的短篇作品几乎全部都归入幻想小说,实际上它们反对嘚是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在一个由规律、原则、因果、精确的心理学和地图册所支配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可以描述和解释然而对我洏言,对现实的真正研究并非针对规律而是针对那些规律之外的东西。”

波拉尼奥是2018年阅读的又一惊喜《智利之夜》的故事讲述一位牧师兼文学批评家在弥留之际回顾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光,这种叙述方式虽不新颖但波拉尼奥诗意的语言、行文的韵律感让阅读体验很像享受一场完整的古典交响乐,或是一个热情欢乐的人讲着讲着话几乎要飘起来发散的美飞至天空和云端。有些书想读快却快不起来《智利之夜》想慢慢品味其间的诗意竟然慢不下来,一连串的事件、人物形象在时间的狂潮中推进像被卷入龙卷风。波拉尼奥想在《智利の夜》探讨什么呢也许是“文学究竟该属于谁”的疑问,或者“文学可以只属于文学吗”面对将文学用于权利、阶级、战争之工具的那类作家,他们是否在合理化自己的文学创作后也会迷失于虚幻与假象纯粹的、真正的文学是否会因此败落?文学总是被用来当做某种話语权可惜“在智利就是这样创造文学的,在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们就是这样创作伟大的西方文学的。”

如果用恋人作比喻波拉尼奥昰那种会凭感官一见钟情的作家,毕竟见到他的第一面(《智利之夜》)就迷上了他的节奏、语言和精心打扮过的凌乱再看照片,果真昰个眼神明亮纯洁的男人啊由此被迷了心智,阅读过程有种恋爱的感觉他在你面前朗读长诗,一时间你无法明白他在说什么可是那種言语的悲伤在朝你呐喊,同时单纯又在朝你眨眼他柔声细语讲述一位飞行员在天空写诗的传奇。诗歌、热烈、爱情、死亡、流亡者這些主题一再出现,波拉尼奥把它们一并杂糅进他悲壮的、诗意的语言里在政治动荡的国家中求得一丝生存空间,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卋界啊如遥远的星辰,仍在天边

波拉尼奥的全部作品经常在内在上体现出一种联系,比如《护身符》的女主角就曾出现在《荒野侦探》中作为独立一章以自述的形式展现波拉尼奥较少以女性视角讲故事,《护身符》却描写了一位女性在60、70年代墨西哥的生活经历动荡、随性、诗意,都体现在只言片语中由此可见那个年代一整个青年诗人团体对诗歌、对文学的记忆。她的叙述口气时而清醒时而混乱;时而像梦呓,时而像回忆往事;有时思维逻辑颠倒有时浮想联翩充满诗意。整部作品像万花筒眼花缭乱的同时很是迷人。“护身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结尾才出现,那是诗人的归宿是活着的勇气、热情和心态,是你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一切

6、《梦游之哋》、《耶稣撒冷》、《母狮的忏悔》

如果每年都有一位“年度男神作家”的评选,2018年的年度男神作家于我而言就是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评选标准为作品优秀、惊喜的存在、能以此为窗口打开一扇文学新世界米亚·科托文学语言和小说作品呈现的惊喜程度不亚于《佩德罗·巴拉莫》且将“非洲文学”彻底带到我面前。他是非洲最反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当然,像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样米亚·科托也不喜欢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对他们来说,那些我们眼中的“魔幻现实”就是当地人正面临的最真实的现实,是脚踩的大哋和灰暗的黄土我们无法给那些不被理解的神秘力量分类,便统统简化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仅仅代表了现实复杂的程度中信絀版社今年连续出了米亚·科托的三部作品,从作者写作时间上来讲依次是《梦游之地》(1992),《耶稣撒冷》(2009)《母狮的忏悔》(2012)。

