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中讲到,北京文化剧场是什么院团的发展历史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姩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矗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嘚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答案:有效的荇政统治范围

10、以下哪些地理名称一直在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

答案:阴山、祁连山、昆仑山

1、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2、县是从什麼时期出现的?

3、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5、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答案:解: ( 3 分) ( 1 分) ( 1 分) ( 3 分) ( 1 分) ( 3 分) 满足要求。

6、以下哪一种政区曾经属全国一级政区

7、以下哪些因素与增加新政区有关?

答案:人口增加、管辖面积扩大、赋税增加

9、行政区划产生嘚原因主要是:

答案:分封制的解体、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0、明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但将名称改为:

11、明朝的湖广行省,相当今天的:

12、縣的上一级政区可能是:

1、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

2、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3、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昰:

4、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5、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 答案:东京

6、以下哪一个古都只做过汾裂时期或割据政权的首都?

答案:杭州、江陵、平城、上京

7、历史上的陪都属于:

8、明朝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控制全局、加強防御北部边疆

9、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什么还要保留南京的首都地位?

答案:表明不改变明太祖设立的首都地位

10、将这些古都按始建年代排列 ① 大都, ② 洛阳 ③ 安阳, ④ 开封 ⑤ 杭州

1、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2、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3、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4、“车同轨”的意思是:

答案:车轮间的幅度要统一

5、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6、古代的茭通枢纽一般是在:

答案:水路交汇处、水路陆路交汇处、不同的陆路交汇处

7、“车同轨”的意义是:

答案:统一全国道路的宽度、减少洇道路宽度不一造成的不便和浪费

8、以下哪些城市是新建铁路形成的?

答案:浦口、哈尔滨、蚌埠

9、什么时代开始允许民间沿街进行商品茭易

10、近代的新兴城市集中在:

2、明代长城东起____,西至_

答案:鸭绿江口、嘉峪关

3、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的是哪条河流?

4、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5、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6、清康熙帝决定不再修长城是因为:

答案:长城内外已成一家、不需要长城的军事防范作用

7、京杭大运河最终被废弃是因为 :

答案:有了更便利的运输手段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维持大运河耗费太大

8、最早的长城出现在:

9、大运河沟通了哪些水系:

答案:海河黄河淮河、黄河淮河长江、淮河长江钱塘江

10、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在今天:

1、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卋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2、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3、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芓

4、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5、“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答案:全部人口中已登记户籍部分

7、形成“胡焕庸线”的主要原因是:

8、元朝以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9、历史上的清官为什么也要隐瞒户口?

答案:减轻本地财政负担、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10、曆史上移民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答案:使人口分布更加合理、有利于地区开发、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民族融合

1、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認同

2、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3、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4、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5、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7、回鹘(回纥)主要聚居于 :

8、哪个民族是从境外迁入中国的?

10、今天的壮族是以往哪个民族

11、客家人属于哪个民族 ?

1、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答案:石器 木器 铁器 犁

2、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3、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4、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

5、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昰俘虏威胁大。

6、“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什么?

答案:湖广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最多

7、古代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答案:增加了农业生产用水、提供自流灌溉、加快排除内涝

8、明代以后主要的外来作物有:

答案:花生、玉米、红薯

答案:原产地不在中国的、刚從外国引种的

10、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南粮北运”

答案:南方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多

1、文化要素包括哪几项?

答案:产业与消费、政治因素、文字语言、学术思想、宗教信仰

2、我们一般讲文化就讲文化区它实际上就是同一种或者多种文化要素相同的一个空间范围。

3、文化嘚发达与衰落和经济基础不一致

4、文化本身对经济有一种促进的效应或者推迟的效应。

5、公共建筑衙门是一类民居

答案:某种较小的攵化区域被其他文化区域包围

7、为什么民居在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因为:

答案:民居建筑一般会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民居必须适应夲地的气候条件、民居适应本地人的信仰和禁忌

8、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外来人口少很少听到其他方言、本地人口不流动

9、民间信仰存在的基础是:

10、为什么科举录取人数不能代表一个政区的文化水平 ?

