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清朝为什么打不过新八国联军再次打中国了

清朝民众为何竟欢迎侵华八国联军入京?
我的图书馆
清朝民众为何竟欢迎侵华八国联军入京?
可拿现金红包!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们竞相扶逃命。当时的清兵和义和团兵不下20万,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10:1。装备上清兵一样不缺,而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了这张真实的民众帮助八国联军的照片。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守卫天津的直隶提督聂士成请求周边义和团支援,谁知义和团却见死不救,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与洋人血肉相搏,清军寡不敌众后撤时,率先撒丫子逃跑的恰是天津义和团。更可恶的是,天津义和团还趁清军力战不支时,从背后攻击清军!原因仅仅是为了报聂士成的“私仇”,哀哉,可怜数千清军,一面要抵御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一面要防着义和团的大刀长矛。当天津保卫战打到最激烈的阶段,又快马飞报聂士成,说义和团抄了他的家,把聂士成老母亲在内的全家老少杀得一个不留,聂士成听了顿了一下,只平静的说了一声“好。”然后肃穆的整好衣冠,向对面的八国联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决死的进攻。最后,聂士成战至全身破碎,德军将他的尸体用毛毯军旗包裹好恭敬地交还给清军。聂士成尽了一个军人的天职。而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写满了“义和团英勇保卫天津”的传奇。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扶清灭洋”,救国于危。他曾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当场揭穿了农民们的把戏:先装枪弹,再装火药,发火之后,火药在前,只见烟火喷出,枪弹不是被火药推出的而是带出的,所以伤不了人。聂士成当场杀了那个搞骗术的农民。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今天的人说起那段历史,仿佛中国人都痛不欲生,甚至匪夷所思,感觉突然从康乾盛世的神仙生活中掉到无比苦难的地狱了,中国人民也空前地爱国,空前地支持满清政府对外作战。事实并不是如此。别的不说,至少,在洋人与满清作战的时候,满清的老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满清,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朝廷和外夷的战争。说到鸦片战争,教科书中总是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只是在三元里,人们听说英军强奸当地女人之后,三元里的百姓才投入战斗,但这与保卫满清国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尤其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百姓、旗人等乘火打劫,皇家珍宝被洋人和当地百姓抢劫一空。百姓并没有对于皇家的财产产生什么爱戴之心,手下留情。对于洋人放火烧毁圆明园,老百姓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愤怒。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争夺江山的战争,什么时候何曾是杀人放火的勾当呢?把被征服者的宫殿一把火烧掉就是胜利的最好证明,中国历史就是在不断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宫殿,不断地在战火纷纷中烧宫殿的轮回中循环的。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这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院)的老照片,记载了八国联军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绝对有人带路。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按照今天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我们从照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平静地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以前我真不明白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烧杀抢掠,而围观的老百姓脸上面无表情,根本看不到恨意。看看现在,全明白了,英法联军烧的那是我们想烧不能烧的;抢的那本来也是我们被抢走的;杀的原本就是我们都想杀但杀不掉的。我们何恨之有??!老百姓的冷漠,今天的爱国者们或者会否认,或者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者要痛斥他们是汉奸,觉悟不高。事实上,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在数千年中的宿命就是被一伙伙的强盗强行统治。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的关心程度并不会超过一个强盗对于自己保护对象的关心程度。地域辽阔的这个国家,是统治者的私产,人口众多的百姓,其也不过是给统治者生产财富的苦力,给统治者保卫江山的兵源。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哪些人当政,老百姓的这种宿命是无法改变的。