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知青上山下乡知青的歌的诗歌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诗歌
当前位置://
欢迎您浏览马金文苑之朱永祥文集!更欢迎您给文苑投稿!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诗歌
一、 不恨此生匆匆,恨九州尚未大同
以下三首诗词选自《插队诗》(未完稿)―“水龙吟”章,作于年我插队时,对照诗词平仄格律则多有出格,不暇修改,仅表我对于亡故知青的纪念而已。
附图<font color="#――戴草帽农民像
图片说明:摄于<font color="#69年4月蒙城东方红照相馆
七律 ? 传一知青赴乡途中被树挤掉头颅
序:2008年10月,“插友”廖欣在相约回第二故乡复信中云:“不免想起在阜厂曾为一女知青造碑事,彼系当年来阜第一天在车上为冰树杈刮落而亡者,已不记其姓氏但记其事矣。”我亦听我们当时集体户的“户主”周善珍去公社听传达柳林三女知青被火烧死事时顺带讲起过,但此人似为男生。当时有诗为记:
身到天山陆放翁,欣喜队插王师中。
推窗江山披锦绣,拥躯工农献血红。
青春溶入大革命,路线紧跟毛泽东。
断颅碎脑寻常事,横祸飞降恸雷锋。
附记:廖欣、王林荣与我曾共同供职于阜阳专建公司水泥制品厂,造碑事我亦知之。然日我与妻赴蒙参加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活动,妻看我拿相机在车窗边晃悠,突发感慨云四十年前曾有同来一男生被车窗外树枝碰碎头颅。如此,则罹难者先后不止一员矣。未曾交锋先中流弹,阵前横尸,悲乎!
附廖欣和诗:
《和朱君新寄旧诗第一首》
神游故地叩诗翁,风雪征尘入梦中。
戎车似碾冰裂翠,道树成叉血洇红。
野阔星杓作司南,更深豆火识房东。
柴门难掩群吠声,晓起呵手试犁锋。
附王林荣和诗:
《古风?读朱廖二兄诗偶得》
银装河山朔风劲,天涯只作步闲庭。
热血冲宵宏图展,千军万马踏雪行。
天地广阔耜作笔,方知稼穑千般辛。
茅檐低矮蜡炬炯,豪气万丈一书生。
念奴娇 ? 悼柳林三女知青
序:闻同来三女知青,为防阶级敌人破坏,夜夜由老农反锁其房门。某夜蚊帐失火,皆不幸牺牲。
乍出深闺,便投入、三大社会实践。
学稼学穑学做人,经受风雨洗炼。
远却艳妆,羞理花钿,笑容更灿烂。
与贫下中、恰恰打成一片。
此火实在突然!
火中凤凰,冲霄都是怨。
悲愤胡笳十八拍,青冢琵琶犹憾。
红颜薄命、香消魂断,余缕缕轻烟。
冰清玉洁,长使老农扼腕。
附图<font color="#――柳林随寨三女知青墓地
满江红 ? 金训华赞
滔天洪涛,看中流、长虹贯日。
真豪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活着唯知拼命干,死了也要擎天立。
舍小我,一心化大公,双河碧。
启灵台,飞神矢;舞长缨,书新史。
正九万里风,鲲鹏展翼。
天涯海角齐踊跃,五湖四海共洋溢。
国际歌,同声落狂飙,唱到底。
二&&遗书(五选三)
序:时余在蒙城立仓插队。社员中有人出工不出力,欲以欧阳海那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感化之。苦干中,时时昏厥,自度不久于人世,预作遗书三封。1970年,余为手扶拖拉机驾驶员,为省柴油走近路日日过一独木桥,桥宽仅及拖厢两轮,桥下水面深达数丈,极为惊险。恐不测,补成五封遗书,亦欲高堂勿悲伤过度,同侪共勉,弟妹继吾志之意耳。
遗书一&&&&&
爹妈在上:切莫悲伤!儿虽永逝,忠勇高张。
儿虽牺牲,事业辉煌。忆昔当初,僻壤穷乡,
再看今朝,焕然新装。远学大寨,近赶郭庄。
