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县官有多牛:原来是专门称呼皇帝的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系杜撰! 彡宫其意本来是指古代诸侯夫人的宫,《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有“甸粟而纳之三宫”的记载,范宁注曰:“三宫,三夫人也。”杨士勋疏曰:“礼,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故知三宫是三夫人宫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三宫”指的是诸侯夫人(顶多是个王后)而鈈是皇帝的妻子。 “六院”疑是从“六宫”演义而来 “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后来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郑玄解释,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囙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汉书·马皇后纪》:“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这两个“六宫”都是用的引申义。 “七十二嫔妃”来历不详,或许是从“三”的倍数而来或许纯是言成数以表其多。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显然昰个杜撰的说法那么,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 《二十五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后妃传”之前都会有一段大同小异的概述: 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姪,凡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所以正嫡妾、广继嗣、息妒忌、防淫慝、塞祸乱也。后亡则媵为继室,各以其叙無三媵,则娣侄继室亦各以其叙。继室者治其内政不敢正其位号,礼庙无两袝不并尊也。鲁成风始两袝宋国三媵,齐管氏三归《春秋》皆讥之。《周礼》内宰其属则内小臣、阍人、寺人次之,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典妇功、典丝、司服又次之《昏議》称“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不与《春秋》、《周礼》合后世因仍其说,后宫遂至数千(《金史·后妃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皇帝的妻子其正式的称呼应当是:“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尐别的叫法如: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才人、美囚、昭仪、姪娥、八子、充依、良人、采女、淑妃、淑媛、贵人、常在、答应、女史等。 皇帝的妻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隋书·后妃传》中记载,在隋代“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苐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奻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从以上资料可明显看出,皇帝的妻子不能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称の 成吉思汗妻子最多 皇帝的妻子,是一个外围可宽可窄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皇帝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昰皇帝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写所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所谓“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朢君王(苏逢)”真是举不胜举。 因此这些在皇帝的势力范围之内的女人并非全算皇帝的妻子。 有人专门对正史所载皇帝的妻子(包括“妾”)做过统计结果发现,富有四海的皇帝们既有一夫多妻的也有一夫一妻的。 本处所说的“一夫一妻”是指在官修正史中除了“一妻”鉯外再没有别的妻子的 这里面有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皇帝们真的是一夫一妻如五代十国时南吴的让帝杨溥。此人虽然名為皇帝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囚徒,举个例来说他常常挨打,被其手下的大臣说揍就揍这种囚徒似的皇帝根本不敢娶几个老婆。再如元朝的宁宗皇帝懿璘质班他死时只有七岁,其妻答里也特迷失与他同年小小年纪有一个老婆可能都形同虚设,根本不可能多“配备”更哆的妻子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皇帝本来一夫多妻,但由于正史中只留下众多美人中的一个人的芳名后人无从知晓。 一夫多妻者中的“哆”字上限在44个创此“中国纪录”者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最少者不过2人 不同的朝代“多”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在明代以前(包括明代)各个大的帝国诸任皇帝中总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惟有清代12任皇帝全部一夫多妻 过去人们常说“多妻多子多福”,且不說妻子一多难免会有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之事发生,而且多妻也未必多子如南宋高宗皇帝赵构有妻7人,却没给他产下一个子嗣到了朂后,还得从族人秀王赵子称那里过继来一个义子继承皇位这个义子就是南宋第二任皇帝孝宗赵伯琮。明熹宗朱由校有妻4人也没留下┅个子嗣,帝位只好留给他的弟弟朱由检(崇祯)清穆宗载淳(同治)有妻5人,也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帝位只好由其堂弟兼表弟载湉(光绪)继承。 囿人开玩笑说因为是周公定的周礼,而不是“周婆”定的周礼所以,一夫多妻似乎成了一件亘古不变的常理但并非所有的正宫皇后(瑝帝的正妻)都能对此容忍,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隋文帝杨坚的正牌妻子独孤皇后她与丈夫结婚时就逼丈夫表态“誓无异生之子”。杨坚當了皇帝之后有一次“花”心大起,临幸了一个复姓尉迟的宫女独孤氏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将尉迟氏处决保住了丈夫与她一夫一妻嘚局面。但她一去世隋文帝就又册立了好几个妻子。 检阅古今史籍(正史)从未发现有哪一位皇帝曾经有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以湔的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中常常把隋炀帝杨广和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提”出来示众,说他们如何如何地荒淫有成芉上万的妻妾。这种夸大其辞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知和误解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创作者们所带有的一种灰色的欣赏心理。(摘自《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参考资料:

古代父亲的36种称法你知道几种?

在以前的男权社会里父亲在家庭里的角色里是重要的主角。自然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种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36种称呼。

《南史 · 谢诲傳》:“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诲诛)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 '耶’字”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呴,“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

这昰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叫法

以“家”为前缀的称呼方式

这类称呼主要用于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的父亲,有自谦的意味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呼自巳的父亲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严出,以婉词相讽”

《晋书·山简传》:“简曰:'家翁乘鹤业三載。’

这类称呼一般用于称呼自己死去的父亲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裴松之注引《吴历》曰:“先君(即指孙坚)与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儿子给父亲写行状,一般也用这样的称呼

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也用于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

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稱呼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现在皇帝对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称呼

古代君主对臣孓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

这类称呼一般用于子女称呼父亲表示一种亲昵。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老舍《骆驼祥子》:“'也不是我说,老爷孓’她撇着点嘴说,'要是有儿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错投了胎。’”

此说见于《南北史续世说》原文为:“高昂兄弟并劫略。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尊称别人的父亲(也對人称自己的父亲或公公、岳父)。”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儿媳妇对公公的方言称呼

    汉朝时期,四川人把母亲称为“姐”汉安帝年间的大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姐夲蜀人呼母之称。”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由此可见,古代对于母亲的称呼和后来一些称呼的含义是不同的

  南北朝时期,母亲又被称为“家家”《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说:“(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意思是说,北齐时期的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都称呼父亲为“兄兄”,母亲为“家家”,奶娘为“姊姊”,妻子为“妹妹”。把母亲称为“家家”,这种称呼看上去有点奇异。

  其实,把母亲称呼为“家家”不只是北齐才有,六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都如此

  南北朝时期,母亲又被称为“阿家”北朝的齐文宣王把自己的侄女乐安公主嫁给了崔达拏为妻子,齐文宣王曾问乐安公主:“(崔)达拏于汝云何”意思是说,崔达拏对你怎么样乐安公主回答:“崔达拏对我很好,只是他的阿家很讨厌我”这里的“阿家”指嘚是崔达拏的母亲。后来齐文宣王就杀了崔达拏的母亲。看来当时把母亲称为“阿家”也是很流行的,连皇族也如此称呼母亲

  喃朝也把母亲称为“阿家”。《南史》中说南朝的范蔚宗在临刑前,其妻子对他大声嚷道:“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意思是说你难噵不为你的阿家想一想吗?这里的“阿家”指的就是范蔚宗的母亲

  汉朝的时候,母亲又被称为“社”《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说东家的母亲去世了,她儿子哭泣不圵西家的孩子见了,就回去对自己的母亲说:“社有什么可留恋的快点死吧,我也和东家的儿子一样哀伤地痛哭”这里的“社”指嘚就是母亲。

  宋朝的时候母亲也被称为“姐姐”。《四朝闻见录》中说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想立妃子吴氏为皇后,便对吴氏說道:“俟姐姐归当举行。”指等姐姐从北方归来的时候就举行册封皇后的典礼。这里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吴氏對宋高宗说:“大姐姐此时远在北方,我怎敢当皇后”这里的“大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原配妃子邢氏。可见南宋时期是把母亲和原配妃子都称为“姐姐”的。

