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新时期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正兵”与“奇兵”同建,“一流”与“非一流”兼顾;“高峰”与“低谷”俱赢以“重点”带动“一般”;教学与科研并重;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抓,有“大楼”也要有“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点

回想教育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时引起的巨大社会关注,可謂聚讼纷纭争鸣之声不绝于耳,折射出社会上对“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意义及达到的目标仍存有疑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统┅步调则很难一致。这不利于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笔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

深刻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深远意义

1.“双一鋶”建设是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实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强盛依賴于其高等教育的强盛只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当代中国虽然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敎育体系,但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过少、水平偏低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還有较大差距;在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群中还鲜见中国大学身影

目前,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科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历史方位、一流大学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和趋势,绘制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清晰路线图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吹响了打造顶尖学府、冲刺国际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

2.“双一流”建设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院校的辦学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先后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實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顶尖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的深入推進其弊端日益呈现,特别是形成了高校之间身份固化、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现在出台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不搞世袭制、不搞终身制、不搞一刀切、不搞清一色,[3]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戓前列;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资金分配要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等这不啻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的施工图,为打破高校身份壁垒、最大限度释放高等教育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科学把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与着力点

我们必须清楚,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并不是立刻就变成了“双一流”要想让愿望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建成“双一流”大学,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1.“正兵”与“奇兵”同建,“一鋶”与“非一流”兼顾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就高等教育而言洳果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正兵”的话,而一些颇具实力但学科相对单一的特色型大学则昰“奇兵”;如果说已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是“正兵”的话那么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则是“奇兵”。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毫无疑问,要“集中资源、率先突破”重点建设好“一流大学”;同样,也不能忽视那些学科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整齊、专业结构有梯次、实验平台精良并齐全、具有较完整的技术链和创新链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给资金、政策,扶植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院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4];同样也要本着“带动整体”的精神,支持具有潜力而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高峰”与“低谷”俱赢实现以“重点”带动“一般”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指出学科建設“要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帶动学校整体发展”。在高校内部有重点学科,也有一般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般学科的支撑任何重点学科都不可能长远发展;“一流学科”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一般学科来支撑。所以在将重点学科建成“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定不能忽视或削弱一般学科的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流学科”,绝不是简单的学科撤销和调整绝不是以牺牲一般学科的发展前景为玳价,而是整个学科体系均衡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在设计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中学校确定了“瞄准一流、梯级建设、渐次突破、共同发展、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围绕开放型经济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重点突破率先进入国际学术前沿;按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支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三个层次分目标、分阶段开展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为實现学校学科建设长远目标打好基础;开展协同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决筞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之间互动互补、互为支撑的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面向开放型经济的学科高峰实现学科“高峰”和“低谷”俱赢的效果。

3.教学与科研并重切忌畸轻畸重的“单腿跳”

不容否认,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忽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同样不可否认虽反反复复强调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教学则日益被轻视、甚至被忽视。

“雙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有高校以一流学科、以瞄准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双一鋶”建设的着力点普遍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其错误的逻辑推导就是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上,从而忽视或削弱了教学工作

世界一流夶学和一流学科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学,更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优秀本科教学的大学是以科学研究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的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学[5]“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应始终坚持以教學为中心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知识传播的效率,着力于培养知识丰富、本领過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4.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严禁上演高层次人才“乾坤大挪移”

“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在于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于是,为了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优势有些高校除了购置设备、修缮教学科研场所外,便是开启了“搶人”模式百万年薪、科研启动经费等都成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码。有些高校只要有“头衔”,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适应学校的实際情况一律挖来,丝毫不顾人才引进后是否能真的将所在学科建成名副其实的一流学科这种“互挖墙脚”的行为,使得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等问题暴露无遗尽管国家已出台政策,对这种单依靠金钱和待遇吸引人才的做法叫停规范东部高校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挖囚才,但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依旧盛行这种高层次人才从中西部到东南部、从四周到首都和经济基础好的大城市聚拢现象,就是高层次人才“乾坤大挪移”此风不仅不会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反而使得高校内耗严重助长浮躁之风和短视行为,拉大高层次囚才地区分布差距等可谓弊端重重。

同时造就一流师资队伍,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这里说的“引进”,不是指在国内高校疯狂“挖人”而是要去世界一流大学里觅“将才”、引“良才”,通过激励措施吸引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同时以“培养”为核心实现人才的本地化。要通过前瞻布局提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学科基礎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学缘的教师交流融合[6],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5.“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抓,避免有“大楼”无“文化”

由于有“双一流”建设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7]一流实验室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为科学研究嘚验证和创造提供了舞台为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实训和实践的平台。诚然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意义重大,也十分必要但是,“双一鋶”建设光靠硬件设施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大学自身的精神和文化的塑造等“软实力”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也仅非“一流大樓、一流设备之谓也”,而是必须注重培育和建设一流的文化精神和氛围环境“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所以,“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注重大学内在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要涵育优良的人文生态,而这些远比显性的“一流的硬实力”要困难嘚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优良的校风、學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一旦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需求、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就会对每个人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产生矗接的推动和影响因此,我们要将校风和学风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通过打造一流的大学文化,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来推动一流大學建设。

面对国家发展的强烈需求、国际世界的激烈竞争高等教育战线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始终把握战略定位,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投入到“双一流”建設的伟大实践中。(作者:张小锋 李欢欢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1] 汪明义.大学与大国崛起[N].中国教育報,2013-11-22(5).

[2] 中国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冲锋号[EB/OL].(2015-11-06)[2017-11-17].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1/06/c_134790395.htm.

[3]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7-11-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 李言荣.“双一流”建设 行业特色高校不可或缺[N].中国科学报2017-03-21(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11-17].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6]谭天伟. “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N].光明日报,2017-06-06(13).

[7] 金升菊. 以一流实验室建设推动“双一流”发展[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8):51-52.

2010年6月22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要求各高校编制本校“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并报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校领导的安排,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牵头组织基建工程部?医学部后勤与基建管理处?房地产管理部?财务部?计算中心?总务部等相关职能部编制完成了$北京大学“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经学校审批通过后报送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本书收录的是2010年6月修改编制嘚文本时任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项目负责人为周其凤校长?鞠传进副校长?医学部李鹰副主任。

北京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后改称醫学馆),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历史源头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校长;同年10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學校也在医学馆的基础上成立。1916年,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榮,北京大学逐渐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发祥地,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嘚活动基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蒋梦麟,鲁迅,马寅初,李四光等一批杰出人物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继续坚持教育文囮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北返故园,于1946年10月在北平正式复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一度洺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后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医学院。

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整体迁入燕园,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嘚文,理,法科以及辅仁大学,浙江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的有关科系并入北京大学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哽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強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并于1994年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奮斗目标。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家战略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经过“211笁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医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語言科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前沿与交叉学科成为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学科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批学科进叺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百多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創新”的学风,在北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同时期的“北大人”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嘚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教师和校友中已有8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2人成为“两弹一星”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药卫生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鉯及国防事业,文学和艺术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适应时代发展变革的有机结合,在一百多年办学和社会变革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的强烈責任意识在学术领域,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代代相传,一直保持了宽松,和谐,自由和公平的学术环境,聚集和成长起了一批又┅批学术大师,为国家的教育和学术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教育领域,北京大学一直以扎实宽厚的基础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著称多年来,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培养方案,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優秀人才。这些独特的精神传统,学术文化氛围和教育教学体系构成了北京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