贫下中农,斗志昂扬,战天斗地,红旗飞扬。
旱魃辟易,河伯纳降。不枉双亲,养我一场。
父母在上,不要心伤!养育之恩,无以报偿。
尽忠报国,蹈火赴汤。儿性霹雳,万夫不挡。
儿性烈火,一心向党。儿性高洁,封资扫荡。
斗私批修,真刀真枪。经磨历劫,艰难备尝。
为国捐躯,是为国殇。政府旌表,我家荣光。
父母大人,不必凄惶。百万知青,皆好儿郎。
革命事业,发达兴旺。我神不死,远胜天罡。
追随先烈,无前一往。一死何惧,敢斗阎王。
无常魑魅,窜逃落荒。地府造反,小鬼解放。
烈火重生,涅磐凤凰。我神永生,死生相望。
注:1、我父为上海市医药公司工人;我母为上海市第二织针制造厂工人。
2、郭庄,安徽省先进集体,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3、阎王,文革中毛泽东曾针对中宣部提出“打倒阎王,解放小鬼”,此处仅借用其词义,与陈毅元帅的“旌旗十万斩阎罗”含义相同。
附图<font color="#――全家福,摄于1961年上海众艺照相馆
给我的哥哥和我的战友们
啊,哥哥:
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
其实我刚刚离去不久。
你看那满天星光,
那是我汗水飞溅的风流。
你听那激荡的雷电,
就是我四山回响的嘶吼。
你且摸一摸纸上未干的汗渍,
闻一闻尚未散尽的花香残留,
挂在墙上的镰刀还在旋舞,
墙角倚着虎虎生气的锄头。
弟弟刚走,弟弟刚走,
他走得慷慨激昂,气冲牛斗。
哥哥呀哥哥,
在这生离死别的关口,
在这泰山鸿毛一掷的时候,
你千万别把泪流,
泪湿了归途我怎么再走?
你千万莫放悲声,
莫让泣声盖过我歌喉。
别忘了战友们的共同誓言,
用你们的坚强续写春秋,
用我的意气鼓舞战友。
啊!哥哥,我走了以后,
请告诉我们共同的战友――
想我的时候,可登上高山或者高楼,
看日边红霞,那是我为你们挥动红绸。
想我的时候,可到黄浦江和长江海口,
听奔腾波涛,那是我为你们高歌猛进的乐奏。
战友啊战友,
摘下墙上的镰刀,扛起墙角的锄头,
绣一个姹紫嫣红的新地球,
跟着毛泽东,创一个无限光明的红宇宙。
我在九原把你们胜利的消息等候。
注:我兄朱康强,时在上海金山水泥厂机修车间;文革串连时我兄与陆苗菁、孙晓兰、虞耀伟、陆志疆二十余人组成五湖四海东方红长征队,坚持步行重走红军长征路,推我为队长。上山下乡运动一起,我众皆争先打起背包奔赴五湖四海矣。
附图4――1966年12月东方红长征队在上饶集中营烈士纪念碑前。
给王政勋大哥张玉兰大嫂
我姓朱,你姓王,
是毛主席指引我回到了王老庄,
我本有哥,你也有弟,
让我们比兄弟还亲的是共产党!
不用烧香点烛,不曾磕头拜把,
艰苦的劳动中,人们说我俩比手足更像。
一根扁担,两人抬筐,
谁都想独揽,这风格两字还讲不讲?
草料房内,一个地炕,
争着把门,都说今晚把这大风雪来欣赏。
我拽科技知识,你摆种地经验,
话匣子一打开,三天三夜也没关上。
哥俩齐心,像大寨人勇斗狼窝掌,
我俩协力,让王老庄赶上小宫庄!
我心气高傲,连亲哥哥也只叫他朱康强,
对着你们左一个嫂子右一个兄长,
可是开天荒。
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块淌,
干活就像亲兄弟上阵打仗。
我有做不到地方,你细细对俺讲,
我做一丁点好事,你老大声嚷嚷。
你常说喂牛是个粗活,学问只能从干中学,
说我和雷锋王杰咋就那么像。
园里刚结洋柿妞妞,嫂子一拧让我尝,
上海寄来月饼一个,八下掰开让娃享。
这同一阶级的情谊比咱石弓山高,
这异姓兄弟的义气比咱涡河水长!
一旦我有了意外,你们千万要往开想: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主席教导要记心上!
