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大有茱莉蔻草本再生精华精华的全集,求帮助

羊刚名师工作室
& 文章详情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王宁访谈录
作者:羊刚发布时间: 10:39:09阅读(31)评论()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宁访谈录原载于《语文学习》2015年3月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 “汉字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各种识字教学方法有30多种。其中比较成熟的流派都有相当长的创建历史,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教学实验基地;适应不同的方法,各种教材、教具、参考书和工具书也相应产生。然而,关于汉字宏观理论的研究却未能及早介入汉字教学,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具有的规律也未能引起识字教学领域的关注,导致小学识字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识字年龄盲目提前、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教学方法单一等,极大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2000年,教育部教材中心召开“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我在这个会上作了识字教学的主题报告,提倡识字教学科学化,建议小学识字教学不要搞流派,因为没有一种识字方法是自始至终都用的。2000年以后,教育部对识字教学的引导方向是要通过课程标准,解决汉字构形科学性和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的问题。李:“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指的是什么学理?汉字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什么?王:学理指的是在对汉字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必须把握的规律。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尊重汉字的规律。所谓规律,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建是可以讲的;第二,汉字是一个系统,字跟字之间是具备有序关系的。李:语文教师该怎样理解“表意文字”和“汉字是一个系统”?王:世界上的文字只有两种体系,一种是表意体系,一种是表音体系。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选择一个要素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是语义或是语音。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例如“初”这个字,构形中体现出来的意义是“用刀裁衣”,裁剪是制衣的开始,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构形中所体现的意义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就是“构意”,也称造意。同一个字的字形,有时候不是很固定,繁简不同,但构意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细致程度不同。早期图形性强的文字常有这样的特点。字的构形渐渐确定,构意也渐渐有了系统化的倾向。汉字发展到小篆,构形产生了飞跃,一批兼有音和义的成字构件逐步形成,作为构形的基础。汉字有了这批构件,便有条件把甲骨文的多形符象形字改造为多义符拼合的会意字,并产生了一大批义符和声符相互制约的形声字。凡是同义的字,用声符别词,如“根、枝、条”都是树的部位,都从“木”,用声符来提示他们记录哪个词。“玩、完、冠、顽”都从“元”声,用义符来将它们分类而区别。这种形声字,大约占汉字总字数的87%以上,成为汉字的主体。汉字逐渐形成了以形声为中心的构形体系。不论字数如何增加,汉字基础构件的数目都能保持稳定,只在四百多个上下浮动。汉字的个体字符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汉字构形系统确实存在,问题是如何将它描写出来,这也是汉字构形学的最终目标。李:汉字构形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它能为科学的汉字教育提供普遍的学理依据吗?王:汉字构形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探讨汉字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律。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在于以“六书”为中心,用“六书”来教识字。《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教之六书”就是解释一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建立一个字形系统,建立字与字之间有序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以 “形” 为纲,包含着十分宝贵的汉字构形系统的思想。但是,由于使用它的人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太强了,多着眼于对单个汉字的考据,而较少注重书中包含的构形系统思想。汉字构形学既是传统文字学的继承,吸取了中国古代“六书”的传统方法,又吸取了系统论的现代科学方法,使其更适应于当代。从理论上说,汉字构形学要抓住汉字因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特点,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达到确定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的目的。汉字构形学的应用很广泛。在普及方面,首先就是应用在各层次的汉字教育上。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根据汉字属性确定初期积累字的字表;二是科学讲解汉字的字理;三是通过表意汉字与词之间的关系来积累词汇;四是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在构意讲解中的作用。对语文教师来说,汉字教学要遵循科学规律,要依据汉字构形属性来讲解汉字;如果有人讲错了汉字,要能够运用汉字构形学的原理指出错误所在,这是识字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普遍学理。李:作为教师,该如何认识汉字构形学原理对汉字教育的具体指导作用?王:几个世纪以来,虽然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从总体看,汉字并没有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保持着。