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皇室的五姓七望没有弘农杨氏氏是假的,那么有真的吗

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5
二、从东汉杨牧至隋房…………………………………………………………………………6
三、杨牧后裔观王房、扶风房…………………………………………………………………7
四、杨秉及其后裔世系表………………………………………………………………………9
五、福建浦城杨氏及建瓯东杨杨氏……………………………………………………………10
六、杨秉後裔吴王(杨行密)房………………………………………………………………11
七、杨奉后裔至上谷房…………………………………………………………………………12
八、杨奉后裔越公房……………………………………………………………………………13
九、唐末杨再思及其后裔………………………………………………………………………14
十、越公房分支静恭房至浙院杨氏……………………………………………………………15
十一、续浙院杨氏………………………………………………………………………………18
(一)江苏毗陵前黄杨氏………………………………………………………………………18
(二)浙江宁海黄坛松坛(今花园村)杨氏…………………………………………………19
(三)浙江磐安仁川杨氏………………………………………………………………………20
(四)浙江黄岩杨溪杨氏………………………………………………………………………21
(五)浙江临海石塘杨氏及章安杨氏…………………………………………………………21
十二、靖恭房汾支道南杨氏……………………………………………………………………22
十三、湖南“老七户”至四川潼南双江杨氏…………………………………………………23
十四、越公房分支新昌房………………………………………………………………………24
十五、新昌房分支北宋杨家將及其后裔………………………………………………………25
十六、播州(今贵州遵义)杨氏………………………………………………………………27
十七、上谷房分支河中房、原武房……………………………………………………………28
十八、庐陵杨辂至吉水、泰和杨氏……………………………………………………………29
(一)庐陵杨辂至吉水杨氏……………………………………………………………………29
(二)泰和杨氏一(西派)……………………………………………………………………30
(三)泰和杨氏二(东派)……………………………………………………………………34
十九、续吉水、泰和杨氏………………………………………………………………………35
(一)湖北添福、添祐后裔至石首南杨杨氏…………………………………………………35
(二)湖北竟陵诒环堂杨氏……………………………………………………………………36
(三)湖北嘉鱼等地杨可道后裔………………………………………………………………37
(四)湖北孝感杨世雄后裔……………………………………………………………………38
(五)湖南新化、安化等地杨惟圣、杨惟贤后裔……………………………………………39
(六)湖南宜章等地杨强仲后裔………………………………………………………………40
(七)湖南会同杨洪后裔………………………………………………………………………42
(八)湖南溆浦小横垅杨仕贞后裔……………………………………………………………43
(九)湖喃祁阳杨甲后裔………………………………………………………………………44
(十)湖南中湘(今湘潭)堂湾杨克胜后裔…………………………………………………44
(十一)江西萍西杨氏…………………………………………………………………………45
(十二)江西永丰杨洵仁、杨夔叔后裔………………………………………………………46
(十三)广东连县大路边镇杨百璋后裔………………………………………………………48
(十四)广东阳春县庙龙杨仕秋后裔…………………………………………………………49
(十五)广西桂平杨启后后裔…………………………………………………………………50
(十六)贵州遵义松林杨海文、杨通胤后裔…………………………………………………51
(十七)贵州黎平钟灵新司杨华后裔…………………………………………………………51
(十八)贵州清镇杨发后裔……………………………………………………………………52
二十、江苏鸿山房………………………………………………………………………………54
二十一、杨云岫(耸)及其后裔………………………………………………………………55
二十二、福建漳浦、金门、佛潭杨氏(派衍金门、佛潭、印尼、囼湾等地)……………56
二十三、仇池杨氏………………………………………………………………………………57
二十四、各地各支综述…………………………………………………………………………57
(一)南宋外戚浙江会稽上虞杨氏……………………………………………………………57
(二)浙江天台杨晖后裔………………………………………………………………………58
(三)浙江金华、义乌、浦江等地“回图府君”杨虎后裔…………………………………59
(四)浙江余姚德一、功一、英一三派杨氏后裔……………………………………………63
(五)浙江余姚杨元甫后裔……………………………………………………………………65
(六)浙江慈溪赭山杨创一后裔………………………………………………………………66
(七)浙江平阳凤巢杨整后裔…………………………………………………………………67
(八)江苏东海杨仁义后裔……………………………………………………………………68
(九)江苏灌南县百禄镇杨朝觐后裔…………………………………………………………68
(十)江苏滨海杨逢纲后裔……………………………………………………………………69
(十一)江苏淮阴、泗阳杨既信後裔…………………………………………………………69
(十二)江苏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刑村杨俊二后裔………………………………………70
(十三)江苏毗陵(今常州)杨拯后裔………………………………………………………70
(十四)福建晋江、南安等地杨安后裔………………………………………………………71
(十五)福建漳浦、云霄杨细秀后裔…………………………………………………………72
(十六)鍢建莆田、仙游等地杨衡后裔………………………………………………………72
(十七)福建仙游梁山杨宣仁后裔……………………………………………………………72
(十八)福建莆田杨盈后裔……………………………………………………………………72
(十九)福建漳浦杨秀甫后裔…………………………………………………………………73
(二十)福建福清渔溪山东海杨武略后裔……………………………………………………73
(二十一)福建惠安凤山杨国谕后裔…………………………………………………………74
(二十二)福建政和杨明远后裔………………………………………………………………74
(二十三)福建泰宁新桥乡杨本证后裔…………………………………………………………74
(②十四)福建漳州杨君胄后裔………………………………………………………………74
(二十五)附:福建泉州董杨公及全球董杨宗亲会…………………………………………75
(二十六)广东郁南县连滩大地坡杨公助后裔………………………………………………75
(二十七)广东始兴等地杨信民后裔…………………………………………………………75
(二十八)广西浔州杨文后裔…………………………………………………………………76
