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州有没有北京现代4s店呀?

[转载]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
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编自中“国国学网”作者同题文章,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 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C. 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D. 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 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学科网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
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 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 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 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巷10号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
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
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 &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 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 承。
B. 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 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 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石邦宪有军事才能。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石邦宪很有威严。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
石邦宪很有计谋。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石邦宪爱抚士兵。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2)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下列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 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挂钩,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井然有序、进退维谷的文明网络将会更好地服务生活,推进文明进步,推动网络的长远发展。
②对于高洪波的辞职,于洪臣表示既突然又水到渠成,“竞技体育的成绩和教练的责任相挂钩,作为主教练的高洪波提出辞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③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变会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显得不温不火。
④我区一男子洗澡时把黄金项链、手镯、手链等首饰方在卫生间里,结果洗完澡后发现这些价值2万余元的首饰不胫而走。
⑤在杭州女子弯弯于北京和颐酒店遇袭事件后,有人提出疑问,假如你目睹此类恶性事件,你会像事件里的酒店保安和旁观者那样冷漠或者明哲保身吗?
⑥本来应该是客观准确、唯一答案的,却常常大相迥异,各说各话;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却总是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
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
&① &真实存在, &②
&母亲身高比较多地影响后代的身高。 &③
&事情并不绝对,个别情况下 &④
&存在相对较矮的妈妈有高个子子女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主任医师伍学焱表示,“娘矮矮一窝”一说太过绝对,
&⑤ &子女身高的确跟母亲的身高有关,
&这种遗传因素是受父母双方影响,母亲的遗传贡献率并不高多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或者 也许 然而 / 也许 因此
B 要么 况且 所以 于是 / 那么
C 的确 即 但 也 / 不过
D / 大概 且 或许 那么 但是
20.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通过①__,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树木年轮的差异②__,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冬季我们看到树木健康生长,③__。
21. 下面是转出团关系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
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作出一审判央: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法院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洪振快表文章对“狼牙山五壮士”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质疑乃至评价,否认了主要史实的真实性,降低了这一类英雄群体的英勇形象和精神价值。文章经过互联网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侵害了“琅牙山五壮士”中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个人名誉,而且侵害了相应的公共利益。学科网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对洪振快被起诉 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
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学科网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摘编自中“国国学网”作者同题文章,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 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C. 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D. 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 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江南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答案】1. B & &2. 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答题关键词“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
正确”,选项C项,文中有“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的信息,因此并不是一直如此。另外,《吕氏春秋》等资料也并未明确地对南北两地作出比较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D理解错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不恰当。文中有“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的信息,只是说这是一个进步,并没有说有些技术比北方的要进步。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选项曲解文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学科网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
作家之一。[来源:Z_xx_k.Com]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韧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 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 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 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
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学科网
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6. 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 &5. CE
①《苦恋》讲述的是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是苦苦的爱恋。②白桦也是因为其进行的文学创作遭遇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即使在他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可仍在“文革”结束的第二天仅用一周的时间又创作了话剧《曙光》;还花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长诗《从秋瑾到林昭》。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中“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错误。话剧《曙光》是在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天,白桦用一周时间写出的,也就是七十年代写的;另外,“由于政治的原因”于文无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恰当的两项”,选项中A一举成名的是王晓棠不是白桦。B“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不是“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只是“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其中的一个原因。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抓住关键句“‘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答题时首先阐述《苦恋》本身作品特点,然后从白桦对于其文学人生的“苦恋”角度答题,注意联系文章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巷10号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
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学科网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来源:学.科.网]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 &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7. C & &8.
(1)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2)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3)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每点2分,给满5分为止)
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1)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3)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4)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
什么。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解答。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
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承。
B. 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 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 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石邦宪有军事才能。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石邦宪很有威严。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学科网
石邦宪很有计谋。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石邦宪爱抚士兵。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2)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答案】10. B & &11. C
& &12. C &
13. (1)石邦宪于是让使者重金收买老毂、老革等人擒住龙许保送到军门,而黑苗像过去一样逃窜了。
(2)你想造反吗?我看你如锅中的鱼罢了。你的兵与云、贵、川、湖的兵相比哪一个多?