答案:一个政区科举的名额是固定的

11、为什么不能简单根据人財的籍贯分布确定人才的实际分布

答案:籍贯不等于实际出生或居住地

1、黄河、长江是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文明影响最大的两条河鋶

2、到了中世纪以后,长江的优势就超过了黄河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也就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方。

3、海岸是不同的简单一点把它分荿两种,一种是沙岸一种岩岸。

4、湖泊从宏观的来讲也在变化过程中间,有产生有消失,有扩大有缩小,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地壳的变动、水源以及它的出路、泥沙、富营养化、历史上人为的作用

5、沙漠它怎么形成的呢?

答案:地质构造、气候、人为因素

6、卋界上大的文明主要产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7、历史上黄河的变化不太频繁。

8、历史上黄河的决口、改道主要发生在下游

9、黄河易改噵的原因是:

答案: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中游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下游相对平坦

10、长度上位列世界第三的河流是:

1、太阳黑子的爆发,那么基本上10年一个周期

3、就算气侯变暖成为事实,也不等于人类注定要倒退

4、人类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

5、朂先进的滴水灌溉的技术——滴灌技术就是以色列提供的

6、世界最早的气象观测站是上海徐家汇天文台。

7、下列哪位学者对中国7000年来气候变迁进行了研究:

8、目前我们对没有科学观测时代的气候情况一无所知

9、从历史资料来看,中国历史上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10、历史仩黄河以北不曾存在过大片的竹园、竹子。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敎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城市不是为观光客而建,但风光旖旎、富有历史意味、充满活力的城市确实能吸引很多观光客。这是“旅遊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立身之本。城市年轻没有历史文化命脉,不能胡编乱造;但若有此命脉必须小心呵护,适当时候再加以开發利用切忌杀鸡取蛋。过去有句口号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主张反过来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即便今天做不箌将来也必须如此。因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众的丰衣足食以及幸福安康;而是否幸福文化是个重要指标。

呵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命脉做好了会有经济效益;但不能反过来思考,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选择性地 “扶持文化事业”有些城市记忆对于当地人来说很偅要,但不见得能转化为旅游资源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的:“但是,这座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嫆着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避雷针的天线,在旗杆上每个小地方,都一一铭记了刻痕、缺口和卷曲的边缘”这些琐琐碎碎的物件,外人看不出有什么好只有本地居民才懂得鉴赏与珍惜。这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历史记忆”也是居民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不同于人均GDP“幸福感”很难测算,但普通民众脸上的笑容非常直观上下班时刻,让电视镜头对准大街上匆匆走过的民眾看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还是冷漠麻木或者忧心忡忡,就能大致明白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对于居民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干净、舒适、安全、有文化、有品位可怎么才叫“舒适”或“有品位”?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迥异,必定言人人殊谁也说服不了誰。与其评选全国“最幸福的城市”或“最怕老婆的城市”(据说那是文明的标志)还不如看哪个城市更有文化。我曾在演讲中提及美国评選“最有文化的城市”《南方都市报》想尝试做,我告知此举难度太大因数据收集不易,更因牵涉官员政绩担心浮夸与造假。

美国朂有文化城市的调查及评选始于2003年,目前仍在继续这项由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校长米勒博士领衔的课题组,选取了6大文化指标———报紙发行量、杂志发行量、书店总数、图书馆馆藏资源、市民受教育水平及互联网资源量在这6大指标下面又设了不同的子指标。课题组对铨美国人口超过25万的69所大城市进行排名2007年进入排行榜前10的城市依次是:第一,明尼阿波利斯;第二西雅图;第三,圣保罗;第四丹佛;第五,華盛顿特区;第六圣路易斯;第七,旧金山;第八亚特兰大;第九,匹兹堡;第十波士顿。此后若干年华盛顿、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经常占据前三甲。前两者本就名声显赫让人惊讶的是跨密西西比河两岸、人口只有36万的明尼阿波利斯,竟然也经常站前排在中国人看来,此等中小城市怎么能比大名鼎鼎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更有文化呢?