想我的时候,把蒙城塔望上一望,
朱拉塔就会站在你们身旁;
念我的时候,听有线广播唱多响,
小朱就是扯着嗓门的郭建光。
走了我一个,到处都有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朱永祥。
革命加拼命,让农业学大寨红旗在江淮大地齐飞扬。
我自姓朱,你自姓王,
今生有缘聚一堂。
大哥大嫂,保重健康,
生生死死永不相忘!
注:1、王政勋张玉兰夫妇为安徽省蒙城县立仓公社高皇大队王老庄生产队社员,张玉兰为妇女队长,中共党员。王政勋与我、王道兴三人喂养集体耕畜。二王均热爱集体拼命干活且均有丰富的饲养经验,我们一任,队里牲口膘肥体壮,大受乡亲赞誉!
2、拽,淮北土语,意为得意、炫耀,拽科技知识,即按《十万个为什么》中读到的向农民解释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当时确实面有得色。
3、小宫庄为当时蒙城县先进集体,农业学大寨的红旗。
4、洋柿,当地对西红柿的俗称。
5、朱拉塔,传说中的英雄。相传蒙城塔原在涡河北岸,某年河妖兴怪欲淹蒙城,当地一朱姓农民得知欲镇河妖须舍命将塔拉至南岸高阜。朱力大无穷,当晚即用巨索将塔拉至现址,平明,众人见涡河水退,朱已长眠于塔下。插队组里戏呼我为“大躐蹋”,上海话与朱拉塔颇近,村民遂讹以呼我。
6、郭建光,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沙家浜》主角,为新四军指导员。初至生产队,无任何音响设施,只能清唱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等现代京剧内男主角唱腔,后来装了有线广播,众皆指喇叭惊呼“小朱小朱”。我走后多年,村里老翁老妪仍疑我在“话匣子”里“蹩腔”呢。
附图<font color="#――1989年与大哥大嫂在王老庄。
维公元两千零八年十一月九日上海知青赴蒙城插队联谊会谨以清酒庶羞之奠,于蒙城庄子故里致祭于自一九七零年始已殁之知青伙伴之灵曰: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九天兮。
然九天高寒岂足安心而定居兮?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九原兮。
然九原幽暗乌能甘心于地隅兮?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高山兮。
然高山凄凉得无望之泪如雨兮?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海渊兮。
然海渊混茫得无睹之而忧郁兮?
呜呼哀哉兮,滂沱涕下。
无处旁求兮,茫茫若夜。
予心凄凄兮,莫知所迓。
莫非楚涡兮,乘风蝶化。
反而以思兮,精爽相射。
乃悟魂之所居兮,在吾神明之舍。
魂兮归来,在淮北!神州改革兮列前轨。
魂兮归来,在蒙城!建设小康兮已有成。
魂兮归来,在庄周!子孙福泽兮更何求。
魂之来兮,与汝徘徊。
予之思兮,肠断九回。
魂兮归来,归来归来。
聚三魂六魄之精英兮,再纷集于斯土,
驾青虬披雾前行兮,看十万面红旗高树。
骖白螭腾云五彩兮,听诸神为蝶魂振鼓。
纵轩辕永向北京兮,起东风而泽沛五谷。
洒汗血开辟蒿莱兮,更丰稔以遍及田亩。
水旱虫相率逐北兮,斩荆棘以建我瑶圃。
献青春以报祖国兮,一往直前而无自吾。
九万里鲲鹏方展奇志兮,
惜折翼而坠中途。
朝挥锄于石弓山之北麓兮,
夕掐病魔于故家山之南浦。
痛战友之先逝兮,若哀日月之奄忽。
信日月之终昭兮,先逝者英名千古。
昔予众来自于江南兮,魂其慰之千驿万渡,
魂其追随毛刘周朱陈邓兮,
蜂且前后相绕蝶左右旋舞。
革命正其未有尽兮,我存者仍追日夸父。
抟扶摇与时共进兮,永遵共产主义前路。
兹丰文以寄悲思兮,奔忠魂毅魄其来格。
呜呼!尚飨。
注:祭诗主题:纪念先逝伙伴们对蒙庄楚涡之地所作贡献,凸显我们这一代为了苦难的民族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决不被困难所屈服的英雄主义。
四、万蹄叩地,百花齐放
以下五首诗词亦选自《插队诗》(未完稿),作于年我插队时。
七绝?棉籽油
心絮长存缕缕温,甘燔枝叶化热能。
完全彻底意未尽,更献爱子膏人民。
菩萨蛮 ? 移栽红芋秧
诸君何苦轻离背?高堂明月长垂泪.
