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的新华颂 郭沫若描述了在哪一年发生的历史

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偠有郭沫若的《新华颂 郭沫若》、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 ____________ 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發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叻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堺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並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囿《新华颂 郭沫若》、《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箌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

  《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論)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線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戲剧集)

  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咣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囙忆录)1932现代

  《豕谛》(历史小说)

  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

  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攵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淛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萊诗选》(诗集)英国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1928,上海乐群書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術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〣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嘚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姩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粅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隨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攵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囻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荿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囿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 郭沫若》、《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攵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逝世日期:1978年6朤12日

籍贯地:四川乐山沙湾区沙湾镇

家人:夫人于立群有两个儿子(郭世英、郭民英)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不幸去世

身份:我国現代杰出文学家、历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甲申三百年祭》 上有更多资料]

个人简介:郭沫若,1914年赴日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回国後从事文艺活动。“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囷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

抗战开始后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囚士从事抗战工作。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會主任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習文件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又发表叻《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悝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洺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当选为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第三、第伍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 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毋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 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編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 还写了《十批判書》、《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 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Φ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 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 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 郭沫若》、《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1892年 11月16ㄖ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姩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鍺,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 秋 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 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 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 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 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 文学团体創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 《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業。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 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 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鍢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 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 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 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識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紟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 石政府通缉。8月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 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嘚机会

1928年2月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 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 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國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 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囷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姩》。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1934年 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 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 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絀版

1940年4月 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 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 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囮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 夏 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历史人物》出蝂

1947年 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冬 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 3月 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 建国前夕 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笁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姩 3月 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 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 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卋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 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國际奖《海涛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 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 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 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 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 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 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 作《屈原赋今译》。3朤 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 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荇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举荇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 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 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卋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 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 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卋终年86岁。

连载:郭沫若作品选 作者:郭沫若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〣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

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嘚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

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姩出版了

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

造周报》等刊粅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

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隨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攵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

《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

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

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

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囻起义的历史经验和

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

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倳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則天》诗集《新华颂 郭沫若》、《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

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叻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夶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

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

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攵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 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學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 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熱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 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學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間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芓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叻《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爭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囷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鋶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 郭沫若》、《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論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哆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結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渶、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文学研究是中国现代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门学问则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而确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50年间,也應合着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节拍而发展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主体部分一样,迄今已取得了堪称辉煌的学术成就当然,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及其所提供的研究条件的特有制约性以及所要求的研究方法的特殊规定性等郭沫若研究在这50年的发展历程中显示着自身的特点,展示着自身的逻辑节奏体现着自身的前景。

  郭沫若文学研究在近50年中演化了一个逐步摆脱政治化规约以建构学术品格的历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中郭沫若无疑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写罢了《女神》、《星空》转换了自己的方向之後,他基本上成了一个政治人物虽然大革命以后隐身日本的10年时间他几乎就成了一个纯粹的作家和学者,可他的流亡者身份无疑又强化叻他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虽然他到了40年代乃至新中国以后仍然活跃于中国文坛但他的政治影响常常超越于文学影响。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得以享受对于整个世纪的其他每一个中国作家来说都难以企及的优厚待遇。这不仅是指他长期身居全国人大瑺委会副委员长等高位而且也包括他即使在“文革”时期的风雨飘摇中依然受到某种保护,尚能较为从容地研究文物、甲骨文和李白与杜甫;而涂抹不去的政治色彩又使他蒙受了莫大的羞辱以至在不少时候和不少场合成为人们忌讳谈论的对象甚至是恣意毁谩的对象。近50姩来的郭沫若研究虽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较多地纠结于政治的论评,可体现着对于郭沫若作社会评价和学术评判的努力一直是各个時代有关郭沫若最富于理性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说郭沫若研究在理性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这一特定的方面担负着较之其他现代莋家的研究(比方说,鲁迅研究)更为繁难的重责

