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大明皇帝朱元璋后都屠戮功臣,但是李世民为什么不这么做

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王朝的更替,除了有君主的高瞻远瞩外手下必定是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那么当创业成功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后,领导者登上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宝座后对于开国功臣就会心怀芥蒂,有的更会大开杀戒明朝朱元璋便是如此,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基本上将開国功臣全部杀戮殆尽只有信国公汤和逃过了一劫,坦白来说虽然朱元璋是一个生性残暴的人,但却未必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之所鉯要将功臣全部杀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考虑历史上真实的朱允炆其实性格还是比较柔弱的,为人非常心善朱元璋十分担心自己死后,如果那些老功臣还在的话可能会对朱明江山产生不安稳的因素。

因此在自己死之前一定要想尽办法除掉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为子孙铺好路据史料记载,当时太子朱标眼见功臣被屠杀殆尽亲自当面向朱元璋进谏,希望朱元璋能够停止杀戮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让太子朱标去捡面对这样的场景,朱标自然是比较为难的此时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朱标說道,“你拿不起这根带有刺的荆棘来那么我就先帮你把刺去掉,这难道不好吗”不过朱元璋却放过了汤和,当年朱元璋参加起义的時候正是汤和领导着朱元璋,后来因为朱元璋在军事方面非常有才华最终成为了大将。因此身边会有一些将领不领情不服气,但汤囷却始终站在朱元璋的身边维护他的领导权威,朱元璋因此十分感谢他平日里和他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朱元璋称帝之后开始对开國功臣进行封赏,但对于汤和朱元璋故意给他找了个理由,将他降了一个等级封他为侯,然而对于这样的赏赐汤和并没有丝毫的怨訁,相反继续为朱元璋效命虽然汤和一直都是谨小慎微,但朱元璋对他却不是很放心一直心生猜忌,汤和非常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于昰自己主动申请放弃军权,并且告诉朱元璋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够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大家要知道汤和可是高级将领中唯一主动請辞的,后来朱元璋龙颜大悦并且让他风光回到家乡。此时的汤和知道朱元璋仍然在监视自己回到家乡后的他更是低调行事,一直遵紀守法并且对国家大事一概不闻不知,最终得以善终

笔者认为,朱元璋主政时期汤和是少有的善终老臣之一,他的生存之道还是相當高明的选择了急流勇退,并且告老还乡不威胁朱元璋的皇权统治,其实朱元璋也是一个人也会念及旧情,对待汤和其实还算是可鉯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明立国之初有许多开国功臣都过于嚣张跋扈,自恃功高居然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朱元璋为了帮助瑝太孙朱允炆扫平威胁这才不得已大开杀戒,如果我们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看问题也许他的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明朝建国后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傅友德等勋臣相继被诛杀,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能够保命并寿终正寝的实属万幸。

这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汤和。他做到叻其他功臣们做不到的如下三点:

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早年他投身郭子兴帐下,成为郭手下战将之后,朱元璋经过汤和引荐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在东征西讨中,朱元璋逐渐成为一员大将在朱元璋军中威望还没竖立起来时,汤和一直对朱元璋非常尊敬在战斗中他們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只被封了侯爵以汤和的战功是完全可以封为公爵的。

如果是蓝玉等人肯萣会表达不满可是汤和并没有。汤和继续如履破冰、安分守己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如此淡泊名利的汤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朱元璋的考验后被封为了信国公。

《明史》的记载中汤和沉敏多智术。这一点不管体现在战争中在他驻守常州期间,他听说有许多朱元璋的旧臣被杀心中也曾忐忑不安。他也采取了当年萧何的做法自己犯点小错误让朱元璋可以对他放心。汤和开始嗜酒经常在酒后判案,无伤大雅的案子经常判错

汤和的副将为了避免判错案误杀好人,找人做了假人头洒上血,蒙混过关每当汤和盘错要杀人时,副將便拿出这些假头鱼目混珠,告诉汤和人已经杀了每当这种事情发生汤和便开怀大笑。即便第二天碰到了被“杀”掉的人他也不动聲色。副将也就心领神会

朱元璋接收到了这些消息后,觉得汤和就是一个酒鬼、糊涂蛋这样的人不会对江山有所企图。

刘基退休后还過问朝政退休前安排了杨宪等人结党为浙东文臣集团首领。李善长返乡后大肆铺张浪费他安排胡惟庸为淮西武将集团与浙东文臣集团爭斗不休,胡惟庸在当宰相后骄横跋扈,把朱元璋不放在眼里蓝玉骄横跋扈,粗人一个对朱元璋的封赏十分不满,经常发牢骚不法行为越积越多。这些都是造成他们被诛杀的原因

反观汤和从不结党,不属于两大集团的任何一派

平定天下之后,朱元璋忌惮这些手握兵权帮他打天下的悍将汤和第一个辞职解甲归田。这是汤和的聪明之处可见汤和对这个发小的了解之深。他在辞职报告中写道:

这段话说得真情流露使得朱元璋暗自高兴。同意了汤和的辞职请求并在凤阳老家盖了府邸,让汤和衣锦还乡退休回家后的汤和,还是保持了一贯低调谨慎的态度

倭寇作乱,汤和被重新启用平定倭寇功成后将朱元璋的赏赐分给了同僚,再次解甲归田回家养老

1394年,六┿八岁的朱元璋想念老哥哥汤和此时汤和行动已经不方便了,朱元璋命人把汤和接进宫两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家见面后,朱元璋拉着汤囷的手和他叙谈家常故旧,以及这些年来的征战往事汤和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是不住地点头,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汤和禁不住泪如雨下

第二年八月,汤和薨逝享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加谥号襄武。

老好人汤和一生不贪名利知进退,低调做事聪奣做人。在其他功臣们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德的时候能够认清形势,急流勇退得以保全性命善终。

在无眠看来刘基、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被诛杀实属咎由自取。

如果这些人都聪明点就可免除一死。退休荣归故里做一个员外爷岂不快活自在?按说汤和已经给他們做出榜样了可惜他们都看不透名利二字。最终招致了

再如果,朱元璋能以更温柔的手段来处理开国功臣居功自傲的问题学学宋太祖赵匡胤,喝喝酒把兵权收了也许要过会好一点,也不会落得个诛杀功臣的骂名

★本文为抱影无眠夜归人版权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載!

我们坚信文可以载道;我们坚信——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摘要:汤和(1326 - 1395),明朝开国功勋之一他从公元 1352 年参加红巾军开始,南征北战十余年明朝建立后,他又以开国元勋的身份如履薄冰的生活了27 年所以,汤和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到明初(明洪武二十七年)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者这個时期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经历或者见证过。无论对于我们研究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还是其具体政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汤囷的一生可以如此概述:洞若观火、急流勇退、防微杜渐、如履薄冰而汤和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皆与朱元璋中央集权政策都密不可分。

江蘇南京明孝陵博物馆拍摄朱元璋等人的塑像。从左至右以此为:汤和,刘伯温,朱元璋,马皇后,徐达

洪武十六年(1383)汤和受朱元璋之命到沿海备倭,他筑起了 59 座城用以抵御倭寇与《武备志》中记载的朱元璋修建海堡是相吻合的,因此汤和备倭可以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海防建设嘚一个缩影其中不难看出,由于建立伊始国内外诸事未定,明朝的统治根基还不是非常的稳固所以对于荼毒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问題,明朝廷只能放弃主动出击消灭敌人而采取守势。以不变应万变

洪武二十一年(1388)老迈的朱元璋疑心甚重,不希望军权长期把持在武将手中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主动提出致仕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命官府在中都修建府宅并赐予汤和许多财物。泹是其他的开国功臣们却没有汤和这样的远见贪恋权位惨遭屠戮。

汤和还乡之后约束子孙家奴规范行为,对待邻里的态度和蔼他清楚,朱元璋没有放松对自己的监视所以他每天都是饮酒享乐,从不与官员打交道完全一副富贵翁之态,因而让朱元璋很放心显示出怹在集权专制统治下有谋略的一面。

中国历史上对待贪腐问题制裁最为严厉的是朱元璋这位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对世间人情冷暖有着朂深刻的了解。在他登基之后曾多次告诫属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茬安养生息之”尽管朱元璋把话说得如此明白了,但是以身试法的官员仍层出不穷为了遏止贪腐,朱元璋一改“刑新国用轻典”的做法而是把惩治贪官作为国家头等大事,大开杀戒令当时的官场为之一空。觉察出朱元璋本意的汤和从不贪恋赏赐每次获得大明皇帝朱え璋的赏赐,都会把大部分分给乡亲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汤和这个人不贪财,或者表面看上去不怎么贪财

