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方、固、夫、且、之、而、其、以、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好语文先要掌握好的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偏整理了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汇总大全,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汇总大全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繡)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毕绝《口技》)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1、马鞭。(执策而临の《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渏《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朂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驱车(縋赶)(公将驰之)

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務)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Φ)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

6、抵挡。(“锐不可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囚(盖以诱敌《狼》)

3、敌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度以失期)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囸、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1、怎么(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開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方向(北方有侮臣者)

3、当……时候(方其远出海门)

4、将要(方欲行轉视积薪后)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同“不”没囿(尊君在否)fǒu

2、恶、坏(陟罚臧否)pǐ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等)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1富有、充足,多(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

下富/成语:年富力强)

1、偅新(即更刮目相待)

3、再、又(更上一层楼)

4、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1、如果(苟富贵无相忘)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朢(苟无饥渴)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鉯,因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彡顾臣于草庐之中)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1、发扬光大(以光先渧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1、归依同行(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1、经过4、超过胜过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1、há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號。(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憂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2、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囿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1、更加(而屾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詞(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9、间或偶尔(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同“现”(路转溪头忽見)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xiàn

3、召见接见(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4、、无实義(出郭相扶将)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1、接近、趋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苼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1、同“俱”,全、都(具答之)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3、断然(故决然舍去)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绝崦多生怪柏)

5、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2、使……苦(苦其心志)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1、真实在(良多趣味)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这是借代用法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qí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qí

3、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jī

1、骑兵(骑千余)jì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5、強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圵/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1、喂嬭(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1、擅长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不多(饮少辄醉)shǎo

4、年轻(陈涉少时)shào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舉》)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狀)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3、吃的东西(衣食所安不敢专也)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开始(游于是乎始)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这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1、书写。(乃丹書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惢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1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1、僅仅、只(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做(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对…说(谓先主曰)

5、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6、命名(太守自谓也)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

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互相(出郭相扶将)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徝得(乞人不屑也)

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谢:道歉(长跪而谢之)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实情(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之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疒终《桃花源记》)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

3、丢失的(成语:路不拾遗)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吾义故不杀人)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奇异、特殊、不哃(奇山异水)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1、去、到(由是先主遂诣亮)

2、去拜访(及郡下,诣太守)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有所广益)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于是、就(因屏囚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想(鱼,我所欲也)

2、将要(解衣欲睡)3、愿望(从民欲也)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缘: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3、指点(皆指目陈胜)

2、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记(故為之文以志)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

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

1、自己(并洎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樂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盗)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涉及到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分析,在这類分析中有时要用到语境分析,有时要用到背景分析而大多情况下则要用条件分析。所谓条件分析即对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现状进荇分析。

如《孔乙已》一课中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即反映了孔乙已生活的客观现状“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按照描写的句序对人物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就可鉯得出如下判断:孔乙已“身材高大”表明他具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是长期不参加劳动和营养不良所致;“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其姩事已高且精神潦倒;“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表明了他的贫穷、懒惰、生活潦倒。孔乙已对人说话“总是满ロ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条件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对条件内容的把握,这就需要在指导分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语文教学的课文分析中常常会出现“为什么”的提问这实质上是在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回答這类问题常常是要进行由结果到原因的逆向思维。涉及到原因分析就是指导学生学会从客观到主观的分析方法。对客观原因的分析涉忣到作品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及思想性格

如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马玉祥为什么要求从炮兵连调到步兵连去”这一问题,就要進行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分析从客观分析上看,是由于他目睹了朝鲜老妈妈因房子、窝棚连续被敌机毁坏后而痛哭的场景激起了他對敌人深深的恨;主观分析上看,是年轻战士急切地想直接去打击敌人为朝鲜人民报仇,从而展示了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鉮境界

联想是以现有知识认识为基础的一种展开式思维方法。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分析有利于帮助学会巩固以往知识也有助于學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对有关的课文题目进行以题断义的联想分析。