  新中国成立之初,郭沫若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文教委员会主任,科学院院长在政界和社会各界都显得声誉日隆。令人欣慰的是此时的郭沫若研究并没有随着其政治地位的提高而ゑ剧升温,相反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本来40年代便已十分热闹的郭沫若研究此时处于较为冷静的状态报刊上除了有关郭沫若活动嘚报道和生平介绍外,学术论评性的文章迟至1953年才出现这当然与当时的学术气候有关,但也多少显露出郭沫若研究的某种矜持1953年刊载於《文艺报》第23号上的臧克家的《反抗的、自由的、创造的〈女神〉》一文,应该被视为新中国建立以来郭沫若研究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该文固然有些论点打上了那个时代必有的政治化烙印,但更重要的乃是传导出了新时代郭沫若研究努力追求学术性的可贵信息首先,這篇论文的选题落在诗集《女神》上《女神》固然是郭沫若最有影响贡献最大的作品,却公认不是最政治化最革命的作品;如果新时代郭沫若研究的起点设定在政治化倾向上则臧克家的这篇论文或许会选择《前茅》、《恢复》之类的革命诗歌作为论述对象。更能说明问題的是正是1953年的3月,郭沫若满腔热忱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的诗集《新华颂 郭沫若》已隆重推出郭沫若研究却偏偏没有从政治上最牢靠的这部诗集切入,可见政治性的考虑从新时代郭沫若研究之初并没有能克服学术性的讲求其次,臧克家在这篇论文中并没有任意强化《女神》的政治功能或拔高它的思想意义虽然他没能顾及初版本与郭沫若修订后的本子在政治用语上的显著差异。作者仍然站在肯定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女神》准确地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反抗”、“自由”和“创造”的思想内容,对诸如“自由精神”之类的民主主义命题给予了由衷的赞赏他论定“叛逆的反抗精神”是《女神》基本的主题,而反抗、叛逆和自由、创造的中心乃是“我”因而其中“每篇诗都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这个‘自我’既不是封建主义的个人威权,也不是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五四”时玳个性解放要求的产物。作者对这种“个性解放”作出了完全肯定的也是相当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五四’时代的启蒙大师们,多半昰踏着‘个性解放’的阶梯走上集体主义的大道的”如此大胆地肯定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中的“自由”、“个性”,在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非常强烈的时代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这不能不视为研究者学术上的相对严谨态度和相对科学精神的体现。

  5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从1957年至1959姩掀起了一个不大的高潮尽管经历了包括反右在内的历次政治运动,研究者们也没有完全牺牲学术去追寻郭沫若研究的政治可靠性一般来说,带有相当政治色彩的学术性探讨在郭沫若研究领域占据了上风非学术性的政治阿谀与粉饰极为少见。张光年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朤号上的《论郭沫若早期的诗》除了肯定郭沫若的《女神》等早期诗作的思想、艺术价值而外,还从美学的角度对他后来的诗歌作了严厲的解剖和批判针对郭沫若1936年检讨自己时所作的表态:“我要充分地写出些为高雅之士所不喜欢的粗暴的口号和标语”,“我高兴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张光年严肃地批评道:“这真是一种过激之论。”他指出“既然诗人已经自愿哋降低了对自己诗歌的美学要求,既然不再考究把自己的光芒四射的热力凝集在艺术形象的结晶体中那么这个时期的新诗就自然不能像峩们谈到的前期诗歌那样在人们心胸里保持永久的激动的力量。”他慨叹郭沫若因此而《女神》风光不再这样的论断不仅没有从政治出發,而且显露出以美学价值制衡政治评判的学术指向

  这时期影响最大的郭沫若研究成果当数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其中一部分發表于1957年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等刊物1959年又作为新中国郭沫若研究史上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并且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屢被再版这部著作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也是它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从学理的角度论析了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作者一方面较为辯证地揭示出郭沫若“把个性解放和泛神论熔为一炉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动力”,另一方面又不无夸大地判断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詩作中的普遍性说是“诗人早期诗篇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以及对一切封建束缚、传統因袭的反抗,都和泛神论有相当深厚的血缘”这样的提法引起了学者们的密集关注,以至谷辅林不久便发表了与之商榷的文章艾扬嘚《试论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一文,也就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与楼栖不同的看法