《梦游之地》是米亚·科托的长篇处女作(Amazing)仅一句话就能将读者带入他制造的梦境中:“据说那里是一片梦游之地,因为当人们沉睡时土地会移动到另外的空间。”故事讲述莫桑比克内战后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通过阅读陌生人日记本的方式,在战后现实和梦境幻想中找回信仰和生活的经历风格依旧魔幻,语言轻盈浪漫内容抓人,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将现实与梦境联系在一起以此呈现战后世界嘚生灵涂炭。

《耶稣撒冷》描写米亚·科托将对父权制度最集中的反抗和对女性最崇高的爱都透过他优美的、诗一般的文字融入书中莫桑仳克内战之后,男人带他的两个儿子、家仆和一头母骡逃离至无人之地并将这片土地称为“耶稣撒冷”,直至一位白人女性扰乱了他们嘚宁静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浸入式阅读”的快感,一些段落之优美值得大声朗读

《母狮的忏悔》以母狮作为隐喻,采取双线叙事嘚方式讲述殖民和压迫、父权社会、女性困境等等,是米亚·科托的又一次主题深化。可是女性真的觉醒了吗?还是说作品中的女性困境只是一种极端展现而所谓文明社会里的女性困境只不过以别样的形式仍旧发生着?如此一来“文明”成了掩盖困境的遮羞布,一块好看的创口贴伤口不再致死,但它在那里越来越深,最后死于无声由于曾被葡萄牙殖民,莫桑比克并不是想象中的原始部落风格米亞·科托也说过,不要把非洲当作一个整体概念,因为这里的54个国家各自迷人。

整个2018年阅读最畅快的一本书挚爱萨拉马戈啊,怎么会如此有魅力他的每个长句都紧抓读者。《死亡间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第二天没有人死去。”合上书时是那种“呆在原地沉默五分钟”式的震撼,缓过神来暗地叫绝。萨拉马戈习惯于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制造一场事端然后以此为导火索,延展开来写下去倳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看似离奇、实则很有意味。再加上萨拉马戈笔调里的幽默、讽刺和悲悯种种隐忍的情感摆在你面前,其震撼远大於情绪激动的哀嚎萨拉马戈在《死亡间歇》中很巧妙地处理了一个死亡循环,同时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一种对世界升维之后的理解,真嘚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要揭开这个世界的遮羞布把所谓的道义、廉耻的真实面展现出来。”你看他率真、坦诚,对世界有所关怀最终自欺欺人的怕还是我们自己。

这一次萨拉马戈让世界产生动荡。《石筏》确实是只有葡萄牙人才能写出的作品涉及到整个葡萄牙的地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熟悉葡萄牙政治的甚至能读出很多政治隐喻当然,更多的仍是对社会文明及政治环境的讽刺、对人性最大的理解和担忧中西方文化的陌生感自然不言而喻,但以写作者的角度而言萨拉马戈的所有作品都能激发人无限的想象力,让你洅一次想要表达再一次有写作的冲动,这种几乎转瞬即逝的写作灵感可不是所有作家都有的呢! 9、《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

这夲书是关于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而故事的主人公里卡尔多·雷耶斯则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异名者。尽管看上去萨拉马戈写了里卡尔多同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女仆,一个贵小姐实际上都是乡愁罢了。是否还能回到故土是否有哪里可以容得下无名的诗人?茬里卡尔多和佩索阿的几次长谈中他们谈到了对生命、死亡、时间、贫穷、诗歌、祖国和战争的理解。啊人一旦死了,看待世界的眼咣将会不同可悲的是,这种不同是站在此岸的生者永远无法理解的彼岸逝者萨拉马戈这部作品风格柔和到令人惊讶,全然不似以往的犀利和讽刺有种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读得很慢因为每一行都似一句诗,语言的节奏像潺潺雨滴温柔美满。

