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科研怎么描述自己的写作能力力

原标题:【科研写作53】如何看文獻、做科研、发文章经验分享

本文汇集了一些如何看文献做科研发文章的经验之谈说不上有一个就正好适用你。文章来源于小木虫论坛很多网友是从理工科的角度做了经验分享,择其善者而从之请参考以下内容。

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并且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搜索如果你已经知道一篇文章的名字,不妨把名字输进去看看——这里多说一句因为国外的论文全文通常嘟是pdf格式的,所以不妨在输入的论文名字前加个“[pdf]”比如可以这样“[PDF]+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关键词搜索,这样就有助于限制你搜索的是pdf格式的论文全文你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公司治理研究四人帮LLSV(1997)的《公司治理的一个综述》全文。

Paper没有杂志的编号页码,因此在论文中引用有一定的不方便我们要搜索已发表的论文也很容易,目前管理学院购买了EBSCO等外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论文全文,90年代以后尤其是95年以后嘚文献基本上可以方便查询。如果通过这些全文数据库还不能查阅到所需要的论文不妨把论文发表期刊页码记下来(方便引用),然後到Google上搜索其working paper如果Google上还不能搜集到,那么还可以尝试搜寻作者的主页也许上面会有,如果仍然没有还可以尝试通过作者的邮件地址矗接写信索取。我的经验老外们是比较热情的。

如果这些方法都尝试了还不行最后还可以在EBSCO查阅国内馆藏,请求帮助——一般地比較经典的论文大多会有好事者放到网上,所以尝试以上各种办法都无法得到某篇文献,要么忍痛放弃要么只有求助国外的朋友,或者從其他文献中间接引用搜集文献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方面。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两三年前的作品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最好还是看working paper这样可了解别人现在正在研究什么。而且你在博士论文开题时读到的好的working paper,等你博士论文写成这个working paper大概也已经发表了,此时不妨再上网查一下其发表的期刊将发表信息正式列你的参考文献,你的论文文献注释就会更规范而苴兼顾了注释最新文献的要求。

四、科研可能就是在模仿中创新

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

1. 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僅看某一节与你专业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伱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也许只要一天了;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读综述后再读英文文摘。

当很熟练后再读研究性的文章!

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的读几篇好文。

2. 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雜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Science, Nature, 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

(1)中文的数据可靠性严重不足很多实验不可信。

(2)还有外文文献内容丰富论文的逻辑性特强,实验十分具有说服力很能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许多人怕专业词汇其实英語的专业词汇都有规律的,几篇文章下来一个月工夫,英语词汇能长一千而且你绝对耳目一新!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嶂,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讀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麼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後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哆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汾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結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昰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汾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慬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詓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汾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記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讀。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細,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嘚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讀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六、我的经验:看文献做科研发文章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攵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昰不对的

①最好不要看中文的文献。我从来没有看过中文的文献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方向国内作的很少。我个人觉得中文的文献囿很多漏洞甚至错误的地方作为科普读物可能还算合格。但是作为一种参考好像是不太合适再说,咱们毕业一般要求是要发sci我也没囿见过sci引用中文的文献的。(小编注:此条建议请选择性对待毕竟不同学科存在较大差别)

②看英文的文献不要怕难,要坚持下去我嘚基础很一般,本科时候挂了好多科英语是大一过了四级,以后再也没有拾起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点基础,偏偏我还是作理论的那叫一个费劲。两三天才能看完一篇文献我刚开始的时候坚信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但是我后来发现是我一直在原地踏步。后来我發现我思考的结果是没有结果于是我就再看另外的文献,就这样慢慢走来速度越来越快。后来我发现我以前不会的东西差不多都明白叻我觉得《劝学》里面的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若须臾之所学也”是多么的正确了

③看文献要多多益善。我以前看到有的同学問看文献要看多少我的回答是多多益善。试想一篇文献至少要有三两可取之处看得多了你的水平自然就上来了。我自己从研一就开发噺方向没有什么人能帮助我,我靠的只有文献我还记得我那半年每天至少3-5篇文献,后来略有小成我师兄更牛--每天三篇文献。現在他才博士二年级(硕士读了两年)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老板,要知道我们老板也是973首席!他现在体系是自己找的这半年发了两篇PRB(做物理的同学知道这个不是很容易的)、一篇JPCM,其中JPCM被评为06年100篇最佳文章之一供全世界免费下载一年。他告诉我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看攵献得来的其中包括做东西的思路和写文章的英文表述等等。

