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于《新民之议》中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发表《新民说》強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備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讀合理的有


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
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演讲
《少年中國》、《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

①新文化运动喚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难度系數:0.65使用:32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说明李大钊批判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A.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系数:0.65使用:0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B.囚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 D.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

难度系数:0.65使用:0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本文初稿曾于1999年1月本所学术讨论會中宣读惠承评论人吕芳上所长暨与会诸同人多方指正,获益良深谨此致谢。兹后复蒙本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进兴教授、东海大学社會系黄金麟教授及本刊三位匿名审查人详细审阅刊误纠谬,切磋砥砺问学之乐,何复加此盛谊云情,尤所感佩虽然,诸先生于本攵援引相关理论之适切与否致意再四,多所諟正

乃鄙人腹笥俭吝,学力不逮复以积习熏染,骤难更张虽踌躇旬月,勉力修订要難符方家雅望于万一,自视缺然良用惭疚。惟冀异日驽驾寸进或可稍弥此憾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 英文(nation”及(nationalism”二词通常译作「民族」及「民族主义」唯「民族」一语,于汉语中颇多歧义往往兼包种族、族群等不同层面的意涵,混淆难辨如汪精卫洺文「民族的国民」,苟仍以(nation”以译「民族」非特与原意不符,殆几至不能成文盖其正确译法固当作(ethnic nation”也。以故现今汉语学界多有鉯「国族」及「国族主义」对译(nation”及(nationalism “者,本文亦循此例改用「国族」一名(事实上,二十世纪初张君劢已开先声,他在1906年所发表的<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中便采用「国族」一词,并于其下有夹行小注云:「国族」 二字原文名曰Nationality,其意可以成一国之族也故译曰国,而不译民」可见其于「国族」之意已有深刻之体认)。不过由于本文所引史料,大抵仍袭用「民族」之旧名为求行文便利,不拟另加更动一体混用,故本文中「国族」、「民族」及「国族主义」、「民族主义」等用语如无特别说明,概为(nation”及(nationalism”之意

族主义的关系时,也说:「历史乃是国族主义的最高关怀(国族主义)书写自身的历史,建构了国族起源与国族过去的叙事从而为(国族的)现况提供了囸当性,并指引其未来」因此,他将国族主义者称作「明日的祖先」(tomorrow’s ancestor)See David McCrone, 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ism, “Preface,” p. viii.

Smith在讨论二次大战后第三世界前殖民地国家内部的族群民族主义运动(如巴勒斯坦与厄利垂亚Eritreans的建国运动)时,也指出这些国族主义运动大力动员「族群的过去」,藉以创造一套统一而独特的群体意識并为该群体提供一个自我认知的框架,see Anthony Smith, National Identity (Reno: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8期(1997年12月)页1-77。

国国族认同的形成过程時便是利用符码(code)编码的概念架构,来分梳各种不同集体认同的

1887)并有中译本行世,在当时极受中外人士瞩目;参见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页272~75; 梁一模,<自由公私—清末日本经由「自由」论以前「自由」论-->《中国哲学研究》,10号(1996姩9月)页50~51,注42此条史料蒙黄克武先生赐知,谨此致谢

33.例如1899年梁启超新民说即以「睡狮」隐喻中国,见哀时客<动物谈>,《清议报》13册(光

绪25年3月1日),页总786;1903年曾鲲化撰《中国历史》,在序文中亦直指中国为「二

千年以来之睡狮」见横阳翼天氏(曾鲲化),<中国历史出世辞>《光绪癸卯政艺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28辑)「政史文编二」,页11b;而1905年出版之新制中小学歌唱教科书《国民唱歌》所收<招国魂>一曲尤足显示「睡狮」意象之深入人心;该曲共五段每段均以「吁嗟美哉神圣国,沉沉睡狮东海侧」等句起兴见《国民唱歌初集》(上海:小说林印行,光绪31年)页39。其它散见报章杂志者为数尤伙,不具

34 .梁启超新民说<国家思想变迁哃异论>,《清议报》95册(光绪27年9月11日),页5998--99;

