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人的名臣为什么那么多汉人

对各种网络宣传手段、宣传工具运用,有网络推广的丰富经验,从事移动互联网推广及应用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当然是李鸿章了。李鸿章与曾、张都截然不一样。费行简发明《当代名人小传》,其间提及李鸿章死后留下“家产逾千万”,这还不算子孙兄弟名下的私产。他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同僚容闳则估计李家私产超越四千万。

  张之洞简介: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怎么死的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壶公。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省)。清代儒家学者,洋务派代表 人物 之一。

  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过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两湖总督,晚年充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壶公。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省)。清代儒家学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历史试题

  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过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两湖总督,晚年充体仁阁大学士,又入阁为军机大臣,管学部事务。创办过汉阳铁厂、湖北纺纱织布厂等,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书院和学堂,提倡读经,维护名教。甲午战后曾上疏阻止议和割让台湾,反对等维新派的变法。张之洞的学术研究,不严守汉宋门户,主张“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认为讲究训诂考证的汉学,只是一种读书方法。他批评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认为是“造谶益纬,以媚臣奸”,指出这些“非七十子之说”,而是“秦汉经生之说也”。批评乾嘉汉学家是流于“嗜古好难”一途,对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却无所作为。他也批评宋明理学内部的纷争,认为“朱陆掊击,互起入佛老,界在微茫”,认为明代以来的理学末流的“文体多仿宗门语录,质而近理,高明者厌倦而不视”。他强调“无论汉学、宋学,断无读书而不先通训诂之理。”(《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他教诲学生“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提倡学术研究不应有门户之见,反对因学术偏见而“嗜甘忌辛”。他编撰《书目答问》,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慎择约取,选出“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的、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著作二千余部,从正面加以指导,此书曾在当时学界颇为风行。他爱崇孔孟、程朱,提倡纲常名教,认为纲常名教是“礼政之原本”,重申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中国历史故事

  张之洞对于晚清思想界最有影响的是他编撰的《劝学篇》,该书中心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也。”(《劝学篇?循序》)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为了面对社会出现的新格局,不可不讲西学,只有这样,才能“免迂陋无用之讥”。但光讲西学也不行,还必需以中学作为“根柢”,否则就会产生“离经叛道之弊”(《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措施片》)。他还主张“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劝学篇?会通》)。但他又反对维新派所提倡的民权,认为中国一旦兴民权,必将导致封建制度的瓦解崩溃,因此他视民权如洪水猛兽,一再宣称“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劝学篇?正权》),暗示应坚决取缔。张之洞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收录于《张文襄公全集》之中。

  1837年(道光十七年) 生于贵州义府。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1840年(道光二十年) 三岁,母亲朱氏死。第一次鸦片战争发作。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十三岁。应试,入县学。

  7月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父张瑛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 十五岁。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 十六岁。

  4月 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 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 十七岁。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 十八岁。侍父于贵州军中。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 十九岁。

  4月 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 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 二十岁。在籍守制。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 二十二岁。

  3月 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 二十三岁。

  7月 长子张权生。

  9月 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 二十四岁。

  4月 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 二十五岁。

  4月 应会试,落榜。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 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 二十六岁。

  4月 会试,中贡生。

  5月 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 二十八岁。

  5月 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