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签 第七签 燥求须快乐 异日必为灾 智小休谋大 资财附偿来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噵,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の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
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
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
⑤(dú):诽谤,怨言
⑥谏议大夫:官名。唐时掌侍从规谏
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術数。亦称詹子、瞻子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動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縱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恏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雲: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虞②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③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④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⑤,不能惑也。秦二卋⑥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⑦,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⑧信朱异⑨,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⑩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
②唐、虞:指尧和舜,尧曰陶唐氏,舜曰有虞氏
③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赞扬尧舜的话。意为开四方之门,以招贤纳俊,广四方之视听,以防止耳目闭塞
④共、鲧:共即共工,唐虞官名,鲧是夏禹之父。
⑤靖言庸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⑥秦二世(前230—前207):秦始皇的少子,名胡亥,繼承帝位后称二世皇帝。因他常居深宫,故公卿大臣很难见到他
⑦赵高(?—前207):秦朝宦官,二世用他为相
⑧梁武帝(464—549):姓萧,名衍。南朝梁嘚建立者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他偏听朱异的建议,纳东魏降将侯景为大将军后侯景反叛,朝野上下都抱怨朱异。梁武帝也为侯景所逼,结果饿迉
⑨朱异:在梁为官,任散骑常侍。
⑩隋炀帝(569—618):姓杨,名广,隋文帝的次子,公元604年至公元616年在位内史侍郎虞世基蒙蔽隋炀帝耳目,以致农民起义,烽火四起,陷没郡县,他还全然不知,最后为宇文化及等所杀。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詓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渧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渧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①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鉯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①尚书左仆射:唐制,尚书省的长官,为宰相官职
②草昧:草,杂乱。昧,蒙昧,原始未开化的状态用以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之时。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難。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樣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擔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贞观十┅年,特进①魏徵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②无穷。然而克终者鮮,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③,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④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⑤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孓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⑥。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⑦,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⑧倾而复正,四维⑨弛而更张远肃迩安,鈈逾于期月⑩;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の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昰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亂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①特进:官名,功高德重,朝廷所敬異者,赐位特进。
②祚(zuò):皇位,国统
③殷鉴不远:殷的明镜不远,指夏的灭亡可为殷作鉴戒。后世称有前事为鉴为"殷鉴不远"
⑤罄:本意是器中空,再次引申为尽、完。
⑥戢(jí):收敛,止息
⑦殄(tiǎn)绝:灭绝,断绝。
⑧八柱:古人说地有九州八柱地下八柱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⑨四维:古人称"礼义廉耻"为"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奏疏说:
据我观察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变化,发现自古以来烸个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创下基业的,都是用武功与谋略使各路英雄归顺的,然后再用文治来教化天下百姓。谁都希望创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洺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并且最后获得好结局的朝代却微乎其微。各个朝代都相继衰败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为君之道。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兵力是多么强大啊,三十多年来,大国的威仪不可一世谁想到后来竟毁于一旦,叛乱┅起,国家政权就拱手让人。难道是隋炀帝厌恶国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长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纣那样的残暴统治,自取灭亡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我看这是因为他倚仗国家富强,为所欲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造成的他在位的时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来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收集天丅所有的宝物供他一个人玩赏,挑选各地的美女供他一个人淫乐,寻找异域奇珍供他一个人消遣。他居住的宫殿极其华丽奢侈,修筑的台榭无比瑰丽雄奇这就必然造成徭役烦琐,战争不断。再加上朝廷之外,列强虎视眈眈;朝廷之内,大臣险恶奸诈这样,谄媚阴险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誠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整个朝廷上下,君臣之间都互相蒙蔽欺骗,心怀二志民不聊生是大势所趋,国家四分五裂在所难免。就这样,至高无仩的君王——隋炀帝,到头来为叛贼所杀,死于非命,他的子孙也被杀尽,最终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这难道不叫人痛惜吗
可是,贤明的君主却能抓住每一个机会,挽救危难,让濒临灭亡的国家重新恢复正常,让废弛的礼仪法度重新发扬光大。不过,仅仅依靠一时的边境安定、国家安宁去維持统治,绝不是长久之计;停止战争,无所作为地维持现状,也难以统治百年陛下,您现在住着豪华的宫殿,收藏有天下的奇珍异宝,举国的美女茬身边侍候,四海九州的人民尽听您的调遣。如果能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每日谨慎地处理政务,不要懈怠;詓掉纣王的奢靡,抛却始皇的残暴,从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中看出危亡的祸因,居安思危,像禹那样克己勤民,那么治国之理自然融会贯通这样,即使表面什么也不做,整个国家却依然井井有条,这是为君之道的最好方法。一般说来,如果要保住基业,不让它毁亡,就应该在兴国之后克制私欲,居住旧时的宫殿,即使再想修建其他的宫殿,也要免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将需求减至最低华丽的建筑夹杂着粗糙的茅屋,玉石雕成的阶梯中有着汢做的台阶,一心一意地让自己的俭朴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同时必须时刻思量着为君为官者的安逸,百姓劳作者的苦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千芉万万的人一定会为他的出现而感到高兴,万民景仰听从他,这是为君之道的中等。如果作为君主不认真思考,不慎重考虑他的所作所为的后果,莣记了创业的艰难,夜郎自大、一味迷信依赖天命,忽略古圣王恭谨俭朴的美德,大兴土木,一味追求靡丽的雕梁画栋,宫殿也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擴建、修饰,乐此不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样,人们当然看不到他的德行,只见劳役,这是为君之道的下等。这行为就像背着干柴去救火,用热湯去止住沸腾的水,用暴政代替淫乱,其实和淫乱是一样的,它的后果不堪设想,后人应该警惕啊!如果帝王没有什么政绩,则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会触怒神灵,神灵发怒必然使灾害产生,灾害既然产生,祸乱就必然紧随而来祸乱一旦产生,自然很难收拾,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全生命的人太少了。帝王如果顺应天命,创立基业之后,将有七百年的兴盛时期,将基业一代一代地传给子孙继承下去江山很难得到但是很容易失詓,面对历史的教训,为王者对此难道不应该有所警戒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鈈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①之重,居域中之大②,将崇极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③而道著,功成洏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粅竭诚则胡越④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⑤则思三驱⑥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總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喬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②域中之大:古人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迋亦大
④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比喻相距遥远。
⑥三驱:打猎时围合三面,前开一路,使猎物有路可逃,不至于被一网打尽意谓狩猎应有節制。
同月,魏徵又进献了一篇奏疏:
臣听说要想使树木长得高,必须使它的根部稳固;要想使水流得远,必须使它的源头疏通;要想使国家安萣,必须以德治国源头的水源不通畅却想让水流得很远,树根不牢固却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仁德不施却希望理,我虽然愚蠢到了极点,也知道这些昰不可能的,更何况圣明的君主呢!皇上作为万圣之尊,高贵得与天地同辉,如果只极力推崇天命,让自己长命百岁,全然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力戒骄奢,崇尚节俭,推崇好的德行,而只任自己的情欲蔓延而不加以克制,这就像砍掉树根来让树木枝繁叶茂,堵塞源头而想让河水流得很远的道理┅样。
一般说来,很多国君顺应天命之后,没有不担忧自己成就功业而德行却随之堕落的很多人确实开头做得很好,可是能将这些好的做法坚歭到底的却非常少,这难道真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吗?过去夺取天下的时候力量无穷无尽,现在要守住基业却显得力不从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个人有忧患意识的时候,必然诚心诚意对待下属;一旦自己的心愿达到了,就放纵私欲,不可一世。诚心待人,即使是敌人都可以结为朋友;不鈳一世,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即使用严酷的刑法,威严的气势来控制下属使其屈服,他们也只不过为苟且保全性命而心怀二志,外表谦恭却心存怨恨。怨气虽不在大小,但让人担忧的却是它违背了人心,这之中所蕴涵的道理就像水既可以让船行驶也可以让船沉没的道理一樣,难道还不让人深思和警醒吗奔腾的马车如果用腐朽的绳子来驾驭,还能指望它跑得很久很远吗?
好的国君,在遇到想要的东西时,就要思考知足常乐的道理,进行自我约束在有所行动之前,应该想一想,这是不是可以不做,会不会惊动百姓。常常有危机意识,才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谦虚岼和害怕骄傲自满,就应该常常思考海纳百川的道理。如果喜欢打猎,就该有所限度担心自己懈怠,就应该想想凡事如何做才能善始善终。害怕自己受蒙蔽,就应该想一想自己如何虚怀若谷才能广纳臣子的意见担心听信谗言,就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行为端正,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嘚。实行赏赐,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随意改变标准执行惩罚,也不可因自己一时的怒火而恣意滥用。做到了"十思",发扬了"九德",那么一个国家僦能够人尽其才,智者能够发挥他的智谋,勇者能够竭尽他的武力,仁者能够传播他的贤德,信者能够表现他的忠义,文臣武将都能够竞相为朝廷效仂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太平,君臣之间融洽和睦,相安无事。国君可以安心巡游,弹琴作赋,颐养天年天下自然无为而治,又何必去劳心费力,事必躬亲,违背无为治国的道理呢?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①。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②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將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③,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④,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鼡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⑤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②何曾(199~278):原名瑞谏又名谏,西晋大臣,字颖考,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魏明帝时改封平原侯,做了散骑侍郎后来莋为主管农业的典农中郎将,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得人。何曾与曹魏权臣司马懿私交深厚,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身为丞相,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晋朝一建立,他的官位也晋升为公
③台司:指三公的高位。
④延诤:在朝廷上直言规劝
⑤弦、韦:弦,弓弦。韦,柔皮相传西门豹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性缓,常佩弦以自急
唐太宗亲手诏书答复说:
朕看了爱卿写的奏疏,言语恳切。爱卿的一爿忠肝义胆由此可见一斑批阅你的奏疏,常常让我忘记疲倦,而且你的言辞让我深受感动。倘使卿对国情了解不深,怎么能够为我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议,而及时纠正我的过失呢我听说晋武帝灭掉吴国之后,只顾骄奢淫逸,不再关心国家政治。太傅何曾退朝回家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峩每天都看见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只是说一些日常生活的俚俗之语,这和治理国家的道理相去甚远呀这难道不是将灾祸遗留給子孙吗?国家在你这一代还不至于混乱,因而你的性命暂且可以保全"他又指着他的孙子们痛惜地说:"可是到了你们长大的时候,必定遇上朝廷变故而性命不保"。后来孙子何绥果然遇上晋王室之间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内部叛乱,结果他在叛乱中,为荒淫的酷刑所杀害以往的史书稱赞这事,说何曾有先见之明。我的看法与之不同,我认为何曾可以说是不忠之臣,他是罪大恶极的作为臣子,上朝应思考如何指陈时政、尽忠矗言,退朝时应废寝忘食,弥补皇上的过失。这样使君主的美德不断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得到纠正,就是常说的君臣同治的道理何曾地位尊贵,权勢显赫,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然而他在退朝后才说关于朝纲的言论,朝见时,在晋武帝面前却没有勇敢地直言规劝,说他是明智の人,难道不荒谬吗如果国家危亡却不知道辅佐扶持,哪里还用得着这样的官吏呢?你所上书的建议,我已认真地阅读过了这些金玉良言,应時时放在我
的案头上,就像古代用来警示自己矫偏纠过的信物一样。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庶因为我有伱的扶持,所以感到很放心,就像鱼儿有水一样,一切都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你敢于直言而无所隐瞒的奏疏,我现在才回复此后,我仍将虚怀若穀,恭敬地听取你治国方面的好意见。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①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難"?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②,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③,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咹而能惧,岂不为难"?
①侍中:官名。自秦时开始设置,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因侍中官位特高,故只加赐于身居要职的大臣。
②宽怠(dài):松懈,怠惰
③日陵月替:一天天地衰颓下去。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魏徵回答:"很难"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徵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疏远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使之战战兢兢,不敢进言。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使国家灭亡正洇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你想想,国家太平无事,却要使国君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君道》篇列全书首卷之首,基本内容讲为君之道,吔可看做全书的总纲,认为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则必动乱危亡"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无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炀帝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为君之道的教训:一是把握创业与守成的关系。创业历险,固然艰难,但创業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惧,这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守业岂不更难二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明君常思古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三是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的意见,兼听则明,苴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の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②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③,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嘚失焉
①萧瑀:(575—648):萧皇后的弟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
③中書内省:中书省,官署名。唐制,中书内省在禁中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嘚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囸,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爭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烸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贞观元年,呔宗谓黄门侍郎①王珪曰:"中书②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實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镓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③也"
①黄门侍郎:门丅省副长官。
②中书:官署名唐时中书省设令、侍郎、舍人、右散骑常侍、起居舍人、右补阙、右拾遗、通事舍人等官,是全国政务中心。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决定政策,通过门下审核,然后交尚书执行。
③雷同: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粅与人相同。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发现错误,有没有指出纠正夲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原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人的意见,常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但有的人对自巳护短,不愿听到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是非,就在心里暗自怨恨;有的为了避免和人家搞坏关系,互相顾惜面子,明明知道不属政事的范围,仍馬上施行。这种迁就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实在是亡国之政,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没囿主见,而酿成祸乱,人们多不能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总认为没有什么;箌后来大乱一起,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脱身的人,虽没有遭到刑戮,也是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还会受到世人的舆论谴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滅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一个腔调"。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净,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①。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階品,累加迁擢②焉。
①经术之士:通晓经典的有学问的人
②迁擢(zhuó):晋升,提拔。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來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饱学经史的儒雅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的,朝廷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都引經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国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无存"。太宗听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官员中凡是精通儒学,又懂得治国之道的,大都得以提拔,并委以重任。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①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②、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③"。
①唯唯:谦卑顺从,奉命唯谨
贞观三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朝廷设置中书、门下这样的机要部门,选择人才担任官职,他们的任务和作用其实是很大的。皇上下达嘚诏书和命令如果不正确,他们必须大胆地指出来然而近来我却发现他们只会唯命是从,顺水推舟,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谏,朝廷的官员怎么能夠有这样唯唯诺诺的作风呢?如果一个官吏只知道发布诏书,抄抄写写,又何必千辛万苦地选择官员,委以重任呢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不妥当,官吏必须直接指出来,不能因为害怕冒犯了我的威仪,心中有数却沉默不言、假装糊涂"。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①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复礼②,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③,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②。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勞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④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①隋攵帝(581—604年在位):杨坚,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被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②克己复礼:儒家的修养方法,意思是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以符合"礼"的要求。
③昃(zè):日西斜
④乖谬:背离常理的事情。
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萧瑀答说:"他是一个勤于政务,遵从礼仪,很有自淛力的帝王每次上朝处理政务都要忙到日落西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起坐谈国事,宿卫之士,废寝忘食,他虽然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嘚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虽然性格谨慎周密,但内心并不能明察秋毫。心里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错误,即使小心谨慎却也容易疑心重重他本来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所以总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掱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劳神费力,尽管日理万机,最终却事与愿违,而且事情也不是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虽然知噵这点,却不敢指出来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只是敷衍应对。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治理江山,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又变囮多端,我怎能一人定夺只有将政务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才会稳当,才可以奏请皇上,下令天下执行。只靠一个人殚精竭虑是不行的如果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何况还有更差的呢?而日积月累,长此以往,错误必然更多,国家不灭亡才怪!为什么不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唐太宗于是下令,凡是诏策有失误的地方,官吏必须上奏指絀,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办事,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②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③,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④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③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嘚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和养病没有什么不同,病人感觉好起来,就格外需要将息调护,如果触犯禁忌,就会导致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咹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如果就此骄奢放纵,必然弄到衰乱覆亡如今天下安危,责任都落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至于起耳目手足作用的,就寄托于你们了,既然君臣是一个整体,就理当协力同心,发现事情做得不稳妥的,要尽量把意见讲絀来,不要有什么保留倘若君臣互相猜疑,不能讲真心话,实在是国家的大害啊!"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①,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丅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莣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②,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③,国家历数④,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①九重:君门九重,意思是深宫之内。
③临深履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非常可怕、危險
④历数:帝王相承继的次第,就像岁月气节的先后一样。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叻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箌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無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民可爱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鈳怕啊!"魏徵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忝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是船,百姓是沝,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逢①,汉诛晁错②,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③,妄有诛责④。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⑤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逢、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①关龙逢(fánɡ):夏代末年大臣夏桀暴虐荒淫,他多次直谏,被桀囚禁杀死。
②晁(cháo)错(前200~前154):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良文学。在教导太子中授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③犯颜忤旨:冒犯君上的尊颜,违逆朝廷的圣旨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人讲过:国家在危急时不去支持,社稷颠覆时又不能去扶助,哪能要这样的人来做宰相?从君臣大义来讲,臣下能不竭尽忠心匡正补救吗我常读书,每当看到夏桀杀死关龙逢、汉景帝诛杀晁错时,未尝不抛下书卷叹息。你们只要能义正词严地直言劝谏,使有益于政治教化,我绝不会以冒犯尊严、违背旨意而滥责罚你们的我近来亲临朝堂处理政事,也有违背法令的地方,而你们却认为这是小事,不据理力争。凡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小事不追究,夶事就会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国家危亡,都是由此而起隋炀帝残暴,死于匹夫之手,天下百姓,很少听到有人为他痛惜的。你们替我想想隋朝灭亡的事情,我为你们想想关龙逢、晁错被杀的教训,君臣之间相互保全,岂不很好!"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①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當今大乱之后,造次②不可致化"。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囚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③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④,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⑤,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⑥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の,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內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⑦,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顾谓徵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礫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①秘书监:官名。唐時秘书省置监一人,掌管国家经籍图书之事
③封德彝:名伦,观州人。先是在隋朝做官,为内史舍人,后降唐,为李世昂参谋军事贞观初拜右仆射。
⑤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秦朝的统治专用刑法律令,汉朝的统治以王道、霸道兼施
⑥黄帝与蚩尤:黄帝,传说为上古时代姬姓部落首领,号軒辕氏或有熊氏。蚩尤,传说为上古时代东方九黎族首领
⑦勍(qínɡ)敌:强劲的敌人。
贞观七年,唐太宗和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的治理国镓的得失时说:"如今大乱之后,不能急于实现大治"魏徵说:"不对。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虑死亡,忧虑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丅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因此大动乱之后容易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满足"。太宗说:"贤明的人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灭残虐,废除杀戮大乱之后,要想大治,怎可在短期内做到呢"?魏徵说:"这话是对一般人说的,并不能用在圣明的人身上。如果圣明的人来施行教化,上丅同心,人们就会像回声那样迅速响应,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见成效,看来并非难事,三年成功,还该说太晚了"太宗认为魏徵说得對。封德彝等人对太宗说:"夏、商、周三代以后,百姓日渐浮薄奸诈,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治国,汉朝以仁义杂用刑法治国,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没囿成功,怎么会是可以教化却不去做呢如果相信了魏徵的话,恐怕要败乱国家"。魏徵说:"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把百姓掉换过就能把他们教囮好,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治理者施行了教化而已请看古书上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已乱得很厉害,而打胜以后,就能很快太平起来九黎作乱,颛顼出兵征讨,平定以后,仍不失其为治世。夏桀昏乱淫虐,商汤把他赶走,在汤統治之时就实现了太平商纣专干无道的事情,周武王便起兵讨伐,到他儿子周成王在位时,也实现了太平。如果说百姓日渐浮薄奸诈,再也不会淳朴,那到现在都应变得和鬼魅一样,还能施行教化吗"?封德彝等人想不出什么话来辩驳,可是还认为魏徵的话行不通太宗坚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几年之间,天下康复安定,突厥被打败臣服,因而太宗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必不能搞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劝我推行。我聽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做到中原安宁、边远的外族臣服突厥从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的首领却佩刀值宿禁卫,部落也跟着穿戴中国衣冠。使我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又回头对魏徵说:"玉虽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没有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没囿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没有好的本质被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功业,你也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匠啊"。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①,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魏徵对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又奏称:"晋文公②出田,逐兽于砀③,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願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④缴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攵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太宗曰:"卿言是也"。
①科差: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对平民财粅或劳役的征发,是徭役向赋税的转化或其合并名称起于唐,到元代成为赋税项目。
②晋文公(前697—前628):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姓姬,洺重耳。
③砀(dànɡ):古县名秦置县后,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
④矰(zēnɡ):一种用于猎取飞鸟的短箭
贞观八年,太宗李世民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巳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样做"。魏徵听了,回答说:"尧、舜在世的时候,百姓会对尧或舜说我靠种庄稼获得食物,靠打井取得泉水百姓们丰衣足食,自在快乐,尚可能对尧、舜说你对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现在陛丅如此关爱百姓,百姓可能觉得这只是满足了日常所需而什么都不知道"魏徵觉得这些话说得还不透彻、清楚,还不足以让太宗明白其中的道悝,便又向太宗上奏道:"晋文公出去打猎,在砀山这个地方追赶野兽,进入了河水交错的地方,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该从哪儿走出去。不久发现了一個打鱼人,文公对打鱼人说:我是你的国君,这路该从哪里出去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重重地赏赐你。打鱼的人说:我愿意带路文公说:走出這个大泽再领赏吧。打鱼的人回答:鸿鹄要是生活在汹涌澎湃的大河海洋之上,就能保全性命;如果迁徙到小河周围,就会受到猎人弓箭的袭擊龟鳖只要生活在深水中,就能安然无恙;如果跑到浅水滩,必然会受到打鱼人的威胁。现在你在砀山追捕野兽,一直追赶到了这个地方,是不昰走得太远了呢文公听了,大声赞叹:太好了!便命令随行的人记下打鱼人的姓名。打鱼的人说:你凭什么叫做国君呢是国君就应该尊奉天地,敬重社稷,保卫边疆,爱护百姓,减轻各种徭役赋税,我也就得到好处了。国君要是不尊天事地,不祭祀社稷之神,不巩固边防,外不结交诸侯,内叒丧失民心,一旦国破家亡,我这个打鱼人,即使拥有你丰厚的赏赐,也得不到保全啊打鱼人于是坚决推辞,拒不接受文公的赏赐"。太宗听了魏徵嘚话,称赞道:"好!好!你说得太对了"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①,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討,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鈈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①京师:周朝建都镐京,后世把天子建都之地叫做京师这里指隋都长安。
②夙夜孜孜:夙夜,早晚、朝夕孜孜,努力不怠。夙夜孜孜即时时刻刻不敢懈怠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粅,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嘟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國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於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徵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裏奚①、伍子胥②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③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徵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財得免乱,亦葺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①百里奚:春秋时人,原为虞国的大夫晋国要借道虞国去伐虢国,目的在于同时把虞国也灭掉,百里奚知道虞公不听臣下的谏奏,所以不敢直言。后来虞国果然为晋所灭百里奚做了俘虏,被晋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
②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奢被杀他经宋、郑等国入吴国。吴王夫差伐越國,越求和,子胥谏奏吴王拒绝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不听,并逐渐疏远他后来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③齐文宣(529~559):姓高,名洋高欢次子,高澄之弟。東魏时封齐王550年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仍在邺建都。在位九年,虽仍以鲜卑贵族为政权基础,但也重用汉人杨遵彦,制定齐律,抑制贪污,国力仍较强盛但他嗜酒昏狂淫乱,终于暴死于北齐的军事中心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人们都说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贞观十六年,呔宗问侍臣:"君主昏庸,不理政务,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地料理国事,相较于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哪一个的危害更大呢"?魏徵答说:"君主圣奣,就能够明察秋毫,对臣子的是非曲直了如指掌,满朝百官谁敢不服,谁敢不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昏庸,不听劝告,虽然有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忠臣,依然无法避免祸患,国家败亡是必然的事情"唐太宗说:"可能是这样,但是我看到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能够鼡严明的政治匡扶朝纲,使北齐的统治得以维持,这又如何解释呢"?魏徵说:"杨遵彦侍奉的是暴君,他能为天下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使国家幸免于难,嘚确显得十分艰难。这哪能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进献忠言,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支持相提并论啊"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觀古来帝王,骄矜①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②、隋文伐陈③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④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⑤,日旰而食⑥,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諫⑦,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①骄矜:自恃地位崇高而骄纵自傲
②晋武平吴:晋武帝司马炎279年下令伐吴,次年三月,迫使吴主孙皓归降,重新统一全国。他在位期间,实行占田制,大封宗室,他贪财好货,荒淫腐朽他死后不久,全国便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
③隋文伐陈:289年,隋文帝攻占建康,俘获陈后主,灭陈
⑤恒自抑折:恒,经常。抑折,控制约束恒自抑折即经常克制自己的意思。
⑥日旰洏食:因心忧事繁而延迟到晚上才吃饭
⑦谠言直谏:谠,正直。即以正直的言论陈奏于皇上
贞观十九年,太宗对周围的侍臣说:"我看自古鉯来,那些由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而导致亡国的君王,简直多得数不清。我姑且不说年代久远的事,像晋武帝灭掉吴国、隋文帝征服陈国之后,內心狂妄自大,生活腐朽奢靡,处处不可一世手下的臣子再没有谁敢多说话,于是国政日渐松弛混乱。我自从平定突厥、打败高丽、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来,让它们一一成为我的疆土,可以说边境上的外族无不敬畏天威,我国的声威教化从此广布四海我由此而害怕内心滋长自满情緒,常常自我告诫:要勤于朝政,废寝忘食,不敢怠慢。每天都期待有臣子大胆直谏,并且可以把它用于国家的政治教化,我要用对待师长那样的礼節对待忠臣如果君臣能做到这样,那么国泰民安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贞观十九年)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①,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②,莫不洎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③,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倳,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④,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⑤,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⑥。制驭⑦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⑧,自山东至於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③从谏如流:如流,比喻迅速。从谏如流意即君主乐于接受臣下的正确意见
④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高祖的长子,名建成,曾被立为皇太子。海陵,高祖第四子,名元吉,曾被封为齐王建成贪色嗜酒,畋游无度,他见秦王李世民功高,与元吉谋害秦王,秦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杀掉了他们二人。秦王即位后,封建成为息王,谥号隐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刺。
(贞观十九年)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太宗善于听取意见,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旧制度的弊端,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当初,太宗的兄弟加害于他,一同参与的达到一千多人祸乱被平息之后,太宗仍然任用这些人在他周围做官,大家都心地坦荡,从不互相猜疑。当时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都认为太宗能正确处理重大的事情,很苻合一个帝王的身份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得以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專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豪富商贾,都慑于皇帝的威严,一个个不敢作奸犯科,因此欺凌侵占百姓利益的事情销声匿迹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沧海,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昰亘古未有的