(二十九)广西桂平杨积后裔…………………………………………………………………76
(三十)广西平乐县福兴乡杨渏用后裔………………………………………………………76
(三十一)广西宾阳杨仕茂后裔………………………………………………………………76
(三十二)广西宾阳杨日进后裔………………………………………………………………77
(三十三)广西宾阳韩朋村杨复舜后裔………………………………………………………77
(三十四)湖南郴州杨敏后裔…………………………………………………………………77
(三十伍)湖南上湘柘塘杨大郎后裔…………………………………………………………77
(三十六)湖南长沙塘坑冲杨家桥杨诚邦后裔………………………………………………78
(三十七)湖南邵阳等地杨万七、杨万九后裔………………………………………………78
(三十八)湖南邵东楊福开后裔………………………………………………………………79
(三十九)湖南平江德昌、德宣、德雄、德六后裔…………………………………………79
(四十)湖北崇阳杨通后裔……………………………………………………………………79
(四十一)湖北潜江杨斌后裔…………………………………………………………………80
(四十二)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杨应魁后裔………………………………………………80
(四十三)民国十一年(1922)湘鄂相邻岳阳、监利、华谷等县合修新派各支概述……80
(四十四)安徽潜山县杨城山杨太大后裔……………………………………………………82
(四十五)安徽南陵(故城在今繁昌县西北)杨万后裔……………………………………82
(四十六)安徽潛山杨贵山后裔………………………………………………………………83
(四十七)安徽巢县杨西湖后裔………………………………………………………………83
(四十八)安徽怀宁广村杨源一后裔…………………………………………………………84
(四十九)安徽合肥杨家驹后裔………………………………………………………………84
(五十)江西安义县杨斌后裔…………………………………………………………………84
(五十一)江西武宁杨靓后裔…………………………………………………………………85
(五十二)江西会昌庄埠乡杨贵彩后裔………………………………………………………85
(五十三)河北平乡县常河镇阎屯村杨文章后裔……………………………………………85
(五十㈣)山东即墨县杨官后裔………………………………………………………………86
(五十五)青海乐都杨刚忠后裔………………………………………………………………86
(五十六)甘肃景泰杨海玉、杨华后裔………………………………………………………86
(五十七)四川万县楊大禄后裔………………………………………………………………87
(五十八)四川三台杨贵瑞后裔………………………………………………………………87
(五十九)四川岳池杨朝俸后裔………………………………………………………………87
(六十)云南鲁甸龙树乡杨启禄后裔…………………………………………………………88
(六十一)云南永善杨廷学、宣威杨永林后裔………………………………………………88
(六十二)贵州毕节清水塘杨圣后裔…………………………………………………………88
(六十三)贵州盘县杨正开后裔………………………………………………………………89
(六十四)贵州盘县等地杨彝后裔……………………………………………………………89
(六十五)貴州威宁杨禄后裔…………………………………………………………………90
(六十六)贵州威宁等地杨锦后裔……………………………………………………………90
(六十七)贵州毕节杨崇元后裔………………………………………………………………90
(六十八)贵州桐梓新站苼基坪杨之荣后裔…………………………………………………90
(六十九)贵州天柱兰田杨嗣震后裔…………………………………………………………91
(七十)四川长寿杨应时后裔…………………………………………………………………91
(七十一)贵州安顺杨世雄后裔………………………………………………………………91
(七十二)云南永胜杨贵文后裔………………………………………………………………93
(七十三)湖南常德太青山杨贵文后裔………………………………………………………94
(以下均摘录《五姓七望没有弘农杨氏氏族史》杨维森编著、杨萍抄摘)
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
章——苞(韩襄王将后裔未集)
—朗(秦将,后裔未集)
—款——端和—演—孙(下夨记)
—伯成——信  —赐
有明之初“三杨辅政”,以其在京居宅之方位江西泰和杨士奇()曰“南杨”,湖北石首杨溥曰“西杨”鍢建建瓯杨荣()曰“东杨”。
六、杨秉后裔吴王(杨行密)房
(上接杨秉后裔十一世)
成—仰——容—行密——渥—珙
杨成齐宣长子,字乔高唐宪宗时(806-820)隐居不仕,徙信安(在浙江衢县)
杨仰,成之子字德儒,唐文宗时(827-840)隐居不仕,博学好文闾里称之,壽九十
杨容,又名怤字光先,唐武宗时(841-846)官至中宪中夫。致仕遍游见齐礼乡山水清奇,复居其地子一:行密。
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居家卢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见《新唐书·杨行密传》。
杨渥行密长子,字承天史氏生。
杨隆演行密二子,初洺瀛又名渭,字鸿源武义二年(920)五月己丑卒,年二十四谥曰:“宣”。弟杨溥称帝追赠为“高祖宣皇帝”,陵曰:“肃陵”孓玢,初名继明武义元年封卢陵郡公,乾贞元年(927)封南阳王南唐代吴,降为公
杨溥,行密四子王氏生,兄隆演建国封丹阳郡公。顺义七年(927)十一月即皇帝位,追赠父孝武王杨行密为武皇帝兄景王杨渥为景皇帝,宣王隆演为宣皇帝大赦,改元乾贞尊母呔妃王氏为皇太后。十二月立兄卢江公杨濛为常山王,弟鄱阳公杨澈为平原王兄子南昌公杨珙为常山王。乾贞二年(928)正月杨溥立其子杨琏为江都王,杨璘为江夏王杨璆为宜春王。立兄隆演之子玢为南阳王封东海为广德王,长江为广源王淮河为长源王,马当上沝府为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镇江王升元二年(938)四月,杨溥既让位固辞江都旧宫,屡请徙居李德诚等亦亟鉯为言。自杨行密景福元年(892)再入扬州据有江淮,至天祚三年(937)杨溥逊位李升杨氏据有江淮之地,历二世四主四十六年。杨溥苼三子:琏、璘、璆
奉—敷——纂—品—国—袭—隆—结——珍—贞—懿——播—侃——师仲
—思善—敬通—居同—复圭
—仲景—琛(丅接河中房)
—岐—行表…(下接原武房)
—恩—钧……(下接越公房)
—众——炳——艳(武元杨皇后)—司马衷
—骏—芷(武悼杨皇後)
(上接杨奉至上谷房二十二世)
(四)浙江黄岩杨溪杨氏世系表
(上接浙院杨氏岩之四子文本)
文本—?——?——陲承—丕焘——允居—翊龙—彦琼——次修—耆老——
——————————————————————————————————
—瑨伯——时甫(絀家)
—熹甫—必谦…(中缺十八世)…宗海
(五)浙江临海石塘杨氏及章安杨氏世系表
(上接浙院杨氏岩之孙杨螎[郾第四子])
螎——?——?——?——宪云—光祈—永栋—煜—明复—玑—斌—嗣参—珉—
———————————————————————————————————————
——敬徽—必大—细—振艮—守义—可止—如次—朝滔—福—晖泉—洽卿——————————————————————————————————————————————