由于汉字的构形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就决定了分析汉字构形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构形与构意。汉字总是因义构形的。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构意是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科学的汉字讲解,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讲解;或对需要经过推源再来讲解的汉字,推源后再来讲解。在讲解个体汉字时,要把它放到汉字构形系统中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再来讲解,以免讲错了一个,乱了一片。构件拆分也有如何拆分和如何归纳更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了解,对汉字进行科学分析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有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现代汉字已经是一堆没有理据的符号,可以随便讲,只要学生能记住就行。实际上,汉字学是一门科学,不科学地讲解汉字,会造成学生思想混乱,不利于他们对汉语汉字的进一步学习。李:2011年版课标中的基本字表,是根据汉字构形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的,这个基本字表对于转变教师的汉字教育观念有什么作用?王: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拼命教生字,越陌生的字越让学生记。我们希望能倒过来。越常用的字越应该教好教透。把原来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的分散识字与基本字带字的集中识字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因此,生字只要注了音,讲篇章时学生能够认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把基础字讲好。课标基本字表是考虑了多方面的标准确定的。这300个字构形简单,构字率高,我们要充分利用,重点分析,讲解透彻,这将有利于形成学生归纳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汉字构形系统的显示有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在认同归纳中产生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在符号不断重复的情况下的归纳概括能力。例如,“京”“亭”,与“高”比较,可以归纳出它们的形体都来源于高的建筑物,而音义又有差异。例如“女”字,在儿童口语中单独出现的频率不高,字形的象形性也已经减弱,单独记忆它的形体有难度,但是当“妈、姐、妹、奶、姨、姑、婆、婶”等一一出现后,女字的音义应当很顺利地被归纳出来。李:从识字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随文识字的方式编写的,要做到分散识字和基本字带字结合,教材该如何改进?王:小学一到三年级,主要是认字,认字带动阅读,阅读再强化认字,在语境中认字。我们要求教材里要有讲字的模块,主要讲这300个基本字。我参与审阅了2015年9月份开始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到二年级,要把基本字表里的300字编进课文里,讲解这300个字,不仅仅是为了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在识字中渗透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理念,渗透“部件”和“字理”的概念,使教学的有效性增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李:根据汉字构形学的原理“科学地讲解汉字的字理”,与过去作为一个流派提出的“字理教学”有什么区别?王:字理就是汉字的构意。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的,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构形讲解它的构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但是,兴趣为学习增加了记忆所记录的词义。所以,分析汉字,必须构形与构意同时分析。讲解汉字字形的根本目的是解释词义。很多教师认为,讲解字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来源于汉字的形象性、可解释性、可联系性和汉字构形的生活文化内涵。在汉字构形学原理的指导下,教师讲解汉字可发掘的趣味性是很多的。但是,激发兴趣只是一种手段,吸引学生自觉学习、渐渐形成对汉字的科学认识和理性认识,由此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还需要了解,字理教学不能成为流派,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用的。这种方法有它的适应性。首先,汉字构形是发展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的过程,出现了一批粘合、省简、变形、错讹而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的字,这些字必须通过溯源才能理解它的原初理据,我们不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古文字,所以,字理教学仅仅适用于一部分字。其次,讲解字理是以字讲字,在系统中讲字。一般要在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适用。因此,字理教学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不适宜作为一种流派来推广。根据构形学原理讲解汉字的字理,要注意的也是科学化的问题,必须遵循汉字构形特点的规律,不能随意乱讲。李:“讲字与讲课文结合起来”,是不是意味着讲字将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怎样通过讲字来帮助理解文本的意思?王:我建议语文教师能够了解两个汉字学的术语:一个是“实义”,一个是“构意”。实义是词进入语境后用来表达思想的意义,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词义,构意则是汉字形体构造中体现出来的造字意图,是实义的可视化。构意是字意,实义才是语义。有些字的构意与词义完全一致,比如,“江河湖海”,从“水”,都是水流或水域;“忧、愁、思、想、憎、恶、愤、怒”都从“心”,都是心理活动。可以凭字形理解和记忆这些字的词义。但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比如“理”字,如果不从分析字理入手转向词义,是难以通过字来理解词义的。“理” 从 “玉”, 但解释这个词的词义并不能够很快与玉联系上,只有通过构意分析才能明白,因为将玉雕刻成玉饰或玉器要顺着玉的纹理从事,“治理、整理、理顺”等意义都是一种条理化的行为。