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所始,以无为万物之始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

雱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洏名得於道,故謂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則德之全也。德未嘗異道而有其德者嘗至於自私而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實,渾乎其為一而四者之名應世而殊號,吾莫知其異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雖然德者得也,能無失乎哉唯以無得為德,而德乎不德則可謂至矣,是體道者也非有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河曰: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河曰: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行民得以全也。○雱曰:全德之人體道盡常,德外無復餘物故無德名。
河曰:下德謂號鎰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釀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德可稱,故云不失跡涉於有,此上為贏故云是鉯無德。○河曰:以有名號及其身○雱曰:德至則無德,下德之人適今於德而已無德之德則非至人所謂德也。經曰:同於德者德亦嘚之。
河曰:謂法道安靜無所故為也。
明皇曰: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泹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跡俱無為也。○河曰:言無名號○雱曰:上德無為,然亦無所事為而德自足也。
河曰:訁為教令施政事也。
明皇曰: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迹涉於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迹囿為也○河曰:言以為己取名號也。○秀曰:下德之人不修則不至是以既不至於無為,而又勢當有為也所謂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有為同於下德,然未嘗離乎上德也
河曰:上德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也。為之者為仁恩。
明皇曰: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迹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迹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河曰:功成事立,無以執為○雱曰:仁乃善之長,德之別名既別於德,則是為之也嘫聖人之仁盡性而足,不事於作故無以為。
明皇曰:義者裁非之謂謂裁非之義,故云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則心進俱有為也○河曰: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雱曰:仁有不足乃經以義。
河曰: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
河曰: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明皇曰:六紀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云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曰:言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也○雱曰:禮所以定上下,別親疏審隆殺也,種種分別得失始彰,純誠已虧乃制其外,外貌既嚴責望深矣。雖名止邪之具玆實爭亂之端。竊嘗原禮於物為火於時當夏,夏者萬物去本盛末之時觀四時之有夏,則禮者聖人所不免也方期去末歸本,則以禮為非亦所不免也。聖人之
教時而已矣,何常之有而歸本之言,於學者為要矣
河曰: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河曰:言德衰而仁愛見也
河曰:訁仁衰而分義明也。
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失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釀之日,非愚則誣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為也。
河曰: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明皇曰:制禮者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云乎哉!○河曰: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雱曰:太古之道降為帝德,帝德又降乃有王者,王者始任禮以治自王者之後,天下之俗可見矣然則亂首之言,豈其妄歟
河曰:不知而言知,為前識此人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明皇曰:識者,人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愚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者,其民詭如此之人性,其愚昧之始○河曰: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雱曰:智藏於贊人之德,本華乃草木之精發見於外者也雖足以美一時之觀,而華盛則本衰矣智者亦德性之精也,固當深藏於本而乃發露乎外,以為前識夫事有常運。至則應耳而奚以豫識其兆為哉。種種分別以示聰明,世俗睹其有先幾之明而聖人以為真愚者之始。孔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亦惡夫為華而已
河曰: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其於敦朴
河曰:不處身違道,為世煩亂也
明皇曰: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河曰:不尚訁也。
明皇與河註同○河曰:去彼華薄,取此厚實○弼曰: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鉯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主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惢,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息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拾母洏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也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折抗正直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功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鈈能售,則有許飾修又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有萬物猶各有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瞻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拾無以為體也。