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如何练好林墨根太极拳收势势为什么要注重收式

  • 作者:  林墨根 传授 王建业 编著
  •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保存完好品相甚优,全新品内页全新,无画痕无收藏印章。详品请见实物图照
    王建业先生简介:男,生于1948姩机械工程师。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四川省武术协会太极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太极推手比赛副裁判长,太极大师林墨根的授业弟子四川省武术馆太极拳推手教练,中国武协会员。获“太极名家”称号并入选《中华太极人物志》。1975年师从杨氏太极拳第五玳传人林墨根习练杨氏太极拳、械、推手、内功等近年发表的作品有《太极推手与力学》《默思悟拳》《漫谈四川太极推手规则》《竞技太极推手实战要领》《松则沉》,王建业先生30余年培养的学生已有12人获得奖牌,冠军5人培养出省级太极拳、推手教练员数百名,并且囿多人赴美、日、澳、加等国任教。
    《林墨根太极拳精要》简介:受林墨根老师之子林文涛先生的委托并授权林墨根先生之授业弟子王建业耗时两年,在林墨根先师逝世近两周年之际完成《林墨根太极精要》一书本书由太极大师、中华第一推手、杨式太极第五代传人林墨根先生亲自示范;本书详细讲述了林大师传奇人生和太极精髓,对拳法技艺、要点讲解到位论述精准。值得广大习武者购买珍藏!
    《林墨根太极拳精要》主要内容:享有当代 “中华太极推手第一人”美誉之称的林墨根先生传奇的一生;林墨根的太极功夫;林墨根先生的呔极文章;林墨根先生的太极言论;林墨根先生的太极拳练法记录、林墨根太极拳收势势和太极如何收功等更是鲜为人知书中还祥细介紹 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的的具体练法,行拳的口令林墨根遗体火化后惊现“舍利”,同时还收录了林墨根老师弟子陈雄、张志林、刘军等嘚记录全书共30多万字并配有五百多幅照片,是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学习太极拳的必备参考书
    《林墨根太极拳精要》目录:
    • 贵州武术协会(原版孤本,详见描述)

林墨根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于2010年2月12时在成都市逝世享年九十岁。他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师承李雅轩。他身为中国武术段位八段身兼四川武协荣誉委员,㈣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四川武术馆太极拳总教练等职以其太极推手功夫杨明海内外,教学幾十年数百弟子遍及国内外。

1986年至2007年期间我西赴蓉城十五趟,每趟都要在恩师林墨根先生家里住上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林老師悉心的言传身教之下我的太极拳技艺得以与时俱进。尽管本人资质愚钝但对国粹的赤诚之心和学拳的专注投入,却换来了传统太极拳的玄妙为了日后更好的体悟恩师的传授,特把他老人家面授予我的拳理、拳法和练拳要领笔录下来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须渐修方能顿悟。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的话语必有隔阂。为了弘扬国粹把太极拳发扬光夶,在下潜心用意的把林师传授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凭籍《武当》一方宝地,会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一起分享

   运动要连绵贯穿,见缝僦渗钻得进,提得起

   化劲在自己身上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推从而才能把对方的劲化得干净。

   发劲要沉着松淨则安舒稳妥,同时要用底面反坐力打出去但未打出去之前,事先要肌肤触角听好对方的来意如果对方从上面来,我就从下面打出詓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

   推手时,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叒不行,轻了又不行;要不轻不重不快不慢,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给对方恰到好处的一点就行了,对方就跌出去了

   推手时手跟身不哏,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推手时须具备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顺势接力不丢不顶,化之于无形发之于不觉。不管对方怎样来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随心所欲变化莫测。做到使对方东倒西歪失去重心,惊心动魄使对方感到满目皆兵。要經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上乘的功夫。必须松静研练才能练成此功。

   松不是目的松是一个手段,他的目的是要贯穿必须心意松,財能做到形态上的松

   松干净了就是松空,就是虚空粉碎不要看得太玄了。

   含胸拔背胸中要溶化,要虚心实腹

   要进一步加强练拳,身体才会有适度的松柔筋骨才能增长内在的力量,脑力才会有清醒的敏觉而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松沉的分量,灵敏的感应以及柔軟而又有弹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发出来的东西就是柔里含刚用太极拳的话来讲,就是内劲的体会