比如“解”字,从“刀”,从 “牛” 从 “角”。分析它的构意,从用刀来解剖一头牛的取象中可以得到将结合的事物分解开来的意义可见,词义具有广义,也就是具有一定概括性,而构意是词义的具体化,是从词的广义中选择一个单一的可视化的典型形象来完成对广泛词义的表现。经过字理分析,将具体的构意与广泛的实义沟通,也就是把字与词联系在一起,可以达到既能了解表意的汉字又能理解语言的词义的双重目的。这正是阅读与识字双赢的做法。李:经常有人说汉字中蕴藏着文化,反映古人的思维方式,从汉字构形学原理的角度,如何分析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王:汉字中的文化内容隐藏在汉字的构意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象形字的绘形特点携带历史文化内涵。在甲骨文中,表示动物的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反映人类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如“象”突出长鼻,“虎”突出利齿,“鹿”突出角,等等。第二,表义构件带有古代生活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构意取象来源于古代的生活实践经验,表示类别义的构件构字量的多少带有历史文化信息。构字量大,就是在事类场中产生汉字的密度较高,说明这一事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说文解字》小篆反映了周秦、两汉时代的文化,“艹、木、竹、禾”,是《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个大部首。它们所辖字总数达1195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78%,反映出中原地带在周秦、两汉时代的生产已经以农耕为主,人类生活与植物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四个部首的划分说明了很多问题: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划分,自然野生与人工种植的区别。草本与木本的动词也分立了,种树叫“植”,取木本植物直立的特点,种庄稼叫“种”,取用种子散播或点播的特点,等等。表示个别义的义符有的也含有历史文化内涵。如 “独” 从 “犬”,“群” 从 “羊”,这是放牧的生活场景。第三,汉字的历时发展中反映着文化信息。 如在小篆里,器具中从“鬲”的很多,如“鬴”,因为它们主要是陶制的,后来 “鬴” 写作 “釜”,改为从“金”,反映了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信息——陶器已经很少用了。第四,意义相关的汉字构形与构意反映出文化观念,如表示味感的字, “酸、 鬯吏(辛辣)”构形与“酒(酉、鬯)”有关,“(苦)、鹹(咸)”构形与“鹵(卤)”有关,是从食物中体会出来的味感,是别味;而“甘、甜”构形从“口”从“舌”,是无味之味,是本味,我们可从此理解古人五味的系统。李:在分析汉字呈现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什么?王: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即使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信息复现才能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要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的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不能求之太过。要利用构形与构意的知识,学会判断材料,恰当地处理材料,不要夸大方寸汉字证明文化的作用。还需要注意的是,汉字构形、构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只适合在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高年级讲解,涉及古文字字形的,不要过多讲解,必须涉及的,只需大略讲一讲,不要要求学生去记忆和书写。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满城文化四湖水 太昊陵庙寻根谒祖-海外网手机网
满城文化四湖水 太昊陵庙寻根谒祖
来源:海外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太昊陵庙寻根谒祖。太昊陵庙是为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太昊伏羲氏修建的规模宏大的陵和庙。因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陵庙称为“天下第一陵”。&
【洪武驻跸碑亭】是为纪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驻跸于此,亲临致祭太昊伏羲氏修建的碑亭,亭下碑刻“洪武驻跸”四字,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亲笔手书的擘窠草隶,碑文详细记述了朱元璋与太昊陵庙的渊源。
【羲皇文化广场】眼前这片规模宏大的广场是羲皇文化广场,总面积64000平方米,由中心广场、午朝门广场、蔡河和观礼台四部分组成。“昔日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池以养之”。蔡水就是今天的蔡河。观礼台位居太昊陵庙中轴线上,南延湖面而建,东西宽90米,南北长60米,契合《易经》阴六阳九数理。曾在此举办了两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现在,羲皇文化广场已成为集节会庆典、文化娱乐、商务会展、休闲健身、经贸流通、社会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活动500多场次,年交易量亿元以上。夜幕降临,这里华灯闪烁,游人如织,天、地、人融为一体,水、灯、景交相辉映,更显羲陵之肃穆庄严,龙湖之烟波浩缈,众生之悠闲安康,是和谐淮阳的真实写照。
【渡善桥】前面这座桥叫渡善桥,老百姓俗称“面桥”。意思是说到了这里的善男信女们就要和人祖爷见面了,应去除杂念,万心归善。千百年来,伏羲对中华儿女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蔡河上一共有三座这样的桥,东面的叫东善桥,西面的叫西善桥,分别与东天门、西天门对应。
【午朝门】在古代,午指南方,此门朝向南方,故名午朝门。又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皇城南门定为午门,此门仿其规制而建,俗称“午门”。午朝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九排九路,两侧七排九路,属帝王规制。东西两侧有两掖门,分别叫东天门和西天门。古代,只有皇帝或手捧圣旨的钦差大臣朝拜人祖才走中间这道门,平时文官走东天门,武官走西天门,俗称“文东武西”。现在是社会主义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就请今天的主人们直入午门,随我一同探寻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滥觞、精神的家园吧!