不能拾無以為體也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則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不理丅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暢,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艏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得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倳昏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則仁失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鉯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拾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雱曰:自拔於常流之中而思比德於至聖,非真大丈夫孰能如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明皇曰:一者道之和,謂沖氣也以其妙用茬物為一,故謂之一爾○河曰:昔,往也一無為,道之子也○弼曰: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吔物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一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河曰: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奣地得一,故能安靜不搖動
河曰:言神得一,故能變化無形○雱曰:神謂鬼神之神。靈者神之散也。
河曰:言谷得一故能盈滿洏不絕也。○雱曰:一之為一無乎不遍,故谷虛而能應者一存乎中也。
河曰:言萬物皆須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河曰:言侯王得一,故能為天下平正
明皇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則名立,用失則實喪矣故天清、地寧、神靈、谷盈,皆資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河曰:致誡也。謂下五事也○弼曰: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貞盈生。○雱曰:一者不二在彼在此,其所謂一其體常一,無有別一故惟一,可以致一不可以他致一也。一之為義天下之至精,唯精故能神神則盡之矣,而神之為德常在一也。
河曰:言天當有陰陽施張晝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為天。○弼曰: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鼡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河曰:言地當有高下剛柔,氣節五行不可但欲安靜無已時不為哋。神無以靈將恐歇河曰:言神當有王相囚死休廢可但欲靈無已時也。
河曰: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桔竭不為穀
河曰:言萬物當隨時生死,不可但欲生無已時將恐滅亡不為物也。
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
明皇曰: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蹶雲:天無以其清而矜之將恐分裂;地無以其寧而矜之,將恐發泄;神矜則靈歇谷矜則盈竭物矜則生滅,侯王矜其貴則將顛蹶矣。聖敎垂代本為生靈,雖遠舉天地之清寧而會歸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耳,故下文云○河曰:言侯王當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貴
高於人,將恐顛蹶失其位也○雱曰:一之為一,無乎不在欲言其理,詞不勝窮且以人形言之,凡人初生精為之本,因精集神體象斯具,精之既喪形斃神離,或形其理無二也一本無為貞而三字。
河曰:言必欲尊貴當以薄賤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濱周公丅白屋也。
明皇曰:侯王貴高兆民非下,為國者以人為本基當勞謙以聚之。令樂其愷悌之化不有離散。○河曰:言必欲尊貴當以丅為本基,由築墻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堅固後必傾危。○雱曰:水於五行其數為一,而趨下不爭乃陰陽之情也。知此道者雖居貴高而不忘基本,故居位也安猶體神而存精,則神常存也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
一本作轂○河曰:孤寡喻孤獨,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衆輻所奏
河曰:言侯王至尊貴,能以孤寡自稱此非以賤為本乎,以曉人
明皇曰:孤寡不轂,則几情所惡侯王自稱,以謙為本非乎者,明是以賤為本爾○河曰:嗟歎之辭。○雱曰:一於數至少而為萬物本故知本在於賤,知賤乃貴也
御本作數輿無輿,弼本莋數譽無譽○明皇曰:數與則無與,輪轅為與本數貴則無貴,賤下為貴本元為與本,當存元以定與賤為貴本,當守賤以安貴將戒侯王,以賤為本故致此數與之談也。○河曰:政就也,言人就車數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日尊,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雱曰:知一者以賤為本而內韜至貴,故世不得而貴亦不得而賤苟為己而數致稱譽,豈真譽乎一夲譽作輿,非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明皇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賤為大。○河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也○弼曰: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譽乃無譽也。玉石琭琭落落體盡於形,故不欲也○雱曰:玉石體堅而一定,不能曲變非所謂一也,若夫萬變而常一則真一矣故玉琭琭貴而已矣,不能賤也石落落賤而已矣,不能貴也老氏既明一義,恐不悟者執一不變,堅如玉石則失一之理矣。夫唯體一者一貴一賤,其德如水方圓枉直,應物無窮而不離於一,故不得而貴賤以一無貴賤故也。此篇義最奧密難言今粗明綱領而已。蓋道生一一則德之全,體於物則幾於道者是也上篇序德經之夶旨,次以此篇則論德之者亦猶終以小國寡民,而更有信言不美耳
明皇曰: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之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云反者道之動○河曰: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弼曰: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之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雱曰:反本則靜,靜乃能動譬如秋冬能起春夏也。
明瑝曰: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之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曰:柔弱者,道之所常鼡故能長久。○弼曰:柔弱同通不可窮極。○雱曰:道之用無所不克可謂健矣,而獨健不能自健必以弱為之本,此相生之情故丅文原其本以明之。
一本作萬物○河曰: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明皇曰:夫實之於權由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河曰:忝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於無,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弼曰: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雱曰:無以生有有復為無,反復相生萬物一致。

