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方面有哪些研究热点?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热点辑录
&&日08:38&&来源:
  2012年是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中外学界为此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诚如研究者指出: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虽然都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但也有着自身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生成、演变逻辑和社会政治影响,关于这一主题的深入开掘,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且对深化认知清朝与民国、传统与现代复杂的历史关系,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国史研究成果显著
  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如何正确看待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及其对日政策演变,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共合作都是2012年的研究热点。国家领袖和政治精英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始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为瞩目的领域。辛亥革命爆发后,旗籍权贵集团、地方督抚、知识精英的政治心态和思想转变,是理解清朝覆亡、民国肇建及其新政权合法性构建与政治认同的关键要素。此外,学界围绕早期孙中山的行医及革命活动与澳门华商的关系、孙中山的司法思想与实践、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等方面,推进了关于孙中山思想与活动的整体认知。
  中外关系史、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事务日益频繁的今天,检讨近代以来的对外关系进程对于增进彼此了解、提升历史经验尤显必要。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分别召开相关学术会议,深入反思全球化视阈下近代中国外交的制度纠结和观念变迁。学术界采用了域外史料和局外人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王美平以报刊舆论为中心考察了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李细珠从近代韩国当地报刊媒体中探寻近代韩国视野中的清末新政,王立新探讨了1830年至1932年间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从文化征服的胜利者姿态走向倡导文化合作,这种思想转变改变了传教运动的面貌。学术界对于精神层面更加注重近现代思想变动中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东亚互生视野审视近代知识建构和思想变动的互动。社会史研究方面,虽然城市社会史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乡村结构变迁与秩序重建仍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心。2012年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特别注重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仍是国内史学界最为繁荣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还是社会史、外交史等专题,均得到平衡推进,在史料、视角、方法上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相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取得更多成就。
(责任编辑:秦华)
项目动态《格萨尔》艺人成果展
  23日,青海果洛《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园光中的《格萨尔》史诗艺术在北京开幕…
申报资料下载
管理资料下载
结项资料下载
数据库查询(台)中研院近史所研究热点一览表
近年来主要研究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延续与创新、儒学的宗教关怀与庶民化倾向等问题,由于在探讨清初人性论时发现,天主教汉语文献用儒学观念与语言引介天主教灵魂观,与清初儒学人性观有许多呼应处,未来我拟针对儒学与基督宗教的交涉(从晚明到晚清民国时期)进行研究。
年拟将过去几年的研究集结成「《天演论》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一书稿。该书稿的核心关怀是:严译《天演论》所造成近代中国宇宙观与历史观的转变,及由此促成的思想变迁与知识转型。笔者拟透过考察观念的建立与学科的形成,在近代「俗世化」(secularization) 或说从「经学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思想脉络下,观察《天演论》对知识界的多方影响。此一转变不但涉及社会学、历史学、灵学、宗教学与迷信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触及人类对未知领域之探索与人与宇宙关系的思索。
My main goal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Expanding on the results of my Investigator Awardproject. I am starting on a book manu in English to be submitted forpublication in 2017, and have also joined a large-scale research projectentitled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through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rganized by Jan Kiely (杨凯里) and DavidFaure (科戴维),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thebasis for a new research project.
2) Continuing to publish results of my Thematic project,especially a book in English co-authored with Vincent Goossaert (高万桑). The goal of this book will be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and socialimpacts of religious change in the Jiangnan 江南 regionfrom the late imperial era to the Communist takeover.
3) Completing research on popular religion in modernWenzhou 温州. Some results were recently publishedin an article in the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and there will also be anedited volume done with local scholars and experts.
4)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urban religiouslife, which is linked to the research agenda of Institute’s 城市史研究群. I recently published a paper ontheimportance of spirit-writing (扶乩) in elite urbanculture in a 国史馆专刊.
