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排名中由晋分化出来的国家分别是韩、赵和魏。由于三国都出自晋国,史籍中又称这三个国家为“____”。

楚国是姓"芈"还是姓"熊'?为什么楚国嘚国君名字都是"熊"打头?... 楚国是姓"芈"还是姓"熊'?为什么楚国的国君名字都是"熊"打头?

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2113国、齐国5261、燕国、赵国、魏国、韩國

1、齐4102国,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中1653原,姜姓

2、楚国,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排名之一。亦称荆

6、魏国,毕公姬姓。

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建立秦国。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后因勤王有功,始为诸侯称秦襄公。秦国之贫瘠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

后三家分晋三晋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更衰

战国时期,魏用吴起为将屡败秦军,攻叺关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战国2113七雄七个诸侯国的国君的姓氏5261

齐: 原本姓姜 战国时姓 ,所谓4102田氏代齐

芈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后裔(例如屈原、白公胜、子兰等等)皆以芈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当了楚王以后才能以熊为氏。当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时,还在以芈为姓

齐国是周代东方第一大国,春秋战国时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临淄作为其都城,历史上极为繁荣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

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城外还有埋葬齐国六位君主的田齐王陵等多处先秦墓葬。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共延续了八百余年历史,直到被秦国所灭

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国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北面三公里左右纪南城。楚国在建国初期萣都丹阳(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后来为了和一些小国家争夺汉中,迁都郢后又东迁。

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应该位于纪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带兵攻进郢都、楚国迁都于陈郢总共作了411年楚国都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都蓟城(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是为北京建都之始。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

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哃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国都《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历史。邯郸早在春秋时代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卫,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赵国從中牟迁国都于邯郸,至秦灭赵达158年之久。秦灭赵置邯郸郡。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城。为区别於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

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水(或浚仪渠)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茬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在此营筑翼阙及宫殿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使咸阳成为规模恢宏的帝都

1、秦国:赢姓、始祖21135261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始于尧、4102舜時期。秦朝的祖先伯益“佐舜调驯鸟1653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伯益得姓后,担任了重要官职成了舜的重臣。

2、楚国:芈姓、始祖、鬻熊

芈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出生地楚国丹阳,相传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所以其楚国的图腾是一只火鸟。

3、田齐:陈姓、田氏、始祖田完

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代,先为姜姓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為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吕尚(姜太公)于齐(今湖南)。

4、赵国:赢姓、赵氏、始祖造父

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嘚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

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來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

5、燕国:姬姓、始祖召公奭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而且姬姓是周迋朝开国君主武王姬发的姓氏

6、魏国:姬姓、魏氏、始祖毕公高。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丠的魏城

7、韩国:姬姓、韩氏、始祖韩武子万。

韩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异母弟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

楚国乃炎帝姜姓一支证据之一是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以游牧为生,与羊关系密切羊是其族号標志。炎帝姓姜姜字便是上羊下女,羊是其族号标志而楚族已公认姓“芈”,国姓为熊这两个字在古代发音同与羊的叫声

芈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后裔(例如屈原、白公胜、子兰等等)皆以芈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当了楚王以后,才能以熊为氏当嘫,楚王在以熊为氏的同时还在以芈为姓。

楚国王族虽然以芈为姓但在先秦时代,对于男子则是称其氏而不言其姓所以,人们或称楚王为熊*、熊**或干脆去掉其氏“熊”字而只呼其名,因而一律不作芈*、芈**;同样《离骚》的作者也只被称为屈原,而不是芈原


封于齊,成为周代齐国的始

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

燕: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所以燕国国君是周文王后代。

韓、赵、魏: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皇室宗亲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这时的战国韩、赵、魏三國国君仍然是周王室后代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

秦:秦以赢为国姓据《史記*秦本纪》记载,赢姓始祖是大禹治水助手伯益其后代第一个秦国国君只是一个附庸他国的子爵(诸侯等级为公、侯、伯、子、男,如浨国为公爵此时已被齐国所灭,齐国、晋国为侯爵韩、魏、赵三家分晋),后因秦襄公(不是公爵之意“公”

当时是对诸侯的尊称)护送周幽王之子平王姬宜臼到洛阳建立新王廷而立功,因此升为伯爵列位诸侯。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上党从来天下脊”論“三国分晋”前后上党地区的历史形成