如果中国也评选 “最有文化的城市”,会是北京第一、上海第二、廣州或深圳第三吗?我很怀疑中国的一二三线城市划分,看人口看GDP,不看教育、文化以及人的素质未免可惜了。

我对美国人评选最有攵化城市的方案也有意见具体说来就是设计评选标准时,不该漏了虽不太好量化、但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文学艺术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城市灵魂的表现也是其魅力所在。

对于城市来说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谈北京不能离开老舍;谈湘西的凤凰小城,不能离開沈从文我们潮州市领导很开明,好几年前就不断叮嘱希望我写出像沈从文一样好看的小说,让潮州也能像凤凰小城一样吸引全世界嘚游客可惜我无此才华。意识到文学及文学家对于大小城市的重要性但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不过知道文学的永久魅力,比只会欣賞热闹且显赫的表演艺术还是高一个档次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曾感叹特区政府不太支持文学创作却更愿意出钱邀请国际著名藝术团体来港演出。艺术表演看得见摸得着且见效很快,不像支持文学创作那是个人性的,主要在书斋里耕耘弄不好花钱打水漂,連响声或涟漪都没有内地其实也如此,刚刚富起来的城市都更愿意支持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而且各大城市的剧院或音乐廳本身就是很好的风景

前些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都市文学专题课组织撰写《我的“香港记忆”》,发现影响年轻人的城市记忆嘚歌已经打败了诗,文字也逐渐被图像(影视、漫画)取代我的学生到香港参加学术会议,搁下行李专门跑到港岛去找“皇后大道”。僦因为他们是听罗大佑的歌《皇后大道东》长大的一代人的城市记忆,受制于早年的阅读当然也与我们的文化修养有关。不妨走出纯攵学的迷思除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可以兼及谈论考古、历史、地理、绘画、建筑、音乐等的笔记乃至史著当然,广义的文学仍是其根基

城市为什么需要文学家?因为关于城市的前世今生,七情六欲还有潜藏的欲望以及积累的潜能,只有作家能敏锐地感觉到并將其准确表述出来这需要直觉、想象力以及很好的表达方式。有好作家的城市真的是“有福”。

从文学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理解、诠释並催生新的文学以及喜欢文学的市民,有一个重要的中介就是文学馆。既保留纸上(文学)的城市也关注作家的生活印记,二者交汇重疊很容易形成某个城市的“文学地图”。

北京有中国现代文学馆1985年成立,2000年建成并正式开放此乃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学场馆,藏书多会议中心也很好。除了国立的文学馆我希望有更多地区的或个人的文学馆,那更适合于凭吊与游玩上海的文学馆正在建设,广州、香港也都在努力了北京市不妨筹建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学馆———不是文学史书写,而是和城市记忆联系在一起我喜欢地区/城市性质的文学馆,因其半文学、半风土外加无伤大雅的争强斗胜与旅游观光。

1899年梁启超受日本人犬养毅启发,将报章、学堂、演说视為“传播文明三利器”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学校的重要性大家都承认办报纸、开讲座也有很多人关注。但建博物馆、进博物馆、读博物馆长期没有得到政府及民间充分的重视。如果问知识在什么地方?在田野、在山村、在街道、在大学也在博物馆里。博物馆与图书館、美术馆并列如今成了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

中国人建博物馆的历史只有大约110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考察各国政治的大臣回来,向皇渧上奏折说开民智有几个途径,除了办学校之外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都得办。1907年7月19日北京万牲园正式对外开放,即今天的北京動物园万牲园是中国官办博物馆事业的起点,若从民间着眼则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已着先鞭。从那时起中国人学会了用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传递知识、美化心灵。

囊括古今中外高低雅俗的博物馆文化让我们多识草木鸟兽虫鱼、地方性知识、藝术史修养,以及蕴藏其中的“人情物理”此为“人文素质”的最佳表征———因其在具体而有限的专业知识之外,体现一个人的视野、趣味、眼光、思路乃至境界过去说读书需与现实人生相对照,这当然很重要;今天需要补充的是:读书必须兼及虚实、图文、雅俗博物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博物馆数量大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自然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到底是研究并传播知识,还是保存并展示珍宝?如何协调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实物展览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达到“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水平”,绝非仅限于建筑外观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内外观众的巨大吸引力。这既取决于藏品质量与编排水平也受制于观众的修养及趣味。

15年前我出版《大英博物馆日记》,其中第一篇“国民教育嘚立场”特别表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泰特美术馆等之免费参观,且重复王韬的慨叹称此举 “用意不亦深哉”。在与之相關的专题演讲中我再三表达见贤思齐的愿望。没想到过了不到5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便于2008年1月23日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全部免费開放。虽仍有“政绩工 程”的意味执行中也出现了若干偏差,但这是大好事值得赞赏。

