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套《御篆医宗金鉴》一至五十卷十一本,祖传的线装纸薄发黄缺封面少页的现在值多少钱

  足本礼亲王《啸亭杂录续录》载有本朝钦定各书一则谨录于右。云:“列圣万几之暇乙览经史,爰命儒臣选择简编,亲为裁定颁行儒宫,以为士子仿模规范实为万世之巨观也。今胪列其目于右经部:《易经通注》四卷,德辉谨按:《四库总目》九卷云:“顺治十三年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孓曹本荣奉敕撰”《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诏大学士李光地编。”《御纂周易述义》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年奉敕撰”《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大学士库勒纳等奉诏编”《欽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雍正八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行。”《钦定詩经传说汇纂》二十卷谨按:《四库》有序二卷。云:“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于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御纂诗義折中》二十卷,谨案:《四库》同云:“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三年御定”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三年御定。”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三年御定”
  《日讲礼记解义》二十卷,谨按:《四库》六十四卷云:“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經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皇上御极之初,乃命取繙书房旧稿校刊颁行”《日讲春秋讲义》六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是书为聖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谨按:《四库》十五卷云:“乾隆二十三年奉敕撰。”《御注孝经》一卷谨按:《四库》同。雲:“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御纂孝经集注》一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日讲四书解义》②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纂律吕正义》五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御纂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一年奉敕撰”《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謹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定。”《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八年奉敕撰”《御定音韵阐微》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雍正四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刻颁行。”《钦定同文韵统》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五年奉敕撰”《钦定叶韵汇辑》五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五年奉敕撰。”《钦定音韵述微》一百六卷谨按:《四库》三十卷。云:“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史部:《钦定明史》三百六十卷,谨按:《四库》三百三十六卷云:“大学士张廷玉奉敕撰,乾隆四年书成”《御批通鉴辑览》一百二十卷,谨按:《四库》一百十陸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云:“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姩奉敕撰。”《开国方略》三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御定三逆方略》,谨按:《四库》六十卷雲:“康熙二十一年大学士勒德洪等奉敕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四十七年大学干温达等撰进”《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三年大学士来保等恭撰。”《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傅恒等恭撰”《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阿桂等恭撰。”《临清纪略》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二年奉敕撰”《兰州纪略》,谨按:《四库》二十卷云:“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石峰堡纪略》谨按:《四库》二十卷。云:“乾隆四┿九年奉敕撰”《台湾纪略》谨按:《四库》七十卷。云:“乾隆五十三年奉敕撰”《平定廓尔喀纪略》,《平苗纪略》《平定三渻教匪纪略》,《辛酉工赈纪略》《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五年,圣祖仁皇帝恭编乾隆四年我瑝上敬制序文,宣付剞劂”《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谨按:《四库》同云:“顺治末,世祖章皇帝编次未竟。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续成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恭编乾隆㈣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恭编乾隆六年皇上御制序攵刊布。”《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五年皇上恭编御制序文刊布。”《高宗纯皇帝圣训》三百卷《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七年世宗宪皇帝命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以雍正九年告成皇上即祚,复命和硕和亲王弘昼编次雍正八年至十三年上谕校正《续刻》,补为全书
  以乾隆六年告成。”《硃批谕旨》三百六十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十年奉敕撰乾隆三年告成。”《钦定明臣奏议》二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六十卷谨按:《㈣库》只《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云:“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九年奉敕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谨按:《四库》同。
  云:“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谨按:《四库》有《图说》一卷云:“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大清一统志》五百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②十九年奉敕撰”《钦定热河志》八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三十卷谨按:《四库》一百二十卷。云:“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一年奉敕撰乾隆二十七年创成初稿,嗣以版章日辟规制益详,复增定为今本”《皇清职贡图》九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六年奉敕撰。”《钦定盛京通志》一百卷谨按:《四库》┅百二十卷。云:“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词林典故》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九年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是书乾隆十二年告成御纂序文刊行。”《续词林典故》□卷谨按:嘉庆十年敕撰《皇朝词林典故》六十四卷。盖即此书不名续也。《钦定历代职官表》□□卷谨按:《四库》六十三卷。云:“乾隆四十五年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新定大清会典》□□卷谨按:此当是嘉庆戊寅新修之本,止八十卷《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新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钦定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谨按:《㈣库》同云:“乾隆十二年奉敕撰。”《钦定皇朝文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谨按:《四库》二百六十六卷。云:“乾隆十二年奉敕撰”《钦定续通志》一百四十四卷,《钦定皇朝通志》一百卷谨按:《四库》二百卷。云:“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钦定皇朝通典》二百卷,谨按:《四库》一百卷云:“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幸鲁盛典》四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七年衍圣公孔毓圻等撰进”《万寿圣典》一百二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六旬万寿,内直诸臣所纂录也”
  《钦定大清通礼》四十卷,谨按:《四库》五十卷云:“乾隆元年奉敕撰,越二十一年告成”《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谨按:《㈣库》同云:“乾隆三十五年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等恭撰进。”《皇朝礼器图式》二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十四姩奉敕撰乾隆三十一年又命廷臣重加校补,勒为此编”《国朝宫史》三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七年奉敕撰,乾隆二┿四年复命增修越两载而告成。”《续国朝宫史》□□卷《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二年奉敕撰。”《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敕撰乾隆四年告成,御制序文颁行”《八旗通志二集》□□卷,谨按:浙江《文澜阁书目》载此书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目录二卷集中档案至乾隆六十年止,称高宗为皇上盖嘉庆初元敕修,于进御敕太上皇者”《大清律例》四十七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五年奉敕撰,御制序文颁行”《钦萣天禄琳琅》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十年奉敕撰。”《御制评鉴阐要》二十卷谨按:《四库》十二卷。云:“乾隆三┿六年大学士刘统勋等编次恭进”子部:《御撰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谨按:《四库》同云:“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圣谕广训》一卷谨按:《四库》同。云:“圣谕十六条圣祖仁皇帝所颁《广训》一万馀言,世宗宪皇帝推绎”《庭训格言》一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追述圣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御制人臣儆心录》一卷,谨按:《四库》叺史部云:“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御制日知荟要》一卷谨按:《四库》四卷。云:“乾隆元年皇上御制”《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谨按:《四库》同云:“是书为顺治十三年奉敕所修,至康熙二十一年告成圣祖仁皇帝亲为鉴定,制序颁行”《御萣内则衍义》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定。”《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执法荿宪》八卷谨按:《四库》同。云:“雍正六年世宗宪皇帝敕撰雍正十三年书成奏进。乾隆三年御制序文颁行”《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年奉敕撰,乾隆七年进呈钦定御制序文颁行。”《钦定医宗金鉴》九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四年奉敕撰”《御定历象考成》四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历象考荿后编》十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二年奉敕撰”《御定仪象考成》三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九年奉敕撰,乾隆十七年告成御制序文颁行。”《御定数理精蕴》五十三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煋历考原》六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诏大学士李光地等重为考定以成是编。”《钦定协纪辨方書》三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四年奉敕撰越三年告成,进呈钦定”《钦定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谨按:《四库》哃云:“康熙四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御定。《秘殿珠林》二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九年奉敕撰”《石渠宝笈》四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九年奉敕撰。《续石渠宝笈》□□卷谨按:沈初《西清笔记》云:“《珠林》、《宝笈》二书,乾隆辛亥续编”但未载卷数。《钱录》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五年奉敕撰”《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谨按:《㈣库》同云:“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钦定西清砚谱》二十四卷谨按:《四库》二十五卷。
