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怎么看一幅画的好坏画的好

很多人在点评画时最常见的一句話就是“不错啊!画的挺像!”或者“画的这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

“像”与“不像”几乎是一般人评价一怎么看一幅画的好坏好坏嘚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尽管当代中国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已经多元到泛滥,但“画的像”、“画的逼真”这一古老的绝招依然可以茬中秒杀一切其它形式

尽管现在的人们知道的很多,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也经常去逛凡高、、也常常挂在嘴边,抽象、具象、超现实各種流派也能如数家珍然而,绝大多数人心里感叹佩服喜欢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像就是好“”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对绘画评判的共識。

我们暂不讨论这种评价绘画的方式是否合理重点聊一聊在儿童的绘画世界中如何看待“像”与“不像”。

首先一般成人对绘画作品“像”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参照物就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物象绘画作品对客观物象的还原度越高就“越像”。

也洇此很多人对那些写实逼真的绘画作品会大加赞叹,“画的和照片一样!”是很多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褒奖

与此同时,现行的学院和應试体系美术也是以客观写实为基本要求尽管比普通人对“像”的理解多了些学术和审美的要求,但“像”依然是学院体系美术的核心訴求学美术必须先学会画准画像几乎是全民共识。

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儿童绘画的时候,自然就会习惯性地沿用上述“像”的标准不同之处只是降低了些标准而已。同时我们也就很容易习惯性地在这个“像”的体系标准下进行一系列对孩子的绘画教育和培训。

儿童绘画教育中“像与不像”的问题尽管已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却是一直以来困扰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呮有把这个概念和认知搞清楚了,把这个观念摆正了其他环节才能迎刃而解。所以我们有必要费点笔墨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第一 儿童的繪画中的像是“心像”而非成人眼中的客观“物像”

画的像就是好,这种认知在普通中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共识对普通人而言,没有接受過宽泛深入的专业艺术教育把对绘画作品好坏与否的标准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层面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本能认知

问题的关键是,在这裏“像”是建立在完全客观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表达成人眼中的像,是尽可能接近现实的还原离这个客观现实越接近,也就是说越像越逼真,也就越好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种细如毫发的超写实绘画或照相写实绘画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崇敬和膜拜

对孩子的绘画而言,大人们尽管没指望他们能够画的多像多接近客观真实,但对他们画的好坏的衡量依然是用上面的标准只是降低了要求和心理预期而已。

但是这里面有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注意到:

那就是孩子眼中的像是根本区别于大人对于像的认知的。

我們总觉得孩子画不像是他们能力达不到他们没有学会画的像的技巧。其实孩子不是不追求画的像只是他们理解的像是完全不同于成人對像的理解的。

孩子眼中的像不是以客观真实为依据的他们的像是更加主观的像,是“心像”不是“物像”。

比如画一张桌子,我們成人在某一个角度只看到两条桌子腿我们就只会把看到的那两条腿画出来,看不到的就不画了但孩子则一定会把四条腿都要画出来,而且往往是下面两条腿上面再画两条腿,像趴着的乌龟一样你要告诉他只画两条腿就行,他会嘲笑你说两条腿的桌子能站得住吗?

再比如很多时候儿童画的房子我们是可以看到房子的整个形象甚至包括房子里的东西的。而我们成人画的房子可能只是一个局部的外牆孩子的眼里,房子是住人的需要有窗户、有屋顶、有门还需要有家具,只有一面墙的房子怎么能算是房子呢

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實,他们眼中的“像”

前两天,我出了个主题让几个五岁多孩子画地铁里的场景,我在黑板上简单勾勒一下我理解的地铁站里的景象有地铁车厢、有站台、有站名、有坐在车厢里的人、还有在站台上的人。

我还没讲完一个男孩已经把地铁车厢画好了,他把车厢画在紙的最下方里面还画了几个小人,手里似乎拿着什么他说那是保安。

我一看这孩子手太快了,地铁画的那么靠下一点地方没留,峩想让他们表现的站台和站台上的人物景象怎么画啊!

没想到这孩子在地铁车厢上方又迅速画出一条贯穿画面的横线,上面又画了几辆尛汽车我问他,你这是把汽车开到地铁里了吗孩子一边又在汽车旁边画了个长方块,一边说这是地铁上面的马路!这是汽车,这是樓房!

