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全集家和漫画家的身份对他的散文有什么影响

【人物风采】丰子恺的艺术人生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发帖:8626372
&精&【人物风采】丰子恺的艺术人生
宝宝9个月LV.24
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漫画家和散文家,他的文章在沧桑中保持着一种雍容和恬静,其漫画更是温润剔透,脍炙人口。
?丰子恺作品欣赏。
? 与弘一法师的师生缘
弘一法师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奇人,原名李叔同,父亲是津门有名的银行家。1905年秋,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丰子恺就是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的学生。李叔同多才多艺,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诸多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李叔同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丰子恺曾在文章中回忆说:“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张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拖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
?1927年,丰子恺与弘一法师(李叔同)共同编写《护生画集》,丰子恺作插图。
“李先生”不仅教丰子恺如何作画,更重要的是教他如何做人。当时李叔同教授绘画和音乐,据丰子恺回忆,第一次上音乐课时,预备铃刚响过,学生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吃了一惊,原来“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还在唱着、喊着、笑着、骂着的同学们不知所措,但立刻安静下来,低着头、红着脸,乖乖地坐到座位上去。多年以后,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中说:
“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起,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李叔同的案头,经常摆放着一本《人谱》,书是明朝刘宗周所著,其中列举了许多古代圣贤的嘉言懿行,李先生在封面上亲笔写上“身体力行”四个字,并在每个字旁加上红圈。书中有一句话,叫做“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先生指着这行字对丰子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应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说得更具体点: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丰子恺听后茅塞顿开:“原来做人比做文更重要!”
此后,他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抗战期间,丰子恺“宁做流浪者,不当亡国奴”,历经千难万险,带全家老小十余口远走川黔,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江南故乡。
李叔同后来在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号“弘一”。后世有许多文章都说丰子恺也随师出家,其实这是谬传,丰子恺女儿丰一吟专门澄清说:
“我父亲曾把人生比作三层楼,他说: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一直在学问上追随李叔同先生的父亲,并没有追随老师进入佛门。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也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
李叔同为人处事极为认真,做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彻底。李出家后有一次去丰子恺家,落座前他先将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起初丰子恺没敢问这是为什么,后来李叔同每次都是如此,丰便向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李叔同回答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李叔同去世后,丰子恺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说:
“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李叔同对丰子恺的熏陶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丰一吟从小便是父亲希望的接班人,她在《天于我相当厚:丰子恺女儿的自述》一书中记述道:“李先生(李叔同)做事非常认真……他这种认真处世的态度,给我父亲很大的影响。父亲一生做事,从不马虎,也给子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21年的日本之行
1921年初,丰子恺只身去日本学习西洋画法,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他在东京只待了十个月就不得不回国了。这次短暂的日本之旅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可以说是其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关于父亲的这段留学生活,丰一吟在书中描述:“他向亲友借钱到日本去了十个月,像海绵吸水一般吸饱了东西洋的文艺知识,还带了不少书回国。从此就执教于上海浙江之间,为衣食而奔走。他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时开始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子恺漫画’,以后又陆续写出‘缘缘堂随笔’。”
竹久梦二作品(一)
竹久梦二作品(二)
丰子恺在日本最大的收获是与画家竹久梦二结缘,在东京一家旧书摊上,丰子恺偶然发现了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梦二清新脱俗的画风一下吸引住了他,引起了他的共鸣。对于东京旧书摊上的这次偶遇,丰子恺念念不忘,十几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
“随手拿起来,从尾至首倒翻过去,看见里面都是寥寥数笔的毛笔sketch(速写)。书页的边上没有切齐,翻到题目《Classmate》(同级生)的一页上自然地停止了。我看见页的主位里画着一辆人力车的一部分和一个人力车夫的背部,车中坐着一个女子,她的头上梳着丸,身上穿着贵妇人的服装,肩上架着一把当时日本流行的贵重的障日伞,手里拿着一大包装潢精美的物品。虽然各部都只寥寥数笔,但笔笔都能强明地表现出她是一个已嫁的贵族少妇。她现在正向站在路旁的另一个妇人点头招呼……她们两人曾在同一女子学校的同一教室的窗下共数长年的晨夕,亲近地、平等地做过长年的‘同级生’。但出校而各自嫁人之后,就因了社会上的所谓贫富贵贱的阶级,而变成这幅画里所显示的不平等与疏远了……这寥寥数笔的一幅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