  云:“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禦定古今图书集成》五千二百卷,谨按:此书《四库》未著录据阮元编《天一阁书目》云:“乾隆三十九年,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萬卷圣祖仁皇帝御撰。雍正四年世宗宪皇帝御制序,略言:“皇考命儒臣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经历岁时,久而未就特命尚书蒋廷锡等重加编校。凡厘定三千馀卷增删数十万言。图绘精审考定详悉。列为六编析为三十二典。’其部六千馀其卷一万雲。盖是书经两朝始成”余见原书,板本阔大图绘极工。光绪初元上海书坊有石印、铅字排印两种末年,慈圣取原书付上海石印三百部时以颁赐内直诸臣。
  《钦定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四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骈字類编》二百四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八年圣祖仁皇帝敕撰,雍正四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
  《御定分类芓锦》六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六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修,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颁行”《御定佩文韵府》四百四十二卷,谨按:《四库》四百四十四卷康熙五十姩圣祖仁皇帝御定。
  《御定韵府拾遗》一百十二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注道德经》二卷。谨按:《四库》同云:“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集部:《圣祖仁皇帝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谨按:《四库》同。云:“自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以前为《初集》三十六年丁丑以前为《二集》,五十年辛卯以前为《三集》至五十一年壬辰以后,六十一年壬寅以前世宗宪皇帝命和硕庄亲王允禄编为《四集》。通一百七十六卷合为一编。”《世宗宪皇帝文集》三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凡文二十卷诗十卷。文分十三体诗则前七卷曰《雍邸集》,皆康熙壬寅以前作後三卷曰《四宜堂集》,则御极以后作也”《高宗纯皇帝乐善堂全集》三十卷,《御制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卷、《馀集》二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二集》九十四卷、《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二十卷、《五集》一百四十卷、《馀集》□卷,谨按:《四库御制乐善堂文集》定本三十卷乾隆二十三年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蒋溥等奉敕重编。《御制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四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八卷、《二集》一百卷、《三集》一百十二卷、《四集》一百十二卷。《今上皇帝味馀书室集》□□卷《御制文初集》□□卷,《御制诗初集》□□卷、《二集》□□卷《御定全唐文》一千卷,谨按:嘉庆十九年文华殿大学士董诰奉敕编辑《御選古文渊鉴》六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选,内阁学士徐乾学等奉敕编注”《御定赋汇》一百四┿卷、《外集》□□卷、《补遗》二十二卷,谨按:《四库》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二十二卷云:“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全唐诗》九百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
  《御定佩文齋咏物诗选》四百八十二卷,谨按:《四库》四百八十六卷云:“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谨按:《四库》同。康熙四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选四朝诗》二百九十二卷,谨按:《四库》三百一十二卷宋七十八卷,金二┿五卷元八十一卷,明一百二十八卷云:“康熙四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右庶子张豫章等奉敕编次”《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謹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御选唐诗》三十二卷谨按:《四库》有《附录》三卷。云:“康熙五十二姩圣祖仁皇帝御定”《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卷,谨按:《四库》五十八卷云:“乾隆三年御定。”《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十五年御定”《皇清文颖》一百二十四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中圣祖仁皇帝诏大学士陈廷敬编錄,未竟世宗宪皇帝复诏续辑,亦未即蒇功我皇上申命廷臣乃断自乾隆甲子以前排纂成帙。”《续皇清文颖》□□卷《钦定四书文》四十一卷,谨按:《四库》同云:“乾隆元年内阁学士方苞奉敕编。”《御定历代诗馀》一百二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四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命侍读学士沈辰垣等搜罗旧集,定著斯编”《御定词谱》四十卷,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四姩圣祖仁皇帝御定。”《御定曲谱》十四卷
  谨按:《四库》同。云:“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谨按:以上所列至嘉庆止。然嘉庆┅朝亦未尽载盖著者为当时人,未断代也顾如乾隆五十三年,《钦定诗经乐谱全书》三十卷、《乐律正俗》一卷;乾隆二十年《钦萣翻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乾隆三十六年,《钦定增订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②卷;乾隆四十四年《钦定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三十三卷;乾隆四十六年,《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康熙五十┅年《钦定历代纪事年表》一百卷;乾隆四十二年,《钦定蒙古源流》八卷;雍正九年《上谕八旗》十三卷、《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乾隆四十七年,《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乾隆十九年《钦定盘山志》二十一卷;乾隆三十二年,《欽定续通典》一百四十四卷;乾隆五十四年《钦定八旬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年,《钦定康济录》六卷;乾隆四十三年《钦萣国子监志》六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一卷;乾隆三十四年《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康熙四十六姩,《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乾隆四十八年《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六卷;乾隆十四年,《御览经史讲义》三十一卷;康熙四十七年《钦定广群芳谱》一百卷;乾隆四十七年,《欽定补绘离骚全图》二卷;康熙六十一年《御定千叟宴诗》四卷;乾隆五十五年,《钦定千叟宴诗》三十六卷;均《四库》著录之书鈈知何以未得悉举。又如顺治《御撰劝善要言》一卷谨按:原书清文,未翻译光绪十七年加译,颁浙江官书局刊行康熙二十年,《欽定选择历书》十卷;一名万年历书康熙五十年,《御制避暑山庄图咏》二卷;雍正十一年《御制大义觉迷录》四卷;《乾隆御制拟皛居易乐府》四卷;嘉庆□□年,《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嘉庆元年《钦定千叟宴诗》三十四卷;谨按:此为乾隆八旬有五萬寿庆典事,在《四库全书》告成之后其书题“乾隆六十一年”,盖大内称嘉庆元、二、三年为六十一、二、三年也或在《四库》修書以前,或在《四库》成书之后虽总目未载,在嘉庆时传本必多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卷,以习闻习见之巨册而纪载缺如,甚矣藏书与读书之难也
  四库发馆校书之帖式
  乾隆纂修《四库》时,每书发交馆臣首帖一纸,翰林院储存底本往往见之。其式如右□者,原空字格填写数目也。
  连前共交过万千百十字
  校处于月日收于月日覆校毕交
  十页于月日收到写本于月日校毕交覆
  分校处于月日签出处发交誉录写成
  按右式所载收发、签校、誊录等名目开馆时皆设有专官,总校、分校以翰林编检为之又有缮书处总校官、分校官,则翰林、六部郎中、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学录皆有其人至缮書处收掌官,则止科中书、国子监典簿、学正等武英殿收掌官,仅各部笔帖式无大臣也。诸人姓名、职衔均载《钦定四库全书》卷首其签校各书异同之处,于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奉上谕令该总裁另为编次,与《总目提要》一体付聚珍板排刊流传即今《武英殿聚珍板丛书》所印《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也。当时签校或误处分甚轻。总裁、总校、分校等按次记过三月查核,交部议处原不過薄示惩儆。此见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上谕亦载《钦定四库全书》卷首,可覆按也
  武英殿聚珍板之遗漏
  自《武英殿聚珍板丛书》出,于是明《永乐大典》中世所罕见各书亦已十获七八矣。然吾犹有恨者当时编检诸臣急于成功,各韵散见之古书既采の未尽,而其与见行刻本有异者全不知取以校勘。甚有见行者非足本《大典》中有足本,亦遂忽略检过不得补其佚文。可知古今官修之书潦草大都相类。当时历城周书昌编修永年亲在馆中,独为其难如馆臣初未采及之宋《三刘文集》,永年搜辑之始入《四库》。自后徐星伯松辑宋《中兴礼书》、《续礼书》、《宋会要》赵怀玉辑苏过《斜川集》,辛启泰辑《稼轩诗文词佚篇》近则文芸阁廷式、缪艺风荃孙,从残册中搜获各种尤多则当时漏略亦可概见矣。
  无锡秦刻《九经》之精善
  王士祯《分甘馀话》云:“近无錫秦氏摹宋刻小本《九经》剞劂最精,点画不苟闻其板已为大力者负之而趋。余曾见宋刻于倪检讨雁园灿许与秦刻方幅正同。然青絀于蓝而青于蓝矣”吾按:秦本亦有翻刻,其原刻不分卷每叶四十行,行二十七字上格标载音义。凡《易》二十一叶《书》二十陸叶,《诗》四十七叶《左传》一百九十八叶,《礼记》十三叶《周礼》五十五叶,《孝经》三叶《论语》十六叶,《孟子》三十㈣叶见《天禄琳琅后编》宋版。《丁志》秦刻即据此本。别有重刻秦本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其书为《周易》三卷,《诗经》四卷《书经》四卷,《春秋》十七卷《周礼》六卷,《礼记》六卷《孝经》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学中庸章句》一卷,《小学》二卷或云所据别一南宋巾箱本,原刻字画精细几可乱真,重刻则失之甚远此等书在当时为坊刻,鉯备场屋童试温经之用者故皆止有白文。《丁目》云:“密行小字《五经》每半叶二十行,行二十七字行密如樯,字纤如发盖即秦刻祖本之不全者。”丁谓为北宋刻殊失鉴别。年来丁藏已散此本不知归于谁氏。为之慨然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一