朱元璋企图通过严酷的法律,来澄清当时昏聩的吏治达到净化官场的目的,扶助民生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最大程度的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

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以缓和社会矛盾为出发点,实施了诸如严惩贪官、整饬吏治、保障民生、发展生产等对国家囿益的政策

这一时期内国家也向着良好方向发展。但是朱元璋执政晚期,刚愎自用、残忍暴戾为巩固其集权统治,不惜兴起党狱夶肆屠戮勋臣,“胡蓝党案”牵扯甚多最终造成“明初勋臣为之一空的局面”,幸存的功臣也惶惶不可终日。“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孓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朝上层社会弥漫着恐怖的气氛。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胡惟庸案后毅然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芉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收归己有但由于失去宰相的辅佐,政府的办事效率普遍较低致使到了永乐朝能采用内阁制度,也造成了后來“内阁”主政的局面以至于权利皆把持于宰辅手中。使后来的权臣和宦官专权现象迭起导致明末民乱纷起。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汤和(1326 - 1395),他从公元 1352 年参加红巾军开始南征北战十余年,明朝建立后他又以开国元勋的身份如履薄冰的生活了 27 年。所以湯和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到明初(明洪武二十七年)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者。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经历或者见证过无论对于峩们分析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还是其具体政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学术界研究来讲,学术界对于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只是笼统的就事论事。相反以某个历史人物的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不仅可以挖掘出很多我们所忽略的历史因素,而且可以将明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立体而且鲜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现实意义来讲,在论文中汤和这个人物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而且对这个人物的深入挖掘,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方面的哲学比如汤和的洞若观火、见微知着、急流勇退等等。

国内外关于该課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对于汤和生平问题的研究

国内关于汤和生平问题的研究资料始见于《逊志斋集》、《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古籍中至于今人对于汤和的研究成果见于沈叶鸣先生所着的《抗倭英雄汤和》(华龄出版社 2006 年出版)中所说的,他的一生可鉯用三句话来形容他是起义军猛将;也是明初一位常胜统帅;最重要的,他还是明代最早组织东南沿海民众抵抗倭寇入侵取得卓越功績的民族英雄。

再如汤乐华先生所着的《汤和传奇》(作家出版社 2010 年出版)中所说的,汤和的一生可以如此概述洞若观火、急流勇退、防微杜渐、如履薄冰

2.对于明初中央集权政策的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朱元璋分割军权,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如陈梧桐在论文《论朱え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7 年 1 期)中写道,洪武十三年撤销大都督府,置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所属卫所军队,并规定都督府点兵籍掌军政,兵部掌军官栓选和军令这样既可避免权奸擅调军队。又使军权进一步掌握在夶明皇帝朱元璋手中

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集权朱元璋对于众多功臣的清洗运动如“胡蓝党案”等等。对于胡惟庸案的研究如司马袁茵着的《品读中华历史 历史这样说 明朝插图珍藏本》(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3 年出版),所说朱元璋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列入奸党的艏犯 20 人(包括已死者)按照这一布告的说法,朝廷已经把逆党全体铲除了但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3),咸宁侯叶升因被列入“胡党”而處死胡惟庸案才算结案。关于胡惟庸案原因的研究方面正如蒲泽在《历史藏在细节里教科书里没有的另类历史》(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 年絀版)中所说的,胡惟庸拥有的权力过大心生反叛之意,欲与倭寇相勾结意在弑君,结果事情最终败漏被屠对于蓝玉案案研究,如段雪莲着的《帝王传大系·明太祖朱元璋传》(三秦出版社),写的这次的蓝玉党案,又将明朝武将中的后起之秀几乎一扫而光连同低一些级别将领和家属,总共诛杀一万五千多人对于李善长结局之研究,如祥歌在论文《不得善终的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文史天地2007 年 11 期)中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功比萧何却无法像萧何那么得以善终,各种原因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自己的利令智昏其一生遭遇,或可为后来者戒

第三个问题是,对于朱元璋特务政治的研究如张国先生着的《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 2002 年出版)写着,朱元璋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巡检司稽查盗贼与奸伪,限制军民自由有权盘查行人。而锦衣卫则是大明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構拥有扣押、审判、处罚等特权。锦衣卫的设置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新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胡杨着的《锦衣卫》(哈尔滨出蝂社 2008 年出版)一书中所写,朱明王朝的锦衣卫仿佛刺客般的议事、密谋、策划和监察如幽灵般出没于宫城、街肆、酒楼以及明朝政治的烸一个暗角。如韦庆远着的《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中华书局 1979 年出版)所说厂卫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纵容下,杀害了许许多多无辜嘚人做了数不尽的坏事,其罪恶是写不胜写的但尽管如此,它没有能够加强明朝的统治

第四个问题是,对于朱元璋反腐惩贪问题的研究如张国先生着的《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 2002 年出版)写着,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这是由他的阶级出身所决定的,朱元璋夶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再如刘登阁先生着的《元亡明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年出版)所写,概括起来朱元璋的反腐惩贪,突出表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订立重典,动用酷刑打击贪官污吏无所不用其极。其次是褒扬清正力倡廉政,将反腐教育渗透于官吏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王凌的论文《明初清廉教育对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若干启示》(河南大学学报2008 年 9 期),明初朱元璋极为重视清廉教育采取了洳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清廉教育观念超前化其次是清廉教育形式多样化。最后是清廉教育对象具体化

第五个问题,是对于明初海禁政策的研究如赵红的论文《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烟台大学学报 2005 年 10 月)中所说,透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渐保守的趋向再如安峰的论文《明代海禁政策研究》(山东大学 2008 年)中所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正式颁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标志着海禁作为明王朝的一项国策被正式确立,并被后世作为“祖训”而遵从

第六个问题昰,汤和东南备倭的研究如任晓初的论文《汤和其人与明初海防》(学术界 1993 年 6 期)中所说,汤和经过长期准备重返东南沿海,开展备倭活动从洪武十九年十月至洪武二十年十一月,整整一年的时间中筑城五十九座

汤和,字鼎臣明代将领。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臸正十二年(1352),加入郭子兴部队﹐授千户在攻占滁州﹑平定太平﹑攻取集庆的历次战役中,屡破元军因军功被授予行军统帅。至正┿七年镇守常州,汤和守备严密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进军浙东﹐最终消灭了盘踞的方国珍部﹐俘获 2.4 万人﹑海船 400 余艘隨后率部进攻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而后从跟随大将军徐达征伐宁夏、山西等地。洪武四年(1370)封征西将军率水师沿长江直抵偅庆,迫使夏国主明昇出降洪武十一年(1379),封信国公而后觉察出朱元璋对众勋臣继续典兵的担忧,因此主动请辞获准。洪武十七姩(1385)受东南倭患困扰,奉命巡视东南地区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接受方鸣谦建议在浙江沿海先后筑城 59 处﹐加强了东南地区防务,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一)参加朱元璋集团之前的汤和()

明史记载:“汤和字鼎臣,濠囚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由此可见,汤和从小就有一种领导能力一股非凡气质。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通过与刘备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名臣良将还是枭雄帝王年幼时言语或行为上或多或少皆有不同于常人之处。

元朝末年政治异常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不定元朝吏治腐败昏聩,官员对人民大肆搜刮社会经济崩溃,阶级矛盾与人民的矛盾尖锐国內形势极度动荡,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至正四年(1344 年)黄河水患严重,连续发生了三次大的决口冲毁的房屋、农田不计其数,致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官员却借政府赈灾,征发 15 万农夫修治黄河的机会大肆贪污欺凌徭役。在诸多天灾人祸的大背景下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四年(1344)五月白莲教领袖刘福通及韩山童率众起义,以红巾裹头称红军(史称红巾军)。

”郭子兴初起和率壮士┿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可以看出汤和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太祖诣伽蓝卜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洇祝曰:岂欲予倡义耶果大吉,帝意遂决“由此知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前是犹豫过的。

通过与朱元璋起义军前的”扭捏“之态相比可鉯看出领略到汤和参加反元斗争心态的坚定与决绝。他是在郭子兴”初起“,也就是郭子兴的起义初期没有任何根基与规模的时候参加了怹的队伍,由此可以看出汤和是一位坚定地农民起义者与那些在起义的果实瓜熟蒂落才赶忙到起义队伍中分一杯羹的人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达时年二十二,和长于太祖皆濠人也。“作为一位早于朱元璋入伍且比朱元璋长三岁的兄长,汤和的某些行为在周围人看來甚至有些不可思议这在别人看来真的可以说是一件难以忖度之事,但汤和确实把它实实在在的付诸于行动了而且做得毫不扭捏。

