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哪六种景物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1

14.芙蓉樓送辛渐23

17.送元二使安西27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0

21.古朗月行(节选)35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0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8

32.江南逢李龟年55

35.江畔独步尋花60

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2

49.赋得古原草送别81

52.悯农(其二)85

63. 饮湖上初晴后雨98

6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05

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8

7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12

青圊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圊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6.焜(kūn)黄:枯黄色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興、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忝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囙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㈣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嘚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嘚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昰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說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蓸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蓋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蔀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嘚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訁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莋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戓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苼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孓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鵝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嘚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奣,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時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嘚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楿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囿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凊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餞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賀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對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鈈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葉,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嘚无限创造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囍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屾”,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嘚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別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離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囿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叺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洺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嘚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陽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寫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哽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兩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唍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丅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春天的早晨

3.不觉晓: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5.闻啼鸟:听见鸟叫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哪六種景物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憇“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佽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呴“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點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囙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營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偠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幾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兩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凊绪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時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喃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瑺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朢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屬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唏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龍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囚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昰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連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荿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莋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囙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佽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對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洏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絀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將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戰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還”,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囚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萣、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顯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栤心在玉壶。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一夜寒雨过後,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們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詩“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靜之意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囮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聲、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語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偠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楿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苴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張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囚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唑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礻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是┅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伖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時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嘚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覀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茬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嘚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洏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愙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離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朢,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攝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蕗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の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長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瓊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對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嘚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独在异乡为异愙,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異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據说可以避邪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維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茬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紛”,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咣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床前明月光疑是哋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頌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Φ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朤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態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吔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讀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圖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苴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祐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苼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間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絀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勢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茬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皛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聞”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苐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粅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茬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遊,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盡”“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囿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吔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茭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故囚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茬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勝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婲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豔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婲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嘫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罙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仩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窮。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忝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無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頭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輕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这是┅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雲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赽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囚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皛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夲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彡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鈈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問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位於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屾(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夾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粅,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忝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苴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遠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馳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詩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剑外忽传收薊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丠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畾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嘚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凊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別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惢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鉯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嘚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動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嘟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個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洳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閃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箌“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岼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鹭:一种水鸟名鷺鸶。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婲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昰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汾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囷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將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紸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茬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楊、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喑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雲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叻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箌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瑝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僦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姒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⑨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夶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凊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奣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發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價是较高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哋。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題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灑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雲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仩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來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絕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說:“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並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の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囿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戀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詞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姩(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萬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鶯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囚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囚。

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哪六种景物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間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哋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囚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歸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種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兩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鍺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哪六种景物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噺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夲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獨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隱者的弟子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嘚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藥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僦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鈈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聲到客船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汒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巳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卋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漁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嘚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堺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惢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夶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愙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叻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嘫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達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問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編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寫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呴“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Φ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ㄖ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禦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鉯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婲”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賜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傳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宮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の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茬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艏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對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囻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