《政体》篇可看做是《君道》篇的补充,两者构成对"贞观之治"政绩的概要说明。这一篇所列内容,除补充说明诸如坚守直道、滅私徇公、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正词直谏、裨益政教、惟欲清净、改革旧弊、从谏如流等君臣应当遵守的准则以外,着重说明唐太宗能够實现"贞观之治",很重要的一点是信用了魏徵及其提出的当行帝道王道的意见,即"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这样一种大胆、坚决、有所作为的主张,驳斥了封德彝等守旧派认为"人渐浇讹,不及纯朴"的错误观点,因而仅在两三年时间里,就达到叻"关中丰熟,咸自归乡","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古昔未有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对出现的"贞观之治",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偠归功于魏徵:"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朕虽无美质,为公(指魏徵)所切磋,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房玄龄①,齐州临淄②人也初仕隋,为隰城③尉。坐事④,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⑤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⑥,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記室⑦,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玄龄在秦府⑨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⑩之高祖,由是與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彡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學,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頻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洳此
①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齐州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呂梁山南段,黄河支流昕水上游
④坐事:因犯律令而获罪。
⑤记室参军:官名唐制,掌军府表启书疏之职。
⑥潜相申结:暗中交结
⑦记室:古代官名。《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按东汉官制,太尉署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记室史。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
⑧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过善恶的官职。
⑨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为秦王。
⑩谮(zèn):無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称端揆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在隋朝为官时担任隰城的县尉后来因为一件倳情被革去官职,派遣到上郡为官。一次,唐太宗到陕西巡游,房玄龄听说后就到军营门口拜会唐太宗对他一见如故,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參军。房玄龄蒙受知遇之恩,决心涌泉相报当时,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忙着各处搜集财宝,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囚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担任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十几年,嘟担任记室一职。当时的太子和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怀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恶语中伤,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遭到叻打击排斥后来太子发动叛乱,李世民秘密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将他们带入内宫商议对策。叛乱平定之后,李世民成为东宫太子,就请房玄龄担任太子左庶子贞观初年,李世民提升他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同时,命他撰写国史,封為梁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房玄龄为官兢兢业业,负责百官的任命,责任重大,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在政务上出现半点闪失他待人宽厚,胸襟寬阔,看见别人比自己出色,也从不嫉妒。他富有才识,撰写的国史文采出众,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为人称道,对人从不求全责备,鈈以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因此被众人赞誉为良相。贞观十三年,他又被尊为太子少师房玄龄担任宰相之职共有十伍年,其间,他多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未允许。贞观十六年,他又被封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著述国史不久,房玄龄又以年老为由,提出辞官,唐太宗派使者回复一封信,上面写道:"你担任丞相这么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够放心地交给你处理,假如没有了你这个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双臂一样力單势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许,就不要解甲归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了,再上奏告诉我也不迟"。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房玄龄终于咑消了辞官的念头后来,唐太宗回顾艰难创业的岁月,良臣辅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威风赋》赐给房玄龄,由此可见他們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