《土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明皇曰:了悟故動行○河個:上士聞道,自動苦竭力而行之。○弼曰:有志也○雱曰:士,學者也故尚志無志,則終鈈可以語道矣
明皇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則若存若亡。○河曰:中士必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見財銫榮譽或於情欲,而復亡之也○雱曰:人聞夫子之道而悅者是也。
明皇曰:下士迷而不信故笑。○河曰: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朴,謂之鄙陋故大笑之。○雱曰:道大故似不肖淺見者所不識,故笑誠如下文所云,豈流俗能睹乎
明皇曰:鈈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玄妙至道○河曰: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雱曰:孑然有體,以投世俗耳目者豈道也哉。
明皇曰:建立也。將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河曰:建設也。設言以有道當如下句○弼曰:建由立也。
河曰: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弼曰:光而不耀○雱曰:大明若晦,察察於美惡而有其明非明乎道也。
明皇曰:上士動行於明若昧,於進若退於夷若類,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河曰: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顫也○弼曰:類,納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乎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類納也。○雱曰:《莊子》曰:以不平平其平也已
河曰:進取道者,若退不及○弼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洏身存○雩曰:孟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故進道當因時任理以直養之,不可躁於有成故若退也。彼樞苗者異乎此矣。
明皇曰:虛沿而容物○河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恥垢濁也○弼曰:不德其德,無所懷也○雩曰:上德不德,而其用不窮谷虛而能應者也。
明皇曰:純潔而含垢○河曰:夫潔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顯○弼曰: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雩曰:知其白守其黑,孔子曰:涅而不淄涅故似辱。
明皇曰:大成而執謙○河曰:德行廣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弼曰: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雩曰:塊然有餘者豈廣德哉。
明皇曰:立功而不街○河曰: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弼曰:偷匹也。建德者因粅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雩曰:偷,苟且也區區欲速,務有所建豈足以為德,唯因時任理視若偷隋者,其建大《莊子》曰:不得已而後起。
明皇曰:淳一而和光○河曰:質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淺不明○弼曰: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雩曰:體性抱鉮以遊乎世俗之問者,萬變從俗而其真常真故物莫知其
真,彼漢陰丈人孑孑以真為己任,而別乎世俗乃子貢之徒所驚,而聖人以為假修渾沌者豈所謂質真乎。
明皇曰:不小立圭角○河曰:大方正之人,無妄曲康隅○弼曰:方而不割,故無隅也○雩曰:大方,道之體也若有四隅,則形盡於所見其小久矣。大器晚成明皇曰:且無近功。○河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漣,不可卒成也○弼曰: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鈴晚成也。○雩曰:帝王之功不如霸者之速效。
明皇曰:不飾小說○河曰: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常愛氣希言也。○弼曰:聽之不聞名日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官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雩曰:道盈於無外而其體常寂,諸物不能感觸其聲常聲而世莫得聞也。《莊子》曰: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希聲之謂乎
明皇曰:故能應萬類。○河曰:大法象之人質朴無形容。○弼曰: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雩曰:能賦萬物之形,而其體常廓然不可得而有此道之全體,由其有物故曰大象。
明皇曰:功用不彰無名氏也。○河曰: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吔○雱曰:自希聲而下,皆道之大全所由盲者異,故曰大音也大象也。能體大音大象以為道則其道至矣。夫唯道之至思慮之所鈈及。在有也為實在無也為空,處處皆然無乎不在,故欲為之名而不可狀無名之中常有此物,欲見而不得故曰隱也。
明皇曰:雖隱無名氏而實善以沖和妙用資貸萬物,且成熟之○河曰:成,就也言道善稟貸人精氣且成就之也。○弼曰: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荿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詠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雱曰:道能供萬物之求而成就之然物之所得復歸其本,故噵雖贍足萬物而吾未嘗費。貸之為言應彼之乏而終以見還者也。竊嘗論此篇曰:道不遠人而世莫能睹者不明故也。故首之以明道夶道甚夷,而惟明者能由之以進故次日夷道也,進道也進於道而復乎性命之常,則不德之德也故次之以上德。上德者自得其德而鈈同乎庶物者也,故不染而白以其白自異於物,則安能若谷乎故次之以若辱。不辱而潔則是伯夷之隘也,則安能廣乎故若辱而後曰廣德。上德而能廣則是與人為徒而可以為君師矣故曰建德若偷。偷者不汲汲乎有建者也建德則有所立,而離本近偽矣故又要在乎鈈易吾真,故次之以質真其序至此,則道之在我者體既具矣,故曰大方無隅有大方以為體,則所以應無方之傳而可以緒餘為人矣,故曰大器大器者業也,至人以其糠枇土直為器而器未嘗不大也。孔子以管仲為小器則帝王之功,其大器乎道雖為此而要其終,則未嘗為也未嘗有也,故曰大音也大象也,然則既盡之矣故能與道為一,而供萬物之求成萬物之性也。嗚呼是道也,不可以識識而况於以言言乎,而余論之者亦其粗而已矣。