【午朝门洞】镶嵌中间的“龙师人皇”匾额为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御笔亲题。伏羲以龙纪官,故为龙师;居三皇之首,为人之先皇。右边“中华始祖”匾额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题写,肯定了伏羲氏的中华始祖地位。左边“昊德宣猷”匾额为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赞扬伏羲公正廉明办事,全心为民谋福祉。悬挂两侧的“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匾额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写,是说伏羲探究天地间奥秘,总结其运行的规律,用以指导部族的生产生活活动。
【过午朝门洞】太昊陵庙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以来,不断完善,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分外城、内城、紫禁城,占地875亩。后来,由于战事等诸多原因,陵庙面积不足300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三期拆迁建设,恢复了原有面积和部分建筑。
【太昊陵庙总体规划效果图】请看太昊陵庙总体规划效果图。这是刚才路过的羲皇文化广场、蔡河和午朝门,位居在这条全长750米长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太昊伏羲氏陵墓、蓍草园,俗称“十门相照”。这是新建的陈州伏羲碑林,这是独秀园,这是复建的西四观,这是新建的中华姓氏博物院,规划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玉带河】面前的这条小河叫玉带河,象束在太昊陵庙腰间的玉带一样,故名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相对应,叫玉带桥。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并入护城河后流进蔡河。陵墙外侧河岸边各有一口井,俗称“玉带扣”。在玉带桥的两边分别有两只瑞兽,分别是金蟾和貔貅。
传说中,金蟾本是一种妖兽,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平日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自此金蝉变成了能够招财进宝的祥瑞之物。俗话说“二条腿的人好找,三条腿的蛤蟆难求”,三脚金蟾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希望他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据说貔貅是龙王的八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典故。
【过玉带桥】围绕淮阳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坚持“旅游带动,工业强县”战略,以“羲皇故都朝祖会”、“中华姓氏文化节”、“淮阳龙湖荷花节”三大活动为载体,形成“千年庙会体验游”、“姓氏文化寻根游”、“龙湖生态水上游”三大旅游格局,彰显了“庙会文化”、“祖根文化”、“生态文化”品牌,“羲皇故都、水城淮阳”开始享誉华夏,走向世界。2008年以来,太昊陵庙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王牌旅游景区”、“省级文明景区”、“全省十大特色景区”,龙湖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 2008年,淮阳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道仪门】又称仪门,即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易经》上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门意在提醒人们要成就美善的德性,并反复涵养蕴存,才能找到伏羲文化精髓的门径。所以旧称通德门,意即通神明之德。儒家精典《大学》开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古人讲:百行德为首。德为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此门启示世人要“进德修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这幅“望斗牛挟飞仙以遨游,御清风抱明月而长终”的楹联,集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其弟苏辙曾任陈州教授,苏轼多次来陈,写诗作赋50余首,朴实厚道、重情重义的淮阳人就从他的作品中集了这幅联以示纪念。右边“开天立极”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左边“真道道真”匾额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题写,这是一幅回道文,怎么读都是“真道道真”,寓意只有真的道才能道出真的理。启示人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积极探索科学之道,为民之道,和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过道仪门】太昊陵庙遗存多为明清建筑,这与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据史书记载: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太昊陵庙祀事不修,面貌渐毁,至元末,已所存无己。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置守陵户二人。此后历代均有增修,直至875亩宏大规模。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看重太昊陵庙呢?朱元璋17岁时,家乡遭遇蝗旱天灾,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不到两月,寺里也支撑不住了。朱元璋只好离寺云游。途经合肥、固始、信阳、汝州、陈州、亳州、颖州等地,又回到皇觉寺,历时三年。朱元璋在陈州停留的时间最长,对他的影响也最大。400多前这里就是明教徒起义的根据地。朱元璋10岁时,明教徒陈州人棒胡(闰儿)攻占陈州,明教在陈州的影响根深蒂固,朱元璋在此开始信奉明教。居无定所的他,晚上则住在太昊陵庙歇息,常听主持给他讲伏羲圣德,内心非常敬慕,遂生济世安民之志。离开陈州时,朱元璋对着伏羲圣像三拜九叩,感谢收留之恩,并祈求佐佑,许下弘愿,成就大业后替伏羲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洪武元年,朱元璋即命徐达攻克陈州,出巡汴梁的途中,特意驻跸陈州,拜谒伏羲,御祭开始恢复,明朝开国到中华民国初年,御祭多达53次。
