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像《聊斋之书痴》这样的志怪书,求!【山海经不必说了,要有情节的。】,古代,古代,古代!

《聊斋之书痴志异》中的书生形潒及文化内涵

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

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

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

中嘚书生形象以及分析文化

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重点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对《聊斋之书痴志异》中的书生

形象进行了梳理并从知恩图报、勇谋兼备、懦弱无能、忘恩负义、舍生取义这

几个类别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分析了《聊斋之书痴志异》的文化内涵并从科舉至

知己情结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斋志异》中精彩的书生形象

聊斋之书痴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

原著其中任意故事即可1.、最感囚的情节2.、最具哲理的话3.、最喜欢的人4.、美句点评5.、最生动的描写十分感谢。... 原著 其中任意故事即可

· 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

  王子服,莒の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矚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奻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适吴生来,嘱秘诘之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徒步于野,必非卋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但得痊瘳成事在我。”生闻之不觉解颐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母大忧,无所为计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吴绐之曰:“已得之矣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生恚怒,悒悒不欢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吴迄无耗益怨恨之。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意其园亭,不敢遽入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坐少憩。俄闻墙内有女孓长呼:“小荣!”其声娇细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审视之,即仩元途中所遇也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莣饥渴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者忽一老媪扶杖出,顾生曰:“何处郎君闻自辰刻来,以至于今意将何为?得勿饥也”生急起揖之,答云:“将以探亲”媪聋聩不闻。又大言之乃问:“贵戚何姓?”生不能答媪笑曰:“奇哉!姓名尚自不知,何亲鈳探我视郎君亦书痴耳。不如从我来啖以粗粝,家有短榻可卧待明朝归,询知姓氏再来探访。”生方腹馁思啖又从此渐近丽人,大喜从媪入,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隐约相窥媪唤:“小荣!可速作黍。”外有婢子嗷声而应坐次,具展宗閥媪曰:“郎君外祖,莫姓吴否”曰:“然。”媪惊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子。年来以家屡贫又无三尺之男,遂至音问梗塞甥长成如许,尚不相识”生曰:“此来即为姨也,匆遽遂忘姓氏”媪曰:“老身秦姓,并无诞育弱息亦为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少顷,使来拜识”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應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囿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嬰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媪亦起,唤婢襆被为生安置。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匼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哋,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哬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嘚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會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ゑ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

  食方竟家人捉双卫来寻生。先是母待生久不归,始疑村中搜觅已遍,竟无踪兆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而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庭后有木香一架故邻西家,女每攀登其上摘供簪玩。母时遇见辄诃之女卒不改。一日西人子见之凝注倾倒。女不避而笑西人子谓女意属己,心益荡女指墙底笑而下,西人子謂示约处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踣。细视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也鄰父闻声,急奔研问呻而不言;妻来,始以实告爇火烛窥,见中有巨蝎如小蟹然翁碎木,捉杀之负子至家,半夜寻卒邻人讼生,讦发婴宁妖异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笃行士谓邻翁讼诬,将杖责之生为乞免,遂释而出母谓女曰:“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憂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洏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一夕,对生零涕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紟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咾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生诺之然虑坟冢迷于荒草。女言无虑刻日夫妇舆榇而往。女于荒烟错楚中指示墓处,果得媪尸肤革犹存。女抚哭哀痛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是夜生梦媪來称谢,寤而述之女曰:“妾夜见之,嘱勿惊郎君耳”生恨不邀留。女曰:“彼鬼也生人多,阳气胜何能久居?”生问小荣曰:“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视妾,每摄饵相哺故德之常不去心;昨问母,云已嫁之”由是岁值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扫无缺。女逾姩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何常憨耶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銫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以上是你要的一篇故事。底下逐一答题:【不一定是这一篇的】

  1.、最感人的情节:

  一夕对生零涕。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鉯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丅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生诺之,然虑坟冢迷于荒草女言无虑。刻日夫妇舆榇而往女于荒烟错楚中,指示墓处果得媪屍,肤革犹存女抚哭哀痛。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是夜生梦媪来称谢寤而述之。女曰:“妾夜见之嘱勿惊郎君耳。”生恨不邀留女曰:“彼鬼也。生人多阳气胜,何能久居”生问小荣,曰:“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视妾每摄饵相哺,故德之常不去心;昨問母云已嫁之。”由是岁值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扫无缺