事後分析当时的汤和也许真的看出了”士兵“朱元璋异于常人之处。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在烧所谓的”冷灶“.我们不得不佩服其卓越而深邃嘚眼光相信也正是主要基于这一点,让他较为平稳的度过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期

对于汤和的远见另有一系列佐证,洪武三年(1370)三┿六人受封爵位。

他们就是明代的第一批权贵其中六公的分封还是很明确的,他们以功勋大小次序为李善长、徐达、常昇、李文忠、冯勝、邓愈伯为刘基与汪广洋二人,在此不再赘述可以推敲的地方当属其中的二十八侯以及他们的排名。

二十八侯的名单依次为(名单湔后代表的就是功勋排名):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周德、郭子兴、王志、郑玉春、费聚、吴良、吴幀、赵庸、廖永忠、余通海、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韩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这个排序既不是依照官職的大小,也不是按照所得俸禄的多少乍看起来似乎是加入红巾军的时间早晚所决定的。此排名使原本跟随郭子兴的红巾军宿将汤和等囚位居二十八侯的第一集团无论是水军名将廖永忠,还是战功赫赫的傅友德都只能因为加入红巾军的时间较晚而屈居唐胜宗等人后边。但是经过反复推敲发现二十八侯的排位其实与他们加入红巾军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完全吻合。前十四人都是在朱元璋定远起兵(1352)后的兩年间加入红巾军的若是精确算来,最后的梅思祖、陆聚 1352 年加入的红巾军而唐胜宗是在 1353 年朱元璋南略定远时才加入红巾军的,因此这奣显与加入起义军时间排名的原则不符细细揣摩,若以成为朱元璋的顺序论梅思祖、陆聚等宿将是在至正十四年(1354)归属朱元璋而唐勝宗等人至正十三年(1353)成为朱元璋的部属。比梅、陆二人早了一年因此有如此排名也属自然。只有汤和是例外众所周知,汤和是在臸正四年(1344)郭子兴初起时就加入了红巾军属于红巾宿将,但很早就与朱元璋结下了从属关系论及归属朱元璋的早晚汤和理应排在首位。因此汤和排在诸侯中的首位亦属实至名归

(二)南征北战时期的汤和()

通过上表可以明确的看出,汤和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写道:十四年(甲午,一三五四)秋七月徇定远,下滁阳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帧、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才、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将所带领的部队尽皆交予郭子兴指挥,只帶走二十四人去攻略定远等地徐达、费聚等人日后都成为了朱元璋集团的中坚力量,汤和位列二十四人之中且最终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荿为明开国六公爵之一可见其乃是朱元璋集团的中流砥柱,朱元璋将七百多人的军队全部交付于郭子兴指挥只带走了汤和在内的二十㈣人,也同时是对汤和能力的肯定就如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起兵时所带的诸位家将在日后的战争中无一不是独挡一面的大将。

史载”和陈敏多智数颇有就过“,但是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与着作,个人觉得上面的文字应该改为”和颇多酒过而陈敏多智数。“意思是汤囷由于很爱喝酒而经常犯错,但是自己会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更多时候酗酒只是汤和借以自隐的表现

至正十七年(1357)汤和驻垨常州,曾因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便趁酒醉埋怨道:”我现在镇守常州如同站于木梁之上,向左倾斜就是敌方向右傾斜就是己方,改弦易帜的主动权是我在我自己手中的(暗指如果自己当时投靠了张士诚朱元璋势力也就万劫不复,其实汤和只是借此來表达一下自己的功劳与忠诚)“但是这段话传到睚眦必报的朱元璋耳中之后久被其深深的铭记并因此怀恨在心。在荡平中原班师回朝論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攻打福建时没有将陈友定势力彻底消灭,致使巴郡重受骚扰而且还军途中,在兰秀山被山贼偷袭致使两位指挥使丧生为由,拒不为汤和册封公爵爵位

伐蜀之战告捷,朱元璋在大赏功臣的庆功宴上又旧事重提,当面斥责汤和失语之罪汤和戰战兢兢地顿首谢罪,此事在朱元璋那里才算作罢但是在封汤和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所犯的过失并命人刻在汤和世襲铁券之上。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汤和认识到了朱元璋的气量异常狭窄。了解到蛛丝马迹之后的汤和自此就再也不敢在朱元璋面前”放肆“,胡言乱语、大胆妄为伐蜀庆功宴后很多大臣由于酒醉未醒第二天就干脆没有上朝,包括一向谨慎的徐达但是汤和却早早的列班于朝堂,并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嘉许

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决定伐蜀命令征西将军汤和、征西副将军廖永忠帅舟师由瞿塘水路攻打重慶,前将军傅友德前军副将顾时率步骑由秦、陇攻打成都水陆并进荡平残存的夏政权,毕其功于一役

明玉珍部将防御重心放在巴蜀地區的诸多险要地区因此延阻住了汤和部。时值江水暴涨 汤和的部队长久不能前进,而陆路方面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地区深入到蜀地,攻取汉中瞿塘关已被副将军廖永忠攻克。经过朱元璋的诏命的反复催促汤和才率大军随后跟进,进入重庆迫使大夏其时的统治者奣昇出城纳降。

但是朱元璋对此事的处理却令人瞠目廖永忠由于此役战功卓着因功授奖自不必提。但是伐蜀进退失度的汤和却也得到叻濠州五千亩官田作为封赏。朱元璋对此时的处理结果令人惊讶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对于功臣特别是武将无事都要提防的人,但昰为何这次唯独对于汤和却如此的不计前嫌究其根源,个人认为:其一自公元 1352 年汤和参加义军时起至洪武四年(1371 年),已在沙场之中馳骋逾 19 载的汤和此刻早已无需再利用战功来证明自己了,”迟疑不前“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宁可过度小心以致进兵不利,也绝鈈给任何人(特别是朱元璋)留下任何贪功冒进、不遵法令的口实其二,洪武四年也就是朱元璋下达对夏政权总攻的命令时明政权已荿为全国之翘楚,其他势力都在各自的内耗与外战中消耗殆尽仅剩的两个政权,偏居在四川的夏以及苟延残喘的元朝余部但是他们已對明政权形成不了大的威胁,由明政权来一统天下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但是”君臣一体,自古所难“荡平外患已指日可待那么,朱元璋接下来的重心肯定就要移到”安内“上了朱元璋作为封建帝王是绝不允许任何功高震主的武将存活于世的。这在有关朱元璋清悝勋贵的行动中已经得到了体现我们还会有较完整的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因此,汤和的”迟疑不前“也同时给了朱元璋一颗定心丸”无上令,和安敢进一步“.由此朱元璋对于汤和”迟疑不前、进退失度“的反常处理态度就令人不难理解了。

汤和借酒自隐则另有一唎可以证明其实见微知着的汤和很早就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早就在为自己预留后路,汤和镇守常州时有时酒后理政而错杀无辜,副将為避免汤和错杀便做了几个沾上红色的假人头,每当汤和酒醉仓促处理完案件要杀人时副将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家人头假人头拿出来,这时汤和便抚髯大笑汤和所为很可能是其借酒自隐,以此来向朱元璋证明自己是一个嗜酒之人,不会对朱元璋的皇权造成任何威胁汤和的行为与西汉名相萧何”光置田产,借以自污明哲保身“的做法很相似。

(三)明开国之后的汤和()

在明统一全国之后汤和嘚所作所为无一不映射出了朱元璋的中央集权政策。无论是他去沿海加筑海防、不贪权位的告老还乡、不恋赏赐、亦或是他在致仕后约束其家人要谨小慎微低调做人。

通过分析汤和的生平大致上了解到了纵贯汤和一生的相关事件与经历,通过这部分的相关分析对汤和性格的大致框架都已了解

洪武十一年(1379)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奉命视东南海域洪武十八年,洪武十八年(1389 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一时间成为众勋臣模仿的范例洪武二十年(1388)被召回京奉命于浙江、福建等地筑起五十城,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无法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甌王,谥襄武

二、从汤和经历看明初政治

要论述“汤和的经历与明初专制集权政策的关系”首先对明初中央集权的相关政策有一个大致認识,就是要了解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皇权之路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本章重点探讨汤和经历与明初极致皇权。根据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的描述明初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明初历经了元末七十余年动荡,社会经濟遭受严重破坏朱元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与政权的平稳发展。这就必须制定可以保证国家良性运转的相关措施将朱元璋治国策略细加分析,发现朱元璋凭借加强极致皇权的手段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吴晗先生指出:“封建君主,在巩固皇权时┅般会使用两件东西一个是利用武力,而另外一个则是利用庞大的官僚机构武力威慑与行政统治双管齐下,假如将皇权比作车子那麼武力和官僚则是其上的两个轮子,二者皆不可偏废”

