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vs 三国志的区别

11人已关注
谈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谈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Breath And Life&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而且作者的倾向不同,陈寿尊魏为正统,罗贯中尊蜀汉为正统。首先看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总结起来,《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擅长于内政民生,行兵打仗,谋城略地非其所长;而且先主刘备出征,不是法正就是庞统,诸葛亮一般是看家,不是诸葛亮不行,而是他是战略家,不是战术上的谋士,出奇计之类的有点勉为其难了,毕竟诸葛一生唯谨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他寄托了自己的读书人情怀,为了突出诸葛亮,各种战绩往他身上套,算无遗策,军事才能特别突出,一个锦囊一出,就是一个改变形势的BUG道具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是说演义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塑造确实因为过太过脸谱化而苍白无力了。但毕竟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更受大家的喜爱,总不能就让诸葛亮长于政治吧。&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而且作者的倾向不同,陈寿尊魏为正统,罗贯中尊蜀汉为正统。首先看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总结起来,《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擅长于内政民生,行兵打仗,谋城略地非其所长;而且先主刘备出征,不是法正就是庞统,诸葛亮一般是看家,不是诸葛亮不行,而是他是战略家,不是战术上的谋士,出奇计之类的有点勉为其难了,毕竟诸葛一生唯谨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他寄托了自己的读书人情怀,为了突出诸葛亮,各种战绩往他身上套,算无遗策,军事才能特别突出,一个锦囊一出,就是一个改变形势的BUG道具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是说演义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塑造确实因为过太过脸谱化而苍白无力了。但毕竟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更受大家的喜爱,总不能就让诸葛亮长于政治吧。
我对三国的历史了解并未很深,所以如有误读请多多包涵哈~以我的理解来看,《三国演义》里孔明擅长军事,其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定位,虽与《三国志》有出入,却可能贴近于历史真实。若说最大的差别,刨去各种艺术夸张,大约便是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多半以独立统帅的身份出现,而非在大耳朵身边摇羽毛扇的角色。记得有前辈学人曾经曰过:孔明治蜀,功莫大于经纶济世,演义偏说他用兵如神,实在是贬抑了孔明的身份。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内政专精,战略次之,战术不太强,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战略战术内政三项专精,有点太过完美了……历数些战例吧:火烧博望坡,新野是虚构,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赤壁大战与孔明几乎没啥关系,曹操先到了华容道大耳儿带兵追没赶上。三气周瑜更是虚构,荆州是大耳儿亲自请求借的。入蜀之战:捉张任是刘备所为,刘备诸葛亮会师于成都,讨伐汉中时法正是最高军事参谋。北伐时多次被曹真、张郃等打败,并非只有司马懿是孔明的对手。但是,联孙抗曹、西定巴蜀、荆益两州同时出兵等伟大战略是曹操提出的。治理西蜀,不负托孤重任,使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才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诸葛亮名垂宇宙,靠得是人才选举,内政管理。诸葛孔明,是丞相,不是大将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欢迎讨论~我对三国的历史了解并未很深,所以如有误读请多多包涵哈~以我的理解来看,《三国演义》里孔明擅长军事,其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定位,虽与《三国志》有出入,却可能贴近于历史真实。若说最大的差别,刨去各种艺术夸张,大约便是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多半以独立统帅的身份出现,而非在大耳朵身边摇羽毛扇的角色。记得有前辈学人曾经曰过:孔明治蜀,功莫大于经纶济世,演义偏说他用兵如神,实在是贬抑了孔明的身份。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内政专精,战略次之,战术不太强,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战略战术内政三项专精,有点太过完美了……历数些战例吧:火烧博望坡,新野是虚构,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赤壁大战与孔明几乎没啥关系,曹操先到了华容道大耳儿带兵追没赶上。三气周瑜更是虚构,荆州是大耳儿亲自请求借的。入蜀之战:捉张任是刘备所为,刘备诸葛亮会师于成都,讨伐汉中时法正是最高军事参谋。北伐时多次被曹真、张郃等打败,并非只有司马懿是孔明的对手。但是,联孙抗曹、西定巴蜀、荆益两州同时出兵等伟大战略是曹操提出的。治理西蜀,不负托孤重任,使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才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诸葛亮名垂宇宙,靠得是人才选举,内政管理。诸葛孔明,是丞相,不是大将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欢迎讨论~答主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对于《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的部分答主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部书中诸葛亮形象答主准备从以下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影响人物形象的很大的原因在于书的种类的恶原因,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作品不同表现在什么方面。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历史演义小说,它是基于《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夸张、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三国志》是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一部史书,先不论史书中所记述的史实是否都是属实的,但是就其记述的方法和初衷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史书的内容在记述的时候会尽量的采用记述的方法,不会对一些东西进行过分的渲染,所以在记述事件或者是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一些内容的。第二,在了解了两本书的不同点之后,对于这诸葛亮在这两本书当中有什么不同应该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所以在记述的时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的逸事,而且因为作者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是褒扬的态度,而且对于诸葛亮的描写也进入一种几乎神话的描述,但是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篇幅并不是很大,而且基本上在记述的时候是基于原著进行的,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和夸张。