作为蒙古征服者的元朝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是出身于同样是老百姓,而且是汉族人的朱元璋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至于后来的满清统治,是通过残酷屠杀和恐怖,强加在汉族人头上的外来统治者,异族征服者。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血洗扬州嘉定,将猪尾巴作为征服和忠诚的标志强加在中国人头顶的耻辱,在洋人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或许并没有完全忘记。与远方入侵的英人法人相比,高高在上进行高压统治的满清统治者又何偿有更大的合法性。所以,当鸦片战争打响的时候,老百姓冷漠地看满清和洋人开战,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看昔日不可一世的凶残的满清征服者压迫者被更为厉害的洋人打的人仰马翻。这或许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对于苦难深重的老百姓来说,既然被奴役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被洋人奴役,与被满人奴役,有什么不同呢?据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产,是人家的国家,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姓何干呢?爱国爱官僚,凭什么?1894年日军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闻风而逃,九连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迎接日本军队,纷纷拿鸡和猪献给日军,有人请求为日本军队效力。日本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告示《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说,「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於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号召中国人「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於境外,起真豪杰於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日本人当然是包藏祸心,入侵中国并不是为中国人的解放。可是,这样的宣传非常有效,不少百姓真的是打着旗子欢迎日本人的。老百姓是受了别有用心的日本鬼子的欺骗蛊惑,可是这也说明当初的满清统治者是如何的不得人心。当统治者以国家为自家俬产,当统治者是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征服者压迫者的时候,作为被奴役对象的老百姓肯定不会热心替这样的国家或政丨府卖命。这个逻辑是最简单不过的。慈禧太后居然一口气向全世界十一个强国宣战,这摆明了是发神经,大臣们不反对慈禧太后发神经,但你发你的神经就算了,少把大家全都扯进来。遂有李鸿章密电各地督抚:“千万秘密。廿三署文,勒限各使出京,至今无信,各国咸来问讯。以一敌众,理屈势穷。俄已据榆关,日本万余人已出广岛,英法德亦必发兵。瓦解即在目前,已无挽救之法。初十以后,朝政皆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出者,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办法。”李鸿章的意思是,这大清国算是完蛋了,大家就甭指望了,现在大家只能靠自己,要小心别沾上义和团,让他们将你们这些督抚卖给洋人,大家齐心协力,保住东南,算是给这个民族留下一点希望吧……于是各地督抚纷纷在由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元老级别的重臣们搞出来的“东南互保”协议上签字,表明当地不介入这场乱子,由着慈禧太后一个人陪着洋人们玩去吧。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近代中国历史
全部答案(共4个回答)
——《圆明园》。里面有英法联军入侵时的介绍,借此可以想象八国联军入侵时的情景。
大家出去野营,会钓鱼吃,会采果子吃,可不会去想打只老虎吃。中国当时就是世界各国的大餐,谁都想吃,有实力来的当然不会不来,又不想别人来,最好自己吃,最厉害的八个互...
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清朝可以说是集历代优点的大成了。首先,它完美地解决了历代都十分头疼的权臣功高盖主的问题,用军机处把军国大事之权全收归皇帝一...
我比较认同蒙元是侵略者, 满清不是,为什么呢?
单单从入侵中原大地来讲 这只是国内的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的问题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国家有民族问题 不应该归入侵略的范...
当年八国联军的总兵力其实只有几万人
真正的目的不是占领、瓜分中国
而是逼中国政府就范,接受其一系列条件
通过中国政府来控制东方这片广阔土地的资源和劳动力
答: 据我所知,财务管理是属于会计学的。他们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并且都是管理资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就属于会计学院
答: 我可以给你提供个想法,仅供参考咯~!
可以从培训人才和被培训人才的数据比例来说明拉,很有说服力哦~!
祝你好运!
答: 专家建议,父母可使用如下方法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方法例示一个初一的小男孩,偷偷地抽烟,被父亲发现了