【先天门】前的这座高台建筑叫先天门,根据伏羲创制的八卦命名。“八卦”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八卦是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受白龟龟背纹络启发创造的。后天八卦是周文王被困于羑里城,在先天八卦原理上演变的八八六十四卦。人们常说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八卦,淮阳是八卦的发源地。请看门上“滥觞”匾额。“滥觞”本意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里指文化的发源地,寓意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淮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先天门属门洞式高台建筑,明朝所建,原只可望而无梯可登。古时有个说法,一些悟出先天八卦奥秘的智者能够上下自如,是不用阶梯的。20世纪70年代,为了方便游人登临,两边加砌了楼梯,可上登至阁。
【太极门广场】贯通广场东西的这条路是玉带路,向东直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向西直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平常说凡事都要讲天时、地利、人和,指的就是这三才。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根据人祖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而定名的。
【太极门】处在太昊陵庙的中心位置。《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天地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太极门两侧各有一掖门,东边是仰观门,西边是俯察门,取自《易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征太昊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始画八卦,掌握了事物的本源和变化规律。“日精、月华”匾额为书法家李中华题写,歌颂伏羲创始八卦的时候,吸收天地灵气,博采日月精华。中间的楹联“庶绩熙照九野,群生茂泽千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女士题写,歌颂伏羲的功绩像阳光一样普照九州大地,滋润着万物生灵世世代代繁荣昌盛。
【过太极门】两边的建筑是钟楼、鼓楼,均始建于明代。早晨钟响,以示开园,一天的祭祀活动开始。晚上击鼓,以示闭园,一天的祭祀活动结束。就是常说的晨钟暮鼓。
【统天殿】中间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统天殿,俗称“正殿”、“大殿”。两侧为东、西廊房,廊房北端各有一门,东曰“两仪”、西曰“四象”。统天殿在太昊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也是全国古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宇,因为里面供奉着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统天源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是说盛大无极的元始之气,滋生万物,统领宇宙。只有统天才能表达出至高无上的意思,才能说明伏羲的至尊至极。因为伏羲以龙纪官,首统天下,实现民族融合,以统天称之,才能凸显其显赫伟业。文明以降,天地设位,天尊地卑,伏羲为始祖,以统天称之,既理所当然,也示后世谦卑,实为中华礼仪。所以,后世没有任何殿宇能称和敢称统天殿。
统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部用帝王象征的黄色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脊上装饰考究,中间突出的是三节彩釉陶楼,上有“天下一统”4字,下书“太昊伏羲殿”,左右的28个小人,象征28星宿,代表天。殿四挑角上的骑马彩陶是历史上选出来的四绝人,他们是庞涓、子都、韩信、罗成。
【殿前楹联】这些匾额,中间“宝笈渊源、名迹久传”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万姓同根”是2004年全国人大原委员长李鹏特意为淮阳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所题,“人文始祖”是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所题,“羲皇故都”为朱镕基总理所题,“道天理地”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铁映所题。请看两边楹联 “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老庄无不追踪人文始祖,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若非羲皇谁敢统天”。道出了太昊伏羲氏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中间楹联“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门两边楹联“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为国家文物局著名专家罗哲文所题。
【月台】也叫祭台,有300多平方米,是历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上香]:《论语》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请上三烛清香。第一烛礼让之香,祭拜先祖,追思怀念;第二烛许愿之香,祈福纳祥,万事遂愿;第三烛净化之香,摒弃杂念,升华灵魂。
[司仪]:一拜,再拜,三拜,礼成或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 &【统天殿内】端坐殿中的是人祖伏羲的金身塑像。伏羲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手托八卦,面像慈祥中透着威严,从着装来看,那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两侧两位侍者,东侧是飞龙氏朱襄,左手拿龟甲,右手持骨针,作书契;西侧是潜龙氏昊英,双手持蓍草,作甲历,两者皆为六职之一,其余四职在后面屏风。殿内四壁墙上为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展现了伏羲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请大家观瞻。
【履巨人迹】华胥之女,雷泽履迹。虹且绕之,娠因有之。远古时期,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华胥氏,在雷泽湖边踏上巨大脚印怀孕,因为怀上伏羲是惊动天地的事情,华胥氏头上出现一道彩虹。说明当时的人们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生育常识一无所知。