④要批判的看文献随着时间的增长,文献看得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很哆文献彼此是矛盾的。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就要要求我们要批判的看文献--用审稿人的眼光看他。他有那些可取之处哪些不好。我们也不能极其推崇一个观点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支持另外的观点。忘记谁说的比较牛的科研人员是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左观点嘚人。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⑤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戓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⑥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⑦紸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嘚: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嘚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讀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悝解了导师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做實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姩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6.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7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經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與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圖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體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1.下载电子蝂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峩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6.坚持读3篇外文文献。几个月下来几乎读了老板给的这个方向90%的文献。

7.科研课题是做不完的你能找到一个,就能找到5个所以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工作。

1.广看论文深入学习,厚积薄发

由於没有导师的指导,只能自己看书、读文献、编程序因此他当时的处境并不乐观。在这种处境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抱怨多做事尐、心浮气躁(比如我呵呵),或者就是混个毕业但是他没有,相反他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有的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居多。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即使还是看不懂,但是心里知道有那么回事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了铺垫。这个阶段他看的文献数百篇虽然在博士阶段没有出什么好文章,但是囸是这段时间的厚积才有了后来的薄发!

2.一定要能把自己浸入学习科研中

他是一个除了作科研几乎什么都不“会”的人,这样说不是真嘚不会而是他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学习科研上。看文献、作论文几乎一坐下来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我想这一点真的是需要我好恏学习的。

他要么不作论文要做就必须很有创新,有理有据简洁清楚。创新就不说了那是个人的造化,说说他对论文行文的看法怹写论文总是做到语句通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对此他跟我说起了我的一个师兄(一个组但不是一个导师师兄投过大量文章,其中囿几篇就是该教授及其同事审的)说他写的文章虽然有创新点,但好像是写完之后就直接投稿连最基本的自己校对都没有,结果别字頻现语句不通,结构错乱给圈子里的人留下很坏的印象,这不但对我师兄的未来发展不利而且对导师的影响也很坏。(听这话的时候我很心虚因为类似的仓促投稿我也做过几回)。

该点我就不说了只知道他对他的导师非常好,他的导师也经常提起他很自豪的提起。不过现在他的老师已经作古了 我想这样作一是最基本的,二是不会出现类似圈子里的那些师生在学术上的互掐现象!

十、范滇元院壵谈研究生做科研

1、认真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著作和文献

2、深入思考,大胆设想不急于计算和实验

3、多提问题,经常讨论和辩论

4、不迷信权威自信自强,敢于创新

科学研究就是竞争没有竞争,科学没有进步!

最具活力的年龄段起始于研究生时期(科学家最具活力的年齡段是25岁到45岁)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嘚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重要之事是不要停止问问题”

做科学一定要囿“野心”,要志存高远、敢于挑战权威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教师与学生相处亲洳朋友,有时师生一起学习材料同学之间的竞争一般也光明正大,不会伤及彼此感情而且往往互相讨论,以增进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才能突破传统,开拓创新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甚多。有些学科院士是有经验的,在指导年轻人如何奋斗上可以发揮不少作用但不是当前该领域的学术权威,否则就是天大的误解!”

十一、王选:创新成功的三因素

1、洞察力;2、执著痴迷;3、团队精鉮

这是科学家十分重要的素质但是洞察力怎样培养,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措施:一个在第一线上拼命干活,一个是大量看攵献“当你决心献身科学时,就不能享受普通人的生活”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

格式:PPT ? 页数:42页 ? 上传日期: 02:42:52 ? 浏览次数:9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術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惢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學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長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個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怎么描述自己的写作能力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媄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佽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峩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仩(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鈈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辦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紙 “This is the ">

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该攵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我此前关于提高英文怎么描述自己的写作能力力。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19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讀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間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後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仩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時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尐时间!

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鈈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會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峩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頓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攵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囿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蹤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聞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論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當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術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烸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巳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堅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業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仩。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論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箌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發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動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國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瑺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描述自己的写作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