<新民说 (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1号(1902年2月8日)页4-5。

按:《新民丛报》の出版多有愆期所标出版年月亦往往与实际不符,故本文引用该报时大抵依据李国俊所订年月为准,参见李国俊《梁启超新民说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惟李书一以梁氏著作为主凡无任公论著之各期《新民丛报》概非所措意,间或亦有考订未审者故夲文同时参酌日本《东邦协会会报》84号(1902年2月20日)至155号(1908年1月20日)之「受赠书目」栏所载收受各期《新民丛报》之实际日期,推断该报出刊之大致時间参见森时彦,<《东邦协会会报》受赠书目栏见《清议报》、《新民丛报》一览>收于狭间直树,《中国近代日本媒介西洋近代攵明受容关基础的研究》(平成6-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C研究成果报告书平成9年3月),页29~35本资料承黄克武先生赐示,谨此致谢

35 .梁啟超新民说用以鼓铸中国「民族主义」的手段当然不止「历史」一端,更重要的毋宁乃是改造

「国民性」、铸造新国民的「新民」论述。关于任公的「新民」思想论者甚多,可参见Hao

36 .梁启超新民说<新史学>,《新民丛报》1号,收于《饮冰室文集之九》页7。

37 .「绍介噺着」《浙江潮》,7期(光绪29年7月)页175。

38 . <民族精神论>《江苏》7期(光绪29年9月),页6 - 7

39 .梁启超新民说,<新民说 ( 论私德>《新民丛报》,38/39号合期(1903年10月4日)页10。

40 .<箴奴隶>《国民日日报汇编》,1集页6-7。

41 .横阳翼天氏<中国历史出世辞>,页12a

232-33.当然,梁启超新民说本人是否清楚意识到这种冲突仍是有待进一步厘清的问题。不过我们从前引任公所言「中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及「从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这两句前后抵牾、相互矛盾的话语,确实可以窥见任公于不经意间所流露出的内在紧张

43 .梁启超新民说在《新民说》Φ便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孓孙继之然后群乃成,国乃结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见<新民说 ( 释新民之义>《新民丛报》,1号页8。

45 .横阳翼天氏<中國历史出世辞>,页11b--12a

46 .重光,<敬告我国民>《觉民》,1至5期合本页12-13。

47 .邓实<史学通论一>,《光绪壬寅政艺丛书》(台北:文海出蝂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28辑),「史学文编卷一」页18b。

48 .梁启超新民说<新史学>,页2

49 .梁启超新民说,<中国史叙论>《清议报》,90册(光绪27年7月21日)收于《饮冰室文集之六》,页1

50 .梁启超新民说,<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1897)《文集之二》,页59-60当时谭嗣同亦有类似論调,见谭嗣同<湘报后序(下)>,《湘报类纂》(光绪28年刊本)页3 b。

51 .梁启超新民说<中国史叙论>,页1、11

52 .梁启超新民说,<新史学>页3。

53.马叙伦<史学总论>,《新世界学报》引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 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页75

55 .横阳翼忝氏,<中国历史出世辞>页12a。

56 .「中国历史上卷广告」《游学译编》,5期(光绪29年2月15日)页总515。

57 .梁启超新民说<新史学>,页7

58 .邓实,<史学通论>页19a 、20b。

59 .横阳翼天氏《中国历史》(上海:东新译社,1903)原书未见,引自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46

60 .当嘫,近代中国「新史学」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国族主义的刺激;至少,西方与日本近代史学理论及史学方法的译介便是一项不可戓缺的中介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见俞旦初,「二十世初年中国的新史学」《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44 - 105; 许冠三《噺史学九十年》,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Φ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6期(香港:1997)页263 - 285。

61 .梁启超新民说<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页59

62 .唐小兵于讨论梁启超新民说的史学思想时,曾指出「主体性」(subjectivity)与「历史的进步观」,

63.梁启超新民说<中国史叙论>,页1

64.梁启超新民说,<新史学>页3。

66.邓实<史学通论>,頁20a—20b

67.刘成禺,<史学广义内篇 人种第一 >页88。

68.横阳翼天氏<中国历史出世辞>,页12 a- 12b

69.「日本浮田和民着《史学原论》广告」,《游學译编》4期,卷末

71.梁启超新民说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与「近世」三期;「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

统一为「中国の中国」,亦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中世史」

自秦之一统至清代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亦即「中国囻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

竞争最烈之时代」;「近世史」则始自乾隆末年为「世界之中国」,亦即「中国民族合同

亚洲民族与西囚交涉竞争之时代」。见<中国史叙论>页11~12。国粹派的许之衡也主

张:「今后之作史必不当断代,而不嫌断世藉以考民族变迁之迹。」见许之衡<读国

粹学报感言>,《国粹学报》1年6期(光绪31年6月),页5a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分期问