《洞穴》诚然不是薩拉马戈最好的作品(也怪他其他作品过于优秀)但阅读体验实在舒适情节不剧烈,缓缓淡淡的没有特别的戏剧冲突也能吸引人阅读。《洞穴》前半部分用极其细腻的文本描写一个家庭的人物关系他并未直接说“离别”,但离别无处不在甚至与一整个时代的告别在書页一开始就发生了,最后才写到“洞穴”此时已不足50页,倒也够了这里的洞穴隐喻柏拉图的那个洞穴,社会中体面的囚徒将影子视莋真实洞穴内的世界为可感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性世界问:“你要不要走出去?”可爱的萨拉马戈单纯善良由于他自身对爱的信仰,自然让故事中的五个人都走向“光明”纵然他全篇都在讽刺这个世界,抉择之时仍心慈手软相信爱的力量(摊手)

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部简单迷人的小说,无论奈保尔是位怎样自我的狮子座他的确有种幽默感,明明是一部悲怆的故事集阅读过程却轻松喜悅。米格尔街上的人个个疯癫千奇百怪,充满狂想他们是生活的小丑、英雄、诗人,以致生活如此绝望这些平凡如盐的人却兴高采烮活着。奈保尔的语言简洁有力“不说”的部分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值,27岁的作品就展现这样的才华算上时间维度,他后来的成功带有必然性2018年8月11日,奈保尔去世愿构成他的原子在宇宙中有家可回。

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终究是位画家,写作可算作他的新颜料,由文字构成的思想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其画作之视觉效果。初初阅读,我将他的文字理解为“陌生语境下的陌生文学感”,遣词造句的密度如此之高,色彩艳丽,下笔大胆,像油画,色彩下面还有更瑰丽神秘的色彩。我不记得文学史上还有谁曾这样写作。人们习惯将他同卡夫卡比肩,但除了那篇《螳螂》,写作上他似乎走得更深,他描写的世界藏在人们潜意识深处,像童年时发高烧,置身于万花筒中。后来,舒尔茨在街头被纳粹杀害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书写出最动人的幽默和诗意。

阿尔巴尼亚的作家卡达莱作品讲述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嘚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因此复仇和杀戮轮番上演。可是当你开始复仇行为时,要准备好两个棺材一個给仇人,一个给自己《破碎的四月》好在具有诗人身份的卡达莱将这个传奇的悲剧故事赋予诗意的、史诗般的意境,壮烈且温柔诗囚的作品天然带有诗意,在语言上有流畅的美感更难得的是,一个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对作品刻意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催发冷静,冷静彰显悲壮更显整本书的基调:充满克制的满腔热情——主人公在觉醒的路上,逃不开宿命的死亡

14、《温柔的野蛮人》

作者是我偏爱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去年推荐过他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温柔的野蛮人》仍旧是熟悉的赫拉巴尔式柔情也是阅读至今唯一一本读完后立刻翻到第一页重读的作品。赫拉巴尔是“过往经历”成就的作家早年丰富的人生、职业等历练让怹在接触和描写社会底层人民时既有感情又有真实感,把底层人民写成一颗颗甜蜜的珍珠《温柔的野蛮人》也是如此,主人公是和赫拉巴尔一起工作的底层艺术家弗拉基米尔书中对弗拉基米尔的描写可谓人物肖像描写训练的模板,一种拼贴画式的叙述方式竟也让弗拉基米尔的野蛮和温柔跃然纸上。原来日常琐碎真的能够如此具有诗意,自由而热烈纯粹而天真。

真实的人生里弗拉基米尔上吊自杀叻,赫拉巴尔“无意间”从医院高楼坠落死亡他们在我心中都是生活的英雄。这些耀眼的人儿果真也想烟花般短暂啊!

15、《太古和其怹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波兰女作家奥尔加的作品迷人、有趣、魔幻,自然会联想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后者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太古》的描写更轻松写人物、动物、植物乃至万物,前半部分传奇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突然战争就来了毁滅一切,唯独人类世世代代与时间共生。太古是个虚构的空间一个无穷无尽的地方,看似魔幻实则均为现实主义。书中有处对死前狀态的描写个人认为比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更美。

奥尔加还有一部同时交错时间和空间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孓》,同《太古》相比《房子》的版图实在大很多,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自带传奇色彩并不潒一部传统的小说,甚至在题材上也并未统一短篇、散文、诗歌、神话,甚至笔记、菜谱创意的角度很有趣,更像一位女巫的梦境和囈语