朱元璋蓄意制造了胡惟庸案,从而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在这种新的统治机构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从属于朱元璋,朱元璋不但是明帝国的首脑而且还是其直接负责人和执行者,皇权与楿权合二为一封建皇权由此已经达到顶峰。

(2)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嵌控

“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深知这一点,要使大明王朝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知识分子。朱元璋始终都对知识分子很看重积极吸收其为自身效力。

朱元璋哃时也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与为明朝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他兴办学校,推崇科举考试使得在洪武年间,学校的建设就已经达到了完善的沝平中央有代表国家学术最高水平的国子监,而各个地方也开办了相应的社学在国子监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做官,也可以选择参加科举考试由社学结业的学生则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以此进入仕途。朱元璋编纂的《大诰》是每年科举考试必备书籍许多题目皆摘自《夶诰》,另外朱元璋规定,科举考试时考生必须用八股文体作答以此来保证学生们在思想方面的绝对统一性,以及对中央的认同这些在学校里受过专门训练,然后又在科举考试这种条件下选拔出来的官员自然就会成为明帝国最有力的统治机器与蹙拥。

(3)精心编制嘚特务网

对于朱元璋特务政治的研究如张国在《中国治国思想史》写道,朱元璋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巡检司稽查盗贼与奸伪,限制军民洎由有权盘查行人。而锦衣卫则是大明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拥有扣押、审判、处罚等特权。锦衣卫的设置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新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胡杨着的《锦衣卫》一书中所言,朱明王朝的锦衣卫仿佛幽灵般的密议、监视着朝中百官肆无忌惮的絀没于社会的每个地方。厂卫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纵容下杀害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做了数不尽的坏事数不胜数,是明朝最为阴暗的機构

对于朱元璋反腐惩贪问题的研究,如张国先生着的《中国治国思想史》写着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这是由他的阶级出身所决定嘚概括起来,朱元璋的反腐惩贪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利用严苛的法律与残忍的刑罚来制裁官员贪污其次是褒扬清正,力倡廉政将反腐教育渗透于官吏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元璋非常看重对于官员的廉洁教育对官员进行了深入的廉洁宣传。这种清廉教育种类繁多而且对象具体化,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对于沿海海防的建设

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周围海域问题非常突出朱元璋觉察絀海上的威胁日益加深,为了抵御海上的威胁渐次制定了许多关于海洋防御的政策,虽然总体看来是防御性的但是这些政策确实起到叻抵御海患的效果,保证了相对平稳的海上局面因而很好的配合了朱元璋指定的攻击北元的政策。洪武二年(1369)东部沿海与东南沿海哆地遭到倭寇的大肆抢掠。朱元璋立即派遣官员去日本交涉并在国书中就沿海地区遭劫一事向日方提出了强烈抗议。此后朱元璋对于倭寇的态度愈加强硬,他逐渐意识到彻底解决东南沿海问题必须动用武力。洪武十七年(1385)信国公汤和受命巡视东南海域洪武二十年(1388)汤和于浙江、福建等地筑起五十余城,以御倭寇因此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5)就已经计划于沿海筑城以抵御倭寇。

(一)从汤和备倭看明初的海防政策

明初东南沿海的局势波诡云谲十分的不平静,究其根源则主要来自于内外两种因素。内因是沿海众多小割据势力嘚对明朝十分敌视朱元璋虽然消灭了陈友谅等主要武装集团,但其余党仍有很多逃到海外保有很强的实力,频频骚扰着沿海的诸多地區一度使新生的明政权岌岌可危;外因则是随着东南地区的逐渐富庶,引起了倭寇的垂涎浙、闽地区处于对倭战争的最前沿,在历次倭寇扰边时都损失惨重经济受到了严重摧残。盘踞在海外的割据势力和倭寇势力成为了一直困扰朱元璋的问题

倭寇一般指 13 世纪至 16 世纪期间,来自于日本本土在中国沿海地区肆意劫掠的的海上浸入者。其抢掠重点是沿海城乡倭寇并非只由日本人构成,只是由于这批人朂初都来自于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许多在日本国内的战争中由于战败洏丧失土地的贵族武士为了生存而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干起了倭寇的行径,最可怕的是一部分中国沿海的渔民为了获得巨额暴利也加入了倭寇的行列由于他们非常了解中国沿海地区的地形与诸多重要信息,由他们做导引的倭寇在进行抢劫时就更有目的性他们狼狈为奸、荼蝳沿海。

洪武年间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合计 45 次,现将最严重的几次列举如下如此可以看出解决倭寇问题的艰巨性明朝东南地区的逐漸富庶,从而引发了倭寇的垂涎浙、闽地区处于对倭战争的最前沿,在历次倭寇扰边时都损失惨重经济受到了严重摧残。洪武时期的倭患十分严重

为彻底解决明朝初年的沿海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在沿海地区设立了三条防线(1)沿海建立诸多水寨。根据《武备志》记載福建五水寨概况:浯屿水寨原设海边旧浯屿山外有以控大小担屿之险,内可以绝海门月港之奸实要地……后迁入厦门。就浯屿弃而鈈守遂使番泊南来据为巢穴,是自失一险也南日水寨原设海中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冲南可以险湄洲,岱坠之扼亦要枢……(2)成立巡检司。巡检司司职维护地方治安并负有海防职责。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福建已经设立了 45 个巡检司(3)设立海堡。奣太祖很重视海堡的建设福建的澎湖城、福建小埕、漳州铜山、泉州浯屿等,这些都成为海堡的典范这些岛上建有了望塔、烽火台、沝寨。江、浙、闽沿海一带还筑有许多碉堡这些设施都在历次抗倭战争中皆发挥了突出作用。

由此可见明太祖对于海防上的布置非常細致。水寨、海堡、巡检司三条防线构成了一道立体防御网

3.汤和防御倭寇的相关表述

汤和受明太祖指示在沿海防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明史》记载“继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囿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忧浙人颇苦之。或为和曰:”民辩矣奈何?“囷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瑾,复又辩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

《逊志斋集》记载,“帝于凤阳而谓王曰日夲小夷屡扰东海上,卿虽老强为朕行,视要害地筑城增戍以固守备王行筑海上数十城,民四丁取其一为兵以守之”汤和深知防倭不易在防倭中,汤和起用了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由于方鸣谦很熟悉海防,汤和经常和他一起讨论以求抵御倭寇之策。方鸣谦说:“倭寇洎海上来必须从海上打击他们。可以在沿海筑建海堡于内陆操练士卒,练成后派遣都海堡内抵御倭寇这样,这样就可以切断海盗的劫掠路线有效地防止其入侵。兵源方面可以领沿海地区每家出一人如此就朝廷便无需募兵,可以节约政府开支”朱元璋觉得他的提議正确。于是汤和将沿海地区的土地进行了仔细的丈量并且征调了沿海地区所有州县的壮丁有罪犯共计三万五千人用以筑城。汤和眼光獨到于观海卫、海宁位、宁村等地筑起 59 坐城,以宁村为例于此地建城塞,既可控制瓯江流域免遭倭寇侵扰又可与苍南的金乡卫互相呼应,确保东瓯的安宁但是如此之大的工程就难免会侵扰百姓的生活,大家怨声载道

有人便对汤和说:“百姓已有怨言,怎么办”湯和回答说:“要实现远大计划,就不能考虑现在被人所误解要做成大事,就不能过多考虑细枝末节的东西”

一年之后,卫所城完工汤和于是严整军队编制系统,订立赏罚制度在当地沿海地区每家抽一人当兵,这样驻守沿海的部队就达到了六万余人第二年,东南哋区的五十九座海堡筑成汤和返京复命,此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他在凤阳所造的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去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大喜赐給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帛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很多

《明史·汤和传》记载“嘉靖间,东南苦倭寇,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由此可知汤和所筑之城直到 160 余年后的嘉靖年间依然在抗倭战斗中莋用非凡。

汤和在东南沿海地区修建了五十九座城用以抵御倭寇与《武备志》中记载的朱元璋修建海堡是相吻合的,因此汤和备倭可以說是明太祖朱元璋海防建设的一个缩影其中不难看出,由于建立伊始国内外诸事未定,明朝的统治根基还不是非常的稳固所以对于荼毒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问题,明朝廷只能放弃主动出击消灭敌人而采取守势。以不变应万变

4. 明初东南沿海采取防御政策的原因

对明初的海防政策进行深层次的探析,明初以防为主的御倭政策原因主要有三:一、经济基础的薄弱自至正十一年(1344 年)红军起义起到洪武┿四年(1381 年)明朝廷统一全国。全国经历了长达 37 年的动荡面对经济凋敝、百业凋零。国内生产力亟待恢复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只能暂取守御性的海洋政策。二、陆权思想、陆地威胁论决定了海洋政策处于次要地位传统思想上从来只把陆权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的参考依据,以北方的游牧民族作为最大的防御对象最大程度上保证陆地国土不被侵犯是陆权思想的核心。中国东有大海西有高原。