只为野荒逐,心中起壮图.
男儿当自力,开辟新天地.
待到九月八,赏菊上我家.
十六字令 ?新神话英雄三首
白,挖却三山巨画开,银锄落,海岳任安排!(愚公移山)
黑,弃杖光足赤日追,身通透,咸谷浴金胚。(夸父逐日)
红,衔尽泥石血浸胸,风涛恶,振羽向前冲!(精卫填海)
五、第二故乡行 
以下几首诗词作于月。携妻随上海知青赴蒙城暨阜阳地区插队联谊会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返第二故乡之纪行诗。我是上海市虹口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末赴蒙城县立仓公社高皇大队王老庄生产队插队,现在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愚园路1107号)工作。我妻林翠蓉系上海求实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于1970年赴阜阳县宁老庄公社西湖大队东张海生产队插队,1976年上调至阜阳市医药公司,现已退休。
诉衷情?邀插友返乡
少年奋梃战西风,
报国挂先锋。
横笛按谱吹月,
跨赤兔、上云中。
肝胆洞,死生同,续奇功。
此生谁用?
气在丹田,力挽雕弓。
注:“插友”陈存珑吹得一手好笛,每逢圆月之夜,我与之常坐于王老庄塘边树下,一唱一奏以遣思乡之情。
长相思?过陈蓓华插队故居
山千程,水千程,
犹盼婵娟路半迎,
庄周故里行。
热腾腾,情腾腾,
姜馅饺子真情盛,
至今味无穷。
注:陈蓓华,上海市虹口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初赴蒙城县乐土公社(现属庄周)插队,插队屋就在公路边。当年我与插友李福祥、柯照远从立仓进城办事总要去她组享受一次贵宾待遇。次数一多,把她们贮存的肉食品吃光了。陈大姐不慌不忙把鲜姜剁末,拌猪油渣包姜馅饺招待我们。当时我觉得这饺子又香又辣,至今犹回味无穷。陈2005年病殁于上海。<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 color: font-family: 楷体_GB年11月8日我们返乡车队经过陈蓓华插队故居,我幻觉陈大姐尚在屋里为我们包姜馅饺呢。
五律?蒙城影剧院情系故土联欢晚会
耳畔乡音起,深情漾九陔。
劲歌萦古塔,妙舞动高台。
大地万锄落,长林双手栽。
秉烛游故土,兄弟共开怀。
注:1、联谊会长俞自由作热情洋溢的致词,几乎每句话均博得宾主双方经久不息的掌声。省广电部等媒体均作了现场实况报道。
2、晚会上,蒙城老乡无论少长老幼,均呼我们“知青大哥大姐”,我们感觉又回到了朝气蓬勃的插队时节。
附廖欣和作:《五律》
和朱君新寄回蒙五律第一首,有感朱君伉俪回探蒙阜故地父老而作:
风雨四十载,姗姗云鹤来。
路迷旧场院,歌起新楼台。
霜鬓独对月,泪眼共举杯。
叶枯林冢静,心曲自低徊。
注:寄廖欣的原作韵脚顺序为“载、来、台、杯、徊”。
第二故乡行
金色的十月,丰收的时节,
囤尖上弥漫着庄稼人的喜悦。
奥运巳夺魁,炎黄将步月,
萤屏前的笑声在氤氲里摇曳。
辣椒串檐下,玉米堆台阶,
馨香的怀抱送出金黄的喜贴。
淮北的十月,丰收的十月,
人生的收获在岁月中皎洁,
大娘思儿女,儿女想阿爷,
深沉的思念在喜庆中重迭。
车水已登门,马龙正赴约,
漂泊的儿女四十年的哽咽。
如果失意,迷茫了视野,
待娘点一缕清香唤回笑靥。
如果得意,遗失了纯洁,
待娘舀一瓢井水化开心结。
如果累了,疲惫了事业,
待娘拖一把椅子好生歇歇。
回来回来,一树的金叶,
寒冬的暖风怎么能忘却。
回来回来,大地的情结,
母亲的召唤那么的亲切,
回来回来,满树飞金叶,
根系的记忆已无法泯灭。
附图6――周善珍、朱永祥探望王老庄103岁老人王张氏。
图片说明:老人两眼炯炯有神指着俺俩说:咋不认得?你是小周!你是小朱!来俺庄上都该四十年了吧!
