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大全:多少事,用欲说还休造句的意思

当前位置: >>
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北海域整理边塞诗词鉴赏要诀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 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 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 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 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 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 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
盛唐时期的 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 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 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 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 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 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 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 , 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 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字里 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 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 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来出一道练习题: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 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 ”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 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 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 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 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 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缙诘摹对邮 (闻道黄龙戍,频年 北海域整理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 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 但仍不失希望。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 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 “誓扫匈奴不顾身” ,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 ,却 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 。 念。 ”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 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 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 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又如王昌龄的《闺怨》 、陈玉兰的 《寄夫》 ,岑参的《逢入京使》 、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 磨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 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 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 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 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 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 离的不满, 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 ‘觅封侯’ 的内疚, 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 ” 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 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出一道题: “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 ,请你 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 ”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 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 “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 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 ”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 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 》 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来说,首句极其生动 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 “平沙万里绝人烟” ,每当北风振漠,尘土 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 豪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 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 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北海域整理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 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 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 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 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 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 十分复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 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 吹一夜满关山。 )出道题做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 “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 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 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 思考时要先对画 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 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 ,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 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 ,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 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 ,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 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 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 ,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 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 ??? 勰 ? ? ? ? 北海域整理EE?? ?? ? ? ? ? à ? ? ? ? \ ? ??? ? ? B ? l à ? ? ? ? à à ? ? ? ? ? ? ? à ? à ? à ??? à ?? ? ?? $ ゑ ? ? ?? & ? 于、 吐谷浑, 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 、 、 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 》来做个剖析: “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 “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 ,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 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 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 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 ,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擒贼先 擒王” ,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 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 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 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 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 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 ‘却尽得风流’ ,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 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 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 、 、 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 、 “一是来自‘金河’‘玉关’ 、 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 、 、 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 ” ? ? ? ? & ? ? ? ? ? à ?? ? ? ? ? ? \ ? ? ? l à ? ? ? à à ? ? ? ? ? ? ? à ? à ? à ? à? $ ゑ ? ? ?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 、 、 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 》来做个剖析: “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 ,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 北海域整理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 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 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 ,取 得了丰硕的战果。 “擒贼先擒王” ,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 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 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 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 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 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 ‘却尽得风流’ , 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 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 、 、 “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 、 “一 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 、 、 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 、 ”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要灵 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怀古诗词鉴赏要诀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 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 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 开解题通道。 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甚至不讲究 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 ,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 昏庸, 也不是不想重用贾谊, 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 诗人只是抓住 “问鬼神” 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及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 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 史论, 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 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 北海域整理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 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 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 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 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 》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 动乱, 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不做任何结论, 其间有霄壤之别。例如我们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出这样一道题目: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就不能用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 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作如下分析: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 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 而诗人对割据一 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 点。 《三国演义》开篇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然带有很大的戏谑色彩,还是陈 与义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说得好,其中蕴含着诗人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还是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 》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 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 “飘泊西南天地间” 颇为相似, 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正 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 虽然白居易、储光羲、 王涣、 欧阳修、 王安石、 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 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 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 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 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在“小乔初嫁” , 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与周 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 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的,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 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出这样一道题目: “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 尽之意主要是什么?” 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 落拓的南宋爱国 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U幕府而被流放, 最终死于此, 十分相似, 据此可作如下回答: “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 ,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 北海域整理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 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 许多 文人骚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 ,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 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立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 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 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 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 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 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 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 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在史识上, 王安石见高一筹。 从艺术的精度看, 也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 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 再概述史实, 最后急转直下, 一气呵成, 全诗气势宏伟。 同时, 在惋惜、 批判、 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 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 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因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 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 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 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 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 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 如写贾谊、 王昭君、 诸葛亮、 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 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 ) “李商隐和王安石同咏 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 “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 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 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 远不如李诗。 ”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的“无我”和“有我”之境的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 “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 怀古诗词而言, “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 前。 ”这首怀古之作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 北海域整理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高度概 括, 笔力雄健; 后半写蜀汉衰亡, 感慨万端。 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 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 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 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 (不够含蓄) ,斯评虽不恰当,而批 之曰“无我”则比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 “诗中无我” ,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怀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 怀古迹(三) 》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 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叹明妃绝色遭 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 ,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 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 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 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 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出 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 ”就要运用诗 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 “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 到长沙这一疑问, 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 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 可谓含情不尽。 ”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 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 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 1996 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 : 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 (也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 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 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 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 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 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 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 北海域整理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出这样一道题: “辛弃疾填词喜 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 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 “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 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 词的鉴赏方法, 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 就不一一细说了。