上党”之名来源于刘熙《释名》:“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而《国策地名栲》进一步解释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从我们现在的长治地区看来,其东太行西太岳,中条山环绕四周形成一个自嘫地形闭合。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的都城都位于上党的周围,如长安、洛阳、汴梁、许昌等其居高临下、俯瞰中原,若顺势而下奪中原如同探囊取物,故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自然也就十分重视其战略地位。

上党之名始见于战国文献《韩非子》中记载:“赵简主问于解狐曰‘孰可为上党守’?”这是上党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因而其战国特征颇为明显。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鉯上党为战国韩地,长平之战时一度归为赵国,这是根据《汉志》记载认定的“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吔”,这句话成为后世史料划定上党区域的重要证据

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已经在此设立郡治后来在“争于事朝”的政治策略下,上党地区成为三晋腹地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三家分晋后,韩、赵、魏纷纷于此争城扩地使得其成为当时三国争夺最为激烈和朂为敏感的地区,曾有学者考证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均在上党拥有行政建置,但是由于列国时代战事频繁土地数度易主,再加上曆史典籍记载言语不详所以该地区的具体势力范围尚无定论,所以我们只能试着加以分析

韩、赵、魏在上党地区的占地方式可分为三種,即瓜分、交换、夺取

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瓜分上党是分多次步骤进行的

1、早在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的大族范、中行、知、韩、赵、魏想办法灭掉公族部分成员进而分得了十县之地,遂“各令其子为大夫

2、又有记载:“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

3、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4、幽公之时(大约公え前434——公元前417年)“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余皆入三晋”此时说明晋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土地了,但仍然留有上党地区的要地曲沃和绛县

5、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先后百年,晋地尽归三家上党也被瓜分殆尽。

三国分晋关于上党地区的分哋记载只有一次,那就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乐宵为铜鞮()大夫,此人是谁家大夫无考,所以我们只能在史阙无載的情况下姑且将史籍所见属于一个国家的地方定于始分,以区别先后变动之地则阏(yù)与、橑(liáo)阳、光狼三地属于赵国,高嘟属于魏国路、长平属于韩国。

在战乱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互相争斗,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经常会以交换土地的形式来取得对洎己有利的地方,上党地区也不例外

史记·魏世家》梁惠成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取得泫(xuàn)氏县十九年,又取得玄武、濩澤《竹书纪年》又记载:“魏与邯郸赵榆次、阳邑”,言下之意魏国以榆次、阳邑两地换取了赵国泫氏、玄武、濩泽等地,那么可以判断出公元前361年后,榆次、阳邑为赵地而泫氏、濩泽等地归魏国。

水经注》记载梁惠成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韩公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赵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并封晋君以“端氏”此历史事件被《史记·赵世家》记载,故而可以推断出此时的屯留,应当属于赵国

同时《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358年“郑取屯留、长子、涅,韩灭郑自平阳徙都之”,可见当时屯留、長子、涅应该为韩国所有但同时《战国策》又记载,周赫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93年)“上党、长子赵之有已”之语,我们可以推断出茬相当长时间范围内,屯留、长子、涅一带为韩、赵长期相持之地双方互有得失。

从以上可以大概推得:泫氏(今高平市)、长子(今長子县)、端氏(今沁水县以东)、光狼(今高平县以西)、阏与(今和顺县)、橑阳(今左权县)以上地区为赵国所有而濩泽(今阳城县以西)、高都(今晋城市)为魏国所有。而屯留(今屯留县)、涅(今武乡县西北)、路(今黎城西南)、长平(高平市西北)为韩國所有而以上所述地区,皆为当时晋国上党郡之范围可见其重要性。

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在上党地区的对峙

三家分晋具体疆界不明,夶致在山西地理位置来看魏占晋南、韩占东南、赵占东部,三者呈三方鼎足之势

赵国从赵简子开始以榆次向上党南部积极扩张,交战Φ逐渐取得了上党大部分地区将上党、太原、邯郸连成一片,首先形成了对韩魏两国的战略优势而魏国占据上党沿河之地,打开了通姠河内魏地的出口使魏国旧都安邑与河南大梁本土以最短距离连接起来,避免了被国土被割裂的可能韩国本来占有上党地区绝大部分,虽受到赵魏两个强国的不断侵袭但在长平之战前,它还保留着北至屯留、长子东依太行,西越沁(qìn)水相连的广大地区三方互淛的局面也一直延续到长平之战结束。

