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硬笔书法字帖 闻采石战胜 怎么有97字?多2字?

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水调歌头_闻采石战胜_张孝祥
&主播:佚名
&作者:张孝祥
《水调歌头_闻采石战胜》全文: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水调歌头_闻采石战胜》全文: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00:00/01: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 “破 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减字木兰花 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淼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地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解析:1.本题要求赏析词中写竞渡场面的关键字。
  2.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对这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脑消金兽”一句中,“瑞脑”是一种香料,即冰片;“金兽”是指兽形的铜香炉。这一句通过写铜炉中的冰片渐渐燃完,形象地表现昼长夜凉。
B.“有暗香盈袖”是说由于“东篱把酒”,酒的清香充满了袖间。
C.“消魂”同“销魂”,用以形容极度的愁苦。
D.“帘卷西风”是“西风卷帘”的语序倒置。
(2)对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感情甚笃。这首同写自己与丈夫分别后的相思之苦。
B.上阕通过写重阳佳节之景,突出秋日昼长夜凉的气候特征,从而为下片抒写离愁作铺垫。
C.下阕通过写把酒东篱,倍觉销魂,人比菊瘦,点出了愁之重、思之切、爱之深;尤以“人比黄花瘦”句新奇而含蓄地传达着这种深情,启人意会和寻味。
D.这首词以女性所特有的笔触,进行平淡、细腻而又委婉蕴藉的铺叙,处处透着孤愁与相思,这正合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对这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脑消金兽”一句中,“瑞脑”是一种香料,即冰片;“金兽”是指兽形的铜香炉。这一句通过写铜炉中的冰片渐渐燃完,形象地表现昼长夜凉。
B.“有暗香盈袖”是说由于“东篱把酒”,酒的清香充满了袖间。
C.“消魂”同“销魂”,用以形容极度的愁苦。
D.“帘卷西风”是“西风卷帘”的语序倒置。
(2)对于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感情甚笃。这首同写自己与丈夫分别后的相思之苦。
B.上阕通过写重阳佳节之景,突出秋日昼长夜凉的气候特征,从而为下片抒写离愁作铺垫。
C.下阕通过写把酒东篱,倍觉销魂,人比菊瘦,点出了愁之重、思之切、爱之深;尤以“人比黄花瘦”句新奇而含蓄地传达着这种深情,启人意会和寻味。
D.这首词以女性所特有的笔触,进行平淡、细腻而又委婉蕴藉的铺叙,处处透着孤愁与相思,这正合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剩下的江南
  四面碧水,一方绿地,几道小河,交叉着,清凌凌流过,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年间,流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村;流到元代,流成了一个晶莹的小镇;又向前流了几百年,小镇一路采秀撷英,把宋埠元桥、明砖清瓦带到了今天。这就是周庄。
  把周庄切成井字的几条小河,宽仅六七米,澄碧亮丽。民居依水而建,粉墙蠡窗,明清风格,倒映河中,便成“静影沉璧”之境。乘扁舟滑行其上,又见桨橹把这意境一路捣碎,玉碎成另一种美。须臾,碎玉又在船后悄悄聚集,复为完璧。小镇的幽美,似在不经意间而成。几方青石,在小河边不经意地这么一抱,就是一个小小的港埠。九百年间,招来几多少女之浣,兰舟之泊;又几条青石,牵着手不经意地这么一跨,便成一拱弯弯的小桥。九百年间,迎送几多晨行孤旅,晚归渔樵。河岸植柳成行,风舞绿枝,上拂楼窗,下戏清流。沿河民居,夹出深深小巷,石板路面,铺出悠悠长长;和它一样悠长的,是飘然其间的琴音酒香。小镇的一切,是那样的古典,那样的婉约。薄雾蒙蒙的清晨,它便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细雨霏霏的黄昏,它便是戴望舒的“雨巷”;夜色阑珊时,它便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乃至夜深人静之时,它又成了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无论何时,抬眼看去,则处处是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
  这就是经典的江南,这就是诗意的江南。然而,历代文学大家,却几乎无人到过周庄;有些名气的写景辞章,似乎也没有描写周庄的。靠近上海、地处苏南富庶之地的周庄,并不孤偏,怎么就没有引起文学大师的注意呢?我想了半天,能想出来的答案是:过去,周庄这样的景致,比比皆是,是江南的常态;比周庄更美的水镇小城,也不是什么稀罕,不然中国怎么会有那么至多至美的山水田园诗文?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江南常景中,周庄当时在大师们的笔下还根本排不上号。至于当年的江南美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故事足以说明:据说,北方的金主完颜亮看了柳永描写江南的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心想这么好的风景胜地,我一定要拿过来享用,于是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古希腊的一个美女海伦曾引起了一场战争,中国宋代的一首写景诗词也曾引起了一场战争。
  然而如今还是那样的江南么?唐诗宋词中的那个江南,戴望舒朱自清笔下的那个江南,在今天的江南大地上越来越难寻到了。密密的高楼大厦挤走了“小桥流水人家”,立交桥上的车流替代了深深的“雨巷”,乡镇企业吐出的烟尘赶跑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污染渐重的河水早已载不动“桨声灯影”……
  曾经触发无数文人灵感的江南就这样一点点消失着,曾经是多少代读书人精神家园的“小桥流水人家”就这样一点点消失着。经典的江南所剩无几了。周庄,就是这“所剩无几”中的一处。于是九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周庄今天凸现了出来,知名了起来,珍贵了起来。这就叫物以稀为贵。“贵”固然让周庄人很得意,然而“稀”却让江南人、也让中国人很失意。这“剩下的江南”还能剩多久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北方的沙漠正在大举东进南下,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凶猛;沙尘暴的尾巴甚至扫到了长江三角洲。我委实有点担心:再过九百年,周庄还剩得下么?它会不会成为一片沙漠?前些年常听有些人豪言壮语地说要把北方某某地方建成“塞北的江南”,这当然是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不必较真;现实主义问题倒是:随着沙尘的南侵,南方的一些地方会不会变成“江南的塞北”?这么一想,又觉得我辈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有周庄可游,还有剩下的江南可看。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在同样的地方,将会看到什么呢?