5) Using GIS and Google Maps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of temples in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as well as how these patterns changedover time. I may try toorganize a new project with scholars in Taiwan and abroad,as well as our own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年研究构想:1. 由《银线》一书的货币研究拓展的「由帝国到民国:中国货币图案中的国家意象研究」,相关论文除在AAS(2015)之“1949: the Great Divide”场次发表之外,也于2016 在McGill 大学进行Distinguished Lecture on Taiwan studies。 2. 由「台商的亚太商贸网络研究」碰触到界定台湾、钓鱼台与南海主权但又被忽略的中日(台北)和约,目前正准备2016 年9 月在SOAS 有关南海的“Treaty vs Resititution: Contending Views on the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Seas”主题演讲
未来的研究将探讨旅蒙商的贸易网络,从北京、张家口、归化到蒙古的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清朝统治蒙古的经费相当有限,而大量利用商人在蒙古的贸易携带军需物资,往来台站的官差时常「夹带行商,包驼客货」的特殊现象。
近几年因为某些机缘,先后协助本所得到前驻苏大使傅秉常与前驻荷兰大使金问泗的家属,慨允提供珍藏的两位前大使日记,交与本所出版。本人也因处理这些日记的出版,引发了研究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史的兴趣。一般而言,中欧关系在中英、中法、中德关系方面有较多成果,其他欧洲国家较不受注意。实则国民政府对于欧洲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且有实质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2016年度起,撰写专书《经济高度成长时期的日本外交()》,旨在于研究 60年代日本政府创造经济发展奇迹之历史进程。盖60年代正处于国际上美、苏两阵营对抗最激烈的时期,也是越战的高峰期。而日本能在此刻将对外政策,定位为「反共亲美」,自然为美国所重。亦得力于此一同盟关系,使得日本在美国庇护之下,分享资本主义阵营所控制的资源与市场,借以全力发展经济。此外,60年代亦为日本国内政坛政通人和的时代,从战后日本的总理任期平均只有2年的情况下,这12年期间,却只有池田勇人与佐藤荣作两位总理接继执政。这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因素和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该如何解读,将为本书探讨重点。
本人这些年关怀「传统学术转型与近代知识建构」,清学担当着过渡的角色。2016-17 年拟开始新课题,以经典为主,探讨早期儒学的生命观。
我的研究主要是近代中国与台湾妇女史,从日本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到战后台湾年,我将进行比较史研究,经由女子体育与妇女运动的研究,让我想就民国时期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从事比较研究。
过去五年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消费文化(主要是广告文化)、明清城市史(江南城市的空间变迁)、明清之际逃难史、十八世纪下半叶地方物质消费等研究。2016-17的研究构想有二,一是持续消费文化史的研究,惟将焦点转移探讨十九世纪,主要透过县级档案来分析当地的物质消费,再与十八世纪比较,由此观察出长期变化的趋势。另一研究构想是完成对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生活的专书写作。以苏州为例,探索沦陷后的苏州呈现「畸形繁荣」的现象及其原因。
蒋介石自1930 年代初期开始尝试与诸方知识群体往来互动,交流延揽,深有影响,本人即拟以「蒋介石与胡适」以及「蒋介石与知识人」为题,期可提供对蒋介石与知识人群体的研究,更形缜密深入的知识空间。本所已组成「蒋介石研究群」与「胡适研究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人之计划,正与两者相涉,应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广泛的视野。
笔者关怀的重点为近代中国社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过去几年致力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与商人关系的研究。 年笔者以〈党治与社会重构:以上海为中心的讨论()〉为研究主题,将探讨1927年4月,蒋介石展开清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推动党治的过程中,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和妥协。此一议题主要的关怀是列宁式政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问题,为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专书《塑造新人:中共宣传与苏联经验》于2015 年出版。未来计划是至少完成一本书稿。新书稿将处理苏联从事共产革命的经验与方法如何输入中国?输入后,产生那些变异?特别着重革命策略的运作:政治分化、积极分子的培养、整肃异己使用的「罪名」及其背后意涵、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仪式与内容、群众动员的运作等等。最终目的在于讨论中共高唱毛泽东将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实践,有多少苏联元素。
从2000 年出版口述史《苏东启政治案件专辑》至2013 年出版口述史《从建党到执政―民进党相关人物访问纪录》为止,本人在口述史方面已经做过八个专题十本书,其中根据访谈资料并参酌官方档案,亦已生产了多篇论文。这是十几年来本人从事战后台湾政治史的研究取径与成果。本人正在往前进行的――《战后台湾政治史》。
2017 年希望重拾之前暂时搁下的《不解之解: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的缘起与发展》一书的增补、修改工作,希望在2017 年间可以完成。
个人近年的研究在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过程,利用经济档案,探讨抗战前后国营事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及其影响。未来研究重点有二:一是抗战时期如何将矿业国有政策推广到国营工业上。二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台湾如何加入战后重塑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全球化市场。