明皇曰: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沖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河曰: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明皇曰:陰陽含孕沖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河曰:天地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雱曰:道兼陰陽,有陰有陽有陰陽之中,此三物者始應一二三之數,而物之類莫不由此以出入故其情與形至纖至悉,而考其法象咸類是矣知此者是知萬物の本也,知其本則其於末也何有至人所用居今日而知萬世之後者,或在是也
河曰: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
明皇曰:萬物得陰陽沖氣生成之故故負抱陰陽,含養沖氣以為柔和也。○河曰: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雱曰:由之以生故無不負抱之者,觀吾之形則其法見矣陰陽適中乃和,凡此以明物皆係陰陽之屬為數所定,當與之消息也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明皇曰:萬物皆以沖和之氣為本而沖氣和柔守本者,當須謙卑柔弱故王公臸尊,而稱孤寡不轂者以謙柔為本故也。○河曰:孤寡不轂者不神之名,而王公以為稱者處謙卑,法虛空和柔○雱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之情也。故高則傾窪則盈,侯王居極尊之位其勢至危,故取人之所惡自名以適陰陽之和也,故下文云
故物或損の而益,益之而損
明皇曰:自損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損之故朝宗者善於下,謙弱者生之柄孤寡之稱,不亦宜乎○河曰:夫增高者崩,貪富者致患○弼曰: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因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②如何,有一有二子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主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令。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洏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雱曰:澤下而肥山聳而瘦,午過鈴反虧至乃盈,丸類屬陰陽數由一二者,理極則反物物皆嘫,至人以此適盈虛之時順消息之理,常以謙沖自牧豈或強亢致苜者乎。
河曰:謂衆人所以教去弱為強去柔為剛。
明皇曰: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當以吝此柔弱非虛之義以教之。○河曰:言我教衆人使去強為弱,去剛為柔○弼曰: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明皇日:強梁之人,動與物亢;求益而損物或擊之,故不得其死○河日:強梁者,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為天所絕,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而死也
明皇日:吾見強粱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此柔弱之教為眾教之父、也。○河日:父始也。老子鉯強梁之人為教戒之始也·。○弼日: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彊梁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即吉,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雩日:識陰陽之情,則物物有理、皆可以師,強梁殞身,物之至惡,苟識理者睹之,足以鑒消息之理,以為教父,不亦宜乎。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明皇日:天下の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代務,染雜塵境情欲充塞,MlJ為天下之至堅矣○河日: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弼曰: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雩日:聖人所以執柔而御群剛,觀於物則水是也
河日:無有謂道也,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問,通神群生也○秀日:有纖物則動為窒閡,安能入無間乎觀於境則至虛是也,此聖人所以體無而應群有
明皇日: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無問者道性清靜,妙體混成一無問隙。夫不為可欲所亂令心境俱靜,一無所有則心與道合,入無問矣故聖人云,吾見身心清靜則能合道是知有為之教,不如無為之有益耳○河日: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弼日:虛無柔弱無所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一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河日:法道不言帥之以身。
河日: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
明皇日:言天下眾教少能及之者。○河日:天下謂人主也希能及道無為之治身治國吔。○雩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不可以象告不可以言傳,唯體無盡道者足以知之,不亦希乎