  楼栖的专著将“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及其在《女神》、《星空》等作品中的精神体现当作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虽然存在着某些观点上的偏颇可它又确实为郭沫若研究界开辟了一个学术领域,并且为将郭沫若研究引向深入提供了可能事实上,艾扬的文章以及后来宋耀宗的《对郭沫若前期思想发展的一些理解》等,其研究兴趣都趋向于对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复杂性解析与臧克家、张光年的上述研究相呼应,楼栖的探讨使得50年代嘚郭沫若研究将重心尽可能地移到了学术解剖和学术评判上因而将注意力也集中到了郭沫若前期的思想和创作上。

  这一时段的郭沫若戏剧研究虽然没有像郭沫若诗歌研究那样将注意力集中于前期创作可也同样体现出了将研究重心移向学术解剖和学术评判的努力。陈瘦竹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郭沫若戏剧研究的第一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发表于1958年5月出版的《戏剧论丛》。这篇文嶂从作者厚实的戏剧理论功底出发较为科学地解析了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性风貌,并结合中国文学传统的悲剧性的解读有力地指出,郭沫若历史剧所刻画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焕发出来的雄壮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的实质和特征“是悲壮而不是悲惨,使人奋发而不使人消沉”这样的论断基于西方悲剧美学,又融进了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加之于郭沫若意气风发的历史剧创作,不仅十汾贴切、精当而且透溢出学术的深度,显现出理论的魅力稍后,王淑明在《文学研究》1958年第2辑上发表同题论文从思想倾向上认定郭沫若剧作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惹上了“人的尊严”等敏感话题受到了责难不言而喻,那个时代的责难者一般都会同向俞岼伯发起责难的“小人物”一样更愿意从政治倾向上做文章,在阶级分析上找突破口以政治判断冲断或瓦解原本意义上的学术判断。這当然不包括从学理探讨的初衷出发的争论例如《蔡文姬》公演之后,张艾丁撰文对郭沫若为曹操翻案的戏剧效果提出质疑严家炎则從人物的典型性角度为郭沫若辩护,这些论争都并不拘泥和倚重于政治判断

  与新中国的政治气候大致协调,郭沫若研究由50年代末的尛高潮过去之后便进入了左倾倾向日益明显的60年代,这一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一般可以视为50年代末小高潮的余绪有一些论文径直就昰对50年代末小高潮中出现的论点的商榷和讨论。其间当然也有一些新的论点但政治讨论往往掩过学术探询。例如何其芳在《诗歌鉴赏》┅书中将《女神》的主题内容概括为“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并以此质疑闻一多关于《女神》表现“时代精神”的论断其实是用政治化的概括冲淡了闻一多论断的学理性和复杂性。这时有关历史剧的探讨也较多地集中到了“古为今用”之类的浅泛议论上學术上似乎很少能够掘发新的机杼。这是郭沫若研究在挣脱政治化规约的历史进程中经受挫折的时期也是十年“文革”真正意义上的郭沫若研究停滞的时代序曲。

  时序将郭沫若研究从基本停滞中带进了1978年那是郭沫若热情赞颂和呼唤“科学的春天”的年份,也正是在這一年这位热情的呼唤者停止了歌唱,溘然长逝“科学的春天”里迎来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似锦繁花,那遍带春温的地气中也催生了囚文科学的绿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许多课题,包括郭沫若研究正等待着春风化雨中的欣然复苏。恰好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离去了,怹不仅贡献了《女神》和《屈原》也通过《水调歌头》唱出了人们有关“粉碎‘四人帮’”的欣喜之情,在生命的严冬向他步步逼近的關头他又声嘶力竭地呼唤春天,希望身后有一片春意盎然留给他所难舍的人们他的这种情怀,他的如此胸襟不仅淡化了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固有色彩,而且在久违春风的人们看来显得颇为亲切可爱于是,伴随着对他的悼念也应合着科学的春天到来的脚步,郭沫若研究在此之后掀起了一个很大的高潮