(原载《语文报》日)
(1)仔细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对周庄之美,作者用“古典”“婉约”来概括,你是怎样概括的?(仍用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作品的构思看,精心描绘今日周庄之美的意图是什么?(限15字内)
(2)第三段写周庄过去不为文人雅士注目的作用何在?(用自己的话,限20字内)
(3)第四段写“高楼大厦”“立交桥”与“乡镇企业”,也写到“烟尘”“污染”,提出现代经济、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江南的“诗意”和“常态”的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末段中作者的“担心”,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面对作者的“担心”,你想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各地区和部分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试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运用了修辞什么手法?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中同步系列·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②。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采石战胜:指1161年冬,宋军在虞文允指挥下于采石矶击溃金主完颜亮的军队一事。②风约楚云留:自己被风云所阻,滞留在南方,未得亲身投入抗击金兵的这一仗。这时诗人在古属楚国的抚州任地方官。③燃犀处:典出《晋书·温峰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矫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见水族奇形怪状,不久便覆灭了。
(1)对词中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雪洗”一词作用有三,一是写实,指冬天宋军在采石矶的那场胜利;二是形容洗除了耻辱,表明了人心的振奋;三是与下句的“风”相照应,显示出了语言的对仗美。
B.上阕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设问与拟人的修辞,赋“吹角”以人格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古城楼上的吹角都在为守军庆贺胜利,借以烘托此次胜利的非同小可。
C.“湖海平生豪气”是“平生湖海豪气”的倒装句。“湖海”为比喻修辞,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平生怀着像湖海那样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胸怀。
D.“关塞风景”比喻前线抗金的形势;以景衬情表达出诗人对抗金大业的关注。“吴钩”是一种宝刀,诗人用“剪烛看吴钩”的情节寄托了到前线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容量较大,明确指出了采石矶大捷的时间与天气特征,又指出了大捷的事实,也隐隐流露出自己因在南方未能亲身参加这场抗金之战的遗憾心情。
B.“剩喜燃犀处”一句,既告诉人们抗金胜仗的地点,又显出自己喜悦的程度(剩:深,特别),更借燃犀典故表现对金兵的蔑视(视其为水怪)。
C.“忆当年”为上下阕的过渡桥梁,由上阕的“闻采石战胜”而催生联想,引发对历史的遐思,忆起了周瑜和谢玄二人,他们少壮时,即为国家立下了不朽战功。词人一方面用“赤壁矶”和“肥水桥”来借代他们的功绩,一方面又以“落照”和“衰草”来比喻自己虚度了年华。
D.这首《水调歌头》雄健豪放,气势不凡,词人生年略晚于苏轼而长于辛弃疾,其词风格当属豪放派。如词中“我欲乘风去”的用典,即仿效了苏词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名句。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赏析--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赏析
作者:张孝祥&&加入日期:13-12-31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点明了本词的主旨。
  “雪洗虏尘静”,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因为江西抚州在古代属楚国,所以说“楚云”。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次令人鼓舞的战斗。对这一点,他深感遗憾,所以接下去才说:“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
  “湖海平生豪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这一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拚搏一场。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剩,尽量;“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
  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进而说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英雄。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方的前秦入侵军队。“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晋书?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紫香囊”;“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过苏词写的更为形象。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向往。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结。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乘风”,《南史?宗U传》记载,宗U少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传》化用祖逖“中流击楫而誓”句意。