回国后,丰子恺开始了艺术上的“转向”,也像竹久梦二一样,用毛笔在纸上描下了“平常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他的勤奋和努力获得了回报,其“子恺漫画”一炮走红,从此风行全国。
? 中国第一位漫画家
?丰子恺漫像。
丰子恺的画作后来在《文学周报》陆续发表,并被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才有了“漫画”这个称呼,丰子恺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漫画家。
据丰子恺子女回忆,他平时作画,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有一次丰子恺画了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一位农民看见后纠正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事后丰子恺感慨万千:“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他说到做到,后来他画纤夫拉纤图,事先特地到河边实地观察,发现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原来只有如此才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纤夫改变纤法。丰子恺后来按自己的观察画了这幅图,获得了读者一致好评。
?丰子恺的漫画《乡村学校的音乐课》。
关于丰子恺的漫画,还有一则笑话。有一次丰子恺在家里读报,忽然看见一个醒目的标题:“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丰子恺吃了一惊,自己一向与人无仇无怨,是什么人如此攻击自己?但读完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有人评论其《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画中孩子们张大嘴唱歌,人物虽然没有眼睛和鼻子,但却惟妙惟肖地体现了孩子们歌唱的快乐。后来此画传到印度,得到泰戈尔的赏识,据丰子恺的学生魏风江(魏后来留学印度,成为泰戈尔的弟子)回忆,泰戈尔对他说:“你老师这几幅画,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丰子恺的家乡是浙江嘉兴,地处苏杭之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受家乡山水熏染,他的漫画也在简单平缓中透出一股江南水乡的气息,有泥土的清香,有稻田里劳作的农夫,有河边嬉戏的小儿,正如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里所说:“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
丰子恺把宏大叙事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每个人的精神都还原到最朴实无华的境地,只留下真情和善良。
宝宝9个月LV.24
图文来源于网络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丰子恺漫画的文学意蕴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丰子恺漫画的文学意蕴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丰子恺兼有漫画家和散文家两重身份,其漫画深受文学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他的漫画有的借用古诗词的意境表现现代生活,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与他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与散文互相补充、互相阐发而相得益彰;还有的靠着画题的说明而发挥其效果。抒情性、写实性、画题的重要作用,是构成丰子恺漫画文学意蕴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些均得益于他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丰子恺散文艺术探魅
查看: 1016|
评论: 0|原作者: 刘江凤|来自:
摘要: 丰子恺散文艺术探魅刘江凤丰子恺,日出生,祖籍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漫画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丰子恺先生的人品和画品》一文中,用“...
散文艺术探魅刘江凤,日出生,祖籍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漫画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丰子恺先生的人品和画品》一文中,用“清”与“和”两个字来概括丰子恺的人生,认为他“从顶至踵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他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散文朴素,风格独特,信笔抒写,自成一格。内容涉及平常生活、儿童憨态、亲友琐事、世间万相等多种题材。他厌恶人间的虚伪自私,赞美儿童的纯真可爱,并且常常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巧妙地加以点染,从而阐发更为深层的人生理想,深为广大散文爱好者所喜爱。一.“清”——清淡就为人处世而言,“清淡”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表现为谦让和气、明达事理而顺其。这主要表现在丰子恺一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一生悉心守候心中至真至纯的生命格调。在诗文鉴赏方面,清淡是一种审美范畴,其特征包括素雅,,不雕琢,不张扬。从现代散文的创作之初,散文就在追求一种平淡与自然。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这种清淡自然是更高层次上的诗意栖居。丰子恺的散文正是这样,疏朗清淡,淡而有味,在语言上追求简洁素朴、亲切自然、率真洒脱的语言风格。漫画笔法“白描”。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之一,用在文学领域则主要是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这也印证了丰子恺在绘画中所肯定的“自然即美”的原则,他“竭力主张‘忠实写生’的画法,以为绘画以忠实模写自然为第一要义”,并且说“自然中含有无穷的美,唯能忠实于自然模写者,方能发见其美。”与此相类似的是,丰子恺的散文也一如他的绘画艺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惟妙惟肖的形象,这就形成了其散文特有的清新朴素的风格。在他的《吃瓜子》一文中,写道“一粒瓜子塞进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壳吐出,而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几个动词流畅的叠加,把闲散的少爷小姐们吃瓜子的“天才”以及剥瓜子的“巧技”描摹的栩栩如生。