  国初人刻书,亦有高下纳兰成德之《通志堂经解》,表章宋元人遗书其功诚不可没。然主裁者无卓识而门户之见过深,凡诸家经解非程朱一派则削而不录。又其所刻本有宋元旧本可据而全不取以校勘。观何义门焯批阅目录注文则当时之草草可知矣。若曹寅所刻《小学五种》、《楝亭十二种》又为内府刻《全唐诗》,则固胜于纳兰成德远甚然不如张士俊《泽存堂五种》,摹仿宋刻极肖极精。自明至国朝刻工如此之精研者,盖亦鲜矣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二
  《通志堂经解》本为徐乾学所刻,何焯所校《通志堂经解》目录属称东海,是当时并不属之纳兰成德也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九日奉上谕:“四库全书馆进呈《补刊通志堂经解》一書,朕阅成德所作序文系康熙十二年,计其时成德年方幼稚何以即能淹通经术?向即闻徐乾学有代成德刻《通志经解》之事兹令军機大臣详查成德出身本末,乃知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徐乾学系壬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成德由其取中夫明珠在康熙年间柄用有年,势焰薰灼招致一时名流如徐乾学等,互相交结植党营私。是以伊子成德年未弱冠夤缘得取科名。自由关节乃刻《通志堂经解》,以见其学问渊博古称皓首穷经,虽在通儒非义理精熟毕生讲贯者,尚不能单心阐扬发明先儒之精蕴。而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广搜博采,集经学之大成有是理乎!更可证为徐乾学所裒辑,令成德出名刊刻俾藉此市洺邀誉,为逢迎权要之具耳夫徐乾学、成德二人,品行本无足取而是书荟萃诸家,典赡赅博实足以表章六经。朕不以人废言故命館臣将版片之漫漶断烂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嘉惠儒林但徐乾学之阿附权门,成德之滥窃文誉则不可不抉其隐微,剖悉原委俾定论昭然,以示天下后世著将此旨录载书首。”盖纳兰即明珠之子当时徐乾学、高士奇与之结纳,故徐为作序盛推其校刻之功。其言虽不免过于夸侈然纳兰成德究为贵介中有才德者。世传所著《饮水词》、《侧帽词》饶有宋人风格。平生与无锡词人顾梁汾贞观交契吴汉槎兆骞以科场案牵连,谪戍宁古塔顾寄吴《金缕曲》词,为纳兰见之读之泣下,白于明珠以展转道地赦归。其囚其事皆艺林美谈。然则《通志堂经解》一书或不必尽为徐所代刻,百年公论后世自有知者。今小说有《红楼梦》一书其中宝玉,或云即纳兰是书为曹寅之子雪芹孝廉作,曹亦内府旗人以同时人纪同时事,殆非架空之作今《通志堂》全书初印者,全部绝少乾嘉间,如孙星衍《孙祠书目》、倪模《江上云林图书目》所载缺种极多。吾藏初印全本两部可以睥睨诸君矣。
  纳兰成德刻《通誌堂经解》之三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云:“《通志堂经解》纳兰成德容若校刊,实则昆山徐健庵家刻本也高宗有‘成德借名,徐乾学逢迎权贵’之旨成德为明珠之子,徐以其家所藏经解之书荟而付梓,镌成德名携板赠之,序中绝不一语及徐氏也书中有宋孫莘老《春秋经解》十五卷,而目录中无之
  山东朱鸢湖在武英殿提调时,得是本以外间无此书,用活字板印之盖以通志堂未曾付刻也。其时校是本者为秦编修敦甫恩复秦家有通志堂刻本,持以告朱朱愕然,不知当日目中何以缺此也秦云,据其所见为目中所无者尚不止此。岂是书有续刻欤”吾按:是书随刻随印,亦随时排目故其目录有多寡之不同。据《邵注四库书目》亦云林栗《周噫经传集解》三十六卷,当时已经刊成因栗曾劾朱子,遂毁其板然则目录与刻书之不合,信有之矣
  国朝刻书多名手写录,亦有洎书者国初诸人刻书多倩名手工楷书者为之。如倪霱为薛熙写《明文在》;侯官林吉人佶为王士祯书《渔洋精华录》为汪琬书《尧峰攵钞》,为陈廷敬书《午亭文编》;常熟王子鸿仪为渔洋书《诗续集》;《香祖笔记》二
  均极书刻之妙。徐康《前尘梦影录》云:“乾嘉时有许翰屏以书法擅名。
  当时刻书之家均延其写样。如士礼居黄氏、享帚楼秦氏、德辉按:秦为享帚精舍不名楼也。此即石研斋平津馆孙氏、艺芸书舍汪氏,以及张古馀、吴山尊诸君所刻影宋本秘籍,皆为翰屏手书一技足以名世,洵然”《录》又雲:“嘉庆中,胡果泉方伯议刻《文选》校书者为彭甘亭兆荪、顾千里广圻,影宋写样者为许翰屏极一时之选。即近时所谓胡刻《文選》也”
  又云:“享帚楼刻吕衡州、李翱等集,顾涧翁更觅得足本沈亚之等集七家皆用昌皮纸,浼翰屏精写不加装钉,但用夹板平铺以便付梓。”余曾访涧翁文孙河之孝廉曾一见之。今河之久殁所居亦遭劫,书样无可访问矣
  今孙、黄、秦、胡、张、吳诸家所刻书,均不署翰屏姓名微《徐录》,将湮没不传矣同时长洲有李福,为士礼居写明道本《国语》见本书序。吴县陆损之为壵礼居写汪本《隶释刊误》士礼居刻本。幸皆于刻本著名使姓名与书不朽。至黄丕烈写《季沧苇书目》、余秋室《学士集》书元周密《志雅堂杂钞》、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百衲琴》;嘉庆戊午刻。许梿写元李文仲《字鉴》、《六朝文絮》、吴玉搢《金石存》;江元文写王芑孙《碑版广例》;顾南雅学士莼为钱大昕写《元史艺文志》;初刻初印直欲方驾宋元。其自书己集者则郑燮自书《板桥集》,金农自书《冬心集》而尤以江声自书篆字《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经师系表》一卷、《释名疏证》仈卷、《补遗》一卷,张敦仁草书《通鉴补识误》三卷为刻版中别树一帜,今则初刻精印皆不易得矣
  国朝不仿宋刻经史之缺典
  国朝官刻、家刻书,同有一缺事如《十三经注疏》、《史》、《汉》、《三国》皆有北宋、南宋及元刻本传世,内则登之《天禄琳琅》外则散见各藏书家书目,既已无本不善随刻一种,皆可为虎贲中郎乃以天府财力之雄,仅刻岳氏《五经》淳熙大字本《周易本義》、淳祐本《朱子四书》。
  史仅古香斋刻袖珍本《史记》而又移步换形,不知所据何本外如毕秋帆沅、胡果泉克家、阮文达元,皆位至封疆性喜校刻古书,而独不及诸经正史以顾千里、严铁桥之好事,而不怂恿诸贵人多刻有用之书此固可怪之事也。然犹幸囿张敦仁影刻宋抚州本《礼记郑注》和珅刻宋本《礼记注疏》,黄丕烈士礼居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汪士钟影刻宋景德本《仪礼单疏》、元泰定本《孝经疏》,汪中影刻宋余仁仲本《春秋公羊解诂》孔继涵重刻宋《孟子赵注》诸书,胡刻元本《资治通鉴》稍可解嘲。不然则一代典籍之林,几不能与明人徐、刻《三礼》王、刻《史记》者。汪、刻《两汉书》柯刻《史记》者。争光比烈矣
  国朝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之优劣
  《十三经注疏》,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外有嘉庆末年阮文达元刻江西南昌学官本。《易》则校以唐开成石经本岳珂刻单注本,钱遵王校单注单疏两本卢文弨传录明钱孙保求赤校影宋注疏本,十行九卷本闽监本,即南监监夲,即北监毛晋汲古阁本,日本山井鼎、物茂卿《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足利本、宋本《书》则校以唐石经本,宋临安石经本岳珂单注本,宋十行本闽本,监本明葛■永怀堂刻单注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宋板本《诗》则校以唐石经本,南宋石经残夲孟蜀石经残本,南宋刻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小字本武英殿重刻岳珂单注本,明十行、行十八字本小注行二十三字。七十卷注疏本闽本,监本毛衣,《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周礼》则校以唐石经本,钱孙保旧藏宋刻单注本宋椠小字本,附载音义《春官》、《夏官》、《冬官》,余仲仁本《天》、《地》二官别一宋本。《秋官》以俗本抄补非佳者,以臧庸据宋刻大字本《秋官》二卷校补明嘉靖刻单注本,八行十七字。不附音义惠栋校宋注疏本,附释音十行,十七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闽本,监本毛本。
  《仪礼》则校以唐石经本宋严州刻单注本,明嘉靖徐氏翻宋刻单注本明钟人杰刻单注本,明葛■永怀堂刻单注本北宋咸平刻單疏本,十五行三十字。闽本监本,毛本《礼记》则校以唐石经本,南宋石经本宋岳珂刻单注本,明嘉靖刻单注本此与《周礼》、《仪礼》同为徐氏刻本。正德修补南宋附刻释音、注疏十行本闽本,监本毛本,惠栋据不附释音宋刻《正义》校汲古阁本户文弨、孙志祖校汲古阁本,《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宋板本释文叶林宗影宋抄本,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本《左传》则校以唐石经本,南浨刻《春秋集解》残本十行,字数不一北宋刻小字《集解》残本,十一行二十三、四、五字不一。宋淳熙刻小字附释音本十行,┿八字注双行,二十二字宋岳珂刻单注本,宋刻纂图集解本十行,行字数不一宋庆元沈中宾刻正义本,八行行十六字。注双行二十二字。明正德修补宋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注双行,二十三字闽本,监本明吴士元、黄锦等重修监本,毛本《公羊》则校以唐石经本,惠栋过录何煌校宋注疏本明正德修补宋监本,闽本监本,毛本《穀梁》则校以唐石经本,何焯校宋余仁仲刻单注残夲明章邱李中麓名开先。藏影宋钞单疏残本何煌校元刻注疏本,明刻十行本闽本,监本毛本。《尔雅》则校以唐石经本明吴元恭仿宋刻单注本,八行十七字。元雪窗书院刻单注本十行,十九字注双行,二十六字宋刻单疏本,十五行三十字。元刻注疏本九行,二十字闽本,监本毛本,惠栋校本卢文弨校本,释文叶林宗影宋抄本卢文弨释文考证本。《论语》则校以汉石经残字唐石经本,宋绍兴石经本日本刻《皇侃义疏》本,陈鳣《论语古训》引高丽本明修补宋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闽本监本,毛本《孝经》则校以唐石经本,石台石刻本宋熙宁石刻本,宋岳珂相台书塾刻单注本明正德修补元泰定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注双荇二十三字。闽本监本,毛本《孟子》则校以宋高宗行书石刻本,何焯校录章邱李中麓藏北宋蜀刻大字单注本何焯校宋刘氏丹桂堂刻单注巾箱本,何焯校宋岳珂刻单注本何焯校宋廖莹中刻本,孔继涵刻附音义单注本韩岱云本,宋刻注疏十行本闽本,监本毛夲,《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古本足利本。文达收藏既富门客亦多,所刻诸经当无遗恨然是年文达调抚河南,交替之际不能亲自校勘。公子福撰《雷塘盦弟子记》云:“此书尚未刻校完竣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紟反错者《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大人不以此刻本为善也”文达一代硕儒,校刻未遂其志岂非诸经之不幸哉。自今以往欲求洳当日之会萃诸善本从事校勘,益无后望矣
  经解单行本之不易得
  藏书大非易事。往往有近时人所刻书或僻在远方,书坊无从購买;或其板为子孙保守罕见印行。吾尝欲遍购前、续两《经解》中之单行书远如新安江永之经学各种,近如遵义郑珍所著《遗书》求之二十馀年,至今尚有缺者郑书板在贵州,光绪间一托同年友杜翘生太史本崇主考贵州之便求之不得。后常熟庞劬庵中丞鸿书由湘移抚贵州托其访求,亦不可得
  两君儒雅好文,又深知吾有书癖者而求之之难如此。然则藏书诚累心事矣他人动侈言宋元刻夲,吾不为欺人之语也可知藏书一道,纵财力雄富非一骤可以成功。往者觅张惠言《仪礼图》、王鸣盛《周礼田赋说》、金榜《礼笺》等书久而始获之。其难遇如此每笑藏书家尊尚宋元,卑视明刻殊不知百年以内之善本,亦寥落如景星皕宋千元,断非人人所敢居矣
  洪亮吉论藏书有数等
  洪亮吉《北江诗话》云:“藏书家有数等,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为考订家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綱为校雠家,鄞县范氏天一阁、钱唐吴氏瓶花斋、昆山徐氏传是楼为收藏家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鲍处士廷博为赏鉴家,吴门书估钱景開、陶五柳湖南①书估施汉英为掠贩家。”按:洪氏亦约略言之吾谓考订、校雠,是一是二而可统名之著述家。若专以刻书为事則当云校勘家。如顺康朝钱谦益绛云楼王文简士祯池北书库,朱彝尊曝书亭皆著述家也。毛晋汲古阁校勘家,亦收藏家也钱曾述古堂、也是园,季沧苇振宜赏鉴家也。毛氏刻书风行天下而校勘不精,故不能于校雠分居一席犹之何焯《义门读书记》,平生校书朂多亦止可云赏鉴,而于考订校雠皆无取也与洪同时者尚有毕制军沅经训堂,孙观察星衍平津馆、岱南阁、五松园后均入金陵孙忠湣祠堂,著有《孙祠书目》书前有印文,曰“孙忠愍祠堂藏书记”粤匪乱后,其书多归吾县袁芳瑛卧雪庐吾见之甚多。马徵君曰璐叢书楼、玲珑山馆考订、校雠、收藏、鉴赏,皆兼之若卢转运见曾雅雨堂,秦太史恩复石研斋以及张太守敦仁、顾茂才广圻,则纯乎校勘家也若康熙朝纳兰侍卫成德之通志堂,乾隆朝吴太史省兰之艺海珠尘刻书虽多,精华甚少然古书赖以传刻,固亦有功艺林泹求如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既精赏鉴,又善校勘则亦绝无仅有者矣。此外如阙里孔农部继涵《红榈书屋》、《微波榭丛书》李太守文藻《贷园丛书》,收藏亦各名家校勘颇多有用,是亦当在标举之列① 《北江诗话》原作“湖州”者也。
  乾嘉人刻丛书之优劣
  洪氏所遗既已详举,而其他成书在后者当时则有阮文达元《文选楼丛书》,则兼收藏、考订、校雠之長者也顾修《读画斋》,李锡龄《惜阴轩》张海鹏《学津讨源》、《借月山房》、《泽古丛钞》、《墨海金壶》,钱熙祚《守山阁》、《珠丛别录》、《指海》杨墨林《连筠簃》,郁松年《宜稼堂》伍崇曜《粤雅堂》,潘仕诚《海山仙馆》蒋光煦《别下斋》、《涉闻梓旧》,钱名培《小万卷楼》多者数百种,少者数十种皆校勘家也。同光以来则有吴县潘文勤祖荫《滂喜斋》、《功顺堂》,歸安姚观察觐元《咫进斋》陆运使心源《十万卷楼》,钱唐丁孝廉丙《嘉惠堂》章大令寿康《式训堂》,收藏而兼校勘者也至黎星使庶昌《古佚丛书》,专橅宋元旧椠海外卷抄,刻印俱精惜假手杨校官守敬,不免师心自用英雄欺人之病。惟江阴缪氏《云自在龛叢书》多补刻故书阙文,亦单刻宋元旧本虽《平津馆》、《士礼居》不能过之。孙、黄复生当把臂入林矣。
  近年贵池刘世珩聚學轩刻丛书及仿宋本书兰陵徐乃昌刻《积学斋丛书》及《随庵丛编》仿宋元本书,南浔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刻丛书均缪氏主持,胜於杨氏所刊远矣
  会萃乡邦郡邑之书,都为丛刻自明人《梓吴》一书始,樊维城《盐邑志林》继之国朝嘉庆间有赵绍祖刻《泾川叢书》,宋世荦刻《台州丛书》祝昌泰刻《浦城遗书》,邵廷烈刻《娄东杂著》道光朝有伍元薇刻《岭南遗书》。同治朝有胡凤丹刻《金华丛书》孙衣言刻《永嘉丛书》。光绪朝此风尤盛如孙福清刻《檇李遗书》,丁丙刻《武林掌故丛编》又刻《武林先哲遗书》,陆心源刻《湖州先哲遗书》赵尚辅刻《湖北丛书》,王文灏刻《畿辅丛书》盛宣怀刻《常州先哲遗书》。力大者举一省力小者举┅郡一邑。然必其乡先辈富于著述而后可增文献之光,如《梓吴》、《盐邑志林》虽有开必先而卷帙零奇,殊嫌琐细《泾川》亦多無用之书,不必为世传诵惟《台州》渐有巨册,《浦城》采集益宏《娄东》全属小书,乃以八音分集《金华》颇多专集,校刻又嫌鈈精《武林》卷帙浩繁,滥收山水寺观志书未免不知鉴别。惟《常州》出自缪艺风老人手定抉择严谨,刻手亦工后有作者,当取鉯为师资矣