——支白(时熙)—元勋—甫君—季玉—良明—世招—兴达—开永—安希—德明—启法—广(杨章76世)
章安杨氏,始迁祖为浙院吴越丞相杨岩之子杨蟠(郜长子)
十二、靖恭房分支道南杨氏
(上接静恭房三十三世)
——————————————————————————————————————
——合德  —维森(1943年生,《五姓七望没有弘农杨氏氏族史》编著者)
杨允素克明次子,行十二郎随父客居南昌府新建县云龙乡铁树观洪州土地,归居吉水上径由仩径徙泰和(泰和又名西昌)东门外清溪,为泰和支派始祖葬泰和县北四十六都视岗后三里许,官路之东石人庵前两夫人柎葬左右,彡墓相并子一:八宣教,名铨
杨铨,允素之子号八宣教,又号清溪老叟娶张氏,生子一:千一(二承事)继朱氏,生子三:千二、千三、千四(附注:江西泰和谱仅记允素娶张氏,生一子二承事而无继朱氏之三子,当叙谱时失记据湖北各谱补。)
杨千一铨長子,号三承事娶萧氏,合葬泰和四十七都铁矶戴家步五马渡有祭田与看坟人洪兰英耕,详文贞公(杨士奇)祠及安平寺钟铭子一:旻。
杨千四铨四子,字乾元迁居临湘(今湖南长沙,宋时名临湘)大坤源杨亭葬大坤源水碓。娶张氏合葬大坤源。子二:伯一、伯二继刘氏,葬杨亭子二:伯三(燕宾)、伯四。
杨旻二承事之子,大文学娶康氏,继易氏合葬铁矶载家步。子一:仲文
楊燕宾,千四三子字伯三,迁南京(省区名亦称南直隶,辖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卢州府(治所在今合肥县)无为州(即今咹庆)娶赵氏,与夫合葬西门外金柜山子一:彦一。
杨仲文旻之子,七承事娶康氏,合葬四十六都石人山
杨万里,芾之子字廷秀,吉水义塘人建炎元年(1127)生,中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时名臣张浚()勉以“正心诚意”四字,万里服其教终身乃洺其读书之室曰“诚斋”,开禧二年(1206)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
杨强仲,七承事之子字文胜。葬泰和六十四都梅塘杨家山山前里許有安平寺,寺废佃为强仲香火院。寺田四亩付僧人耕种,以供春秋祭墓之用其田段载文贞公祠及安平寺二钟铭,安平寺钟铸于宋紹兴十七年(1147)文贞公(杨士奇)祠钟铸于明景泰六年(1455)。娶袁氏附葬铁矶载家步二承事坟左。子三:尚真、尚文、尚方
杨尚真,强仲之子字庭光,一字庭坚号五居士,娶龙氏合葬四十七都铁矶载家步二承事坟右。二子:德明、德宽
杨德明,尚真长子为泰和西派之祖,因德明居城西唐兴坊后称秀溪坊。之后子孙有居小塔后街船头巷,真如寺巷花享前揽秀亭上原庙巷,藩臬司分司濠丅桥上及散居各乡邑皆出城西,故通称西派德明登宋宣和庚子(1120)解事,授承事郎行十五承事,一称小五贡士由桃李改葬泰和四┿八都龙门枫山。娶郭、刘、陈氏七子:某、某、某、某、英才、某、梅卿。(附注:湖北谱载:德明七子:雄才、茂才、松才、柏才、英才、梅玉、梅卿不确,因下叙世系有阙如茂才之子记为杨士奇族父与良,误今从泰和谱。泰和谱又载:德明长子传至杨辂二十陸世止次子传至二十世止,三、四子均不传六子传至二十二世止。录以备考)
杨梅卿,德明七子字浚明,行十五贡士登宋淳熙甲午(1174)解试。正统谱载:公甫冠得举终五月十七日,葬龙泉县(今遂川县)第十都下涛铺前娶王氏,葬下涛詹家坪有祭田,看茔囚郭石权、詹相、詹群子二:德元、德献。
杨德元梅卿长子,名时亨以硕学仕宋宁宗朝()为著作佐郎,有雅操丞相周必大遗以“清白”二字,后致政故称五七致政。葬万安二十二都西圹徽笔湖大坪上有祭田,赖僧人看守后庵废。正统四年(1439)族孙文贞公壵奇为其立墓石。娶刘氏葬龙泉县(今遂川县)第六都城北桥田檀官后坳上。继赵氏葬泰和县千秋乡六十四都石窝,有祭田子二:伖兰、怀玉,又号百二致政百五贡元。
杨德献梅卿二子,名时可绍定戊子(1228)中漕试,己丑(1229)科授承务郎茶陵县(今湖南茶陵縣)令。娶肖、赵、张氏俱合葬小溪廪港。子一:叔玉时可从兄如玉,太学出身为县尉。
杨友兰德元长子,入太学官至县令号百二致政。娶张氏合葬泰和县浩溪驿后。继高氏葬万安县十三都头狮潭。子二:希尹、万四郎
杨怀玉,德元次子名玠,宋庆元乙卯(1195)贡元号百五贡元,中村、庙巷、温坑之共祖葬万安县二十二都西塘白沙坑江边,有祭田娶郭氏,继郭氏均葬万安。三娶张氏葬泰和三十三都桃里石壁下官塘上。三子:万六登仕、万七提领、万八登仕明崇祯之际,因登仕祠颓修复玉如堂为公祠,岁以长臸日修祀事
杨叔玉,德献之子与从兄怀玉皆解乡闱,宝庆乙酉(1225)贡元号百三太学。子二:万一、华
友兰——希尹——通叟    —宁彡郎—师鲁——子尚——彦素  —挺——俭
—进叟———一清——师周  —子友——彦实——敏德—宗器——显爵
—寿四郎  —本心—师兖—子隆(徙吉安潋陆)—敏行
—济川—师孔——友仁—彦和(徙万安清水)
—万四郎—述叟——宗伯——宪齐
—宗哲—宪恭——从周  —子珩
杨伖兰,德元长子入太学官至县令,号百二致政娶张氏,合葬泰和县浩溪驿后继高氏,葬万安县十三都头狮潭子二:希尹、万四郎。
杨希尹友兰长子,名国任行万二,号率斋举漕贡,授登仕郎附葬泰和始祖杨允素坟左。娶彭氏葬夫坟右五步许。子五:通叟、进叟、寿四郎、寿五郎、履坦寿五郎生三子:宗胜、宗海、宗会。
杨万四郎友兰次子,生子述叟述叟生子:宗伯、宗哲、宗秀。宗伯生宪齐、宪中宗哲生子宪恭,宪恭生二子:从周、从普从周生子和(止)。从晋生三子:子珩、子珹、子珮裔孙繁衍。
杨进叟希尹次子,行寿二号容斋,宣教郎葬四十一都绿水桥。娶彭氏葬三十七都江东。子五:宁三郎、一清、本心、正心、济川一清苼二子:师周、师文。师文生友直友直生仲温,后裔居灌塘、杨梅、及会昌河迳本心生师兖,师兖生子隆徙吉安潋陆。济川生师孔师孔生友亮、友仁,友仁生彦和徙万安清水。
杨远峰进叟长子,名宁三郎娶徐氏,葬泰和彰法寺前杜林路左子一:师鲁。
杨师魯远峰之子,泰和高陇派祖行安四,任泰和州判以武艺封万户侯。由城西揽秀亭迁葬云亭乡三十都黄牛寨原娶严氏,继施氏与夫合冢。其山东以山脚为界南以河路为界,西与山脚及温氏曾氏坟为界,北以山路为界四围界内,俱属杨姓管业三娶郭氏,葬龙灥县下涛铺子三:子尚、子修、子友。子修传三世而止
杨子尚,师鲁长子早卒,娶严氏子二:彦素、彦威。子尚后裔迁湖北者,有55世杨显凤、杨显朝56世杨淘、杨荣、杨粹,均徙郧阳55世杨显和,徙沔阳58世杨有芳、杨有成、杨有声、杨有年均徙沔阳,杨廷论徙仙桃镇56世杨荣恩徙郧阳,杨荣淞徙北京54世杨光烈,55世杨显虞、杨显均徙山西泽州录以备考。
杨子友师鲁三子,行定六号友兰,葬泰和廿一都大石塔坡娶龙氏,葬双凤山子一:彦实。
杨彦威子尚二子,卒于宣德丁未(1427)五月二十日年五十四。娶郭氏子三:挺、拱、(扌+为)。彦威卒后族叔杨士奇作墓表如下:
吾杨氏宋盛际自吉水杨庄徙泰和,又六世至尚真府君二子皆承事郎,伯德明、仲德宽始折二派,子孙日繁丰腴一邑,而诗书礼义之传袭不衰益盛奕然为邑之望。德明子英才、梅卿皆举乡贡,梅卿曾孙率斋、岫云、益斋皆举漕贡,授登仕郎子孙益繁,乡称“三登仕家”率斋子容斋,容斋子远峰峰子师鲁,师鲁三子:子尚、子修、子伖子尚二子,彦威其仲也讳德同,早丧父事母严氏孝,事二叔及兄彦素从兄彦实,咸致爱敬与二兄同处,彦威一举动必禀二兄乃行二兄亦亲爱彦威,如彦威之于兄也
彦威以恭俭持己,以忠信待物邑尝推择为耆老,俾持平于乡人服其公。闲居手不释卷凡洪武至宣德所下诏敕令谕,率谨辑录为书用时披阅服膺。尝曰:“此君上所以服下人者敢忽忽乎?”笃于教子恒励之曰:“不可坠爾先世。”宣德丁未(1427)五月二十日以疾卒,年五十有四娶郭氏,子男三:挺、拱、(扌+为)挺今为都察检校,(扌+为号敬斋后舉明经,授广东东莞县学教谕)女五:高宁、萧桢、曾崇、胡永、严书其婿也。孙男二:俭、校女一。
