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字的对联,与“罢”平仄对仗的对联字

对联漫谈/对仗十七法
我的图书馆
对联漫谈/对仗十七法
对联漫谈【作者 · 李岫春 】前言&对联,也称楹联、楹贴,俗称对子。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它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其内容之丰、技法之妙、流传之远、应用之广、作用之多、读者之众非其它文体所比。今天,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无以替代的尤物。&&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神奇的汉字造型以及微妙的对仗效果造就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像汉字这样达到这种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境界。对联所兼备的赋、骈文、诗、词、曲等文学基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和谐的韵律、匀称的对偶、跌宕的平仄,不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还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步被周边国家的文人、学者所认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中国汉字的存在,对联这一艺术就不会消亡,而且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对联,小巧玲珑,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以洗练的文辞、回旋的音律、巧妙的构思、深邃的意境而赢得世人的青睐,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韵浓郁的作品。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祈祝庆典、交际装饰、婚丧寿挽、题赠戏谑,大千世界无不涉足,真是“俗雅兼顾趣,古今自纷呈”。&&  对联多依从古典艺术语言,所以它具有典雅、精练、优美的特征。它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在这一艺术的天国里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享受,使人们从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营养。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寓意抒怀、或扬善抑恶、或陶冶情操等等,它无不驾驭得法、运用自如。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醒、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似警钟可清心脾,若号角以励弘志,如明镜能察己过,像金石以鉴是非。它是自然音乐的显现,传统文化的精粹,人文思想的升华,生活哲理的结晶。可谓,“两行墨迹播事理,一缕春风醉古今”。&&  对联属于一门综合艺术,我们说它具有实用性,是说社会上各行各业它都能涉足;说它具有文学性,是说它具备了赋、骈文、诗、词、曲等艺术特征;说它具有观赏性,是说它不仅有可读的一面,当它即成作品,融入书法艺术的时候,就成为可读可赏的综合艺术了。&&  对联艺术凝缩了中国古老的唯物辩证理论,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对联的出句(即上联)和对句(即下联)即是互对互立、相反相成的阴阳关系,它们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因素、两个方面,即阴阳、刚柔、平仄、急缓、清浊、升降、迟速、扬抑等,体现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对称美和建筑美。&&  然而,千百年来,对联这一艺术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一些人称为“雕虫小技”、“游戏笔墨”,终不能登大雅之堂,否认它作为一独立文体的存在。古人将俗曲、谣谚、评词等写进文学史,却无对联的位置,即使是个人专辑也从不收入。如徐文长、郑板桥、张之洞等人的自编文集里都将对联弃而不录。是谁给人们定下了这一清规戒律,不得而知,可它确实是文坛上一种极不公正的遗风。&&  然而庆幸的是,对联并没有在冷落中枯萎。千百年来,它一直被人们所钟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对联这一古老艺术才真正得到新生,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使对联艺术得到如此的普及和发展。&&  为此我想,我们这个时代到了为对联树碑立传的时候了。为适应这一需求,我特编写了这本《楹联大全》,旨在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使对联艺术光明正大地步入文学殿堂。&&  本书重点对对联的创作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并对所选四百余副对联进行独到入微的点评。所选对联多为经世之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鉴赏性,适于初中以上文化水准的读者阅读,也可做为对联爱好者的参考书籍,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如读者能从中得到裨益,作者将幸甚至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所论及联例未免有纰漏之处,恳请读者及楹界方家予以批评、匡谬。&&                 李岫春&&第一章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究其对联的起源,众说纷坛,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得首先从桃符和对偶句谈起。&&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国,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关于永明体诗的声律特征,沈约在《宋书·谢灵道传论》中曾说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第二章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千百年来,对联虽得到人们的厚爱,却在文坛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自古以来未曾登过大雅之堂,还被一些文坛权威以“雕虫小技、笔墨游戏”戏之。梁启超可算得上是联中高手。然而他却把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还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张之洞的弟子许同莘在为他的老师编《张文展公全集》增订本时,不惜将对联部分全部删去。像徐文长、郑板桥等骚人雅士,都在自编诗文集时将对联弃而不录。这无形中使历史上的许多好联销声匿迹、泥牛入海。在我国诸家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在他们眼里,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文学形式之一。充其量不过是教学中老师考验学生们的炼句之辞,以及文人墨客们在会友、作客时的文字游戏而已。由于历代文人对此有严重的偏见,更没有论及对联艺术方面的专著传世,只有散见于古籍中的一些名联联话、集锦之类留存。例如:《玉堂巧对》(明·钱德苍编著),《秋海棠馆联话》(清·金涛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清·梁章钜编著),《楹联四话》(清·梁恭辰编著),《随园诗话》(清·袁枚编著),《带经堂诗话》(清·王渔洋编著),《石菊影庐笔谈》(清·谭嗣同编著)等。&&  对联为什么不受历代文人的重视呢?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联字数少,而且只有上下两句,被认为不能写出惊世之作,同一题材倒不如写诗来得应手;二是历代皇帝多不予以重视,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其余的皇帝只是偶尔涉猎或命下臣属对,以助雅兴,只当其精神快餐而已;三是由于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对联几乎没有作为单独试题出现过。&&  然而,这一集中显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品类,从未失去其光彩照人的魅力,在千百年的冷嘲热讽中以坚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对联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律诗中的对句的滋养。对仗是对联最起码的特征,而唐律诗的颔联、颈联都必须是很标准的对仗句。