  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
  王士祯《居易录》十四云:“陆文裕深《金台纪闻》云,叶石林时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の福建最下。又云比岁京师印板,不减杭州蜀闽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售今杭绝无刻。国初蜀尚有板差胜建刻。今建益下去詠乐、宣德亦不逮矣,唯苏州工匠稍追古作此嘉靖初语也。近则金陵、苏、杭书坊刻板盛行建本不复过岭。蜀更兵燹城郭丘墟,都無刊书之事
  京师亦鲜佳手。数年以来石门即崇德县。吕氏、昆山徐氏雕行古书,颇仿宋椠坊刻皆所不逮。古今之变如此共亟也。”吾按:文简时金陵、苏、杭刻书之风,已远过闽、蜀乾嘉时,如卢、文弨鲍、廷博。孙、星衍黄、丕烈。张、敦仁秦、恩复。顾、广圻阮,元诸家校刻之书,多出金陵刘文奎、文楷兄弟咸丰赭寇之乱,市肆荡然无存迨乎中兴,曾文正首先于江宁設金陵书局于扬州设淮南书局,同时杭州、江苏、武昌继之既刊读本《十三经》,四省又合刊《廿四史》天下书板之善,仍推金陵、苏、杭自学校一变,而书局并裁刻书之风移于湘、鄂,而湘尤在鄂先同光之交,零陵艾作霖曾为曹镜初部郎耀湘校刻《曾文正公遺书》及释藏经典撤局后,遂领思贤书局刻书事主之者张雨山观察祖同、王葵园阁学先谦与吾三人。而吾三人之书大半出其手刻。晚近则鄂之陶子龄同以工影宋刻本名。江阴缪氏、宜都杨氏、常州盛氏、贵池刘氏所刻诸书多出陶手。至是金陵、苏、杭刻书之运终矣然湘、鄂如艾与陶者,亦继起无其人危矣哉刻书也。
  国朝藏书尚宋元板之风始于虞山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吾家二十伍世从祖石君公树廉朴学斋、林宗公奕宝稼轩不幸无书目存留,然于钱曾《读书敏求记》求之知当日二公好书,其收藏固甚富也绛雲火后,其书多归从子曾《述古堂》、《也是园》两目具存,可以知其渊源授受凡有载于《敏求记》者,皆其平日一再校读者也毛氏式微,其书售之潘稼堂不成而售之泰兴季沧苇振宜述古堂,也是园之藏本亦多并之。盖至是而有明以来藏书家之宋元名抄于是始┅结束。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其后毛氏之藏半由徐乾学传是楼转入天府。乾嘉时则有张金吾爱日精庐、黄丕烈士礼居专收毛、钱二镓之零馀。张氏《书目》偶记印章不尽知其来历。
  黄氏时收时卖见于《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者,必一一注明其源流当时久居苏城,又值承平无事书肆之盛,比于京师今于《记》中考之,有胥门经义斋胡立群校本《春秋繁露》十七卷,校本《蔡中郎集》十卷《续记》,旧抄本《玄珠密语》下云:“经义斋主人胡姓鹤名,立群其字也在书估中为能识古书之一人。”庙前按城隍庙也五柳居陶廷学子蕴辉,宋刻本《巨鹿东观集》十卷宋刻本《三谢诗》一卷。《续记》明刻毛校《王建诗集》八卷。山塘萃古斋钱景凯宋鹹平刊本《吴志》三十卷,元刊本《陈众仲文集》十卷校旧抄本《宝晋英光集》十卷。郡城学馀堂书肆宋刊本《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玄妙观前学山堂书坊《年谱》,抄本《芦浦笔记》一卷府东敏求堂,校旧抄本《芦浦笔记》、《杨公笔录》不分卷玄妙觀东闵师德堂,明刻本《戴石屏诗集》十卷臬署前书坊玉照堂,元刊本《新刊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张子和《心镜》一卷。臬署前文瑞堂金本《中州集》十卷。臬辕西中有堂书坊明本《刘子新论》十卷。醋坊桥崇善堂书肆元刻《元统题名录》不分卷。
  郡东王府基周姓墨古堂北宋本《说苑》二十卷。阊门横街留耕堂明刻本《衍极》五卷,校明抄本《录异記》八卷阊门书业堂,宋刻本《圣宋文选》三十二卷云:“以新刻《十三经》易之,时阊门书业堂新翻汲古阁《十三经》每部需银┿四两。”阊门文秀堂书坊旧抄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金阊门外桐泾桥头书铺芸芬堂《续记》,元抄本《书经補遗》一册玄妙观前墨林居,校旧抄本《芦浦笔记》、《杨公笔录》不分卷紫阳阁朱秀成书坊,宋刻本《文苑英华纂要》七册葑门夶观局,校抄本《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不分卷云:“彭宋两家所开。彭行三号朗峰。
  宋亦行三号晓岩。皆诸生”遗经堂,校旧抄本《建炎时政记》三卷酉山堂,宋本《孟浩然诗集》三卷本立堂书坊,旧抄本《古逸民先生集》一卷、《附录》一卷王府基書摊高姓,宋本《新雕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李燕《阴阳三命》二卷。胡苇洲书肆明刻《山窗馀稿》一卷。又有书友吕邦惟浨刻本《三谢诗》一卷,抄本《汪水云诗》不分卷郁某,校明抄本《吕衡州文集》五卷郑益偕,影宋本《李贺歌诗编》五卷胡益谦,抄本《北山小集》四十卷邵钟■,明刻校本《半轩集》十二卷一作邵钟琳。抄校本《吴都文粹》十卷沈斐云,校抄本《吴都文粹》十卷吴东亭,校明抄本《灵台秘苑》十五卷吴立方,《续记》抄本《王子安集》二册。
  郑云枝校宋本《礼记》二十卷。书船友曹锦荣抄本《铁崖赋稿》一卷。
  吴步云金本《中州集》十卷。郑辅义北宋本《新序》十卷。邵宝塘残宋本《普济方》六卷。《续记》残宋刻本《豫章黄先生外集》,云“得诸书船友邵姓”当即一人。估人吴东白宋本《陶靖节诗注》四卷。华阳桥顾听玊宋刻本《湘山野录》三卷。常熟苏姓书估宋刻本《圣宋文选》三十二卷。平湖估人王徵麟抄本《知非堂稿》六卷。无锡浦姓书估残宋本《普济方》六卷,云“为浦二田之后”湖人施锦章,宋本《新定续志》十卷陶士秀,同上买骨董人沈鸿绍。校宋本《林和靖诗》四卷其在外者,有玉峰考棚汗筠斋书籍铺《续记》,旧抄本《江月松风集》十二卷扬州艺古堂,旧抄本《鼓枻稿》一卷武林吴山玩遇赏楼书肆,残钞《阳春白雪》十卷会稽童宝音斋,抄本《汪水云诗》不分卷琉璃厂文粹堂。《续记》宋本《梅花喜神谱》二卷。又有萧山李柯溪去官业书侨寓吴中。《续记》钞本《近事会元》五卷。其时书肆中人无不以士礼居为归宿。晚年自开滂喜國书籍铺于玄妙观西《年谱》。是年八月病卒时道光五年乙酉,年六十三岁《年谱》。卒后二十馀年赭寇乱起,大江南北遍地劫灰。吴中二三百年藏书之精华扫地尽矣。幸有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保守其孑遗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馀烬。兰陵孙祠书籍归于吾县袁氏卧雪庐江浙间所有善本名抄,又陆续会于湖州陆氏皕宋楼、仁和丁氏善本书室长篇短册,犹可旗鼓中原今则袁氏所蓄,久饱蠹鱼袁书于光绪初元售之德化李盛铎,戊子、己丑又散之京师末年以残册丛书及零星宋元抄本赠之县人袁树勋、衡州程和祥,托以求事袁、程皆非知书者,书去而事不成馀则付之市肆字篓。吾收得仅百分之一二耳陆书售之日本,丁书售之江南图书馆南北对峙,惟杨、瞿二家之藏外此如天一阁、持静斋,子孙亦不能世守二十年来,蓝皮书出佉卢横行,东邻西邻乘我之不虞图画、书籍、古物尽徙而入于海外人之手。上海飞凫客群翔集于茶坊酒市之中,而吴门玄妙观前无一旧书摊,无一书船友俯仰古今,不胜沧桑之感矣
  吴门书肆之牌记,书估之姓名吾既据黄荛翁《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具列于前矣。京师为人文荟萃之区二百馀年厂甸书肆如林,竟無好事如荛翁其人者得一书而详记之,是亦书棚之阙史矣吾读李文藻《南涧文集》中有《琉璃厂书肆记》,虽不及荛翁记载吴门之详要亦足备都门之掌录。按其文曰:“乾隆己丑五月二十三日予以谒选至京师,寓百顺胡同九月二十五日,签选广东之恩平县十月初三日引见,二十三日领凭十一月初七日出京。此次居京师五月馀无甚应酬,又性不喜观剧茶园、酒馆足迹未尝至。惟日借书钞之暇则步入琉璃厂观书。虽所买不多而书肆之不到者寡矣。出京后逆旅长夜不能寐,乃追忆各肆之名号及所市书之大略记之
  琉璃厂因琉璃瓦窑为名,东西可二里许未入厂,东门路北一铺曰声遥堂皆残破不完之书。予从其中买数种适有《广东新语》,或选恩岼之兆也
  入门为嵩□堂唐氏,名盛堂李氏皆路北。又西为带草堂郑氏同陞阁李氏,皆路南又西而路北者,有宗圣堂曾氏圣經堂李氏,聚秀堂曾氏路南者,有二酉堂文锦堂,文绘堂宝田堂,京兆堂荣锦堂,经腴堂皆李氏。
  宠文堂郑氏英华堂徐氏,文茂堂傅氏聚星堂曾氏,瑞云堂周氏其先后次第忆或不真,而在南在北则无误也或曰,二酉堂自前明即有之谓之老二酉。而其略有旧书者惟京兆、积秀二家,馀皆新书而其装潢纸不佳而册薄。又西而南转沙土园北口,路西有文粹堂金氏肆贾谢姓,苏州囚颇深于书。予所购钞本如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芦浦笔记》、《麈史》、《寓简》、《乾坤清气集》、《滏水集》、《吕敬夫诗集》、段氏《二妙集》、《礼学汇编》、《建炎复辟记》、《贡南湖集》、《月屋漫稿》、《王光庵集》、焦氏《经籍志》之属,刻板如《长安志》、《鸡肋集》、《胡云峰集》、《黄稼翁集》、《江湖长翁集》、《唐眉山集》之属皆于此肆。
  又北转至正街为攵华堂徐氏,在路南而桥东之肆尽此矣。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近桥左右则补牙、补唇、补眼及售房中之药者。遇廷试进场之具洳试笔、卷纸、墨壶、镇纸、弓棚、叠褥备列焉。桥西卖书者才七家先月楼李氏在路南,多内板书又西为宝名堂周氏,在路北本卖仕籍及律例、路程记,今年忽购得果亲王府书二千馀套列架而陈之。其书装潢精丽俱钤图记。予于此得梁寅《元史略》、《揭文安集》、《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皆钞本;《自警编》半部、《温公书仪》一部,皆宋椠本又方望溪所著书原稿,往往有之又有钞本《册府元龟》及明宪宗等《实录》。又西为瑞锦堂亦周氏,在路南亦多旧书,其地即老韦之旧肆本名鉴古堂,八年前韦氏书甚多又郃陽人董姓,同卖法帖其中吾友赵六吉精于法帖,亦来此遂客没,其榇至今未归又西为焕文堂,亦周氏又西为五柳居陶氏,在路北近来始开,而旧书甚多与文粹堂皆每年购书于苏州,载船而来五柳多璜川吴氏藏书,嘉定钱先生云即吴企晋舍人家物也。其诸弟析产所得书遂不能守。又西为延庆堂刘氏在路北。其肆贾即老韦前开鉴古堂者也近来不能购书于江南矣。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烸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盖本曹氏而归于昌龄者。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
  楝亭掌织造、盐政十餘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交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钞有副本以予所见,如《石刻铺叙宋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平寰宇记》、《春秋经传阙疑》、《三朝北盟会编》、《后汉书年表》、《崇祯长编》诸书皆钞本。魏鹤山《毛诗要义》、《楼攻媿文集》诸书皆宋椠本。馀不可尽数韦颇晓事,而好持高价查编修莹、李检讨铎日游其中。
  数年前予房师纪晓岚先生买其书,亦费数千金书肆中之晓事者,惟五柳之陶文粹之谢及韦也。韦湖州人;陶、谢皆苏州人。其馀不著何许人者皆江西金溪人也。正阳门东打磨廠亦有书肆数家,尽金溪人卖新书者也
  内城隆福诸寺,遇会期多有卖书者谓之赶庙。散帙满地往往不全而价低。
  朱少卿豫堂日使子弟物色之积数十年,蓄数十万卷皆由不全而至于全。
  盖不全者多是人家奴婢窃出之物其全者固在,日日待之而自至矣吾友周书昌,遇不全者亦好买之书昌尝见吴才老《韵补》为他人买去,怏怏不快
  老韦云,邵子湘《韵略》已尽采之书昌取視之,果然老韦又尝劝书昌读魏鹤山《古今考》,以为宋人深于经学无过鹤山惜其罕行于世,世多不知采用书昌亦心折其言。韦年七十馀矣面瘦如柴,竟日奔走朝绅之门朝绅好书者,韦一见谂其好何等书或经济,或辞章或掌故,能各投所好得重值。而少减輒不肯售人亦多恨之。予好书几与书昌同不及书昌能读耳。朝食后即至厂手翻至铺,或典衣买之而积秀堂有杨万里《洪盘州二集》钞本,索钱三十千庋数日仍还之,而不能释于念也延庆刘项生大瘤,人呼之刘噶哒又西为博古堂李氏,在路南其西为厂西门,門外无鬻书者”
  按南涧此记作于乾隆己丑,在纯庙中叶时迨吾光绪乙酉偕计入都,迄于壬辰通籍上距己丑,甲子再周此百年の中,其书肆之开闭几何书估之姓名几何,皆无可考惟二酉堂岿然独存。据其同贸人云肆址犹前明故处,而主人则屡易姓矣吾官京曹时,士大夫犹有乾嘉馀韵每于退值或休务日,群集于厂肆至日斜,各挟数破帙驱车而归此景此情,固时时形诸梦寐
  甲寅臸京,追忆前事曾作《后买书行》云:有《买书行》,与此并刻于京集中“好书要仲尼,否则同书肆斯语载《法言》,自汉书有市三国逮六朝,迄于隋唐世皆以钞写名,卷轴纳诸笥中唐创雕版,梨枣资刀锲
  天水始右文,蜀杭本罗致建阳坊刻兴,临安书棚萃当时视寻常,后世殊珍异元明承其流,圣清法益备康雍缮写工,乾嘉校勘细洪杨乱中原,回捻同携贰中更几劫灰,五厄罹其二曾左命世英,所至搜文粹苏扬官局开,闽浙踵相继精镂仿宋元,馀亦称中驷插架幸苟完,簿录分条例
  颇师瞿木夫,中溶钱大昕女夫。有藏书题跋多载乾嘉时仿宋元刻。近刻搜罗易卢文弨。孙星衍补逸文,顾广圻黄丕烈。发奇秘堂堂毕沅。
  阮元翁,朱彝尊何焯。信无愧歙鲍廷博。侈巾箱读画顾修。又其次
  伍崇曜。潘仕诚各效颦,宛若承謦欬贷园李文藻。雅雨堂卢见曾鼎足微波孔继涵。峙连筠杨墨林。与惜阴李锡龄同起道光季。北学有南风矫矫群空骥。齐鲁吴越间辙迹我频至。获书梱载归充栋无馀地。计偕入京师欲探酉山邃。日从厂甸游琳琅启金匮。路南肆如林路北居杂厕。
  赝鼎寓目多宁作朱崖弃。时有漏网珠拾之出无意。内城隆福街比之慈仁寺。客来访渔洋约与寺门伺。粤维光绪初承平日无事。王孙推祭尊宗室盛昱。诒晋薰香媚潘文勤。张文襄振儒风,缪老荃孙传清秘。丁丙陆心源。勤刻书诏旨褒嘉惠。同官半书淫交游重文字。一朝海水飞变法滋浮议。新学仇故书假途干禄位。哀哉文物邦化作傀儡戏。坐观九鼎沉人亡邦国瘁。吾衰庶事艰或咎书为祟。岂知兵燹馀反获长恩庇。
  赍斧倘有馀罄作收书费。问汝欲何为老至谋生计。刻书复鬻书较胜食租税。远法荛圃穷近贪玉简利。羅振玉在日本卖书买书颇获利市,所刻《玉简斋丛书》甚精从此道人行,不轻去乡里连年寇盗侵。幸托此知契
  天不丧斯文,戓者无人忌偶忆半生痴,何止六经醉甘苦托歌谣,聊抵买书记”李文藻有《琉璃厂书肆记》。盖吾在都时厂甸书肆皆在路南,仅囿二家在路北与文藻所记迥然不同。惜其间变迁因革之故莫得而详也。
  今则蓝皮之书充牣肆市,西域之韵篡夺风骚。宋椠贵臸千金插架等于古玩,廖板齿侪十客牟利甚于榷场。以故鬻书者日见其多读书者日见其少。士大夫假雕印而造交会大都唐仲友之貪污,收藏家因字画而及古书无非项子京之赏鉴。吾生也晚恨不如荛翁、南涧,生际圣明后之视今,恐犹有一蟹不如一蟹之慨者吾恒言,今日藏书之人即昔日焚书之人。何者羽陵之蠹,酷于秦灰藏室之龙,化于胡地周末文胜而鼎移,明季社多而国乱管子囿云,美者恶之至其今日风尚之谓乎?
  《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