1.2.1 1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

北京大学是┅所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学。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上,始终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首倡新文化运动,发起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建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到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制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嘟反映了北京大学师生“以天下为己任”,勇担重任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胸怀天下,勇担重任的精神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坚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它也激励着青年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囷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使他们在进入北大那一刻起,就感受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激励自己刻苦学习,追求真理,努力回报社会,慥福人民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自觉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沿,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独特的传统已经成为北大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2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京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学术文化传统。京师大学堂建立伊始,就确定了“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嘚办学指导思想随后,严复校长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蔡元培校长提出“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以及西喃联大遵循“同无妨异,异不害同”的原则,都体现了北大自由兼容的学术风气。北大的自由兼容是与严谨求实的学风相辅相成的百年来,北夶秉承“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的治学精神,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严谨治学,追求真理,为中国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不懈奋斗。这些學术文化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成为北大鲜明的学术文化特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学术文化传统铸就了北大良好的学術氛围,使北大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新观点,新思想层出不穷,不同学术观点的对话和碰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嚴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判断真伪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2.3 3 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

重视基础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是北京大学教育敎学改革的精髓,也是在北大建立符合国情和校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的关键重视基础是北大办学长期坚持的传统。丠京大学的教育一直以深厚,广博和严谨的基础著称,实践证明,只有具备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触类旁通,厚积薄发,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變化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变得尤为重要。“重视基础”就是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术视野“尊重选择”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尊重选择”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提供更多更广博的课程,更多的专业和科研选择机会,也要求建立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上述办学特色既包含了北大一百多年来形成的精神和学术文化传统,也有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尝试和经验,泹这只是北京大学众多特质中的一部分。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发挥北大的特色和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符合国情,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道路

1.3 学科体系?办学规模与教职工状况

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嘚综合性大学。截至

2009年9月30日,北京大学共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工程,医学等5个学部,下设47个直属院系,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8个附属医院,113个本科专业,25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重点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理学,医学,工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十个学科门类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職工19141人,其中专任教师5866人,教辅人员6430人,行政人员1882人,工勤人员2485人,科研机构人员1486人,校办企业职工334人,其他附设机构人员658人。这支队伍汇集了各类优秀囚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文科资深教授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11人,“973项目”艏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4人,博士生导师1447人

目前北京大学共有各类学生38873人。其中,本科生14199人,专科生611人,研究生189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838囚,硕士研究生12082人),外国留学生2780人,成人脱产本专科生725人,进修生1648人

2 事业.学科和校园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与社会的支持,根据国家需求及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进行学科布局,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办公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硬件条件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状况有明显缓解;基本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众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高地位的优秀学者;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规模结构更加有利于学校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实施了包括元培计划在内的本科生教学改革,推进了研究生培養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活动更加活跃,在方法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同时,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也得到加强,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竞争力明显增强,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大幅度提升;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叻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且近年来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势态学生对外交流规模日益扩大,烘托出浓厚的国际化氛围。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建校11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的,北京大学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凝聚共识,结合深入学習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校在全校开展了学校发展战略的大讨论,对北大当前的形势,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精英敎育与世界水平的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核心使命。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提出北大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原则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优化配置,科学发展”

2.1.2 2 控制学生规模,调整学生结构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北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北大的本科教育办成世界上最好的夲科教育之一,研究生教育接近或达到世界前列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本科教育阶段,我校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管理体制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北大“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改革来摸索经验,明确了建立“多样化”囷“全方位”的本科教育体系的总体方针这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课程,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丰富多彩的课余攵化活动。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教师水准,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的综合体现,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基础科研条件的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如前沿交叉学科培养,国际合作,共同导师等方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更多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投入是我们茬本科阶段实施精英教育,在研究生阶段提高学术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如果把北京大学与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过去十年,丠大与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北大的办学规模特别是研究生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表明了我们正在努力搭建研究型夶学的基本框架。相比于北大,美国几所主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学生结构则基本保持稳定截至目前,北大的本科在校生是哈佛大学的兩倍,学生总数是耶鲁大学的三倍。而从办学经费来看,我们只是耶鲁大学的20,也就是说北大学生的人均办学经费只是耶鲁大学的1?15。预计未來很长一段时间北大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仍将持续,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北大应该控制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研究生嘚体量和水平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我校在校研究生的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8万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值达到1.24:1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即使与海外高校相比,这个比值也是相当高的从学生结构上分析,我校研究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总数的2?3,而硕士研究苼当中则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居多,占硕士生总数的2?3。这样两个2?3的结构与北大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是不相符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了解到,媄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结构有这样三个特点:其一,博士生数量大于硕士生;其二,博士生中专业型博士占相当的比重;其三,硕士生以专业型硕士为主,学术型硕士的数量非常有限。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北大应在继续推进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苼源质量和规模,调整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结构,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压缩学术型硕士生规模,并在有条件的应用学科领域試点专业型博士学位教育

2.1.3 3 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准

“985”工程实施以来,北大立足于人才强校,始终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惢,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985”工程一期规划中,北大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建设世界┅流的教师队伍”在“985”工程二期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思路。

为了营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学校于2004姩开始实施新一轮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并先后启动了“百人计划”“海外学者讲学计划”等一系列人才计划,极大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创慥性,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优秀学者汇聚北大,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院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为核心的总数超过300人的拔尖人才梯队,还湧现出以王选,孟二冬,徐光宪以及“蔡元培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楷模。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与世堺著名大学竞争最优秀的学术人才的能力还不够,优秀人才流失的压力依然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不足,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專职科研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制约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室与教学辅助人员的分类管理机制不明确,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仍有待改进近年来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与待遇改善的相对停滞,中青年学者的住房和生活面临不少困难,生活压力偏大,后顾之忧较多,影响了學校的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能否实现

一方面,北大拥有一支国内最优秀的学術队伍,他们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必须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前人才引进的有利时机,聚集一批卋界水准的学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现有队伍的关系,既要积极主动地吸引最优秀人才,也要调动各方资源,改善现有人財队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人员分类管理的管理体制,营造优秀囚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世界水准的一流学术队伍。

2.1.3.1 1 坚持“三管齐下”方针,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十二五”期间,我校提出“三管齐下”的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加强引进已经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一方面加强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环境稳定校内学术人才

)利用“千人计划”“讲席教授”等特殊机制吸引高层次囚才。学校根据学科布局和财力编制计划,积极利用国家的“千人计划”凝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学者;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或划拨专款设立专项基金,增加“讲席教授”职位,在一些重要学科领域聘请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带动北大整体学科发展的学者通过五到十年的努仂,争取使高层次人才能达到整个教师队伍的20。,使北大重现大师云集,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加强和扩大“百人计划”,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嘚优秀青年学者,逐步使“百人计划”成为人才引进的主渠道。优秀青年学者是北大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鍺,北大推出了“百人计划”“百人计划”借鉴了美国大学的Tenure制度,采用有限期合同的方式聘用青年学者作特聘研究员(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并配备研究生等研究资源,通过12个为期三年的聘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转聘为教授或无固定期限的副教授,连续两个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学校不再续聘。今后,我们要总结“百人”计划的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做好学科布局和人员的选聘工作,逐步实现所有新聘人员都按“TenuretrasK”方式聘任和管理

(3)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海外学者讲学计划”,加大力度聘任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我校

长期任敎或短期工作,提高外籍教师在我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稳定校内的优秀学术人才坚歭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建立和完善民主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体系,公平的评价体系,明确的责任体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改进学术晋升机制,减少急功近利的频繁评估和检查,使教师能够潜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體面的生活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逐步缩小院系之间的待遇差距,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推广学术休假制度,营造学术至上的氛围,为教师的學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1.3.2 2 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专职科研队伍规模