它们在相互营养、相互补充、相互裨补,以至对仗这一形式做为一种修饰手段辐射到小说、散文、杂文、论文等各种文体之中,特别是历史上的一些理论著述,例如《菜根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朱子家训》、《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为对联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代,原金陵大学的教授刘麟生对对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他的论著《中国骈文史》中用专章加以论述,认为对联是“骈文之支流余裔。”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史家程千帆在《关于对联》一文中指出,“(对联)本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在一致同意下开除了。这恐怕也是文学界应当平反的错案之一。”白启寰先生对于对联的文学性也做了热情的肯定,他在《祝贺&对联&创刊一周年》的联语中写到:&&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由于文人们对对联的过分偏爱,渐渐地赢得了帝王们的青睐。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都有名联传世,请看李世民的春联:&&  送寒余雪尽&&  迎岁早梅新&&  朱元璋写的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双全&&  朱棣的即兴联:&&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得永乐万年&&  康熙写的西湖净慈寺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乾隆题七十岁自寿联:&&  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孙曾予一人特别是明朝以后,由于皇帝垂青,崇尚对联蔚成时风,一发难收,随之康乾二帝的推崇,曾几何时楹坛高手如林,名联异彩纷呈,明清两代可以说是楹联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管是天子丞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有经世之作,真可谓“家喻户晓,处处皆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时代赋予了对联新的生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对联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一、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二、启迪世人&&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先生,是海峡两岸人民敬重的爱国人士,他热爱祖国,反对独裁的志向已传为佳话,他的一首《望大陆》,一唱三叹,写出了一位游子的报国之心。他思想高尚,学识渊博,诗书联均称奇绝。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对联前后关联,互为因果,只有发展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要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发展体育运动。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跨进体坛,为中国人民增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归去来”借览陶渊明罢官回乡后所写的《归去来辞》一文。李啸村赠此联应是对郑其人的最高评价了吧。&&  四、宣传广告&&  对联可以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妇孺皆知,其实在过去人们就知道用对联做广告宣传了,只是未冠“广告”之名罢了。江苏泗水县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皆言说好,妙在运用了夸张手法,让鸟闻味变凤,使鱼食糟成龙,何况人乎?这种手法会使读者产生奇想,诱惑力强,令人顿入意境,流连忘返,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五、祈祝吉祥&&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庾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是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古今皆然。&&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六、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通常,我们把这类充满闲情逸致的楹联列入此类。&&  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句在于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说要钱要有个分寸,下联是在说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第三章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联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副对联,格调固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是文学的灵魂。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尽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来得容易,其实要真正写好一副对联,并非易事。它和诗歌一样,同样要讲究比兴之法。如果没有艺术的冲动,只是为应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绝无艺术生命力。晋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糜”,指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对联亦如此,必须借助于审美形象去表达自身的情绪,还要做到联中有我,即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此乃独到之谈。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学之功,丹华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书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体会的了的。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学习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对联的创作过程是对语言最精辟的提炼。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的题材可以大写,小题材则要小写,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题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一、立  意&&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二、取  象&&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三、言  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四、抒  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五、章  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理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谛。但还是有一家之言,谓诗法之“起、承、转、合”。&&  对于楹联,上四点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联,不妨可以借鉴。因此,懂得一些作诗章法,是做好对联的关键所在。