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国同治到底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区别还是道家的主张

> 【答案带解析】“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A.道家 B.法家 ...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A.道家
D.墨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清静寡欲、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依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主张仁,以德治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题干的意思是如果用暴政来统治人民,重则造杀身之祸,甚至亡国;轻则也会使国家受到削弱,处于危险境地。很明显应是儒家的主张,反对法家的苛法。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考点分析: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材料三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柳宗元和黄宗羲对于君主政制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原因。(8分).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话题一
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话题二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英国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⑥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法国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概括材料三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权利法案》和1875年宪法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以下是1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设为首页||||
还没帐号?
微信号:daoisms
您的位置: >
热门搜索: |
黄老道家“身国同治”的养生思想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作者:裘梧&&&&&时间:&&&&&
在春秋战国之际,道家思想传入山海之间的齐国,其&因循为用&的精神气质与海纳百川的齐国文化高度契合,受到了齐国君臣的重视与扶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老学派。黄老道家的经典,无论是传世的《管子》,或是经考古发现而重见天日的《黄帝四经》和诸多简帛残篇,强烈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同时,黄老道家与生命科学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和其他简帛医经提供指导思想。
养生,作为道家从始至终的核心关切,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黄老道家密切关注的问题。&身国同治&是道家重要的养生理念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大多对这一问题做过讨论。与老子和庄子相比,黄老道家对身国同治的理解和阐释更加细致,深入到了治国和治身的具体层面。
身国同治理论的深化
在黄老道家的论说中,治身的行为被普遍化,不再被圣人们独占独为,而成为每一民众所享有的共利。《黄帝内经》中曾托黄帝之言说:&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下文简称《灵枢》)对于君主来说,使人民身体健康、人伦敦睦,是使国家正常运转、长治久安的基础。黄帝认为先师&弗着于方&的学问既可以治民,也可以治身;既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让百姓免于疾病,敦睦人伦,泽及后世,实在是治国治身的无上之学。
随着治身观念的普遍化,养生的意义得到了丰富。在黄老道家那里,&养生&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养生,而将养生的意义扩大到民众与国家的休养生息中。《黄帝四经》中说:&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黄帝四经&经法》)在黄老道家看来,天有生养万物之德,也有收杀万物之刑,天生天杀遵循着天时的变化。与之相应地,人间的政治也有休养生息与杀伐刑戮。所谓的&文&政,就是顺应天生之时的&养生&行为。显然,这里的养生就不仅仅局限于保养个人的生命,而主要是一种休养生息的统治行为。受惠于这种行为的,不仅是君主本身,还有更广大的民众与国家机体。
在对生命的研究中,黄老道家指出身体与国家有着相同结构,即&身国同构&,从而有力地支持了&身国同治&的观念。精通医道的岐伯曾说:&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灵枢&胀论》)脏腑的概念,本来就起于人事中的藏和府。如岐伯所言,人的身体与国家的结构非常相似:心主神明,为一身之主,膻中就如同君主所居住的宫城;胸腹是脏腑所在之处,如同包围其国家府库的城郭;腐熟水谷精微的胃,如同储存粮食的太仓,等等。这种身国同构的观念也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在论养生时,也曾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内篇&地真》)
正是由于身国同构,治理身体和国家的技术也便遵循着同一的道理。岐伯说:&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下文简称《素问》)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最终的父母。作为天地之子,人身体的节序与天地之理相同,知晓自身的虚实节理,就能通晓天地之间阴阳、五行、八风的变化,知晓天地所生的万物。以此治理天下万物,则秋毫之微的虚实之数也尽在掌握中。因此,《吕氏春秋》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审分览》)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治身成为了治国的关键。黄老道家认为,人是万物之中的最尊贵者。《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在天地之间的芸芸万物中,只有人秉赋了最为完备的天地之气,因而能成为裁制万物的尊贵者。鹖冠子说:&天地阴阳,取稽于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变九道,稽从身始。五音六律,稽从身出。&(《鹖冠子&度万》)人治理国家、认识天地的稽式也是取象于自己的身体,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揆度天地的变化。《黄帝四经》中说:&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黄帝四经&十大经》)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得稽式和度数,就可以向外推布,应用到治人事天的实际举措中。