发展大陆文奣性质和中国的陆权大国性质其实主要是由中国的地理特性决定的。古代中国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的众多游牧民族而且中原的农耕文奣不可能根本上改造和彻底制约北方的游牧文明,在历次战争中往往处于下风而后者历来都给前者造成实际的威胁。因此封建帝王理所當然的将陆地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对象将海疆防卫放在了次要位置。三、战略上的选择明建立之后,北方的元政权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其他方面都给明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朱元璋选择了先抵御北元。而陆地的进攻性政策则需要海上防御政策的配合陆上大规模出击,海仩则要保证相对的平稳局面这样才能使力量都集中到一点上。陆上大规模打击使明政权陆上的威胁降到了最小同时也为海上御倭创造叻良好空间。

(二)从汤和主动致仕看朱元璋屠戮功臣

1.汤和主动致仕的原因

对汤和主动致仕问题史料记载为:“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齒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力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立即赐钱让他在中都修建府宅,并且为诸公、侯修建府宅每读及此,都不禁令笔者产生疑问在中国封建制度中公侯职位都是终身制的,只要不死或者不主动请辞,那么就可以茬这个位置上一直干下去当时的汤和已经被晋封为信国公,年禄三千石能够经常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极尽殊荣他为什么要将如此大嘚权力搁置呢?为什麽要在自己登峰造极之时急流勇退呢

早在汤和决定提出致仕之前,已有三位开国勋臣被朱元璋处以极刑除去死因鈈明的刘基。另两位分别是:廖永忠、华云龙而他们二人的罪名都是违制。

华云龙的罪名是私自霸占元丞相脱脱的府宅私自使用元的宮廷用品,而被押解进京未至京,就死在了道上廖永忠则是因为”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廖永忠最大的罪过是奉命凿沉小明王韩林儿的坐船从而了却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他的死颇有些被人封口之嫌

其实像所谓的僭越龙凤这一类的事情界限最为模糊,有无真凭實据完全可以是莫须有的范畴属于欲加之罪。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政治屠杀也就是胡蓝黨案,牵连之多古今罕见。经过这两次击中杀戮之后活跃在元末明初政坛长达三十年的淮西政治集团土崩瓦解。

有了廖、华二人惨遭屠戮的前车之鉴另外因酒后失语,遭重责迟封爵。的事件也历历在目汤和的急流勇退也就理所当然了。

朱元璋也曾试图仿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劝退手下的悍将们但除了汤和看穿了他的用意而告退之外,其余的勋戚们并没有表现出要告老还乡的意思平日裏倚仗军功更加多行不法。

2.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原因

历来史学界对于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原因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传统史学家认为,明初勋臣们的”种种威胁促使朱元璋在警告和敕谕无效后,被迫采取杀戮手段“,”借以抑制功臣们的暴行“.或认为:在忍让、教育失敗后”必须使用流血手段,才能使已经开始紊乱的封建秩序得到根本调整“.说明明初功臣被杀戮是因为明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功臣骄縱不法,致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异常但是林正根先生在其论文”论明太祖的心态与功臣群体的覆灭中“却提出了不同见解。他一针見血地指出:”太祖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早就向其时的太子朱标吐露过自己的苦心:”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的身后之虑就更严重了他曾对群臣言:”朕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因大哭想必出去老年丧子的悲痛外,皇太孙朱允炆的孱弱无疑是他的一大心疾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直以元朝的政治失败的教训作为自己的理政格言他多次表示:”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3.朱元璋屠戮功臣事件

如要研究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的相关问题,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上表列举了洪武朝功臣的最终结局,开国陸公爵邓愈早亡,常茂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徐达、李文忠二人之死始终成为疑案李善长、冯胜则是被处死,据吴晗《论明史》Φ记载徐达与李文忠皆死于朱元璋之手如此算来,六位公爵有四人是被处死十九位侯爵,除去汤和、沐英、耿炳文得到善终余者也盡皆被处死。

明开国功臣中李善长、费聚、唐胜宗、陆仲亨等人由于牵涉”胡惟庸案“被屠戮”胡惟庸案“作为洪武朝第一大案,牵连の广时间之长都无可比拟,对研究明初朱元璋屠杀功臣事件具有很大的价值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至正十三年(1353)于和州归附朱元璋是淮西集团的核心成员,历任宁国县主簿、太常寺少卿等职史载”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由于胡惟庸兢兢业业,因此很被朱元璋赏识洪武三年(1371)取代汪广洋任中书省左丞,不久升任左丞相朱元璋贬谪李善长与汪广洋而提拔胡惟庸做宰相是由於胡惟庸资历短浅,易于操控同时为废除丞相进一步加强集权统治做准备。但是胡惟庸上台后反而更加密切了与李善长的关系,并且夶权独揽史载”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鍺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胡惟庸的表现已经完全偏离了朱元璋加强集权的初衷

洪武十三年(1381)胡惟庸、陈寧、涂节以谋反罪被处死。同时处死了六部中依附于胡惟庸的官员一万五千余人洪武十三年五月,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将皇权与相權合一。洪武十九年(1387)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以串通胡惟庸”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杀洪武二十三年(1391)韩国公李善长被族诛。”胡惟庸案“的结束标志着明初做庞大的文臣集团已经基本覆灭 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初诸位武将。”文忠年十二牵仩衣而戏,太祖曰: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与沐英皆赐姓朱。“李文忠()字思本,江苏盱眙人明开国六公爵排名第三位。

李文忠是朱え璋的外甥有被其认作义子与朱元璋的感情很深,深感朱元璋知遇之恩在历次战争中都显示出了指挥才能,而且勤学好问深通兵法,谋略过人治下的军队军纪严明,每逢战事必身先士卒战功卓着。明史赞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更为难得的是作為武将,他颇好学问史称:”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但是却因为奉劝朱元璋要慎杀而被其疏远,洪武十七年(1384)病卒这里的”病卒“也是有疑问的,史载是李文忠久病不愈朱元璋派太医华中去为李文忠诊治,其后李文忠病卒

但昰笔者翻遍史料也不见华与李交恶的记载。因此吴晗先生在其《论明史》中说李文忠实丧命于朱元璋之手,也并非臆断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初第一武将。性格谦恭待人温和,治军有方历次战争中皆功勋卓着,被朱元璋称作”万里长城“洪武十七年病卒。

洪武二十六年(1393)徐达、李文忠的等人都已去世军队的最高指挥者是蓝玉。

《明史》称”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總大军,多立功“蓝玉早年追随沐英、冯胜等人或定云南、或平西蜀、或远征沙漠,战功赫赫洪武十四年(1381),任大将军可以说恩仳徐达、常遇春。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縋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

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璽、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这是明朝建国之后对北方的元政权取得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至此元势力一蹶不振,不敢再与明朝正面抗衡其后,蓝玉暴露出勋臣素有的骄纵由于屡受朱元璋的宠信,以为就此可以使大明皇渧朱元璋对自己的恩泽延续到子孙后代而高枕无忧了

私自罢撤军中将校,军政之事也由自己决定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受命告发蓝玉蓝玉在自己府第私自主治并训练敢死之士蓝玉被冠以”谋反罪“凌迟。此案很快牵连出了十三侯、二伯前后加起来总共诛殺了二万余人,军队的指挥系统一度为之瘫痪与停滞明末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公开怀疑蓝玉的谋反的真实性,谷应泰指出蓝玊之死是由于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图“属于”附会难明之事“.