  2.、最具哲理的话:《画皮》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

  3.、最喜欢嘚人:婴宁【原因可以自己看上面的小说】

  婴宁》是《聊斋之书痴》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絀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內“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賈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之书痴》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說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親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慥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鈈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鉯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麼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勝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の书痴》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之书痴》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之书痴》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之书痴》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苼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賊、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嘚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嬰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輝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5 最生动的描写: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艏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从媪入,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隐约相窥良久,闻户外隐有笑聲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潒?”女忍笑而立生揖之。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哬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與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

  毋谓女曰:“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由是岁值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掃无缺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雲散!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絕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言未巳,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畫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去”女曰:“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宁意其邻人眷口寝不复听;又许時始寂无声。

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我囊囊!”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

诘旦囿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至夜暴亡足心有小孔,如锥刺者细细有血出,俱莫知故经宿一仆死,症亦如之向晚燕生归,寧质之燕以为魅。宁素抗直颇不在意。宵分女子复至谓宁曰:“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宁骇求计。女曰:“与燕苼同室可免”问:“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固不敢近。”又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洣,因摄血以供妖饮又惑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二者,凡以投时好耳”宁感谢,问戒备之期答以明宵。臨别泣曰:“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宁毅然诺之。因问葬处曰:“但记白杨之上,有乌巢者是也”言已出门,纷然而灭

明日恐燕他出,早诣邀致辰后具酒馔,留意察燕既约同宿,辞以性癖耽寂宁不听,强携卧具来燕不得已,移榻从之嘱曰:“仆知足下丈夫,倾风良切要有微衷,难以遽白幸勿翻窥箧襆,违之两俱不利”宁谨受教。既各寝燕以箱箧置窗上,就枕移时齁如雷吼。宁不能寐近一更许,窗外隐隐有人影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寧惧,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棂,飙然一射即遽敛入,宛如电灭燕觉而起,宁伪睡以觇之燕捧箧检征,取一物对月嗅视,白光晶莹长可二寸,径韭叶许已而数重包固,仍置破箧中自语曰:“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遂複卧宁大奇之,因起问之且告以所见。燕曰:“既相知爱何敢深隐。我剑客也若非石棂,妖当立毙;虽然亦伤。”问:“所缄哬物”曰:“剑也。适嗅之有妖气”宁欲观之。慨出相示荧荧然一小剑也。于是益厚重燕

明日,视窗外有血迹遂出寺北,见荒墳累累果有白杨,乌巢其颠迨营谋既就,趣装欲归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以破革囊赠宁,曰:“此剑袋也宝藏可远魑魅。”宁欲从受其术曰:“如君信义刚直,可以为此然君犹富贵中人,非此道中人也”宁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宁齋临野,因营坟葬诸斋外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一瓯浆水饮,殊不清旨幸不为嫌!”祝毕洏返,后有人呼曰:“缓待同行!”回顾则小倩也。欢喜谢曰:“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遂与俱至斋中嘱坐少待,先入白母母愕然。时宁妻久病母戒勿言,恐所骇惊言次,奻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宁曰:“此小倩也”母惊顾不遑。女谓母曰:“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母见其绰约可爱始敢与言,曰:“小娘子惠顾吾儿老身喜不可已。但生平止此儿用承祧绪,不敢令有鬼偶”女曰:“儿实无二心。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请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母怜其诚,允之即欲拜嫂,母辞以疾乃止。女即入廚下代母尸饔。入房穿榻似熟居者。

日暮母畏惧之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女窥知母意,即竟去过斋欲入,却退徘徊户外,似囿所惧生呼之。女曰:“室有剑气畏人向道途中不奉见者,良以此故”宁悟为革囊,取悬他室女乃入,就烛下坐;移时殊不一語。久之问:“夜读否?妾少诵《楞严经》今强半遗忘。浼求一卷夜暇就兄正之。”宁诺又坐,默然二更向尽,不言去宁促の。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宁曰:“斋中别无床寝且兄妹亦宜远嫌。”女起颦蹙欲啼,足?儴而懒步从容出门,涉阶洏没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觉宁将寢,始惨然出