目前正进行《经济大恐慌下的亚洲()》的专书写作,即将完成。 年本人的研究,恐在书稿送审后,针对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当中。书稿尝试从中国立场出发,分从亚洲内部势力圈的消长、亚洲对外国际关系的变化、亚洲两个货币圈的变动、亚洲两个商品圈的演变等四个方面,观察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萧条期间的变化。
研究发掘台湾由早先之受降区、占领区、托管地,至转换为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管辖的过程中,麦克阿瑟这位被蒋介石视为是最为诚挚友人,赞誉为远东反共伟大象征,期间担任了盟军总司令、韩战联合国军总司令等两大职务,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了蒋介石政府相当之支持,在军事物资援助与军事顾问的支持都有重要作用,亦在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地位认定等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之角色。检视联合国盟军〈通令第一号〉之执行面:二战后蒋介石对台湾与其他中国「境外」地区接收任务之分析比较,将法属印度支那北纬16 度线以北地区、广州湾、香港、东北(满州)之不同接收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在不同地区各有其共通性与特殊性。由于数据繁多此研究将持续进行。
本人最近五年的研究成果,约可分为财政经济史、政治史及城市文化史等三大部分。我将在 年间完成「上海会计师的志业与活动」及「近代媒体与上海文化」的研究。同时,在包天笑及熊式辉家属的授权之下,我将进行《钏影楼日记》及《熊式辉日记》的编纂出版工作,并以新史料开辟新议题。
本人近年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近代东西方解剖身体观的对话。目前进行的环节则是康熙帝令耶稣会士以满文翻译的西方解剖书,同时也探索清代满文广译汉籍所显示的满汉文化差异问题。
仍延续过去论述张东荪思想的博士论文,是想针对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与张东荪特别有关且目前仍深具重大意义的论战加以全面的探讨。这些论战包括突变与潜变、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科玄论战、唯物辩证法论战、民主与自由的讨论、第三势力等。
自开始学术生涯以来,本人研究课题即集中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和西方在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形成与特色。其具体内容可大分为三:一是针对中国城市文化史的分析;二是对中国制药工业的剖析;三是关于近代中外贸易史的细部研究。自2014年起,本人并开始执行一项城市文化史相关之多年期计划,名为〈运动与殖民:近代外人在华的英式运动:(I)猎纸、(II)划船、(III)足球〉。
本人研究成果分成四个部份,第一:宫廷物质文化生产与艺术实践。第二:明末清初的艺术与社会文化,尤其是上层文人阶层与一般识字人口的艺术知识与文化消费。第三: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与文物保存,包括博览会与博物馆的展示与图版期刊的出版,以及清遗民的文化实践。第四:中国与欧洲在近代早期的艺术交流,尤其是十八世纪宫廷与地方社会的西洋风。
16-17年将集中推进「劳动与疾病之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化」此一研究。
近年来本人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百货公司史,一是报刊史。本人正在的撰写的专书《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探讨百货公司如何透过新的零售技术重新定义消费──除了商品的取得与使用之外,它也是休闲娱乐,更是品味的培养、及对生活格调的想象和期待。未来本人将投入「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在华的『敌国人收所』」研究计划。1941 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便在东南亚展开攻势,一一占领同盟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与租界。而在占领区内的同盟国国民,顿时从殖民者特权份子转变为「敌性国民」(enemy alien);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通敌,除了战俘营外,日军在占领区内设置集中营,关押交战国的平民百姓。本计划的目的即分析平民收容所制度(civilianinternment system),进一步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过去我的研究主要是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探索东亚区域的「中心」--「边陲」关系在迈进近现代后的变迁,涉及「中心」(中国Vs.日本)的更替,并偏重对经历了主权/治权变更的琉球、台湾、香港与其「中心」的错综关系及三地认同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
年计划完成以下几篇论文:一、外交史中的琉球研究二、外交史中的钓鱼台研究三、中日外交史四、台、中、港关系史与认同研究
本人此前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近代中国的世变对知识分子择业行为与职业生活的影响,并以近代中国律师制度与律师业的发展为最主要的着力点。本人目前正在撰写专书:「赁居者的城市:上海与近代中国房屋租赁法制的建立」。上海自1870 年代以降逐渐汇聚了高比例的赁居人口,进而在20 世纪初凝聚为一股要求可观的社会力量。他们对既有的房屋租赁秩序作了那些挑战?不同时期的市政当局、政党乃至政权,如何响应他们的要求?上海一地的经验,如何被其他城市仿效?抗战后由内地复员的新赁居者又带回了那些大后方的经验?当中共入主上海后,又如何运用上海长期存在的赁居者力量,取得前所未有的房源调度权力、建立新的房屋管理秩序?这些是本书所要处理的几个主要议题。
目前笔者一方面在进行中共组织史的研究。
笔者拟从组织史的视角,去切入探讨中国共产革命史发展的特色。另一方面,笔者拟从农村副业与市场经济的视角切入,重新去探讨年间中国农村共产革命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同时,笔者也会从制度史的层面去切入,去探讨此一时期中国农村体制的转变,这也是笔者近几年所热中的研究对象。在这些政治、社会、制度的背景下,笔者即拟从经济史的角度切入,去探讨此一时期中国农村的副业与市场经济,在国民党、日本、满洲国、以及共产党政权的统治下,经历了如何的变化。以完成一本专书为目标努力。
检视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主要的重心集中在两个区块,一为延续博士论文的关切,专注于探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中国近代史的大变局对于传统美术的冲击与转换,及日本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二为以全球史的角度关心清宫图像生产与欧洲的互动,特别着眼于十八世纪耶稣会教士所传来欧洲博物学之兴趣与知识如何改变了清宫传统动植物图谱与职贡图等的图像制作,及此庞大的各式图像之收集与编纂与清朝之帝国建构的关系。