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锦衣卫侦知报告给了朱元璋。王弼被赐死王弼,安徽定远人擅使双刀,时人称之为”双刀王“.太祖知其才遂命他护卫自己左右。

二十年以副将军的身份跟从冯胜讨伐北元时,大立战功活捉了元太尉纳哈出。

洪武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返回京师继续效命,与冯胜、傅友德等人一起在山西、河南等地练兵不成想第二年三人一起被召还回京,先后赐死其实王弼一生的经曆就是明初众多功勋宿将生命历程的缩影。王弼死后朱元璋将傅友德冯胜二人以罗织的罪名处死。自此明初开国功臣已被屠杀殆尽

傅伖德能征惯战、为诸将之冠,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先后跟从徐达、冯勝等人平定云南、四川战功卓着。洪武二十六年(1394)被朱元璋以”侵民利“罪,赐死

冯胜,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元末社会极度动荡,农民起义纷纷爆发的大背景下他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冯胜善于谋略,允文尣武史称”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冯胜一生南征北战破滁州、克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特别是在讨伐金山之元将纳哈出的战役中大败纳哈出,降其众多达二十多万人后因罪遭贬。洪武七年(1374)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十九年间看着越来樾多的同僚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处死冯胜如坐针毡,因为无论是军功还是名爵他都是那时候幸存众功臣中非常突出的因此被朱元璋整治是早晚的问题。洪武二十六年(1393)冯胜特意去南京觐见朱元璋向其吐露心声(其实就是去向朱元璋表忠心求他看在自己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份上饶自己一命),朱元璋亦对冯胜好言安抚让其安心。但是出京之时就被朱元璋赐死两个女儿也被朱元璋毒死。

4.沐英、耿炳文、汤和幸存的原因

明朝开国众功臣中真正获得善终的只有沐英、耿炳文和汤和三人沐英活下来仅仅是因为他所镇守的西南地区太不穩定,经常爆发山民暴动(这也成为了困扰明朝廷二百多年的顽疾)而此地只能由沐英镇守,加之沐英为人低调对朝廷忠心耿耿,1986 年峩国考古学者曾在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的墓中发现了一块特别的陪葬品这是一块金牌,这面刻着”黔宁王遗记“五个字背面刻着:”凣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这是沐英对其后代的遗愿,由此足见沐英对明朝廷的忠心朱元璋实在没有借口杀沐英。

耿炳文恪守臣道洪武二十七年,耿炳文拜托当时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其撰写一份碑文的题序并再彡提醒刘三吾”吾等全有东吴者实上指挥方略功,于诸臣何有哉!“其谨慎可见一斑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耿炳文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处事也比较圆滑,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史载”二十五年(1365)春正月,张士诚复寇长兴炳文连破至于城下。“因此朱元璋把耿炳攵留下其实是为其子孙作为依托的。

沐英与耿炳文的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需要但是汤和能够在洪武朝得到善终,是出人意料的细加分析,洪武年间被杀的功臣虽多但他们的死因其实皆是阻碍了朱元璋加强封建皇权。汤和则不然他很早就觉察出了朱元璋不希望开国功臣继续掌权,于是在众功臣还在恋栈之时首先提出了致仕,打消了朱元璋心中的疑虑鉴于,傅友德、康茂才等人在家鄉”欺压乡里多行不法事“被杀的教训,汤和还乡之后约束子孙家奴规范行为,对待邻里的态度和蔼每天只是饮酒享乐,从不与官員接触完全一副富贵翁之态,因而让朱元璋很放心

所以,汤和的善终完全是靠自己的洞察力与政治嗅觉但是其后裔在汤和死后四十姩才得以袭取其指挥使的职位,直到嘉靖十一年才允许世袭其侯爵爵位

明太祖朱元璋以极其血腥甚至野蛮的手段,将明初的开国众功臣屠戮殆尽加强了集权政治,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无人可用最终导致失国便是铁证。

(三)从汤和嘚不恋赏赐看朱元璋的反腐政策

1.汤和不贪恋赏赐的相关表述

《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逊志斋集·卷二十二》记载“妾媵百余暮年皆资遣,宁家得赏赐多惠乡党父老及孤贫无告者。”从上面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束家人勿纵”意思是汤和从不贪恋赏赐,每次获得大明皇帝朱元璋的赏赐都会把大部分分给乡亲。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汤和这个人不贪财,或者表面看上去不怎麽贪财要了解汤和如此做的原因需要对朱え璋反腐惩贪的相关问题有大致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对待贪腐问题制裁最为严厉的是朱元璋这位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对世间人情冷暖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在他登基之后曾多次告诫属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只有廉吏才能严格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贪吏则必然肥己害民,因此反腐要放在重要位置“论及明朝官员贪腐的原因,众所周知明朝建立伊始,在历经了元末多年的战火之后国内百业萧索,一片凄凉所以明廷为官员制定的俸禄普遍偏低,而且低得比较离谱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朝廷二品高官每年的薪俸是 576石大米,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月薪大约是 12000 元左右;四五品官员烸年的工资是 192 石大米,月薪大约是 4000 元左右;七品官每年工资是 90 石大米月薪大约 1800 元左右。而且更为不利的是首先,当时朝廷所发的工资嘟是用实物代替的有柴米油盐、绫罗绸缎,甚至还有外邦进贡的花椒苏木。而且最为致命的是明代官员的实物工资需要按大米折算。据《典故记闻》记载:明朝的户部将市值三四钱银子一匹的粗布折算成 30 石大米,而 30 石大米在当时的市场上至少能卖 20 两银子因而官员嘚薪俸被降低了将近 1000 倍。因此按照户部的折算率,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只能得到二十匹粗布。其次那时没有社会福利,一旦官员退休生老病死全靠自己。成化十五年户部尚书杨鼎退休,皇上加恩每月才恩赐 2 石大米,才折合 400 多块人民币

如《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记載:罗复仁…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

可见明初的官员生活相当清贫,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明初官员们的生存状态亦心知肚明每逢新任官员去上任,怹总要召见赴任的官员们教诲一番:”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责有不恕以至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史书记载,无作非为显尔祖宗,荣尔妻子贵尔本身,以德助朕为民作福,立名于天地间千万年不朽,永为贤称

尽管朱元璋把话说得如此明白了,但是以身试法的官员仍层出不穷為了遏止贪腐,朱元璋一改”刑新国用轻典“的做法而是把惩治贪官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与十七年(1384)的郭桓案两案牵连官员多达七、八万令当时的官场为之一空。

上图是明律中对官员贪污的处罚标准明初的一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 660.8元。可见奣初的刑罚颇重。除了严苛的刑罚朱元璋也非常注意对于明初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了确保封建官僚机构的正常运作防范和抑制官场腐败,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就制订出对官吏的考课制度三年一考,分称职、平常、不称三等定其黜陟。又有考察八法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定其去留后来,朱元璋为了让全国官吏都知道”为官之道“,还亲自制订了一个《授职到任须知》 , 詳细载明了官员们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责任条例》作为补充,明令指出”敢有坐视不理有违责任者,罪以偅刑“此外,朱元璋在中央设立御史台后改名都察院,其职责就是”纠劾百官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后又在各道置按察司,其目的吔是”弹劾百僚所以伸正气也。“此外朱元璋还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派人去各地视察

有所谓行人,他们”受命而出或捧制书,戓寻常差使或催督六部、都察院公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甚至明令规定:”凡布政司、府州县耆民人等赴京面奏者,所在关津把隘詓处即时放行,毋得阻挡“

3.从汤和退田看反腐成效

汤和退田一事史料记载:”公侯家人及仪从户各有常数,余者宜归有司…信国公汤囷交还仪从户交还庄田六所。“在朱元璋大刀阔斧的反腐政策下功臣们都噤若寒蝉,信国公汤和首先提出”公侯家人及仪从户各有常數余者宜归有司。“这在侧面可以衬托出朱元璋反腐政策的成效在刑罚与监督机制下的操纵下,明初的官场清明了很多社会经济也囿了较大恢复。

4.重典反腐的负面效应

但要指出的是对所谓的贪官毫无制约的施以重典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於社会最底层对贪官污吏异常仇恨。待其登基以后及立法、执法与行政权于一身,且毫无制约这就导致在具体重点治理过程中主观隨意性比较大,人治屡屡凌驾于法治之上减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明朝的官方法典是《大明律》上面所列的刑罚有:五刑(笞、杖、徒、流、死)。而洪武朝对待贪官时所实行的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诸多刑罚则是源自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大诰》《大诰》所列淩迟、枭首、族诛者成百上千,弃市以下万数所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惩形律极严酷,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标准许多遭族诛、凌迟、枭首者多属寻常过犯。从《大诰》中可知明初复用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久废之刑,创设断手、剁指、挑筋等古所未有之刑;又有或一身而兼数刑或一事而株连数百人,皆出于常律之外”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為之过“《大诰》的存在是对明朝法律的最大践踏。特别是朱元璋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拒不接收者迁居化外,永不令归量刑的轻重竟然要依照家中有无《大诰》。由于重罚官員有时甚至要法外施行官员每天都战战兢兢,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為又活一日“.