答: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考试,哪怕是平时的小型考试,都是鉴定和评定我们学习水平最重要的参考标准,你聪明不聪明,用功没用功,知识掌握了没有,谁说了也不算,拿考试成...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您的头条速递已经到达UC从兴趣,发现乐趣广州优视网络 (C) 2017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0号增值电信服务经营许可证:粤B2-粤ICP备号发布时间: 15:45:06
日,武昌起义爆发的第四天。此时,清廷的摄政王载沣正面临执政以来最为痛苦的选择:用不用袁世凯。因为,对他而言,大清危在旦夕,可唯一能平叛革命军的北洋军却不听朝廷调遣,而能调遣北洋军的袁世凯,却是害死自己亲哥哥光绪皇帝的仇人。载沣深知,袁世凯绝非曾国藩,他不会甘心只做人臣,一旦给与其军权,对清王朝来说,可能只是饮鸩止渴,后果会更不堪。再说,当年湘军再强,还有李鸿章的淮军牵制,而如今自己唯一能依仗的,只有既爱又恨的北洋军。(载沣)绝望的载沣,就此想到了淮军,或许就此更是想到了十年前唯一可能牵制如今北洋军的——武卫前军。出身淮军,百战之师武卫前军,前身是武毅军,本是淮军的一支,其创立者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虽然有着李鸿章的裙带关系,但是李昭庆绝非靠关系上位。(李家关系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昭庆就曾屡立战功,且为人谦逊,让功不居。同时,他一生为官清廉,李氏兄弟六人,他被人戏称“穷老六”,故其深得曾国藩的器重,赞其“胆识均优,堪膺大任。有文武兼资之才。”1865年,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曾国藩北上平定捻军(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此时,李昭庆也终于在军事上得到了重用:曾国藩令其统领武毅忠朴四营万余人,后又为其配备两支马队八千人。共近二万人下,武毅军正式建军。而李昭庆忠心为国、不计个人的品格,深深影响了武毅军。据记载,“昭庆在军严而有思,战守有法,与士卒同甘苦,能得士心,每战必胜”。在李昭庆的带领下,忠勇的武毅军所向披靡。但是,长期的军旅生活也耗垮了李昭庆的身体,“每次战中,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严寒,与士卒同劳苦,而咳嗽咯血之症自此伏。”于是,在武毅军建军两年后,李昭庆渐渐移交军权,武毅军遂归郭松林统领,与郭松林的松军合并,仍称武毅军。1867年,郭松林带领武毅军联合其他淮军所部平定东捻。次年,武毅军枪口对准西捻,以实力碾压西捻军。西捻军被武毅军从安平、茌平、海丰、德州一路追杀,十六天内被斩俘过半。六月,武毅军与刘铭传的铭军夹击彻底歼灭西捻军,捻军平定。在清末平定各方起义军的舞台上,武毅军之战绩,实在令人瞩目。甲午成名,入卫京畿捻军平定后,郭松林带着武毅军先后驻军山海关和芦台。战后,为节俭朝廷开支,淮军大量裁撤,武毅军也不例外,仅剩副中、老前两营。可人虽少了,不代表战斗力就下降了。在此期间,武毅军参与了多起平叛,屡立战功。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此时,武毅军的统领是聂士成,在其率领武毅军与日军作战时,在包括淮军主力铭军在内的其他清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只有聂士成手下的包括武毅军的芦台诸军能与日军抗衡。尤其是1895年的除夕夜,聂士成率部偷袭日军,“大败之分水岭,斩日将富刚三造。”此一战,成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首次胜利。(聂士成纪念碑)也正是从这次战役之后,清廷开始重视武毅军并认识到练兵的重要性:“今日事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练兵第一要著”。清廷很快决定,重点培养武毅军,“悉成劲旅,用以扼守北洋门户”。随即,清廷下令,聂士成以武毅军为骨干,将直隶地区的淮军三十营重新整编,组成新的武毅军,以聂士成为全军总统。这一次,重新整编的武毅军装备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机动力量,“专备游击”,保卫沿海各港口。装备一流,将士们当然也丝毫不逊。武毅军训练方法,主要是以德军为模式,加上聂士成的严格训练,不久之后,武毅军基本实现了战斗力的跨越式提升。时任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的荣禄如此称赞武毅军: 见其发号施令甚为迅速,调度布置咸合机宜。查该军30营,枪队20营,炮队5营,马队5营,计15000余人,均属一律强壮,演练步伐止齐,均按洋法阵式,分合方圆、引伏包抄、临敌应变之法亦属便捷……洵为节制之师。营哨员弁演打枪炮多能中靶,试放水雷、旱雷极为灵便,夜间试验号火亦可备军行之用。后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在看到武毅军之后,也盛赞该军:“军容整肃,号令严明,于攻守进退诸法,各极其胜,较之寻常队伍,气象迥自不同”。可以说,武毅军是当时清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清廷对其尤为看重同时,其也成为当时各方政治势力争相拉拢以及其他军队学习的对象。可是,奈何良将没遇明君。武毅军虽然装备先进,但是,其建军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故其政治立场极为顽固。当时,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斗争,已经白热化。1898年9月,维新派想到借助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的力量发动政变扳倒慈禧。但维新派的举动,引起保守派荣禄的警觉,其密令武毅军开赴天津,严密监视袁军动向,以防不测。聂士成接令后,亲自率武毅军10营共五千人开赴天津。当时,袁世凯本已答应维新派,却得知武毅军已经入津,大惊,他深知武毅军作为最重要的机动力量、大沽炮台的后援,非重大紧急事项绝不会来津。老奸巨猾的袁世凯马上想到:有可能维新派的计划已经泄露。(袁世凯)虽然彼时袁世凯已经手握新建陆军,在装备和训练上不输武毅军,但因其麾下的士兵多为新兵,与武毅军百战之军相比,他自知绝非对手。