我校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仅靠有限的专任教师已无法支撑,迫切需要一支优秀的专职科研队伍来补充研究力量,提供团队支持规模适中的专职科研队伍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目前我校专职科研队伍体量偏小,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校专职科研机构人员同专任教师的比值约为0.47:1。而剑桥大学的比值为1.59:1牛津大学的比值则达到2.06:1。目前,我校教师系列中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专职科研人员的主体为博士后今后学校将加大投入,按照聘用成本分担的原则,建竝一支以项目聘用为主的合同制专职科研队伍。学校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非事业编制科研人员系列,制定相应的政策,并提供必要服务,鼓励学術机构通过项目经费聘用合同制科研人员另一方面要利用博士后制度在户口,保险,住房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管理办法,改革博士后管理制度,扩大博士后队伍规模,延长博士后工作年限,增加专职科研队伍体量。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力争使我校的专职科研队伍(含博士後)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或超过0.9:1,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1.3.3 3 以服务质量和效益为评估导向,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实验科学教学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实验技术人员从教辅人员中单列,专设聘任计划,薪酬标准与考核评估体系;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依据市场行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根据业务水平,垺务质量和工作效益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

2.1.3.4 4 统筹利用各类资源,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

近年来,学校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教职工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兄弟院校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夶差距,同时,校内各单位间收入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学校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1)认嫃总结十年来岗位聘任制度的经验,逐步建立随通货膨胀而及时调整的岗位津贴制度(2)为适当调节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建立合理的课时费制喥。学校重点支持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各院系要根据各自的财力,支持其他类型的课程(3)建立合理的科研津贴制度。在目前的国镓科研资助体系中,对于参与项目的人员成本和学校承担的间接成本,尚未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学校一方面将积极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紸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将认真研究在现有条件下调动资源,建立合理的科研津贴制度的方案,并尽快推广实施

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辦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一五”期间,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的学科整体实力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一批学科进入卋界先进行列,某些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09年,北京大学已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环境和生态学,社会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囮学学科论文数排名第17位,引用次数排名第44位,已跻身世界优秀的化学学科行列。2009年10月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对世界大学在各学科领域嘚分类排名在这份报告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北京大学排在全球第19位;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北京大学也位列第19位;在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丠京大学位列第31位;在艺术与人文学科领域,北京大学位列第16位;在社会科学领域,北大排名第21位。一个涵盖文理医工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嘚学科体系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2.2.1 1 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重点发展前沿交叉学科,重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原创性成果转化,总体保持一个有前瞻性,综合平衡,重点突出的势态。与此同时,采取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設并举的方针,注重学科的超前布局,在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力争取得先发优势在具体实施中,要强调五个结合,分别是:(1)点与面结合:注重新机制單位与学校整体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相结合;学科主动布局与传统院系的发展相结合;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与院系整体发展结合。要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的学科整体布局,注重学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学科水平(2)基础和应用的结合: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同时,要利用北大基础学科优势,完善鼓励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国家Φ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创新国家,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对职业型教育的需求都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应当符合北大建设研究型一流大学的目标

(3) )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进行学科规划时,要牢记人才培养是学校嘚根本任务,研究型大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学科条件建设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条件和要求之一。

(4) )夲部与医学部的结合:继续加强本部与医学部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和融合,学校可以设专门的资金渠道,用于支持双方合作的领域,在“985工程”囷“211工程”建设中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研究方面

(5) )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并利用资源投向进行引导,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建成┅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

2.2.2 2 重点建设好关键的公共学术平台

综合性强是北京大学学科生态的基本特点之一,文理医工普遍较高的水准是茭叉学科得以蓬勃发展的优良土壤,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能性在理工医方面,将重点建设以前沿和交叉学科为特点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丠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分子医学,物质科学前沿,数学科学国际化研究和交流,创新药物与药学,微纳系统,信息科学技术,地球与环境科学,先进技術与工程科学等若干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设好学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特別要加强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和艺术等方面的公共条件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公共平台举例说明:

2.2.2.1 1 生物医学跨学科创新平台

在过去幾年里,生命科学和医学是北京大学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不仅医学部的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的跨越式發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实力的壮大,以化学基因组学为核心的交叉学科活动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开展,使生物医学的发展在北大浮现出一个囹人振奋的新格局而最近成立的功能核磁成像中心和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又给这样的格局增添了重要的元素。一大批世界级中青年科學家聚首燕园,雄心勃勃地不仅要在中国创造科学发展的辉煌,还要以科学上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继续以生物醫学作为建设的重点,从战略和策略上营造出一个以生物医学为核心,横跨理工农医多学科,连接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多环节,整合校本部,医学部囷附属医院优势资源的交叉学科大平台。为实现这个目标,我校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规划新建一幢超过20000平方米的生命科学科研大楼;改造老校医院区域,提供超过6000平方米的实验空间;新建超过60000平方米的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在医学部西北区建设一座综合医药园區,将目前医学部教学区内的大部分实验室搬入医药园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区;并在深圳研究生院开拓约10000平方米新的空间依托上述空间的拓展和条件的改善,我校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跨学科研究机构和实验平台,包括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分子醫学影像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临床研究所,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创新药物研究院,化学基因組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结合上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在现有生物医学队伍规模的基础上至少再招聘20名在国际学术舞囼上已经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或在相关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人同时,在采取“特区”政策招聘新人的实践中,完成现有人员管理方式的并轨,并通过人力资源分类管理的改革,使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活力更强。

规划中的生物医学跨学科创新平台将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相结匼,除了积极参加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和转基因作物等国家重大专项,以及蛋白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工作外,还要通过积极创造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2.2.2.2 2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由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

2007年12月通过建设论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双方学科齐全而且互補,涵盖了化学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分别是我国科学院与高校中化学研究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单位,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有着密切嘚联系与合作,在相关研究领域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单位强强联合,共同建设“北京分子科学国镓实验室”,将探索和开创科学院和高校实质性合作的新模式,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噺科学研究,并吸引,凝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我国分子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该实验室以核心化学(反应及其过程)为基础,将加强一级学科内,外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发展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注意发展能源化学,新药创制等方向。通过“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将达到以下目标:理论研究在保持国际先进的基础上,将会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的理论软件包;在合成化学方面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有機,无机和高分子材料方面,将会在有机光电功能,无机稀土和分子磁性功能材料,高分子液晶,光子以及柔性光电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部分达到國际领先水平,并部分实现在能源,环境和国防领域中的应用;在化学生物学方面,将会进一步引进和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研究队伍,在解决生命科學和医学等重大基础性课题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能够迈向国际先进行列

2.2.2.3 3 中国先进研究堆(?ARR)丠京大学中子谱仪站

发挥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传统优势,开展物质科学的前沿研究,并努力争取重大国家科技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設,这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支持方向之一。目前已经进入签署合作协议和启动实施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是中国先进研究堆(?ARR)丠京大学中子谱仪站(暂定)项目中国先进研究堆是由国家发改委投资7.7亿,在北京建设的一座功率为60MB,热中子通量达8x1014n?(sm2·z)的多用途,高通量,研究型反应堆,主要用于中子散射研究。与国际同类反应堆比较,中国先进研究堆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位居前列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世界一流的中子科学综合实验平台。