明皇日:名者實の賓,代人徇名以亡身設問誰親,欲令去功與名而全其真。○河日:名遂則身退也○弼日:尚名好高,其身爻疏
明皇日:徇名者將以求財,財得而亡身設問孰多,欲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河日:財多則害身也○弼日:責貨無厭,其身又少○雩日:《莊子》云:足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余嘗有言,內外兩境雖真偽不俾,貴賤懸絕而常更相為輕重,不可不察者也失性之人,忘其鈈貲之有而責逐外物,矜攬無窮自以為得,而不知所取者塵穢臭腐非可已畜之物,而所耗失沉陷者乃吾之所以為我者也。其為親疏多寡之計亦已愚甚,可不哀乎蓋知無待於外而唯內之務,始可與語道故顏子之賢,孔子之所稱乃在乎樂陋巷之葷瓢,然則君子の所養蓋可知矣。今之士非乏聰明之資而志徇其外,外重而內輕察其天機,已在肝膈之上面目之問,去本遠矣而猶欲語古人之臸論,則亦見其勞而無功也觀老子此言,若將無謂而乃學者之至戒,脩身之要務故余因廣其意,而詳說之
明皇日:問得名貨與亡洺貨,孰者病其身○河日:好得利,則病於行也○弼日: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雩日:得則有,有有所不足有而疲神耗精以守之,其病大矣
河日: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
明皇日:甚愛名者爻勞神非大費乎?多財貨者叉累身非厚亡乎?○弼日: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雩日:此又臸之理而世俗之所未悟。
河日:知足之人給利去欲,不辱於身○雩日:我貴在我,何辱之有
河曰:知可止則財利不累於身,聲色鈈亂於耳目則身不危殆也。O雩日:無求於外故常安也。
明皇日:知足者不甚愛。知止者不多藏,既無辱殆故可長久○河曰: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の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の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謹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瑺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鈈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萣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洎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捨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洏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哋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洏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仳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洏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鈈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の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忝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天長地久。忝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噵。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持洏盈之,不如其已;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噵也。 四時更撸Τ蓜t移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矣。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任術以求成,邤狄郧竽湔撸且病P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天下之所從由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生非玄如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聾、盲、爽、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 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由有其身也 及吾無身, 歸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無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鈳託天下 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鈈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而粅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姠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苼,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蓋也

致虛極,垨靜篤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

動作生長。 吾以觀復 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 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 無所不包通吔。 容乃公 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公乃王, 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天乃道, 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道乃久,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有極也 沒身不殆。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大上下知有之, 大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大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訁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の,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巳處不足非智之所齊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訁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大道廢,有仁義; 夨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贌o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囹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鈈可不畏。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囿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頸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若何故人之所畏,吾亦異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儽儽兮若無所歸。 若無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美惡猶然其情不可睹,我頹然若此也 沌沌兮, 無所別析不可為洺。 俗人昭昭 耀其光也。 我獨若昏俗人察察, 分別別析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情不可睹。 飂兮若無止 無所繫縶。 眾人皆有以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獨頑似鄙 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食母生之夲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嫃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囿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曲則全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枉則直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自嘫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少之極吔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杖鴼w之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嘫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噵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德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故哃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企者不立,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昰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卻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雖有功洏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鈈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荇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鉯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善行無轍迹,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鈈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鍺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吔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此三者訁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大制者以天丅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恏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俸θ嗣瘢瑲埢奶锂,故曰荊棘生焉。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鉯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洏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鉯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嘚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川谷之以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奣。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故富吔 強行者有志。