【伏羲出世】日精月华,十六有奇。帝生成纪,终代母司。伏羲在母体内孕育十六个月,吸纳日月之精华,最终在成纪诞生,成纪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市。伏羲出世后,相貌奇特,神奇异常,长大后聪慧,英武,才智超群,享有极高的威望,被推举为首领,在他的带领下,男性成为氏族的主导力量。
【都于宛丘】率尔东徙,宛丘之虚。水草丰茂,乐而聚居。为了寻找生活的乐土,伏羲带领部落,沿黄河东下,从成纪来到淮阳,见这里有高丘可居,水草丰茂,便定居下来,建都宛丘。(宛丘四周城墙高耸,中间低平,形似一个碗,故名宛丘。)宛丘古城遗址平粮台现在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网罟】飞走游蠕,常使我饥。观蛛结网,衣食可余。伏羲部落在淮阳定居以后,人口越来越多,天然猎食已经满足不了生活需要,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一天,他观察到蜘蛛结网可以捕食飞虫,从中受到启发,于是教大家用植物的纤维编成网用来捕鱼打猎,由此开创了渔猎文明,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可靠保障。
【养牺牲】鸟兽鱼兮,入我囿兮。星河东兮,衣食足兮。网罟发明以后,捕获的动物出现了剩余,于是伏羲就教大家把吃不完的动物饲养起来,这是我国畜牧业的发端,伏羲是畜牧业的鼻祖。这样,无论春夏秋冬,伏羲部族都可以丰衣足食。
【兴庖厨】天赐我火,去腥臊兮。疗我疾兮,壮我身兮。一次偶然的机会,伏羲发现天然起火烧死的动物比生食好吃,就教先民保留火种,把动物烧烤后食用,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先民疾病少了,身体也强壮了。伏羲称得上第一位美食家。
【定姓氏】交无序兮,弱我子女。方定姓氏,伦理始矣。伏羲之前,人们无名无姓,过着群居杂居的生活,人伦不分,交配无序,后代成活率很低。伏羲经过长期思考,开始定姓氏,明伦理。他认为风的威力最大,自姓为风,其他或以动物、植物为姓,或以居所、官职为姓,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现在中华姓氏3000多个,直接起源于淮阳的大姓李、陈、王、孙、胡就有100多个。所以说,万姓同根,源于伏羲,根在淮阳。2004年、2006年两届中华姓氏文化节,2009年“世界客家播迁路”启动暨太昊陵圣土采集仪式均在淮阳举行,淮阳是姓氏文化的发源地。
【制嫁娶】同姓毋婚,俪皮聘之,女有家兮,男亦有室。有了姓氏之后,伏羲规定同姓不能相婚,同部落不能相婚,男女双方如果结婚,男方要拿两张兽皮作为聘礼给女方。人们开始从群婚走向单偶婚,从族内婚走向族外婚,改变了过去那种群婚乱配的局面,慢慢步入了文明社会。
【始画八卦】仰观俯察,象天法地。阴阳既判,蓍龟助之。蓍即蓍草,龟即白龟。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根据在蔡水——也就是午门前的蔡河——所得白龟龟背纹理和蓍草草茎启示,创立先天八卦。1984年,淮阳东关一位名叫王大娃的少年从白龟池附近钓出一只白龟,经专家鉴定,这个白龟的龟背纹络与伏羲所创的八卦非常吻合,中间五块龟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两侧各四块代表八卦的八个卦号:乾、坤、坎、离、艮、震、巽、兑,上下十小块龟甲代表十天干,周围二十四块龟甲代表二十四节气。最神奇的是它的腹面上还有十二块,代表十二地支,伏羲得白龟画八卦的传说得到了验证。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白龟被王大娃亲手放归龙湖。“回龟”取其谐音,也就是说回归故里的意思。八卦是伏羲文化的精髓,是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伏羲是中华文明的肇始者。
【刻书契】结绳记事,我心乱兮。二爻象之,书画代之。伏羲氏之前,人们遇到什么事,都靠绳子打结记载,大事结个大结,小事结个小结,时间一长,再也分不清哪个结记载了什么事。于是伏羲根据自然现象画出简单的图案来代替结绳记事,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图案,日、月、山、水、云、火等图案,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伏羲是中华文字始祖。
【作甲历】甲子乙丑,日月驰之。寒暖有序,渔之牧之。伏羲氏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没有天地四时的概念。伏羲一画开天,指出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根据日月的变化,创制了甲历,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历法的肇始。
【兴礼乐】衣食足之,我心忧之。埙瑟成之,歌且舞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生活。经过长期对自然界声响的观察,伏羲氏用黄土抟成梨那样大的泥团,用木棍扎上孔,吹出呜呜的响声,大家在他身边跳舞,这个泥团就是埙。埙是中国最原始的乐器,淮阳自然而然成了中国第一个乐器的发源地。
【造干戈】干戈饰武,御之伐之。天空地旷,任我骋之。为了防止外来的侵略、野兽的袭击,提高生产力,保护部落的生命安全和共同利益,伏羲制作了干戈等武器。干用来防守,戈用来进攻。常说化干戈为玉帛、大动干戈,就是来源于此。伏羲发明干戈以后,危急时拿出来抵御外侵,平时用以打猎和生产,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活动范围开始扩大。
【诸夷归服】率土之内,广服诸夷。王业初造,苍天佑余。结网罟、养牺牲、造干戈,使伏羲部落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画八卦、刻书契,兴礼乐,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定姓氏、制嫁娶、作甲历,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制度;兴庖厨,切实维护了族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伏羲部落的威望和影响力空前扩大,其他部落纷纷归服,伏羲一统天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融合。
【以龙纪官】龙官八方,羲皇驭之。幸甚至哉,永垂万世。伏羲氏实现民族大融合后,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合力,他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龙,这就是龙的来历。伏羲以龙纪官,乃为龙师,淮阳称为龙都。龙成了中华民族的族徽和象征。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从此,龙的精神一直是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的灵魂!