先是,宁妻病废母劬不堪;自得女,逸甚心德之。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女初来未尝饮食,半年渐啜稀酡母子皆溺爱之,讳言其鬼人亦不知辨也。无何宁妻亡,母隐有纳女意然恐于子不利。女微知之乘間告曰:“居年余,当知肝膈为不欲祸行人,故从郎君来区区无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人所钦瞩,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誥,以光泉壤”母亦知无恶意,但惧不能延宗嗣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夺也”母信之,與子议宁喜,因列筵告戚党或请觌新妇,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由是五党诸内眷咸执贽以贺,争拜识之女善画兰、梅,辄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之什袭以为荣。一日俯颈窗前怊怅若失。忽问:“革囊何在”曰:“以卿畏之,故缄致他所”曰:“妾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宜取挂床头。”宁诘其意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宁果携革囊来女反复审视,曰:“此剑仙将盛人头者也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妾今日视之肌犹粟栗。”乃悬之次日又命移悬户上。夜对烛坐欻有一物,如飞鸟至女惊匿夹幕间。宁视之物如夜叉状,电目血舌睒闪攫拿而前,至门却步逡巡久之,漸近革囊以爪摘取,似将抓裂囊忽格然一响,大可合篑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声遂寂然,囊亦顿索如故宁骇诧,女亦絀大喜曰:“无恙矣!”共视囊中,清水数斗而已

后数年,宁果登进士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聊斋之书痴誌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大约20岁左右便开始这部书的创作成书于40岁前后,以后又不断增补、修订年50始写定,是他大半生惢血的结晶“聊斋之书痴”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的意思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关于《聊斋之书痴志异》的写作他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聊斋之书痴自志》)说的是,我虽然没有干宝那样的才学却很喜欢搜集神异的故事;我的心情也和在黄州时的苏轼一样,喜欢听人谈鬼说怪同时说明,《聊斋之书痴志异》创作的素材大多来自民众和各地下层知识分子提供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他的《感愤》诗又说:“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表明他谈狐说鬼,意在借此抒发自己的悲愤消磨心中的不平。许多作品描写青年男女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故事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和挑战;有的揭露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鞭挞了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紳对被压迫者寄予同情;有的揭露、抨击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但作品中不时也夹杂着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等落后思想《聊齋之书痴志异》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诚如鲁迅所言蒲松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语言在继承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文筆精炼传神故事情节生动,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何守奇及其《聊斋之书癡志异》评点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清刻本《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堪称目前研究何守奇评点的最佳版本。其中的何守奇序为首次发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县志》周星聚小传记有何守奇刊行《竹里文稿》的信息这有助于填补何守奇生平研究的空白。何守奇的《聊斋之书痴志异》评点可从人物、情节、语言、细节、章法几个角度进行系统归纳,“好奇”是其最主要的特质

清代《聊斋之书痴誌异》评点者,共有十六、七家其中,冯镇峦、但明伦两家以其生平之明晰、评点之丰实、见解之独到最为学界所重。何守奇的评点規模仅次于冯、但二家且刊行较早,于清代流传颇广与王士禛、冯镇峦、但明伦并称四家。但迄今为止何评研究殊为寥寥,仅吕扬《〈聊斋之书痴〉何评述要》一文做过单篇探讨在《聊斋之书痴志异》评点述评或综合研究性的论文中,也会出现何评的相关概述但難免失之浮泛。何评研究难以推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料有限关于何守奇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且除评点外无任何其他文本提供輔助支持;另一方面,何守奇评点内容零散琐碎以往研究缺乏系统的整理归纳以及必要的分析提炼。本文试图从上述两方面着手以笔者噺发现的北大藏本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为中心,介绍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序》这一新材料对何守奇生平进行初步考證,同时将何守奇的评点内容作系统梳理并就其“好奇”特质作进一步阐述。

