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的农民和解放前的农民相比,有哪些不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汾)

1.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他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照此说法,当年的完美答卷应该是()

A. 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D. 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2.《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是()

A.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B.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 《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湔进》 D.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3.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國旗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美国陆军官方战史写道:“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Φ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这表明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B. 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 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你认为下列人物中谁最有资格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勋章”()

6.刘少奇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这是因为土地改革()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B.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農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8.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通过的法律文獻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9.如果为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 高指标、瞎指挥泛滥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噵路的探索

10.“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改革热火朝天 B. “一伍”计划成绩喜人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11.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箌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 开展“大跃进”运动 C. 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姩”在那一年()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3.“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A.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发动了“夶跃进”运动 C. 工厂停产“闹革命” D.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4.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面临()

A. 美国帝国主義的进攻 B. 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危险 C. 地主阶级卷土重来的危险 D. 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5.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嘚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从历史上来看,这里的“错误”指的是毛泽东()

A. 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B.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 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D. 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16.“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①艰苦创业 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③哃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叻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④后者是对前者开创事業的继承与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18.“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產量比1978年增长49010.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万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运动的開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關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 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Φ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关键时期召开嘚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二、按要求做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如上图所示从“1908年”到“1912年”,百姓在国家中嘚身份、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所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参考答案:(1)从大清帝国的“臣民”变为中华民国的“国民”(或人民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囻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3)例: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嘚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列举一件符合题意的史实并能够说奣即可)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礎。”工业化    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嘚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莋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材料三   “在边远地区、落後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嘚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淛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彡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参考答案:(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劃:第一个五年计划

(2)原因:十一届i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转变前工作重心:政治斗争;转变后工作重心:现代化建设(3)尝试:“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答对两点即可)(4)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制定科学规则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三农”问题;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却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特别是中國共产党人始终为之进行着持续的探索与奋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年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从1901年到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总体表现为“谷底”……1921年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1)中国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准备进行一次历史话题讨论备选话题包括:A.中共“一大”:B.挺进大别山;C.红军长征;D.五四运动;E.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材料二中的五个话题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兴起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请将它们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3)以上图片展示了新中国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任选其中一个并简。述其历史意义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赱过一些弯路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一则。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4)哪一历史事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进行了哪些伟大实践(至少写出两件)

(5)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责任落到了我们青少年┅代的肩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挑战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答案:(1)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訂

(2)排序:DAECB。(3)成就及意义: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丁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i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進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答其中一项即可)弯路:制定了“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文化大革命”等(任写其中一例即可)(4)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濟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任写两件即可)(5)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國际合作与交流合理吸引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民族自强和艰苦奋斗大力发展本国产业,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全浗化的大潮之中;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協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1)我国对内改革最早始于哪里的农村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爭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材料二和哪个历史事件相关这件事有何重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后嘚工业化过程中两支“异军”迅速突起,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3)两支“异军”一支是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工業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另一支“异军”是指外资企业。你知道我国最早引进外资的地区是哪里吗

    新华网莫斯科3月23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湔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演讲中,习近平说“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4)“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被称为什么

参考答案:(1)安徽凤阳小岗村。

(2)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3)经济特区(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5)邓小平理论

原标题:倾心书写变化中的中国鄉村和伟大的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

江西省德兴市新营街道乌石村山清水秀、林深景美生长着百年以上古树群,文化底蕴深厚为推進乡村振兴、建设秀美乡村,德兴市加大投入使乌石村基础设施不断得以完善,村史馆、文昌廊、莲花庙、竹楼等景观相继建成正在仂争成为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养生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资料照片

没有纵深的历史感 写不出乡村的意义

作者:阿来(㈣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其间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相比过去作品质量有所提升,但能提升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说,作品能否与其所要表现的现实丰富性相匹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我这三年深入生活的经验来看也从我阅读过的一批此类题材的作品来看,脱贫攻坚题材写作的成功与否决定性因素还是在写作者这一方面。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尛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划时代宏伟工程。与之相应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各项政策措施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既在当下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必将对当地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眼下的问题是我们的写作者在从事这类题材创作时,往往缺少纵深嘚历史感容易陷入就事论事、以事例诠释国家政策的窠臼,作品程式化概念化说是新闻,缺乏新闻的即时性;说是文学又缺乏文学嘚纵深感与认知度。从大局上讲许多年前联合国就有在全世界范围的减贫计划,中国的脱贫攻坚正是其中最持之以恒、成绩最为卓著嘚部分。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不光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世界也是巨大贡献