答主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对于《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的部分答主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部书中诸葛亮形象答主准备从以下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影响人物形象的很大的原因在于书的种类的恶原因,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作品不同表现在什么方面。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历史演义小说,它是基于《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夸张、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三国志》是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一部史书,先不论史书中所记述的史实是否都是属实的,但是就其记述的方法和初衷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史书的内容在记述的时候会尽量的采用记述的方法,不会对一些东西进行过分的渲染,所以在记述事件或者是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一些内容的。第二,在了解了两本书的不同点之后,对于这诸葛亮在这两本书当中有什么不同应该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所以在记述的时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的逸事,而且因为作者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是褒扬的态度,而且对于诸葛亮的描写也进入一种几乎神话的描述,但是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篇幅并不是很大,而且基本上在记述的时候是基于原著进行的,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和夸张。
后可以回答该问题
相关标签:
相关标签:
关注我们咨询服务合作法律法规京ICP备号
下载申请方APP
即刻拥有你的学业规划助手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910|回复: 46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20点不同……
在线时间558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八斗高才, 积分 55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19 积分
八斗高才, 积分 55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19 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1、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2、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3、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几乎很少。
4、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5、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6、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7、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
8、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9、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做客没有过多言论!
10、周瑜智算蒋干:蒋干于之前游说周瑜不成便已退去。
11、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况且曹植当时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欲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事实上《三国志》里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根本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托之作。可见唐朝已有此传。
12、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13、庞统献连环计:连环为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14、赤壁之战:火烧曹船发生在乌林。
15、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16、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171、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也没有后来的孙夫人投江。
18、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并未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19、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再者,周瑜的大度在三国时期是出了名的。
20、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当然,这些虚构只是作者的一种塑造手法,我们不能凭借此就否认了这本奇书!
在线时间2776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楼主真会水,网上摘的吧
在线时间2231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空城绝唱, 积分 223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21 积分
空城绝唱, 积分 223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21 积分
:谢谢。毕竟是水军一员。
@迟暮的丞相 中秋快乐! 感谢的你的期望值!
在线时间877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八斗高才, 积分 7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91 积分
八斗高才, 积分 7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91 积分
按小的说,是4大名著,按大的说,就是虚构历史。
:其实也形象的让人了解了三国历史。否则三国时期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和喜爱了!毛老头很推崇三国演义!作为一个军事家居然乐此不疲的看小说。我也无语了……原来文革只有某毛头爱看什么看什么!别人就是走资(或左或右)……
在线时间880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八斗高才, 积分 58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63 积分
八斗高才, 积分 58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63 积分
也算长姿势了。。。
:感觉还有很多不同点!可以没写!比如鞭打邮差的不是张飞是刘备!等等!