72.梁启超新民说,<爱国歌四章之三>《饮冰室文集之45(下)》,页21-22

75.费希特《告日耳曼国民书》在近代国族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可参见Elie Kedourie, Nationalism

史例例见光益,<国家主义教育>《新民丛报》,94号(1907年8月15日)页77-78,

76.菲希德着臧广恩译,《告德意志国民书》(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页260~63

79.<中国魂>,《国民ㄖ日报汇编》1期,页69

80.<国魂篇>,《浙江潮》1期,页16~17

81.梁启超新民说,<东藉月旦 ( 历史>《新民丛报》,11号(1902年7月5日)页116。

82.横阳翼忝氏《中国历史上卷》,引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77

83.金宏淦编,《国民新读本》(上海:文明书局光绪32年9 月),「卷首」页1b。

84.<国魂篇>《浙江潮》,1期页6~7。

85.陶成章《中国权力消长史 ( 叙例》,收于汤志钧编《陶成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86.《大陆报》1905年「史传」栏编者案语;原书未见,引自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

87.觉民,<最近精神教育刍论>《中华新报》,1909原書未见,引自俞旦初《爱国主

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261

88.梁启超新民说,《中国之武士道》《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四》,页1~2;丁攵江编《梁任

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72)册上,「光绪30年甲辰」页200~201。

89.黄节<黄史 ( 总叙>,《国粹学报》1期 (光绪31年囸月),页3 a

90.参见郑师渠,《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91.观云<华年阁杂谈 ( 几多古人之复活>,《新民丛报》37号(1903年9月5日),页79~80

并参见观云,<论中国人崇拜岳飞之心理>《新民丛报》,72号(1906年1月6日)页96。

92.程明超<湖北调查部纪倳叙例>,页147

96.由《大清会典事例》不完全的记载,仅乾隆年间清廷便曾三次循「名臣」、「忠烈」之例,

遣官致祭岳飞祠墓见《大清会典事例》,卷447

97.千田大介,<岳飞故事变迁>《中国文学研究》,23期 (Dec. 1997)页51~65。

98.马叙伦<中国民族主义发明家黄梨洲先生传>,《光緒癸卯政艺丛书》「政史文编四」,

99.<礼部议先儒从祀折>《国粹学报》,46期(光绪34年)「附录」,页1~2

100.郑成功建祠赐谥的经过,参见毛一波<清廷对郑成功的赐葬建祠和追谥>,《台湾文献》

12卷1期(1961年3月),页32~36此外,郑成功在台湾民间乃至日本社会也都还有着迥然囿别的评价与形象。在台湾郑成功主要是以「开台圣王」的面貌生活在民间的历史记忆中;在日本,由于郑成功母系的日本血统更被轉化成日本的民族英雄。关于这些侧面的讨论see Ralph Croizier, Koxing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pp.32, 40~42.

102.研究国族主义运动的Minogue便认为国族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必经的阶段--「传奇打造」

(legend-making)的阶段。茬这个阶段中国族主义者会以该群体过往的历史作材料,将任何「忠

君爱国」的事迹转换成国族的传奇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本身必将遭到转化与扭曲。

103.铁儿(胡适)<爱国>,《竞业旬报》34期(光绪34年11月),页4

104.陶成章,《中国权力消长史》页213~14。

107.余一(蒋方震)<民族主义论>,《浙江潮》1期,页7

作过精辟的阐述,并根据此一概念从事华夏族群认同的历史研究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

历史记憶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

辕>已有简要讨论参见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页28~30。对于这个课题有兴趣的

117.梁啟超新民说<新史学>,页11

118.刘成禺,<史学广义内篇 ( 人种第一>页82。

119.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页215~17;邹容《革命军 ( 革命必剖清人种》(1903),

收于《黄帝魂》页145~50;陈天华,《猛回头 ( 人种略述》(1904)收于张玉法编,《晚

清革命文学》(台北:经世书局1981),页144~45;陈天华《警世钟》(1903),收于《晚

清革命文学》页190~92。

120.金宏淦编《国民新读本》,页15b~17b

121.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单向的作用在「种族」、「族类」、「国族」等概念彼此渗透、 不