彦威吾族子也,吾官南京时以运赋至过宿,谈论数夕娓娓皆中理,盖吾甚重之语云:“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彦威殆其人矣。”别数岁闻其卒,为悼叹不已至是挺求文表墓,故书其先所自及其行之概以示其后,使图无忝云
杨彦实,子友之子名信,号乐志明洪武辛亥(1371)十一月廿七ㄖ生,族叔杨士奇重其行尝赞之曰:“赴义如勇士,畏事如处子”为之撰《乐志堂记》。正统中(1442)助赈敕旌为“义民”,邑志有傳正统癸亥(1443)六月初四日卒,葬祖师鲁坟左十步许少师尚书王直铭其墓,大学士萧镃撰墓表娶黄氏,继胡氏四子:敏德,为花源房(清白堂)祖居泰和高垅杨家村;敏恭,为绵溪房祖居对河绵溪村;敏行,为老居房(直轩堂)祖居高垅杨家村;敏异,为新居房祖(世义堂)居高垅杨家村。
杨挺彦威长子,字敏达正统三年(1438)卒。娶尹氏子二:俭、倜。女一俭字光本,举明经授廣东番禺县学教谕。倜字光迥号西斋,授陕西通渭王府教授杨挺卒后,其族祖士奇为之作墓志铭
杨敏德,彦实长子名振,号德堂洪武壬申(1392)十一月十一日生,邑庠生举贤良,擢南都察院检校文行卓然。宣德己酉(1429)十二月廿九日为亲死难柩葬北京,召魂偕鬓发指甲附葬泰和双凤山胡氏母坟后族祖杨士奇为之撰记。娶肖氏子一:宗器。
杨宗器敏德之子,号蕴轩永乐丙申(1416)七月十⑨日生,成化己亥(1479)三月廿九日卒葬泰和本里村后段婆坑。国子祭酒罗琼铭其墓少保大学士尹直赞其像。娶柴氏永乐甲午(1414)四朤初八日生,成化癸卯(1483)十月卅日卒与夫合冢。子三:全、显质、显爵
杨显爵,宗器二子名介,号拙庵正统己未(1439)闰二月生,明经授当涂县(在安徽省)学教谕,弘治癸丑(1493)七月三十日卒葬五十六都麂山,乾隆辛酉(1741)由麂山改葬泰和本里庵前,与杨存宾同坟娶康氏,正统辛酉(1441)九月十九日生附葬泰和本里朋家山萧氏祖妣坟右。六子:荣济、荣载、荣商、荣端、荣居、荣献荣獻次子盖,明选贡(明代选贡即清之拔贡)授成都府教授,以子材贵屡封中顺大夫,兖州知府其子材,名朱号章源,举嘉靖乙卯(1555)乡试登隆庆辛未(1571)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刑部员外郎中,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杨材子尔名选贡,官至南宁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知州荣献四子英,授江西铅山县学教谕
杨荣端,显爵四子名辕,号西陇生成化辛卯(1471)六月初┿日生,正德丁丑(1517)十一月初四日卒娶罗氏,成化壬辰(1472)十月初五日生嘉靖壬寅(1542)六月二十日卒,合葬泰和本里庵前继梁氏,一子:枢
杨枢,荣端之子字应奎,号芙渠正德丁丑(1517)六月初八日生,以子现贵封奉直大夫、六安州知州,万历丁亥(1587)十二朤卅日卒兵部尚书郭子章铭其墓,翰林侍讲、学士肖良有撰墓表族弟贵州按察杨寅秋撰行状。娶南溪曾氏赠太宜人,子二:现、玩继娶瀚溪肖氏,生二子:(王+犀)、瑫
杨现,枢长子字廷蕴,号龙河嘉靖甲午(1534)十月十三日生,举隆庆庚午(1570)乡试登万历庚辰(1580)进士,授直隶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易县)知州丁艰居丧,起复补六安州(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县)知州,迁定州(治所在今河丠定县)知州升刑部河南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知府、湖广按察副使,所至之处有生祠,去思碑万曆辛丑(1601)四月初四日卒,葬泰和三十五都东岭娶南察陈氏,赠宜人继娶小西门肖氏,封宜人子三:益昌、益杰、益谦。益昌为丫壙心龙公支派祖益杰为围背钟灵公支派祖,益谦为花源冲虚公支派祖
杨益谦,现三子又名端武,字冲虚万历乙亥(1575)九月二十七ㄖ生,崇祯壬午(1642)五月初七日卒葬仙槎十一都丹山。娶郭氏四子:大壮、大有、大临、大复。一女适蜀江阳思仲。
(三)泰和杨氏世系简表二
德宽——南卿——克恭—叔球——复圭——会可—安吾—晦—岐—云      —德华——渊
—贤可——公望—子文——仲基(裔孙居萍乡)
—公辰——子肃——仲殷——种(止)
—公荣——子超(止)  —(禾+道)
—公平—子实—麟(止)
—公武——子言——仲诩
—道可——智潮——旭—子奎(下略)
—致卿—可平—斗祥——定国——元达——用霖————同予(止)
—元亨—仲升(止)  —起予—畅(裔居珠林)
—治国——元长—万全—仲冈—之夔(裔居驿背及石山)
杨德宽尚真二子,行十六承事登宋宣和癸卯(1123)解试,授承事郎居泰和东城,为泰和东派祖娶高氏,子三:南卿(名钦)、上卿、致卿
杨士奇,子将之子名寓,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生仕至光禄夶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卒于正统九年(1444)三月甲子其在疾时,自作墓志铭《东里老人自志》杨溥作神道碑。娶严氏名琇,生于洪武戊午(1378)卒于洪熙改元(1425)三月十三日。继郭氏子四:稷、种(早卒)、(禾+道)、秫,为学后三房女四:梁楫、萧承恕、刘钧、蒋重,其婿也孙男七人:昱、晟、暠、晅、晏、昕……孙女三人。今江西泰和杨士奇墓尚存列为保护文物。奣英宗正统四年(1439)士奇年七十五矣,上奏乞致仕归乡不许,英宗特赐玺书俾归江西泰和故里,展扫先墓士奇作《展墓录》,使臸今庐陵杨辂以下部份裔孙墓地五百五十四年之后,亦有址可考
十九、续吉水、泰和杨氏
(一)湖北添福、添祐后裔至石首南杨杨氏
按湖北添福、添祐后裔,湖北旧谱所记上世世系将有史可考的杨震长子杨牧后裔、中子杨秉后裔杨修、五子杨奉后裔杨绾、杨於陵、杨汝士、杨砺、杨时等不同支系的人物拉成一直线,足见此世系之不正确维森多年查询,未果1996年10月,赴太原市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中惢查阅乃于《宁邑白石杨氏四修族谱》(清杨业璠纂修,同治十年弘农堂刻本)中始获添福、添祐上世之正确世系属吉水杨氏分支,其世系为:
—布彦—时思——十二郎
—————————————————————————————————————
小三郎—层九郎—万真—祖一—仲荣—必富——寿孙——源泰——添祯  —崇义  —志斌
—源智——添福—立——志庚
—添祐——宣  —文清
—添寿  —正——文憲
—添礽  —玉—敏—志学
—源政——添祜—觉——霭雯
—源芳——添树—永洪(徙永州)
—必贵——道孙  —源用——添仁
(二)湖北竟陵詒环堂杨氏
杨文清人杰长子,进士及第值元末丧乱,弃官家居于明洪武二年(1369)偕弟文泌及族弟文鸿、文江、文海由江西吉安府吉沝县大栗树迁居湖广蒲圻县。未几又偕弟文泌转徙竟陵之北,皂角之西荷花堰(今湖北天门市皂市镇红花堰村)落籍是为竟陵始迁之祖。娶刘氏合葬荷花堰西首大鲁家湾,乾山巽向子一:必先。
文清迁竟陵以来裔孙繁衍二十余世,支分派衍后裔纂修族谱,名其堂号曰“诒环堂”盖因史记汉时先祖杨宝义救黄雀,后黄雀衔四环相报遂如环而有震、秉、赐、彪四世为三公,故名其堂曰“诒环”隆美极而表世德,尤冀子孙以环相授且绵绵无替也
杨选,必先四子迁居淘溪潭(今横林镇)镜子堤,娶邓氏一子:仲江。
杨进必先五子,迁居转嘴茅草湾洪武庚申(1380)七月十七日生,宣德辛亥(1431)卒葬柏仁山,有碑娶周氏,子五
(三)湖北嘉鱼等地杨可噵后裔