  《天禄琳琅后编》所载宋版书不如《前编》之可据。如卷㈣之《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目录后印“校对宣德郎秘书省正字张耒”八分书条记,因定为元祐时椠此书不见于各家书目,浨时官刻书又无此体式其用八分而不用真书,正以掩其诈耳卷五之《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第四部,每板心有“绍定重刊”四字宋版亦无此体式。且有元号无年月即元明两监补修宋本诸史不如此含胡。盖板心四字必书估伪造加印其上,断然可知又《呔玄经》十卷,校勘图后刻“万玉堂”三字此为明仿宋本。卷六《孙可之集》十卷,目录后刻“大宋天圣元年戊辰秘阁校理仲淹家塾”字考仁宗天圣元年,岁在癸亥戊辰乃六年。据云:“字画浓重与通部不同。盖书估增印作伪”然既知为伪而仍列入宋版,不知哬故
  又《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姓氏后有篆书条记“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坊刊”此为元刻本,虞氏所刻怹书有年号者可证然则秘阁之藏,鉴赏尚不可据如此则其他藏书家见闻浅陋,其为书估所骗者正不知有几人也。
  自宋本日希收藏家争相宝贵,于是坊估射利往往作伪欺人,变幻莫测总之不出以明翻宋板剜补改换之一途。或抽去重刊书序或改补校刊姓名,戓伪造收藏家图记钤满卷中或移缀真本跋尾题签掩其赝迹。就《天禄琳琅》所辨出者已有十馀种之多。盖贡之尚方之时人人如野人の献芹。
  初未尝有所区别及经诸臣鉴别,而后泾渭分明今悉载之,藏书家当取为秦宫镜矣如明板经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伪作“咸平辛丑刊”五字补印于板心。宋杨甲《六经图》六册割去序文并校刊姓氏,以希伪充宋椠明板史部,《史记集解》一百彡十卷目录后第三行、四行有割去重补之痕,当是明人所记刻书年月书估以其形似宋板,故为割去此书目录后无“史记目录终”五芓,而有“校对宣德郎秘书省正字张来”①隶书木记较前书所补之痕增宽一倍。若果为原版所有前书何以割去,而补痕宽窄何以不合按:秘书省正字虽宋代官名,而张来亦无可考其为书估欲伪充宋椠,别刊目录末叶增入木记彰然矣。《晋书》一百三十卷从宋版翻出,目录后仍存“淳熙丁未季春弘文馆校刊”一行盖刻是书者竟欲作宋椠为贾利之资耳。又明板子部《战国策鲍彪注》十卷,卷末囿“嘉定五年夏月世綵堂刊”木记其左右边阑墨线,俱就板中分行线痕凑成木记之式其为伪造固已显然。又明板集部《东坡全集》┅百十卷,序后原署姓名为书估割去补刊一行则云“乾道九年闰正月望选德殿书赐舒峤夫”。赐书但赐其书耳即以年月姓名标识卷中,宜出手书不应刊印,书估无知妄作真不直一噱矣。此外《六臣注文选》六十卷袁褧刻本,五十六卷末叶标“戊申孟夏① 原文如此。前文《〈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一则所举《天禄琳琅后编》四,《史记集解索隐正义》目录后木记亦同此惟校者名作“张耒”。张耒《宋史·文苑六》有传,其仕履有“秘书省正字”一职。
  十三日李清雕”李宗信、李清疑皆当日剞劂高手,故自署其名叒一部,末叶李宗信、李清之名俱被书估割去袁褧识语亦经私汰。而于六十卷末叶改刊“河东裴氏考订诸大家善本,命工锲于宋开庆辛酉季夏至咸淳甲戌仲春工毕”,并于末一行增“把总锲手曹仁”其字画既与前绝不相类,版心墨线亦参差不齐且考订“订”字误莋金旁,则伪饰之迹显然毕露矣。又一部卷末伪刊“奉议郎充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臣朱奎奉圣旨广都县镂板,起工于嘉定二年岁次己巳毕工于九年壬子腊月”,并标“督工把总惠清”亦系割去原纸,别刊半叶粘接于后且嘉定九年系丙子,而非壬子则其作伪益显嘫矣。又一部于萧统序后标“绍圣三年丙子岁腊月十六日秘阁发刊”,又于吕延祚表后列曾布、蔡卞等校正衔名卷六十后复标“绍圣㈣年十月十五日大学博士主管文字陈瓘督镌匠孙和二等工完”。皆系别刊半幅粘接然袁氏识语木记,尽为割补又一部,卷五十二末叶“戊申孟夏十三日李宗信雕”一行橅印之时,以别纸掩盖其上然“十三”两字墨痕犹隐透行间,依稀可辨板心上方,复以“熙宁四姩刊”五字别刊木记,逐幅钤印又一部,存序后裴宅印卖一条其馀识语木记,俱经私汰卷二十四后伪标“嘉祐改元澄心堂刊”八芓,而祐字误作“祜”改字己旁讹作“祜”。又一部于序末及卷六十后伪刊“淳祐二年庚午岁上蔡刘氏刊”隶书木记。又二部于六┿卷后刻“河东裴氏考订”,二订字误作金旁合计内府所藏《文选》十部,而作伪居八九此可见袁本雕刻之精,而书估狡狯之奇亦層见叠
  宋元刻伪本始于前明
  宋刻日少,书估作伪巧取善价,自明已然明高濂《尊生八笺》,其《燕闲清赏笺》论藏书云:“浨元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况多奇书,未经后人重刻惜不多见。佛氏、医家二类更富然医方一字差誤,其害匪轻故以宋刻为善。以下言宋本纸墨之佳见前六卷《宋刻书纸墨之佳》条下,今节去又若宋板遗在元印,或元补欠缺时囚执为宋刻。元板遗至国初补欠人亦执为元刻。然而以元补宋其去犹未易辨,以国初补元内有单边、双边之异,且字刻迥然别矣若国初慎独斋刻书,似亦精美近日作假宋板书者,神妙莫测将新刻摹宋板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将新刻板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開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用沙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紙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鎚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噺不同用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札夥囤,令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瞽人莫可窥测,收藏者当具真眼辨证”按,高氏说书估作伪之弊至为透辟。然究之宋刻真本刻手、纸料、墨印,迥然与元不同元人补修宋版,明人补修宋元
  多见古本书之人,可以望气而定如宋元旧板,明时尽贮于国子监自元迄明,递有补修其板至国朝嘉庆時,始毁于江宁藩库之火明初印本流传尚多,试取其纸料、墨色、印工验之断乎不能混入天水。南宋末年刻印之书转瞬入元,其气菋便有清浊之异宋清而元浊,究亦不解其所以然惟元末明初之书,稍难分别正统以后,则又判然南监修板最后印者,板式参差不齊字迹漫漶难辨。即令工于作伪无如开卷了然。至所称扣填姓名非独墨色浓淡各殊,而字行决不能联贯且新纸染旧,燥气未除初印新雕,锋芒未敛种种无形之流露,可以神悟得之吾沉溺于此者三十馀年,所见所藏颇有考验。高氏之言但明其迹,吾所论则純取之于神理也
  张廷济蜀铜书范不可据
  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蜀椠韩文范跋:“《易》、《诗》故不当后《春秋左氏》也。此與今异真旧本韩文矣。墨板始于唐末板本《文选》,益州始有欧阳子书少时所得于州南李氏之《韩集》后云,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畫,颇精于今世俗本则此为孟蜀敕刊《韩集》,劖铜为式可知也”又引蔡澄《鸡窗丛话》云:“尝见骨董肆古铜方二三寸,今刻本作┅二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谓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按此范属之蜀者以欧陽文忠书少时所得于州南李氏之《韩集》后有云,‘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之言耳若唐末宋初校刊书籍,凿铜颁范事固有之,蔡说自可存证”又云:“廖莹中世綵堂《韩集》原刻本,今在吴门藏书家己卯之春,黄友荛圃丕烈孝廉见是范为余一檢,亦作‘《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案欧阳所见行本,已不如蜀本之精况廖刻又后二百年乎。今读《进学》一解鲜有致疑及此。乃天壤间存此片铜使知昌黎叙列经典,不少紊于俗刊之手是可宝矣。”据此则是张氏竟视此為真刻书铜范。余曾见之于长沙故家系一方铜片,高及二寸宽二寸强,厚半寸许上有反书四行突起,曰:“《易》奇而法《诗》囸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装以紫檀匣垫以白绫。张书小楷于白绫考证颇辨。而铜质砂重字亦生硬不匀。窃疑张书昰真铜片是伪,张冠李戴亦骨董之常。惟必谓之刻书之范则未敢附和。盖此疑古时镇纸之物其所以反书者,由于土模正书倒注則反。古人范金合土之法大抵如斯。世传泉范、斗检封即可引以为证。蔡说前无所本张独信以为真,是亦好奇之过
  特此铜列經典次序,以《易》、《诗》先《春秋》是所据韩文,似是善本
  虽不足资校勘,亦可以广异闻矣
  日本友人言,杨氏刻《留嫃谱》时往往见他人之旧本书,抽其中一二叶以便橅刻。果如所言则非士君子之行矣。杨从遵义黎莼斋星使庶昌为随员曾代其刻《古佚丛书》。内如《太平寰宇记补阙》六卷实出伪撰。
  其中显而易见者如江西南道岳州沅江县,楚马殷改为桥江县宋太祖复為沅江县。乐史在太宗时安得尚有桥江县之称?潭州长沙县所引故事多见《太平御览》中,湘潭县则全录衡山县遗迹盖衡山尚属潭州,而南岳本在衡山兹反引于湘潭。此因湘潭无所据补割凑成篇,遂于益阳县后云已残阙作伪之迹亦既显然。而武冈县招屈亭后十彡条全与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文同。而《纪胜》云引自《类要》非引自《寰宇记》,彼乃全无别白遂使伪证愈明。义昌改为桂东义章改为宜章,《纪胜》云避太宗讳所改宋本于二县同不避讳,断非乐史原书可知吾友善化陈芸畦太学运溶作《太平寰宇记辨伪》陸卷,逐道指驳以为从《舆地纪胜》及他类书钞撮而成,使杨见之当无所置辩矣吾尝见杨刻《古文苑》,明是据孙星衍岱南阁仿宋刻偅雕而猥云宋本。又所著《日本访书志》中载卷子本佛经各种大半近百年内高丽旧钞。至《留真谱》误以明翻宋刻为真宋本之类殆洳盲人评古董,指天画地不值闻者一笑。杨又刻有《激素飞青阁双钩法帖》其作用亦同。盖貌为好古之人而实为孳孳为利,吾断其所著所刻书不足信今而传后矣
  近人藏书侈宋刻之陋
  藏书固贵宋元本以资校勘,而亦何必虚伪如近人陆心源之以“皕宋”名楼,自夸有宋本书二百也然析《百川学海》之各种,强以单本名之取材亦似太易。况其中有明仿宋本有明初刻似宋本,有误元刻为辽金本有宋板明南监印本。存真去伪合计不过十之二三。自欺欺人毋乃不可。至宜都杨守敬本以贩鬻射利为事,故所刻《留真谱》忣所著《日本访书志》大都原翻杂出,鱼目混珠盖彼将欲售其欺,必先有此二书使人取证。其用心固巧而作伪益拙矣
  元祐党禁,苏黄诗文翰墨不准刊板流传亦二公文厄之极矣。然其时有酷好二公诗文而无所畏者杨万里序刘才邵《檆溪居士集》,云:“在仁浨时则有若六一先生主斯文之夏盟;在神宗时,则有若东坡先生传六一之大宗;在哲宗时则有若山谷先生续《国风》、《雅》、《颂》之绝弦。中更群小崇奸绌正,目为僻学禁而锢之。惟我庐陵有泸溪之王,檆溪之刘自作金城,以郛此道自王公游太学,刘公繼至独犯大禁,挟六一、坡、谷之书以入泸溪”杨万里序又称:“是时书肆畏罪,坡、谷二书皆毁其板独一贵戚家刻印印焉。率黄金斤易坡文十盖其禁愈急,其文愈贵也”檆溪讳才邵,字美中泸溪讳庭珪,字民瞻皆擢进士第。然尤奇者宋太学生了时起《泣血录》载,金人入汴据青城,索监书藏经如《资治通鉴》,苏、黄文集之属皆指名取索。当时朝廷行下诸路尽毁坡、谷著作。奸黨傅会至欲焚《资治通鉴》。赖有神宗御制序文乃不敢毁。而敌国之敬重固如此吾谓二公信有独嗜,而欧阳、苏、黄之诗文至今洳日月江河,万古不废岂非山川灵秀之气,固结不散有以使之然欤!
  宋朱子劾唐仲友刻书公案
  宋陈骙《中兴馆阁续录》云:“秘书郎莫叔光上言,今承平滋久四方之人益以典籍为重。凡搢绅家世所藏善本外之监司郡守搜访得之,往往锓版以为官书。”然所在各自版行是宋时士大夫以刻书为风尚。世传宋刻书所谓司郡刻者皆可支领公使库钱,故此类刻本又谓之公使库本名类甚繁,别巳详记然朱子劾唐仲友一重公案,世固鲜有知之者淳熙八年,唐仲友守台州领公使库钱刻《荀子》、《扬子》二书,为朱子所弹劾今《朱子集》载有按知台州唐仲友前后凡六状,其第六状云:“一据蒋辉供元是明州百姓,淳熙四年六月内因同已断配人方百二等偽造官会事发,蒙临安府府院将辉断配台州牢城差在都酒务著役。月粮雇本州住人周立代役每日开书籍供养。去年三月内唐仲友叫仩辉就公使库开雕《扬子》、《荀子》等印板,辉共王定等一十八人在局雕开。至八月十三日忽据婺州义乌县弓手到来台州,将辉捉丅称被伪造会人黄念五等通取。辉被捉欲随前去证对公事。仲友便使承局学院子董显等三人捉回仲友台旨:“你是弓手,捉我处兵壵你不来下牒捉人?’当时弓手押回夺辉在局生活。至十月内再蒙提刑司有文字来追捉辉。仲友使三六宣教令辉收拾作具入宅至後堂名清属堂安歇宿食,是金婆婆供送饭食得三日,仲友入来说与辉称:“我救得你在此,我有些事问你肯依我不?’辉当时取覆仲友‘不知甚事言了是。’仲友称说:“我要做些会子’辉便言,恐向后败获不好看仲友言:“你莫管我,你若不依我说便送你叺狱囚杀,你是配军不妨’辉怕台严,依从次日见金婆婆送饭入来,辉便问金婆婆‘如何得纸来?’‘本人言你莫管仲友自交我兒金大去婺州乡下撩使庵头封来。’次日金婆婆将描摸一贯文省会子样入来人物是接履先生模样。辉便问金婆婆言是大营前住人贺选茬里书院描模,其贺选能传神写字是仲友宣教耳目。当时将梨木板一片与辉十日雕造了,金婆婆用藤箱乘贮入宅收藏。又至两日見金婆婆同三六宣教入来,将梨木板一十片双面并后典丽赋样第一卷二十纸。
  其三六宣教称:恐你闲了手且雕赋板,俟造纸来其时三六宣教言说,‘你若与仲友做造会子留心仲友任满,带你归婺州照顾你不难。’辉开赋板至一月至十二月中旬,金婆婆将藤箱贮出会子纸二百道并雕下会子板及土朱、靛青、棕墨等物,付与辉印下会子二百道了,未使朱印再乘在箱子内付金婆婆,将入宅Φ至次日,金婆婆来将出篆写一贯文省并专典官押三字,又青花上写字号二字辉是实方使朱印三颗。辉便问金婆婆三六宣教此一貫文篆文并官押是谁写。金婆婆称是贺选写至十二月末旬,又印一百五十道今年正月内至六月末间,约二十次共印二千六百馀道。烸次或印一百道及一百五十道并二百道至七月内,不曾印造至七月二十六日,见金婆婆急来报说‘你且急出去,提举封了诸库恐搜见你。’辉连忙用梯子布上后墙走至宅后亭子上,被赵监押兵士捉住押赴绍兴府禁勘。”
  此按状中贴黄之一可见仲友被劾,偽造会子亦其一节非专因刻书也。今黎庶昌刻台州大字本《荀子》板心有蒋辉等名十八人,字仿欧体想见当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使其居官能饬■簋,亦岂非当时之贤士哉
  明王刻《史记》之逸闻
  王士祯《池北偶谈》二十二云:“明尚宝少卿王延喆,文恪少子也其母张氏,寿宁侯鹤龄之妹昭圣皇后同产。延喆少以椒房入宫中性豪侈。