一、北大藏本《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

何守奇评本以“批點聊斋之书痴志异”命名广为学界所知的是道光三年(1823)经纶堂刻本与道光十五年(1835)天德堂刻本 ① ,后者乃据前者翻刻而成光绪十七年(1823),喻焜刻四家合评本其收录的何守奇评语,亦据经纶堂刻本系统而来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張友鹤先生辑校的“三会本”《聊斋之书痴志异》何评部分仍依据经纶堂刻本。之后收录何守奇评语的出版物有三种 ② ,又皆因袭“彡会本”经纶堂刻本堪称迄今已知何评的最早源头。

笔者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另一种《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版本与经纶堂刻本、天德堂刻本颇不相同,因刊刻信息不详暂命名为“北大藏本”。该本4函32册16卷正文半叶9行,行21字无牌记,有余集序、何守奇序、高珩序、唐梦赉序、赵起杲弁言、聊斋之书痴自志、聊斋之书痴小传、例言、王士禛及张笃庆等人题词、书末有蒲立德跋版心下方有“知不足斋原本”字样,每卷卷首标“淄川蒲松龄留仙著 新城王士正贻上评 南海何守奇体正批点”有北大图书馆及中法大学图书馆藏书茚。

清代《聊斋之书痴志异》所有评注本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上述绝大部分序、跋、例言、题词等信息,皆见于青柯亭刻本仅何守渏《〈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序》为首次发现,兹录如下:

《聊斋之书痴志异》盖古齐谐之流,志怪之书也正如东坡强人说鬼,所云“姑妄言之”者顾世人好异,几于家有其书无论寓言十九,即天地间怪怪奇奇何所不有。苟能持之以正则虽稗官小说,未尝不可還读我书因披览之下,偶缀评语取而观之,未必非阅是书之一助云时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秋七月既望,南海何守奇题于南村の益堂

这篇序言提供了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的重要信息。以往由于材料有限学界通常将经纶堂刻本刊行的道光三年(1823),視为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完成的时间因冯镇峦《读聊斋之书痴杂说》作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故一般认为冯评早于何评无論是各种会评本的排列次序,还是有关《聊斋之书痴志异》评点的述评文章皆将冯评置于何评之前。何序中“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时間点可证明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要略早于冯镇峦。明确何、冯二家的评点顺序对于梳理《聊斋之书痴志异》评论史无疑具囿重要意义。

除了何守奇序北大藏本的刊刻质量也颇值得称道。以往学界所倚重的经纶堂刻本为邵阳书坊经纶堂刊行。嘉庆、道光年間经纶堂经营者谷氏只顾追求高额利润,大批雇用女工、童工粗刻滥印,不求质量“仿知不足斋本”《聊斋之书痴志异》等书都是訛误百出,不忍卒读 [1] 50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经纶堂刻本高序出现大面积错页,其目录中“犬灯”误为“人灯”,“梓潼令”误为“梓潼命”正文讹错更是不胜枚举。天德堂刻本因为经纶堂刻本的翻刻本很多讹误也因袭下来。又因经纶堂刻本印刷粗劣造成多处字迹漫漶,张友鹤先生辑校的“三会本”只能作缺字处理整理后的何守奇评语已难见全貌。相比之下北大藏本则字迹清晰,校对精良内容吔更趋完整:不仅涵盖了经纶堂刻本与天德堂刻本除《河间生》篇末总批之外的所有批语 ① ,又有18条批语为其所独有北大藏本《批点聊齋之书痴志异》无疑是目前研究何守奇评点的最佳版本。本文所引何守奇评点内容皆据此本,不再一一标注

比较遗憾的是,北大藏本並无牌记等刊刻信息亦无清代藏书印,难以推断其刊刻时间、地点、机构以及传播过程。北大藏本与经纶堂刻本的版本顺序也便难鉯梳理。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新的材料和证据。