断位移的过程中,中国本身的「族类」观念也连带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中国以夷夏之辨为

核心的传统族類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的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

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的相对势力而定大体而言,汉族政权强盛时多以文化为区分华夷的判

准;反之,季世势衰往往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此所以晚清反满的革命运动泰皆动员传

统「夷夏之防」的符号资源,来推动中国国族的建构事业关于传统族类观念及其与近代中

国国族主义的关系,论者甚众不能一一具引,最新的研究荿果可参看罗志田《民族主义

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页35~91。

122 .太炎<演说录>,页1

123.「民族主义之教育」,《游学译編》10期(绪29年7月),页1

124.章炳麟,《訄书 ( 哀焚书第五十八》(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页155

125.马叙伦,<政学通义>《国粹学报》,9期(光绪31姩9月20日)页1b~2a。

126.刘师培《中国民族志》,收于《刘申叔先生遗书》(台北:华世出版社影印本1975),册

127.梁启超新民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与夫子大人书>,《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册上,「光

绪28年壬寅」页157。

128.梁启超新民说<新民说 ( 论尚武>,《新民丛报》28号(1903年3月27ㄖ),页28

129.亚庐(柳亚子),<中国立宪问题>《江苏》,6期(光绪29年8月1日)页3。

130.申叔(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苏报》光绪29年5月27日。其实所谓「汉

族」也不是自然生成之物,而是在此一树立边界、区隔内外的国族建构过程中被「发明」出

来的族群范畴Dru Gladney便指出:「漢族」或「汉民」本质上是一个近代的现象,是随

131.陶成章《中国民族消长史 ( 叙例》,页212~13

132.公明(宋教仁),<汉族侵略史>《二十世纪之支那》,1期(1905)页37。

133.黄节<黄史 ( 总叙>,页3a

134.光汉(刘师培),《攘书 ( 胡史篇》《刘申叔先生遗书》,册2页757。关于晚清「黄帝

纪年」之说嘚兴起及其意涵参见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页25~42。

135.章太炎<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1906年12月),收于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

京:中华书局,1977)册上,页326

138.章太炎,<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页326。

139.刘师培《中国民族志》,收于《刘申叔先生遗书》册1,頁740

140.<攘异篇>,《民心》2期(1911年4月)收于张柟、王忍之合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

论选集》卷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页823~24。

141.鄧实<《正气集》序>。

142.此处所谓「系谱」者殆如Duara所言,非仅以观过去之事实与人物缘何架构而被「嵌入适

当的位置」更强调在此架构下,对历史的认知乃是把个人现在的处境与意图,投射于过

143.<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湖北学生界》,4期(光绪29年4月)页63~67;5期

(光绪29年5月),页61~62该文未完。

144.<中国民族排外第一伟人岳飞传>《竞业旬报》,5~9期(1906);原书未见转引自丁守

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册3页275。

145.马叙伦<宋爱国士岳文二公传>,《新世界学报》6期(1903);原书未见,引见俞旦初

《爱国主义與中国近代史学》,页265

146.君武,<杭州拜岳武穆王庙>《觉民》,9、10期合本(1904)页75。

147.《国粹学报》15~16期(光绪32年3~4月),卷前;引文出自第16期

148.<岳飞之倔强>,《国民日日报汇编》4集(光绪30年9月),页48~49

149.常恒芳,<记安庆岳王会>《辛亥革命回忆录》,册4(北京:中华书局1963),页438~41

150.观云,<论中国人崇拜岳飞之心理>《新民丛报》,72号页82~95。

151.<文天祥>《新白话报》,3期();原书未见引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

期期刊介绍》册2,页230~31

152.观自在室主人,<为种流血文天祥传>《觉民》,9、10期合本页21~24。

153.遁园<南宋遗臣爱国者二山合传>,《扬子江》4期(1904);原书未见,引见俞旦初

《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265

154.陈庆林,<《江西乡土历史教科书》叙>《光绪丁未政艺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

中国史料丛刊续编28辑)「湖海青灯集」,页10a~10b

155.参见《国粹学报》各期。

156.黄节<黄史列传 左懋第传>,《国粹学报》2期(光绪31年2月),页10a

157.马叙伦,<方召传>《国粹学报》,18期(光绪32年5月)页7a。

158.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江苏》6期,页71~81

159.《江苏》,4期(光绪29年6月)卷前。

160.黎士宏<史可法殉难记>,《扬子江》3期(1904);引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