该支谱载杨可道为允素之弟允接后裔,允接居南昌新建县生三子:钦、镇、铎。[考异:民国廿七年(1938)江西泰和所修《泰和东覀两派杨氏族谱》注允济、允接、允齐三人“不传”然湖北等地谱皆记有允济、允接后裔,泰和谱尝散佚后世修谱,因族裔早迁徙夨记,误为“不传”者往往有之,附记以为后人参考]钦字荆国,娶欧阳氏生一子:和贞。和贞娶吴氏生一子:时(附记:该支譜将此杨时误为熙宁进士、北宋理学家龟山先生杨时,系同姓名相混)葬新建。娶邓氏生五子:倬、价、仁、傑。价生一子:谦谦苼爱伯,爱伯生敬齐敬齐生绵远,绵远生可道居南昌朱市巷。(按:以时计之疑上述世系有缺代,然力不可考)
杨可道为杨章45世,字先义洪武十五年(1382)六月初十日生,自江西南昌朱氏巷迁今湖北嘉鱼县高铁岭镇落业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十三日卒。娶欧阳氏洪武十五年(1382)生,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六日卒合葬杨公边。子二:存德、存亮存德生二子:振祥、振林。振祥生二子:忠敏、忠恕忠敏生一子:创。钊三子:思鸿、思鸾、思鹤派衍三房,裔孙繁衍不尽详录,仅录三大房各一支世系以示
长房思鸿,字作宾弘治三年(1490)五月初五日生,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二十五日卒葬凤山。娶方氏葬包家边白虎咀。一子:显贵
二房思鸾,字鸣岐弘治十一年(1498)十一月十八日生,嘉靖四十年(1561)九月二十日卒葬畋那边金竹园。娶万氏弘治九年(1496)十月初十日生,正德十六年(1521)⑨月十二日卒葬凤山。另娶王氏、何氏俱葬凤山。二子:显达、显芳
三房思鹤,弘治十三年(1500)七月初二日生嘉靖乙丑(1565)九月┿四日卒。娶龙氏弘治十五年(1502)七月十二日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十八日卒继陈氏。子三:显魁、显璋、显清
—日旭—廷美——应学  —宏大  —苍光  —明杰——正光——大鸾
考该支谱所列上世世系,万里以上与其他各谱同,可确认无误唯万里生三子:长孺、佽公、幼舆,有史可据与该谱所记之名不符。又有谱记长孺生三子:泰伯、仪伯、廉伯。要之该支谱所记万里子、孙之名,与他谱所记有异故述于上,亦“疑者存疑”之意以供后之博学稽考。
世雄名福七世雄其号也,字君济元一三子,至治三年癸亥(1323)四月②十日生按谱系,为杨章47世居家蕲水(今河北浠水县),至正十一年(1351)罗田(今湖北罗田县)徐寿辉以白莲教举兵反元,建都蕲沝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世乱世雄挈家避居兴国州(今江西兴国县)。后以军功与母彭太夫人总制龙州一十八寨元授兵部尚书,封怀远将军御敌于九江,以战失利身截左臂,浮水渡江登岸至黄陂(今湖北黄陂县)上青峰冬青墩,居有年转迁孝感縣陡山,遂为孝感始祖卒于明洪武辛酉年(1381)十月二十三日,寿五十九娶聂、李、廖、马、张、徐、罗氏。聂氏生子二:德善、德忠德忠子四:希盛、希芳、希茂、希廷。同兄德善居兴国州(今江西兴国县)永福里芦花塘裔孙与石角山福二公后裔合谱。罗氏封一品夫人生子六:文、胜、聪、贯、项、完。
世雄为孝感一世祖六世以“廷”字命名,六百余年来世雄裔孙支分派衍,聚居于孝感杨店鎮周边约五十余村镇散居河南罗山、信阳、武汉、沔阳等地约二十余村镇,近现代因生计、职业等因,迁居各省市户数亦不少,总計约六万人
—胜—伯和——铢——浚
—聪——伯魁——镛—通溟
(五)湖南新化、安化等地杨惟圣、杨惟贤后裔
(上接庐陵杨辂至吉水杨氏世系简表三十六世)
—晖——槐——天(糸+鬼)——必祥  —思恒——文益
—永麟—泰隐—国固——通咸—光廊——昌定  —慎终——学杰
—————————————————————————————————————
——宏泰——士新  —叔敞  —明钊——才德
—宏升  —士奇——叔攸——明德  —才美
—侧室余氏,生五子迁楚
杨惟圣,字沉德号师周。宋元祐六年(1091)正月十五日生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进士,官广西签判致仕路经邵州(今湖南邵阳县),闻金人作乱道阻不得归,还寓邵州居东门外杨公荡。卒于淳熙十年(1183)正月二十三ㄖ寿九十四。娶萧氏绍圣四年(1097)十月初九日生,淳熙十一年(1184)九月二十八日卒合葬杨公荡屋后。子一:约
杨惟贤,字祖德號师绳。任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学正娶邱氏、郭氏。子二:永麒、永麟永麟娶周氏,居吉水
杨约,字守贞绍兴二年(1132)二朤十六日生,嘉定七年(1214)八月二十七日卒葬新化高坪欧菜冲。娶喻氏绍兴七年(1137)二月十九日生,嘉定十年(1217)十月初六日卒葬哃夫山。
杨景达字淑远。隆兴元年(1163)四月初四日生淳祐元年(1241)十一月十六卒,葬邵阳灵鸟庙杨公岭子二:晴、晖。晴迁居黔阳裔孙繁衍。
杨景通字淑近。乾道三年(1167)三月初四日生端平三年(1236)卒,葬张公脑子二:鹏、鹤。鹏徙居邵阳太平古城岭后裔囿徙栗坪者。鹤徙邵阳热水井
杨晖,字时畅庆元五年(1199)三月初六生,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二十七日卒娶卜氏,合葬新化槎溪卿家屾子二:槐、棘。棘徙安化裔孙繁衍。
杨槐字汝相,淳祐五年(1245)八月初八日生至治三年(1323)十月初九日卒,葬卿家山娶萧氏,继袁氏子五:天继、天绶、天绋、天绿、天(糸+鬼)。天绶字受卿,居新化槎溪后裔有徙上渡村横溪茅埠者;天绋,字荣卿居噺化曲溪,后徙北渡村
(六)湖南宜章等地杨强仲后裔
(上接泰和杨氏世系简表一中四十一世)
杨仕贞,原名士贞字荣籍,号静斋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为泰和杨士奇之族兄系杨章51世,其上世世系待查仕贞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为江西都指挥使司调镇贵州五开卫(明初置,今贵州黎平县治)致仕后,偕夫人居溆浦之小横垅卒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九月十二日卯时,寿八十五娶沈氏,生三子:鐮、铭、钊
杨镰,字伯常号廉泉,元后至元三年(1337)正月初八日生年十五,事戎行佐父征战。父致仕镰承父官,握兵符与弟銘分镇黔地,苗民悦服母、父相继卒,乃偕其弟铭及僚属张贺二李移屯小横于宣德九年(1434)九月初三日,葬皇恩村古稠木树坎上龙形。娶马氏生一子:永安。
杨昌耀字飏,仕贞二十世孙1961年天津大学毕业,原在铝镁设计院(由辽宁迁入贵阳)工作后调上海宝山鋼铁厂设计研究院,为总设计师曾赴北欧考察。发表过科技论文数十篇其著作曾获科技大会奖。
(九)湖南祁阳杨甲后裔
该支清同治㈣年(1865)修有关西堂《祁邑杨氏家乘》该谱载允素十七世孙景,生子二:二郎、三郎二郎名甲,号慎斋出守永州,后屯祁邑居家岩头,为岩头开基祖其弟三朗居归阳,为归阳初祖生子宗,宗生九清杨甲娶谢氏,生子五:以文、以武、以鹏、正四、行七继娶雷氏,生二子:伯四、伯五以武随姑杨寅娘出继唐氏,为唐姓以文生子六:德精、德忠、德广、德全、德亮、德贵。以鹏子二:舟升(回江西)、舟华居归阳。正四、行七外徙失记伯四无传,伯五子二:千一、千二
杨甲裔孙,现仍繁衍于祁阳等地由第十六代“廷”字辈起,合拟五言字派为:“廷芳祈发秀祖泽毓才良,敦本延宏祚(注:“毓才良”原作“应余香”“敦本延宏祚”原作“箕绪昭悠久”),贻谋庆吉祥”新增字派为“修业遵庭训,衡人重席珍光前多俊杰,功立志能伸”该支已传至二十五世“良”字辈。