年研究构想则将集中于两方面问题,一、检讨图像对于日本对华调查的意义。以二十世纪大量出版的明信片为例,运用该题材的性质,包括照相技术所展现的地方特色,还有不同内容与功能,乃至生产者及其立场,从图像来认识日本建构的「地景」。二、要以农村破产的角度,思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满洲国时期对农村的调查,乃至「满铁调查部事件」反映日本帝国内部之现象,分析其中变迁过程。发生在1942-43 年的两次「满铁调查部事件」,其实是一场关东军整肃左派思想的活动,左翼知识分子如何透过满洲国的农村调查工作来展现其理念,还有当中所呈现中、日两国的问题所在?
吴启讷关注近现代族群政治史和边疆政治史。近现代族群政治史研究的系列焦点包括:(一)20世纪新疆族群政治史。(二)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族群政治史的经纬。(三)18世纪至20世纪具有连续性关联和内在逻辑关联的中国族群政治史现象。
近来研究集中讨论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在香港与上海等通商口岸城市,由英文商业报纸为基础构筑而成的「港际论述领域」。在这一大方向下,有两个具体主轴:第一是用「情报」的概念,来看在这个港际论述领域里的讯息流通。第二是用上海商人如何利用这一舆论空间,要求清朝政府开挖黄浦江。
研究以国民党中国的「现代政治」为起点,今后将沿三个方向渐次展开:以国府时期为背景,深入探讨「现代性」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及其互动中所生成的「现代政治」论述与实践,如何兴起并冲击「旧式」政治,成为形塑今日人们理解中国政治及其历史的主要概念框架。第二,从适应与克服现代政治困境的角度,重新检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兴衰与政权性质。最后研究将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政治,置入世界史中,藉由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较,跳脱西方范式的拘限,明确中国现代政治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
下载积分:680
内容提示: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2:34: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走势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走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揭晓(历史部分)阅读日下午,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理论部共同主办。
会上发布的十大学术热点,紧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脉络,反映了一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热点和焦点,代表了2016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这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学界集中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何谓、何为,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何以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论文】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该文作者】董云虎,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热点五: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是21世纪的一个时代问题。2016年,我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现代性的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中国内涵与时代表达,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关论文】在唯物史观中批判现代性意味着什么?
  【该文作者】庄友刚,苏州大学哲学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热点六:重审鲁迅遗产:纪念鲁迅诞辰135暨逝世80周年
鲁迅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不能绕过的存在,2016年学界关注了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关系、海外鲁迅研究、改造国民性对于培养合格公民的指导作用、鲁迅“拿来主义”及“世界人”理念对于建构中华文化主体的作用等多个方面。
  【相关论文】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
  【该文作者】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热点七: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对于这一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事件,史学家们坚持学理探析和史实追索的不懈努力,展开了多维度探究和辨析,对于中国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关论文】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制胜之道的若干结构性因素
【该文作者】田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热点十: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历史维度在社会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缺失这个维度,我们不仅无法解释很多今天发生的社会现象,也无法构建起一门独立的、切合中国社会的社会学学科体系。2016年我国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方向转入对历史因素的重视和研究,成果显著。
  【相关论文】中国社会学源流辨
  【该文作者】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旨在梳理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成果,聚焦学术热点,客观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自2003年伊始,“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已经连续举办14年,按照学者推荐、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严格规范的程序评审,逐步成为观察分析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载自“壹学者”公众号(my1xuezhe),感谢“壹学者”授权转载,如需查看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