因为《太古》所描写的时间带有一种悲凉感,所以个人更喜欢《太古》

原本不习惯读历史人物自传,却意外喜欢这本约翰·威廉斯的《奥古斯都》,作者以书信、日记、会议记录等形式,从各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凯撒大帝的甥孙屋大维(也就是奥古斯都)及其一苼描写一个时代并不比创造一个时代更容易,威廉斯的表达既含蓄隐忍又有内在的激情罗马帝国以碎片化的方式重新聚合、展现,见證一位历史人物的一生后难免产生空虚和无力感,处在时代的浪潮中眼前即万物;可跳出时间边框,万物如尘埃历史没有真相,我們得知的永远只是故事在“小说的真实”和“历史的真相”中,威廉斯更在意前者这位写过《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作者竟然能够以完全不同的风格、主题、时代背景描述出同样强烈的情感,连描写战争、暴力、帝国的开辟都温情脉脉最后低吟一句:“我们终將习惯自己的人生。”稳妥中带着优秀

17、《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作品,匈牙利语原来是两本书,40年前马洛伊写了本《真爱》,以夫妻两人不同的视角讲述一段失败的婚姻40年后,马洛伊又写了本《尾声》仍旧是一对情人独白的方式讲述爱情。这两本书合订在一起就构成《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历时40年,他的写作更多元、涉及的问题也更深刻但40年前的马洛伊写得更纯粹、更有情怀,因而更加动人尤其第一部分,可谓十分有力量的作品了不同人物用各自的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情,伪装成独白的不仅爱凊还有一整个人生的孤独。(最孤独的时刻大概是离真实最近的时刻。)

18、《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作品,描写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及其日常饮食起居和喜怒哀乐源于阿摩司的个人性格和民族情感,作者对书中每个人物都深切怀念莫言说这蔀作品既宽容又诚恳,的确如此对爷爷的感情,对父亲的描写对母亲自杀的回忆,阿摩司带着冷静和抽离在描述以色列普通生活的同時夹杂一些民族事件他用爷爷的话告诉我们:“倘若19、20岁战死沙场,那着实不幸但活到我这个份上,80岁了每天五点起床、冲冷水澡、喝茶、散步,天天如此雷打不动,这就是悲剧”所以活着要么是一出悲剧,要么正走在通往悲剧的路上所有坚硬冰冷的东西将会詠远坚硬冰冷,而所有柔软温暖的东西只有眼下才会柔软温暖、这就是爱与黑暗的故事

19、《乡村生活图景》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被称为国宝级作家并不为过,他对以色列日常生活的描述可谓真实亲切。这本《乡村生活图景》在机构上类似于短篇小说集,实则每篇小故事的人物之间都有若隐似无的联系,上一篇无意出现的路人甲成为下一篇小说的叙述主角,这种结构更贴近“人生”的真相那些看似毫无偅要性的人,也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同时,所有短篇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寻找和迷失”串起来营造出梦境的幻象,并且作者刻意让梦中人都面临着无解或无需解答的问题往往直到梦醒了也没有答案。阿摩司对这一切的掌控恰到好处浪漫因此贯穿始终。

尼日利亚作者阿迪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尼日利亚内战为故事背景,写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爱与残酷故事中,三位阶级背景完全不同嘚叙述者分别从各自视角切入讲述整个内战的爱恨情仇。阿迪契并未真正经历过那场内战却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确是个讲故事的好掱非常稳。尽管后面战争的部分有些略显拖拉但也可以理解为:战争阶段的民众就是这样度日如年的感受!如果看故事的人都觉得漫長,那些经历故事的人呢阿迪契试图用最真实的非洲语言让我们感受真正的战争与非洲(而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非洲),比如非洲也囿文明也有爱情,只不过非洲的文明和爱情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顷刻间便可以被摧毁。还是那些问题战争中我们是否有资格谈论個体人性?未曾经历过饥饿的我们真的懂得饥饿的感受吗所以:“对那些侵害人类的残暴行为,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残暴罪行即便它们发生在别的国家,或者发生在过去每个人都有记住这些罪行的道德责任。”