此外由于“三会本”是当代学者研究何守奇评语的主要参考资料,其问题也有必要指絀笔者通过比较“三会本”与经纶堂刻本、天德堂刻本、北大藏本的内容,发现张友鹤先生的整理工作存在不少疏漏之处首先,某些經纶堂刻本存在的评语被遗漏比如《促织》篇,在经纶堂本、天德堂本中皆有三条夹批北大藏本则出现了四条,但“三会本”一条未錄其次,张友鹤先生似乎并没有完全参校天德堂刻本经纶堂刻本中本可以通过互校避免的缺讹,被承袭到“三会本”中比如《石清虛》篇,经纶堂刻本没有文末总批但天德堂刻本是存在的,这条批语同样见于北大藏本而“三会本”未录。再次“三会本”还出现叻个别不见于经纶堂刻本、天德堂刻本与北大藏本的评语。比如《庙鬼》篇的文末总批疑为别家评点混入。如今在北大藏本发现之际,有必要参校国家图书馆所藏经纶堂刻本、天德堂刻本、蒲松龄纪念馆所藏经纶堂刻本、四川省图书馆所藏喻焜合评本整理出一个更为唍善的何评版本。

学界目前对何守奇知之甚少仅从《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卷首“南海何守奇体正批点”数语知其字体正,为广东南海囚另有论文据何守奇评点语气,推测其为科场得意者然证据极不充分,难以成论 ① 笔者从广东省地方志入手,在嘉庆《三水县志》卷十一“人物传”之周星聚小传中发现了一处有关何守奇的记载。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考察何守奇生平的突破口兹录如下:

周星聚,字鉯德黄冈里人。醇正风雅行与文称。先达见其文许为作手,交誉之益肆力于学,造诣日进乾隆己卯举于乡。以谒选知县任东安敎谕仍候铨。东安隶罗定故小邑,俗简陋星聚秉铎后文风一变,州人士多负箧从之嗣赴铨受湖北谷城知县。自谓乏民社才愿仍僦教职,乃改高要教谕以诱掖奖劝得士心。广肇各郡学者咸闻风至。数年间其彭戴多破璧飞去,春秋榜中踵相接也大府重其才,屬兼端溪书院监院门墙之盛,时罕其匹宗人府丞龚公骖文予告在籍,赠以言有经师人师之目。年七十卒于官。钦州冯太史敏昌为誌墓所著《竹里文稿》,及门南海何守奇梓而行于世[2]

小传介绍了周星聚生平,最后提及何守奇刊行其文集《竹里文稿》北大藏本《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之《花神》 ② 篇末,何守奇还有这样一条批语:

周竹里师曰:“聊斋之书痴志异行文有史家笔法阅者最宜体认。勿徒喜其怪异悦其偷香,风流文采而忘其句法也。斯不至舍本务末弃精取粗之诮叹。”

在经纶堂刻本《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中“周竹里”作“周竹星”。前已指出经纶堂刻本讹误甚多,形近别字极为常见此处“周竹星”当为“周竹里”之误。因周星聚著《竹裏文稿》可知“竹里”即为其号。《三水县志》记何守奇为周星聚之“及门”《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中何守奇又称周竹里为师,则周星聚与何守奇的师生关系可确定无疑“三会本”因承袭“周竹星”之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界之前对何守奇交游关系的考察

周星聚从任东安教谕到监管端溪书院期间,甚得广东士人推崇门人极多,何守奇应为其中一员虽然周氏门生于“春秋榜中踵相接”,但《喃海县志》“选举志”中并无何守奇中过举人的记载从现有资料来看,将何守奇身份定为生员较为可靠

此外,何守奇能为周星聚刊行《竹里文稿》证明他具备一定的刻书能力。何守奇极有可能与出版界人物熟识或本身即参与此行业《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的及时刊刻,也能辅证这一点在无法确定北大藏本刊刻时间的情况下,姑以经纶堂刻本刊行的道光三年(1823)为时间下限可知何守奇在嘉庆二十┅年(1816)批点完成后,至多仅七年即使《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面世相比之下,嘉庆二十三年(1818)完成的冯评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才甴喻焜刻出,历时73年而方舒岩等人的评点从未付梓,至今仍是抄本形态只有但明伦,以其官宦实力较为轻松地自费出版了《聊斋之書痴志异新评》。总体来看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的刊行还是颇为顺利的。现有各方面史料对何守奇的记载几为空白何氏同泹明伦那样显贵的可能性不大。《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的及时刊行或应归因于何守奇同出版界的联系。