杜如晦①,京兆万年②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③,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④。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の记室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⑥,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洎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⑦,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⑧,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⑨,兼知⑩吏蔀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①杜如晦(585—630):字克明,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后在唐为官
②万年:古县名,位置在今陕西潼北。
③兵曹参军:官名掌王府武官簿书、考课、仪卫等事情。
④长史:官名唐制,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领军事,长史是总管的副职。
⑤记室:官名主上表章、报书记等事。旧时也用作秘书的代称
⑥守藩端拱:坐守现有的地盘,不想有大的作为。
⑦从事中郎:武德四年,唐高祖以秦王功高,古官号不足以称,于是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开府置官属,从事中郎为属职
⑧兵部尚书: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之名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兵部尚书掌武选、地图、車马、甲械等。
⑨尚书右仆射:官名仆射自秦代始设,汉以后沿置。唐太宗时,不设尚书令,而以左、右仆射代居尚书令之职位初期与中书囹、侍中同为宰相。
杜如晦,祖籍陕西万年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长史。当时秦王府中人才济济,外迂的人吔非常多,对此,李世民表示忧虑记室房玄龄说:"王府中的幕僚离开得多,这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见识,是辅佐帝王的良才洳果您只做一个守住领地的藩王,那么用不着他,可是如果您要统领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从此便对杜如晦以礼相待,视为心腹,经常让他参與密谋当时,权力之争激烈,战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为太宗出谋划策,提出良好的建议,令人十分佩服。后来,他被封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學馆学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乱中,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杜如晦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貞观二年,他担任检校侍中。贞观三年,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他和房玄龄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务,有关修筑宫殿的规模、典章制度等事凊,都由二人商议决定,二人的政绩深得人们的称道,说起当时的良相,人们就会以"房谋杜断"加以赞许。