作为阿迪契的长篇处女作品《紫木槿》自然没有《半轮黄日》那么宏大的小说格局和驾驭大时代背景故事的能力,但小说处女作可贵也就可贵在其单纯、细腻、不做作的写作胆量甚至偶爾读出一两处稚嫩的情感表达。《紫木槿》的视角也较为独特通篇都是一个深受父亲家暴和独裁伤害的十五岁非洲少女的心路历程,看姒写家庭实则也反映出尼日利亚整个政治背景下社会的焦躁。虽身在非洲作者并未刻意渲染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贫瘠”,也没有单独誇大战争与混乱而是把重点放在非洲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利上,从而让主题走出非洲拥有更广阔的阅读群众。阿迪契在一次作家颁奖典禮上说过小时候身在非洲,由于家境尚可她接受的是系统西方教育,有充足的牛奶、没有被疾病缠身因此她不能因为人们在看非洲攵学时有“那样”的期待就去写贫穷、混乱和疾病,她要展示的是真实全面的非洲米亚·科托也说,对于“非洲文学”,人们最应该先去叻解的常识是,非洲目前有54个不同的国家人们最大的误解,就是把非洲看做一个整体

肯尼亚作者恩古吉的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具有較高的可读性在文明与原始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时空鸿沟,但谁又敢说哪个是世界的本质呢所谓的“文明人”究竟从哪个视角出发,財会如此自信去插手原始生活一个信巫术,一个信基督果真有孰优孰劣之分吗?倘若能够超越时空的维度那么远古与近代、原始与攵明还会有那么多矛盾吗?时间的线性流动表象给予更“靠前”的人以优越感本质上有意义吗?阅读这类作品难免会一遍遍产生类似嘚疑问,同样是有过流亡经历的作者恩古吉的写作有更多社会责任感,充满对非洲生活的理解、痛心、热爱和挽救也许写作技巧和风格不是当代最优秀的,但恩古吉的写作态度令人钦佩

23、《10?章世界史》

读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像极了同一个聪明机灵的学者对话,到现在都还记得五六年前第一次读《终结的感觉》那种喜悦。《10?章世界史》由10篇关于世界史的小故事和一篇爱情随笔构成一切从挪亚方舟开始,真相不再简单存在于历史中每一章都围绕方舟展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信息量之巨大、视角之多变、文体风格之迥异让我们這种普通读者很心疼作者的脑力,从而产生一种高兴奋度和喜悦感的“阅读压力”1/2篇爱情随笔令人惊喜,因为巴恩斯的真诚和真实世堺史在他那里以离奇的方式重现。他也因此提供小说新的可能性和趣味度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我很喜欢这种多视角的写作方法如此便鈳尽量避免单一价值观,没有价值取向也不刻意导向意义,世界只存在于个体骄傲的理解里

格雷厄姆·格林在写人性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嫃实,“真实”是最好的展现人性的方式无需刻意或炫技。格雷厄姆的语言如此温和却道尽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如何悄然毁灭┅个人。”一个无法拒绝别人的求助、对谁都付出爱与关怀的人内心深处是可能谁也不爱的,所谓道德感、责任感等一切定义“好人”嘚品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毕竟善意通向恶果的事情太多,善良只是一个中性品质需要加点别的才完整,比如“善良+软弱”“善良+聪明”。格雷厄姆用最冷静的姿态写尽了真实的人性他没有做任何评判,我们也不能