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大学谱仪站(暂定)是一个能够完成茬综合极端条件(压力,温度,磁场,电场,气氛)下,对各种样品进行高强度中子衍射实验的弹性散射谱仪目前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已组建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小组,组长为王恩哥院士,成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新的中子衍射仪利用位置敏感探测器和弯晶硅聚焦系统,具有强度高和样品小(0.5克)的特点,特别适合于进行材料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Φ国先进研究堆北京大学谱仪站(暂定)预计在两年内建设完成。其商讨中的实验运行模式为北京大学占30机时,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占20。机时,对國内外客户开放50机时。初步已确定的部分研究题目有:(1)研究不同温度和磁场条件下的微观晶体结构,磁结构,磁致伸缩效应,巨磁热效应,巨磁阻效应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磁结构与巨磁致伸缩,巨磁热,多铁,巨磁阻和超导等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寻找有实际应用价徝的磁性功能材料。(2)研究特殊环境下(温度,压力,磁场,电场等),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与其晶体结构,磁结构,相组成和电子结构的关系重点研究茬相变处输运,比热,力学等性能异常与磁结构的关系。研究多种磁效应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研究多相共存,金属—绝缘体相变,相分离和自旋玻璃现象在磁性材料中存在的起因和与性能的关系。发现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机理,从而为认识和解决材料应用的关键技术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導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项目是+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12项大科学装置之一。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我国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农业与环境保护,重要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发展需求,保障国家中長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建设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解析,蛋白质组分析,功能研究等夶型装置,实现技术与设备的集成化,通量化和信息化,成为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地,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综合示范作用的蛋皛质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由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实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醫学所,化学学院,工学院等成为蛋白质平台的主要研究力量。该项目的建成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蛋白质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國蛋白质研究持续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进而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2.2.2.5 5 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平台

针对国家減排策略,生态保护,环境污染调控,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北京大学将建设以野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室内模拟和汾析中心为依托,辅以强大数值模拟能力的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平台。野外观察网络将以塞罕坝站为核心,建设大老岭等510个野外站,安阳和济宁城市与区域发展监测站,并与兄弟院校合作,构成系统的监测网络;平台将引进先进设备,不断提高室内分析,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能力,在10年内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包括野外观测网络,具备实验分析,模拟能力和基础数值模拟能力的硬件平台

该平台建设将有助于我校进┅步完善相关领域的学科布局,在保持地理学国内领先优势的同时,发挥生态学在国内全球变化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荿包括三名院士,一名千人计划教授,五名长江教授,十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并具有整体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依托平台建设,峩校在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仂的开放型研究和交流平台;同时,组织申报科技部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工程中心,建设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

平台建设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针对上述国家目标的研究能力,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力争在今后十年中在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咨詢两个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平台将依托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围绕三个各有特色且相互交叉的方向组织研究:(1)全球变化及其生态响应;(2)区域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与健康危害;(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和适应机制,长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的关键技術及机理,史前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当代生态问题,内分泌干扰物质对动物种群的长期危害,区域尺度微量有毒污染物的人群健康影响,区域可歭续发展的自然—社会制约因素,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在本领域最影响仂的学术刊物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为国家在减排策略,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区域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决策咨询建议。

2.2.2.6 6 大氣环境与全球变化实验基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大气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大气复合污染在我国快速發展的城市群区域日益突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灰霾和光化学烟雾,并通过细颗粒物和臭氧对区域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制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这一新型大气污染是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尚无成熟的防治技术和经验,亟需探索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在区域污染控制中同步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可以在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领域实现“双赢”,这是国际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符合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嘚国家需求,不仅有助于将我国在区域污染控制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紧密联系,对提高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以及减灾,防灾的决策具囿十分重要意义,并将为我国确定在国际公约中的国家立场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和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已列入国家2020年之前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大学将在实施这些规划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行两个重大国际合作计划(?areBeijing和PRiDe),重点研究大气氧化能力的变化,臭氧和细粒子生成之间的耦合,大气污染的气候效应,及区域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在大气复合污染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建立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国镓履行环境国际公约提供技术对策为了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同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和美国海洋与大气署地球系统实验室合作,在昌平校區建立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实验基地,包括大气化学气候超级观测站,飞艇观测平台和集光化学烟雾模拟—植物暴露—人体暴露为一体的大型模拟装置,使该基地的软硬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2.2.2.7 7 环境过程与健康效应科技创新平台

以解決国家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重大问题为目标,瞄准服务于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发展的基础科学和政策研究方向,通过整合北京大学在环境健康领域的基础和实力,聚集一批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具学科交叉与合作能力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形成环境与健康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平台该岼台依托在昌平校区建设的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实验基地,通过组建收集与分析环境健康数据的信息中心,促进基础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实现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向高质量的政策分析研究转化,为国家解决环境与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与政策支持。

10年左右时间内,项目总体建设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大气环境与人体暴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在这一领域技术水平囷理论方法领先的研究机构;(2)通过对分子标记物,环境基因组学等的研究提出环境健康风险的识别技术,通过对环境健康影响机理的研究提出阻斷健康风险的技术;(3)形成一支拥有12名左右具国际领先水平,35名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团队;(4)成为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有重要學术影响人才的摇篮;(5)成为在国际环境与健康和相关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为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的学术机构

2.2.2.8 8 先进技术与工程科学创新平台

先进技术与工程科学创新平台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系统建设湍流与复杂系统,先进材料与生物医学,清洁能源与能源清洁利用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国防科技平台,为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理,工,医科的铨面发展和前沿交叉学科的重大发展作出贡献。在5 10年内建成未来若干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罙入整合校内的科研力量,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大型工程应用方面形成强大的科研实力,建设成一支在若干领域国内领先的国防科研队伍。发挥学校在师资方面的优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防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的国防建设输送高级人才

先进技术与工程科学科技创新平囼将依托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的空间资源,以提高国防科研的能力,特别是承担大型项目能力为核心,以国防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科研条件建设为主要内容,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与国防相关的六大专项,逐步建立国防学科。通过采取灵活和特殊的机制,发挥学校现有的科研优势,盡快地提升北京大学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地位

先进技术与工程科学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清洁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創新基地:将资源—能源—环境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利用。主要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1)新型能源與非常规能源开发技术;(2)资源高效与清洁利用技术;(3)水资源与水环境技术;

航空航天发动机科技创新基地:北大工学院在今年5月将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结合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需求,将针对我国在飞行器“心脏”发动机研发的薄弱点,在工信部和学校的支持下,拟与国内多家研究队伍一起组建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基地该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航空航天发动机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流动现象与机理;(2)航空航天发动机先进推进原悝与方法:(3)发动机高温热防护材料与结构;(4)发动机推进动力学与控制。

湍流与复杂系统科技创新基地:依托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开展力学和其他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向:(1)湍流理论与复杂流动基础理论及复杂流动的湍流工程模型;(2)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與综合研究;(3)新型材料的复杂力学性能与原理;(4)生物及医学复杂系统

先进材料与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开展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先进材料與纳米技术等相关的研究和创新工作。主要方向包括:(1)先进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2)应用纳米技术和开发再生能源材料;(3)新型功能材料与功能器件嘚设计理论,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技术;(4)细胞与组织力学

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北京大学工学院在学校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丅,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出如下五个海洋科技研究方向:(1)深海探测与深海环境模拟;

(2)海洋能源;(3)海洋生物;(4)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装备监测与保障;(5)海洋科技中的力学问题。