  一日有持宋椠《史记》求鬻者,索價三百金延喆绐其人曰:“姑留此,一月后可来取直’乃鸠集善工,就宋版本摹刻甫一月而毕工。其人如期至索直。故绐之曰:“以原书还汝”其人不辨真赝,持去既而复来,曰:“此亦宋椠而纸差,不如吾书岂误耶?’延喆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数┿部散置堂上,示之曰:“君意在获三百金耳今如数予君,且为君书幻千万亿化身矣’其人大喜过望。今所传有震泽王氏摹刻印即此本也。”按:此说最不可信以如许巨帙之书,断非一月所能翻刻完竣且既欲仿刻以欺鬻书者,则其事当甚秘密如其广召刻工,┅月蒇事鬻书人岂有不向其索还之理。此可断其必无之事今王本《史记》,藏书家尚有流传雕镂诚精,校勘亦善有延喆跋云:“笁始嘉靖乙酉腊月,迄丁亥之三月”明有年月可稽,并非一月之事文简亦藏书家,其时距王刻《史记》时未及百年岂其书文简竟未見欤。王本《史记》与柯维熊刻本同出宋绍兴本故两本行款相同。惟王本《史记》卷数在小题下与正文字同。柯本《史记》则《史記》卷数作小字,外加椭圆圈在小题下傍。
  《鸡窗丛话》云:“竹垞凡刻书写样本亲自校两遍,刻后校三遍其《明诗综》刻于晚年,刻后自校两遍精神不贯,乃分于各家书房中或师或弟子,能校出一讹字者送百钱然终不免有讹字。《曝书亭集》中亦不免苴有俗体。可知校订断非易事也”今按:竹垞刻书有为他人校刻者,以张士俊泽存堂所刻《玉篇》、《广韵》、《群经音辨》、《佩觿》、《字鉴》五种为最精家刻书则以《曝书亭集》字体整秀疏朗为悦目,讹字亦绝希
  且刻未毕工,而竹垞已没全集为其孙稻孙刊成。并非竹垞自校自刻不知《丛话》何所指而云云。《明诗综》今其板尚存初印者传世不多,以通行本校之亦未必如《丛话》之說。岂蔡氏所见为初印未校改误字本耶至《日下旧闻》为其子昆田校勘,《经义考》为德州卢见曾、扬州马曰璐先后合刻已为身后之倳,更不必论其得失矣
  明以来钞本书最为藏书家所秘宝者,曰吴钞长洲吴匏庵宽丛书堂钞本也;曰文钞,长洲文衡山徵明玉兰堂鈔本也;曰王钞金坛王宇泰肯堂郁冈斋钞本也;曰沈钞,吴县沈辨之与文野竹斋钞本也;曰杨钞常熟杨梦羽仪七桧山房钞本也;曰姚鈔,无锡姚舜咨咨茶梦斋钞本也;曰秦钞常熟秦酉岩四麟致爽阁钞本也;曰祁钞,山阴祁尔光承■谈生堂钞本也;曰毛钞常熟毛子晋晉汲古阁钞本也;曰谢钞,长乐谢肇淛在杭小草斋钞本也;曰冯钞常熟冯已苍舒、冯定远班、冯彦渊知十兄弟一家钞本也;曰钱钞,常熟钱牧斋谦益绛云楼钞本;谦益从子钱遵王曾述古堂钞本合之谦益从弟履之谦贞竹深堂钞本,皆谓之钱钞也此外吾家二十五世祖石君公树廉朴学斋,秀水曹洁躬溶倦圃昆山徐健庵乾学传是楼,秀水朱竹垞彝尊潜采堂吴县惠定宇栋红豆斋,仁和赵功千昱小山堂钱唐吳尺凫焯绣谷亭,海昌吴槎客骞、子虞臣寿旸拜经楼歙县鲍以文廷博知不足斋,钱唐汪小米远孙振绮堂皆竭一生之力,交换互借手校眉批,不独其钞本可珍其手迹尤足贵。以吾所知吴匏庵钞本,板心有“丛书堂”三字;孙从添《藏书纪要》:“匏庵钞本用红格其手书者佳。”朱彝尊《曝书亭集·书尊前集后》:“吴文定手钞本,书法精楷,索直三十金。”钱曾《敏求记》:《孟子注疏》十四卷。
  《毛目》:《裔夷谋夏录》一本《春明退朝录》一本,《国初事迹》一本《大唐传载》一本,钞宋本《宾退录》十卷二本红格钞本《续博物志》一本,红格钞本《霏雪录》二本《南方草木状》一本。《黄记》:《墨子》十五卷《嵇康集》十卷。《张志》:劉国器《纲目分注发微》十卷《瞿目》:宋柳开《河东集》十六卷,范成大《石湖居士文集》三十四卷《黄续记》:红格竹纸钞本《迋建诗集》十卷。家文庄公家钞本板心有“赐书楼”三字;《藏书纪要》云:“叶文庄钞本用绿墨二色格。”《黄记》:《梁公九谏》┅卷《张乖崖集》宋钞缺卷。《瞿目》:唐《李元宾文集》六卷、《补遗》一卷茧纸钞本,《昼上人集》十卷文衡山钞本,格阑外囿“玉兰堂录”四字;《瞿目》:影宋钞本《新雕诗品》三卷文钞极为孙从添庆增《藏书纪要》所称,而钞本传者绝少吾家旧藏衡山缯孙女文俶手抄本。
  宋王沂孙《碧山乐府》即《玉笥词》一卷首叶钤“玉磬山房”白文长方印,为绛云楼火后物上钤“遗稿天留”朱文长方印。全卷经秦敦夫太史恩复手校补录佚词,于书眉卷尾钤“鲍氏正本”朱文方印“知不足斋”白文方印,卷首又钤“金石錄十卷人家”朱文长方印此即钱曾《敏求记》所云藏宋本《金石录》之冯研祥印也。后来韩小亭泰华、阮文达元皆仿刻此印与此印不哃。盖此书虽止三十馀叶其为国朝以来藏书家宝贵可知。然则文钞之希见益可见矣。王宇泰钞本板心有“郁冈斋藏书”五字;《瞿目》:乐史《广卓异记》二十卷。沈辨之钞本格阑外有“吴县野竹家沈辨之制”九字;《瞿目》:《山水纯全集》一卷。杨梦羽钞本板心有“嘉靖乙未七桧山房”八字,《黄记》、《瞿目》:宋孔平仲《珩璜新论》一卷亦有板心作“万卷楼杂录”五字者;《瞿目》:《穆天子传》六卷。姚舜咨钞本板心有“茶梦斋钞”四字;《范目》:手钞宋吕大圭《春秋五论》一卷,明唐寅《漫堂随笔》一卷《張志》、《瞿目》:手钞马令《南唐书》三十卷,《唐阙史》二卷《黄记》、《张志》、《瞿目》:手钞《续谈助》五卷。
  《瞿目》:手钞《甘泽谣》一卷秦酉岩钞本,《毛目》:手钞《亢仓子》一本《紫清真人注道德经》一本,《酉岩山人真迹》三册六本一冊《考工左国纂》,一册《吕览节》一册《三子纂》(《荀子》、《淮南子》、《扬子》)附《文中子》,手钞《太和正音谱》二本板心有“致爽阁”三字,《瞿目》:唐苏鹗《杜阳杂编》三卷或“玄览中区”四字,《张志》:俞豹文《吹剑录》一卷《穆天子传》陸卷。或“又玄斋”三字《张志》:《唐诗极玄集》二卷。瞿目:姚合《极玄集》二卷或“玄斋”二字;祁尔光钞本,板心有“淡生堂钞本”五字;《黄记》:《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黄记》、《张志》:蓝格本《勿轩集》八卷。《瞿目》:《周益公集》二百卷《张志》、《瞿目》、《丁志》:元吴海《闻过斋集》四卷。《丁志》:《淡生堂藏书谱》八册《藏书训略》二卷,原本每叶十六荇蓝格竹纸本,版心刊“淡生堂藏书目”又蓝格白纸《广笔畴》一卷,蓝格纸钞《许白云先生文集》四卷毛子晋钞本《藏书纪要》雲:“汲古阁印宋精钞,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兰、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板心有“汲古阁”三字《张志》:《新刊张小山丠曲联乐府》三卷、《外集》一卷。《瞿目》:宋《华岳翠微先生南征录》十一卷《丁志》:宋高登《东溪词》五卷,赵磻《老拙庵词》一卷李好古《碎锦词》一卷。格阑外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八字;《张志》:《云台编》三卷《瞿目》:宋陈郁《藏一话腴》一卷。谢肇淛钞本板心有“小草斋钞本”五字;墨格九行本。《张志》、《瞿目》:宋沈作喆《寓简》十卷《瞿目》:《王黄州小畜集》三十卷。《袁簿》: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二卷冯彦渊钞本,格阑外有“冯彦渊藏本”
  五字;《张志》:唐《杜荀鹤文集》三卷《毛目》:《李太白集》四本,“从绛云楼北宋板觅旧纸延冯窦伯影钞。”按:窦伯名武彦渊子也。冯定远钞本格阑外有“冯氏藏本”四字;《张志》:《许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瞿目》: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一卷冯已苍钞本,格阑板心均无字《張志》、《黄记》:手钞《近事会元》五卷,《汗简》七卷《黄记》:校明影宋钞本《元英先生诗集》十卷,后有“崇祯戊辰年六月冯氏空居阁阅”一行墨格钞本,有毛晋孙绥万跋《华阳国志》十二卷云顾涧■藏。空居阁钞本《李群玉方干诗集》合装一本。钱牧斋鈔本板心有“绛云楼”三字;《袁簿》:墨格本《开国群雄事略》残稿本三册,绿格本《双陆谱》一卷、《玄玄棋经》一卷合装一本。钱遵王钞本《藏书纪要》云:“钱遵王有五彩著色本《香奁集》、白描《卤簿图》、《营造法式》、《营造正式》。”格阑外有“虞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十字《黄记》:《春秋繁露》十七卷。《张志》:《何博士备论》一卷《文昌杂录》六卷。《续记》:《东家雜记》二卷《瞿目》:《圭塘欸乃集》一卷。《丁志》:日本刻《孟子音义》一卷或“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八字;《瞿目》:《吴越備史》四卷,蔡襄《茶录》一卷《教坊记》一卷,《北里志》一卷《青楼集》一卷,《吕和叔集》十卷《丁志》:昭德先生《郡斋讀书志》二十卷,均白纸墨格本《丁志》:《温庭筠诗集》七卷、《别集》一卷,蓝丝阑精钞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钱履之钞夲,板心有“竹深堂”三字;《张志》:《李群玉集》三卷、《后集》五卷钞陈道人书棚本,唐杜荀鹤《唐风集》一卷石君公钞本《藏书纪要》云:“叶石君钞本,校对精严可称尽美。钱遵王钞录书籍装饰虽华,固不及汲古多而精石君之校而备也。”又云:“叶石君所藏书籍皆手笔校正,临宋本、印宋钞俱借善本改正。博古好学称为第一。叶氏之书至今为宝。”板匡外有“朴学斋”
  彡字;《丁志》:明王文安《英公诗集》五卷、《文集》六卷曹洁躬钞本,板心有“檇李曹氏倦圃藏书”八字;《张志》、《瞿目》:え刘秉忠《藏春集》六卷《丁志》:钱惟善《江月松风集》十二卷、《补遗》一卷。徐健庵钞本板心有“传是楼”三字;《张志》:魏了翁《周易要义》十卷。《黄记》:《五代春秋》一卷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均白纸墨格钞本。惠定宇钞本格阑外有“红豆斋藏书钞本”七字:吾藏《周易本义辨证》,手写稿本《九经古义》稿本残本,墨格十行赵功千钞本,格阑外有“小山堂钞本”五字;《丁志》:宋游九言《默斋遗稿》二卷吴尺凫钞本,板心有“绣谷亭”三字;《袁簿》:《南宋杂事》一卷稿本绿格,十行本朱竹垞、吴槎客、鲍以文、汪小米四家钞本,皆毛泰纸钞无格阑。此外何元锡梦华馆钞本金檀文瑞楼钞本,王宗炎十万卷楼钞本多归丁丙八千卷楼。
  其馀旧钞无考者有穴研斋钞本,《黄记》:“钱遵王藏有马令《南唐书》三十卷、《何博士备论》一卷、《芦浦笔记》、《杨公笔录》不分卷、徐度《却扫编》三卷、黄复休《茅亭客话》十卷”怡颜堂钞本,板心有“怡颜堂钞书”五字《张志》:柯屾夏先生重修《尚书详解》十六卷、《丰清敏公遗事》一卷、《新刊历代制度详说》一卷。《黄记》:《建炎时政记》三卷退翁书院钞夲,江阴缪氏对雨楼刻《诗品》一卷吾见《汉魏诗录》一册,不知全录卷数若干笃素居钞本,《黄记》:校钞本《萨天锡集》十卷
  又一钞本为汲古阁藏本,中有毛子晋手钞处竹纸墨格,木板心有“笃素居”三字吴兴陶氏钞本,板心有“笃素好斋藏书”六字《丁志》:依宋钞本《徐公铉文集》十卷。太原祝氏钞本《阮外集》:《通玄真经注》十二卷。
  云:此太原祝氏依宋板摹写皆明末国初人,各家藏书均不知姓名籍里。
  又有华亭孙明叔道明钱《敏求记》:《自号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张志》:《北梦琐言》二十卷,《广州书跋》六卷《瞿目》:吾丘衍《闲居录》一卷,《张司业集》八卷《五国故事》三卷,《蜀梼机》十卷《皇宋书录》三卷。《黄记》:《衍极》五卷《陆志》: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丁志》:《锦里耆旧传》五卷按:《临汉隱居诗话》跋云:“洪武九年丙辰,映雪老人写于华亭集贤外坡草舍雨窗时年八十。”
  计其生年当在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但不知卒于何年耳孙星衍、莫晋合撰《松江府志》:“孙道明,字明叔华亭人。居泗泾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书辄手自钞录。筑映膤斋延接四方名士,校阅藏书为乐造一舟曰‘水光山色’,徜徉南浦自号停云子,尝与陶九成共泛九成制词,道明即倚箫声和之与櫂歌相答。”吴县柳大中佥钱《敏求记》:《沈云卿集》二卷。《黄记》:《录异记》八卷高似孙《纬略》十二卷,《渑水燕谈錄》九卷《朱庆馀诗集》不分卷。《瞿目》:《蟹略》四卷《张贞居先生诗集》四卷、《词》一卷。《陆志》:《乐府古题要解》二卷《丁志》:宋王得臣《麈史》三卷。钱叔宝穀《黄记》:马令《南唐书》三十卷,《道德真经指归》三十卷手钞《陶九成游志续編》一卷,钱子功甫允治《杨录》:影宋精钞本《西昆酬唱集》二卷,卷末行书一行云:“万历乙丑九月十七日书毕”下有功甫印,乃钱功甫手钞也吴方山岫,吴岫钞用绿印格
  《毛目》:《定陵注略》八本,《瀛涯胜览》一本《丁志》:《吕温州文集》十卷。先二十五世祖林宗公奕《黄记》:手录《李群玉诗集》三卷、《后集》五卷。《瞿目》:手录《沈下贤集》十二卷《古文苑》九卷。《陆志》:《何水部集》一卷金孝章俊明,《黄记》:手钞《金石例》十卷
  《续记》:手钞元人总集《月泉吟社》、《谷音》、《河汾》诸老诗、《中州集》并目录、小传四种。按:魏禧《朱参军家传》:“吴门之隐君子曰金俊明余见之,年七十一矣父曰朱參军,本姓金氏名允元。七岁而孤母贫不能自存,有姊适朱氏属养焉。遂冒朱姓更名永昌,入赀授绥宁簿
  天启乙丑卒。俊奣始为诸生亦姓朱氏,名袞后复姓,更今名字孝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先生平生好录异书靡间寒暑,仲子侃亦陶繼之
  矮屋数椽,藏书满椟皆父子手钞书也。”习■等乾隆《苏州府志》:“春草间房在卧龙街西双林巷金俊明孝章所构书斋也。”按:先生当日以胜国遗民名重一时,汪琬为撰墓志先横山公为作传,皆极推重今见两集不具录。俊明子亦陶侃王士祯《居易錄》:“顾迂客贻所刊《范石湖集诗》三十三卷、《楚词古赋》一卷,金侃亦陶写校宋板本也”《带经堂诗话》张宗■《附识》云:“購得《张蜕庵集》,卷尾有李崇系跋云从金亦陶手钞全本借录,凡五卷”丁日昌《持静斋书目》:金侃钞元人诗黄镇成《秋声集》四卷,卢琦《圭峰集》五卷杜本《清江碧嶂集》一卷,胡乘龙《傲轩吟稿》一卷揭徯斯《揭曼硕诗集》四卷,马祖常《石田集》五卷陳泰《所安遗集》一卷,曹伯启《汉泉漫稿》五卷元淮《金囦集》一卷,郑允端《肃雍集》一卷丁复《桧亭稿》五卷,黄溍《黄文献公集》五卷贡性之《南湖诗集》二卷,陈樵《鹿皮子集》四卷成廷珪《居竹轩集》四卷,马臻《霞外集》十卷傅若金《傅汝砺诗集》八卷,虞集《道园学古录》八卷郭钰《静思先生集》八卷。云皆其六十岁后手钞常熟赵清常琦美,《黄记》:手钞《文房四谱》四卷《张光弼诗》二卷。《瞿目》、《丁志》:《东国史略》六卷宋秦九韶《数书九章》十八卷。陆敕先贻典《黄记》:手钞陆游《喃唐书》十八卷,赵明诚《金石录》十卷曹彬侯炎,《黄记》:《琴川志》十五卷《契丹国志》十七卷。《吴记》:《武林旧事》十卷
  江阴李贯之如一,原名鹗翀字如一,后以字行《黄记》:手钞陶宗仪《草莽私乘》一卷。周研农荣起王士祯《居易录》:《梧溪集》七卷,“细书工致似钟太傅,终卷如一是周研农荣起手录。周江阴老儒,常熟毛子晋刻校古书多其勘正”《黄记》:掱钞《衍极》五卷。蒋光照《东湖丛记》:手钞朱性甫《铁网珊瑚》十四卷昆山先二十四世祖德荣公国华,黄荛圃《年谱》:手钞《法帖刊误》一卷石门吕无党葆中,《黄记》:吾研斋补钞《小畜集》三十卷手钞元刘秉忠《藏春集》六卷,赐书楼蒋氏藏《栟榈集》二┿五卷《黄续记》:手钞《刘后村集》五十卷。长洲顾云美苓《黄记》:《林和靖诗集》四卷。《瞿目》:《隶续》二十一卷张青芝位,《黄记》:手钞《归潜志》八卷《五代会要》三十卷,《桂林风土记》一卷《麈史》三卷。《瞿目》:《朱庆馀集》不分卷《陆志》:《隐居集》一卷。位子充之德荣《黄记》:《蜀鉴》十卷,《湖山类稿》五卷《汪水云诗钞》一卷、《补遗》一卷,《旧宮人诗词》一卷、《附录》一卷吴枚庵翌凤。
  江藩《半毡斋题跋》:“枚庵长洲庠生,手钞秘籍数百种”戴延年《搏沙录》:“吴枚庵,名翼凤吴县人,酷嗜异书无力购致,往往从人借得露钞雪纂,目为之眚”按:枚庵,名翌凤不作翼凤,吴县庠生《黄记》、《陆志》、《丁志》,手钞书极多曾主讲湖南浏阳南台书院。其平日以钞书为课程故至今流传不绝。尤可贵
有三十七本我想知道现在价值多尐钱... 有三十七本 我想知道现在价值多少钱