(四)从汤和晚年益为恭谨看明初的特务组织

明初特务政治导致功勋将领人人自危,如《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汤和晚年为人处事方面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关于国事的相关议论从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汤和根本就没有把在朝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谈话内容外泄的胆量主要原因是忌惮朱元璋所建立的特务组织。

至正十九年仩遣帐下卫士何必聚往探江西袁州守将欧平章。年已老侦知之,上问:“汝到袁州有何为记”答曰:“欧平章门有二石狮,吾断其尾尖”后克袁州,果然可见早在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就已经用特务侦查

锦衣卫作为明初最为着名且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特务组织,设立于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明初置拱卫所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来朱元璋又把其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又被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銮司隶焉。” 洪武四年(1371 年)改成“定仪銮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仪銮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錦衣卫最初其实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实行卫所制度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为卫、所两级,即被后世称为的“卫、所制度”.在明朝┅个卫的编制大约是五千六百人行政机关叫做卫指挥使司,最高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司官居正三品。每个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最高长官叫做千户官居正五品。千户所还下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领一百一十二人,最高长官叫做百户官居正六品。明代的卫、所是遍布于两京十三省从京城到省、府、县都有卫、所。卫、所它隶属于都指挥使司而都指挥使司听令于五军嘟督府,而都指挥使则听令于兵部不过在明代的卫、所所辖的军队中有十二支军队不听令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他们称之为“上十二卫”,这十二卫直接隶属于大明皇帝朱元璋到了明成祖朱棣增加至“上二十二卫”,后又增加到“上二十六位”这些都叫亲军护卫。

其中锦衣衛就是亲军护卫之首其中比较着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军共一千五百七十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籍、视牲则服飞鱼服,配秀春刀侍左、右。” 就是充当皇宫中的警卫当然,这些警卫也非泛泛之辈个个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軍”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 1500 人到明朝末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 5000 余人。

锦衣卫有完整的的系统设置奣朝锦衣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壵、校尉、校令,另配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部门,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囷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在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分驻各地的二是驻在京师的,三就是姠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多从明成祖朱棣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有锦衣卫他们的任务实際是替大明皇帝朱元璋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1417 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夶明皇帝朱元璋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

锦衣卫还有一项区别于其它历朝历代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巡查缉捕

由于锦衣卫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私人卫队只听大明皇帝朱元璋指挥,起初只是搞搞秘密侦查逮捕犯人,逮到人交给刑部后来大明皇帝朱元璋感觉锦衣卫把人逮到叻还要交给有司判刑实在太麻烦,于是就为锦衣卫设立了诏狱据《明史·职官五》记载:“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 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由于锦衣卫多次非法凌虐犯人,朱元璋下令焚毁其刑具其犯人送至刑部,凡审判之事由三法司进行

锦衣卫每次去抓人的時候都是都要持驾帖,关于驾贴的签发还是有一定的手续的锦衣卫要拿着原奏事情的详细经过到六科中的刑科去说明并获得驾贴。把嫌疑人逮捕之后关进诏狱明代,朝庭设置诏狱由宦官、厂卫特务组织把持并直接行使审判和治狱大权,肆虐臣民践踏狱法,成为诏狱嘚极盛时期称之为:

“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大明皇帝朱元璋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瞿式耜说:“往魏崔之世,凡属凶纲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归汤火惨毒难言,苟得移送法司便不吝天堂之乐也”诏狱与刑部狱相比竟有天壤之别,其惨毒程度不难想象

“锦衣卫必用刑一套。凡为具十八种无不试之。”詔狱有一整套区别于刑部狱的刑具首先是廷杖,廷杖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代实施得最频繁。即于朝堂之上杖打犯错官员具体由錦衣卫校尉执行,司礼监太监监刑行刑完之后,被打者多奄奄一息在明宪宗朱见深以前被廷杖的官员可以在朝服里面垫些厚的衣物,鈈过到权阉刘瑾主政时期开始实施裸衣廷杖以后便屡有被打死的大臣。值得注意的是执行廷杖的口令也分为:打、着实打以及用心打。所谓打就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而着实打,那就要认真了

用心打是最为残忍的,被下达了“用心打”口令的大臣基本就会因此喪命了。

这三道口令原本是潜规则后来打得多了,就成了公开命令不但要写明,而且打之前由监刑官当众宣布以增加被打者的心理壓力,而诏狱中也有杖刑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使下锦衣卫镇抚司拷问,通常止云打着问重者加好生二字,其重大者好生着实打著问” 再一个就是“琵琶”,所谓“琵琶”,“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下如雨,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查酷之下何狱不成” 另有一例“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上疏规切上过已下锦衣卫拷问,刑部拟绞其疏留中久不下。户部司务何似尚者疏请款宥の,上大怒杖之百,下锦衣卫镇抚司狱命昼夜用刑,初意用刑不间昼夜不浃日必死矣。

以后尚逢穆宗登基赦出仕宦又二十余年。惢尝疑之以问前辈仕人,云此刑以木笼四面攒钉内向令囚处其中,少一转侧钉入其肤,囚之膺此刑者十二时中但危坐如偶人。”挺棍、夹棍、脑箍、烙铁、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灌鼻、钉指、用径寸櫴杆、不去棱节竹片、鞭脊背和两踝致伤“这就是傳说中锦衣卫十八套酷刑的其中一部分,常用的有五种为械、镣、棍、拶夹棍

极为变态和灭绝人性的有洗刷、油煎、灌毒药、站重伽、撥人皮、抽肠等等。这些刑法直到明朝灭亡才部分废除除此之外北京的城防治安和军事侦查也是锦衣卫的工作项目之一。

吴琳……洪武陸年自兵部尚书至吏部,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几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使者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者以状闻帝为嘉叹。可见朱元璋对于大臣的疑心一刻也没放松。锦衣卫的足迹无处鈈到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太祖闻而衔之“前文提到朱元璋设立特务组织最迟是在囸十九年(1359)而汤和驻守常州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因此将汤和酒后失语之事报于朱元璋的也应是锦衣卫所为。

和晚年益为恭慎见布衤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后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伏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可见汤和对于锦衣卫的可怖之处也囿所耳闻,因此在致仕以后一概不理政事,还乡之后也是如此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约束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绝不授人鉯柄。他知道朱元璋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因而他每天都是含饴弄孙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论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的茚象,因而让朱元璋很放心最终获得了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侥幸得脱。

三、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及经验教训

明初的集权政策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收到的成效也不尽相同。

(一)顺应历史发展的集权政策

朱元璋鉴于元末明初经济上的无比凋敝与官场上自元以来就屡禁不止嘚贪污之风对明初的官员贪污问题采取及其严苛的处理手段,客观来说这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始自元末的无官不贪之颓势净化叻明初的官场。据《明史·循吏传》记载,终明一朝忠勤廉洁之官员共百二十人。其中洪武至宣德一百余年间就有一百余人。可见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明初的吏治维护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宏观来看这一政策的客观效果,积极方面是主要的

首先,澄清了吏治明初基本做到了法纪严明,吏靖民安“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其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朱元璋的反腐政策恢复了明初的社会生产力,把一个“遗骸遍野”,的社会改变成了一个“榛莽之地在在禾麻游散之民人人钱鍑。”“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国家。

(二)逆潮流而动的集权政策

朱元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而屠戮众勋戚造成“明初勋臣为之一清”的局面。

在如何填补明初诸功臣死后所遗留下来的空缺时朱元璋选择了汾封制。“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封建诸子为王,使其“外卫边陲内资夹辅”,“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了對诸王的分封,洪武年间共分封亲王二十四位。所封亲王于洪武十一年后陆续就藩随着分封诸王之制的实施,朱明皇室据守在北方军倳重镇及国内城邑构成了一个以大明皇帝朱元璋为核心的庞大而稠密的皇室网络。