五排?四十年一聚立仓
一言九鼎重,无悔献春华。
理想播禹甸,丹心映赤霞。
乡亲百计助,稚膀千斤压。
敢把大寨撵,誓将灾祸闸。
当时轻万苦,今日聚一家。
壮志倾天地,豪情溢海崖。
明朝何处去?挥手向天涯。
【黄钟宫】叨叨令?劝酒
左也推右也阻你累也不累?
这不吃那不饮你浪不浪费?
半口闷半口咽你犯不犯罪?
大碗酒大块肉可才叫对胃!
快干了这一杯也么哥,
快干了这一杯也么哥,
怕什么喝醉了我家有地睡。
你也醉我也醉大家都已醉,
闹一会吼一会大笑过三会,
管甚么三十岁五十岁六七十几岁,
掂着杯揉着眼扶着头就睡。
哥们聚头真不容易也么哥,
哥们聚头真不容易也么哥,
到明朝分手时不准掉眼泪。
附图7――当年并肩战天斗地的弟兄们。
水调歌头?携妻皖北行
壮志冲天起,双鹄跨千虹。
瞰惊城邑一变,泽沛遍三农。
烟草濠濮开霁,阜蒙两州相望,
古塔焕新容。
翻动鲲鹏翼,天阙步罡风。
梦蝶舞,观鱼乐,起蛰龙。
中华崛起,光辉前景正无穷。
更好残阳夕照,染就波光五彩,
色色画图浓。
回首少年远,心绪越峦重。
附图8――和妻子在蒙城站
图片说明:久违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西江月?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感怀
没有枪林弹雨,也无拼刺杀声。
艰难亦如苦长征,
不让金沙泸定!
千万峥嵘人物,风流一代知青。
承先启后立里程,
赢得庙堂稳定!
七律?东张海知青屋
霹雳一声震宇中,霎时大地一片红。
花开万树舞新叶,凤翥六翮绕梧桐。
案杖擀面煮岁月,韶光和泪锻真功。
西湖堤上屋犹在,头瓦脚砖立从容。
我妻和她的伙伴们都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以后,全部去农村。当时的口号即“一片红”。
在东张海共有六名女知青插队。
当年的知青屋保存至今的已不多。此屋虽然也是“干打垒”式的土坯墙,由于是砖砌墙脚盖了瓦屋面,保存下来了。1975年、1989年、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村里除了欧阳修的老屋,都淹倒了,该屋由于建在西湖堤坝上,亦得幸免。
附图9、10――知青屋外貌,锅屋内景。
鹧鸪天?游阜阳生态园
&& 白发园花数颗松,
四十弹指再相逢。&& 舞来万里山河野,
挥去三灾水旱虫。
&& 果万品,酒千盅,
今朝漫步万花丛。&& 夕阳满目风光好,
披襟吹来浩荡风。
注:阜阳生态园,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落于古颍州西湖遗址即东张海,当年知青和农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翻红芋秧耪黍苗辛勤劳作。
附图11――阜阳生态园漫步。
图片说明:左边为林翠蓉的入党介绍人尚华其同志,中间为当年知青临时住房房东冯振亚大哥。青春的呼喊-----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5周年(连载)
_百度宝宝知道
&青春的呼喊-----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5周年(连载)
昔昔萌萌哒
宝宝1岁1个月LV.15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后,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政府机构瘫痪了,工厂停工了,学校停课了,领导成了敌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对立,派别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用上了真枪实弹。文化大革命是从学校发动起来的,学生相对单纯,在被作为发动文革的工具后,无所事事的红卫兵已经成了被利用的破坏力量。中央必须尽快对红卫兵做出处理。文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是严重的。
  从当时的现实情况考虑,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把这些学生分散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也就消除了红卫兵的破坏力;上山下乡虽然国家要给与一些补贴,但是那也比在城市就业的成本低得多,因为知青是不拿工资的。至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屯垦戍边”,都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政治压力。试想学生真需要再教育,城市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更好的老师吗?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一)再见了,我的故乡!