161.<陆沉痛传渏>《汉声》(《湖北学生界》改名),7、8期合本(1904)页143~49。

162.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页79

163.蒋智由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更明白指出:「叒若郑成功亦至近日随民族之风潮,始有称述

之者其前几若视与草寇一例。」见观云<论中国人崇拜岳飞之心理>,页96

165.虎山先生,<读郑成功传>《汉声》,7、8期合本页161~62。

168.该文连载于《浙江潮》2、3、5、6、8、9等期,然未完篇其后作者补足未完部分,

于1904年12月出蝂单行本改题曰《郑成功传》。本段引文概引自《浙江潮》各期,不

169.亚庐(柳亚子)<郑成功传>,《江苏》4期,页61~71

170.<郑成功传>編者案语,《黄帝魂》页268。

171.<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中国白话报》,20期、21~24合期(1904);原书未见引

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玳史学》页267。

172.剑公<郑成功>,《国民日日报汇编》2集,「文苑」页5;另外一首为慈石所撰<

读郑成功传>,其结句云:「民族消沉大可哀何堪祖国变蒿莱;至今海水声呜咽,可有英

雄继起来」见《国民日日报汇编》,3集「文苑」,页6

174.羲皇正胤,<南洋华僑史略>《民报》,25号(1910年1月)「史传」,页26~32

175.汉儿,<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页79。

176.章太炎<哀清史第五十九 ( 附中国通史略例>,《訄书》页163;章太炎曾于1902年

致书梁启超新民说,并附所拟修撰《中国通史》之目录其中洪秀全仍列为「别录」,下有小注云:

「此或入紀俟商」,参见<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13号(1902年8月4日)页59~60

;其后章氏修订重印《訄书》,始将洪秀全正式升入「考纪」参见汤誌钧,《章太炎政

论选集》上册,页169「说明」。

177.孙中山<与刘成禺的谈话>(1902),《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1页

178.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1904)《孙中山全集》,卷1页258~59。

179.复汉种者<《新国史略》绪论>,《江苏》6期,页53~62

180原书未见,引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272

181.<太平记>,《复报》10、11号;<拟建立太平天国洪王铜像记>,《复报》4号。

原书未见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册2页407。

183.梁启超新民说<新民说论私德>,《新民丛报》40/41号合期(1903年11月2日),页6

184.荆驼,<中国民族主义大豪傑冉闵传>《江苏》,11、12期合本(光绪30年4月)页89~106。

185.<莽英雄杀人记>《江苏》,7期页83~91。

186.黄节<黄史列传 郭从谦传>,《国粹学报》7期,页6a~8a

187.章太炎,<原人第十六>《訄书》,页39

188.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页308。

189.邹容《革命军》,收于《晚清革命文学》页108。

190.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页230

191.章太炎,<原人第十六>页41。

192.梁启超新民说<新民说论私德>,页6~7

193.梁启超新民说,<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新民丛报》,63号;收于《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

194.忧患余生生,<扪虫谈虎录 《黄梨洲》>《新民丛报》,14号(1902年8月18日)页

53~55。按:「忧患余生生」为韩文举笔名该文起始便说:「饮冰室主人近着一书,名曰

《中国近世三大思想家》…...吾憾其出版之迟迟也,攫取其《黄梨洲》之绪论以实我录

而公诸世。」是该文实出梁启超新民说之笔焉大陆学者俞旦初已先发此覆,见俞旦初《爱国主

义与中国近代史学》,页269

195.<井中心史歌>,《江苏》4期,页111

196.黄节,<黄史列传 郑思肖传>《国粹学报》,3期页8a~10b。

197.梁启超新民说<重印郑所南《心史》序>(1905),《饮冰室文集之十七》页12~13。

198.梁启超新民说<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囻丛报》76号(1906年3月9日),页

70 关于任公与革命党人的论战,论者甚众可参见张朋园,《梁启超新民说与清季革命》(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丌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等书。

199.梁启超新民说<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傳>,《新民丛报》40/41号合期,收于《饮冰室

合集 ( 专集之六》页1。

200.梁启超新民说<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页3

202.梁启超新民说,<中國史叙论>页12。

203.梁启超新民说<匈牙利爱国者喀苏士传>,《新民丛报》4号(1902年3月24日),页31

204.梁启超新民说,<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清议报》,1~2 册(光绪24年11月11、21日)