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第四章 对联的特点和格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下面谈一谈对联中的几种格式:&&  工 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宽 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也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借 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正 对&&  正对,也称并列对,即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陈素风诗句联:&&  千门竹影联春色&&  一段和风彻翠微&&  上下联句均是写宜人春色,说的是一种事物,上下联句只是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如集陆游诗句联:&&  山河兴废共搔首&&  风雨纵横乱入楼&&  上下联句均写的是一种国破家亡的惆怅之情,只是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而已。写并列对要尽力避免同义词相对。否则便成合掌。所谓合掌,即联中对仗且工,而含意却重复,此为联中之大忌,如“红”对“赤”,“月蟾”对“玉兔”等则为合掌。反 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意思截然相反,或相对称,这种对仗对比对比鲜明,会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杭州岳飞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是说此山(栖霞岭)能埋岳飞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很大的荣幸,下联是说白铁本来无罪,可是人们却用它铸造秦桧的千古罪人像,实在是一件倒霉的事。上下两句,一正一反,相反相成。&&  流水对&&  流水对,也称串对、走马对,即上下联内容相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叙述。如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还有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再有:&&  三思方举步&&  百折不回头&&  这种流水对的联句都是由上下两句合成一句话,做这种联时要注意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如形成上下独立,就不成为流水对了。&&  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诗词例话》中区别正对、反对联时说:“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属对采用哪种方法,这要视什么内容和本人的情性而言。一个事理,上联言犹未尽,须得相关的下联来补充,就用正对。若一个事理,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可以奏效,就用反对。且不可一概而论。成为教条,比如在长联中就不宜用反对和串对。第五章 对联的词类和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当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当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第六章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其它类。喜庆类包括迎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附:药名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它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下面按对联分类举例说明。&&一、喜庆类&&  凡带有喜庆色彩的对联均纳为此类,撰写喜庆类联,应在联语中透出喜悦、欢乐、愉悦向上的气氛。切忌隐晦、生涩、低沉、平淡之词,联语要求既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  迎春联&&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时,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城市、乡村、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不少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一农民在解放前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解放后,过上了好日子,改革开放后,生活更加富裕,于是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过年储粮十余担&&  押岁存款上千元&&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对联新的活力和内容。&&  1921年春节,陈毅同志从欧洲返回故乡四川乐至县过年,曾在自家门口贴过这样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是根据一副旧联改动而成的,这副旧联是:&&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婚嫁联&&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结婚以悬联的形式志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过去的婚联多带有低级、庸俗、教条的味道,近代婚嫁联内容不断翻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写婚嫁联最忌讳庸俗、低级趣味之词,它不但会大煞风景,而且有的还会闹出麻烦。&&  这是一副旧婚联:&&  白玉壶中凝琥珀&&  光杯里斟葡萄&&  联句虽对仗工整,用字精巧,但寓意低俗,无可取处。&&  有这样一副婚嫁联写得别具一格:&&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即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此联巧用数字对,把一个婚嫁场面写得红红火火,“一阳”,有“春来”、“婚喜”之意;“二姓”,指结缔婚姻的男女双方;“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典出《左传》,是说懿氏占卜择婚卜辞中有“五世其昌”等吉语;“六礼”,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种手续;“七贤”,指魏晋“竹林七贤”;“八音”,指古代的八种乐器;“九如”,是祝贺福寿的吉词;“十全”指事物完美无缺,十全十美。值得一提的是,十个吉祥的语句,均有出处,选典构句,恰到好处,联句陈而不腐,自然贴切,平仄对仗,工整协调,声韵并茂,为婚嫁联中屈指者。&&  如果说上例婚嫁联写得典雅的话,那么下例联则写得十分诙谐幽默了,请看:&&  十八年前不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显而易见,此联是一副旧年婚联,上联写出因包办婚姻显现的情状,下联写出了新婚夫妻的亲昵之情。也有人说这是一对新婚夫妻的对话。联句对工精巧、朴实。生活气息尤浓。&&  再请看下联:&&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的结婚贺联。这位教师正逢十年浩劫,因出身问题而受迫害,婚事一直拖到平反昭雪之后,历经磨难的一对恋人终于如愿以偿。联语形象地运用了数学名词反映了恋人的坎坷经历,并祝福他们的幸福生活。韵味浓郁,耐人寻味。&&  写婚嫁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倡宣传婚姻法。倡导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第二、要宜传节俭办婚礼,优生、优育等新时尚。&&  第三、勉励新婚夫妇,互敬互让,努力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注意用词文雅、大方、不可用庸俗、戏谑之辞。&&  第五、写婚联要注意结合时令、姓名、职业等来写,能给人以贴切、新颖、亲切的感觉。乔迁联&&  人们在喜迁新居时,往往要写上一副对联,以渲染喜庆气氛,这种对联我们称之为乔迁联。历史上的乔迁联发现的不多,大概是近代派生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乔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乔迁联在楹坛中将占有一定的位置。&&  在过去,乔迁联主要写一些雍容尔雅之辞,如:&&  吉星高照&&  福地呈祥&&  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再如:&&  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佳为邻&&  此类联在遣词造句上别无挑剔,但却少有新意。&&  看下联:&&  华堂锦乡江山添异彩&&  甲第祥和农户乐重光&&  此联不但洋溢着乔迁的喜庆之气,还歌颂了国家的昌瑞,农户生活的美好,全联对仗工整,用词热忱,平仄和谐,不失为一副佳作。由此可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对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