【解析】选自《明史&石邦宪传》 & &
& & & 作者:清代官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原文标点: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断句抓住动宾句式中的动词,关键主语“邦宪”“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使”“购”
“窜”;(2)“孰与”。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承袭世职为指挥使,多次立功,升任署都指挥佥事,充任铜仁参将。苗人龙许堡、吴黑苗反叛,总督张岳提议征讨他
们,而贼寇攻陷印江、石阡,石邦宪犯事被逮捕审问。张岳因为铜仁是贼寇的巢穴,而石邦宪有勇有谋,于是上奏留用石邦宪。石邦宪于是与川、湖之兵共同进攻贵州,攻破苗寨十五座。逃窜在山中竹林里的人,也几乎被搜捕杀尽。石邦宪功劳居第一。没有来得及评议,而龙许保等人突然攻入思州,捉住知府李允简而离开。石邦宪紧急栏击,将李云简夺回来了。石邦宪因此获罪,被停止俸禄戴罪立功。贼寇攻破思州后,又纠集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会合,想攻打石阡。没有攻克,返回经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人半路拦击他们,斩杀俘获敌人大半,夺下贼寇的全部辎重,敌人溃不成军。石邦宪于是让使者重金收买老毂、老革等人擒住龙许保送到军门,而黑苗像过去一样逃窜了。石邦宪又用计重金收买乌朗土官田兴邦等人斩杀黑苗,贼寇于是全部被平定。
播州宣慰杨烈杀死长官王黼,王黼同党李保等人出兵相互攻打近有十年,总督冯岳与石邦宪讨伐平定他们。真州苗人卢阿项作乱,石邦宪用兵七千编竹筏渡江,直抵磨子崖。估计贼寇必定来乘夜袭击,预作防备。贼寇到达后,被他们击败。贼寇向播州吴鲲求援。诸将感到恐惧,石邦宪説:“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人畏惧他。我调水西之兵攻打乌江,声讨杨烈纵容吴鲲帮助叛逆的罪行,杨烈哪有空救人呢?”不久,水西之兵到达。石邦宪进逼敌人的巢穴,乘风放火,攻破关口而登城,贼寇大崩溃,擒获贼寇首领父子,斩杀俘获四百七十多人。石邦宪升任署都督同知。
不久石邦宪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反叛首领杨珂,剿平龙里卫敌贼阿利等人。在这个时候,水西宣慰安国亨依仗人多专横跋扈,拜见上司时,言辞神色不友善,还煽动兵众鼓噪脱逃。石邦宪召见责备他说:“你想造反吗?我看你如锅中的鱼罢了。你的兵与云、贵、川、湖的兵相比哪一个多?你有四十八个酋长,我先铸造四十八个印章给他们,早上下令,傍晚就把你给灭了。”安国亨叩头谢罪,收敛了跋扈行爲。
石邦宪生长在黔地,熟悉苗人风土人情。他善于用兵,经历过的战斗大小有数十近百次,无不被他摧毁攻破。先后进升官阶有四次,赏赐银币锦帛十三次。他所得的赏赐,全部用来犒劳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资材。做总兵官十七年,部内之人对他服服帖帖,威镇蛮中。第二年死在官任上,追赠为左都督。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 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
【答案】14. CD & &15.
(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答案】 & &(1). 砯崖转石万壑雷
& &(2). 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谁家新燕啄春泥
& &(4). 寄蜉蝣于天地 &
&(5). 渺沧海之一 粟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挂钩,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井然有序、进退维谷的文明网络将会更好地服务生活,推进文明进步,推动网络的长远发展。
②对于高洪波的辞职,于洪臣表示既突然又水到渠成,“竞技体育的成绩和教练的责任相挂钩,作为主教练的高洪波提出辞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③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变会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显得不温不火。
④我区一男子洗澡时把黄金项链、手镯、手链等首饰方在卫生间里,结果洗完澡后发现这些价值2万余元的首饰不胫而走。
⑤在杭州女子弯弯于北京和颐酒店遇袭事件后,有人提出疑问,假如你目睹此类恶性事件,你会像事件里的酒店保安和旁观者那样冷漠或者明哲保身吗?