身国同治的诸原则
治理身体与治理国家都是具体而实际的事务,在现实运作中天差地别。尽管如此,指导治身与治国的原则却是共通的。在黄老道家的论述中,&治于未乱&、&寡欲守静&、&顺而不逆&与&合道而治&等原则,组成了同治身国的智慧体系。
道家服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特别重视&无&的一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因而也特别关注征兆出现之先与事物萌生之初的状态。《灵枢&官能》中说:&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亡,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邪气窜入人的身体,萌发出疾病的萌芽,呈现出若有若无的征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对其视而不见就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精通医道的上工能够察见邪气入身的萌芽,并在萌芽之初进行积极治疗,而下工却对征兆萌芽视而不见,只能面对后来形成的凶猛病势束手无策。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对主张&虚无为本&的道家来说,清心寡欲是治国治身的良方。《文子》引用老子的话说:&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文子&道原》)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失去自然的本性,离开自然的本性就会导致行动偏离正轨。纵欲者在欲望的主宰之下治理国家就会导致动乱,治理身体则会招来邪秽。因此,《黄帝四经》说:&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黄帝四经&称》)嗜欲无穷就会导致灭国丧身的恶果,是治国治身者尤须引以为戒的。
寡欲与守静相互关联,寡欲能令内心不动,守静则使嗜欲不起。《管子&内业》中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管子&内业》)守静处正,不但能令身体处在自然康健的状态,也能让人立于天地之间,遍知天下的境况,建立伟大的功业。所以《文子》中说:&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文子&九守》)
&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文子&道原》)是道家一贯的行为方式。因循,从本质上看,就是顺应事物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在治国治身的实践中,顺应民众和身体之自然,是特别重要的原则。岐伯说:&夫治与民,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在岐伯看来,无论是治理自身还是治理民众,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都必须顺应治理的对象,切不可倒行逆施。对于治身而言,需要顺应经脉的阴阳、气行的逆顺;对于治国而言,则要顺应民众的志意,不能独断专行。
在万物背后发现大道,并最终与道相合,是道家最高的理想。道是产生万物的本原,也是作用于万物的规律。合于大道,并以道来作为治国治身的指导,是道家的最终门径。《灵枢&外揣》中记载了黄帝向岐伯请问九针之道的故事,黄帝认为内容丰富的九针之学其实是可以&浑束为一&、&一以贯之&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岐伯的肯定,岐伯并点破了治身之针道与治国之政道能够一以贯之的关窍。无论是针道或是治国之道,最终都是大道的示现,要靠大道的作用,才能实现&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殊途同归,最终都回归到大道之中。
所以文子说:&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如此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文子&九守》)圣人修持自己,逐渐达到与道浮沉的境界并合道而治,就能与道一起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并与一切变化相偶相应,实现妥贴而有效的治理。
至治的境界
在黄老道家那里,治国治身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极为圆满的境界,即&至治&。
《黄帝内经》中描述了两种&至治&。第一种&至治&是治理身体的最高境界:&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治身的原则非常简单,即根据病痛的具体情况知晓相对应的病证;探察身中阴阳之气的有余与不足,并根据损益的道理进行补泻;辨证施治顺应天时的变化而不违逆,这其实是医家至高的治疗原则。
第二种&至治&则已经超越了&治&,而走向了&不治而治&:&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灵枢&通天》)对阴阳和平之人而言,他身中禀赋的阴阳之气是和谐持平的,因而居处安泰,内心和静,没有过分的畏惧,也没有过分的欣喜,婉然顺从万物而不与其争夺,因顺天时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谦和的态度,从不主动地去治理什么。显然,这位&阴阳和平之人&其实是一位无为而治的得道之士。
治国治身最终要从&有所治有所不治&上升到&无治无不治&。文子说:&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淡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文子&道原》)道是无为的,却又是无不为的。在文子的理想中,圣人勤修根本,舍弃末节,内守精神,平息智巧,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合道境界,从而实现&无治无不治&。所谓&无治&就是不去刻意改变事物自然的本性和趋势;无不治,就是因循物与物之间自然的作用和联系,使其相互影响制约。
由此,治国治身也将达到极致的境界。道家理念的践行者最终会在治国治身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与生命的飞跃,与道同游,融会在道的循环运动中。
[本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资助项目&先秦道家养生哲学研究&(JYB22-JS029)、&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org(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会喜欢
最近更新热点推荐
郭都真人古观,始建于明宣德七年,清道光十九年重修,三间二进二廊合院式布...[]
桃源观,原名玄帝庙,现存碑文始见万历元年,那时便有大量出家道士力行慈善...[]
箓是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的文字,其中又有符咒错杂其间,文字神异奥妙,世...[]
道教之音山西讯
日,山西省太原长春观举行请神赐福法会、国学讲座...[]
岁月如流,星移斗转。转眼之间我们送走了精彩的猴年,迎来了吉祥的鸡年。在...[]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主张是什么?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主张是什么?