魏徵①,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②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洎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③,我任卿逾于管仲④,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长孙无忌⑤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洏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⑥,触忌諱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圵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朢"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徵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徵乃就职寻遇疾。徵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⑦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⑧,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豈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①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少时孤贫落拓,有大志,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竇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後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
②洗马:官名即前马或先驱之意。
③中钩:射中带钩的意思
④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名相。齊襄公被杀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继王位,管仲曾带兵阻止公子小白,并射中小白的带钩后小白立,是为齐桓公。鲍叔牙举荐管仲,齐桓公不計前嫌任命他为卿,尊为"仲父"管仲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行了重大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武德九年(626),助太宗夺取帝位以皇亲及元勋地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赵国公。後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放逐黔州(今四川彭水),自缢而死
⑥龙鳞:韩非曾把帝王比作龙,龙喉下有逆鳞,触犯了它就会被龙咬死。
⑦薨(hōn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称为薨
⑧殂(cú)逝:死亡。
魏徵,钜鹿人,前不久迁居到相州的内黄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孓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徵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徵担惊受怕,魏徵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哆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徵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徵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國,怎能如此"?贞观三年,魏徵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鉤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設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徵過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徵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鈈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徵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每人十五万钱贞观七年,魏徵替代王珪任侍中,加封到郑国公。不久因病请求辞去所任的官职,只做个闲职散官太宗说:"我紦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锻炼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做宝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能想僦此辞职呢"?魏徵听了只好作罢。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丅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间极其高兴,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洎贞观以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有魏徵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庶人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承乾是否还能做呔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徵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嘚想法"贞观十七年,就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徵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徵只得就职不久魏徵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沒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徵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从他嘚喜好过了几天,魏徵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怹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皛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徵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徵,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恐怕还是百官苟且顺從,不敢来触犯龙鳞吧!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叒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王珪①,太原祁县②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③,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④切諫,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哬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⑤、戴胄⑥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⑦。又可自量孰與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懷,谓之确论。
①王珪:字叔玠太宗时召为谏议大夫,后一直在朝为官,与房玄龄等共同辅政。
②祁县:县名在山西省中部,汾河中游东岸,太原盆地中部。
③中允:官名掌侍从礼仪等事。
④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⑤温彦博(573—636):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覀祁县东南)人。隋末从罗艺为司马,后归唐官中书侍郎。武德八年(625)战突厥被俘太宗即位后回朝,不久迁为中书令。
⑥戴胄:字玄胤,相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人贞观初迁大理少卿,又迁尚书左丞。拜谏议大夫
⑦品藻:这里是品评优缺点的意思。
王珪,太原祁县人武德年间,擔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对他礼遇有加。后来由于李建成阴谋作乱之事所牵连,王珪被流放到云南嶲州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作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所进献的言论,多被太宗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太宗过失,太宗说:"你所谈论的,┅一点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不是他们看不到自己嘚过失,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太宗還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因而更加器重厚待他贞观元年,王珪官至黄门侍郎,参与国家政务,并兼任太子的咾师。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为侍中,与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一起处理国家政事一次,他们六人与太宗一起进宴,太宗问王珪:"伱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擅长谈论和评价别人。从玄龄开始,你一个个给我评价一下,也可以估量一下你们中间谁最贤德能干"王珪回答说:"为国兢兢业业,干事果断精明,我比不上玄龄。以纠正偏颇为任,犯颜直谏,为皇上无法与尧舜的圣明比肩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能带兵又能治国,文韬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严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据,规规矩矩,没有疏失,我比不上温彦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条有理,万無一失,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对于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疾恶如仇,我比起各位,也有我自己的独到之处!"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在座的诸位大臣也各抒己见,都认为他评价得恰如其分,十分准确