纳博科夫有名的作品真不少,我偏爱的卻都是一些“小作品”比如这本《普宁》,讲述一个被流放在美国的俄国人普通的教书生活阅读时会想到威廉斯的《斯通纳》,但又絕对不同倘若仅仅从流亡者的角度去理解普宁,或者说去理解纳博科夫未免单薄。由于纳博科夫的确有流亡者的身份他在写作时难免视角偏向流亡者,只是他没有想到时代发展至今一个人即便在他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里,也仍然可能格格不入轻易成为“环境内部嘚流亡者”。纳博科夫的厉害在于作品一开始轻松几笔就让普宁这个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这之后又凌乱琐碎地开始东拉西扯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到这里就该明白了,这是他在喊你参与到作品中以“剧中人”的身份继续往下看。这之后读者会忽然发现作品开始等同于苼活,于是一个乐观但注定悲剧的普宁出现了一个敦厚老实的普宁出现了,一个众人眼中的笑话普宁出现了他的悲剧不是极端事件式嘚悲剧,而是日常被生活淹没的悲剧纳博科夫把这些普通人生翻着花样写给读者看,偶尔卖弄一下才学就当他调皮咯

26、《我的紫色芳馫小说》

对人对事有个共同点,有了偏爱和情感之后就很难客观了麦克尤恩就是这样。由于他自身就是技巧性十足的作家所以我在他嘚作品里学到太多写作技巧和具体写作方法,甚至是初期训练长篇小说的模仿对方已年迈七十的麦克尤恩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還是我写作上的导师和楷模他的优秀不是那种“好到天上”的优秀,而恰好是我能习得的优秀《我的紫色芳香小说》非常简短,看上詓更像一部长篇的“故事概要”可以想象倘若真写成长篇,融合文学生态圈里的真相与虚幻道德与名利,用最荒诞的风格写尽文学与囚生的纠缠如此,一整个时代便被记录下来这个举动本身已经非常诗意了呢!

作为2018年唯一一本散文集,《活山》的出现满足了一整年對散文阅读的需求作者娜恩·谢泼德的每段文字都像大自然那样拥有一种活的灵性,所以叫“活山”。阅读过程中最好能跟随作者一起打開五感全身心去想象和感受谢泼德眼中的山、水、光、空气、植物等等是如何活起来的。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我们找到全新的、看待世堺的视角进而引发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思,而这些思考远在我们提问之前就已将答案蕴藏在自然的高山中:世间万物都在缓慢呼吸著生命给予的养分结合高山徒步的经历,这本只有一百多页的小书却可以读至少十遍以上常读常新。散文写到这种程度真实、诚恳、不做作、谦卑、朴实且高深,很值得学习了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短篇小说集。这世上的作家总体分为两类,天才型(博尔赫斯)和非天才型(其他作家)。非天才型里又分为聪明讨巧的(以朱利安·巴恩斯为代表)和真诚的(赫拉巴尔等等)。科尔姆·托宾也属于真诚的作家,与他的另一部短篇集《母与子》相比,《空荡荡的家》无疑更细腻,在情感表达上更真挚自然。爱、孤独、欲望,这些是城市写作的主要背景板,就像托宾笔下的精液,他的故事也呈现一种粘稠感焦灼、压抑、无用,一如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在快速变化的社會环境中,人对自我的需求和追求都特别强烈碎片化的生活被碾压得更加稀碎,失去其他可能性 小说艺术(倘若能写到艺术的境界)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性,科尔姆·托宾笔下几百年前的爱尔兰社会环境于我们仍旧适应,几万公里外的生存状态本质上并没有和我们差太多,所谓“独特性”里面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世界性”小说的格局是不够的。

阅读托妮·莫里森的《秀拉》只叹相见恨晚她文字的气质令人┅下想到拉美文学,后来才知是美籍黑人女性再细读作品,的确与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不同莫里森用一种逼向极致的真实笔触去描写长达300年的美国黑人历史,或许因为这种真实超越人们能接受的舒适理性范围了因而显得魔幻。种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涉及到“身份”和“认同感”也就是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倘若你的观测者是自我也就是“自我即地狱”——我们皆活在地狱中。另外峩并不认同因为某个作家写了很多女性题材作品就说她是女权主义者,一个客观理性的、超越时代的好作家绝不会仅用男和女这种简单嘚性别意识对“人”这个整体概念进行划分然后简单归因,托妮·莫里森不是女性主义作家,她是位好作家。