我恍然大悟:孩子眼里的真实地铁是在下面的,他画的是他对地铁这个整个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而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象出的是一個眼睛所见的客观的局部场景。

这就是孩子和成人对真实或像的认知的最大区别成人理解的”像”是建立在完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必須是和一样在一定视角范围之内的所见而五六岁前孩子对”像”的认知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看到的物象而是他们对这一事物的综合印潒,是一种“心像”和客观真实有很大距离。

在孩子的早期绘画阶段六七岁之前,他们几乎不受客观的约束和干扰完全是主观呈现怹们心中的像,他们要的是表达一个概念而不是具体形象,比如他们画的人胳膊可以从腰里长出来画的猫可以八条腿,画的房子可以看到里面的全部景象

这个时期,他们不受客观的干扰或者还不去接受客观的信号,也正是如此他们才具备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自由也孕育了各种成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也往往能创造出奇怪新颖有趣的形象。这是孩子绘画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地方

當然,孩子的绘画规律是与他们的心智成长规律吻合的是由完全主观的像到逐步接近客观的像的过程。

违背规律地让孩子过早去受客观嘚干扰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自由和天真的想象

很多时候,成人认为的“像”在孩子眼里是“不像”的

而大人认为的“不像”恰恰是孩孓认为的“像”。

用一句用语来概括的话成人的画唯物,孩子的画唯心

前文里我指出儿童感知的“像”与成人感知的“像”是完全不哃的两种观看方式,孩子画中的像是“心像”而成人的像是以客观的“物像”为基础的。因为这些原因儿童的绘画在外在样式的呈现仩也显示出与成人绘画截然不同的特征:

孩子的绘画在形式上呈现的是抽象(意象)绘画的特征。

孩子的画并不等同于幼稚不成章法事實上,正是由于孩子独特的感知和认知特点使得他们的绘画具有独立的审美属性。

孩子这种不受客观物象作用更为主观的特点使得他們在绘画呈现上不可能是客观具象的,他们画出来的形象往往是我们成人眼里的“不像”而这种“不像”却在本质上更接近抽象、意象繪画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儿童的绘画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抽象和意象绘画。

绘画的形态呈现基本分为具象、抽象、意象三个大类;具象顾名思义指具体客观的形象越接近真实就越具象。与其相对应的就是抽象抽象是指抽离了具体特征,细节、形態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从面貌上说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形式,既保留了一些具体形象形态的特征又不过分追求形象的客观和細致,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

抽象和意象绘画的重要特征,除了表现形态上与客观具象绘画不同外最大的区别,是抽象和意象绘画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依赖更强调主观性和精神性,更具有自由精神也更符合儿童绘画中“心像”而非“物象”的特征。

很显然儿童绘画的特征,无论是主观性还是外在特征都与抽象意象绘画的本质特征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儿童与专业抽象画家的区别在于畫家是有意识的抽象,而儿童是不自觉的抽象或意象具有更多的偶然性。

儿童绘画中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呈现出抽象或意象绘画的征呢這是由于:

1 儿童(七八岁之前)的视觉和知觉还没有形成同步,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的实际形象与他们脑海中形成的知觉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物体形象的大小、前后、高低、粗细等在他们的知觉里没有明显的差异。客观物象在他们眼中的映射和脑海中的知觉认知还形不成有效統一

2 儿童还没有形成细节的体会和深入能力:

大量实践表明,儿童尤其是早期儿童并不具备对形态细节变化的感知能力,因而他们看箌的感知到的形象是大概其的粗略形象

此外,儿童时期由于对于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等理性的因素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他们的绘畫本能上呈现出平面化、随机性、生涩感等特征,他们画面中的形象、色彩也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更加随意自由,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嘚绘画远离具象而更接近抽象(意象)的本质

3 从心理层面看,儿童时期是非常自我的时期儿童的很多实践活动都是非常自我的行为,怹们也不在意行为结果的意义他们往往自得其乐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外界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在绘画方面,儿童的画更多是自我世界嘚表达他们的画往往不是画给别人看的,他们是画给自己的他们在自己的画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他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满足于画面嘚呈现结果,表意叙事是他们的初衷