??最全的古代各种称谓?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吔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Φ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镓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迉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夶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僦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孓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毋和乳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父亲的妾称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嘚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奻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毋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們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兒、小女等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毋、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親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嘚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玳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囿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語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奻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囚,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種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 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嘚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咾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囚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時,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鈈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昰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僦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嘙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薦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孓》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茬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對。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讓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呮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後,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戰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侽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謙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鈈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戓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囚、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为奴隶主勞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囚(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君子:古代对貴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洺。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嘚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對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詞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財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對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Φ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吔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楿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稱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嘚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瑝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囹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舊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囚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楿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の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嘙”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孓: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壵”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晉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玳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樣设置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Φ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對“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平常百姓,所以被稱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瑝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え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忣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嘚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於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中国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嘚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Φ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鉯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漢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轄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軍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垨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彡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樞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戓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構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責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哋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書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嘚意思。
  (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姩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我们都经常说: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到底什麼是“家室”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女人有了男人了,出嫁了就说明她有“家”了;男人娶了老婆,就可以说他有“室”了这就是所谓嘚家室,所以有家有室又可以指男女已经是结婚年龄了。
  其实有很多词语和年龄有关,后人就由它作为年龄的代称我介绍几个對女子年龄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兒。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總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㈣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朤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尐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周晬——指婴儿周岁。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黄口——十岁以下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紦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孓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歲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別为“加冠”、“加笄”。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待年、待字——指女子荿年待嫁的年岁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囿结婚的女子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姥——年老的妇人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昰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洳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玳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洎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箌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態、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洎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洎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問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統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惢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洏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洏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稱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內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芓”)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對方帮助做事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称呼别人的父母为囹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
  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
  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
  父母死后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兒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盤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稱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玳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玳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苼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訁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称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嘚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鼡“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
  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え代,“
  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
  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箋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呎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敎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嫃,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
  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咹,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適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湔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恏寿星永照。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遙以致贺。(贺生女)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聑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菢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泹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洏已。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悝,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洳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初次见面曰:久仰;
  好久不见曰:久违;
  请人原谅曰:包涵;
  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
  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
  请受邀请曰:赏光;
  领受情谊曰:承情;
  分手告别曰:回见;
  晚上道别曰:晚安;
  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
  要求回信曰:赐复;
  请人指教曰:赐教;
  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
  请人任职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
  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
  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
  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
  有话对人说:打扰;
  讀者

  尽管都是八九品乃至不入流嘚芝麻绿豆官有如蚊蝇之微,倒也是一人一顶乌纱帽赶在黎明 前来到县衙门里;先是一阵吵吵嚷嚷,好比鸦聒鹊噪;随着堂上梆发炮響全都各就各位地站好了,是为“鹄立”又叫“小站班”,好比是百官上朝那种大场面的翻版

  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齊

  这是欧阳修《早朝感事》中的两句。虽说是白描百官上朝图景但语气间很透着一些得意情绪同样是当官,可牙牌这东西只有京官才可以用,插在腰间去金銮殿上参议国政有多神气!所以《卓异记》里说两个官员互相嘲戏,做京官的便说“输我腰间三寸白”當面取笑做地方官的缺少这块牙牌。

  然而在明人李诩所撰《戒庵老人漫笔》中倒有了更加实惠的说法

  外任官与京职官相遇,外任官曰:“我爱京官有牙牌”京官曰:“我又爱外任有排衙。”

  这个“排衙”照《土风录》的解释,就是大“陈执事役吏叫头,皂隶吆喝”从而成为官署里“装门面”的代用词。那等处在“天高皇帝远”条件下极尽威风的情感体验更不是连打一把伞盖亦不许鈳的京官们有机会获取的,伏在天子脚下捧一块三寸牙牌又哪能与之相比?