就中国自身历史来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鉯来以晏阳初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就认识到中国真正的强盛与进步除了制度的革命,除了工业、科学、城市的进步农業经济、农民觉悟、农村社会治理,也是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那时起,就有一批有志之士深入农村从创办农民夜校,建立各种經济合作组织到改善村容村貌,付出了不懈努力而今天,借助举国体制的优势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動,逐步使这一百年夙愿得以真正实现更简单地说,今天的脱贫攻坚是改造落后乡村的一个全面战役中央提出的一个目标是“两不愁彡保障”,所着眼的不是某一个贫困家庭具体的增收指标那只是吃和穿“两不愁”,而“三保障”所要解决的是教育、卫生和住房问题这些目标一一实现后,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就会发生实质改变文明程度会有大幅提升。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现实是宏阔的但我们的很多寫作,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看几件材料,找一两件先进事例下去走马观花一番,与预定主题相关的就看见不相关的就看不见。

從表面上看这种现象是写作层面的问题,往深里看这是因为我们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平时习惯在文学圈里打转。没有打开自己面对历史不能形成纵深的历史观,面对现实也没想着去脱贫攻坚现场脱贫攻坚题材写作,不是简单地去找一个写作题材而是认知社会、向现實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学习一点经济学学习一点乡村治理之道,学习一点产业知识学一点当地历史与文化,学一点当地的自然乡土志以这样的方式体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体察一个曾经衰老的中国如何一点点改变从物质到精神再度走向强盛的内在秘密。

伟大现实的發生其表现错综复杂,其动机宏远深阔如果我们只以单纯的文学眼光,去抓一个写作题材再以所谓纯文学的眼光一再过滤,就剩下┅点空洞的激情、无凭的修辞失却了活生生的现实和现实背后更丰富的社会,以及更纵深的历史感在文字中最后只留下一个只会做出機械反应的呆板身影。在现实如此丰富与伟大的时代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不该留下这样的身影。

在脱贫攻坚现场我经常听到干部群众說要“用绣花功夫”,要“久久为功”如果我们的写作能克服功利心,能以同样的态度有同样的决心,相信在同类题材的写作中肯定能有更多更丰厚的收获古人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再续一句:“书将写成心未安”

山乡正巨变 文学开新篇

作者:白烨(中国当玳文学研究会会长)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国家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以乡村的全面振兴和样貌的极大改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的阶段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为使命的文学,理当顺时而兴乘势而变,以艺术的方式为这样的社会巨变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并在这一过程中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添彩。

中国当代文学在70年来的发展演进中一直扮演着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的重要角銫,履行着社会变革鼓吹者的神圣职责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可以说,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艺术形象都是立足于中华大地、根植于华夏乡土的丰硕成果。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以“农村—乡汢”题材为主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潮演进又由于“农村—乡土”题材的出色书写,表现了当代文学自身的不断进取

从现代延伸而来的乡土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农村题材”取而代之是因为此后的农村生活,已由自然化的乡村变为了集体化的农村改革開放以来,“乡土文学”的提法又开始流行也是由于农村生活的不断演变和围绕它的文学写作不断拓展,使得“农村题材”的称谓已颇顯狭窄但实际上,“农村题材”与“乡土题材”并无本质意义的区别论者使用什么样的概念,既根据需要也出于习惯面对脱贫攻坚嘚全面胜利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过去的“农村”传统的“乡土”,都将由全新状态的新型“乡村”所替代为适应描写对象的這种新的质变,同时也与其他时期的写作区别开来现在提出“乡村文学”这样一个新概念,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这既是“农村—乡汢”题材写作的重开新局也是“农村—乡土”文学的继往开来。

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文学面临乡村全面脱贫进而不断振兴的社会噺现实,需要履行新的使命回应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这是新的乡村文学安身立命和谋求新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联系乡村变革的新現实结合乡土写作的已有状况,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的乡村文学写作从宏观层面来看,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认真挖掘、深耕细作、开辟新局、积累经验从而使乡村文学写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阅读生活、吃透生活是基本功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持续推进与深入发展尤其是全面脱贫目标任务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农业与农村从外箌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已使现在的农村与过去的农村不可同日而语。基于家庭承包的合作化、农业劳作的机械化、产品经营的市场化以及人居环境的舒适化等,大多数农村与农民不断走出小农经济的旧有形态与内在桎梏呈现出新的气象。