在线时间564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七步成章, 积分 3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 积分
七步成章, 积分 3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 积分
情节是假的 但是军事谋略未必 作者师徒两人可是生活在元末明初!
:毕竟是名著!计谋。写作手法!明(作者)代民生都有参考价值!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在线时间422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七步成章, 积分 39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4 积分
七步成章, 积分 39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4 积分
由此得出结论:切不可被三国志所忽悠。
:呵呵。现在人一群骗子!能被忽悠说明没毕业!因为没人之乎者也了!!!
在线时间1049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八斗高才, 积分 58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62 积分
八斗高才, 积分 58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62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夜静听雨 于
15:17 编辑
再给楼主补充几个
桃园三结义→虚构情节
鞭打督邮→刘备所为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的路上为陈宫所放过→之后两人一起逃亡→虚构情节
曹操逃亡路上杀吕伯奢全家→虚构情节
斩华雄→孙坚所为
三英战吕布→虚构情节
赵云初出场时单挑文丑→虚构情节
赵云一直跟随公孙瓒直到公孙瓒势力灭亡→赵云借兄长去世服丧之名早早离开了公孙瓒
赵云在卧牛山杀裴元绍(虚构人物)之后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刘备兵败曹操 北上依附袁绍时 赵云求见刘备 并正式加入刘备集团
夏侯惇拔矢啖睛→非曹性所为且并无拔矢啖睛的情节
斩车胄→刘备所为
诛文丑→非关羽所为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情节
程昱之十面埋伏之计→虚构情节
火烧博望坡→刘备所为(和诸葛亮没任何关系)
马跃檀溪→虚构情节
草船借箭→孙权所为
借东风→虚构情节
周瑜反间计杀蔡瑁张允→虚构情节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虚构情节
张任射杀庞统→虚构情节
马超起兵报父仇→虚构情节(马超坑爹起兵在前)
法正挥旗斩夏侯渊→虚构情节
关羽刮骨疗毒→虚构情节→在荆樊战争之前 华佗早已死亡
关羽索命吕蒙→虚构情节
关平是关羽收的义子→关平乃是关羽的亲生长子
关兴/张苞参与了夷陵之战且有其父之风范→两人都是英年早逝 属于酱油型人物→更没有参与夷陵之战一说
马忠射黄忠→虚构情节→黄忠在夷陵之战前已正常病故
夷陵之战时 孙权为了求和 向刘备送还糜芳 士仁 范强 张达 这4个仇人 并被刘备下令凌迟→虚构情节
太史慈合肥中伏后身亡→太史慈在赤壁之战前已正常病故
荀彧服毒自杀→荀彧忧虑抑郁而死
荀攸被曹操间接气死→荀攸正常病故
马超挑死李通→李通正常病故
孟达射徐晃→徐晃正常病故
丁奉射张辽→张辽正常病故
关兴斩潘璋→潘璋正常病故
赵云秒朱然→朱然正常病故
七擒七纵孟获→虚构情节
马谡作为参谋跟随诸葛亮参与了南中平乱的战役→“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乃是诸葛亮出征前马谡向其献的策略 马谡本人并没有参加南中平乱
孟获乃是南中的首领/Boss 且雍闿 朱褒等人皆是其手下→孟获只是南中的一个豪酋 且其是跟随雍闿 朱褒等人参与叛乱行动
祝融→虚构人物
兀突骨→虚构人物
关索→虚构人物
关银屏→虚构人物
吴国太→虚构人物
周仓→虚构人物
五虎上将→虚构称谓
刘备死后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虚构情节
诸葛亮设计收降姜维→姜维乃是走投无路 迫不得已才投降蜀汉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正常病故
空城计→虚构情节
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虚构情节
诸葛亮点灯续命→虚构情节
魏延脑后有反骨→虚构情节
姜维射杀郭淮→郭淮正常病故
司马昭凌迟黄皓→虚构情节
暂时想到这些 欢迎补充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神化诸葛亮了~
:回复夜静听雨: 不对,还有吴国,反正就是鼠国都好,吹的朱哥亮是个完人一样。
:回复笪钦: 罗贯水吹蜀汉 黑曹魏
:这么多的虚构,都是鼠的人物
在线时间4347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空城绝唱, 积分 215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33 积分
空城绝唱, 积分 215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433 积分
三国志是真,演义是假,我没记错,王朗其实是病死的,不是气死的,其实演义里记载的时间那时候王朗早死了,这也是杜撰的
七擒孟获是假,不过南征确实有记载,还有六出祁山也是假的,确实出过祁山,但没六次
刘备不还荆州也是假的,历史上确实有过归还……
:《史记》之后再无“史记”,三国志也有不真实的。
:准确的说是刘备打下益州后 耍无赖 和孙权说 我再打下凉州 就还荆州 孙权也火了 两家都已经准备开战了(刘备也已经亲自提兵到了永安)这个时候听到曹操出兵攻打张鲁的消息 刘备怕两面受敌 无奈还了几个郡给孙权
满天的流星雨
在线时间877 小时
积分人气粮饷
八斗高才, 积分 7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91 积分
