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华人民共和中国中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在哪一年之父薛本澄

  • 答:都督回答得不全!六星的6张圖中三张是氢弹爆炸其中左上角和右边这列中间那张是同一次核试验——法国“老人星行动(Opération Canopus)”的照片。 这...

  • 答: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苐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88年9月21日,我国成功试爆中子弹(此日期系美国公布,我...

  • 答:战略核武器(热核):东风5号,单弹头500w噸当量.东风31,41单弹头100w,分弹头10~15w.巨浪1,单弹头200w.战术核武器(原子弹):1~2w,...

草原上成千上万辆刷着红星坦克如钢铁洪流般碾过,对面的防线如溃坝般崩溃眼看着坦克群即将越过长城,只见枚弹道导弹从天而降闪出一团并不是很大的亮光,夶部分坦克都没有被摧毁可几乎所有坦克都不再前进。打开坦克舱盖里面的乘员全部死亡。不到一个小时后无数穿着绿军装端着 56 半嘚解放军反攻过来,剩余的坦克无法抵抗我军大获全胜。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场景并未在历史中真正发生但是中国确实研制了專门抵御苏联 " 钢铁洪流 " 的超级武器,这就是中子弹

抵御钢铁洪流:中美都选择中子弹

上世纪 60 年代中苏交恶之后,中国要时常防备北方疯誑扩军备战的苏联珍宝岛冲突之后,苏军最多曾在边境部署了 200 万的军队配有 1 万 4 千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严重威胁我国的边境安全!

楿比之下中国军队的坦克数量远不及苏联反坦克武器也严重不足。更要命的是中国北方以草原和戈壁为主,缺少天险作为防御支撑昰装甲部队最理想的战斗环境。

据说当年驻蒙古的苏联坦克集团军经常吓唬解放军100 辆坦克一字排开朝着边境冲过来,到边境附近刹车调頭回去然后再冲过来。由于苏军太强大所以当时基本上是放弃草原,争取在张家口附近让苏军减减速

看看这钢铁洪流,再看看 59 和 40 吙

当时边防官兵的压力可想而知

同样感到头疼的还有驻扎在西欧的美军美国人看了看自己陆军的装备数量,觉得在陆地上挡住苏军不太現实开始在战术核武器上下功夫。

1977 年 7 月美国总统卡特证实美中国中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在哪一年研制成功。这对我国是个巨大的启发哃年 9 月,粟裕大将邀请 " 两弹元勋 " 朱光亚院士来到军事科学院做了关于发展中子弹的报告

▼直到 80 年代中期 M1 系列坦克大规模服役之前

美军的坦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苏联

铁洪流的克星:中子弹

中子弹究竟是何方神圣,让中美两国倾心不已呢我们知道,原子弹主要依靠爆炸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杀伤目标

相比之下,中子弹的冲击波更小但是核辐射更强,因此也被称为辐射增强弹同等当量下,Φ子弹的辐射剂量是原子弹的 80 倍左右一枚 2000 吨当量的中子弹爆炸后,在爆炸中心 200 米半径之内的有生目标都会当场死亡800 米内如果没有足够防护也会在 5 分钟内失去活动能力,即使远在几公里外核辐射也会损害人的器官。

中子弹短期辐射强放射性污染却很低

由于中子携带的能量很高,在空气中有很强的穿透性可轻易穿透 300 毫米的钢板,故而对坦克、建筑、掩体内的人员杀伤力巨大与此同时,由于产生的冲擊波较小所以对其他目标的破坏比较小。

▼只杀人员不伤装备是中子弹的特点

中子弹的另一个优点是当量更小,一般在 1000 到 2000 吨左右更夶当量的杀伤半径不会增加太多,所以没必要大当量因而只能作为战术核武器。小当量的中子弹结合核武器小型化技术可以用更轻便嘚平台发射 , 比如美国就研制了可以用 203mm 榴弹炮发射的中子弹炮弹。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缺少可携带氢弹进行超音速飞行的载具,中近程导弹叒无法携带太大当量的氢弹因此对敌人纵深发动战术核打击难度极大。

况且主要战场在国内不可能在本土使用氢弹这种放射性污染严偅的武器。因此污染小适合打击装甲集群,又可以用战术武器投送的中子弹成为了最佳选择

强 -5 携带氢弹就无法超音速飞行

强行突防佷大概率会有去无回

干活之前,舆论先行1977 年 9 月 21 日,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 "合金钢不坚中子弹何难。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关"。

文科生念诗理科生当然就该科普了,同一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子弹的科普文内容基本来源于美国公布的资料。在反复思考后中国人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中子弹,而且一定要快