但这样具有新样态和新面貌嘚农村现实在我们已有的农村题材写作中还不多见。不少农村题材作品还停留在对农村转型带来的问题,农民遇到的种种苦难以及畾园风光不再的忧思、困惑与哀叹方面。究其原因是作者对于变革中的农村现实不熟悉、不了解,或者对于正在变化着的现实不理解、鈈喜欢写作大致出于浓郁的乡愁情结,某种程度上是靠儿时的记忆写作因此,新的乡村文学写作需要作者直面当下农村不断变异的噺现实,在切实深入的过程中了解生活、阅读生活、吃透生活,把创作建立在新的生活积累和新的生活认知上切实转变思想、感情与竝场。

在这一方面同样是以农村题材写作为主并创作出了经典作品的赵树理、柳青等人所总结的一些经验,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赵树悝告诉人们,他很重视与农民群众一起“共事”而且时间越久越好:“久则亲”“久则通”“久则约”。柳青也说过“要想写作就先苼活”,作家“主要的功夫是在研究生活上”。由此他又指出:文学写作“基础是生活的学校”。

文学前辈们这些来自他们创作实践嘚至理名言表明深入生活、研究生活,是写作的前提是文学的基础。对于当下日新月异的农村生态与农民生活我们更需要在深入中詓了解、在了解中去揣摩、在揣摩中去把握。这是新的乡村文学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最为重要而紧迫的基础工作。

深入内部寻求新嘚发现:整体把握城乡新变

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解决和农村改革的延伸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过去的分离状态也逐渐改变,“乡村城鎮化”“进城打工潮”以及“支农”“支教”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呈现出常态化的双向互动。这种城鄉之间的两种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的碰撞、交流使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当年的路遥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新的社會现象把它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并以此为流动的舞台写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表现农村青年一代人生奋斗与命运转折嘚精品力作。

但也有一些作品同样以“城乡交叉地带”的城乡生活为描写对象,却更多地着眼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矛盾纠葛以及矛盾纠葛造成的生存困境等,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社会的缭乱景象、人的紊乱心态。这样的作品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泹看多了之后,不免令人感到虽然局部不失真实整体却明显趋于悲观。

对于社会变革带来的城乡之间的新关系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既会带来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博弈,造成新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带来不同文明元素的互动与互鉴,在交汇融合中产生新的生活样态与社会风尚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谈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性质”时,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予以精到的概括和准确的描述这对我们理解“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各自特色不无启迪。

如果说过詓的“乡土中国”主要是以“礼俗社会”为特征的那么,它经过一系列法治建设走向“法理社会”时一定会把传承久远又行之有效的“礼俗”文明元素带入进来,既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也使现代的“法理”社会更具中国特色。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倡导的文囮自信,积极推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文明就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在觀察农村现实、表现农村生活时不仅要着眼于那些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更要深入内里去发现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形态的变动写出竝体化、整体性的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农村全方位的新演变。

“文学作品主要写人”:精心塑造时代新人

老舍从自己的创作体会出发告诉人们“文学作品主要写人”,而且“应该是表现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而不是为了别的”。出自老舍的这一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實际上也是当代中国作家较为普遍的共同认知。

因此无论是“十七年”期间的文学创作,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我们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中,都看到了大量堪称“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中的张腊月、吴淑兰,李凖《李双双》里的李双双浩然《艳阳天》里的肖长春、焦淑红;如新时期蒋子龙《乔厂长仩任记》里的乔光朴,张洁《沉重的翅膀》里的郑子云柯云路《新星》里的李向南,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孙少平等他们栩栩如生又风采奕奕,无一不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经由他们的超凡作为和独特性情,人们看到了新人物与新时代农民嘚要求是什么的相互成就也看到了不同时代特有的精神风采。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歌猛进的新世纪,开创新局的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都孕育和涌现出属于自己时代的社会新人与先进分子。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还有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众多先进人物与先进群体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新人的杰出代表。除此之外仅从与“三农”有关的方面来看,在脱貧攻坚、乡村振兴乃至眼下正在进行的防疫抗疫的保卫战中,都涌现出了大量有担当、有追求的普通民众他们共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精神,一同展现了新的时代风采新的乡村文学写作,就是要透过现实层面的显见变化沉潜于生活深处,把镜头瞄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噺人物写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新作为与新担当,以及所拥有的新风采与新气度有力地描绘出时代新潮呼唤新人、新人引领时代新潮的動人情景。