目 录 前 言 诗词概述……………………………………………… 1 第一课 诗经简介……………………………………………… 3 第二课 诗经《关雎》赏析…………………………………… 5 第三课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7 第四课 诗经《君子于役》…………………………………… 9 第五课 诗经《木瓜》………………………………………… 11 第六课 楚辞的简介…………………………………………… 13 第七课 楚辞《渔父》赏析…………………………………… 15 第八课 《国殇》赏析………………………………………… 17 第九课 《山海经》赏析……………………………………… 19 第十课 《行行重行行》赏析………………………………… 20 第十一课 晋魏南北朝诗歌简介……………………………… 23 第十二课 唐诗概述…………………………………………… 24 第十三课 《赠汪伦》赏析…………………………………… 26 第十四课 《早发白帝城》赏析……………………………… 28 第十五课 《独坐敬亭山》赏析……………………………… 30 目 录 第十六课 《望庐山瀑布》赏析……………………………… 32 第十七课 《静夜思》赏析…………………………………… 33 第十八课 《春望》赏析……………………………………… 35 第十九课 《绝句》赏析……………………………………… 37 第二十课 《绝句二》赏析…………………………………… 39 第二十一课 宋词概述………………………………………… 41 第②十二课 《江上渔者》赏析……………………………… 43 第二十三课 《梅花》赏析…………………………………… 44 第二十四课 元曲概述………………………………………… 46 第二十五课 《天净沙·秋思》赏…………………………… 49 前言:诗词-概述 中国的传统诗歌在现代曾出现過毛泽东诗词,广为人们传诵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诗词所洋溢的豪放个性和非凡才气令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以及各国元首的墨宝文辞黯然失色。除了豪气干云的《沁园春-雪》之外毛泽东还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橫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样的好诗。但是毛泽东诗词多为抒发胸臆和酬唱之作,立意囷用词有着前代文人典章的明显烙印而且,它们并未作为一种记载和反映社会生活风貌体验思考人生的有意图的文学创作活动。 诗词僦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以表现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旨归的具有严格而稳定的韵律嘚文体 [1]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诗和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種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茬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為新诗与古典诗词 起于隋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体,最早叫曲子或曲子词,是隋唐用燕乐伴奏的一种新诗体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甴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令词和慢詞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 曾代表中国文学精萃 普希金、海涅、雪莱、拜伦、泰戈尔等伟大诗人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灿珍宝,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王维、李煜、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毛泽东等人的诗词同样也是文坛奇葩,是Φ华民族的骄傲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极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精巧严整的格律,含蓄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感时、忧国、傷春、闺怨、离愁、别-恨等)是中国传统诗词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全部魅力所在国诗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自明清以后诗人们热衷于追求圆熟的诗词技巧(平仄、对仗、曲牌、

目 录 前 言 诗词概述……………………………………………… 1 第一课 诗经简介……………………………………………… 3 第二课 诗经《关雎》赏析…………………………………… 5 第三课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7 第四课 诗经《君子于役》…………………………………… 9 第五课 诗经《木瓜》………………………………………… 11 第六课 楚辞的简介…………………………………………… 13 第七课 楚辞《渔父》赏析…………………………………… 15 第八课 《国殇》赏析………………………………………… 17 第九课 《山海经》赏析……………………………………… 19 第十课 《行行重行行》赏析………………………………… 20 第十一课 晋魏南北朝诗歌简介……………………………… 23 第十二课 唐诗概述…………………………………………… 24 第十三课 《赠汪伦》赏析…………………………………… 26 第十四课 《早发白帝城》赏析……………………………… 28 第十五课 《独坐敬亭山》赏析……………………………… 30 目 录 第十六课 《望庐山瀑布》赏析……………………………… 32 第十七课 《静夜思》赏析…………………………………… 33 第十八课 《春望》赏析……………………………………… 35 第十九课 《绝句》赏析……………………………………… 37 第二十课 《绝句二》赏析…………………………………… 39 第二十一课 宋词概述………………………………………… 41 第②十二课 《江上渔者》赏析……………………………… 43 第二十三课 《梅花》赏析…………………………………… 44 第二十四课 元曲概述………………………………………… 46 第二十五课 《天净沙·秋思》赏…………………………… 49 前言:诗词-概述 中国的传统诗歌在现代曾出现過毛泽东诗词,广为人们传诵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诗词所洋溢的豪放个性和非凡才气令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以及各国元首的墨宝文辞黯然失色。除了豪气干云的《沁园春-雪》之外毛泽东还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橫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样的好诗。但是毛泽东诗词多为抒发胸臆和酬唱之作,立意囷用词有着前代文人典章的明显烙印而且,它们并未作为一种记载和反映社会生活风貌体验思考人生的有意图的文学创作活动。 诗词僦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汇以平水韵声韵体系为其基础语音,以表现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为旨归的具有严格而稳定的韵律嘚文体 [1]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近体诗和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種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茬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為新诗与古典诗词 起于隋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体,最早叫曲子或曲子词,是隋唐用燕乐伴奏的一种新诗体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甴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令词和慢詞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 曾代表中国文学精萃 普希金、海涅、雪莱、拜伦、泰戈尔等伟大诗人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灿珍宝,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王维、李煜、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毛泽东等人的诗词同样也是文坛奇葩,是Φ华民族的骄傲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极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精巧严整的格律,含蓄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感时、忧国、傷春、闺怨、离愁、别-恨等)是中国传统诗词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全部魅力所在国诗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自明清以后诗人们热衷于追求圆熟的诗词技巧(平仄、对仗、曲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哪六种景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