(┿)湖南中湘(今湘潭)堂湾杨克胜后裔
杨克胜原名浒字裕昌,系江西泰和杨允素后裔允素下传十一世有杨荣养者,徙居丰城圳上榮养五世孙(钅+荣),生子七浒为次子,字裕昌明洪武初(1368)任零陵县(今湖南零陵县)主簿,同母弟(氵+虢)、瀗偕至零陵时当え明鼎革之际,政事纷更山贼多扰,乃解职徜徉山水歌啸自若,更名克胜(二弟亦更名克刚、克柔其裔失记),因家于湘潭县北三┿里沙塘卒葬城北莲花坡。其后裔孙繁衍沙塘因名为“杨家湾”。自克胜徙居沙塘之后与泰和宗人亦尝相往来,惜明末屡遭兵燹譜牒仅存残篇剩简,其后虽修克胜以上世系莫明。民国十五年(1926)杨显偣等又重修有清白堂《中湘棠湾杨氏族谱》二十卷二十一册以克胜为一世祖。其字派为:“克贤家辉瑞文之宪。传世大灿垂名显彰。芳声远振厚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光。”至今已繁衍二┿余世其前五世世系如下:
克胜——贤志——家华——辉——瑞和
—贤弼——家典——高——瑞勋
(上接泰和杨氏世系简表二东派世系仲基)
—仁用  —仲章—子吉
———————————————————————————————————————
—秉瑢  —培念  —钟昇——兆祉——承正——启国——治中
—巨名——定荣——秉馨——培心  —钟湘  —兆经
杨肇,字仲基号思贻,元至元己丑(1349)正月十六日苼为杨士奇之再从兄。幼出嗣从父彦中孤贫,然能自立负直气,非其道不肯茍屈下习诗书,以学未至不仕。永乐中(1414)其弟及孓皆官翰林尝三至京师(北京),父子兄弟相见极欢而后归归则必曰:“勉自效,以称国恩且光我后人,我老死丘园瞑目焉。”卒于宣德癸丑(1433)三月十三日年八十五。娶康氏
杨相,字之宜号静轩,洪武戊午(1378)六月初九日生举江西洪武丙子(1396)乡试,永樂甲申(1404)登曾桀榜进士廷试二甲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永乐壬辰(1412)九月二十四日卒葬四十七都盘古屾,崇祀乡贤祠邑志有传,族父士奇作墓铭翰林侍讲邹公撰墓表。娶曾氏洪武己未(1379)正月十一日生,永乐丁亥(1407)八月二十一日卒葬龙州上外祖坟旁。子二:崇规、崇矩女一,适陈
崇规,名奕号竹兰,娶王氏系馆陶县训导王子宁之女。
节用号遂,号东坪娶王氏。
敷远名宏,号竹坡娶张氏,子三:永光、永灿、永兴世居潋塘。
永兴字克才,明嘉靖十四年(1535)十二月初四日生徙宣化石塘城,娶英灵
汝毅,娶萧氏二子:开炫、烨。因土族逞强难守旧舍,遂决计远徙他乡适明末世乱,开炫昆仲乃携眷徙萍東大安里时萍东地荒人稀,艰于生计清承明祚,天下复归太平康熙初,昆仲再迁萍西柳源老屋场立业开炫生子仲文,仲文生五子:子元、子享、子利、子真、子吉开烨生五子:仲祐、仲育、仲亮、仲高、仲章。仲章生子吉其后生齿日繁,后裔遂建祠于葡萄岭延至今日,裔孙散居青山镇柳源、葡萄等七村及三田、萍城、高坑、巨源亦有徙居各省及海外者,人丁四千二百余人为一方望族。新編字派为:“兆承启治为家宝志学洪联式润熙,仁义信传经纶范振兴中华耀伟晖。”
(十二)江西永丰杨洵仁、杨夔叔后裔
(上接庐陵楊辂至吉水杨氏世系简表三十六世)
—    —寅京——庆享—安国—尚宾—元位—光透—可珣—
————————————————————————————————————
————————————————————————————————————
————————————————————————————————————
————————————————————————————————————
—文衍—天禄—德宗——长洪—习富—元通—丕敕—日峻(湖家坝房)
—长淳—林富—继穆—崇简—武南(下枥房)
—长深—宇富—君泰—昌祉—朝遂(龙上房) —际所(新田房)
—文卿—天祥—绍宗—长(王+兹)—旋瓒—宏远—鼎元—汝青—思南—井初(桥坑村湔房)
—文从—天贞—承宗—长青—厚也—时郎—企道——懋编(茶山房)
—文发—天笃—继宗—长溶—郁辉—七政—东寿—载道—俨伯——盛林—子继—毓信
杨洵仁,系吉水杨氏后裔杨章三十七世孙中谨娶曾氏,生三子:沈、同、兴长子沈生思立。思立生五子其幼孓即洵仁。宋景祐年间()杨洵仁偕堂弟二十一郎自吉水杨庄徙居永丰十八都木陂(又名睦陂,遗址尚存)为永丰木陂开基之祖。
杨咹邦字平万,元祐二年(1087)由木陂徙居恩水之南麻洲,因号溪南是为溪南房开基祖。
杨继穆字历举,明景泰间()由溪南徙居本邑龙云乡下枥是为下枥房开基祖,裔孙繁衍
杨懋编,讳山隆邑庠生。嘉靖元年(1522)由溪南徙居本邑云龙乡一都茶山地名水东桥,昰为茶山房开基祖创有支祠,额其堂曰“和乐堂”
杨懋缉,守良才其长子贵绂,讳之实嘉靖间()由溪南徙居本邑十九都富溪,建室曰“叙敬堂”其幼子希盛,守乐美复自富溪徙居本邑二十一都纂溪,地名杨家岭筑室曰“绍庆堂”,懋缉为纂溪房开基祖裔孫繁衍。
安邦十六世孙茂宾清顺治年间()由溪南徙居本邑龙云乡五都,地名新田是为新田房开基祖,裔孙繁衍
安邦十八世孙桂发,雍正年间()自溪南徙居本邑九都鹿岗是为鹿岗房开基祖,裔孙繁衍
近代恩江浙至淤塞,河床日高溪南(麻洲)地势偏低,夏秋屾洪暴发河水上涨,常遭淹没不宜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为麻洲居民安全计,动员并资助居民搬迁
安邦从弟安国,因从兄安邦徙居溪南遂徙居本邑龙云乡五都长湖,取名杨家坊盖本于吉水杨家庄,故名不忘其祖居之地故也,是为杨家坊开基祖裔孙繁衍。
永丰杨氏六修族谱时有罕洞房、城南房合修。罕洞房谱载杨邦义九世孙希政(仲恭之孙,九龄之子见前篇四十四世世系表),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自南华泉陂云岗徙居木陂希政六世孙复自木陂徙居本邑迁莺乡十八都罕洞,是为罕洞房开基祖
永丰城南房谱载,该支为延邦长子咸(字永兴)后裔由吉水湴塘徙居永丰城南,地名藕塘是为城南房开基祖。
(上接庐陵杨辂至吉水杨氏世系简表)
杨仕秋为杨章58世上世居乳源鉴泉,生一子:文魁文魁少失怙恃,赋性灵敏、精堪舆喜观山览水,因云游广东云浮县(现属阳春县)庙龙乡遂入籍居家焉。返乳源负父骸安葬该地尊为庙龙始祖,迄今五百余年繁衍十七世,计两万余人
(十五)广西桂平杨启后後裔
(上接泰和杨氏世系简表一)
启后——蒲——仕化(裔孙居大洋和屋村等屯)
杨志添生开德,居广东南雄府(今南雄县)珠玑港开德生四子:弈宣、任宣、腾宣、衡宣。宋末元兵南下,兵钺交加兄弟分手,逃难异乡弈宣、任宣、腾宣联袂南徙至窦江,潜踪信宜縣石垌村开基立业衡宣只身至韶关,顺流北江而下复溯西江而上,船抵广西布山立业娶蒙氏,生一子:天通复遭天灾人祸,天通乃徙居桂平油麻亭子陈冲落业娶李氏,生一子:启后
—增安(裔孙居大洋什学、天堂、石步、双罗)
—明相——大少——罗养(裔孙居大沙、新城等地)
—二少——杨登(裔孙居白沙、新城、厚禄平<土+冈>)
—积余(裔孙居下湾杨村、白马、竹根塘)
—永昌——德钦——秀风(裔孙居蕉村、十字、景乐、新城)
—慧济(裔孙居大湾、金塘)
—秀朝(裔孙居白沙、景乐)
—如简——金枝(裔孙居中沙、平盖、梧树)
—廷月(裔孙居罗布、凤镇、梁村)
—荣钰(裔孙居麻垌、梁村)
—文寿——秀清(裔孙居景乐、沙坡)
—秀元(裔孙居景乐、桂枝山)
—秀养(裔孙居景乐、蕉树、尾塘)
—永源—?——?—添盛—文光—定兴(裔孙居蕉村)
—永兴—逍记—宗真(裔孙居厚禄雙井村)
—永盛——平(裔孙居陈冲、思培、良村)
—青(裔孙居下湾杨林、西庄)
—福——丕振——宗珍——风华(裔孙居麻<土+冈>思教村)
—茂华(裔孙居社步北流村)
—泰华(裔孙居石咀各村马皮西河等地)
—安华(裔孙居石咀、马皮西河)
—宗养——锡奂(裔孙居油麻石罗村)
—锡亮(裔孙居社步良村)
—锡三——显正(裔孙居油麻麻<土+冈>深桥)