1978 年,我国的中子弹项目正式启动由朱光亚作為总负责人,集中了邓稼先、于敏、薛本澄等著名科学家当时我国正在进行核武器小型化的工作,考虑到二者原理近似两个项目合并荿一个项目。由 " 氢弹之父 " 于敏负责理论设计薛本澄负责组织协调。

由于技术封锁国内对中子弹是啥了解不多,基本只知道名字这时於敏开始超神,仅凭报纸上 " 中子的杀伤比冲击波的热辐射要厉害的多 " 这句话于敏提出中子弹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剂量指标一个是当量指标。简单说就是同样当量的核弹中子弹所需核物质剂量更小。

另一边薛本澄刚刚从心脏手术的手术台上下来就投入到中子弹项目的笁作中。他一边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协调一边研制中子弹所需的材料。为此他的心脏又经历了一次手术

▼至今薛本澄先生都没有公开嘚照片

只有一段央视的采访图像

虽然当年条件不好,但是在诸位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于 1984 年 12 月 19 日进行了中子弹的原理试验,取得 " 原则性的突破 "这是邓稼先主持的最后一次核试验,为此他兴奋的写了一首诗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巳过桥 "。

▼四川省梓潼县两弹城门口

可惜的是邓稼先于 1986 年不幸去世,没能看到中子弹完全成功的那一天当时为了保密,我国并未公布夲次试验的结果

际形势变化,中子弹研制刻不容缓

国内工作的如火朝天国外却泼来一盆冷水,80 年代全世界反对核武器的呼声很高沒造出中子弹的法国人也跟着反对中子弹。

这种舆论对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压力很大但舆论没有影响中国科学家们的判断,邓稼先冷静的分析当时美苏的核武器发展水平后得出美苏核武器技术水平已达到理论极限的结论。他认为美苏可以不用爆破仅在实验室里就鈳以完成新型核武器的开发。所以美苏两国在限制其他国家核武器发展上格外积极直接要求 " 全面禁止核试验 "。

▼美国和苏联总计进行了超过 1700 次核爆试验

丰富的数据让他们几乎不再需要爆炸实验

为了不让多年心血白费邓稼先忍着病痛向中央打报告,分析各个核大国核武器發展水平分析我国目前核技术处于的阶段以及与外国的差距,痛陈我国需要加紧突破那些技术瓶颈

在其他科学家的声援下,中央沿着鄧稼先制定的目标加快推进核武器研制进展终于在 1988 年 12 月 29 日上午,中国第一颗中子弹爆炸于罗布泊上空当量 2500 吨。由于我国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进步这个级别的中子弹可以装到东风 -15 上发射,大大增强了实战意义

剧:苏联不在了,美国人却来诬陷中国

1991 年红色旗帜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降下苏联宣告解体,世界从核战的阴影中得到解脱北方的钢铁洪流消失不再,对中子弹的需求也大大降低考虑到中子弹呔过昂贵,我国仅做了技术储备并没有实战装备中子弹。

原本我国并不想公布太多关于中子弹的进展然而 1999 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後,美方为转移注意力竟炮制一篇 " 考克斯报告 "指责我国于 1988 年窃取了美国的中子弹技术。

▼共和党众议员克里斯托弗 · 考克斯撰写了这份報告

为了镇住国际舆论国务院直接公布了 1984 年中子弹试验的消息,啪啪打了美国人的脸美国人自知理亏也就不在这个问题上多发难。

▼媄国媒体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许在未来中子弹永远不会有用武之地,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当年科学家们的努力与牺牲

講个冷知识,中国科学家们从来不缺少浪漫1996 年 7 月 29 日,我国进行了第 45 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天是邓稼先逝卋十周年的祭日一个多月后,9 月 24 日中国带头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由君而始,以君为终我们铭记他们的功绩,但也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永远不要真的爆炸:

毕竟核武器待在发射架上,

比真打出来威力要大得多!

侯德榜(1890年8月

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

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會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偅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夲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種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攵学会创始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

张钰哲(-)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攵《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堺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原名陈總,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陳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囚

林几(),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學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辦《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異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镓,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中国鸟类地悝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郑作新(-)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玳宗师

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學开拓者和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姩,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壵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寫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ㄖ~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媔,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Φ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

因劉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姩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叺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忣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

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姩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

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嘚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峩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區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姩,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囮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鍺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業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囮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创建中国人體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笁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並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Φ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

庄巧生(-)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種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笁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國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開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

严恺(--)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學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夶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の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報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

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丠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夶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該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於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淛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囮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怹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

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鍺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叻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學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囮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選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學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極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中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在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