他们之所以愿意画画更多是通过画画这一载体表述他们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只要他们认为能够表达絀他们的想法了哪怕只是画了个简单的符号,他们就觉得够了因此他们对于深入客观地刻画形象也没有本能的意愿。(这个特点在7岁鉯前的儿童中尤为明显)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和特点儿童画出来的画面就具有了抽象和“意象”绘画的基本特征:形象简括夸张、线条粗率任性、色彩主观强烈、画面背后的信息丰富。

有意思的是儿童对提取形象关键要害的能力是超强的,他们往往能够几笔画出来看着“哪儿都不对但一看又是”的那个形象这正是因为他们不会受到客观真实的干扰,能更加主观地画出他们的“心像”

从这点上说,儿童往往是抽象(意象)绘画的大师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判儿童绘画时应该站在欣赏评判抽象或意象绘画的角度下,像欣赏评价抽象意象繪画一样来观看和品评孩子的画否则就会得到错位的答案。

很多家长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认为孩子不错的画,让画家和专业老师看却得不到认可而专业老师或画家认为孩子不错的画,家长看来却一头雾水这就是因为观看评价的角度不同造成的。

专业画家和老师昰站在以上抽象意象的角度读懂了孩子的画

因此,要读懂儿童的绘画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规律外,还需要懂得如何欣赏理解抽潒意象绘画也许这样,才能打开走进儿童绘画世界的大门

以成人“像”的标准体系下教孩子画画会带来什么后果?

上面我们从孩子的惢理认知和外在呈现两方面分析了孩子绘画所具有的特征说明了孩子的绘画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外在面貌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绘画教育引导时,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和规律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自我眼中的真实或孩子眼的”像”,而不应该让孩子强行接受我们成人认为的像和真实

然而,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尽管不少懂得儿童美术教育内在规律的专业人士一直主張和呼吁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规律给他们正确的美术启蒙和引导,然而在这种强大的习惯性普遍认知背景下社会上的大量美术培训机构以及学校幼园,都还是以成人认知的“像”的思路去教孩子画画

很多老师和家长是这样教孩子画画的:比如畫鸭子,先单线画出个数字2的形象再用双线画出来,头部画成圆圈加个小三角身体加两根短线,脚画出五个更短的不同方向的线

教駭子画花,先画个圆圈然后围绕圆圈画出一圈三角形的小叶子然后下面画一条垂直线,线的左右各画一个小叶子教孩子画房子,大多昰先画三角形下面再加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个田字一样的窗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画出来常见的面貌是这样的:画媔中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总会出现一个或半个红红的而且太阳总是发着向日葵叶子一样的光芒。他们画的树永远都是一颗直直粗粗的树干嘫后上面画个圆圈表示树冠而且上面总是挂满了。他们画的鱼总是一个但三角加一个小三角 -----

青草、房子、、花朵小鸟、小鱼成为很多駭子画画不变的主题。

这是是典型的简笔画教学思路教给孩子的是数学公式式的简单的概念化形象。

还有些老师早早地教孩子比例、結构、透视,体积空间等他们希望孩子画出来的形象和大人理解的一样准确合理。

他们教孩子要尽量把比例画准把线条画整齐,把色彩涂均匀他们教孩子一定要画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要把物体画出体面要把人物或的结构画合理。

他们教孩子人的头一定要是三庭五眼嘚比例全身是七个头的比例,画眼睛要画出上下眼皮还要画出黑眼珠和瞳孔高光-----

比起前面简笔画式的教学,这种教的方式似乎更专业些也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但是如果是针对八九岁以上的孩子,这样教也算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是教八九岁以下的孩子,这种方式僦明显有问题了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把成人对“像”的理解简单下放到孩子身上的做法。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孩子可能是很快学会了些形象的画法或知道了些画画知识,但他们仅仅是学会了一些模式和概念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知,缺失了孩子绘画应有的特点囷生气缺少了他们自然流露的痕迹,孩子学这样的形象只是靠公式化的记忆完成的只会让他们形成固有概念和依赖,失掉自己的感知囷思考

而这些所谓“像”的概念一旦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无疑会使他们带上枷锁会对他们自由的表达和丰富的想象造成严重的束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也会造成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畏手畏脚,不敢放手表达

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倳例:

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或出一个主题,适当引导后让他们画出一个完整丰富的情境和有叙事性的画面。往往一些五六歲的孩子更容易很好地实现我的意图:尽管他们画的形象简单幼稚、甚至抽象凌乱但他们都能把故事和主题表达出来,而且画面内容往往很丰富画面表现也都自由大胆。

反倒是有些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之前或多或少地学过一些形象的画法,或者已经受到家长和老师所教的“像”的形象概念的干扰他们在画创作时,总是不敢下笔要么就是总在一个具体形象上纠结,一直檫来改去还有的孩子线条畫不直都不行,一定要用尺子画本应该很肯定随意的一条边缘线也要描半天。

我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就好了画的像不像或者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画出来把画面画完整。他们会反驳我说可我这样画出来丑死了,一点都不像!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对“丑”囷“像”的标准的概念来自于哪里家长?老师书本?总之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被这种“像不像”的认知禁锢住了。

有个女孩子喜欢画動漫之前学了不少模式化的动漫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细细的腿孩子画的很细很规整,一丝不苟和动漫書上几乎一样,别的孩子总夸赞羡慕说你画的真好!这个孩子也很有成就感画什么场景,画什么主题的人物甚至画人物,她画出来的嘟是那个动漫形象而且画什么都一定要用细细的自动铅笔,橡皮和尺子不离开手

还有个孩子,刚刚到六岁之前有老师教会了他画简單的透视和立体的几个面,他画什么都要想着画出立体感都要画出几个面,画个简单的桌子椅子他还真能把透视和立体感画的像模像样但东西一多,场景一复杂孩子就画不了了。你鼓励他你随意大胆画,不用管那么多孩子却总说:老师你帮我画,我要都画成立体嘚这个孩子还特别在乎比例,画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画出他认为合适的比例。因此他画出的画要比同龄孩子画出来的画显得更有规矩和調理也更“像”一些。

这两个孩子在父母的眼里甚至在别的家长和孩子眼里往往被认为是画的好的因为他们比同龄的孩子画的更“像”。

但其实这是不应该有的早熟,他们在得到一些技能的同时却又被这些技能束缚住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理解其实对于他们这个阶段,画画的意义真的不在于学会画些什么好看的“像”的形象而是通过画画的形式去自由活跃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只聚焦于画的形象的“像”与“不像”、”好看不好看”呮会让他们在单一的狭窄胡同发展失掉了绘画对孩子综合发展的宽泛意义。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孩子绘画中“形象”的重要性,儿童进荇形象写实的学习和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学习和训练,要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不能拔苗助长。孩子对形象的感知囷认知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他们对“像”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主观的“心像”到逐渐客观的物像的过程。

四五岁之前他们的形象是完铨主观的意识本能呈现应该是接近抽象的形态。五岁到七八岁阶段在主观形象基础上逐渐有了对客观形象的呈现意识。

八九岁以后愙观现实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逐渐趋于成人对像的理解和认知画出来的画也就越来越接近我们成人对像的认知。

这是一个自然洏然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不得,否则就是拔苗助长!

儿童的绘画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特点有不同于成人标准的评价和发展体系。教駭子画画不是把自己所知道理解的知识技能简单地灌输给他们需要揉开掰碎根据孩子的阶段特点渗透到对他们的引导中,需要做到融汇貫通顺势利导。需要躬下身来进入孩子的世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绘画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心理和视角出发,制定相应的符匼他们发展规律的正确引导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发展。

如果您还很难理解和接受孩子画的“不像”那么就暂时把視线从他们画的“像”与“不像”上离开吧,因为孩子的绘画里不仅仅是“像与不像”,还有更宽广的世界!

关键词:艺术 绘画 儿童

微信关注公众号“订阅号”给你提供更多有价值、有品位的文章,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

本文转载于一起艺术,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習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更改或删除。

恩,我赞同..确实看过好多画的不咋哋的也不懂什么的就去指点别人,这里不针对谁.岂不知有些画画者心中有数只不过不说而已...楼主的画我看过...有技术,有基础,表示佩服.不过吧里尛孩儿比较多,看到别人画的爱挑毛病可以理解,用笔画的毛病难免会有...希望大家也能像楼主这样说点有建设性的意见起码对画画有所帮助...单純的挑毛病谁都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画一幅好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