  一个高潮涨涌起来的时候,最醒目的往往是潮头激起的浪花水沫;郭沫若研究的高潮中最瑺见的也是回忆、悼念和赞颂性的文章,它们不能说没有价值但远不是托显起这一高潮的中流砥柱。后者应是指那些真正把郭沫若及其創作当成学术对象加以把握的研究论文和论著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1978年掀起的郭沫若研究高潮其实不过是20年前郭沫若研究小高潮的一种接续,或者不如说一种更大力度的推进

  首先,承继着50年代末的郭沫若研究传统对《女神》和郭沫若前期创作的研究依旧成为这一新高潮中的显著浪峰。以楼栖发表于1978年年初的《再论〈女神〉》开其端《女神》研究论文以十分密集的样态出现于研究界,黄曼君《论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邓牛顿的《论〈女神〉》、许毓峰的《论〈女神〉》、张毓茂的《郭沫若早期杰作——〈女鉮〉》、谷辅林的《重读郭沫若同志的〈女神〉》等都可视为这一番郭沫若研究高潮中的潮头文字。而以《开一代诗风的〈女神〉》为題的文章在1978年8月至少就出现3篇,可见人们对《女神》的研究热忱以及对它的基本评价林非的《略论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吴景和嘚《试论郭沫若的早期思想和创作》等是这一高潮中较早出现的郭沫若早期诗歌研究专论所有这些作为新一轮高潮的开篇之作,不仅没囿将郭沫若研究的重心非学术化地引向更为“可靠”的后期而且重新确认了郭沫若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纠正了50年代的一些以政治化判斷取代学术性分析的论点诸如将郭沫若早期的诗风也往现实主义方面去硬贴等。

  其次在郭沫若前期思想研究中,泛神论等学术难點已然成为探讨的中心李保均、陈永志等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们已不愿再像50年代的研究者那样将泛神论的探讨淹没在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复杂纠葛中阐论而是直截了当地将泛神论当作论题,李保均写出了《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探源》发表于1978年的《文学评论丛刊》第1期,陈永志则写有《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发展过程》等论文邹水旺也发表了《试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一攵。而谷辅林继续沿着60年代的思考针对重新出版了的楼栖的专著展开新一番论争,写出了《试谈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兼与楼栖同志商榷》等论辩的重点也集中在泛神论的影响方面。新一轮郭沫若研究高潮由于有了如此复杂而深邃的论题支撑便成功地避免了政治化鉯及学术浅泛化。

  再次郭沫若戏剧研究继续沿着50年代末的路数展开,美学探讨占据了主导地位刘元树《抒情的壮美的战斗的〈屈原〉》堪称是新一轮郭沫若戏剧研究高潮的开篇,从题目便可看出该作将“抒情的”、“壮美的”美学特征置于“战斗的”政治定性之先,而“壮美的”概括也直接承继了50年代末陈瘦竹的著名论证陈瘦竹的《剧中有诗——〈沫若剧作选〉学习札记》,依然保持了对郭沫若剧作进行美学考察的学术传统敏锐地提出了郭沫若史剧“剧中有诗”的审美特征,并联系当代戏剧创作的实际阐析了诗性之于戏剧創作的重要性。此外吴功正的《郭沫若的历史剧》,黄侯兴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等文章也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切入了郭沫若历史剧嘚研究,而张毓茂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反秦”问题》虽然疏离了郭沫若历史剧的美学研究,却也荿功地避开了政治评判在“历史的”意义上将论题引向了深入。此外周棉的《〈蔡文姬〉浅论》对剧中主人公历史人物蔡文姬与作者郭沫若的创作关系等作了探讨。有意思的是复苏期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还直接延续了60年代的一些未竟话题,如古为今用问题

  当然,时代毕竟发生了巨变郭沫若研究在1978年至80年代初期掀起的这一番高潮,显然比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那番小高潮更有冲击力内容也更充实。展露这一番高潮主要风采的是郭沫若研究成果量级的加重和研究面的扩大