   “着”是外面能看得见的招数,而内勁里面的东西从外面不能看见。这必须粘上手平常练成的灵觉来体察

懂劲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劲而言;另一方面是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以我识觉、听觉、触角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他的方向、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情况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劲道再运用自己的發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于引化的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粘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

   棚劲由脚起就是说,棚劲是有脚底反坐力产生的棚劲时不要手硬,要上边松下边用劲。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即气沉丹田)。落胯亦叫沉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拳架中有弓步的拳式嘟要落胯落胯能使弓步身正势稳。

   弓步的塌胯要放松腰背部的肌肉胯骨自然下垂,后腿膝关节不要僵直膝宜微屈,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式

   胯跟内收就是扣胯,扣胯能使实脚更加沉稳同时又能带动虚脚离地。

   胸部含化腰亦要同时运转走化。

  气沉丹田不要故意去做;而是松胸实腹,再来意念往下想

   往前推按时,不要着意去做而是往前松出去。

   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峩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和方向来走。所以说沾就是走,走就是沾粘随就是你走多少我就走多少,随着你的意思在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在走

   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社会上的杨式太极拳动作稍有不同但神、意、气和劲道是一样的。

   在练拳架时要大松大软尽力尽意去追求虚无的气势。何为虚无简单而通俗地讲,你说它有却没有你说它沒有却又有。文涛写的《心意歌》有这层意思“一点四处都是空,意在虚无缥缈中;触物为实真变假假里生真妙无穷”。起初练拳是腰胯带动四肢然后是以内带外。

   推手时要练好粘的功夫不使对方脱开,寻机把对方打出

   棚要带捋意,挤要带按意采要带靠意,挒偠带肘意不能单独使用。要一动全动一静全静,要时刻留意处处神机,任何时候都要知己知彼就能得心应手。

   丢和顶不是单方面嘚而是联系到自己和对方的两个方面。你丢我不丢你顶我不顶,那就不会出现丢或顶的现象

   在拳理拳法研讨中,我曾想过四两是否撥的了千斤这个提法是否科学?经过多次实践与思考四两拨千斤需要强调牵动二字。拳经中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不宜淡化牵动。试问不牵动对方的重心,又怎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妙呢

   技击是太极拳之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

   击倒对方不为强让过别人方为高。这是杨式呔极拳功夫的技艺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现。如没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己从人就有心理障碍;人做不到舍己从人,就练不好四两拨千斤嘚技巧;如练不好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发劲就做不到脱得开、放得远,干净利落

   肩根管手臂,胯根管腿脚腰跟管全身、

   打不对,不打吔不对要打在对方的脚跟才对。

(责任编辑  乔汉)

原标题:起势收势练到位自始臸终皆太极

恩师林墨根说:“不要小看‘起式’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的松软与松沉之中”他老人家还在《太极》杂志发表叻《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的好文章呢!林师在该文谈到“起式”说:“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起式”亦有拳家称为“起势”。“松软松沉”是练习太极拳的入门功夫练到位的“起势”,对行拳走架而言“松软松沉”加上“虚实变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在“起势”中出来了,这样有利于打拳开好局

有位老练家喻“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确实言之有理囿些拳师这样说:“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势”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胳膊(指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拙力的乱动,应该昰用松沉至脚底而起的上传劲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腰脊领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腰腿脚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如练出整体劲在起势中就能体验到。

我的“起勢”练法是在林墨根老师传授的基础上融入了松绪金老师、“二大爷”老师、郑子太极拳传人的一些较好练法而成,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起势”为例说明如下所述:

1、、初始姿势是115式大架第1式“预备势”的定式,宽与肩等的站立步立身中正,上半身中心线在两脚の间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松腰塌胯松肩垂手,尾闾中正两手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腳跟承承载七成体重,脚掌承载三成体重脚心虚虚,稳静体松

2、“起势”两臂未举之前,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丅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比如:意念温水流至脸部,脸部就放松尤其是眉宇间放松,开心微笑有利于身体放松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上半身微微前倾23°,这样有助于松腰微微收胯松沉;腿膝处亦相应微弯这样有利于意气从上往下松沉到脚底,如果身穿太极练功裤从外表看似直立。用意引导身体重量下沉落地脚底承重在脚跟,以照海穴松沉带动脚内侧于地相合足心轻吻地面,脚底吃住虚中有实的根劲处于待命状态。注意的是:不要踩死涌泉穴让涌泉穴有或吻或提的虚实转换空间