  本词主题博大,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激昂慷慨,悲壮宏伟,用典贴切自然,是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王方俊)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②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南宋官兵&以舟师拒金兵,战胜却之&,词人时滞&楚地&后方。②写,同&泻&。③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
(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三句使人联想起哪两个历史故事?(2分)
(2)&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三句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4分)
(3)试分析全词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
(1)赤壁之战  淝(肥)水之战
(2)运用典故;联想(想象)丰富;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情景交融。
(3)&闻捷&以后的兴奋喜悦;未能亲自参战的遗憾失落;对英雄人物的追慕赞扬;触景而生的悲愁感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更加令人高兴的是采石矶之处,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
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嫁,紫罗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赤壁的巉岩上落日映照,肥水处的桥边一派衰草,悠远缥缈地唤起人们的烦愁。我一定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去,效祖逖击楫发誓在渡江的中流。
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当时作者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不得亲自参战。这不能不使他引为憾事。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写&通泻,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郁。作者在同时所作的《辛已冬闻德音》诗中写道:&鞑靼奚家款附多,王师直入白沟河。&&小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诗续雅歌&,也同样表达了这种&不得参戎事&而又欲一试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让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然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然犀&的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据史书记载,虞允文之拒敌于采石矶,&布阵始毕,风大作&。虞命宋兵以海鳅船冲敌舟,并高呼&王师胜矣&。金人惨败,&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续资治通鉴》卷一三五)。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而由于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词,就充分表达了他对这场大战获胜的无限喜悦,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
换头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也(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张孝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意在颂扬他的&来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情怀在内。&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周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晋书&谢玄传》),这儿又被张孝祥&融化&为&香囊未解&之句;它们都为第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衬垫,意为:虞允文深得周、谢风流儒雅之余风(&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即写此意),故能从容不迫、优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周瑜并不在&小乔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战也并不&优游&,但其目的首先正在于极力歌颂英雄人物,其次又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而在这后一方面,读者又清楚地看到了张孝祥和苏轼之间的类似之处。东坡在描绘火烧赤壁满江红的鏖战时,却又&忙中偷闲&地腾出手来写上&小乔初嫁&这一笔,此中正包含着他对于政治事业和个人生活这两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情钟&于一身的人生观。张孝祥不论为人还是词风,都深受东坡的影响,且写作此词时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所以笔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种&刚健含婀娜&(苏轼诗)、豪气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笔调,但行文至此,词情又生新的转折:&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作者刚才还在热情地赞扬英雄人物。此时一下子又忧从中来,不可抑止。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悫、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化出)中,这就使此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以上把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脉络作了简要的分析。总体上讲此词从&闻采石战胜&的兴奋喜悦写起,讴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国的激情,但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可谓是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令人深受鼓舞。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调歌头有多少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