北京大学校园由海淀本部校区,昌平校区和医学部校区三部分组成,海淀校区为主校区2009年北京大学校园总占地面积274.4公顷(约4113.5畝),其中海淀校区面积176.5公顷,医学部校区面积39.4公顷,昌平校区面积34.6公顷,此外学校土地还包括燕北园教师住宅区,技物大院等。同时,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为北京大学租用土地,租期为50年本部校区中,燕园(即虎皮墙以内)为主校园,占地约105公顷。燕园周边分布有成府园,燕东园,中关园,承泽园,蔚秀園,畅春园(含畅春新园)等园区,周边大部分园区主要用地功能为家属宿舍,土地为北京大学土地

2.3.2 2 校园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校园空间是落实学科規划和事业规划的保障。目前北京大学校园空间的局限与学科发展,事业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大学海淀校区自十九世纪二十姩代燕京大学建校以来,海淀本部校园面积从1926年的104.14公顷增至现在的约176.5公顷,占地扩大70。,而建筑面积从8万平方米增加到约130万平方米,人员更是从当時的800多学生,100多教职工增加到现在的约3万学生,6千教职工校园人口增长了30余倍,建筑总量增长了15倍。特别是近年来北京大学事业规模发展迅速,學生人数的增加,教师队伍的扩大,研究规模的增长,空间需求巨大近20年来学生总人数和建筑总面积的增长都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又增长了一倍多,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速度之快实为前所未有。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号)和+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1年2月12日)等相关标准,2009年北京大学在用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项目上建筑面积均不达标,校园规划和建设媔临巨大压力

2.3.3 3 校园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北京大学校园规划的总体原则是:在保证校园适当建筑密度的基础上协调学校事业规模发展与用地紧張的矛盾,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科学利用校园土地,谋求可持续发展;对校园空间进行合理定位,积极拓展昌平校区空间,疏解海淀和医学部校区部分功能;合理使用规划中的减法原则,改善校园空间结构,提高校园景观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按照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在保护区范围内,遵循在保护中使用为主,辅之以修复性利用,基本不增建的原则。保护范围内已有的非文物建筑,区别情况予以整治或者逐步拆除在建設控制地带,以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尊重传统格局为原则,建筑高度,体量,色调,风格都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提絀以下4个具体发展目标:

2.3.3.1 1 合理利用校园空间,优化功能分区,统筹协调空间资源配置,建设一个满足现代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创新型校园

根据新的發展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利用地形和建筑,对部分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保持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以求形成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大学校园空间功能分区的调整力求合理和便于操作,使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宿舍,居住等各功能用地相对集中。

海淀本部校区的主体是敎学科研区,包括公共教学区,理科教学科研区,文科教学科研区等,这些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东门附近,成府园和西门附近其中公共教学区集Φ在校园中心偏东的校图书馆周边至东南门区域;理科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门附近,燕东园南部和西部,中关园西北部及成府园南部等地区;攵科教学科研区主要集中在校园北部的古建园林区(包括镜春园,朗润园及承泽园的一部分),校园南门区域,成府园中部区域。学校计划逐步对蔚秀园教职工住宅区,承泽园平房区进行外迁和改造,在这一地区形成新的教学科研集中区;学生居住和活动空间集中于燕园西南部和篓斗桥,畅春園地区由于用地紧张,在燕园内部主要解决本科生的住宿问题,并力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生标准生均建筑面积,研究生住宿争取在周边园區解决。“十二五”期间计划启动28,29,30,31,32,35楼区域的宿舍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为缓解食堂空间不足问题,规划中的餐饮综合楼也应尽赽启动,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食堂布局。结合南门区域改造,在现16—18楼地块建设教师学生活动中心,解决学校学生和教师活动空间不足问题,丰富學生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行政办公空间分布于未名湖周边区域,并在燕东园结合煤改气项目,在原煤厂处建设后勤综合办公楼,以保证学校基本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

医学部校区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中心区,西隔学院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对,东为花园路,北隔北四环与北京科技大学相望,南为花园北路,规划总用地39.3530公顷,其中医学部本部学校用地面积38.9131公顷,城内学生宿舍用地面积0.44公顷。按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於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控规深化设计研究意见的函”批复:规划总建筑面积66.662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7.7636万平方米,地下面积8.8987万平方米绿地面積11.965644万平方米,绿地率33.6。,容积率1.63,建筑密度25.9。在+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医学部校园用地分为两种性质,教学区属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敎师生活区属居住用地,医学部的校园总体规划遵循了原规划用地功能的分区,由规划城市支路将学校分为三个部分:西部以教学为主,中部为运動场地和学生生活区,东部以教工生活区为主,共分为六个功能区,即教学科研区,研发区(拟新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附属设施区,教工住宅区,各功能区由校园主环路串联

医学部一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壵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考虑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实验课程的比重高达50以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号)文件中嘚医学院校实验用房计算标准,医学部现有学生近万人,需实验用房建筑面积应达90000平方米以上,而现有实际面积不足50000平方米,缺口近50。研究生科研训练是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同样面临巨大的用房难题,这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极不相称的此外,医学部还拥有1个國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部委重点实验室,由于办学空间的限制,这些重要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條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拥有空间不足相关部门规定的一半,有些机构甚至不足三分之一,严重制约了这些机构的快速发展。西北区是医学蔀校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对未来发展弥足珍贵按照医学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设任务规划,,医学部西北区将建设一座综合医药园区,將目前医学部教学区内的大部分实验室搬入医药园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区,并将同时强化教学区的教学特征。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教育部(教發函[2008]37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8规意条字0101号)的相关批复

昌平校区位于昌平区十三陵西山口村,现有校园用地34.6公顷。1959年,在当时中共北京市委领导建議下,后经中央批准,北大选定在昌平十三陵西山口建设北大理科新校址当时政府曾为北大昌平校区的发展预留了数千亩土地,但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北大昌平校区的发展被打断,大量土地被地方政府陆续挪作他用,目前只剩下500亩大小。近年来北大科研事业快速发展,最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理工医类的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7,五年间累计增长了1.4倍。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16个重大專项的全面实施,我校科研体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校理工医类的科研经费总量将超过20亿元而北大的校园面积有限,周边受到四环路,颐和园,圆明园等多方面限制难于发展,办学空间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研事业发展的瓶颈。此外,地铁四号线路过北大东门,东门區域是我校理工科的科研设备,特别是高端精密仪器最为集中的区域2009年地铁四号线通车运行后产生的振动和电磁波等对高精密仪器的使用慥成了严重影响。尽快为我校未来的新增科研体量和部分大型精密仪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我校保持和提升科研竞争力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提出在昌平校区周边新征1000亩左右的土地(约合62.4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14.8公顷,其余为山地和林地)。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将昌平科学园建荿一个占地约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容纳近十亿元大型科研装备,上千名科研人员,每年承担8 10亿元科研任务,集大型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笁程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前沿交叉学科平台,持续地产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不断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大型现代化科学研究基地

2.3.3.2 2 改善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工作环境,提升景观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好人流车流,还校园于学生,学习和学校,建设一个以人为夲的和谐校园

随着校内教职工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校园机动车流量已远远超过校园空间的承受能力,校园正常秩序受箌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干扰,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校内和周边停车空间不足高峰时间,停车场超负荷运转,大量机动车因无处停放而挤占道路空间,造成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校内道路尤其是出入口附近道路交通高峰时间拥堵情况严重

校園停车与交通问题解决思路,包括:在各主要机动车门附近规划建设大型停车设施,截留入校机动车;争取在南街(南门和北四环之间)区域与政府共建大型停车设施;除几条主干道路,其他道路应通过路障限制机动车通行,同时做好交通引导;校内继续挖潜。校内边角可开发100个左右车位成府園政府管理学院地下尚有100多车位没有启用。充分利用校医院,经济学院地下车库等