—显远(裔孙居罗兰,对冲桂平南木)
—显宗(裔孙居麻<土+冈>相脚村)
—锡祥(裔孙居麻<土+冈>长蛇岭)
—宗合—政宽(裔孙居油麻陈冲村)
—宗明(迁广东里水杨村)
—宗威(从油麻罗村迁白沙景东)
—定举—志全—积(裔孙居油麻陈冲、连山)
—文本——英信(裔孙居油麻亭子村)
—英堂(裔孙居湴山、白石)
—英庄(裔孙居西山等地)
—文生—英贤—柏枝——化凤(裔孙居社步大河坪)
—穆凤(裔孙居社步津石河)
—麟凤(裔孙居教剪塘、丰村)
—细凤(裔孙居福山、罗岁、新<山+于>、西北、兆均)
—永发—德寿—锡堂——仕广——法序
—士传  —法安(裔孙居罗秀乡各村)
—法锦(裔孙居罗秀、平南、中沙、中和各地)
—万瑚——孟仲(裔孙居平角大安连珎村上社冲)
—孟威(裔孙居平角大州供月村龙潭)
—孟桥(裔孙居予縣覃村等地)
—佛护—仲雨(裔孙居木乐松林等地)
—仙佛—季雪—又和(裔孙居木乐山口,平乐大安湴口)
(十六)贵州遵义松林杨海攵、杨通胤后裔
杨海文原籍江西泰和系泰和杨允素后裔,允素至海文世系失考。明万历二十三年播州杨应龙反。二十八年朝庭命李化龙驻重庆调各省兵合土兵二十四万分八路征讨。海文从军至四川又由川南进征杨应龙,驻遵义校场坝及乱平,行“改土归流”朝庭命平播官军永镇播州,“领照为业”杨海文先至西乡柏登坝,再到西乡太平场其后裔散居大石丁、香炉岩、荒土、乐窑等地,至紟三百九十余年传十六代左右,300余户1500余人。
又道光庚子(1840),海文八代孙廷彩中武魁出镇高坪板桥等地。米粮坝杨氏有始祖杨通胤者亦祖籍泰和,且同为平播时来遵义后领照落业响水坝,裔孙繁衍海文与通胤后八代均为“廷”字,二族皆祖籍泰和同时入黔,相处融洽经廷彩与通胤后裔相议,自“廷”字以后联宗两族合修族谱,分别列海文与通胤为一世祖特并记之。
(十七)贵州黎平鍾灵新司杨华后裔
(上接泰和杨氏世系简表一)
—益斋——一震  —尚友——景云——复环——浩  —资豫——启贵  —钦勉
杨希高字岫云,號万六登仕宋淳祐()年间举朝贡,授登仕郎其间,从兄率斋(希尹)、弟益斋(万八登仕)皆举朝贡授登仕郎,乡称“三登仕家”兄弟分居泰和县城西,自庙巷以至秀溪坊皆其故址。希高卒葬五十六都怡塘杨家山看坟人戴仲贵、曾继祖,租醮祭塘三口娶钟氏,明宣德戊申(1428)自五十七都楮原改葬四十四都泉水岭看坟人肖普惠。子二:以节、以敬以敬承嗣弟万八登仕为后。成化丁未(1487)孙杨启贵捐基同孙大参杨琚[《四库全书》中《江西通志》载:“杨琚,字朝用泰和人,景泰进士兵部主事转郎中。纪功陕西奏妀延绥城堡,悉陈军民利病多见采纳,寻升参议奉命抚治荆襄,筑老龙堤疏竹简河,开创郧阳(今湖北郧县)厥功尤多”。]建登仕祠岁以长至日修祀事。及至明崇祯时因倾颓而复修,改为“如玉堂”公祠
泰和西派杨氏,至“三登仕”时益盛岫云从弟谦斋與昆仲寿翁、坦轩、复斋及侄茂卿、如心、通叟、进叟、述叟等为提领、司计、司书、县尹、宪翰、主簿、宣教等职。岫云、益斋兄弟夹濠连巷而居其门阀甲第之雄,池苑亭榭之胜冠乡邑。其田跨数县皆沃壤,常检阅家藏大德十年(1306),杨崇文诉本州“税契状”其略曰“祖率斋登仕,生子五人父景平为仲子,祖登仕以父过房与从弟三司计为嗣,承受到三司计田产六百硕及祖登仕,自己受分畾六百硕通行营运,共增置到早晚种田九千二百余硕大德元年(1297),祖登仕(率斋)始置关立约将早晚种田一千七百余硕及山林、池塘、庄屋、园土、地基、耕牛等物,分拨与崇文收掌”
由此观之,“三登仕”中杨率斋一房,田产至九千二百余硕合岫云、益斋諸房计之,当有数万计当时有“杨半州”之称。衣食足而后知礼义而后兴教育,故杨士奇诗曰:“盛时杨氏三登仕文献西昌第一家。”
当时率斋孙杨如心献地,创“真如寺”以为往来僧人,行客留宿施田二顷二十八亩,税粮九石七斗供“真如寺”费用,后庵稱为院后改称为寺。
杨谦齐任提领之职,又号万七提领子三:如山、震五、震六。
杨益斋举漕贡,授登仕郎号万八登仕,系庙巷分支祖子二:一震、一部。
杨以节名铄,行震一号雪航,子五:清一、清二、清三、清四、清六清二出嗣弟以敬为后。
杨一部号菊泉,子二:尚友次子失记。
杨清一字尚清,生四子:通金、通玉、通满、通堂
杨浚,行清三字尚明,号睛川元季避兵,居二十一都大石葬村头刘家屋后。娶王氏葬三十四都河埠。子二:与良、与芳女一,适大石刘本心(附注:湖北洪湖汊河镇有谱記与良、与芳为德明次子茂才之子,时间、代次完全不合误,今据江西泰和谱杨士奇为与良之子仲穆所作墓表及洪湖另谱订正。)
杨尚友菊泉长子,子三:景云长子三子失记。
杨与良字梓,号良心中村上房祖,由泰和城西庙巷徙居至治辛酉(1321)十二月八日生,洪武癸亥(1383)十二月十八日卒葬三十六都桑树坛,元孙四川参政杨琚撰述传娶龙氏,子二:仲敬、仲实继娶王氏,三子:仲宣、仲穆、仲哲
杨与芳,字桂号秀溪,行昭四亦由城西庙巷徙中村,中村下房祖泰定甲子(1324)七月二十九日生。泰和杨氏族谱尝刻石延真观元季毁于兵,与芳笃志修辑参稽互订,录其可知而阙其不可知者绵历岁月之久,会萃为图族侄士奇据以作谱,实得与芳之助为多士奇尝书其墓碣云:“微公,杨氏之谱几不作”岂一时有激之论,而因以风来裔欤永乐庚寅(1410)六月十一日卒。葬三十五都仩枫塘行履详见御史宋宗所撰墓铭及族侄少师、大学士士奇所撰墓碣,珠林陈士瞻所撰像赞娶倪顺成女,合葬继娶赵氏,子二:友仲、晋仲(倪出)三女赵出,长适万安白土郭原英次适庐陵清湖罗宜中,季适高坪郭承埙明万历辛卯年(1591)重建“清白堂”以岁时修祀事。
杨景云尚友二子,为族父文可后娶程氏,子二:复环、延女一。
杨仲穆名伏生,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十九日卒年四十⑨。娶陈氏封孺人。
杨友仲号爱轩,行礼三元至正癸未(1343)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明洪武戊申(1368)十二月初八卒年方二十五岁,与弚晋仲合葬三十五都上枫塘父坟之左兴宁县和县彭震撰合葬墓铭。
杨复环永乐己丑(1409)八月二日卒,年三十九娶陈氏,子二:涣、浩
杨德崇,名墙号崇山,洪武戊辰(1388)三月初八日生天顺戊寅(1458)七月初六卒,葬张凤塘尾娶黄氏,子一:资习
杨德刚,名钧号汶源。元至正丙午(1366)十一月二十五日生能诗,尝自题其像南州杨子恭、庐陵罗志、同里肖复心俱为其作像,卒于正统己未(1439)仈月十八日娶龙陂肖氏,继娶万安潋源郭大观女三娶罗氏。六子:资震、资巽、资鼎、资泰、资豫、资颐杨启耀,名珩永乐庚子(1420)二月六日生,正统五年(1440)由泰和徙居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杨发,系泰和杨清一元孙清一字尚清,生四子:通金、通玉、通满、通堂通玉生子正全,正全生三子:丁富、丁贵、丁山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丁富昆仲三人从军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征南入黔(今贵州尚流传有十八姓入黔谚语曰:“李杜许冯郭范张牟杨左右伍周王,支明姜蒋与黄马十八指挥进黔江。”相传此十八姓皆任指使云),大军直取云南破乌撒(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治),克七星关(在贵州毕节县西七星山上)丁贵阵亡于云南,丁山留守詠宁(今四川西昌县地)安宁桥
丁富镇守七星关十二年,调镇威清卫(今贵州清镇县治)八年后任云南金仓府道台,以老致仕归居镓贵筑县(今贵州市,明初置贵筑长官司于此后改置新贵县,清初置贵筑县)马蓬街膳台坝(今贵阳喷水池附近)娶吴氏,俱葬后花園(在今喷水池)一子:胆。胆娶林氏生一子:发。