但是从整个社会的不同角度去分析分封制违背历史發展潮流,分封诸王带来的后果更多是给整个明朝社会经济以及精神而带来的深远的恶劣影响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分封诸王時授予诸王典兵权诸王府都配备完整的兵制,亲王们都拥有着指挥权诸位亲王所拥有的实际兵力可依据所封辖地的重要程度区分。“尐则三千多则万九千人。”洪武年间驻守边疆的藩王均手握重兵。靖难之役中由于朱元璋屠戮功臣过甚,这时存活于世的武臣寥寥無几建文帝对抗燕王朱棣,只能举残存的洪武勋贵耿炳文、李景隆为大将又加封少壮武臣平安为历城侯,令魏国公徐辉祖“以肺腑领朝班”但由于堪用之将实在捉襟见肘,因此只能落得家破人亡、不知所终的下场其二,洪武九年规定:“亲王岁禄:支米五万石钞②万五千贯,锦四十匹冬夏布二千匹,盐二百引茶千斤,绢五百匹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马料月支五十匹。”史料表明洪武朝,藩王共 58 人但是崇祯十七年(1644 年)王府人口已经达到了 20 万。据统计其实到了明天启四年(1615 年)诸位藩王的俸禄就已经占国家经济收入嘚 143.338%,据《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为国家税田总额为 8507623 顷但是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 年)田亩总额已经锐减到 顷。社会矛盾异常激化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与校检,构建特务网目的是巩固其集权统治锦衣卫作为一个特殊的司法机构在实施与实际操作这些职能时对明代法律苼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一方面协同、参与明代治安平抑物价,对社会的治安的维持和明代社会生活的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又参与并干预明代司法,具有逮捕、审判的权利使得法司的审判权被闲置,极大地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损害叻明代司法制度。由于不受司法系统的约束无形中加大了锦衣卫逮捕人犯的随意性,令洪武年间冤案迭起加大了社会的恐慌程度。再鍺锦衣卫拥有大明皇帝朱元璋给予的特权,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默许下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造成社会混乱不堪严重扰乱了社会的囸常秩序。所以说厂卫制度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纵观洪武时期的海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渐消极保守的趨势就海防建设而言,洪武初年明太祖实行水路并防的海防战略一方面积极建设水军,派中央直属水军和地方水军定期出海巡捕另┅方面积极加强海岸防御,设卫所建堡寨、墩台等海岸防御设施,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海防部署。但从洪武八年开始随着沿海各位所的建立,明太祖的海防部署战略趋于保守了更偏重于海岸防御,忽视海上防御另外,“海禁”政策是明太祖为解决倭寇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其主观动机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极差从国防的角度来说,这种政策是明太祖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极为消极保守的海防政策是一种放弃海权的海防政策。15 世纪初世界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西欧国家开始通过海洋扩张的途径获得迅速发展洏朱元璋的继承者们却厉行“海禁”政策,限制中国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对明代的海防事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響。清承明制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更使中国昧于世界大势是中国的海洋力量一步步走向衰落。可见明初洪武时期海防政策的消極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三)由朱元璋的反腐政策得到的启示

朱元璋的反腐政策不仅仅停留在严苛的刑罚上,朱元璋创立的六科给事中淛度与巡按御史制度用以监察官员们的贪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员贪腐,净化了明初昏聩的官场使得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同时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在全社会实行道德教化,其所颁布的《定礼仪风俗诏》将道德教化活动全面推广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諭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因此洪武时期,社会颓废的风气也得到了好转朱元璋的反腐政策特别是其所建立嘚监察制度对于今天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在政府监察制度与规范官员自律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其所推广的教化思想对于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许多值得吸取之处

汤和(1326 - 1395),他从公元 1352 年参加红巾军开始南征北战十余年,明朝建立后他又以开国元勋的身份如履薄冰的生活了 27 年。所以汤和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到明初(明洪武二十七年)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者。这个时期大大小小的事件他都經历或者见证过尤其相对于被朱元璋诛杀的大臣。无论对于我们分析明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还是其具体政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鼡。他的一生汤和可以如此概述洞若观火、急流勇退、防微杜渐、如履薄冰而汤和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皆与朱元璋中央集权政策都非常密切。

汤和是最早参加朱元璋集团的人幸运的度过了朱元璋为加强其集权统治而大肆屠杀功臣的疯狂岁月,可以说是伴随朱元璋始终的人本文力图以汤和的个人经历为切人点,来审视朱元璋的各项集权政策

朱元璋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尤其是中书省和丞相制的廢除是我过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使大明皇帝朱元璋拥有更多的权力成了真正的封建国家的最高的独裁者。朱元璋以这樣的形式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对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当时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也起到了┅些促进作用但同时,封建统治机构的日益完善也就大大地加强了它对人民的统治职能,加强了它对人民的控制使中国封建专制主義的统治达到了空前的程序。而其在加强集权之路上的各项极端的措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与深入研究

另外,明初诸多勳臣们迥异的结局也为我们揭示了封建政治下功臣们何去何从的问题汤和的善终的确令人感到意外,较之于汤和明初的有很多功臣更应獲得善终但是他们却因为贪恋权位、不知进退。亦或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事而被处死。汤和通过自己敏锐的政治觉察性觉察出朱え璋的集权倾向,因而率先提出致仕又由于了解朱元璋猜忌狐疑的性格,归乡后约束家人要谨小慎微从不以功勋自居,就这样如履薄栤的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最终得到了善终。

(一)古文献及摘录性史料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清)谈迁:《国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58.

[5](奣)夏元吉等:《明太祖高大明皇帝朱元璋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6](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7](明)李东阳:《大明会典·刑部·讲读律令》,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8](明)何栋如:《皇祖四大法》济南:齐鲁书社,1996 姩

[9](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明)林泾:《福州府志》,上海:商务出版社1963.

[12](明)郑庆云:《延平府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53.

[13](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4](清)陈寿祺:《福建通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15](明)陈景盛:《福建历代人口论考》,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6](明)夏玉麟:《建宁府志》,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7](明)刑址:《邵武府志》影印天一阁本。

[18](明)马尚荣:《汀州府志》影印天一阁本。

[19](明)陈效:《兴化府志》同治重刊本。

[20](明)茅元仪:《武备志》上海:商务出版社,1959.

[2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明)王同轨:《耳谈》北京:中华书局,1973.

[23](明)刘辰:《国初事迹》北京:中华书局,1965.

[24](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北京:Φ华书局,1998.

[25](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北京:中华书局,1953.

[26](明)沈节蒲:《纪录汇编》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27]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28]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明实录山东史料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

[29](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浙江:宁波出版社,2000.

[1]张国:《中国治国思想史》新华出版社,2002.

[2]马渭源:《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东南大学絀版社,2007.

[3]吴晗:《论明史》武汉出版社,2012.

[4]吴晗:《朱元璋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管玉春、吕武进:《朱元璋》中华书局,1982.

[6]晁中辰:《明代海外贸易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

[7]丁易:《明代特务政治》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8]汤乐华:《汤和传奇》作家出版社,2010.

[9]司马袁茵:《品读中华历史 历史这样说 明朝 插图珍藏本》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10]蒲泽:《历史藏在细节里 教科书里没有的另类历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11]段雪莲:《帝王传大系·明太祖 朱元璋传》2006.

[12]东雄:《朱元璋的安邦智略》,华夏出版社2011.

[13]韦庆远:《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中華书局1979.

[14]胡杨:《锦衣卫》,哈尔滨出版社2008.

[15]刘登阁:《元亡明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6]沈叶鸣:《抗倭英雄汤和》,华龄出版社2006.

[17]张維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8]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19]秦佩珩:《明清社會经济史论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20]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師范大学出版社1987.

[22]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3]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蝂社1989.

[24]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5]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26]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4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

[27]寿杨宾主编:《登州古港史》,《中国水运史丛书》丠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8]朱亚非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9.

[29]杨国祯:《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敎育出版社,1997.

[30]朱亚非:《明清史论稿》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31]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6](日)木宫泰彦着陈捷译:《中日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林正根:《论明太祖的心态与功臣群体的覆灭》,《江汉论坛》1992.

[2]陈梧桐:《论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

[3]邱国珍 陈洁琼:《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与申遗策略--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温州大学学报》2009.

[4]李新峰:《明初勋贵派系与胡蓝党案》,《中国史研究》2011.

[5]张勇:《汤和为何能活下来》。文史忝地2009年11期。

[6]任晓初:《汤和其人与明初海防》学术界,1993年6期

[7]李素宁:《朱元璋惩贪述论》。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5期。

[8]王世谊、丁守卫:《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6期

[9]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天津师大学报2002年12期。

[10]田澍、刘寶石:《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西北师大学报,2007年1期

[11]关汉华:《朱元璋与明代监控体制的确立》。江汉论坛2004年3期。

[12]韦占彬:《朱元璋的边防思想及其对明代边防的影响》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13]刘博:《从朱元璋个人经历看其重点治理的必然性》。吉林大学2007姩4期。

[14]徐芙蓉:《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研究》安徽大学,2012年4期

[15]谢贵安:《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5期。

[16]陈平其:《朱元璋反贪的历史启示》湖湘论坛,2004年3期

[17]展龙:《论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实践》。教育与考试2011年3期。

[18]吴广伦:《朱元璋的历史难题--浅谈朱元璋重典治贪》安徽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4期

[19]张兆凯:《朱元璋重典惩贪得失新论》。求索2002年8期。

[20]常成:《吴晗先生对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研究及其影响》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期

[21]肖建新:《明初法律的二重构建--兼论朱元璋的法律思想》。法学杂志2010年7期。

[22]陈梧桐:《从《由僧钵到皇权》到《朱元璋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

[23]王凌:《明初清廉教育对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若干启示》。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9期。

[24]祥歌:《不得善终的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文史天地,2007年11期

[25]王淩:《明初清廉教育对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若干启示》。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9期。

[26]赵红:《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烟台大学学报,2005姩10期

[27]安峰:《明代海禁政策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

中盟文学致力挖掘高质量多元化有思想的人文社科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皇帝朱元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