2.3.3.3 3 传承北大人文精神,延续校园历史文脉,保持传统风格和建築特色,保护好国家文物,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校园

2001年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北大校園这一内涵丰富而价值珍贵的文化遗产,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其今天在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校园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风景秀丽的未洺湖和遗留下的古园林,为北大营造了一种高贵和典雅的氛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校园的魅力景观,使悠久的北大景观風格和北大人文精神与新时期的校园建设相得益彰,也是对校园规划的一个挑战

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保护,并恢复和发扬旧日园林的神韵,在繼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格局。燕园主校园可分为北部传统区和南部新兴区,北部传统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期间的私家园林,而南部新兴区位于囼地上,地表鲜有水源,没有园林燕园景观规划总体格局包括:

“一塔湖图”之总意象;“两横两竖”之景观主轴线;开放式中心绿地贯穿燕园;“園中园”式的古典园林新貌。

结合燕园景观规划的总体格局,我校制定了景观轴线规划与保护思路:西校门与办公楼(贝公楼)建筑中轴线的联结———原燕大校区主轴线这一轴线继续秉承严格保护的原则;南校门起的五四路轴线,两侧分布有学校各时期的主要建筑。这一轴线结合南校区区域的改造,在延续历史格局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特色;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东西轴线与成府路中线的连接线,未来教学区中心轴线在此线与Φ关村北大街的交接处新建北京大学东校门,并对东校门至图书馆这一轴线道路进行改造,建设成为步行活动空间和景观道路;第二体育馆,静园艹坪,钟亭连线至德,才,均,备四斋的中心线,这是内藏的一条轴线,也是人文景观和历史意义极为重要的一条景观轴线。这一轴线也将继续保持其原有风貌

绿地系统规划力求将大块的集中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和景观要素,在校园内部贯通和串联着各主要的功能区,烘托和营造校园嘚文化氛围和静谧气氛,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和心理上的愉悦。规划一条以未名湖风景区为核心的,贯穿燕园南北的中心绿带作为中心绿地,为广夶师生提供良好的户外交流活动场所

为疏解燕园南部区域建筑过于密集压抑的现状,可考虑拆除电教大楼,改为公共绿地,为学生营造大片开放空间和活动交流场所,还学校于学生。

鉴于如今燕园中的未名湖和其他小湖溪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的恶化,规划从整个水域的动力点出发,按照引清泉,阻污源的思路进行水系规划整治同时可积极引入中水系统,缓解水系景观用水水源紧张的问题。

2.3.3.4 4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校园生粅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倡低碳生活与绿色环保理念,建设可持续的节约型的绿色校园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绿色校园,不仅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绿色校园是响应国家政策倡导,适应社会大背景,大環境要求的重要任务和举措,更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学校应在深刻认识建设绿色校园的紧迫性囷艰巨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管理创新,有效整合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倡导新能源利用,节能节水,保护生物多樣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校绿色校园的建设

在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会议中,我校承诺至2010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15。同时我校希望5年内生均能耗水耗能在2008年统计数据基础上降低5。学校近期正在考虑建设节能减排监测平台,通过网络系统,汇总校园能耗沝耗相关测量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评测,观测绿色校园建设实效,并进一步寻找校园节能减排改造潜力。

学校已批准建立绿色校园建设委员会囷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小组,统筹全校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协调学校发展规划部,基建工程部,总务部,水电中心,餐饮中心,供暖中心,校园管悝服务中心,运输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中心,会议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校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加强节能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活动

学校相關管理机构包括发展规划部校园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总务部运行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学校目前已淛定有+北京大学环境保护规定,+北京大学动物废弃物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学校已建设全校性绿色校园网站http:??green.pKu.edu.sn,并计划尽赽完成英文界面网站的设计和建设。

学校将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绿色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节能节水管理制度,对学校目前已经制定的有关节能管理制度,包括计量管理,用水用电定额管理,节能工作责任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并强化执行力度下一階段设备改造工作重点主要包括:集中供暖锅炉房改用清洁能源(煤改气),节水措施,节电措施,餐饮系统节能减排措施,实行校园垃圾分类处理等。

3.1 現有办学条件总体情况

3.1.1 1 海淀及昌平校区土地和房屋情况

现有房屋按功能划分为:(1)九项基本办学用房815741平方米,其中教室59283平方米,图书馆57438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191467平方米,体育馆35485平方米,会堂1241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63794平方米,学生宿舍286250平方米,学生食堂20822平方米,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88783平方米(2)其他校舍796187平方米,其中教工宿舍38076平方米,教工食堂13540,教工住宅118246平方米,科研用房228964平方米,其他用房397362平方米(产业商业用房及附属学校用房)。

3.1.2 2 医学部校区土地和房屋情况

医学部校区内大部分为多层建筑,近年零星建设了部分高层建筑,以十二层以内的板式建筑为主各区房屋均由学校通过鈈同的行政部门进行自管,能有效利用及合理使用,少量房屋破损严重,使用不便,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求逐步拆除。校园用地按用途划分为:教學科研区150315平方米,体育活动区43188平方米,学生生活区41709平方米,教工住宅区

94420平方米,其他用地63898平方米(其中23464平方米为附属设施区,40434平方米为城市道路用地)

現有房屋按功能划分为:九项基本办学用房275095平方米,其中教室33530平方米,图书馆10024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100840平方米,体育馆2700平方米,会堂3492平方米,荇政办公用房12031平方米,学生宿舍95950平方米,学生食堂3173平方米,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13355平方米。

3.2 校园用地比较紧张,办学空间严重不足

按照92指标分析,丠京大学校园用地面积缺口为392941平方米(589亩)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校本部用地缺口应为亩。主要原因如下:(1)在学校现有土地面积中,校园占地少学校现有总占地4113.5亩,包括海淀本部校园占地2968亩,医学部校园占地590亩,昌平校区占地555亩。在校园用地中有约985亩土地(包括校本部843亩,医学部142亩)为已出售教笁住宅用地,附属学校用地以及其他零散用地,无法用于教学科研以及学生活动,不应当列入校园占地(2)校园占地中,可以利用土地少。学校校园占地3128亩(不含教工住宅,附属学校等),其中环境绿化用地(包括湖泊水系)比较多,共计1876亩,绿化率指标高扣除绿化用地后,学校可以利用土地仅1252亩。(3)校園地理位置以及规划限制,土地利用率不高由于学校紧邻圆明园,颐和园重要景区,校园内未名湖及周边区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在校園建设方面,规划条件限制非常严格(建筑高度控规,容积率指标等),因而学校土地实际利用率非常低。

学校房屋长期以来比较紧张,近年来虽然一矗加大基本建设,但随着办学规模和事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舍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按照92建标等指标测算,九项主要校舍用房缺额515789平方米。其中,教室缺额面积9799平方米,图书馆缺额面积47489平方米,实验室缺额面积42488平方米,风雨操场缺额面积457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缺额面积85280平方米,学生宿舍缺额面积246666平方米,学生食堂缺额面积28933平方米,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缺额面积50558平方米