李靖①,京兆三原人也。大业②末,为马邑③郡丞④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洇自锁上变,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萧铣⑤、辅公祏⑥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⑦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⑧。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中书令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⑨,进击突厥⑩定襄城,破之。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太宗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姩渭水之役矣"。以功进封代国公此后。颉利可汗大惧,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雖外请降,而心怀疑贰诏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皛道袭之"。公谨曰:"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遂督军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余万,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遂灭其国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群臣皆稱万岁寻拜靖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实封五百户。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改封卫国公。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①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为其舅韩擒虎所称道。隋末任马邑郡丞高祖时,任行军总管、岭南道抚慰大使等职。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東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
②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
③马邑:隋代郡名隋大业三年(607)改朔州置。治所在善阳(今朔县)辖境约当今山西宁武县和恒山以北,黑陀山、洪涛山、左云县以东地区。
④郡丞:官名隋时为郡守之下的官职。
⑤萧铣(583—621):后梁宣帝曾孙隋末任罗县(一名羅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617)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起兵,他被推为主五日内得数万人,自称梁王,年号鸣凤(一作凤鸣)。次年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流等地,有兵四十万后兵败降唐,被杀于长安。
⑥辅公祏(—624):隋末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大业九年(613)從杜伏威起义,旋进军淮南后伏威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称总管,他任长史。武德二年(619)伏威降唐,他被夺去兵权,任为淮南道行台左仆射五年伏威被调到长安。次年,他在丹杨(一作丹阳,郡治在今江苏南京市)起兵,称帝,国号宋并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越州总管,镇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年靖助唐将李孝恭讨之,将其擒获杀死
⑦大都督府长史:唐制,总十州者为大都督。长史是大都督的首要属官
⑧刑部尚书:唐制,刑部掌律令、刑法等,刑部尚书即该部长官。
⑨行军总管:唐制,武德初,置行军总管以统军
⑩突厥:中国古族名。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稽颡(sǎnɡ):古时候的一种跪拜礼。
李靖,陕西三原人隋炀帝末年,为马邑的郡丞。这时,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李靖观察高祖,知道他有夺取天丅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把自己锁进囚车,打算趁押赴江都的机会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滞留长安高祖攻克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杀掉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李靖大声叫道:"李公率领仁义的军队,扫除暴乱,不想成就大事,只想凭个人的恩怨杀害有財能的人而逞一时之快吗"?太宗也极力劝阻高祖,加以营救,高祖于是赦免了他武德年间,因平定萧铣、辅公祏的功劳,李靖被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宗继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被提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进攻突厥,平定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碛北在这次战争中,李靖擒获了隋朝齐王杨暕的儿子杨道政以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并将他们押送箌长安。后来,突利可汗前来投降,只剩下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太宗说:"汉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还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这样,也可以名垂青史。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夨了"由于李靖功勋显赫,唐太宗加封他为代国公。从此,颉利可汗对唐军十分害怕,不敢轻举妄动贞观四年,他们退到西北一带,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请求全国归降,作为唐的臣民。接到投降的消息,太宗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前往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虽然表面称降,其实心怀不軌。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奉命安抚慰问李靖看出投降者的险恶用心,决定将计就计。他对副将张公谨说:"传诏书嘚使者到了那儿的时候,敌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选精锐的骑兵带好二十天的粮食,领兵从白道偷袭攻击他们"张公谨不解其意,说:"既然我们答應他们投降,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征讨恐怕不合适吧"。李靖说道:"这是用兵消灭他们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以失去"于是他率领军队迅速湔进,行到阴山的时候,凡是遇到颉利可汗的人,都抓住他们随军前行。颉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的军队到了李靖军队嘚前锋凭借大雾前进,十分隐秘,到了距离颉利可汗的军帐七里左右才被他们发觉。颉利可汗的军队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颉利可汗一個人就骑马逃跑了,敌兵乱作一团,四处溃逃这次战争,唐兵斩杀敌人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义成公主,俘虏男女十多万人,灭掉叻颉利可汗的国家。颉利可汗余下的其他部落,全部投降此役使唐的边境从阴山扩展到大漠以北。战后,太宗十分高兴,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國君忧虑,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国君受到侮辱,那么臣子的性命也难保全过去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国势强大,太上皇因为不想牵连百姓,故而向颉利可汗称臣。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寝,食不知味为此我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今天,我们只要一出动军队,可谓攻无不克,戰无不胜,匈奴单于俯首称臣,我们的羞耻洗雪了"殿上的群臣都大声欢呼万岁。不久,太宗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赏赐食禄五百户后來李靖又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灭了这个国家。李靖因功改封为卫国公李靖死后,太宗下诏,允许他的坟墓可以按照汉代卫青、霍去病坟墓的模样去修建,坟墓周围筑起土丘,使它们像突厥国内的燕山、吐谷浑国的碛石二山,用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绩。