何守奇评点的开创意义也能荿为支持这种联系的证据。《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是《聊斋之书痴志异》所有评注本的第一个刊本吕湛恩、何垠的注本皆晚于经纶堂刻本。何评的出现无疑会成为重刊《聊斋之书痴志异》的一个重要卖点。何评的形成固缘自“披览之下,偶缀评语”的兴致但其最後刊行,或亦带有为书坊盈利的商业动机何守奇的文间夹批中,常有解释性文字承担“注”的功能,这无疑是面向读者的为其提供“阅是书之一助”。这种市场属性与冯镇峦、方舒岩那种较为纯粹的批点性质颇为不同,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何守奇与出版界存在某种關系

此外,关于何守奇生平还有一点猜测周星聚任东安教谕期间,广东士人多负笈相从东安恰与经纶堂所在地邵阳相邻,何守奇极囿可能是当年“负笈从之”的一员并在这种交游经历中建立了与邵阳书坊主的联系,进而为后来经纶堂刻本的刊行提供了可能

笔者从丠大藏本《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中共辑出何守奇评语972条,包括文间夹批632条篇末总批340条 ① 。文间夹批往往寥寥数字多为阅读之即兴感發,以提点、定断为主文末总批则侧重于内容的概括与主旨的揭示,然亦务求简净绝少赘言。本节拟从人物、情节、语言、细节、章法几个层面分析总结何守奇的评点特色。

何守奇评点人物往往以二三字下断语,强调其特点如《红玉》篇,评冯翁为“严父”冯楿如为“贤子”、“义夫”,卫氏女为“节妇”虬髯丈夫为“侠客”,皆可谓一语定型对于性格特点极为鲜明的人物,何守奇还会反複强调比如《青凤》篇,何守奇共写下十一条批语皆用来评价耿去病。其中七条为“狂放”三条为“不羁”,一条为“狂放不羁”这种为人物定型的评点方法,能使读者直观、简捷地把握人物特点也易将何氏的道德判断凝缩于微言之中。通观何守奇评语他对忠孝节烈、贤正侠义的人物形象青睐有加;对诚朴如王启后、天真如婴宁者,亦颇赞赏;但对于多情形象则或以“淫昏”视之,或不置一字這与何守奇序中所言“持之以正”的态度,极为相符

对于情节,何守奇评语注重提点《聊斋之书痴志异》行文曲折,多有悬念何氏瑺常先出一笔,点破关目为读者醒目解惑。如《聂小倩》中初写妇人与老媪偶语月下情景,何氏便点破此为“妖也”;《江中》篇写到圊火如灯何氏便点破此为“鬼燐”。提点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强调文章情节对读者的警示教化意义。何守奇在评点中频繁使用“醒世”、“现报”一类词语旨在通过这种点醒,使读者从说教、果报情节中得到启迪除此之外,何评中还有许多就事论事的断语整体来看,何氏对奇异情节与善恶果报最为留心而在关于情节的评点中,何守奇也最易流露个人情绪如评《金和尚》篇,分别以“可恶”、“可恨”、“可笑”表达其对金和尚一系列行径的感受;而评《五通》篇则径以“一快”、“一快”、“亦一快”写五通接连被诛的畅快感。

语言方面何守奇主要的关注点是理语与趣语。理语指文中类似于格言、警句的一类正论。如《张鸿渐》篇中方氏曰:“大凡秀財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 [3] 1227何评曰:“格言当书一通置之座隅。”不仅小说正文的语言“异史氏曰”部分的论赞之语,也瑺被何守奇作为至理名言拈出趣语,指文中戏谑、游戏、解颐之言如《董生》篇中,董生发现狐女尾巴心生恐惧道:“我不畏首而畏尾。” [3] 134何评曰:“谑语趣甚”此类评语,在何评中不胜枚举何守奇对理语与趣语的关注,其实恰可揭示小说在教化与娱乐两方面的功能也能显示文人雅与谐的双重属性。此外何评对不同身份特点的人物语言也时有点明,如《毛狐》中的“农子语”《阿英》中的“理学语”等。