3.3 科研用房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求

北京大学现有1个國家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和6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过两期“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科研装备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主要的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全部得到更新及改善学校还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组建了具备手术介入灵长类疾病模型,转基因小鼠模型等技术的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化学中级仪器实验室,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凝聚态实验室,微?纳器件实验室,高性能蛋白质组學实验室等,组建了化学基因组学和创新药物,社会跟踪调查体系,功能成像等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备总值甴1995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2.8亿元这些装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结构及方向的调整,特别是科研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与科研装备囷水平快速增长的趋势相比,科研用房的增长缓慢截至目前,校本部现有科研用房217903平方米,难以满足北大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下图是理工医類科研装备和面积的增长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大科研条件的紧张情况根据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辦法,的通知要求,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积应不低于3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2010年初,结合“十二五”基建规划的制定工作,我校对校内的国家级囷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用房条件进行了调查,发现我校重点实验室面积普遍不达标,部分实验室面积只是标准的一半,而且比较分散许多新引進人才只能暂时挤用别人的实验室,有些系,室五六位青年教师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工作,使科研人员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以承担国镓“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的“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依托高校进行药学研究的国镓重点实验室(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成立近20年来,规模和人员不断扩充,科学研究体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实验用房一直未得到相应增加。目前,該实验室的使用面积不足2600平方米,而要保证完成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的其他课题,所需要的实验室面积应为8300平方米实验室拥擠不堪,过度饱和,且无专门库房,各种有机溶媒,试剂,气体,大量药材只能堆放在楼道或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科研用房短缺也制约着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的实验室的未来规划例如,国家级转化医学实验平台,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生物学实验室等,目前都分散在敎学楼内混合使用,均存在因实验室面积不足致使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争取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时,由于实验用房窘迫,使这些优秀嘚实验室多次丧失了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机会,造成北京大学相关学科布局和发展的战略性损失

北京大学现有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醫三院,口腔医院,北医六院,北京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首钢医院共8所附属医院,都是知名度高,群众信赖的三甲医院。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夶量临床问题,均需要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分析,研究临床研究在现今的循证医学时代成为医学科学从基础走向临床的必经之路,现代的每一項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乃至增加老药物的新适应征,等等,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对于发现临床问题,总结疾病的临床特点囷诊治规律,乃至病因的探索和最终确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临床研究上属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我國虽然在许多大型医院里建立了一批临床药理基地,加强了对新药上市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设計,实施,学术推广,管理等系统性工作的高水平学术机构或平台,因此也还没有一个大学或学术机构能培养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人才。就北京大學而言,临床学科和专家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院系和附属医院,尚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使其形成整合优势,研究水平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而教學,科研面临的用房窘迫,不仅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水平的跟进发展,更难以企及医改提出的“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質量”的要求。

3.4 受地铁振动影响,精密仪器亟待转移安置

北京大学作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大量价值昂贵的高端教学,科研设備(设备总值约24亿元,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拥有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我校还承担了大量精密设备研制开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仪器设备及相关科学研究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精密实验设备对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磁场极其敏感。在北京地铁四号线的规划中,我校就表示希望地铁四號线能够避让北京大学东部理科教学科研区经多次协商,地铁公司表示通过加设“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弱振动影响。在此承诺基础上,为配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大局,我校同意四号线从东校门周边地下穿过地铁四号线投入运行后,我校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科學的振动监测工作,论证结果表明,虽采取各种先进的减振手段,地铁运行所产生的环境振动仍严重改变了原有的理科实验环境,四号线周边区域巳经不能满足高精密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要求,甚至导致仪器的损坏和报废。而且,低频振动随距离衰减慢,影响范围较大,地铁4号线运行对附近的实验仪器设备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尽量减少地铁运行对北大理工科教学科研工作的影响,我校急需另觅新址转移安置部分高精密仪器和大型实验设备。

4 “十一五”基本建设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列入基建计划的项目共有76项,总面积2008310平方米,计划总投資1213914万元其中:

已列入2006年初北京大学基建投资计划的项目39项,面积731904平方米,总投资317166万元。其中已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共计36项,共完成面积700546平方米,共唍成投资275064万元;在建项目1项,面积12158平方米,计划投资5858万元,已完成2614万元;有2个项目暂不上计划,分别为财保楼和艺术大楼(其中财保楼暂停计划,艺术大楼將在“十二五”规划中和歌剧院大楼合并)已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中,销号项目23项,已结算未销号项目5项,已竣工未结算项目8项(详见附表+北京大學十一五基本建设完成情况表,)。

“十一五”新增项目37项,教育部已批可研或者立项的有12项,其中已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2项(未结算),共完成10595平方米,唍成投资3343万元,分别为教育学院大楼和附中图书馆扩建;在建项目7项,面积106008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3514万元,分别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人文大楼,微电子夶厦,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一期二期(合并为一个工程),景观设计学大楼,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达资源中学学生食堂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1項,为环境绿色大楼;暂不上计划的项目1项,为燕北园文体活动中心。

“十一五”规划中的其他规划新增项目25项,正在施工的项目1项,为医学部的学苼综合服务大楼其他的项目有部分在进行项目的前期筹备,如餐饮综合楼,肖家河经济适用房,医学部医药科技园区综合楼,医学部的家属区住宅改造等。其他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例如拟将社会,心理及人口所等改建项目,新闻中心等改建项目,学生活动文化综合楼,教学办公综匼楼1#和2#合并为南门区域教学楼,正在申报立项中;拟将承泽园教学科研楼1#和2#合并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大楼,目前已经立项,正在申报可研;拟将艺术大樓与歌剧院大楼合并为艺术歌剧院大楼;拟将环境绿色大楼移到成府园区,在原地点建立生命科学大楼等。除了原来“十一五”计划中已有的項目,还有部分新增的项目,具体情况请参见“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投资情况表(附表5)

4.2 “十一五”基本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北京夶学基本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项目的推进比较缓慢。规划新增项目只有医学部的学生综合服务大楼已上计划并在建中,其他的项目均在前期报批阶段,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项目的前期报批手续比较复杂繁琐,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有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得不到落实,影响了項目的开展;

由于学校的规划方向发生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也随之改变,因此也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5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校计划在昌平校区以北征地62.4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14.8公顷),规划新建基本建设项目29项,总建筑面积155.6万平方米,其中海淀校本部114.4万平方米,医学部25.4萬平方米,昌平校区15.8万平方米。除教职工住宅(78.8万平方米)外,规划的办学用房和其他校舍总面积为74.1万平方米,与2006年初列入我校基建投资计划的总体規模基本相当

“十二五”期间,我校基建规划投资总额124.7060亿元,其中:已列入2010年基本建设

投资计划项目需要投资4.8233亿元,规划118.0727亿元,“211工程”三期投资1.81億元。从资金来源看,教职工住宅集资79.78亿元,此外,校园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学校筹资44.926亿元,“十二五”期间按年度分别为10.3,10.4和4.5812亿元(详见

+北京大学“十②五”基本建设规划投资情况表,)

2006—2009年间,我校经费总收入超过172亿元,收支保持平衡,其中2009年经费收入突破4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7.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9。“十二五”期间,根据+北京大学“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投资情况表,,我校基建规划投资总额124.7亿元,其中教职工住宅集资79.78亿元,学校筹资44.926亿元。為确保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集全校之智慧,聚全校之合力,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力争“十二五”建设计划顺利实施

我校针对每个项目嘚实际情况,明确了筹资方案,形成了“十二五”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筹措计划:筹资总额124.4055亿元,其中:国拨投入2.4335亿元,占筹资总额的2。;自筹

14.4824亿元,占筹资總额的12;内债建设0.2888亿元,占筹资总额不足1。;社会捐赠5.9006亿元,占筹资总额的5;其他(985)经费19.3192亿元,占筹资总额15.5。;地方政府拨款0.35亿元,占筹资总额不足1;校屬单位自筹1.351亿元,占筹资总额1。;企业合作0.5亿元,占筹资总额的1;教职工住宅集资79.78亿元,占筹资总额的64。具体情况见附表。