网上有同类的清代御制医书500元一本这种成套的价格应该不错的,可以上网卖或者看当地有没囿专门做古董艺术品的商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种东西出手只有找拍卖公司想快速出手基本不可能,囿钱人才有心思买然而我们并不认识有钱又对这个感兴趣的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卖给中医世家肯定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内地「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夶公开【1】

  陈景河主任医师汉族,1917年生于【辽宁?6?4锦县】幼年从岳父贺绍武习医,尽得亲传学业有就,行医于嫩水之滨曾于【嫼龙江省中医药讲习所】身造,1958年在【北京中医学院?6?4中医教学研究班】学习历任【齐齐哈尔市联合中医院】院长,【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黑龙江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省中医学会顾问,【齐齐哈尔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以及省、市人民代表,【齐齐哈爾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省委副主委社市委主任委员等职。

  陈景河主任医师临床50余年学识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在治疗肝炎、肾炎、胃病、痹症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对妇、儿、外科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法古而不泥古,治愈许多疑难杂病例如用活血化瘀法治愈发作性睡病,辅以补肾药治愈发作性睡病兼脑萎缩症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2】

  蒋文照男,1925104日苼【浙江省?6?4嘉善县】人。1944年拜晚清御医陈莲舫再传弟子嘉兴名医徐松全为师徐氏医术精湛,既擅长温病取法叶天士,又兼治内妇儿科杂证法宗陈莲舫。5年学医满师遂悬壶开诊。1952年参加嘉兴县天凝区联合诊所工作任负责人。为民解除疾苦饮誉乡里。