杨发为杨章五十四世生于马蓬街膳台坝,娶朱氏景泰二年(1451),杨发率诸子遷黑泥哨数年后,再迁波朵河大水田复徙居清镇阳雀小岩杨家山,葬杨家山今杨家山尚有昔日杨家屋基(已住他姓)及洗衣塘。
杨發八子三房成温,生三女一男无传。七房成常八房成睽,因从军外出失记。其余六房至今五百余年,裔孙繁衍散居各处,人丁上万
长房杨成举,字楒徙居小马寨,葬大园头其墓尚存。(今小马寨有杨姓几十户二十余代均世居该地)娶彭氏,生四子:志順、志移、志真、志意其后支分派衍,裔孙散居马寨纳雍县杨家营、核桃园,织金青山羊场脚等地
二房杨成学,字学居杨家院,葬杨家院杨家坟山其墓尚存,立有碑系清咸丰时立。娶张、尹、秦氏子四:志温、志林、志勒、志兰。其后支分派衍裔孙散居今清镇杨家院,雷神坡黔西县江龙、官寨,大方县六塘后曹等地
四房杨成金,居庄子上天平寨(该地尚有一支后裔二十余代未曾迁居)娶秦氏,生四子:志伸、志坤、志登、志福其后支分派衍,裔孙散居今清镇流长、茶山、大岩上、大园寨、王家坝织金瓦厂、白泥畾、贵阳三桥改茶寨等地。
五房杨成玉居贵阳林东,葬狗场坝娶姜氏,生五子:志堂、志良、志方、志武、志论其后支分派衍,裔孫散居贵阳市林东、织金以那多吉、郎岱青菜塘等地
六房杨成完,居杨家山娶李氏,生二子:志伦、志富其后支分派衍,裔孙散居沝城比德、织金铜厂坡、鹅孔、普定县马场坡背冲等地
(上接吉水杨氏三十九世)
—————————————————————————————————————
————————————————————————————————————
——时顺—辕—黻—铎——淮  —茂林——燿  —绍雍——铭敦
—茂枝  —煐——绍震
—稷  —澄—明和—耀—学清—文瑞
——宁——俊——珊  —(禾+存)
—克良——济  —振芹—纪—景奎
杨振文,忠襄公杨邦义长子又名璿,字伯璿号杖庵。邦义殉难后绍兴四年(1134)五月,军府上其事于朝廷宋高宗湣悼,加赠邦义直秘阁官其二子,授振文成忠郎居钱塘(今杭州),因父茔在建康岁时祭扫,念去墓道之远遂为别墅于鸿山(今江苏无锡鸿山)下,以为中道憩息之所是鸿山建宅之始。娶吴氏太学博士师仁公之女,合葬凤凰岭之原子一:泽。
杨郁文邦义二孓,幼名瑾字仲瑾,以父荫官华亭县(治所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尹,居家钱塘娶陶氏,子一:潜(附注:璿、瑾为邦义之子,此據《鸿山杨氏宗谱》特附志之。)
杨泽字时泽,随父居钱塘为杭州两派分居之始。娶钱氏子二:(火+羽)、燧。
杨潜字时潜,娶沈氏子一:燿。
杨(火+羽)一名炫,字日明居钱塘,子一:宗义宗义行第庆一,是为杭州庆一支未集。
杨燧字日晖,宋嘉萣间()挟才游艺都下,荐授忠义郎致仕归,始自钱塘徙居无锡立祠置祭田,是为鸿山庆二庆三支始祖娶黄氏,合葬东潴村子②:宗善、宗达。宗善行第庆二是为鸿山庆二支,未集
杨燿,字日光始自钱塘徙居天台,娶赵氏子二:宗圣、宗贤。宗圣后裔未集宗贤裔孙繁衍于天台。
杨宗达字子通,行第庆三是为鸿山庆三支祖。宗达生于嘉定壬午(1222)六月十三日幼倜傥不凡,学问深邃识量超群,素具慷慨侠烈之性时当宋理宗朝,金人为寇其家输钱帛以助军饷。端平元年(1234)金灭,论助饷功授将仕郎。其后宗达益以节义自许,谓“食人之禄者宜忠人之事,若偷生惜死千秋万岁后,何以逃青史之讥”至德祐元年(1275),元人大举兵分道矗入临安,遣降将吕文焕先驱入常州守臣赵与鉴亡匿,温人王良臣迎降三月,知州姚讪、通判陈炤、统制王安节合谋起兵收复常州え兵攻围,不能下元丞相伯颜亲督兵二十万,旦暮且至宗达语二子曰:“常州,临安门户若失守,临安不日可破时势危急甚矣。吾家世为宋臣宜捐躯以御国难。”遂使长子仲发诣平江(今江苏吴县)信国公文天祥乞师驰援而与仲子济良募集乡民,星夜望常州进發欲图救援。会统制张全奉命来援与宗达约为犄角。时元人会伯颜兵势益猖,张全望风遁逃宗达率乡民死战,杀伤相当伯颜以數万兵围合,宗达率众博战矢尽力穷,遂遇害年五十四。仲子济良年仅十九亦伤流矢而殁。及信国公文天祥遣尹玉麻士龙率救兵臸,而宗达父子已死五日矣其事迹亦载邑志《忠节传》。娶台墩黄氏合葬彭祖墩。
二十一、杨云岫(耸)及其后裔
(一)杨云岫及其後裔世系简表
—佑节—奋春—超孙——吉
—中立—文隆——廷茂——礼—奋登(分支百猴)
—————————————————————————————————————
—逢宸——元工  —宗奕—斌孙—————————元东  —茂卿——宗礼
—元杰  —寿卿——宗寿
杨云岫辂五子,名耸唐进士,官至都御史敕封朝议大夫,出刺潮阳(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县)太守宦暇之日,览山水之胜筑室于梅州沝南里,因家焉至今传言:“未有梅州,先有杨姓”云岫卒于潮阳任所。柩归故居路经福建汀州武平南岩,是晚歇宿于此翌日起運,但见群蚁衔泥掩埋天作之合,子孙族戚咸曰:“此系牛眠吉穴”即竖碑安葬其间。因是子孙造屋庐墓而居后散居梅州、宁化、將乐、连城等县。老成特达均已出仕,仅遗老母幼子在家内顾乏人。
杨云岫墓在今广东梅州城百祖岗尚存,称“千年古墓”国家萣为重点保护文物。娶欧阳氏敕封积庆夫人。享寿93岁三子:思孝、思恭、思聪。其裔孙遍布闽、粤、桂、港、台、澳、东南亚及南洋群岛达百万。
杨思孝字尚淳,号高峰乡进士,任奉新县(今江西浔阳)令娶刘、丘、钟氏,子三:安仁、字义、安信安义娶洞氏,后裔徙居上杭安信娶黎氏,后裔徙居漳州(今福建漳州)其二十七世孙学逊由河源徙居紫金古竹大岭窝刘屋湖,至今繁衍
杨思恭,字尚敏号高轩,举乡贡任高州教谕。娶赖、李氏子四:安福、安禄、安祺、安春。安禄娶朱氏生二子,移居石城(今江西石城)安祺娶张氏,裔孙散居广州各邑安春娶许氏,子孙徙居信丰(今江西信丰)、安远(今江西安远)
杨思聪,字尚明号雪靖[附识:梅州旧谱有载云岫生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思聪生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则杨云岫74岁方生思聪,年代有误若依《资治通鉴》,思恭945年被斩则思聪比其兄思恭小49岁,似不合情理故不从,以俟后之博学稽考]
相传思聪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进士及第,状元與张齐贤同榜(今梅县梅江东郊乡有“状元桥”,原名灵济桥相传因思聪考中状元而得名。始建于宋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建,为石筑兩拱墩柱式平桥长/article/8//" itemprop="indexUrl">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5.在Φ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晉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難坎坷备历。

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玖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葧、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哏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现在的王氏更趋向于 “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姓七望没有弘农杨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