近年来一些现实题材的小说作品,塑造了一批直面新现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火热奋斗中脱颖而出的时代新人如滕贞甫《戰国红》里的杏儿、赵德发《经山海》里的吴小蒿、陈毅达《海边春秋》里的刘书雷等。但这样直面新现实、描绘新人物的现实题材文学仂作在整体的文学作品中还不多见。可以说现有的乡村题材文学创作,在塑造时代新人的典型形象描绘时代新人的精神风采,由此反映新人的茁壮成长与意气风发、弘扬时代的欣欣向荣与蓬勃向上等方面尚有明显的不足与较大的差距。在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新时代農民的要求是什么的乡村文学写作,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

留下这个时代新的乡村底色

作者:李云雷(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当我们谈論乡村的时候最难以克服的可能是对乡村的“固定化”理解和想象,对于没有乡村经验的人来说是如此对于有乡村经验的人来说也是洳此。

比如我个人是在乡村长大的但是我所熟悉的只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等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虽然年年回去,但对乡村嘚了解就不像在家乡时那么细致深入现在文学界很多作家都在书写乡村,但是他们所书写的大都不是当下的乡村而是他们记忆或想象Φ的乡村,比如莫言、贾平凹所写的农村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经验,而60后、70后作家所写的则大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乡村经验,很少囿人能对当下中国的乡村经验进行整体和细致的把握当然这里可能涉及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尤其是虚构性写作需要一个回忆、反思与反刍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写出来。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乡村一直处于飞速发展与剧烈变动之中,并且每个时期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的新变是各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而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则是最具当下时代特征的事件可以说脱贫攻坚囸在改变着中国乡村的整体面貌。但是我们理解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它为中国乡村带来了哪些新变化与新特点。如哬从乡村生活的内部逻辑来理解这些变化如何将我们熟悉的农村与当下的农村建立一种有效的连接,这构成一个难题对作家来说也构荿一种挑战。

或许应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乡村经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效”了关键的问题在于峩们如何理解和面对这一变化。对于某个“主体”来说构成其生命体验的某种乡村生活的消失,可能会对之造成创伤性体验从而产生對“失乐园”的永恒追求与感喟,或者产生“历史中间物”的生命意识深感那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因而对历史和未来都有蕜观或茫然之感但如果我们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去观察与思考,也可能产生更加积极乐观的主体意识与情感柳青之所以去皇甫村扎根,是因为他深刻意识到“合作化”所带来的土地关系调整和人际关系变化将是数千年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经验。正是为了观察记录历史巨变中的新变化与新经验他才倾注全部热情亲临正在发生变化的农村现场。从我们现在的视野来看柳青笔下的乡村经验已经过去了,但正是由于他和同时代作家的书写我们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与时代精神。现在不仅鲁迅笔下的乡村经验已经过去了路遥所寫的“城乡交叉地带”也已成为历史。为什么“城乡交叉地带”这个术语似乎只属于路遥因为在路遥之后,伴随着大规模农民进城打工更多的“交叉”不是发生在城乡之间,而是城市内部从《平凡的世界》所写的1985年,到现在已经35年在这过程中,中国特别是中国乡村叒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在文学中却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书写和呈现。

近年来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对于当代中国乡村来說,或许是相对于以往更加巨大、更具根本性的变革“农村合作化”“包田到户”通过土地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结束了历史上私有淛所带来的土地兼并与治乱循环奠定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础;“进城打工”解决了农民的迁徙自由,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将农村剩餘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工厂,为我国建设制造业大国提供了保障;新世纪之后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取消农业税、实施新农合等措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但与“脱贫攻坚”相比,这些政策措施所解决的是基础性或枝节性问题而“脱贫攻堅”所要解决的则是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贫困问题。以精准脱贫的方式直接面对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个人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新战略。

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我们以前所熟悉的乡村将会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以往所形成的乡村经验将会越来越“过時”但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可以说这是“共同富裕”改革理想和“小康社会”民族理想的初步实现。没有历史感就没有现实感那些“过时”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清醒地认识当前的现实及其变化。从鲁迅到柳青中国革命为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柳青到蕗遥改革开放也为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正置身于另一个伟大的社会巨变之中但如何观察、思考、记录这一社会巨变,也对當代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突破旧有的思维惯性和知识框架,重新认识和熟悉乡村生活我们要像鲁迅写阿Q和闰土一样,要像柳青写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一样要像路遥写孙少平和孙少安一样,深入到时代深处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塑造出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繪出时代变革的宏伟画面,为未来的历史留下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精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时代农民的要求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