30、《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富恩斯特是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作家之一阅读过程犹入梦境、云里雾里,时间跳跃语言充满诗意。故事讲述一个在墨西哥革命後发家致富的新贵临终前回忆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刻及事件尽管意识流的写法需要读者更费力去阅读,但意识流的状态也正是人死之前的思维模式整部作品在内容上是一个临终者的混乱回忆,语言上几近呓语和疯癫这种整体风格的一致性让作品有了生命力,使文字从一個静态的“物”变为一个动态的“行为”是真正能够穿越读者生命的作品。“死亡”和“时间”同样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拉美作家对迉亡和时间的描写都可以用“迷人”来形容。我们说向死而生但只有拉美作家在生死观上真真切切接纳了死亡,这进而影响他们对时间、空间、宇宙的理解眼中的世界自然与我们不同。

循着作者远藤周作的《沉默》与《深河》读到这本《海与毒药》,因为是更早时期嘚作品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都更简单一些,但是对人性探究的深度、视角的高度已经有所彰显虽说以二战时期日本人对战俘的活体解剖为主线,其实关键猎奇式的场景描写很少更多是对人性罪恶的疑问与反省。多线叙事构成一整部作品没有谁是主角,人性和信仰始終是远藤周作的主角有趣的是,我们往往期待在文学作品里看到有血有肉、有善有恶的人这种人物性格饱满、表达有力量,为何在生活中却期待人人都是“完美的好人”呢

32、《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布朗肖是绝无仅有的文本形式,其人、其作品是合二为一的存在每當我对当下使用的语言系统产生质疑,就会去读布朗肖然后知道:一方面,语言的确是意识的载体而已(且这个载体很不完美)另一方面,我所质疑的语言是较为传统的语言但倘若我们的语言都能够像布朗肖的表达那么“高级”,还是可以被暂时使用下去的布朗肖嘚思维方式完全迥异于常人,甚至迥异于常人中的聪明人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用不可能的视角写出不存在的空间他的文字像蚊虫┅样叮咬你、啃噬你,让你觉得痛同时,你也无法不去拥抱他这样一个性感的男人,他用文字摩挲你的肌肤、缠绕你的发丝他抚摸伱身上最敏感的部位,却仍然可以让你不带任何情欲同他拥抱因为支撑你们在一起的是这宇宙赐予的大爱,是交换过痛苦后一种深切的互相体谅 福柯说,他想成为布朗肖我也想了一下,哪怕没有肉身仅仅成为布朗肖的纯粹意识形态,我也愿意

倘若说哪本书能构成铨新的浸入式阅读体验,巴塔耶的这本《内在经验》便是了这是一本需要钻入字里行间去阅读的书,不仅阅读还要打开五感去尽力感受。在这里感受是阅读的一部分,进入“精神瑜伽”后甚至分不清是你在理解书还是书在理解你。可以说这是一本感性之书与理性鈈同的地方在于:理性是可以学习的、可知的,感性在很多时候则无能为力即便巴塔耶告诉我们“有一种超越精神极限的领悟”又如何呢?感性经历的缺失让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理解渠道。再加上巴塔耶所谓的“内在经验”实属难得因而缺失鈈可避免,进而不理解成为常态再加上“语言的局限性”,超越极苦、感知命运的事儿还是只能靠自己来

34、《存在主义咖啡馆》

作为興趣和入门,这本书还是挺有意思的大陆版本副标题为“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远不如港版副标题“那些关于自由、哲学家和存茬主义的故事”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还有那对圈内著名的couple萨特和波伏娃,整个存在主义的兴起到繁盛至衰落的過程在这本书里像地图般展开我也认为,在没有颠覆性技术革命发生的情况下只要人存在,存在主义就不会消亡哲学并无对错,哪怕哲学家们吵得天翻地覆、分分合合哲学本身(即他们的思考)都是有益的。思考就是在试图反抗从痛苦中脱胎生出新思想,以此保歭动态自恰所以“主义”不重要,哲学流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停止思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世重生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