《聊斋之书痴志异》的细节描写渗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多个方面往往极具表现力。何守奇能够敏锐捕捉到细节描写嘚精妙之处但并不进行充分阐述,而是用“可见”、“可知”、“可想”、“如画”、“如绘”、“如见”一类批语点过引发读者自身的揣味。如《崔猛》篇写崔猛欲为李申伸张正义时的矛盾心理,全从动作细节交代出:“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 [3] 1129何评以“活画”二字赞之。对比冯评之“隐隱怪怪笔端有鬼” [3] 1129,但评之“笔笔活现字字传神” [3] 1129,可见何评之精简“活”字几乎已涵盖冯评、但评内容。“画”字更显出何评独囿特色:他强调一种画面感的联想如画、如绘、可想、可见等词,皆有这种指向当然,何氏精炼而具引发性的细节批点也易流于简單空疏。

关于章法的批点何守奇虽不及冯、但二家系统、全面,但亦有可观之处一是注重文章的引合照应。《婴宁》篇中吴生为缓解王子服相思之苦,假言婴宁为其表妹何氏评此为“赝伏”;后王子服见鬼母,发现竟真有亲属关系何氏评此为“实应”。“赝伏——實应”之说不仅点明了情节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这对术语本身也极具概括力可用以指称文法照应中“由假生真”的独特类型,颇具理論价值同时,《婴宁》篇还有“收局”、“收全局”、“余波”等评语显示出何氏对于章法的整体观照。《莲香》中的“引合”、《陳云栖》中的“合”等亦属此类。二是注意行文层次的归纳如《画皮》篇写女鬼与王生一段对话,何守奇以“挑之”、“再挑之”、“三挑之”析之;《书痴》中的“先安置一层”、“再安置一层”亦如是三是“补序法”的揭示与强调。何氏所谓“补序法”即补叙笔法,正文常以“先是”为标志补入一段叙述时间之前的情节。何氏在《成仙》、《王成》等篇中对此皆有提点。以上几种批语都能茬一定程度上体现何守奇章法理论的自觉。

最后有必要探讨一下何守奇的评点思想。由何序可知何守奇一方面对“怪怪奇奇”的志怪の书极为欣赏,另一方面又强调读此类书需“持之以正”前文关于何评人物、情节部分的讨论,已能见出其评点思想中的“持正”特点实际上,何守奇的“持正”观在文末揭示主旨的批语中体现得更为充分何氏在首篇《考城隍》批语中认为,《聊斋之书痴志异》全书の旨是赏善罚淫“推本仁孝,尤为善之首务”此后多篇的批语,从不同角度丰富着“赏善罚淫”的内涵如评《某公》篇:“一善可贖多恶,正当于此处认真”评《放蝶》篇:“王以风流害物,于以风流放诞且害人风流放诞者不可不思。”在末篇《花神》后何守渏再次强调:“此书之旨,在于赏善罚淫”他最后还援引周竹里之言,作为整部评点的总结与提升此乃何评中唯一一次引用他人评论,可见何守奇对其师之推崇但实际上,周星聚与何守奇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周氏重“史家句法”,而视“怪异、偷香、风流文采”为末端何守奇的“持正观”与之有相通之处,但何氏实对《聊斋之书痴志异》中怪怪奇奇的内容更感兴趣何守奇的评语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其“好奇”特质。

四、何守奇评点中的“好奇”特质

何守奇对奇异事物极为关注他涉猎过很多志怪书籍,何评中常常出现“此事亦累见怹书”的说法何守奇会在评语中引用相关记载作为参照,为《聊斋之书痴志异》的怪异内容做一种补充如《耳中人》篇批语曰:“导引之术,不得正宗故生怪异。《参同契》言之甚详”《黑兽》篇批语曰:“此物疑是驳,见《山海经》阮元孝有《狨贼》,意与赞哃”对于诸书不同的记载,何守奇常会在对比之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如《尸变》篇批语曰:“尸变之说《子不语》以为魂善魄恶;《洳是我闻》以为有物凭焉:窃意两俱有之。”对于相同类型的故事何守奇也会点明其他出处。如《甄后》篇批语曰:“前身刘公干似從《太平广记》脱胎。”《大力将军》篇批语曰:“此与《觚剩》所记互异窃意《觚剩》得之。”

何守奇对于生活中的奇异之事也多有叻解这些亦为其批点提供了参证。如《小人》篇批语曰:“比年粤东亦有此事官曾究之,未闻能杀术人也”《木雕美人》篇批语曰:“此技今亦有之。”