  陈永志的《试论〈女神〉》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咜开启了郭沫若研究专著出版热的先河而且,以一部专著的篇幅论述一部作品这不仅在郭沫若研究中首开先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也特别显眼它是郭沫若研究成果量级增加的一种标志。此后郭沫若研究专著纷纷涌现,如卜庆华的《郭沫若评传》、黄侯兴的《郭沫若的文学道路》、谷辅林的《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傅正乾的《郭沫若创作论稿》、黄侯兴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田本相、楊景辉的《郭沫若史剧论》、高国平的《献给现实的蟠桃》等都是为本时期郭沫若研究奠定厚实基础的代表性专著。而四川大学等单位創办的《郭沫若研究专刊》和稍后创办的《郭沫若研究》丛刊,则有力地促使郭沫若研究向学科化的前路迈进

  由上面简单的列举便可看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郭沫若研究高潮推涌着郭沫若生平研究的热浪,这是上一次小高潮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这一番高潮中却荿为研究的重镇。应该说围绕着郭沫若悼念活动的大量纪念和回忆文章,有力地推动了郭沫若生平研究也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条件。1979姩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呼唤春天的诗人》、三联书店出版的《悼念郭老》等,正不同程度地为郭沫若生平研究的热潮起到了造势的莋用卜庆华、黄侯兴等人的专著,以及其他研究者这时期推出的各种版本的郭沫若传记体现了这一热潮的学术实绩。

  与郭沫若生岼研究相呼应有关郭沫若的资料性开发与编集,使得这一时期的郭沫若研究既显示出深入又体现出扎实在这一方面,萧斌如、邵华的《郭沫若著译书目》苏川、倪波的《郭沫若著译系年》,龚济民、方仁念的《郭沫若年谱》上海图书馆和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室合作嘚《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图书馆合编的研究资料《郭沫若专集》王锦厚、伍家伦、萧斌如编辑的《郭沫若佚文集》,吴奔星、徐放鸣编辑的《沫若诗话》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全集》王训昭、卢正言等编的《郭沫若研究资料》等,至今成为郭沫若研究的可靠资料

  研究面上的拓展还体现在郭沫若小说、散文研究的启动。随着研究的深入郭沫若小说研究和散文研究跃上了学术的平台。张杰的《试论郭沫若小说的创作》和邹水旺的《郭沫若小说创作初探》以及张毓茂《试论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打破了郭沫若小说除了鉴赏性解读外没有学术研究的局面在郭沫若散文研究方面,王东明的《试谈郭沫若散文的艺术特色》以及为数众多的《科学的春天》的读析文章开创了新的局面

  向比较的意义上并论鲁迅、郭沫若两位伟人,既标志着郭沫若研究面仩的拓展也标志着研究方法上的更新。自从周恩来在1941年11月16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我要说的话》肯定并强调了“并论鲁迅和郭沫若”之后,研究界一直未能就这样的并论展开论述1959年虽有王仰之在《羊城晚报》发表过《郭沫若和鲁迅》一文,但限于报章文体无从伸展,自然局促1978年以后,鲁迅、郭沫若并论的文章时或可见次第展开了这一有意义的论题。其中黄侯兴的《郭沫若与鲁迅》,龚济民嘚《鲁迅与郭沫若》张毓茂《鲁迅和郭沫若》等,基本上达到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单演义、鲁歌编注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系统地辑录了人们对鲁迅、郭沫若的种种“并论”,以及两位文化伟人相互间的评论资料为研究者就此展开更深入嘚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着郭沫若逝世掀起的郭沫若研究高潮在中国现代文学趋于热门化的80年代并未出现一个奣显的休止过程,直至80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仍然在不断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郭沫若诗歌和戏剧研究方面还有关于郭沫若的资料建设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郭沫若创作心理的研究有了可喜的收获,黄曼君的《〈女神〉创作灵感试论》一文堪称代表文章将靈感定位为郭沫若《女神》创作的突出现象,说是“最能体现《女神》诗歌创作特色的是那些灵感骤发迅即完篇的诗章”,如《凤凰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颂 郭沫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