八斗高才, 积分 770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91 积分
反正,三国演义里的鼠国人物,大多都是很正面的,别的国家都是垃圾就对了。
在线时间≥300小时
消耗600人气,可获得貂蝉人气专属勋章
累计发帖数≥100;精品贴≥1
在线时间≥800小时
在线时间≥2000小时
消耗600人气,可获得大乔人气专属勋章
已兑换形象-翩翩儒生、边框-羽絮晶亮、背景-惨绿年华,并在/thread--1.html内回复相关信息
已兑换形象-勾唇嫣然、边框-盈盈一水、背景-芳菲朦胧,并在/thread--1.html内回复信息
消耗600人气,可获得甄姬人气专属勋章
消耗600人气,可获得月英人气专属勋章
努力活下去
社区活动奖励勋章
社区活动奖励勋章
会员等级达到6级,消耗50粮饷
会员等级达到7级,消耗60粮饷
会员等级达到8级,消耗60粮饷
消耗150粮饷,可获得夏日孙策勋章
会员等级达到9级,消耗80粮饷
Powered by Discuz! X3.3 &关于正史 《三国志》 与小说《三国演义》比较的考察_参考网
关于正史 《三国志》 与小说《三国演义》比较的考察
赵海波摘 要 正史《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前后跨越近千年。整理相关文献并对有关论文与学术成果进行比对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整理出正史《三国志》对小说《三国演义》成书过程发生影响的途径与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三国志》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正史原典,《三国志》通过历代史籍的解读、增补以及与民间文学艺术不断地融合、发展两种方式,逐步完成了小说《三国演义》创作前,在史料和素材上的准备。关键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比较研究0引言陈寿的《三国志》秉承了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最原始的历史人物和史实依据。但是两者的创作时间从西晋初到元末明初整整跨越了近千年。经过了历代学者的解读、考证与增补以及无数民间文学的渲染附会,到了《三国演义》,虽然在基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还与《三国志》还保持着大体的一致。但在许多细节描写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章学诚先生所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正史《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转变,一直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论文与专著不断的推陈出新,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将现存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整理,不难发现两者关系的把握,完全可以从正史《三国志》成书后,后人在史料上的解读与增补,以及小说《三国演义》成书前,素材的起源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1正史《三国志》成书后的解读与历代史籍的增补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三国志》成书后,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尽管《三国志》追求文笔简洁,达到了史学叙事“文约而事丰”的审美标准,但由于受时代条件所限,存在内容不充实,甚至前后矛盾的缺陷,很多观点也难以摆脱当时政治环境影响,因此难免为后人所诟病。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补阙、备异、惩妄、辩论,四大原则。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裴松之在注三国时,为了鲜明的刻画人物特征,尽量还原历史的原貌,大量的引用较为翔实的史料和趣味性浓厚的野史杂传。最新成果表明,裴注引用书目多达296个。由于大量征引,裴松之的注文共达36.7万余字,比陈寿正文的32万余字多出八分之一,弥补了《三国志》原来记载简略的缺陷。增加了《三国志》叙事的完整性和文学性。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后来《三国演义》故事形成的重要资料来源。后人谈到《三国志》,一般都会提到裴松之的注,认为它是三国史学创作和文学创作的开始分流的里程碑。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共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由于《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百余年,是记录东汉一朝的史书,其中涉及汉末三国时期的内容有限,许多关于三国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均可看到《三国志》影响的痕迹。但是《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 除了史学价值的可信度之外,对人物的描写和评鉴也备受推崇,不少内容对《三国志》来说,也具备史料上的佐证和增补的意义。有些内容和文字,在小说《三国演义》中, 甚至是被直接引用,或被略做修改引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由太宗李世民下令编纂,由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记载了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的历史。