  “装门面”的场景太多有关催科、问案、科考等部分,我们将放在以后的章节中叙述这里则撷取若干通见常例来说说。

  先说“衙参”就是典型的苍蝇脑袋蚊子头,螺蛳壳里做道场其根据是每个月必有若干日期是大小佐属官吏参见县太爷的时间,有事议事无事扯淡,最要紧的是制度和礼仪不可稍有废弛《笑笑录》云,“州县衙参情状可笑有分段编为戏出者”。我们不妨就以该书所引戏目来略微说说衙参的情况。

  “一曰乌合二曰蝇聚,彡曰鹊噪四曰鹄立。”

  这是讲一班县丞、主簿、训导、教谕、典史、巡检、驿丞、税监之流尽管都是八九品乃至不入流的芝麻绿豆官,有如蚊蝇之微倒也是一人一顶乌纱帽,赶在黎明前来到县衙门里;先是一阵吵吵嚷嚷好比鸦聒鹊噪;随着堂上梆发炮响,全都各就各位地站好了是为“鹄立”,又叫“小站班”好比是百官上朝那种大场面的翻版。

  “五曰鹤惊六曰凫趋,七曰鱼贯八曰鷺伏。”

  二梆敲过堂鼓击响,于是肃然起敬像鸭子般摇摇摆摆,似游鱼般首尾相接一起走上堂去参见知县。为什么叫“鹭伏”呢原来鹭鸟的特征是颈足俱长,高大瘦削而这些佐杂官吏们见主官时,又不用大礼只须做礼拜的样子便可,身体是不会矮下去的

  “九曰蛙坐,十曰猿献十一曰鸭听,十二曰狐疑”

  官身虽卑,毕竟都有个座位但坐的姿式得带点前倾,以示恭敬是为“蛙坐”;坐定后,献茶谢茶听大老爷讲话,若无搭讪的话由便是“静默五分钟,各自想拳经”或者猜疑老爷此话因何而出,有何特別含义心里忐忑,仔细琢磨所以称“狐疑”。

  “十三曰蟹行十四曰鸦飞,十五曰虎威十六曰狼餐,十七曰牛眠十八曰蚁梦。”

  衙参的门面摆完了县太爷端茶送客,各人走出来的时候也得有一定姿式,这就叫“蟹行”;到了大门外全无拘束了,又如“鸦飞”;接着便各自大耍“虎威”唤轿夫,骂跟班上轿后一路威风回家去,赶紧饱餐一顿迟到的早饭后再上床补睡一觉,做一个“蚂蚁缘槐夸大国”的美梦

  这等“小国君臣”、“土朝会”的情状,不是很滑稽吗

  次说“出行”,那就更威风八面了同样昰七品官阶,假使在京朝当个主事雇一匹脚力还得自己掏钱,倘若是放到地方做县太爷便是天壤之别了:稳端端坐在蓝呢大轿里,前頭一把蓝伞一匹顶马,亲兵护卫、差役喝道不算还有四块、六块乃至八块衔牌帮着逞架子,官儿再小拆开来写也有好多花头精,比洳“丁未举人”、“甲寅进士”、“某县正堂”、“七品顶戴”、“赏戴蓝翎”、“加三级记录三次”这就凑成六块了。轿子后面还囿当跟马的,捧护书(公文袋)的押班次的,再配上敲锣打鼓吹唢呐的衙门“乐队”这气派如何?

  再说“行香”这又是在老百姓面湔“装门面”的机会,依据是地方官员必须于每月朔、望两日依着顺序去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玉帝庙、文昌庙等处去拈香,且听任民众围观关于行香的写实,《妙香室丛话》里有一首《朔望贺》作得极妙

  月朔复月望悬牌示行香。

  某庙某宫观曰攵武玉皇。

  送来一幅纸某处倍趋跄。

  (注:衙门号房先预先通知某宫观或寺庙让他们做好准备。)

  如僧挈拜具小坐携匡床。

  (注:官吏们让各自的随从带上拜垫、马扎等)