  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在我们这个偏僻的闽西小城也不例外。要下乡了,对于我这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恐惧。街道已经在动员下乡了,去还是不去,母亲和家里人几天来一直在为我思考着。我舅舅说:古话说“咬等都要咬头截,先去,说不定还更好呢。”他给我报了第一批。由于我出身于黑五类家庭(父亲解放前是师范教师,后由于临解放时,物价飞涨,钱基本买不到东西。可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四个小孩。这时县政府招收职员,不是发钱 ,而是发食物的,所以我父亲做了国民党县政府宣传科的科员)。县“四面办”把我这个黑崽子安排到最偏远的山区-----闽西的“西伯利亚”---红山。
  每天早晨,我拿起书,望着大厅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我真的是好伤心,也真的是好无奈。我想读好书,从而出人头地的愿望,终于破灭了。
  为了准备我的下乡 ,妈妈给我的衣服和棉衣补了又补 ,还把我姐姐的毛衣给了我。怕我挨饿,还特地给我炸了一些年糕 ,用洋铁箱子装着。
  我永远忘不了日。下乡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的早上,天灰蒙蒙的,寒风凛冽。穿着棉衣,还感到好冷。那天 ,刚好参军的人在县政府门口上车(客车),敲锣打鼓 ,人们兴高采烈。我们是在体育场上车。同样是敲锣打鼓,人们是那么的心酸和哀怨。时间到了 ,我默默的望着头发略显苍白妈妈,心里在想:妈,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丢人的。我拿起那沉重的行李,扭头登上了那乌黑的大货车。车开动了,渐渐远离了亲人,远离了生我养我的汀城。一股难以言状的悲哀涌上心头:唉,要做农村人了。今后的命运不知是怎么样的?我真的不敢去设想将来。。。。泪水慢慢的沁出我的眼眶 ,我告诫自己-----要坚强。我从心中发出一种呐喊:再见了,我的故乡!几辆大货车沿着崎岖的公路,终于来到一个乡镇----四都公社。下车了,带队的告诉我们去红山没有公路了,要步行60里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红山中坪村。下乡前 ,我知道要步行, 带的行李都尽量“精兵简政”了。我背着我的包包,在深山老林里,艰难地前行。好在从小在农村长大,只是念中学时在城里,星期天还有到山上砍柴。这些上山路还难不到我。只苦了那些“小姐、公子哥”,一路上只见他们哎哎哟哟。终于走了30里,我们来到四都的一个河边的村庄---平铺。带队的说:在这里住上一夜,明天再走30里,就可以到红山中坪了。
  吃过晚饭,一些下乡社会青年,他们在那里又说有笑(他们年纪大些,20多岁了吧)。可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我和我的同届同学来到河边。坐在河滩上,望着那波涛汹涌的江水,望着那江面上时隐时现的青枝落叶逐渐远去,望着对面黑洞洞的深山老林,想到今后要一辈子做农民了 ,心里不由得一阵心酸,泪水忍不住的从眼眶里哗哗地涌了出来。。。。。命运啊,为什么会是这样?