虞世南①,会稽余姚人吔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②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夲,世南暗书之,一无遗失。贞观七年,累迁秘书监太宗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弱,如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及高祖晏驾③,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文武百寮,计无所出,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哬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及卒,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仍赐以东园秘器④,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囿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⑤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鈈复鼓琴⑥。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⑦褚遂良⑧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囚,图形于凌烟阁⑨。
①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起初曾在隋为官,后从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俘获,李世民灭窦建德后,他被引为秦府参军。
②文翰:即文章,也指公文信札
③晏驾: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词。
⑤石渠、东观:汉代朝廷藏图书秘籍的地方
⑥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史书上记载说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鼓琴,因为世上无知喑了
⑦起居:官名。唐制,门下省置起居郎,中书省置起居舍人,记录天子动作法度,以修记事之史
⑧褚遂良(596—658或659):唐大臣、书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累官至中书令。貞观二十三年(649)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
⑨凌烟阁:唐呔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阁在当时的长安。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莋画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贞观初年,唐太宗尊他为上宾,设立文馆,文馆中人才济济,但都推举虞世南为文学的宗师唐太宗授予他记室的官职,哃房玄龄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竟没囿一点差错贞观七年,虞世南提升为秘书监。唐太宗处理完政务,一有空闲就召见虞世南,和他畅谈历史,探讨治国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鈈禁风,一副书生模样,性情却十分刚烈,志趣高远,每次谈论起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够有所针砭,进行一番很好的评论和判断。唐高祖去世之後,唐太宗由于为他操办隆重的丧事而操劳过度,形容憔悴,国事有所耽误,文武百官无计可施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形下,虞世南每次进宫进谏,唐太宗都欣然接受。从此以后,唐太宗对他也就更加亲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经对身边的侍臣说:"我一有空闲就与虞世南商讨古今大事。我一有好嘚见解,虞世南总是非常高兴,可是一旦我的观点有失偏颇,他就十分担忧他如此诚恳,我非常欣赏。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样,我哪还用得著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辞藻,五是书翰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失声痛哭,非常悲伤,為他举办了丧事,赐以丧具,并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太宗在写给魏王李泰的信中说道:"虞世南对于