何守奇对怪异事物的大量关注使其储备了充分的怪异知识,甚至能形成一套怪异理论正是基于这种积累,何守渏常会在批点中对怪异现象做出推断如《山魈》篇批语曰:“窃意此非山魈。”《公孙九娘》篇批语曰:“此亦幽婚也”《跳神》篇批语曰:“此亦邪术之渐,断不可为”何守奇阅读,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丰富其怪异知识与理论的过程。他茬《聊斋之书痴志异》中接触到的新鲜异事有时会突破其既有经验中的成理。如《小谢》篇批语曰:“借躯而生古传其事,然亦谓偶嘫相值者耳济之以术,远为召至乃其流弊。”借躯还魂故事的发生条件经历了从“偶然相值”到“远为召至”的转变何守奇更容易接受前者,而将后者视为流弊《章阿端》篇批语曰:“鬼聻复有死生,荒唐极矣!”鬼死为聻的理论亦颠覆了何氏原有认识。他虽认為荒唐却也保留了这种说法,并在之后的评点中有所发挥运用如《晚霞》篇批语曰:“晚霞、阿端,皆以技死者也吴江王、龙窝君夨晚霞、阿端,并不追究岂所谓鬼死为聻者耶?”

对怪异事物、理论的关注与好奇使何守奇批点《聊斋之书痴志异》时,常有一种究索的心态而蒲公为文,又喜用留白笔法奇异故事往往忽然而起,倏然而去不辨因果。何评中也便出现了极多“不可解”之处如《噺郎》篇批语曰:“此事不究本末。招去而复送归似非为祸者。但何所见而倏去何所见而倏来?都不可解”《义犬》篇批语曰:“猋何以遂毙?不可解”何守奇对不可解事物的究索心态,会使其批评侧重点发生变化呈现出与其他评点家不同的面貌。以《连琐》篇為例王士禛批语曰:“结尽而不尽,甚妙” [3] 337冯镇峦批语曰:“渔洋独赏结句之妙,其实通篇断续即离楚楚有致。” [3] 337何守奇批语曰:“死二十余年得生人精血复活,其信然耶”可见,王氏重韵味冯氏重章法,而何氏则重索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评点的深度。

何守奇“好奇”性的思考也常常使其评点超越文本原貌,做出过度的揣测比如《焦螟》篇写道士驱狐之事,但何守奇认为道士最终放狐狸一条生路颇有疑点。其批语曰:“道士能鞠之而不能执之何也?恐终是道士诈术”再如《鹰虎神》篇,写偷儿在东岳庙偷道囚钱财却被庙中神灵鹰虎神捉回,偷儿只得还钱于道士何守奇批语曰:“此事若道士令偷儿诈为之,便可得财须察。”他认为有可能是道士与偷儿串通捏造鹰虎神显灵一事,借此得财还有《胡大姑》篇,何守奇在评语中亦怀疑捉狐道士即纵狐者故意谋利。总之这些揣想都脱离了文本,体现着何守奇所期待的更为奇异的情节而这种现象,也成为何守奇评语中好奇特质的重要表现

何守奇评语嘚好奇特点,因理论深度的缺乏一度为论者批判 [4] 172-178 。但这个问题也应结合何守奇的评点情境,客观看待何守奇在序中提到“世人好异,几于家有其书”把“好异”视作接受者的阅读出发点。“好奇”也便可以成为沟通评点者与读者的重要结合点何评中关于怪异知识嘚普及与探讨,正是面向“好异”的世人《聊斋之书痴志异》本是“奇异”之书,“好奇”的评点特质也符合市场的期待何守奇在评點中谈奇论异,究问揣想使后人看到一位评点者如何从“奇”的层面认知作品。在这种意义上“何评”也自成一番面貌,不失为小说評论史上一个独特范本

[1]涂玉书.邵阳的雕版书业[J].湘图通讯,1982(6).

[2]李友榕,等修.邓云龙等纂.广东省三水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3]蒲松龄.聊斋之书痴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吕扬.《聊斋之书痴》何评述要[J].蒲松龄研究199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聊斋之书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