【崩葬于陈】日悬在天,百九六岁。炎黄膜拜,默佑无时。伏羲一生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传,伏羲活了196岁,在位115年,最后倒在陈地长眠不醒。陈是淮阳的古称。后世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陵建庙,千百年来修葺不断,香火绵延不绝,就是今天的太昊陵庙。太是极大的意思,昊是指明亮广大无边,歌颂伏羲创造的中华远古文明如日在天,光辉灿烂,恩泽惠及宇宙苍生,以至后来的炎黄二帝也要顶礼膜拜,经常祈祷伏羲保佑。所以尊称他为太昊伏羲氏。
【背后屏风】屏风上部是魏曹植所写的《庖牺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赞扬伏羲的丰功伟绩。下部浮雕刻画的是伏羲的几位重要官员,降龙氏浑沌驱民害,土龙氏阴康治田里,水龙氏栗陆疏通水源,居龙氏大庭造屋庐,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农业部长、水利部长和建设部长。
【统天殿至显仁殿】两侧的两块碑楼,是清康熙年间所立的太昊陵庙重建、重修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前面是“显仁殿”,俗称“二殿”。供奉的是女娲。太昊陵庙怎么会有女娲殿呢?这里有一个传说。伏羲时代,有一天忽然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他们不得不兄妹相婚。后来他们嫌生育太慢,就用黄土抟成泥,捏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有了生命,会说会走,成了活生生的人。所以天下男女都是伏羲女娲的子孙,伏羲被尊称为“人祖爷”,女娲被尊称为“人祖奶奶”,太昊陵被尊称为“人祖庙”。根据现代科学,抟土造人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它却体现了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现象。那个时代,人少兽多,生活环境恶劣,生命很短,人类繁衍的速度,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儿育女,是当时最伟大的功绩。那时的情况是生的越多越好。现在不同了,要讲科学发展,提倡计划生育,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显仁殿内】中间是女娲娘娘的金身塑像。女娲左手捧的是弥补苍天的五彩石,右手捧的是抟土造人的泥娃娃。两侧为侍女,东侧拿埙,西侧持骨笛。很多人到这个地方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求子求孙,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非常的灵验。请大家看一下脚下的地面,这是1991年重修时才换过的砖块,已经被老百姓脚磨膝跪得凹凸不平了。
【背后屏风】这块屏风通过文字、浮雕表现了女娲的功绩。上面的文字:炼彩石补苍天,抟黄土造生灵,断鳌足立四极,积芦灰止淫水,杀黑龙济冀州,作笙簧兴乐舞。下面的浮雕为降蛟龙、阻洪水、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功绩图案。
【太始门】前面这座高台建筑是太始门,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楼内立有朱元璋洪武四年亲自撰写祭文的御碑一通,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庙现存最早的御祭碑。
【八卦坛】坛面砌的是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中间“阴阳鱼”图形象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伏羲文化的精髓。
【陵墓前】过了先天八卦坛,就进入了紫禁城,眼前就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了。陵墓下筑方台,台周砌砖,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陵墓原来并没有这么大,几千年来,来此拜祭的香客不忘带土添坟,至清朝陵高十寻,相当于今80市尺,耸若峰岳,气势雄伟,屹立于蔡水之滨,史称“羲陵岳峙”,为淮阳古八景之一。陵前为青石雕成的歇山式碑楼,下立宋碑一通,上书“太昊伏羲氏之陵”,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下面的字已无法辨清。
【陵墓前】这棵树是宋代柏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柏树的上面神奇地长出了一个树疤,像一只耳朵,它有耳垂,耳廓,耳洞。非常神奇,所以人们都说这是一棵神耳树,这个耳朵是伏羲安排生长的,用来聆听子孙的心声。如果你有什么悄悄话或者心愿,对着耳洞说伏羲能够听得见,因为只长了一只耳朵,是只听不扔的,伏羲会替您保密的。无论是1997年朱镕基总理来参观的时候,还是2000年温家宝总理来参观的时候,都很虔诚地对耳朵说了话,至于说什么也不知道。天机不可泄露。只能默默的许,各位不妨试一试。
【“耳柏”新枝】这棵枯柏树的树丫里发出了新枝。新枝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发出来的,引起了很大轰动,柏树枯死几十年了,却发出了新枝,成为太昊陵庙内的一大奇观。