⑥本来应该是客观准确、唯一答案的,却常常大相迥异,各说各话;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却总是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倘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应将“努力”改为“精力”。C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处事态度”;D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
&① &真实存在, &②
&母亲身高比较多地影响后代的身高。 &③
&事情并不绝对,个别情况下 &④
对较矮的妈妈有高个子子女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主任医师伍学焱表示,“娘矮矮一窝”一说太过绝对,
&⑤ &子女身高的确跟母亲的身高有关,
&这种遗传因素是受父母双方影响,母亲的遗传贡献率并不高多少。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或者 也许 然而 / 也许 因此
B 要么 况且 所以 于是 / 那么
C 的确 即 但 也 / 不过
D / 大概 且 或许 那么 但是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
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20.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通过①__,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树木年轮的差异②__,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冬季我们看到树木健康生长,③__。
【答案】 & &(1). (1)观察分析年轮的圈数
& &(2). (2)揭示着生长的好季节和差季节
& &(3). (3)却发现海洋生态系统较差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①处依据“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可以推测;第②处依据“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可以推测;第③处依据后文“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可以推测。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
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学科网
21. 下面是转出团关系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转出团关系首先看转出团员是否有团员证、志愿书,如果没有需开具团籍证明,如果有则可直接持团员证到校团委办理团关系转出;之后将团籍证明或团员证、志愿书装入团员档案袋,并及时上交接收单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指向。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作出一审判央: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法院认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洪振快表文章对“狼牙山五壮士”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质疑乃至评价,否认了主要史实的真实性,降低了这一类英雄群体的英勇形象和精神价值。文章经过互联网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侵害了“琅牙山五壮士”中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个人名誉,而且侵害了相应的公共利益。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对洪振快被起诉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
要求:任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在别人危难的时刻,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见义勇为。一直以来,见义勇为是我们大力弘扬的价值观,社会各界都对见义勇为给予褒扬。虽然如此,但现实中,有些“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经常发生:如去年端午节,在宁波打工的老袁见义勇为跳河救人,却被围观群众偷了手机,让人十分寒心;还有司机扶老人反被讹、跳河救人反被骂多管闲事等等,让人看完心里难受。
很显然,这些冷冰冰的案例刺痛着见义勇为者的心,给后来的见义勇为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社会影响非常不好,也折射出新时期见义勇为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困惑。评论认为,如何打造社会诚信体系,让见义勇为者和被救者都没有后顾之忧,促进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应该是全社会需补上的一堂道德课。
英雄离不开鼓掌,当英雄为了他人社会奉献了自己,甚至是生命,却没有人为他鼓掌,甚至招致舆论的质疑,这不是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吗?反观当今,这种现象却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南京老太被撞事件中,彭宇本是救人的英雄,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掌声,反而被指责成肇事者,置英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导致社会引发关于老人被撞该不该扶的讨论,如此看来以后谁还敢做这窝囊的英雄。还有在齐齐哈尔,一位农民在路上碰到一个歹徒正欲非礼一名女士,他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救下了那名女士,但在搏斗中被歹徒刺伤左眼,导致失明,事后当事人女士为了自己的声誉和怕承担责任,却不承认这件事,英雄不被认可,只能是内心默默流泪。
有时会听到人感叹,说这个世界英雄太少。真的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太少,还是我们不会了鼓掌呢?我想,缺少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悲哀吧。这个社会需要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只有大家真正认识到英雄的事迹,弘扬开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感,让受到帮助的人不再自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英雄的社会风气,英雄才能摆脱“流血又流泪”这样令人痛心的遭遇。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时评类材料作文题,从被告洪振快发表似是而非的文章受起诉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英雄的荣誉不容侵犯、学术自由不能侵害他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历史不能随便演绎等;从警示大家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铭记历史、捍卫历史的真实性、传承民族精神等。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本题材料,考生可以探究从网络谣言风行的原因入手立意。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本则材料中,“查证”“辟谣”可以看出,命题这对传播谣言的批判态度。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现代4s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