《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对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的占田制多有着墨。特别是《食货志》记述了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晋书》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责,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 的确,作为史书这样的做法确实有失偏颇,但是如果作为文学作品却无可厚非。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史书的写作,已经不再完全遵循史实和考据,而是大胆的加入了文学元素。明显的体现出唐代小说创作上猎奇,夸张等要素的影响。《晋书》对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三国志》的内容,在细节、情感上的把握与想象,增加了文学加工的成分。标志着三国史的写作,向文学创作的转变。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开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其中《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后汉纪》四卷、均有叙写三国的内容。《通鉴》继承了《左传》编年体的体例,这种写法虽然利于展现历史进程的原貌和叙述故事情节,但在人物的描写上难以与《史记》的纪传体抗衡。不过对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国演义情节的展开就是按照历史的先后进行的。此外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高峰,司马光更是儒家思想教化下的典范。所以司马光对人物的评判标准更着眼于忠奸的程度,善恶的标准更多的在于儒家的君臣大义。既然写史的目的最终是服务于统治,那就不仅要总结成败的经验以提供借鉴,更要在教化世道人心方面担负起责任。因此,北宋时期的《通鉴》对三国历史的解读,不仅提供了编年体的长篇叙事体裁,还增加了君臣大义的儒家思想。如果说小说《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意识早在《三国志裴注》中就开始形成。那么《通鉴》通过对人物爱憎分明的褒贬和评价,使这一观念在北宋时期得以强化和最终确立。
2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素材的起源与发展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设计与人物塑造,正史方面的素材来源我们已经在第一部分整理得很清晰:《三国志》 → 《三国志裴注》 → 《后汉书》 → 《晋书 》→ 《资治通鉴》具体来说,就是由严紧简约的正史到史注的考证解读,到断代史少量的佐证和补充,再到笔记小说的浸染,最后实现了编年体长篇历史叙事的尝试,完成了正史、断代史,编年史的史料准备和纪传体与编年体创作的尝试。从裴松之对《三国志》作注到三国历史的最后一次重新修定,前后间隔六百余年。为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有史可考的创作素材。此外,民间文学对《三国志》的理解和融合,也在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让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丰富的民间三国素材。按时代发发展。可分为采录三国民间传说与故事的魏晋志人小说;唐代三国传奇小说;隋代三国水饰;由唐代开始兴起, 经宋元发展起来的三国说唱文学等。在唐代以前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说唱文学,三国历史以故事传说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被民间百姓根据个人爱憎进行不断的加工,故事情节虽日渐精彩,但与事实之间的偏差也日渐加大。被史书和笔记小说零散记录,呈现出与文人视角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传奇色彩和神仙志怪倾向。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小说》、裴子《语林》等 志人笔记小说也以诙谐戏谑笔触描写了一些三国初期人物的轶事趣谈,反映出魏晋南朝时期文人审美的某些平等、诙谐、个性张扬的特色。隋唐时期的三国故事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隋代的水饰是根据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制造的各种水上游戏器械,也被称为《水饰图经》。《隋书》中就有水饰图二十卷,《小说家类》有水饰一卷,鲁迅的《古小说钩沉》也有水饰一卷。《水饰》中涉及三国的历史人物有四位,分别是曹操、曹丕、孙权和刘备。唐代的工商业极为发达,开始形成最初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说话作为一种技艺开始兴起。中唐时说话艺人已成为一种职业,晚唐时期的说话已经成为专业的说唱艺术形式。李商隐的《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记载了儿童听完三国说话后竞相模仿嬉闹的憨态。说明三国故事通过说话艺术在晚唐社会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此外,唐代佛教经疏、笔记小说,甚至一些诗歌作品中也有三国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说唱艺术在唐代说话,佛教讲经变文的基础上,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极大发展,进一步繁荣起来。其中讲史类说唱最为流行,在宋徽宗时期出现了专门系统说唱三国故事的“说三分”。到了元代,三国讲史在两宋“说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许多诗词散曲均有“说三分”的痕迹。