再比如《秋》一文中写秋天的梧桐树:“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闹将”一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秋叶从树枝间纷纷坠落的连续状态,可谓妙笔生花。《我的母亲》一文中对于母亲的描摹一直以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母亲坐在八仙椅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无太多笔墨,无更多修饰,把母亲的严肃而慈爱的形象充分的展示了出来。这种技法颇像他的漫画技法“不要脸”,虽无脸,但仍然惟妙惟肖,在这种惟妙惟肖中是一种清新自然感受的流露。家常式的娓娓道来。读丰子恺的散文,犹如听一位老友叙说家常,但却意味深长,你会感觉到像是在自由自然的和你谈天,轻松愉快的和你说笑。这种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家常似的素朴亲切,让读者感受到他本真的心灵闪动。他喜欢用故乡土白与人交谈,他说:“土白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因此,在他的散文中那种源自内心的亲切感会不自觉地流泻于乡人素朴的语言中。赵景深先生这样评价他的散文语言:“他只是平易地去写,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他写童年时代的趣事,仿佛在向读者诉说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我的苦学经历》有如一位过来人向懵懂的青年传授求学经验一样亲切自然,即便是涉及人生哲理的问题,作者也有如与读者探讨的方式款款道来,毫无扭捏做作之态,就像在讲述自己的人生阅历般随和,这让我们对这位在艺术、文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大家颇生几分敬意。巴金在谈到他读丰子恺散文的感受时说,读丰翁的散文,“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的喜悦”。二.“和”——禅理“和”在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慧普法师的《和之歌》中唱到:万物清济,和为源;以和为宗,人心虔;洗心如镜,和天下;清心致远,和人间。这种“以和为源”的思想,对于丰子恺的影响很大,于是,在他的散文中佛学禅理随处可见,如:《儿女》中就直接引用《楞严》的经文:“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其中蕴含的哲理可谓深不可测。30岁时,丰子恺跟随其业师李叔同皈依,法号婴行,成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佛”令丰子恺随笔有较高的境界,使其散文语言虽缺了一种凌厉,却多了几分素朴亲切,也多了些沉思默想和达观自然,他的散文中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佛教情缘分外惹人注目。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到,在丰子恺年少之时,就常常对于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陷入沉思,之后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碰到他的恩师——一位启迪了他那颗善良的艺术心灵的艺术先驱——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对他在佛学领域的深刻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对于时空等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并将这种思索融入他的创作之中,这在现代文学领域是比较少见的。他的散文中对于佛理经文的阐述和表白屡见不鲜,有着去蔽通透、明达知理的感悟。对时空和生命的溯求。丰子恺对时间的感受非常特别,他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不但如此,在对时间的彻悟中,他还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给人一种达观自然的特殊感受。在丰子恺看来,不论是时间还是生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都是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它们都是变幻飘渺的事物。如《渐》、《秋》、《两个?》等篇目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乃至生命的感受。在《两个?》中,他直接将两个“?”指向空间和时间,并说在自己在很小的时候便在心中浮现两个“?”,直到后来被引诱到佛教之中。对因果关系的参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在《大帐薄》一文中,丰子恺笔下的翻落河中的不倒翁、弃在田间的树枝、烧成灰烬的废纸、口袋里的铜板、落在稿纸上的花瓣……林林种种细小的事物,他都试图穷究它们的经历等种种因缘,即便穷究的结果仍是疑惑与悲哀,但是作者坚信宇宙中有一册大账簿,记录着所有这些因果关系。这册大账簿,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宗教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且也从侧面体现出作者的因果理想。另外,在《忆儿时》中,作者回忆了儿时三件不能忘却的事——养蚕、吃蟹、钓鱼,但却在文末叹道,这三个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反映了佛教中不杀生,提倡素食,强调有情众生的主张。《博豪之死》中对于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同窗好友博豪的“匆遽”表示的惊讶和悲伤,“但想起了在世的境遇,又庆幸他从此可以解脱了”,解脱就是自由,这也是丰子恺禅宗思想的又一体现。清淡自然,富含禅理,这便是丰子恺的“清”“和”人生,也是丰子恺为现代文坛所呈现的清新气息,他对文学清淡的追求,对禅理的潜心研究,对童心的执着坚守,乃至对生活的挚爱,也深深的留在了每一位喜爱他的朋友和读者心中。与此同时,基于丰子恺的绘画和音乐素养,他的散文还呈现出了崇尚真实,崇尚完美等艺术追求,他身上所呈现的现代文人的雅趣也值得我们细心研究和琢磨。参考文献:1.丰子恺.《丰子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赵景深.《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3.丰华瞻.《丰子恺散文选集·编者前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4.朱光潜:《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朱光潜全集》(第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刘江凤,女,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室讲师。出自: 《文学教育下半月 》 2010年8期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子恺著名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