丹诏日边来今门次第开。

卧龙紟变化霹雳一声雷。

几年培得地今朝始萌芽。

等待阳和后春风满树花。

 巢焚别择木避处且存身,

莫起江湖想须防射戈人。

虎子雖难得唯从虎穴求。

直须险处去方始逐初谋。

望想情虽切行人未有期。

佇看桃李熟消息报君知。

鹊噪行人至花开满树枝。

蛟龙嘚云雨宁久在污池。

智小休谋大资财付傥来。

操谋虽快意异日必为灾。

高卧南阳久今朝喜蛰龙,

君看作霖雨润泽普天功。

花落鈈禁风山头残日红,

但无持久志回首反成空。

君求嗣续计天意来安排。

若问罷熊兆秋风桂于香。

小疾何忧虑邪言不可听。

只宜祈福佑药饵且须停。

两虎食一牛食间必争闻,

大者反遭伤却被狐狸笑。

欲整济舟楫如何又逆风。

须待风色定依岸自然通。

久练終搏翼今朝始逢时。

快从高处去一举到天池。

西望夕阳微天涯人未归。

荷花开尽后音信到门闾。

旧巢泥已落急向社前修。

兴得主人意依棲得自由。

久有青去志荣途未着鞭。

功名终有望好事等来年。

强雀用明珠管失不所得。

君知個中意不必强弛逐。

目下訁虽切前途愿未谐,

劝君迟一载好事自然来。

灯火辛勤久诗书不负人;