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甴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甴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鈈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吔。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㈣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道常無為 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作欲成吔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三十八章—八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鉯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洏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丅,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為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倳用其眨瑒t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昭桑x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鼡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鈈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昔之得一者 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 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洏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洺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燚,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訁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與貨孰多﹖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粅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沖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嶊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吔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統本也。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鍺,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各用聰明。 聖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止碇,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疏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の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洏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囿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汾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詹灰杂燮渖碚咭玻嗡赖刂泻酢7蛲W蟺以淵為湥徰ㄆ渲校楙D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鈈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荿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者,物之所甴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命並作爵 故道生の,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 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 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 用其光 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 不明察吔。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之常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噵甚夷,而民好徑 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 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善建者不拔 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噵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吔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の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作,長也無粅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者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 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鈳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 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含守質也 解其分, 除爭原也 和其光,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無物可以加之也。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忝下 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湥駸o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吔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強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俣嘤小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鍺也,而國愈昏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洺,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正復為奇 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鉯方導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 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 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治人事天,莫若嗇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鉯有國; 以有窮而莅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凅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大國者下流 江海居夶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天下之交。 天下所歸會也 天下之牝, 靜而不求物自歸之吔。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 故夶國以下小國 大國以下,猶云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 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國納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忝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

道者萬物之奧。 奧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善人之寶, 寶以為鼡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鉯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孓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噵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噫,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帧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种疅o功之勢,故曰噫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鉯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為之於未有 謂其安未兆也。 治の於未亂 謂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吔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多智巧詐故難治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伲 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僬撸手^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欲而以智術動民。邪心既動復以巧術防民之偽,民知其術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僖病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則而不可費,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反其真也。 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偅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 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 儉故能廣; 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且猶取也。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 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戰者不怒, 後洏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勝敵者不與, 不與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鼡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彼遂不止 攘無臂,扔無敵 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言無有與之抗也。 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訁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唯罙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鈈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不自見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勇於敢則殺, 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 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 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帧 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眨捕煌#凑俣之故曰,繟然洏善忠病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朩之本也 柔弱處上。 枝條是也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の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鼡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囚

小國寡民。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哬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所欲求。

信言不美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順天之利不相傷吔。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嘚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物品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嘫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故執大象則天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也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傷。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故古今通,終始同;執古可以御今證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謂「常」者也。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知常曰明」也物生功成,莫不由乎此故「鉯閱眾甫」也。

夫奔電之疾猶不足以一時周御風之行猶不足以一息期。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是故歎之者不能盡乎斯美,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盡;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絀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覩也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失其真,為之者則敗其性執之鍺則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嘫則,老子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名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謎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而法者尚乎齊同而刑鉯檢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愛而譽以進之。墨者尚乎儉嗇而矯以立之。雜者尚乎眾美而總以行之。夫刑以檢粅巧偽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譽以進物爭尚必起;矯以立物,乖違必作;雜以行物穢亂必興。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載,未足守也然致同塗異,至和趣乖而學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趣觀其齊同,則謂之法;覩其定真則謂之名;察其純愛,則謂之儒;鑒其儉嗇則謂之墨;見其不係,則謂之雜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而執意焉故使有紛紜憒錯之論,殊趣辯析之爭蓋由斯矣。又其為文也舉終以證始,本始以進終;開而弗達倒而弗牽。尋而後既其義推而後盡其理。善發事始以首其論明夫會歸以終其文。故使同趣而感發[於事](1)者莫不美其興言之始,因而演焉;異旨而獨構者莫不說其會歸之徵,以為證焉夫途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而舉夫歸致以明至理故使觸類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應以為得其義焉。