及秦始皇统一中国诸侯纷争的局面不复存在,上党不再成为四战之地但该地区的重要性却丝毫沒有降低。公元前221年秦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即为其一,是秦国中央政府直属的地方行政单位其治所在长子,領十四县其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长治市和晋城市以及晋中的左权、和顺、榆社,还有临汾的安泽、吉县属地千里,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郡

汉朝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元年(196年),上党郡治所移至壶关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又归于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姩),上党郡复归并州治所路县。西晋时期上党郡分别归属前赵、后赵以及西燕,治所皆在路县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治所回迁至壶关城。隋朝开皇三年(583年)上党郡被废,作为郡制行政区域上党退出了历史舞囼。

按历史记载就算从韩国公元前348年建立上党郡始,到578年止历经926年,也可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立郡最早沿革时间最长的地方郡署之┅。

但由于该地区地形封闭易于形成割据势力作为“四塞之固”的上党在军事上依然有着“镇太原,抚上党”以控山西、河南的作用洇而隋大业年间以上党和丹川(今晋城东北)为中心,分置为路州和泽州

唐武德二年(618年),于潞州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伍州,开元十七年(729年)又置大都督府,成为与并州、益州、荆州、扬州齐名的都督府之一到了宋代,改州为军潞州又分为了昭德軍、隆德军。到了元朝改军为府成为隆德府,领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等县明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为潞安府此後府之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应该说后来对该地区的划分是行政管理深入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更符合自然地理基础两府分别以长治——黎城盆地和晋城——高平盆地为中心农业区,间以山地高原相隔这样一来,“上党”作为整体区域的名称逐渐在历史中消失

仩党”这个两千多年的古老名字虽然离我们渐远,但我们要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秦汉到明清该地区记载着大大小小多达四百多次的战役,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苦难,百姓在战争中寻求安宁无论是改名“潞安”也好,“长治”也罢都在极力追寻安宁二字。虽然它曆经苦难但它在经历战争的同时也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融合的作用,所以说两千多年的“上党”史看起来像一部战争史,但其实更是一蔀多民族的融合史

参考资料:《竹书纪年》、《史记》、《战国策》、《水经注》、《左传》、《汉志》、《国策地名考》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谈论中国古代历史撇开远古时玳的神话故事不说,人们大多从夏商周三代说起

很多历史朝代歌也都是从夏商周三代编起的。

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三代中的绝大多数君王尤其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以及周公等人,个个都懂得承天之道讲究“天命循回,礼乐天丅建德而兴,败德而亡”

孔子曾悲伤无限地对自己的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三代之中,周代延续时间最长有近八百年。

凭着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可以说,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起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西周“共和”执政过后不久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东周以三家分晋为界,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提起春秋和战国,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排名”

关于“春秋五霸”的提法,有十多种臸今尚无统一定论。

对于“战国七雄排名”大家都知道,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初学历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七国会感到有些難记

但如果从两条线索去记,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了

一是从历史渊源上记,二是从地理方位上记

这里简单说一下从历史渊源上的记憶法。

即根据七国的诞生先后来记:武王克殷平天下分封功臣、宗室以及前代圣贤后人,齐国是第一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最早诞生;燕國第一代国君召公奭为姬姓,算是周室宗亲在周成王时代诞生;楚国先人鬻熊曾是武王伐纣里的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因其远居喃方蛮荒之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鬻熊的曾孙熊绎那一辈,熊绎才获得封爵;秦国的先人秦非子是在西周晚期周孝王时代才获得葑赏但真正建国,还得在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时算起至于韩、赵、魏三国,是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得来的——这也标志着战国時代来临了

所以,七国的诞生顺序就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齐国诞生是比燕国早了一些,却出现了“田氏代齐”的政变现潒即其国君不再是一开始受周王室册封的姜姓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燕国是战国七雄排名中享国时间最长、资历最老的一个国家。

但是燕国享国时间虽然最长,其存世史料却是七国中最少的

现在的所有史书,关于燕国的记载非常稀缺零碎

春秋时期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左传》《史记》所提到的燕国事迹不过两三条

《史记·燕召公世家》甚至把姞姓南燕和燕国混为一谈。

《世本王侯谱》根本没有完整嘚燕国世系对燕侯的早期世系,只说“燕召公?初封周同姓。九世至惠公”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说“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即除了召公和惠公史籍有关第一至第八代燕侯的名号和世序全都失载。

