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与孔子谁的肚墨水多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A.都强调贵贱有序B.都主张恢复..”主要考查你对  道家和法家孔子和早期儒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道法家的代表人物:(一)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 老子及《道德经》: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教材持这种说法;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
    相传,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亦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

    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称为道家学派,老子也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过,道家一词出现较晚。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并没有道家学派的说法。道家之名,是汉代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提出的,称为“道德家”。至《汉书·艺文志》,始名之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


    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的,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作主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认为“法令滋彰”反而造成“盗贼多有”,“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认为“礼”是酿成大乱的祸首(《道德经》)。
    道家的这些主张,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子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子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子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子被迫服毒自杀。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 春秋——孔子: 
    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
    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孟旬: 


    ①发展了仁,提出了“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历史地位: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总结与改造,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

  •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
    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
    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
    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摘要]老子由此而又领悟到:处人处世,应当“守其雌”。小时,老师(常枞)给自己讲的殷周的礼仪,其核心是:谦卑。他此时才得到了深层的认识。

老子小时曾有位老师,名叫常枞(读匆,常绿乔木)。这位老师细心地向他讲授殷周的礼仪。殷周的礼仪特别多,使幼小的老子感到:人要守那么多的礼仪,活在这世上真是太难太难。

很多年后,老子成了大人,常枞已十分衰老。有一次,常枞病得特别重,看样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听说后,自然要去探视。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著,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著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感到好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呀?怎么会问这个呢?没有舌头,老师你怎么讲话?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做了回答。常枞说:“你知道我问这个,是为的什么吗?”老子这才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由此而又领悟到:处人处世,应当“守其雌”。小时,老师(常枞)给自己讲的殷周的礼仪,其核心是:谦卑。他此时才得到了深层的认识。

老子的家乡亳(读博)州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把貌似牡丹根的狗尿蒺子树根摊在红布上,用动听的言辞招揽顾客说: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花朵足有盆口大,艳丽无比花中王!

老子听他说得那么美,便买了一株。回家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栽在院里。不久,那根便发了芽,长出了叶子。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开花,而茎慢慢变粗,渐渐露出了狗尿蒺子树的原形。

第二年春天,村里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老子因上了一回当,便冲着卖牡丹根的人说:“你卖的是狗尿蒺子树、还是牡丹?”那人不多话,先是瞪了老子一眼,接着漫不经心,粗声粗气地说:“就这一堆,你想买就买,不想买拉倒!”老子觉得这个人奇怪:他怎么不夸自己的货呢?但是他还是买了一株回家栽到院中。十天后,地皮上拱出嫩芽,不久那牡丹竟开了十几朵碗口大小的花,招得左邻右舍的人都来观赏。老子高兴极了,逢人便说自己先后两次、买牡丹花根的事。后来,老子著《道德经》,特地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写进经书中,意思是:真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是真话。

老子死了,秦失(人名,是老子的朋友)前往吊丧。秦失到老子尸体前,干哭了几声就出来了。

老子的弟子,问秦失:“他不是你朋友吗?”

秦失回答说:“是的。”

老子的弟子,又问:“那你这个样子吊唁,也可以?”

秦失说:“可以。开始时,我还以为你的老师(指老子)还活着,而看后,才知道他已死了。所以我才干哭了三声。刚才我进来吊唁时,有老年人哭他,就像哭自己儿子一样;有年青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妈妈一样。他们之所以会聚到这儿,一定有不想讲话而讲话、不想哭而哭的。他们这样做,违背了自然法则,也违背了人的真情。他们忘掉了:人的生死,乃受之于自然。该你老师(指老子)生的时候,你的老师应时而生;该你老师死的时候,你的老师顺势而去。知道应时顺势,哀乐的情绪,就不会进入心中。古时候,把死称做‘帝之悬解’,意思是:人生在世,是上天把你捆吊在那儿;死了,是上天把你给解脱啦!”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1.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3.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这种说法是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的一个砍。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迷信的说法。

  孔子是八十三岁去世的,孟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

  人门尊敬孔孟两位圣贤,所以把他们去世的年龄作为一道砍。

  所以按年龄来算 孔子>孟子

  老子的年龄在历史上没有论断,所以没有办法排名次。

  1.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3.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1.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3.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老子〉孔子〉孟子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这种说法是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的一个砍。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迷信的说法。 孔子是八十三岁去世的,孟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 人门尊敬孔孟两位圣贤,所以把他们去世的年龄作为一道砍。 所以按年龄来算 孔子>孟子 老子的年龄在历史上没有论断,所以没有办法排名次。 1.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3.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老子 孔子 孟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与孔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