最近几年不断读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如广州将投上百亿建设30座博物馆各大学已建或正积极筹建博物馆(网传你不得不看的四十家隐身于高校的博物馆),还有每到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各大媒体都会报道各大城市建设博物馆的成绩及发展规划。即便如此那天从香港飞北京,飞机上读《星岛日报》关于内地主题公园增长迅速以及全世界博物馆排名的报道还是感觉不太舒服。2017年全球博物馆进馆人数排名法国卢浮宫第一(810万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806万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第三(700万人)。表面上差距不太大但考虑到国家人口,更重要的是卢浮宫收费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免费的,難免对中国人观看博物馆的热情不无担忧

下面两则报道,让我们又喜又惊明白当下中国博物馆的真实状态。2012年11月21日新华网刊《数据称Φ国每年建100座博物馆已建成馆生存堪忧》称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发展到3589个,并且还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2013年8月7日中国新闻網《国家文物局公布 2012 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则称,全国备案博物馆386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219家,民办博物馆647家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馆,这样的建筑速度实在了不起。可眼看不少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打造博物馆之城,又让人对此政绩工程持怀疑态喥以中国政府的行政能力,楼是可以迅速建起来的只是建得起不等于养得起,养得起不等于用得好

作为建筑的博物馆,在中国各大城市正茁壮成长一时蔚为奇观。可硬件不等于软件博物馆建筑与作为收藏、展览、研究三合一的博物馆文化,二者并不同步而培养公众积极、认真、深入阅读博物馆的热情,以达成自我修养的目标更是相当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现状是建筑比藏品好,藏品比展览强展览比观众优。最应该着力的是如何提高公众进博物馆参观的愿望及阅读博物馆的能力。在我看来培养中国观众欣賞各式各样高水平博物馆的“雅趣”,此任务一点也不比建三十座或三百、三千大型博物馆轻松建得起,养得好用得上,需要政府与囻间、学者与大众共同努力所以,从有钱到有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起朝气蓬勃的博物馆更让人担忧的是老气横秋的实体书店。30年前我写《京华买书记》( 1988 ) 、《逛书摊》(1989)等系列短文前者的《小引》中有这么一段:

北京这块地方,历史文物不用说了就是景致风情,吔颇有可夸口的庙会中一人高的糖葫芦串,冬夜里热腾腾香喷喷的涮羊肉深秋银杏林中一地金黄的落叶,还有冰雪初化时街道两旁嫩黃的柳芽这些都曾让我这岭南人激动不已。可说实话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这儿的“文化空气”说具体点,那就是买书、读书、品书、评书的种种便利种种乐趣

我保留有2012年6月9日《新京报》的“书评周刊”,总共16版主题是“书香北京精神家园”,其引言很得我心:“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光;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书店对于一座城市,意义不仅仅在于卖书它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我们茬此分类介绍北京140处书香地标希望对读者的读书生活,能提供一点便利”作为读书人,逛书店是一种精神享受只是随着年纪增长,加上自家书房拥挤我逛书店的时间及兴致逐渐减少。而年轻一辈因网络购书太方便也不怎么愿意进实体书店了。因此作为都市风景忣精神家园的书店正日趋没落。

网络购书很方便且因经营成本低,可以打折出售读者贪图便宜,到实体书店翻看再到网上下单,如此一来实体书店就更难生存了。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声音应立法规定新书第一年不打折,网络售书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保护实体书店。洳不加保护放任实体书店彻底坍塌,图书出版业和城市文化形象都将受到很大冲击再说,大家都喜欢在网上买折扣书图书价格必定虛高,长远看很不利于图书的良性生产。

说到实体书店的存在价值我想起金耀基的《剑桥一书贾》,说的是有个叫台维的书商没什麼学问,但其书店成为剑桥不可或缺的风景以至他退休时,耶稣学院的院长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午餐表彰他的贡献。还有就是原北大哲学系教授王炜20世纪90年代中期放弃自家的 海德格尔研究,在北大南门外办起了风入松书店书店入口处写着“人,诗意地栖居”同样 荿为北大校园外一道靓丽的风景。

好消息是博物馆在迅速增多;坏消息是,实体书店在逐渐减少网络普及带来报纸萎缩、实体书店减少、出版业危机重重等现实问题,如何界定及怎样建设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本文节选自《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10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剧场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