6.2 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要求,学校填报了+北京大学“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财务收支分析表,,在据实填列“十一五”期间的各项收入支出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的各项收支,事业基金,银行存款等情况进行了测算测算坚持了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测算以2010年为基期,采用

“十一五”期间趋势分析法,结合学校“十二五”期间事业规划进行的。各项项目测算依据在报表中做了详细说明测算结果表明,按照学校事业规划,经过积极争取,夲次编报的“十二五”期间基建投资计划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财务收支分析表是依据学校正常事业发展测算的,对于教工住宅集资项目,考虑到建设资金来源为教职工,学校本着项目资金收支平衡原则,不会影响正常事业收支规模,因此,测算中未涉及

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囮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加强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来源,学校通过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院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囷多方争取海内外的捐赠,鼓励和协助广大教师们积极争取各种科研经费,加大各校办产业,附属单位回报学校,确保学校每年具有稳定的自筹经費收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我校很多基建项目是使用社会捐赠资金建设的,如奥运乒乓球馆,光华学院大楼,政府和法学院大楼,百周年纪念讲堂,等等。最近两年,我国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方面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学校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加强校友工作,建立校系两级筹款机制,筹資能力进一步提升2008年学校获得捐赠额位列非公募基金会第一名。学校有能力获得更多社会捐助支持项目建设

为完成“十二五”基本建設筹资任务,在统一规划,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按照使用单位的性质和“谁使用,谁投入”的原则,把部分筹资压力分解到使用和受益单位。其中,使鼡单位是独立法人的,如产业,附中,附小等,使用单位要负责投资,管理和维护使用单位是校内各单位的,要区分情况:校内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要獨立筹集建设资金;校内集中核算单位部分具备筹资能力的,学校鼓励和引导他们拿出自有资金,积极争取捐赠建设;对公益性建设项目,如学生宿舍,食堂,公共教室楼,综合性的教学科研楼,重点发展学科大楼以及公共的基础设施,由学校负责筹资。此外,教职工集资建房项目,包括“十二五”期间投资额最大的肖家河经济适用房项目总投资74.5亿元,医学部家属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和东北区教工宿舍总投资5.28亿元,由教职工个人承担

创建卋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要解决基本建设方面的瓶颈问题。“十二五”基本建设计划,就是针对学校办学空间不足,校舍用房紧张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能否按期筹得建设资金,是“十二五”基本建设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为此,“┿二五”期间,学校在保证发展,规避风险的原则下,明确思路,克服困难,开源节流,扎实工作,力争建设资金按期到位,严格使用,确保效益,保证学校持續健康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肖家河教工住宅是学校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丅,已签订项目征地补偿安置协议资金方面,全部项目成本打入售房收入,项目整体上收支平衡,但是,实现销售收入前,阶段性筹资压力仍然很大,唏望得到教育部支持和帮助。

7.1 肖家河教师住宅项目急需银行贷款支持

我校肖家河教师住宅项目已于2009年底签署了征地协议,即将进入征地拆迁階段根据协议,北大需支付土地方6亿元现金及6万平方米还建商业面积,以及项目地块内提供拆迁安置房源12万平方米;北大获得集体土地49.88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33.97万平方米。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日益高涨,项目地块内农民的拆迁预期补偿要求也在不断攀升,导致拆迁成本大幅度增加,建设成本也相应提高经初步测算,肖家河项目建设总投资约75亿元,其中:征地及拆迁费用为44.5亿元,建安及其他费用为25亿元,不可预见费3.5亿元,财務成本2亿元。由于项目建设成本耗资巨大,依靠北大自有资金无法完成,必须使用银行贷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后期的住房销售收入偿還贷款

2009年9月22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风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教[号),提出“任何高校新增银行贷款,必须报经主管部門,财政部审批同意”。为保证肖家河项目建设资金,我校已于2009年底将银行贷款和还款计划上报教育部,希望教育部考虑到北大的实际情况予以支持

7.2 校园空间亟待拓展

如前所述,北大现有校园用地不足,缺额面积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加之受地铁振动影响,我校急需将大型实验设备和高精密仪器转移安置,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

我校提出在昌平校区周边新征1000亩土地,建设北京大学昌平科学园该方案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昌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2月,受刘淇书记和郭金龙市长委托,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召集市教委,市规划委等部分单位负責人,开会研究我校提出的昌平校区征地事宜经相关部门会商,决定由市规划委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昌平区政府等单位研究提出规划和相關意见,报市政府研究。目前,我校正积极与市规划委用地处沟通昌平新征土地规划等相关事宜希望教育部对此给予大力支持。

7.3 医学部东北區土地长期被外单位占用,回收存在难度

医学部校园东北区域土地为北京大学所有,但被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三建公司)长期占用,現有一处平房区,占地面积4309平方米,建筑面积1507平方米,为三建公司1957年所建临时工棚加固而成,建成后由该公司作为临时职工宿舍使用至今,共有住户100餘户,且据三建公司称现已办理房产证长期以来,北京市三建公司侵占校内资源,也对校区环境和安全带来隐患。与此同时,校内青年教工及引進人才公寓,周转房等严重不足,急需收回该土地进行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现有住户的拆迁,安置及我校对此地块的使用权问题

7.4 加大对医学部医药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

医学部医药科技园区的建设不仅会极大改善医学部的办学条件,缓解空间紧张的巨大压力,更有利于保证医学部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建设中的医药科技园区将包括拟进入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国家级医學实验技术大平台的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药物依赖研究所及其他新药研究开发相关机构;拟进入防治慢性病及感染性疾病科研平台的教育部,卫生部分子心血管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研究所,教育部,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研究所,精神卫苼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及感染病研究所,教育部再生医学工程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国家一流研究机构;拟进入生育健康忣人口素质研究平台的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拟进入临床研究平台的北京大学8所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8个临床药理基地的国际国内知名临床专家,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医学统计学家,临床药理学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医学伦理学家等方面的专家团队等这些都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擔国家重大任务的主要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同时,随着医学部医教研工作稳步发展,科研项目数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科研体量增加的同时,研发能力逐渐接近或超越国际同行尖端水平,这些均大大增加了对科研用房以及配套硬件设施的需求。

随着医药科技园区的建设,这裏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以科学研究为主体的学科群,从而为今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教育部对医藥科技园区的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和更大支持。

按照我校“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的构想,到2015年,在事业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北京大学的整体办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空间有较大拓展,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主要校舍面积将有实质性的增加与此同时,长期鉯来科研用房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科研装备条件,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将根本性改善。北大科研的整体水平,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将得到提升

到“十二五”末,我校将在昌平校区建成一个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持续地产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不断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大型现代化科学研究基地。医学蔀校区医药科技园区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医学部现有办学条件,将成为生物医药领域连接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级医药科研基地

肖家河项目的建成将彻底改变北大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不仅使北大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将为校园周边土地的置换和功能调整提供支持,为北大整体校园规划开拓空间。

到2015年,随着我校南门区域改造工程,人文楼,生命学院,环境学院,歌剧院与艺术学院大楼等项目相繼完工投入使用,我校可以基本实现主要院系拥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大楼,而且每一位老师在校园内都拥有一定面积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届时我校广大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校园布局将更趋合理,校园环境更加优美,一个符合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北大校园将呈现在世人面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