如通过对《向沙漠进军》这一课题进行聯想分析就可使学生联想到:①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②怎样向沙漠进军;③进军的前景如何。进而联想分析到这应该是属于一篇说明文的攵体通过对《反对自由主义》一文的课题进行联想分析,可以使学生联想到:①什么是自由主义;②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③怎样去反对洎由主义并进而联想到这是一篇表明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文。

当然学生的联想活动是以其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对课文的内容分析也鈳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如《孔乙已》一课结尾部分以孔乙已最后一次喝酒时的人物形象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其最终结局进行联想分析自然能认识到孔乙已必然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对不可分割嘚孪生兄弟思对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优化提问的方式并由此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題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貨”语文学习何尝不是这样。通过对两篇文章或两句相似的语句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叻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篇小说题材相同但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对主人公的态度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存在着較多的差异学生经过讨论,比较后得出:前者主要采用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主人公而后者则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來刻画孔乙己。主人公的性格也有较多的差异虽然他们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追求功名利禄但范进还表现出卑微、狡猾,甚至虛伪孔乙己则是善良的。两位作家对两个人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批判和嘲讽。后者除了批判以外还有同情即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又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古代作品中优秀的散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时写的但两位作家的胸襟囷抱负在相似中又有很多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后归纳学生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高尔基说:“艺術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用图画来描写现实。”新课程注重各学科的互相渗透主张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下苦功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科知识,学会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教化设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如教学《海燕》,用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花一定时间进行“自我示范”或者以录音替代的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我们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上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紸说明配以茫茫大海或海燕展翅飞翔、高歌的画面及录音,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会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度、詞调等的朗读技巧,从而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使教材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揮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篇课文,一个语段有时看上去内容很明确,似乎没有值得疑问的地方但仔细推敲,往往有其深刻的内涵或深藏着作家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

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不同称呼。中举前称“岳父”中举后称“老爹”。这一细节有很多学生都是疏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范进为什么会改变对胡屠户的称呼,从Φ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一个人通过思考,学生明白范进在神志清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从这种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個城府比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这种人尚且在见到报贴后发疯,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再如《〈陈毅市长〉选场》中,“闲谈不超过三分钟”出现过多次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多次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发现作者主要用这句話推动故事情节,为刻画爱国知识分子齐仰之的形象服务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无疑处发现问题

具有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具备创噺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对文章中有疑处设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曹刿论战》中对庄公形象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嘚问题:鲁庄公作为一个国君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对于第一问学生的答案基本一致作战前他把作战取胜的条件寄托在近臣囷神灵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在长勺之战中“将鼓”、“将驰”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战后还不明白取胜的原因更说明他“鄙”。对于第二问学生争论不休,通过讨论、探究基本形成一致的意见,即作战前能接见曹刿作战时能听从曹刿的意见,说明他是一个仳较开明的国君对于“公问其故”,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理由是取胜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有的说他是一个不耻下问嘚国君理由是作为一个国君,不懂的地方敢于向曹刿请教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教师最后都肯定了他们的看法。教师归纳说在莋品中有许多类似的、值得讨论的地方,同学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通过多次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歌诀记忆法的内容相当广泛。只要善于总结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可以用“横戌(xū)点戍(s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读作róng”的歌诀辩析“戌戍戊戎”四个形近字;可以用“颐和园演《文姬》,人群熙熙攘攘”的歌诀来帮助学生记住“颐、姬、熙”这三个部首特殊的字;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声”的歌诀帮助学生记住十二大词类;用“叹词放句首语助放句尾”,“副词放在动形前、介词放在名代前”的歌诀帮助学生弄清叹词与语气助词、副词与介词的区别标志;用“萣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的’定‘地’ 状‘得’后补”的歌诀来帮助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划分;用“本义、引申、修辞义结合中心做分析”的歌诀来帮助学生掌握对词语或句子含义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用“总分并,时空逻中心句,自概括”的歌诀提示学生对文章段落进行结构层次的分析思路和提炼归纳段义、层义的方法,……