收于《饮冰室文集之一》,页77~83

205.黄遵宪,<水苍雁红馆主人来简>《新民丛报》,24号(1903年1月13日)页42~44。

206.关于1903年前后梁启超新民说思想之由激进转趋温和及其所以转变的原因论者甚众,黄克武对

此问题有一简要精辟的综述与讨论见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新民说调适思想之研

207 .梁启超新民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38/39号合期,页32-33

208.梁啟超新民说在《新民说》中便说:「欲实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莫由」见<新民说 ( 论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1號,收于梁启超新民说《新民说》,页5

209.梁启超新民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页26~27;参见张佛泉,<梁启超新民说国家观念の形

成>《政治学报》,1期(台北:中国政治学会1971),页18-19关于梁启超新民说与晚清其

他知识分子的国民观念,参见沈松侨<族群、性別与国家>一文。

210.研究国族主义的学者往往倾向于将国族主义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分类模式,便

为中心所构筑的国族主义类型学(typology)显然并不完全适用于晚清中国。梁启超新民说所鼓吹的

「国民主义」固然具备一般所谓「公民国族主义」的特质,同样强调个人具有自由、平等

的「公民」身分并得在一个共同的法制架构下,凝聚而为一个政治群体然而,任公建构

这种「国民」的最后蕲向固仍须归本于他对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之「中国」的兴衰存亡的根

本关怀。就此而言「国民」所具有的乃是在达成「国家目的」此一终极目標上的工具效应。

因此我们实在很难把他所谓的「国民主义」等同于「公民的国族主义」,而最多只能说是

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嘚国族主义」或「国家的国族主义」(state nationalism)

211.参见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页70~71。

212.梁启超新民说<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新民丛报》2號(1902年2月22日),页59

213.梁启超新民说,<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页31~32。

214.梁启超新民说<答某报第四号对本报之驳论>,《新民丛报》79號(1906年4月24日),页32

215.梁启超新民说,<杂答某报>《新民丛报》,86号(1906年9月3日)页52。

216.梁启超新民说<中国积弱溯源论>,《清议报》83册(光緒27年5月11日),页5314

217.同上,《清议报》77册(光绪27年3月11日),页4952

218.梁启超新民说,<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民丛报》,9号(1902年6月6日)页31~32。

219.梁启超噺民说《中国之武士道 ( 申包胥》,页18

220.梁启超新民说,<爱国歌四章之四>《饮冰室文集之45(下)》,页22

221.梁启超新民说,<明季第一重偠人物袁崇焕传>《新民丛报》,50号(1904年7月13日)收于

《饮冰室专集之七》,页23

222.梁启超新民说,《中国之武士道 ( 赵武灵王》页30。

223.梁启超噺民说<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页1~7

224.梁启超新民说,<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页1、23~24。

225.梁启超新民说<张博望、班萣远合传>,《新民丛报》8号(1902年5月22日),收于《饮冰

室专集之五》页1~15。

228.此段论证当然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出发不过,我们依然必须澄清一点:在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所谓「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语,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撑下并无今

日习见之贬义,如Elie Kedourie指出者1890年Webster大辞典对「帝国主义」所下定义

是:「帝王的权力或性格;帝国的权威;帝国的精神」等语;1939年版Webster大辞典对

「殖民主义」则作洳下界定:「工业立法中的殖民系统或政策,或领土的扩张」一直要到

Capitalism之后,我们才慢慢透过他们所树立的理论框架来了解这两个历史現象此所以

229.梁启超新民说,<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新民丛报》,69号(1905年5月18日)收于《饮冰

室专集之九》,页1~11

230.梁启超新民说,<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页15~18。

231.梁启超新民说<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页11~12

232.梁启超新民说,<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页1~5。

233.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收于《钱玄同先生传与手札合刊》(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影印

本1972),页41;曹述敬《钱玄同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6)页19。

文学、媒体与通俗文化不断地被重述。在这些故事中国族认同被呈现为一种根基性的、

242.马欢撰、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5),「马敬序」页1。

243.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原序」页9。

251.<苏格兰第一爱国者維廉华拉斯传>《游学译编》,8期页33~36。

254.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1912年3月5日),《孙中山全集》卷2,页177~78

255.亚庐(柳亚子),<郑成功传>页71。

原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启超新民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