乡思诗词鉴赏要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 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在今天,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 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诗词中, 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 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 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 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 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 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 一片白茫茫的, 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 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 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 是否也和我一样, 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 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 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 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 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 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罗邺的 , “想得故园今夜月, 几人相忆在江楼” , 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 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 北海域整理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 的考虑: 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 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 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 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 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 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 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 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 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 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 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 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 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 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 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 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 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 离故乡的人来说, 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 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 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所以古人有诗云: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 ” 北海域整理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先以武 元衡的《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 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 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 飘飘荡荡, 越大山, 跨大河, 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 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 现手法。还有司空图的《华下》 (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 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 (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 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 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 “阅读顾况《听角思归》 (故园 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 ) 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 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 “诗人 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 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 “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 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 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 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 情表达得十分充分。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 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 墨未浓” 的意味, 到带信人要出发了, 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 觉得还有没写完的, 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 似平淡, 却韵味犹浓。 可以说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 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 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北海域整理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 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 滋味。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 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 巩固, 题曰 “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 想给亲人捎封信, 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 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 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 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 的借口, 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 豪情满怀, 想立功边疆, 封妻荫子, 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 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 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 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 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 “倍” 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这个道理无庸赘述, 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 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 ) 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 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 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最后 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倘若这首绝句 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 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刘长卿的《新 ) 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我们可用崔涂的 《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 仆亲。 那堪正飘泊, 明日岁华新。 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 ) 题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 北海域整理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前须明确: 尾联往往有篇末点 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 ,自能得出正确答案: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 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 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那么, 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 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 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 道”的妙趣。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 干水,却望并州上故乡。 )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诗人十年旅居并州, 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 ,离家乡 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 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 不朽的名篇。而李白的《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 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 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 者也。我们可以用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 山还被暮云遮。 来出下面一道题: ) “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 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 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 ,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 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 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 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角声(故园黄 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因与前面 的内容有所交叉,这里就点到为止。写景诗词鉴赏要诀2002 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 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 北海域整理性不太大, 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 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 “写 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在 《诗薮》 中说: “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 王国维亦云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 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 “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主。 ”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 : ” 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 ,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 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 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 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 “长安有贫 者,为瑞不宜多” ,所表达的主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 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 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 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 “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 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 “诗 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 处边’提出质疑。 ”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即以王维的《汉 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 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 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 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 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 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 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 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 ,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 北海域整理山色有无中” 等, 都是由此化出。 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 远远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 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 似乎令人感到人间、 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 摇动。 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 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 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 (不 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出道题: “这首诗表 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 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 做这样回答: “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 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 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 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 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 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 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 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 似乎跳动了起来。 又如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 中的 长河落日圆” “直” “圆” 里的 和 , 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 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 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 北固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出一道题: “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 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 “平”“失”两个字写 、 出水势, “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 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 “诗眼是‘平’ 、 ‘失’ 、 ‘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 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 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村行》的“万 北海域整理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尤其是“数峰无语” ,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 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 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 ,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 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 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 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李商隐的“暮雨自归 山悄悄” ,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 ,王实 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 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 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 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 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 ’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 谈最欣赏的原因。 ”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 “流水本 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 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 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 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 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 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 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颀的“请量东 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的“便做春江 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 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 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 散关”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 北海域整理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 ) )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出如下一道题: “贺铸有 ‘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 ” 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 “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 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 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 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 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咏物诗词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 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 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 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 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 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 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 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 “东坡《水龙吟》起 句云: ‘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 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 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 无着处” ,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 ,又“无计留春住” ,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 洒闲抛更向谁” ,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 “东 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虞世 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 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 北海域整理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 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 也在 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诗人以石灰自喻, 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 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 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岑参《范公丛竹歌》云: “寒天草 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 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 傲然直立之形象, 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试以郑板桥的 《题 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例来 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 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 神采。 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 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 (一节复 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 开花的特点, 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为了巩固对这一诀窍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片心。 来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 )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 己怎样的感慨?”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 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 ,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然后就 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 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 ‘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 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 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 ,而主题大多各异。以 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 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的《蝉》 北海域整理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 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 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 ,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 , 比兴不同如此。 ”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 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为了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我们 可用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杜诗曰: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诗曰: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 疑。 ”题曰: “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 ‘知崔涂之无奇’ ,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 ”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 下的回答: “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 托孤雁以自悲; 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 具有更 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 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 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先说一下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驿 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 ) 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 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 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 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 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 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 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 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屏风》 (六 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来出这样一道练习 题: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 要辨明这首 ” 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 北海域整理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答案是: “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 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 然的当时现实中还可免祸。 ”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 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 到形似, 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 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 富有神韵, 如达芬奇的 《蒙 娜丽莎》等;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 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 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 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 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 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 ,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 , 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我 们可以拿史达祖的《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 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来出这么一道题: “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 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用的衬托、 ” 拟人手法 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 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 “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 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 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笔者写这篇文 章只是想授之中学生以“渔” 。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 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喻理诗词鉴赏要诀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 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 出: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 ,同时他还指出: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其实, 北海域整理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 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 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 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 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 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 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 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 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 :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 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 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 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 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 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 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 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 “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 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 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 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 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 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 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 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 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 北海域整理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 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 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 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 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出一道 题: “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 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 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 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 确的回答: “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 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 ,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 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 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 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 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 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 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 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 “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 较深入的分析。 ”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 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 “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 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 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 林壁》为例,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 北海域整理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 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 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 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 ,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 ,便是这首绝 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 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 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 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 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 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 “这首 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 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 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 那是一眼就可以 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 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 。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 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 ) 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 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 ) 杜荀鹤的《小松》 。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 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本段即以 此为据来阐述。其实, “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 “思而得之”最 为关键, 就是说, 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 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 “再创造想象” , 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 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 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 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 “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 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 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 “作为主体的 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 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 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 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 北海域整理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这里就不再赘述。 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 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 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 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 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 行” ;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 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笔者真诚希望每个语文老师,每个中学生都能为这一智慧的羽 翼更加丰满而殚精竭虑。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 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 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 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 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 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高考中得高分的佳作, 有不少都运 用了这类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赠别诗词鉴赏要诀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 “说尽故人离别情” 可谓 。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 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 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 ,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 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人的相思之情 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 华的语言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 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北海域整理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 “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 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 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 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 冷朝阳的《送红线》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 ) 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 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 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 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 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 石《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 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 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 “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 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 ” 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 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 “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 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 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 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 所以其次要抓 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 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 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 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 北海域整理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 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 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 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采用比喻, “白云”“落日” 、 ,形象鲜明生 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 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 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 “诗人在这首诗中怎 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 写景, 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 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 其答案是: “首 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 惆怅之情。 ”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 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 喻魏大, 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开篇以霍去病 “匈 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 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 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 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 《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 ,他抗击匈奴, 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 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 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 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 鸣” ,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 ,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 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 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 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 ” 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 北海域整理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 确答案: “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 ‘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 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 发展。 ”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 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 ,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 ,可 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但遗憾的是, 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人们只注意 “萧萧斑马鸣” 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 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 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却只能“欲说还休” ,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 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 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则更为典型, 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 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 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 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 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 来出这样一道题: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 回答前就应该运用 “有包孕的片刻” 这一理论进行思考, 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 “ 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 看一下韦应物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 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 “互藏其宅” ,可谓“妙 合无垠” ,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 , 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 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 北海域整理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 , 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 落晖” ,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 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 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来出一 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 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 找 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 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 ,作者以柳丝含 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 ,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 了依依惜别之情。 ”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杜甫有诗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 《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 “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 ”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 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 , , 秦观因“山抹微云” ,贺铸因“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甚至因 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 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 量,这绝对是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 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 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实, 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诗冠历代、宋词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诗人...年级 内容标题 初中 学科 语文 版本 期数 古诗词鉴赏之要诀 分类索引描述 辅导与自学 栏目名称 专题辅导 审稿老师 一校 二校 审核 分类索引号 G.622.46 主题...喻理诗词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 抒情、 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语文诗词鉴赏:诗词名句分类赏析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语文诗词鉴赏:诗词名句分类赏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诗词鉴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 么?...怀古诗词鉴赏要诀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 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诗词鉴赏要诀一,边塞诗词鉴赏要诀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 材的分类上看,...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 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专题:诗词鉴赏】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一)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 取功名比由...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少事欲说还休 的文章

 

随机推荐