【陵西重修碑】这块碑是明嘉靖二十四年所立的太昊陵庙重修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柏抱檀前】这棵柏树,它的中间,居然长出了一棵檀树,形成了奇异的柏抱檀现象。它是怎么长成的呢?树种从哪里来?据管理人员说,中间的檀树是1976年长出来的,正是毛主席逝世的那一年。人们都说,毛主席生前没来过太昊陵庙,去世后灵魂来到了这里,让人祖爷保佑全国人民过上幸福日子。这棵柏树面朝西南方,正是毛主席的老家——湘潭。这里流传一个顺口溜,说“柏抱檀,柏抱檀,打的粮食吃不完”。
【蓍草园前】有一个园子,叫“蓍草园”。蓍草是伏羲用来占卜画卦的神草,蓍字只有一种寓意就是占卜之意,蓍草非常神奇,长成形后它的茎杆上自然出现八条白线,八个棱面,切开来看有八个角,被称为八卦草。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揲蓍画卦,故此草被称为“神蓍”、“灵物”。历代帝王遣官祭祀,均以其当作回京复命的信物。蓍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天开花。每年春季,灵根秀发,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有“蓍草春荣”之称,为淮阳古八景之一。
【伏羲陵东侧】由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文化灿烂,淮阳名胜古迹众多,有史可查的达326处,素有“七台八景”之说。七台是:画卦台、五谷台、弦歌台、读书台、梳洗台、望鲁台、紫荆台。画卦台是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圣地。弦歌台是纪念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文庙。读书台是苏辙读经诵诗的处所。梳洗台是北宋名将狄青的梳洗台。五谷台是炎帝神农氏“教民艺五谷”的圣地。望鲁台又称“秋胡台”、“鲁台”、“望夫台”,位于淮阳县鲁台镇。紫荆台位于淮阳城南25里处,因台上盛长一棵高大的紫荆树而得名。八景是:羲陵岳峙、蓍草春荣、蔡池秋月、弦歌夜读、卧阁清风、望台烟雨、苏亭莲舫、柳湖渔唱。“蔡池秋月”指画卦台前的白龟池和当空皓月交融映衬的奇异景色。“弦歌夜读”指弦歌书院书声琅琅、儒风四溢的古风遗韵。“卧阁清风”指西汉淮阳太守汲黯卧衙理政,民意伸张,官民融洽的风清气正景象。“望台烟雨”指北宋陈州知州张咏在龙湖所筑高台烟雨凄迷的美丽景象。“苏亭莲舫”指苏辙在淮阳柳湖高地筑庵船形书屋,周围遍植莲花的清雅景象。“柳湖渔唱”指的陈州渔民在柳湖中打鱼的绝妙风光。
【子孙窑】它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这里却极负盛名,它叫“子孙窑”。六千多年前,人祖伏羲每逢仲春便以“会”的形式把各部落青年男女召集起来,中间放一块带孔的石头,男女若相互有意,分别摸摸石孔,便成为夫妻,就象现在办理了结婚证一样,成为合法夫妻。人们都说这里非常有灵气,用手摸这个孔既可以得子得孙,还可以保佑子孙健康平安,历史上这样的石砖已经换了多次。这是1985年才换的一块青石,短短的20多年时间,又摸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孔。
【泥泥狗】正如抟土造人的传说一样,子孙窖也是典型的生殖崇拜文化现象,它是远古时期女性生殖崇拜的物化,反映了人们生儿育女,人丁兴旺的迫切愿望。在这里,还有一个伏羲时代的古风遗俗,那就是被各界专家学者称为“真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泥泥狗是淮阳自古流传至今民间泥塑玩具的总称,亦人、亦猴、亦兽,它是伏羲时代生灵群像的物化表现,深深地烙上了远古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印记,表达了最远始的生命意象,渗透着伏羲文化的信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老文化、小商品、大产业”的思路,把泥泥狗的挖掘开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向现代化、市场化迈进,淮阳泥泥狗开始走俏世界。目前,全县从事泥塑的民间艺人达到3000多人,产品500多种,年综合产值超亿元,成为淮阳最具特色性的文化产业。
【岳武忠祠】向西可以看到复建后的西四观,东面是岳武忠祠,始建于明代。据史书记载: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淮宁也是今天的淮阳,曾三次沦陷,岳飞曾派部将三次收复,淮阳人民特在此为岳飞建祠祭祀。主殿内塑岳飞坐像,上方悬挂岳飞手迹 “还我河山”匾额。殿西侧墙上有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岳飞殿的对面,跪着陷害岳飞的的秦桧死党的铁像,他们是秦桧、王氏、王俊、张俊、万俟卨。民间传说讲,如果你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你就狠狠地击打这五个人的哪个部位,就会把疼痛转移到他们身上,手到病除。表达了老百姓对那些陷害忠良的奸人的痛恨(王力军)
责编:关皓
www.haiwainet.cn 京ICP备号
,.满城文化四湖水 太昊陵庙寻根谒祖,. 10:19:48,.204296,.关皓,.midd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本精华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