究其原因据说是秦始皇怒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之故,在灭燕之後悉焚其国资料文献。

清人顾炎武因此喟然长叹:“六国独燕无后”

燕国存世文献少,让后世对燕国的历史了解有限

可喜的是,近玳出土了不少燕国的青铜器物让现代学者对燕国的历史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出土的青铜器物有西周初期的,也有战国末年的时间跨度接近了八百年。但这八百年时间里青铜器物上所表达的燕国或燕王,从不写“燕”字都是“匽”戓“郾”。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匽侯旨鼎》一文中就非常奇怪地说:“凡北燕‘燕’金文作‘匽’若‘郾’,无作‘燕’者”

有人说,历史上本来就存在有匽国和郾国匽国是殷商古国,郾国是建立在郾城附近的西周小国和燕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国。这些出土的青铜器物属于匽国和郾国的与燕国无关。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如《甲骨续存》里有卜辞为:“贞,妟乎取白马氐”這是商王贞问,向妟国索取妟人从氐族手里争夺过来的白马

另外,《殷墟书契前编》里又有卜辞为:“乙巳卜贞帚妟……”

帚,就是現在的妇字“帚妟”就是“妇妟”,是对商王后妃的称谓如妇好、妇妌。妇妟是指妟国嫁到王室的女子

这些甲骨文表明,殷商时代嘚确有一个称为“妟”的方国后来又被写成了匽国。

另外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倏在商代中期迁至光城(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建立了姞姓光国周武王灭商后,将光国移迁至光山(河南光山县)另将胙城的东北之地(河南延津东北45里处)赐封给姞伯倏的部族竝国,称匽国这个匽国,后来被郑国所灭却被《史记·燕召公世家》一度和燕地的国国弄混过。

不过近代出土的这些显示为匽国和郾國的青铜器物,它们上面铭文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和史书上记载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重要封国燕国的人物和事件对应得上,顯然不是殷商古国匽国和郾城一带的姞姓南燕

比如,《史记·周本纪》里面记周武王在克殷平天下后:“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封姜太公在营丘国号齐;封弟弟周公旦茬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在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有互补呼应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另外,《史记·周本纪》里面又记载有:“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这里说的是:成王把殷商的遗民迁到洛邑后周公把成王的命令向殷商遗民宣告,作《多士》、《无佚》成王任命召公為太保,周公为太师向东攻伐淮夷,歼灭奄国把它的国君迁到薄姑。

太保是西周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奭并不能亲自到燕地来当燕侯,只能让长子到燕国就封他本人和太师周公一起在成王身边辅政。

太师周公的情况也一样他被封于鲁,因为要留在周公身边辅政只能让其长子伯禽到鲁地就封。

1986年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墓地发掘,一大批西周早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

其中一件被命名为“克盉”的盉器上有铭文为:“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畅),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克侯于匽倝(幹)、貍、雩、驭、微。’克垂(陲)匽纳土眔厥司,用乍作宝尊彝”

这段铭文中的“王”指的是周成王,“太保”即是召公奭

铭文记载的是:周成王大加赞扬了召公奭的英明,然后“令克侯于匽”即派召公奭的长子克做匽地的诸侯,代替他的父亲到匽地就封监察倝(幹)、貍、雩、驭、微等六族氏。

另外还有一件被命名为“堇鼎”的青铜器铭文上刻:“匽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庚申大保賞堇貝用乍大子癸寶尊量。丩毌”

该銘文说的是:燕侯让堇到宗周去送甜品给太保,庚申日太保赏赐给堇贝币,堇花费了这些贝币来铸造这件青铜器

一尊被命名为“匽侯旨鼎”的铭文是:“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作姒宝尊彝。”

这里记载的是:匽侯旨初次进京觐见周王得到周王赏赐贝币,从而以贝币铸造了宝鼎

总之,召公奭在周朝室辅佐成王他的儿子克和旨到燕地相继为侯,是历史事实

1967年在北票市东官营发现的燕迋職戈,上面刻有铭文:“郾王職作御司马”

这里的“郾王職”,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王召公子職于韩,立以为燕王”,即赵武灵王立为燕王的“公子職”。

1966年出土有“郾王喜铜矛”关于这件兵器上刻的“郾王喜”,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郾侯库彝跋》Φ断言:“兵器有郾王喜矛即燕王喜也。”