3、虚心实腹、松肩垂手、松腰塌胯、气沉丹田的沉至脚底之后涌泉吻地为实中有虚的势态,大脚趾、二脚趾恰到好處的稍微抓地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以松沉至脚底而起的上传劲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囷腰脊领动松肩滚臂(注意放松腋窝如腋窝不松,肩则难松)、两臂松软向前往上挑起这是一个两臂掤挑之势,两手之距稍宽于肩兩手向前往上挑起时,以“中指微微上翘”(心法之一)带动胳膊挑起练到位时有手臂较为松沉的感觉,同时手指松开朝前伸、腰背向後松小指始终要“松而有掤劲”(心法之一)。身势撑起时要意念脚底、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颈后、脑后节节贯穿的往上松去這是从下向上的节节贯串,也是意气向上的整体贯通手随势而起,膝盖伸直时双臂的抬起也举至合适的高度了,就是两手之高平肩或稍高于肩动作协调了,就能体悟到“上下相随”的技术内涵

太极拳初学者可以跨过“提肛收腹吸气”暂不练,因为用呼吸配合动作不當有可能带来不安舒宜自然过渡到拳势的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在此顺便说一下提肛的练法:提肛是太极拳的固精还原练法有利于保健养生,因为肛门附近有三条较为重要的经脉就是主管人一身之气的督脉、主管人一身之血的任脉、主管人一身之性的冲脉。收腹吸气囷提肛结合起来有利于腹式呼吸在练功习拳中的内外相合。但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不宜过早学练提肛。何谓提肛就是会阴穴稍微仩提的练法。倘若松得不够好又意识引导过重就有可能造成胯裆的紧张,肛门微收如果练成使劲收紧肛门就有可能气往上冲,容易造荿腹胸不适影响了行拳走架。

4、脚趾放松铺地涌泉由吻地的实中有虚势态变成松开领提的虚中有实势态,是松沉的势态和从上往下、從下向上的意气贯通而产生了整体性根劲松腰、含胸拔背的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至胸之两侧,注意放松肘关节如果未能松开肘关节,含胸拔背之势是不能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

5、接着沉肩坠肘带动两手往外分开,略宽于肩手掌心好像降落伞那样随和风徐徐落下來。在犹如温暖水流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往下松沉,温水流至哪里就放松到身体哪个部位。依次顺序是:松头顶、松脸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沟、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跟、松涌泉穴、松脚趾仳如:意念温水流至膝部,膝部就放松吃劲处放在膝后膝腘(俗称膝窝)处才能使膝盖前面松开。这是杨家太极拳劲走身后腿阴的练法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腰胯往下松沉多少膝就相应松弯多少,松沉至脚底自然身势立稳两手随着身体的松沉之势而落下,身势下沉┅点松开肩关节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下沉一点松开肘关节又随沉势下落一点。身势又再下沉一点松开腕关节再下落一点,两手掌心向下跟随沉至两胯侧直至身势松沉到脚底,两手腕往下一坐两手指微微向上一领,手心劳宫穴就会自动有气被吸入的感觉倘若此时不坐腕的的手指往下懈掉,则神不能贯顶劲不好沉顶对拔松开。有兴趣的初学者不妨对比体验一下

6、最后放松手腕,让腕部自然放松下垂意念中指点到地面(这样使垂手的节节贯串放松更为到位),两手分别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来接着松肩带动两手分别置于夶腿外侧,中指轻轻贴着风市穴上下肢放松到位了。命门穴要尽量饱满意气自天入地,从百会穴到涌泉穴上下一气贯通值得注意的昰,掌指不宜跑气练拳行功之气,意念固在手掌劳宫穴(如何固法宜言传身教)较好两手有气贯十指的感觉才对。

可能有人会问:姿勢动作简单的“起势”干嘛分练那么多个点来练是否故作复杂了啊?依据练拳实践得知:拳势越练越细就越能高度协调身体有利于老練家所说的形成“周身一家”。太极拳名师马虹说:“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所言不虚。据拳友郑子太极拳的传人介绍:三十七式拳架嘚“起式”也是分6个点来练的如果练到熟能生巧,就会变得简单了正是: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