权衡军力以及维新派、顽固派双方政治实力之后,袁世凯决定倒向顽固派,遂将维新派的计谋和盘托出。荣禄大惊,连夜紧急进京向慈禧汇报。之后事情,便是慈禧囚禁光绪,尽废新法,百日维新失败。庚子之变,由盛转衰维新政变之后,慈禧太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武装控制,命荣禄将北洋各军组成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由清廷直接掌握。五军之中,只有由武毅军直接改编的武卫前军和袁世凯新建陆军改编的武卫右军是新式军队,而两军之中,又以武毅军改编的武卫前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精。但无论如何,曾经保家卫国的武卫军,如今保卫的,只不过是气数将尽的清廷罢了。后来,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武卫前军奉命剿灭义和团,义和团遂对聂士成恨之入骨,称之为“聂鬼子”。但是,随着昏庸的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武卫前军遂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不断受到来自朝廷内部的谴责;另一方面,义和团也不断偷袭武卫前军,击杀武卫前军士兵。无可奈何下,聂士成又只能忍辱负重,不敢反抗。接下来,由于义和团运动严重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列强悍然组成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在河北廊坊的落垡,遭到武卫前军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随后,联军占领西沽武库,被武卫前军团团包围,再次伤亡惨重,最后在天津援军的增援下,仓皇逃回天津。面对武卫前军紧追不舍、炮轰租界,联军大骇,其随军记者如此记载武卫前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租界房屋无一处不被击毁者……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甚至于,列强迅速形成共识:“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但是,精悍的军队可以战胜强敌,却战胜不了腐败。1900年6月,正当武卫前军猛攻租界时,义和团却乘机四处抢掠。聂士成愤而派兵镇压,杀义和团千余人,结果遭到义和团诋毁其通敌。昏庸的慈禧听信谗言,下令督责聂士成,给予其革职留任处分。深感绝望的聂士成,“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誓要以死明志。可这边武卫前军在前线鏖战,队友义和团却不断在扯后腿,甚至到聂家抓走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逼得聂士成不得不分兵追赶,腹背受敌。加上八国联军不断增兵,武卫前军终于寡不敌众,被迫退至八里台一带。日,联军在八里台桥猛攻武卫前军,诸将哭劝聂士成撤退,聂士成怒斥:“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宁死不退的他,“腹破肠出,犹挥军前进”。不久,“一弹由口穿入,洞脑后而过,又一弹洞穿太阳穴,犹忍死力战,最后一弹伤胸膛始倒地”,聂士成遂壮烈牺牲。战后,八国联军为聂士成所感动,将其遗体郑重收殓,交还清军,以示尊重。而腐败的清政府却下诏称其“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聂士成死后,武卫前军群龙无首,加上损失过重,不久便被撤销番号。辛丑条约之后,武卫前军被袁世凯编入淮军直隶先锋营,被削弱和边缘化。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因在山东,基本保存实力,成为日后北洋军的基础。失去牵制的袁世凯,由此掌握了清末最为精锐的武装——北洋军。张勋复辟,最终谢幕可虽然武卫前军被边缘化,实力大损,但仍不容小觑。要知道,武卫前军从武毅军开始,至民国建立,已有50多年的建军历史。可是,兵将再精锐,奈何政治立场极为顽固——前面说过,武卫前军从建军开始,就一直效忠清政府。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在袁世凯威逼利诱之下下诏退位,武卫前军却仍然坚持效忠清朝,拒绝剪掉辫子。没错,此时的武卫前军,正是张勋手下的“辫子军”。(张勋)民国初年,为了拉拢张勋,袁世凯复武卫前军番号,驻兖州。因历史原因,武卫前军相对独立于北洋军,故在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中,张勋才被邀请进京“调停”。这一次,张勋为首的武卫前军终于实现了“复辟”的夙愿。只是,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仅仅维持12天,便匆匆收场。(辫子军)随后,北洋政府借此裁撤武卫前军。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卫前军,终于与清王朝一起,被彻底送进了历史的坟墓。周周转转,武卫前军的落幕,实在令人惋惜。可是,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仅是装备训练上的精良,更是政治思想上的进步。清王朝已经腐朽入骨髓,而武卫前军从武毅军建军始就一直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顽固地镇压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虽变革了装备,却拒绝变革思想,其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袁世凯相关文章
中华民国相关文章
更多>中华民国历史人物
更多>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更多>历史人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国联军为什么打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