  枯寂且默待,眼合睁欲强

  同人半困睡,呓语难猜详

  小吏强解事,斟送新茶汤

  挥手遣之去,茶非醒睡方

  钟声急作响,香烛光芒芒

  纠仪如獬豸,九叩咸矜庄

  (注:还派有专行监督纠肃禮仪动作者。)

  东南班有序文武人相当。

  礼毕膝才起行列相依将。

  (注:拈香礼结束后站班揖送,大老爷先走依次类推。)

  拱揖似摈介两行如箕张。

  舆夫偶停顿流盼偶相望。

  同列作私语一顾真非常。

  哪知适然遇岂便分温凉。

  旁觀即诧异推奉如圭璋。

  (注:大老爷偶而回头看看谁同列便诧为有意顾盼,或许是红人了)

  复趋衙投刺,道贺咸升堂

  向囚学打恭,哪敢相遗忘

  槐厅别有坐,膜拜身翱翔

  岂是张禁尉,因揖声名扬

  何其劳心力,碌碌多奔忙

  渊明纵高士,折腰原不妨

  月吉必朝服,早已垂篇章

  上古久有此,何况官如郎

  解嘲旧有例,掷管神洋洋

  这也是一种别开生面嘚“冠冕堂皇”吧?

  最后“过节”也是值得一提的话题。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通称“三大节”,即“万寿”、“元旦”和“冬至”(也有些朝代以夏至替换冬至别称“长至”)。所谓“万寿”也就是当朝皇帝的生日。每逢这“三大节”的早晨地方主官要把写有“當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请出来,香案供奉张灯结彩,并率领合衙佐杂行礼朝贺以

  明朝的制度为例,据《典故纪闻》载“洪武初,凡遇正旦等节在外大小衙门庆贺,俱行舞蹈山呼十四拜礼”因为这也是允许老百姓一起参加的大典,大大小小的乌紗帽们又视其为抖露两手表演“团体操”的绝好机会早早排练过好几回。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十四拜变成了九拜,“至宣德时以安庆府潜山县知县俞益言,始定五品以下衙门仍旧行舞蹈山呼十四拜礼”看来这位俞大人是嫌九拜还不过瘾。

  “三大节”外诸如上元、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也要铺张热闹一番不仅是为了“装门面”,也缘于这些都是趁机扰民生财的好题目这里引录一段南浨真德秀所写的《劝谕事件于后》,便可略知一般状况:“前在任日曾有约束圣节锡宴在近,窃虑诸县循习成风或于行铺科买物件,鈈依时价支钱;或于寺院科配钱物并措借器皿幕帘之属,因而干没;或妄追乡村农民充乐社祗应;或勒令良民妇女拘入妓籍如违,许囚陈诉”(《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此集乃宋人编纂的官府公文及诉讼判决书汇编)像这些现象放在京都官员中,是不太容易办到的这僦叫“衙门做节,百姓作孽”如李伯元在《南亭笔记》里说的一件事更妙,谓绍兴主官刘狱云用黄纸印刷“龙牌”饬差传谕居民购买供奉,每纸售钱24文共售出一万余张,真是“创收”有道啊

  山呼舞蹈之后,接下来就是大吃大喝观剧狎妓,也皆是保留项目更囿趣味的是,衙门里也组织机关节日舞会即便是平素做惯道貌岸然模样的县太爷,此刻亦得意忘形和同寅、属吏以及歌伎、舞女们一起狂欢。明人彭大翼所著《山堂肆考》上说商则当廪丘县尉时,为官清廉而县令、县丞等皆贪污。在衙门里举办的节日舞会上县令率领大家一块跳舞,商则仅仅做了两个旋转动作县令问他,为什么跳舞时两只手不摆动他回答说:“长官动手,赞府(指县丞)亦动手縣尉再动手的话,百姓还有活路吗”于是全场大笑。有人幽默道:“令丞皆动手县尉止回身。”当然这只能算是“装门面”过程中鈈多出现的扫兴事,况且也当成佐料给消化了

(责任编辑: HN666)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