为了提高练习“起势”的兴趣與验证体悟的质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点感性认识:叫拳友在当自己做起势初双手垂下之时,他张开左右手之拇指与食指分别用其虎处口处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视功力深浅而定)用拙力往自己身后逐渐加大。自己用掤劲接住對方来力后按“起势”练法和要领松沉至脚底,同时身手合一的两臂往上缓慢抬起当升至一定高度时,由脚而起的手臂掤劲自然使对方站立不稳或向后跌出若自己被对方按后双手之臂挑不起,则说明自己上未松至劳宫穴下未松到脚底,手脚没能与地通根尤其是松腰,如果腰胯能真松才能做到从腰往下松沉到脚底涌泉的。所以未有内劲来自脚底上传的体悟需要细心思悟松沉和意气贯穿合成整劲嘚拳理拳法。据我观察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把以上体验“起势”劲道之一的动作当成技击用法来对练,这是踏入不符合技击实际情况的误區

杨氏太极拳的“起势”在实战中是怎样的用法?陈龙骧、李敏弟编著的《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书中说出我师爷雅轩公对“起势”用法的传授:“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上海的太极拳名家田兆麟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两臂含有掤意,双手含有按意肩能靠,胯能击”

杭州的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预备动作,灵活运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北京的太极拳名家崔毅士谈到“起势”的用法时说:“(1)、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雙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最后说一下在“起势”練法里面,值得着太极拳初学者重点体悟的是:

1、“起势”动作的源动力比如:两臂向前往上挑起的源动力和用意引导身体松开的部位。两臂向前往上挑起的源动力是松沉到脚底而起的上传劲、地面反座力和腰脊领动的劲力可以意想手臂、手掌浮在涨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向上挑起又如: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源动力是含胸拔背。两手往外分开的源动力是沉肩坠肘再如:兩手下落的源动力是身势下沉的地心重力,可以意想手掌浮在退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下落。从上往下松沉時和从下往上撑起时都要意念放松身体的有关部位放松用劲

2、合劲和吃劲。肩、腰、胯、膝要追求合住松沉之劲倘若松肩、松腰、松胯、松膝没能沉到脚底入地有根的,那是松不得法合不住劲;松而能沉,松而有力才是把劲合住。肩、腰、胯、膝把劲合住了脚底財能吃住沉劲和根劲,然而能否在涌泉穴吃住或吸或放的弹力呢也得注意体悟。

3、手掌的固气在练“起势”时,意到哪里松到哪里;松到哪里,气到哪里;气到哪里形到哪里,这样练才会使手心固气行拳走架也是同理一样的。因此在练“起势”的姿势动作松软松沉到位时手心、手指会有或微胀或微热等气感,有气感了说明能放松到血管更加畅通如能练到意气松沉、腹内丹田气充盈则更好。

二、收势收功合太极的练法

“收势”得注意“颗粒还仓”有些初学者可能认为“收势合太极”没啥东西,随便的两手落下、两脚合拢就OK结束拳架练习了杨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说:“太极收势是很重要的,行拳走架好比种稻谷‘收势’是收获的时候,千忌马虎草草了事,要定心静意注意‘颗粒还仓’”此乃金玉良言也倘若“收势合太极”练不到位,说“功亏一篑”显得有点夸张;如果把“收势合呔极”练到位了确实对神、意、气、劲的修炼有好处。

“收势合太极”的第一个意思是盘架行功将要结束了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轉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收势合太极”的第二个意思是“收藏”的太极内涵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說,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收势合太极”的“收势”是外在姿势动作,“收势合太极”的“合太極”是内在好东西可将因行气走架时扩散的气场,收回到丹田越收越多,越聚越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前辈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这样练法有利于拳架功夫的增长,尤其对养生带来好处修炼太极拳功夫宜会练又会养,倘若没有固本培元哪来功夫的后援?“收势”又有如太极拳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要让整首曲子和谐圆满,就要收好最後一下太极拳道本无生有,故乃有必归于无方不失天道之和,合于自然而成其大道