09-01-09 &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日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后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要运用和发挥自如,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掌握、学习、提高的过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等十种功法。这种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点,而定力至极时,参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作用很大。其实这就是一种排除杂念,提高记忆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就是这种意思,不过佛教的功法更系统化一些。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佛家:平等,人人皆佛;道家:自由,逍遥法外;儒家:礼仪,奴才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楼上的这位已经把各家的学说级代表的资料从网上搜来了!我在这里只想说的是你觉得各家学说的矛盾和你指的被误导的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雄并起,诞生了很多学术门派,你所问的:儒、道、法、墨四家,其中儒家和墨家、法家一直存在这矛盾和争论。比如,儒家提出性善论(人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善良的),法家则提出性恶论(人刚出生时本性是恶劣的)。儒家的性善论,代表着儒家要宣扬“仁义理智性”,发扬好的这一面。法家的性恶论,则代表法家要宣扬法制,拿现在的说叫“依法治国”,抵制那些人性里恶劣的一面! 再来看看儒家与道家之间,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儒家讲仁义,道家则认为恰恰是因为这些提倡仁义的人,提出仁义的规范,才有了仁义和不仁义之分,如果当初没有仁义的这种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好人与坏人。“山木自寇”、“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道家的典范! 至于墨家思想太极端,在历史上没什么立足之地,我不想多说!但是墨家诞生了很多科学发明,比如光学里的小孔成像原理,在墨家的典籍就有记载! 我们对于这些各家之间的学说,应该本着一个科学严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儒家、法家、道家是这个社会人们所必须的态度。一个从小就有儒家的思想,大人都会让小孩学习仁义的典范。长大以后得意之时报效社会,失意之时则想到退隐山林。人们在社会上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就是儒、道、法在人们生活中的展现。 当时的儒家、道家、法家乃至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君王的各种问题,可是都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所以后世的人们把各家的学说柔和在一起,很好的运用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境界,就用哪家的论理!这就是我们多元文化的中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仁”字分,人和二组成。意味着仁作为儒家的核心学说探索的的是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与本原道统。 一个人字代表作为人类的地位是和自然统一和谐的,而“二”有平衡的两横组成,代表,天与地组成的自然世界。在我国传统哲学与人文体系中,追求的是人与天与地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儒家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学说根本立足与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发展的一种本原学说表述。而后世者将‘仁’局限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多有误读。 而儒家在仁的基础上,提倡在,解释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上是与道家有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儒家先师对于道家宗师老子也是崇敬有加。在述而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后代道家不孝子孙往往咒骂儒家,实行思想上的禁锢这是没有道理的。 而儒家在解释“仁”作为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本质统一问题上,寻求协调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方法,确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因为此语出自有子的解释,而被封建神权世袭的制度解释,所以作为孝弟的本来面目,使儒家的本被单向修改。而儒家先十先师孔子的本,以及道统本身解释的是有天地与人形成的规律法则才是人类根据时代发展去实践的道统思想被解释成忠君思想。而先师孔子所言:“雍也可使南面”可以看出儒家尊崇的不是世袭的君主,而是德才兼备能够实践人与自然所产生的规律法则的人。并且先师对于不拘泥你教条理论根据时代发展自己的学说也多有原则性论述。 “儒”与仁的结构一样。儒的组成解释了儒家是干什么的,儒家要因什么而诞生。“儒”有“人”与“需”组成,也就是说儒家所解释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产生人类需要的实践者的现实情况。 因为人类的需要,所以产生为人类大同理想服务的儒家,而这种需要所产生的儒家就是执行儒家思想的“儒” 而孔子作为对人类负责人的伟大哲学家,在自己的哲学里对于其他优秀人才和学说的精华都是推崇和吸收的,好古不是泥古,因为一个现代人无法去继承后代人的成果。那些邪端学说动不动用批判的方法为后代人作出虚伪的承诺是儒家在人格上必须唾弃的。世界上从来没有那个学派对于执行自己学派的弟子作出如此高的道德要求,与求知态度。论语,开篇就是《学而》就是以严格的要求来保证自己的学说传播者和实践者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毫不负责人的根据自己的野心把一种解决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权利硬性的规定为某些可以窜权的暴徒,或者是某些搜刮人类财富的利益集团身上。 而儒家先师孔子的责任心是世界所有学说得创始人所不能比拟的,孔子可以化时间去修订别的学说和历史,但是惟独没有出自己的专集。而《论语》又是当时整个儒家集体讨论总结的智慧,试问那家学派能够如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