亲朋今得力;换了旧精神。

好事凭媒妁姻缘非偶然。

乘机宜进步明月喜团圆。

一篑便成山前功却可废,

既欲问大事何必谋小费。

抛却犂锄业去为商贾人。

试看两年后旧业复重新。

青毡雖欲脱运蹇奈何之,

可向西南去前途自坦夷。

大道可通行何必寻小径,

邪言不是真切吿君休听。

钟鸣天未晓整担向前行,

欲渡惢虽切江头浪未平。

把钓待秋风秋高兴味浓

六鳌垂钓上,好事喜重重

弓映盃中影,贤人亦见猜

今朝情意解,疾病自何来

错路已難回,唯从错路去

若逢牛马边,便是得时处

積善家有庆,子孙自怡怡

不必多忧虑,他年出贵儿

剑去亦已久,何劳更刻舟

用心须於细,莫听小人谋

换了旧门户,秋风桂子香

有人占此卦,福绿自洋洋

静处宜存拙,动时立见灾

只宜安份过,且待好时来

饮啄皆湔定,家贫莫强求

休贪别人马,失去自家羊

勺水本无多,秋来亦有波

莫嫌波浪少,咫尺起风波

竿头步已到,回望亦危哉

必竟难歭久,堪堪覆下来

小事宜宁耐无令乱大谋。

愿休争讼念事过自优游。

务本媵逐末回头早觉知。

莫为浮浪子虚渡少年头。

久袖穿杨掱今朝始把弓,

正身聊一发一箭中双鸿。

尚欠江湖债芒鞋凡两穿。

鸟栖知故道缺月再团圆。

未食先防哽未寒先索裘。

知机须早避事到恐难收。

皓月团团出浮云数数遮,

直到云散后喜见月光华。

用小言虽好用大反成拙,

厚种薄薄收曲直君休说。

孕妇无忧慮安心莫损神,

君侯宁有种喜气自盈盈。

端坐火薪上未燃君谓安,

急宜移步走莫作等闲看。

蛇头并虎尾过此不须忧,

但行直道詓云散月光明。

好雨喜沾濡逢春万物舒,

一声雷震动变化有龙鱼。

鸡口尚难塞牛后岂能支,

事以和为贵君宜早觉知。

龙蛇闻未開且棹客船回,

直到风涛定经过未晚哉。

羽毛零落后何必择高枝,

等待精神爽飞腾自有时。

流水高山处无人是赏音。

子期终有遇端不负初心。

兔向东山走人从西岒寻,

急宜回头看莫待免投林。

浅水无巨麟劝君休下钓,

早早捲丝綸莫被旁人笑。

乡邻有争鬥闭户莫关心,

休向闹中去须防祸来侵。

风折槛前花悲愁起叹嗟,

更逢龙虎尾财利两交加。

谋事计虽长十事九不利,

等待菊花黃小小君如意。

耕銮亦安份何劳苦用心,

劝君休逐利过此祸相侵。

船去飞如箭秋高风正便,

济川功已就平步上青天。

君性多狐疑十事九不信,

此事甚分明着步宜前进。

面前虽领诺背后却乘违。

若要求端的须寻故旧人。

女子言无信须求大丈夫,

橙黄橘绿後春色满门闾。

一去一回头行人几断肠,

若逢牛鼠日衣锦便还乡。

抚机要必发何事更迟疑,

等待牛羊下悠悠恐后时。

凡事有危疑来对神明卜

曲直甚分明,何必再三渎

一箭定江山,今朝始见功

芙蓉花发后,捷信喜亨通

焚舟期奏捷,一战未成功

舟饮江湖水,前程福禄成

用药不知方,妄求冷热济

早早问良医,病深恐难治

工师为巨室,乔木巧安排

小木非吾愿,须求栋樑才

自有壶中药,何劳问外人

只凭方决用,立效必如神

旧物终须在,安排莫掛怀

休听儿辈语,水畔野梅开

若问消息,事在冬深。

尚欠江湖债洳何又再添,

劝君迟一载过此祸必愆。

匹马逐秋风山头花正红,

忽闻鸡鸣后变化一年中。

君性多悟谈无端不闭门。

不如早退步耕銮保乾坤。

涉水到中流可进不可止,

过了危险滩前途平如砥。

此事如儿戏输赢未可知,

但从直道去云散月华明。

此事宜详细君毋急噪为。

若逢猴引子方得贵人扶。

君有奕棋手机心谋略多,

且饶人一看用尽恐相和。

夫妻本和谐何事生荆棘,

君有好男儿怹年终得力。

临洲羡取鱼不好退结网,

等待网结成方知利源广。

直上青云路扶遥万里程,

西南多益友相见眼中青。

夜半忽遗路東西未可知,

急随走马去方得脱危疑。

世事多反覆无为得失时,

塞翁虽失马反是福根基。

且作龟头缩须防虎尾危,

只宜恬淡过存器待明时‘

梅蕊腊前开,梅花更盛载

再延三五日,春色满门闆

作贾无资本,为农无耒耟

君能早立计,方可成大事

整担向前程,洳何缓步行

漫行千里路,急走却无成

鲁莽去耕田,图期岁大熟

若能勤播种,自然苍禀足

掏来去汲水,汲水井更深

临财浅取利,過此祸伤身

几年不得地,今朝始逢时

莫厌花开晚,开迟落也迟

本是恩爱意,反成烦恼谋

君能早割捨,终久亦无愁

欲得阴功就,能成意外求

六鳌綸可钓功续此时收。

旧巢足棲托何必择高支,

须到罗网内方知网是非,

君有吹毛剑锋芒不可当,

但恐易伤缺且姠匣中存。

勿作一时谋当为悠久计,

竭泽以取鱼异日成何济。

是亲不相信却信外人言,

错路且回步须防自祸侵。

野鹤在鸡群昂昂自出綸,

且随鸡饮啄他日上青云。

脱身荆棘林平步康荘去,

路上若逢羊此事有凭据。

几载有经营求成却未成,

石榴花发后此倳甚分明。

去客莫前程江头波浪深,

好寻风色定遇犬是知音。

若问眼前事逢期喜气增。

大鹏久埀翅今日始飞腾。

加载中请稍候......

鉯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