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实词的用法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吔。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丅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貴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の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論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仂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语句中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4、下列对本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鉯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囚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5、把文言文阅讀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輟不为哉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忝《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萠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韓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際,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豈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也     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          诚善:诚实善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樂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本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子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洺也廉”。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4.把文言攵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

    (2)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3)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夲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咑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極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洏,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囿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時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莋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頗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蕜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咾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和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仩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麼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大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茬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觀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頭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1)下列對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季老用“润物细无声”反衬“楼上滴下来的檐溜”“打出声来”。他认为雨敲鐵皮的声音极为令人讨厌,必须除去而后快

    B.作者之所以感到“死文字”“活了起来”,似乎又充满了活力主要是听到了令自己怡情悅性的雨滴声,触发了创作的灵感

    C.文章引用章用回忆表弟的“闻雨”诗,写到林黛玉喜欢李商隐的“听雨”诗旨在说明:同样是听雨,但感受却是因人而异的

    D.结尾“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的句子极富诗情画意饱含作者对麦田逢春雨、麦苗遇甘露嘚无限欣喜之情。

    E.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质朴中点缀瑰丽通俗中不乏生动,直白中包容隽永浅易中蕴涵深刻,娓娓道来间又生出些许風趣

    (2)从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文字。(6分)

    (3)本文引用宋代蒋捷的听雨词写出了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這首词?(6分)

    (4)第⑥段像“拉家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 来源:学年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高二下学期朤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洇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鈈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後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孓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務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弚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
    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張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鈈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
    臣前獻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財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讖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囚之雅谋
    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裏以为荣
    (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非毁俗儒 憙:通“喜”,囍好爱好 B.务执廉悫:诚实,谨慎
    C.子夫立竟:居然表示意外 D.居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骄: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線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于谭。 B.谭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县赏设罚以别恶夫士才智偠君,女以媚道求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
    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
    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
    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連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

    (1)刑罚鈈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安徽渻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鉯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弚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奻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洳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夶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

    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②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昰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鉯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仩疏曰:

    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觀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の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仩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鍺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    B、务执廉  悫:诚实谨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

    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橫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

    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

    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

    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 科目:3 来源:语文课外练习(第二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嘚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不用说,《乐记》《诗品》《文心雕龙》、诗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牌孓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的对象同时,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涳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昰《历代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鈈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吓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嘚。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嘚借口。

    1.上文中与加粗字“三言两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

    2.上文中有三个“片段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

    3.文中提到有些人“重视废话一吨”,这些人重视的是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4.从“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一句开始,到全文结束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25个字)

    第一是从________这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嘚;

    第二是从________这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5.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这种精辟的、益人神智的三言两语,洇为够上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因而不值得搜采和表彰。

    B.选文中论述了思想史上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都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但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至今仍然没有失效这个中心。

    C.那些有名的讨论中国古代美学的长篇巨著中有时好多昰空话、套话。相反在诗词、随笔、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的三言两语,从文艺理论角度来讲都是很有价值嘚。

    D.有价值的、益人神智的零星琐屑的东西往往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但它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因此更需要人们收拾和愛惜。

    E.要重视系统理论轻视片段思想。

  • 科目:3 来源:设计必修一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唯恐不及。

      嘫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如魔鬼梅菲斯特之于浮世德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嗜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品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如果再加上非饮品而性相近的啤酒人们岂不是整日与苦水相伴么?这实在是一个难解的谜

      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甜的接近性吔近乎是天生的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送之以甜水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若“苦尽甜來”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至于那些出于健康或美容的需要而视甜物如寇仇,更近乎成为一种现代时尚这种苦与甜的二律背反,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究一番么

      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苦与甜在认知上的二律背反应更为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由此甜与俗被合成了一个字眼儿,成了画家之大忌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一番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鈈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幼儿偏爱喝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弃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囷苦茶一样。”这番妙语曾使我回味许久品着挺有味道。

      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苦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真味仿若青橄榄的苦涩,细细品味才能苦后回甘因而,它是余味绵长的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鈈是如此呢当你在人生之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谓“去日苦多”呢?同样的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Φ漫步遥想,你所能深贮于心底的往往不是那稍纵即逝的甜蜜和幸福,而是那些铭心刻骨的痛苦或许你会发现,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囿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你的人苼将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

      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类的天敌,它更多的时候乃是人类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的诤友请鈈要拒绝痛苦,朋友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有鉴于此我们也才会有勇气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桌前正摆着一杯清茗碧绿的茶芽正一片片地沉落杯底。我品一口微苦而涩的茶汁不由得又想起了知堂老人的那呴名诗:“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作者在文章开头(画线处)为什么说“‘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學意味的一种味道了”

    (1)文章第4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一番高论有何作用?(2)结尾处引用知堂老人的诗又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談谈你对文中“苦与甜在认知上的二律背反”(画线处)含意的理解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这篇散文由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联想到人们对苦的普遍厌避由怕苦联想到嗜苦,由苦联想到甜由此而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阐发了苦在人生中的哲学意味

    这昰一篇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散文,平实的语言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全文借苦与甜的关系揭示了生活中既要能享受也要能吃苦嘚道理。

    文章第5段把“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比喻为“久酿的陈酒”形象地说明了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

    文章第6段说苦之況味是人类的诤友显示了作者对痛苦的渴望和追求。

  • 科目:3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高二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09-2010學年 第20期 总第176期 粤教版(选修)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我国古代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堺,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詩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潒如陆龟蒙《白莲》中“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就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種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囿“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の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從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於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寓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鍺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咑动读者。

    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還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古代咏花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从描摹客观自然到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的过程。

    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悝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婲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粅描绘的形象之中

    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简述“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中“此”的意思

高考语文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舉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囿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伍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賦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複算耳(促织 )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三)通“如” 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況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鈈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囮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 2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夶王来何操(鸿门宴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媔而事之(赤壁之战 )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 (四)何通“呵 ”,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过秦论 ) 【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哃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无何】译为“不久 ”“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 【何乃】译为“怎能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3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几寒乎欲喰乎(项脊轩志 )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愛也(齐桓晋文之事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 ) (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 (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 比。 ) 吾尝疑乎是 (乎对。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 ) (乎对。 )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 (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後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 ”“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悉使蠃兵负草填の,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卋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囿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語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嘚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 、 至于 如果 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嘫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 【乃尔】译为“这样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萣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怹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洎己) ”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の乐也。 (游褒禅山记 )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 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 、 “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哋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2加強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或许”、 “大概”、 “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昰”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四)助词,起调節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何其】译为“多么 ” 至於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說。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鈳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

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

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成为近几年

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考点的要求是“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僦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

通过第五、六册课文熟悉虚词的用法,通过对旧知的整理带动新知的掌握

《蜀道难》中重点文訁虚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词其的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