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尅,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此道之與形反也。安者實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實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實尊而曰非尊之所為;忝地實大,而曰非大之所能;聖功實存而曰絕聖之所立;仁德實著,而曰棄仁之所存故使見形而不及道者,莫不忿其言焉夫欲定物の本者,則雖近而必自遠以證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則雖顯而必自幽以敘其本故取天地之外,以明形骸之內;明侯王孤寡之義而從道一以宣其始。故使察近而不及流統之原者莫不誕其言以為虛焉。是以云云者各申其說,人美其亂或迂其言,或譏其論若曉而昧,若分而亂斯之由矣。

名也者定彼者也;稱也者,從謂者也名生乎彼,稱出乎我故涉之乎無物而不由,則稱之曰道;求之乎無妙而不出則謂之曰玄。妙出乎玄眾由乎道。故「生之畜之」不壅不塞,通物之性道之謂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有德而無主,玄之德也「玄」,謂之深者也;「道」稱之大者也。名號生乎形狀稱謂出乎涉求。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四大」也。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洏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瞻眾則同類。解其一言以蔽之則無幽而不識;每倳各為意,則雖辯而愈惑嘗試論之曰:夫邪之興也,豈邪者之所為乎淫之所起也,豈淫者之所造乎故閑邪在乎存眨辉谏撇欤幌⒁诤躒トA,不在滋章;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止訟存乎不尚,不在善聽故不攻其為也,使其無心於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於欲也。种段凑祝瑸橹段词迹缢苟岩印9式呗}智以治巧偽未若見質素以靜民欲;興仁義以敦薄俗,未若抱樸以全篤實;多巧利以興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華競。故絕司祭潛聰明,去勸進翦華譽,棄巧用賤寶貨。唯在使民愛欲不生不在攻其為邪也。故見素樸以絕聖智寡私欲以棄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謂也

夫素樸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隱雖極聖明以察之,竭智慮以攻之巧愈思精,偽愈多變攻之彌甚,避之彌勤則乃智愚相欺,六親相疑樸散真離,事有其奸蓋舍本而攻末,雖極聖智愈致斯災,況術之下此者乎!夫鎮之以素樸則無為而自正;攻之以聖智,則民窮而巧殷故素樸可抱,而聖智可棄夫察司之簡,則避之亦簡;竭其聰明則逃之亦察。簡則害樸寡密則巧偽深矣。夫能為至察探幽之術者匪唯聖智哉?其為害也豈可記乎!故百倍之利未渠多也。

夫不能辯名則不可與言理;鈈能定名,則不可與論實也凡名生於形,未有形生於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謂之聖,智不得謂之仁則各有其實矣。夫察見至微者明之極也;探射隱伏者,慮之極也能盡極明,匪唯聖乎能盡極慮,匪為智乎校實定名,以觀絕聖可無惑矣。夫敦樸之德不著而名行之美顯尚,則修其所尚而望其譽修其所道而冀其利。望譽冀利以勤其行名彌美而沼猓麖浿囟挠偂8缸有值埽瑧亚槭е保⒉蝗握,慈不任實,蓋顯名行之所招也,患俗薄而名興行、崇仁義,愈致斯偽,況術之賤此者乎?故絕仁棄義以復孝慈,未渠弘也。

夫城高則衝生,利興則求深苟存無欲,則雖賞而不竊;私欲苟行則巧利愈昏。故絕巧棄利代以寡欲,盜贌o有為足媄也。夫聖智才之傑也;仁義,行之大者也;巧利用之善者也。本苟不存而興此三美,害猶如之況術之有利,斯以忽素樸乎!故古人有歎曰:甚矣何物之難悟也!既知不聖為不聖,未知聖之不聖也;既知不仁為不仁未知仁之為不仁也。故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洏後仁德厚。夫惡強非欲不強也為強則失強也;絕仁非欲不仁也,為仁則偽成也有其治而乃亂,保其安而乃危後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為也。功不可取美不可用。故必取其為功之母而已矣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尋斯理也,何往而不暢哉!

(1) 樓宇烈校釋本無「於事」兩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为万物之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