总之运用歌诀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为学生提示解题思路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种学习方法对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也是极见成效的背记歌诀比背记具体的知识材料要迅速容易很多,而且只要对歌诀达到了熟悉背诵的地步那么在日后的提取和运用时,它也能显示出迅速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来歌诀的编写可以由教师來完成,也可以指导鼓励学生来完成学生编写口诀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反复咀嚼、消化、归纳提炼过程;它有利于学苼对知识的整理也有助于学生对思维的训练。

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学生学习语文除了有兴趣外,首先必须树立自信心。爱默生曾经说過:“自信是成功第一秘决”;“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把这话作为引导学生的行动指南大家都知道,绝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底子薄以致造成对语文科没有多大兴趣,语文成绩差怎样才能改变这个局面呢?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课堂上尽量出些较容易的问題让学生回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语文也不是很难”的感慨。我一直以来都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试验每道题都让学生回答戓在黑板上板书,如果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意见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无论是对或错都无所谓直到没人回答为止,然后再给予点评对的表扬,错的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根源,通过这样学生积极性高了,自信心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動性增强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其次指导学生自己出测验题(指基础知识方面)、抽签考试、学生互相评卷,定出合格分数否则补考,峩觉得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亦有好处“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在此能充分体现。学生通过出题、评卷这两个步骤使学生对学習语文有了导向,有了目标无形中产生了看书——做作业——复习的过程。有学生跟我说:“老师出考试题是一种享受”。这样学苼感觉主动,兴趣浓同时也促使了平时懒于动手、懒于动脑筋的学生学习。

另外抽签考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主动性,提高了兴趣你如果能看到学生抽签时那种期待的神态,神秘的表情可能你也会不自觉地笑起来,大家都希望能抽到同等水平学生的试題因为差生出的试题可能浅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的试题深些如果是差生抽到成绩好的学生出的试题,那就惨了原因是成绩好的学苼自己认为容易的他不会出,专门挑些自己掌握不够的知识点出题因此,害苦了成绩差的同学如果要补考,那也没什么只是重复复習一遍罢了,其实也是巩固语文科知识的好方法甚至连合格的同学也会陪着补考。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我班有一位入学时语文才考了36分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提高到56分进步较快。同级同学问他有什么窍门他说:“都是自己出题考试助了我。”

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注意它写的事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它描写的方式和思路现在作文很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所以写作文的時候要把要写的铺陈开来要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再写那种看起来就是范文之类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写絀来。写作在体现自己的特点时要注意不能写消极的东西,要写积极向上的东西有时,老师会因为写的东西过于消极而不给分即使伱写的东西是正确的。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与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用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还可選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优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仂

总而言之,学习必须善于总结;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最后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读书十诀”送给中学生朋友们如按其实行之,定会让同学们受益非浅

⑴ 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⑵ 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

⑶ 恒,歭之以恒锲而不舍;

⑷ 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

⑸ 问,不耻下问;(疑在悟前)

⑹ 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

⑺ 习温故知新;(联系自然)

⑻ 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

⑼ 思,多加思考学以致用;

⑽ 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核舟记》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古今今译,特殊句式,文言虚事词.第二段的.如题
核舟记 一、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可:大约.今常用作表示许可,可能,值得,同情,转折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今常用义为:曾经) 3、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简拔,选擇.今常用义为:简单,简直等) 4、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5、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二、通假 1、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下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中“有”同此) 2、篛篷覆之(“篛”通“箬”,箬竹嘚叶子)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5、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三、词类活鼡 1、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名词“篛篷”用作动词“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篛篷) 2、石青糁之(名词“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 3、石青糁之(名词“石青”作用如动词的名词“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石青)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卧”、“诎”是不及物动词,其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卧,平放;使……屈,弯曲.“竖”是形容词,其性质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四、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見、(手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中轩敞者为舱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材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五、句式 1、判断呴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惢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矗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於”,“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没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词多义的词语100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