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诸如“皮影戏三国”、“词曲三国”等都很受欢迎,十分活跃。宋元“说三分”的繁荣最终导致了“说三分”话本的出现。目前所存的话本是元代刊刻的《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根据相关研究,《三分事略》刻本要早近30年,《三国志平话》多达七八万字,是三国演义成书前最完整说唱话本。全书以三国历史为题材,以民间三国故事和三国话本为参照,将丰富的三国故事衔接起来,相对于正史内容更为丰富详细,虚构的情节反映了民间爱憎与审美倾向。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充满夸张、猎奇、神怪的色彩。有着朴素公正的历史观。《三国演义》的创作,无论从故事的衔接,细节的把握,善恶的判断,还是整体结构的设计,章节题目的命名上无一处不带着《三国志平话》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要整理《三国演义》成书前,民间三国文学素材的发展,《三国志平话》可以算得上是集大成的终点。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内容的关系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虽在中国史学领域地位卓著,但是其文笔简洁的风格也决定了其对《三国演义》直接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中间缺少了从历史到小说转化的一两个中间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有关三国的史料典籍中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料最为详尽,内容最为丰富,对三国演义的影响最大。三国志成书后,《魏志》、《蜀志》、《吴志》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至北宋才合并为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史料在民间的扩散。魏晋南北朝的三国志人小说既说明了文人对《三国志》的解读,也反映了民间百姓对三国历史人物的理解。这些理解形成最初的民间三国故事传说。开启了三国故事在民间传播的发端。虽不能说《三国志》就是魏晋时期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的源头,但一定会对这些源头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正史《三国志》的成书与流传在早期推动了民间三国故事的发展。4结语综上所述,《三国志》虽然可以称之为《三国演义》的正史原典,但是并未对《三国演义》的内容产生很强的直接影响力。而是一方面,通过后代历史典籍对《三国志》的解读和增补完成了《三国演义》史料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正史《三国志》成书后,在流传过程中,通过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推动了相关传说,神话,说唱文学等民间文学与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无数精彩纷呈,让百姓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三国故事,说唱话本。最终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奠定了浓郁的民间三国文化艺术氛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参考文献[1] 陈楠.浅论《三国志注》的历史文献学价值[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3).[2]裴媛媛.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文史分流[J].綏化学院学报,2010(2).[3] 沈伯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4).[4] 韩霄.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5] 伍野春.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J].东方论坛,2005(2).[6] 郑铁生.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之虚实[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7] 刘莉莉.《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 章虫晨.《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中司马懿形象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9] 王义梅.《三国志裴注》文学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和海超.《三国志》裴注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高敏.《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 李芳瑜.《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历史到小说的真实和加工[J].贵州文史丛刊,2008(3).[13] 于耀程.《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来源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0期
科教导刊·电子版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