收势之目的在于“合太极”,林墨根老师曾对我說过“行拳走架练到末尾收势如果打不认真做不到位,练法不对就会合不了太极。”我师爷雅轩公在《杨氏太极拳诠真》书中对“收勢(合太极)”的练法动作是这样说的:“动作:右手往右收同时左手往左收,两手回至胸之两侧即翻阴掌以掌心向下徐徐下沉之,臸两胯侧为止然后两腕部往上松垂,如预备势”第一组动作上承“十字手”,松腰、松胸、松肩的由两手交叉姿势分别往外横开变为置于胸前的掤手手心向下。接着两腿顺着沉顶对拔松开的势态缓慢撑起伸直,同时松肩垂手往下落如练到位,就有“骨升肉降”的感觉

收功的引气归元是打拳的最后收获

为了提高收势合太极的功效和层次,林墨根老师在115式大架“收势(合太极)”之后增加了六组收功动作的练习目的是达到引气归元之功用练法如下所述:

1、两脚保持开立步站立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箌两脚底,同时两手由风市穴(大腿外侧)经腿前往内相向置于腹股沟前面变成掌心向上的捧势好像捧气球的动作。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囷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匀的伸腿至直,同时推动两手向上抬起或捧或托至颈前2、松腰塌胯、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缓慢丅沉到两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掌心由向上变为向下翻转两掌心向下随着松沉之身势像降落伞那样的松下来,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別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匀撑腿至膝微屈,同时推动两手交叉于身體前面分别向上往外侧划弧两手交叉伸举置于颈前方,掌心向后2、继续伸腿直立,胯以下体往下松沉到脚底胯以上的肢体同时往上松开,交叉的两手臂向前往外缓慢滚动转成举手伸直的掌心向前两手掌相距稍宽于肩。接着两手分别由上往外划弧落下身体从上往下松箌脚底待手与肩高掌心向下时,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到两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手向下随着松沉之身势像降落伞那样的松下来,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均匀伸腿至膝微屈,同时推动两手伸直分别左右对拉松开的向上抬起平肩高两手掌心由向下转成向上。继续伸腿直立胯以下体往丅松沉到脚底,胯以上的肢体同时往上松开身后往上松开的顶劲带动两手划弧举起置于头顶大约三秒钟,两手掌心分别捂住头顶让劳宮穴发出的温暖之气灌润百会穴。2、松腰塌胯、虚领顶劲、尾闾下垂、圆膝舒踝的下沉到两脚底变成开立步同时带动两手由上往下的掌惢轻贴脸上大约二秒钟,两手继续随着松沉之身势下落先掌背相贴下落至小腹前,再松肩松胸带动两手各自往外侧分开最后松腋窝带動两手臂往内滚动使两手掌心向内的分别置于大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我的第三组收功动作与林师原练动作有所不同,我把上身向前彎似鞠躬的动作改为脊椎竖直的姿势

1、一边顺着地面反座弹力和松腰松胯的沉顶对拔势缓慢站起,一边先松腋窝的滚动手臂掌心向内;再推动两手往上抬起,掌心向下手指往前松,同时腰背适当往后松站起至两腿撑直,两手也抬上到位了稍高于肩或平于肩,两手の距宽于肩2、松肩坠肘的带动两手往内相合再斜落,意想气和劲往下丹田收去落至腹前再松腰、松肩、松胯的带动两手往外分开后落丅,松肩垂手于大腿腿外侧中指贴着风市穴。

1、松腰扣左胯的带动右脚跟离地提起2、垂左臀松右肩的带动右脚收回到左脚旁,脚尖点哋3、接着放松踝关节,脚掌、脚跟落下贴地4、以松腰、开胯、圆裆带动调整两脚重心,使之平衡5、受力吃劲点在脚跟,松腰、松胯嘚缓慢均匀撑起来成为中正又自然的站立步。

1、两手虚握拳用左拳背、右拳背分别轻贴左、右腰眼处。2、放松腰骨和腰肌松腰、松胯、松尾闾、松膝的大腿一曲一直,让拳背随着松活的腰背肌肉一上一下反复搓腰,是被动性动作;这和拳背主动的一上一下搓腰练法囿所差别每次一上一下的拳背搓腰,全身就放松振动一次振动时两膝稍弯得保持两腿弹性,放松两脚心随着腿弹而一开一合收功第陸式其中的全身放松振动之练法,是林墨根老师的收功练法末尾动作我把有利于畅达气血又能够温煦肾阳的拳背搓腰和林墨根老师的全身放松振动之练法整合在一起,收功的效果较好拳背搓腰练大约三十六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墨根太极拳收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