  故乡之歌 - 群星
  (二)-----第一次在房东家洗澡,我快成了烫熟的鸭子
  一整个晚上我都迷迷糊糊地,总算挨到了天亮。吃过早饭,带队的说,接我们的来了,原来是给我们挑行李的。不用我们自己挑行李了,我不由得舒了一口气。我们钻进山林,又出发了。一路上,尽是崎岖的山路,两边都是原始森林。路更小了,也更陡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你一跤。走了一个多小时,没碰见一个人影。到处都是阴森森的,透出恐怖气息。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也不知歇几次脚。30里路,我们已经走了5个多小时了。突然我们听到隐隐哟哟的锣鼓声,我心想不是在做梦吧。挑行李的社员告诉我们就要到了,有人在山顶上接我们呢。听到这,我们不由得来了精神,到了,到了,终于到了。
  当地的大队干部把我们安排到一个祠堂,热情的农民把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瞪大着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仿佛我们是一群怪物。(也不能怪他们,村里两百多人,绝大部分人没见过城里人呢)。他们帮着我们铺好床,放好行李。大队的宣传队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跳了一个“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他们的演艺,看了觉得真是很滑稽,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喝着社员们为我们泡的大桶茶,我们知道,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了。我们耐心地等待着房东来叫我们吃饭。
  正当我低头沉思我房东家是什么样子时,耳边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小胡,来去洗澡哦。”我抬头一看,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只见她羞涩的样子,却透出精灵秀气。我拿好需要的衣物,踏着那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来到一幢房子前,咦,是新房子呢 。(这村子六十几户人家,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走进房子,厅子非常整洁,四方的饭桌洗得雪白的。只是厨房里黑洞洞的,很难看清里面的样子。
  房东的女儿问:“是用‘拂’(淋浴),还是洗‘脚盆’(坐浴)?"我不知道什么是‘拂’,只得说:洗‘脚盆’吧。她把我带到厨房傍边的一个草房里,里面有个石头做的洗澡盆。刷洗得倒是非常干净,里面放了一两勺冷水。傍边放了一大桶刚烧开的热水,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
  说是草房,其实四周都是用长长的木桩围成的。缝隙很大,嗖嗖的冷风直往里面灌。门是用不到半腰高的木板做的。我犹豫了,这怎么洗?衣服脱了,还没洗,人就冻僵了。
  时间由不得我犹豫。我只得硬着头皮,脱了衣服。蹲下那冻得瑟瑟的身子。先洗头吧,洗完头,我把脏水舀了出去。这时我才发现我犯了个极大的错误。没冷水了,叫她打冷水来,这怎么行呢,那我的全身不是暴露了吗?何况她会来吗?我只好给石盆打上热水,让它冷却吧。一两分钟后,身子冻得不行,我把热水淋到身上,哎呀,好烫啊。就这样实在冷得不行时,我就把热水淋到身上。我在这巨冷和巨热中煎熬着。身上烫得红通通的。有些地方还烫出了水泡。二十几分钟后,我就像一只烫熟了的鸭子,冲出了澡房。
  吃饭时,房东发现了我红通通的手上的水泡,问我怎么了,我一句话也不敢说。只说;没事。
  (昔日知青居住的新祠堂,现在早已是破旧不堪)
  (三)第一次参加劳动,赚到6个工分,一角八分钱
  休息了几天之后,终于要参加劳动了。生产队要做仓库,必须把去年砍下的杉树扛回来。
  我们四个知青和社员一起来到5里外的山上,树桐在山窝里,要把它们扛上来。队长对我们说:两个人一组,可不要扛重的哦。我们小心翼翼的爬下山窝,捡了一根树桐试了试,咦,不怎么重啊。我心想:第一天的劳动,我们可要很好的表现自己哦。我和一个高中67届的知青抬起一个大树桐的试了试,不很重,抬吧。
  我们凭着满腔的热情,抬起树桐往山顶上走。山上没有路的,都是人踩出来的。我们咬着牙往山上爬。山坡很陡,我一只手抱住肩膀上的树桐,一只手身前的灌木丛的树枝,一步步往上挪。虽然是冬天,汗水很快浸湿了全身。豆大汗粒不停的摔打到地面上。才到半山腰,我觉得树桐在我们的背上滚来滚去,像要把我腰压垮似的,又好像要从我的背上滚下来。我们想停下来歇息一会,可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放下树桐的。大家都扛着树桐,谁帮助你啊。我只得紧紧的抱着树桐,大声的叫我的同伴:坚持住,可别松手啊。不然,不死也要两重皮啊。
  我们默念着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终于我们把树桐抬到半山腰的路上。望着深洞洞的山窝,我不由得出来一身冷汗,好险啊。事后,队长严厉的批评我们说:你们年纪还小,还没有多大的力气,今后劳动可不要逞能!
  累了一天,也差点把命丢了。晚上,生产队评工分时,一些社员说4个工分,一些社员说6个工分。最后,队长敲定6个工分。就这样我第一次赚到6个工分(相当半个劳力),按当时生产队的工分值计算,也就是一角八分钱。
  (村口的大杉树,已是有几百年了)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上山下乡知青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