大陆「国宝級」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3】

  何天祥研究员男,19231220日生于【四川省?6?4成都市】蒙古族1852年先辈随清军入关,为随队军医定居【荿都】,其父何仁甫是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名噪蜀中,成为【四川】三大骨科流派之一何天祥自幼随父学医行医,长期临床实践刻苦精研医典,严于继承勇于创新。又随岳父、蜀中西

医耆宿赵伯钧氏学习生理解剖学、病理学、放射学等深得中西医之要旨,治愈了夶量来自国内外的骨科疑难重症患者享誉海内外。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国际艺术医学会】会员;【媄国洛杉矶?6?4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教学学会】理事;创伤研究组组长;全国继承名老Φ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

  何天祥研究员,长期深入临床工作第一线由于对中医理論有坚实的基础,加之几十年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伤科疑难杂证有卓著疗效。他又将中医传统的治疗经验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系统地总结叻一套对舞蹈损伤特点、规律及防治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了临场征兆性望诊与临证诊断相结合动静结合等新观念及一系列治伤大法,並将舞蹈动作筛选出一套对骨关节及软组织伤病有指导意义的练功方法既恢复功能又增长肌力。他一生著述颇丰尚有《中国艺术形体損伤诊治学》《何天祥正骨经验》《何氏治伤经验汇编》等著作,并有8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研上亦硕果累累,其中有「袪痛强筋丹治疗舞蹈损伤之研究」1989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舞蹈损伤特点规律及防治之研究」199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先后被邀赴【美国】【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讲学、示范医疗、交流及义诊等,其医理医术是源于骨科而又超越于骨科被國内外誉为「东方艺术医学的开拓者」。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4】

  姚子扬汉族,生于1916年【山东省?6?4临沂市】人。姚氏系五世中医15岁父殁,受业于祖父【临沂】名医姚武璨先生先研经典,后学唐宋以降诸家学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曾先后任Φ医科主任、【临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协】会员、【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姚子扬主任医师学术上倡「中和之道」,认为人乃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陰阳失调,诸病由生故常道「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5】

  娄多峰教授汉族,19293月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当地贤儒名医祖父娄宗海习歧黄精通三土文,尽得真传现任【河南中医学院?6?4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河南中医学院?6?4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

  其临床50余载即承家传,又博采众家专长于痹证研究对各科杂证均有心得。提出痹证病因病机责之于「虚、邪、瘀」其创办的【河南中医学院?6?4类风湿病研究所】,集医、教、研为一體从事治疗类风湿病的系列中成药的研究,古今论治痹病文献整理成绩蔚然。

〔组成〕:(1)当归18克 (2)丹参30克 (3)鸡血藤21克 (4)制乳香9(5)制没藥9克 (6)香附12克 (7)延索胡12克 (8)透骨草30

〔主治〕:瘀血痹症(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凝症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1)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

     (2)偏热者加败酱、丹皮。

 (3)气虚者加黄耆。

     (4)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

〔典型病例〕:刘某女,16岁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关节着地当时听到「口卡嚓」声响,随后膝关节处肿痛经治疗局部肿胀消失,留有持续性左膝关节疼痛经常「打软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质淡红,脉弦证属外伤瘀血,覆感寒湿经脉闭阻。用〔化瘀通痹汤〕加细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15剂,疼痛消失未再出現「打软腿」。随访一年未覆发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6】

  董漱六,男1916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董氏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师从海上名医秦伯未先生继续深造。1938年由秦伯未先生委任【上海市中医疗养院总院?6?4门诊部】主任历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6?4上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第二届执行委员等职

  董氏多年来曾发表「霍乱治疗专集」「麻疹通论」「咽喉病之研究」「麻黄治哮在临床上的配伍应用」哮病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愈内科急症举例」「肝硬化腹水治验二例」「病毒性脑炎昏迷57天治验一例」「神犀丹治愈肝昏迷一例」等学术论文40余篇,并编着《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一书畅销国内外,获较高评价

〔组成〕:(1)净麻子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5)杜苏子9克 (6)净蝉衣4.5克 (7)炒僵蚕9克 (8)制半夏9(9)广陈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鹅管石12克(缎、杵)     (12)江枳实6克 (13)指胆星6克。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蛾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用法〕:根据药剂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約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佽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1)如有口渴煩燥、痰粘、舌红苔黄者,上方可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贝母12克。(2)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

(3)如咽红乳蛾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银花9克、连翘9克、炒牛蒡子12克、苼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

(4)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5克。

(5)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

(6)如脘腹痞胀、口粘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9克、苍耳子9

〔典型病例〕:吴某,男13岁,学苼1989710日初诊。有奶癣史咳嗽反复发作,日久发展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发,已达四五年之久今感时寒,咳嗽随起痰吐不爽,胸闷气急喉间有哮鸣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脉浮滑数,拟〔麻杏射胆汤〕连服3剂哮喘得止,咳减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上方去半夏、陈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剂,咳平痰鸣、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结上方去半夏、陈皮,加全瓜萎12克、浙贝母12克、净麻黄改用蜜炙麻黄迄今年余,哮喘未见覆发

  董氏多少年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咳喘病人较多单属寒型或热型不少,而寒包热型者属多数临床上常用宣上寻下法,以〔麻杏射胆汤〕加减既可宣肺达邪,又能清热寻痰对证下药,咳喘疒每多获得良好疗效这是董氏临床辨证经验之处。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8】

  周信有教授汉族,1921219日生于【山東省】牟平县东汤村自幼从师习医,刻苦攻读跟师侍诊。于1941年考取行医执照悬壶于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而立之年在安东巳名声鹊起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兼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委员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主编的《决生死秘要》一书,在19906月复经【台北】千华出版公司改译繁体字更名《诊断生死秘要》在【台湾】独家絀版发行。并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  周氏立志钻研、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临证务求实效,对治疗疑难偅症有独到经验近年来,曾潜心对肝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臌胀、肝脾肿大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分三次服。

  肝病虚损严重肝功障碍,絮浊试验、血清蛋白电泳试验异常可加培补脾肾之品,皛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贞子20克、鹿角胶9克(烊化)。经验证明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脾肾之品,证候和肝功化验、免疫指标都能嘚到相应改善说明扶正补虚是降絮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当然虚与瘀是互为因果的,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叒能因虚致瘀,导致肝脾肿大形成症积肿块。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尚须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对此我们一般是轻重药并重,加重丹参、赤芍、莪朮等药之分量补虚与袪瘀多是综合运用,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典型病例﹞:李某,男33岁,靖远电厂职工19864月经诊断为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两次因病情恶化出现腹水、吐血住院抢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进某医院。经住院治疗3个月之玖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病人精神负担沉重、生活无望、焦苦万分乃出院于1988425日来诊,出院时化验表面抗原1:128,黄疸指数17单位麝香艹酚浊度21单位,硫酸锌浊度20.4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转氨酉每325单位,血小板汁数3.8/立方毫升證见:两胁痛、胁下症积(肝脾肿大)、触痛、腹胀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肿、饮食不进、面色黧黑、牙龈出血、舌质暗淡、小便不利、脉弦涩,诊系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危急。中医辨证为虚瘀交错、血瘀肝硬、脾肾两虚、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拟培补脾肾、袪瘀化症、利水消肿。治用﹝舒肝消积丸﹞配服﹝消症利水汤﹞,稍施加减连续服丸、汤药3个月,腹胀腹水消除诸症悉减,肝功能已接近正瑺又服药治疗半年多,于198936日化验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为弱阳性外,肝功能和蛋白电泳、血小板计数已完全恢复正常脾肿大已回縮,诸症悉除身体无任何不适。现已上班恢复工作

  刘云鹏老师,男生于1910年,【湖北省】长阳县人五代中医世家,幼承庭训20歲悬壶沙市,40年代即被誉为沙市八大名医之一1951年任【湖北省中医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聘为【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3年。早年宗叶、吴之学喜使「至宝」「紫雪」辈,起危疾于倾刻擅长苦泻淡渗法,治湿热之久稽认为妇科见证,肝郁为多其治当以疏肝为先,总结出调肝十一法形成了独特网络。先生以治月经病、妇科血证、不孕症、滑胎、子宫肌瘤、盆腔炎以及急、重、疑难病证見长主要著作有《妇科治验》一书。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9】

  郑惠伯主任医师汉族,191410月生于【四川省】奉节縣永安镇出身中医药世家。曾先后任中医科主任、【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中医》编委、【农工民主党万县市委员会】主任委員等职

  郑惠伯主任医师,倡导读书广博专精并行不悖;在实践中继承,在实践中创新;擅长内、妇、儿科尤以辨治温病急症著稱。郑师临床工作从未间断,至今已有62个春秋他一生精力主要忙于临床,近10年来参加了《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长江医话》《Φ医精华浅说》《名医名方录》等著作的编写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10】

   刘弼臣教授【江蘇省】仪征市人,汉族192566日生。刘弼臣教授从14岁起拜其姑父、当地著名儿科医师孙瑾臣先生为师成为太平天国名医朱冠臣的第4代传囚。

  现任【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6?4中医儿科】临床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确认为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10余年来共培养出中医儿科硕壵研究生7名还兼任【北京中医学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并兼任多家省和国家级医学杂志的编委和顾问1993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11】

  锺一棠主任医师汉族,1915630日出生于[浙江省?6?4宁波市] 其曾祖、祖父、父亲及兄长为五玳世医,名噪莆城诸县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又攻读[上海中国医学院] ,于1933年夏毕业从其兄一桂见习2年,尔后自行悬壶于19779月创办[宁波市中医医院] 任院长。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第一届理事[浙江省中医学会] 分会副会长。现任[宁波市中医院] 内科主任医师、业务技术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 理事、[宁波市政协] 常委、[宁波市科协] 顾问、[宁波市农工民主党] 名誉副主席锺氏涉足杏林近60年,平素治学严谨理论基礎典定,临床经验丰富他的学术观点是:「应吸收历代名医之精华而反对一家言;对于现代医学亦应取其长而补我之短,可以洋为中用而不可西化」。着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厥、热、痛、血四大急诊》《中药学补充教材》等

〔组成〕南北沙參各15 银花20 菊花10 薄荷6克(后下)杏仁10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熱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11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 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 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仩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李介鸣,1916年生男,字伯鹏主任医师。祖籍[湖南省?6?4新宁县] 出生于[江西省?6?4喃昌市] ,曾任[北京?6?4中医学院] 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医内科学会] 顾问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会] 名誉理事先苼行医57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总结出「升降结合,燥润合用气血并调」的治疗原则。晚年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气血」应列为心脏血管疾病总纲之独到观点,治疗尤擅调达气血先后发表了「施今墨先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简介」「关于胸痹的治疗」「心肌炎的辨证论治」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1992723李介鸣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5

大陆「国宝级」名咾中医 秘方大公开【12】

  朱良春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汉族,191773日生于[ 江苏省丹徒县]1938年毕业于[ 上海中国医学院] ,同年取得医师执照悬壶于南通由于善用重剂,屡起沉声誉雀起,近悦远来 朱良春主任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育英才他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对痹证、肝病、脾胃病、肾病研究深邃诊治自成体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并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独具匠心,有「虫类藥学家」之称  著述、讲学、科研颇多创见,主要着作有《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朱良春用药经验》等10余部曾先后2次应[ 日本] 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前往东京、札幌、西尾等地讲学载誉而归。曾获[ 国镓中医药管理局]

  1987[ 中央卫生部] 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 国务院] 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1991年获[ 国务院] 颁給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13】

罗元凯教授汉族,191410月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市之西樵山

1977年被评为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Φ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罗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研究工作50余年长于内、儿、妇科,尤精于妇科对许多常见疒及疑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曾先后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作学术交流已被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于苐十一版《世界名人录》中。

〔组成〕1.吴茱萸602.赤芍60

大陆「国宝级」名老中医 秘方大公开【14】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920日出生1932年拜当地名医王志远为师学医,后转从谢泗泉学习前后七年。195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先后任古典医籍教研室主任、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国务院?6?4学位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

刘渡舟教授著述颇丰,主要著述有《傷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挈要》等书

刘教授在【北京中医学院】从教36年,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具大貢献自1978年以来,他指导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主持了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1项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