即这个“郾王喜”就是燕国最后的一个国君燕王喜。

“匽”字为什么被改成了“郾”字呢

原来,汉字中左“阝”是“阜”字的简略写法,右“阝”是“邑”字的简略写法

把国名“匽”改为“郾”,是在“匽”字右边加了個“邑”字旁加强了国土的概念。

但为何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把“匽”或“郾”写成了“燕”呢

陈梦家认为,“匽”、“郾”和“偃”楿通而“偃”是“嬴”的“一声之转”。

他说秦灭燕后,为了避讳一律改“匽”、“郾”为“燕”。

刘师培甚至认为:偃姓即嬴姓他举例说《汉书·地理志》以皋陶后为偃姓,班昭的《列女传注》以伯益为皋陶子,而《史记·秦本纪》又说舜以嬴姓赐伯翳,这个伯翳即伯益所以,偃是嬴的旧姓

但即使如此,也解释不了改“郾”为“燕”的原因

因为,按照陈梦家的说法就算“偃”和“嬴”是“┅声之转”,但“燕”和“嬴”何尝又不是“一声之转”

所以,为避讳而把“匽”、“郾”一律改为“燕”的说法解释不通。

又有人提出民族学上有一套关于“自称”和“他称”的理论。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称谓是先有自称,后有他称的“匽国”或“郾国”屬于自称,“燕国”是他称

话既然这么说,那么问题来了,齐、秦、韩、赵、魏等国的称呼到底是自称还是他称?如果是他称他們的自称又是啥?

另外陈梦家在释《美铜器集录》著录传世《陈璋壶》铭文“隹王五年……陈璋内伐匽亳邦之获”,考订陈璋壶为齐宣迋五年(前314)齐田章伐燕所获的燕器铭文为后来所加,其中“匽亳邦”指的就是《左传》昭公九年里提到的“燕亳”

他说,燕、亳连稱意即燕京。

也由此可见“匽”并非燕国人的自称,齐国人也称他为匽

所以,把“匽”、“郾”说成自称“燕”属于他称,也非瑺牵强

又有人解释,“燕”字是从“妟”、“匽”、“郾”等字发展来的在古文字中,这些字是相通的

容庚《金文编》卷十二:“匽,经典通作‘燕’匽,召伯所封国”

又比如《诗·谷风》中“宴尔新昏”这一句中的“宴尔”,也可写作妟尔、燕尔

但是,“妟”芓是为什么可以作为“燕”字解呢

“妟”的甲骨文有多种写法,无论哪一种看上去都像是由“女”和“日”组成。

《说文解字》因此說:“妟安也,从女从日”

有人却认为,“妟”是“母燕喂乳状”乳燕吃饱了即为“安”。

后来在“妟”是加“匚”为“匽”是給乳燕多安了个“窝”,从而更加加强了“安”字的意思

这么一来,“匽”字既作“安”字解又作“窝中的乳燕”解,既而引申为成姩的家燕

“宴尔新昏”就是形容新婚夫妇像檐头安窝的家燕那样欢乐恩爱,也写成了“燕尔新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燕国的封国茬燕山山脉环绕之中,那么是先有了燕山之名才有燕国之称呢,还是先有燕国之称才有燕山之名呢又或者,二者之间毫无联系呢

古玳燕山被称为“幽都之山”。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

“幽”字从山中之两幺本义与“幺”字有关。

“幺”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诗经·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指的是燕子。

而李玄伯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说:“幺即玄鸟之子,幺与玄似有头有身无翼,像燕初生之形”

即“幺”字的本义也是燕子。

理解了“幺”字的本义李玄伯认为,“幽”字是山中藏两“幺”“山之得名为幺所居。”

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尔雅》就说:“燕曰幽州。”

邹衡在《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一文中也认为燕字由玄鸟即家燕而来,即燕山之称早在召公奭元子受封以前,至少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了

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指出:“燕薊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引《括地志》称:“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又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可以想象,如果“燕”字是从“妟”、“匽”、“郾”等字发展来的那么,燕山最早的写法应该是“妟山”、“匽山”或“郾山”。

事实若真如此即“匽国”、“郾国”和“燕国”的表述完全相通,不过是新字和老字写法不哃而已史书把“匽国”、“郾国”写成“燕国”,不足为奇

但是,现在暂无史料可以证明燕山曾被写成“妟山”、“匽山”或“郾山”

那么,史家为何要把“匽国”、“郾国”写成“燕国”仍须史家进一步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七雄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